西藏高原汛期不同等级降水变化特征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1.91 MB
- 文档页数:7
黄土高原近50年降水量时空变化特征分析王利娜;朱清科;仝小林;王瑜;陈文思;卢纪元【摘要】为了揭示黄土高原近年来降水量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分布特征,以黄土高原区域及周边72个气象基准站1961-2012年52 a逐日降水资料为基础,通过泰森多边形法将各雨量站的降水量展布到整个区域,采用M-K趋势检验法分析年降水的年际、年内时空变化特征.结果显示:(1)黄土高原年降水量时间变化呈缓慢下降趋势,UFK曲线小于0且没有超出置信线.空间上整体呈下降趋势,出现阳泉、榆社站两个显著减少中心,β值分别为-3.3 mm·10a-1和-2.1 mm·10a-1.(2)黄土高原春季多年平均降水量整体呈不明显下降趋势,1961-1963年与1966-1987年降水量呈减少趋势,1963-1966年与1987-2012年呈增加趋势.空间上西部、北部地区大部分呈增加趋势,五台山增加幅度最大,β值为2mm·10a-1.(3)夏季多年平均降水量呈明显下降趋势,2008年左右为突变点,2008年以后降水量下降显著.空间上整体呈下降趋势,较明显的减少中心有环县、延安、西峰镇、平凉和临汾,β值分别为-0.9、-0.9、-0.8、-0.8 mm· 10a-1和-0.8 mm· 10a-1.(4)秋季多年平均降水下降趋势显著,空间变化与夏季类似,减少中心依然是环县、延安、西峰镇、平凉和临汾,β值均为-0.8 mm· 10a-1.(5)冬季多年平均降水量整体呈明显上升趋势,空间上降水变化呈缓慢上升趋势,最大上升中心华山,β值仅为0.95 mm· 10a-1.【期刊名称】《干旱地区农业研究》【年(卷),期】2016(034)003【总页数】7页(P206-212)【关键词】降水量;时空变化;M-K检验法;黄土高原【作者】王利娜;朱清科;仝小林;王瑜;陈文思;卢纪元【作者单位】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3;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3;延安市退耕还林工程管理办公室,延安 716000;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3;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3;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61.6黄土高原是中国乃至世界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1],大气降水既是黄土高原地区水分的主要补给来源,又是产生土壤侵蚀的重要因素,降水量与降水强度的变化决定水土流失发生的强度和影响范围。
乌鲁木齐不同相态级别降水的变化特征分析乌鲁木齐是中国西北地区的一个重要城市,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部。
由于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乌鲁木齐的降水变化特征比较明显。
降水对气候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巨大,因此对乌鲁木齐不同相态级别降水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是十分重要的。
首先,乌鲁木齐的降雨主要分为年降水、季节降水和月降水等不同时段。
在年降水方面,乌鲁木齐的年降水量总体上呈现出一定的波动性,但整体呈现出逐年减少的趋势,表明乌鲁木齐的年降水量在变少。
在季节降水方面,主要有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四个季节。
乌鲁木齐的季节降水在不同季节都有明显的差异。
其中,夏季降水最为丰富,占全年降水的绝大部分;而冬季降水相对较少。
在月降水方面,乌鲁木齐的降水量在不同月份之间也存在较大差异,一般来说,在7月和8月份降水最多,而在12月和1月份降水最少。
其次,乌鲁木齐的降水相态也是一个重要的变化特征。
降水的相态可以分为雨、雪、雨夹雪和冻雨等不同形式。
乌鲁木齐的降水相态以雨为主,其次是雨夹雪和雪,冻雨的比例较小。
乌鲁木齐的降水相态与气温密切相关,夏季温暖时以雨为主,冬季寒冷时则以雪为主。
由于乌鲁木齐的气候特点,降水相态的变化也影响着当地的水资源利用和农作物种植。
最后,乌鲁木齐的降水变化特征还表现在极端降水事件上。
极端降水事件是指降水量超过一定阈值的极端天气现象,其对地表径流、洪涝灾害等都有重要的影响。
乌鲁木齐的极端降水事件在近年来呈现出明显的增加趋势,降水短时强度大,对当地的水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这也需要相关部门加强对极端降水事件的监测和预警,以进行防灾减灾工作。
综上所述,乌鲁木齐的不同相态级别降水的变化特征主要表现在年降水、季节降水、月降水和极端降水事件等方面。
了解和分析这些变化特征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预测未来乌鲁木齐的降水情况,为当地的水资源利用、农作物种植和灾害防控等提供科学依据。
华南地区前汛期不同降水时段的特征分析摘要:通过对相关数据和资源的充分利用,比较了4-6月份华南前汛期不同降水时段的特征。
得知,华南前汛期降水由两个时段组成,它们是夏季风降水和锋面降水。
后者是冬夏季一种典型的环流模式,主要出现在4月份。
华南地区大气稳定,高空为中亚热带西风急流。
水汽的主要来源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南侧的东风输送和阿拉伯海的西风输送;在我国南海夏季风爆发前,南海地区仍被副高所控制,华南水汽输送的主要来源是孟加拉湾西南输送、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南侧的东风输送和阿拉伯海的西风输送;南海夏季风爆发后,南半球越赤道水汽输送加强,副高东撤退出南海地区,华南区域内对流发展,这与孟加拉湾的水汽输送有关。
六月是夏季风降水的高峰期。
在此过程中,华南位于南亚高压以东,上升到高原,而南半球赤道上空的强水汽经南海和孟加拉湾到达华南,对流发展在此过程中极其旺盛。
关键词:华南前汛期;锋面降水;夏季风降水前言:在对华南前汛期降水的影响机理、影响因子及时空演变特征进行讨论时,通常会将华南前汛期当成整体。
但从春季到夏季,东亚有热带季风雨季和亚热带季风雨季。
华南降水可分为晚夏季风降水和锋面降水,可见在研究过程中,将其作为一个整体是不合适的。
本文在研究过程中,主要从两个时段对华南前汛期降水进行了分析,即夏季风降水和锋面降水,并对这两种性质在环流特征、动力学及热力学等方面的差异进行了比较,试图提供新的思路,从而更好地预测华南前汛期降水。
1资料及处理以下两点为本研究收集的资料,(1)国家气候中心从1957至2001年整编的740站逐日降水资料;(2)选择同时段的NCEP/NCAR数据,并包括相应的资料,如地压、比湿度、位高、水平风场、温度等,主要选取3至6个月的资料。
为了对华南地区前汛期的整个特点进行研究,本文的研究区域主要为20~27.5°N,106~121°E,但对长度不足45a站点的降水资料进行剔除后,代表华南地区的测站共有74个,图1所示为其分布情况。
藏东南墨脱地区降水特征分析李冉;王改利;张永华;郭在华【期刊名称】《气象》【年(卷),期】2024(50)3【摘要】墨脱位于藏东南雅鲁藏布大峡谷水汽通道入口处,是青藏高原年降水量最多的地区。
本研究使用墨脱云降水综合观测试验以来三年(2019—2021年)的自动雨量计数据,分析了墨脱降水的月变化和日变化特征。
然后基于同址的降水天气现象仪和X波段双偏振相控阵雷达观测数据,探究墨脱两次强降水过程的发展演变特征。
结果表明:从统计结果来看,墨脱降水天数超过全年的70%,以降水率<5 mm·h^(-1)的弱降雨为主,日降水量<10 mm的小雨的发生率最高,但10 mm≤日降水量<25 mm的中雨产生的降水量最大。
墨脱降水存在明显的月变化和日变化特征,受印度洋季风影响,降水主要发生在6—9月。
受山谷风影响,降水主要发生在夜间。
对于降水过程而言,由高原涡和南支槽影响下的系统性暴雨,范围大、持续时间长,降水主要由直径小于2 mm的雨滴产生,雷达反射率因子普遍不超过35 dBz。
而由地形强迫引起的局地短时强对流降水过程,雨滴谱分布更宽,雨滴浓度更高,直径大于2 mm的雨滴对降水量的贡献最大,雷达反射率因子超过45 dBz,风暴的后向传播形成“列车效应”。
【总页数】15页(P303-317)【作者】李冉;王改利;张永华;郭在华【作者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物理学院;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墨脱国家气候观象台;广东省气象服务中心;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26;P412【相关文献】1.青藏高原墨脱地区云降水综合观测及初步统计特征分析2.青藏高原东南部墨脱地区弱降水微物理特征的Ka波段云雷达观测研究3.中国第一代再分析产品对青藏高原东南部墨脱地区强降水成因分析4.藏东南墨脱地区季风期降水的垂直结构特征5.内蒙古东南部地区一次极端降水事件水汽特征分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山地上降水的变化趋势
由于山地地形和气候条件的影响,山地降水的变化趋势会因地区而异。
一般情况下,山地降水会呈现以下变化趋势:
1. 高度增加,降水增加:山地处于高原地带或大陆性气候区,海拔高度越高,气温越低,空气湿度越大,降水越多。
2. 季节性变化:山地降水的季节性变化很显著。
夏季多雨,冬季干燥是常见的现象。
3. 暴雨增加: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山地暴雨增加是一个普遍的趋势,这可能导致山地洪涝灾害的发生。
4. 地域性变化:山地降水的变化趋势会因地理位置而异。
例如,靠近海洋的山岭地区降雨量会更大,而内陆山地降雨量则相对较少。
总体上,山地降水的变化趋势随着地理位置和气候因素的变化而不同。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我们需要更多地关注山地降水的变化趋势,采取合适的措施以减轻因此而带来的负面影响。
SVD分析青藏高原冬春积雪异常与西北地区春、夏季降水的相关关系王芝兰;李耀辉;王劲松;陈录元【摘要】基于1971 ~2010年青藏高原70余个气象台站逐日积雪深度资料和西北地区春、夏季降水日资料,利用奇异值分解(SVD)方法分析了高原冬春积雪深度分别与西北地区春季、夏季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高原冬春积雪异常与西北地区春、夏季降水存在显著相关,冬春积雪深度的变化对后期春、夏季西北地区降水有指示和预测意义.高原冬春积雪深度异常对西北地区春、夏季降水主要以正反馈为主,但影响的关键区有所不同.高原冬春积雪中部偏多时,春季降水在陇东南、宁夏及陕西地区显著偏多;夏季降水在陇东南及宁夏西部显著偏多.从高原多雪年与少雪年的角度出发,分析了西北地区降水的差异,表明高原冬春积雪偏多,春季西北大部地区降水偏多,北疆偏少;夏季在南疆、甘肃中部、青海大部及陕西降水偏多,尤其陕西南部地区增多显著,北疆、肃北及陇东部分地区降水偏少.【期刊名称】《干旱气象》【年(卷),期】2015(033)003【总页数】8页(P363-370)【关键词】冬春积雪深度;青藏高原;奇异值分解(SVD);西北地区降水【作者】王芝兰;李耀辉;王劲松;陈录元【作者单位】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甘肃省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局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甘肃兰州730020;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甘肃省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局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甘肃兰州730020;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甘肃省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局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甘肃兰州730020;中国人民解放军94195部队气象台,甘肃临洮7305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68.0+25我国西北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北侧,深居欧亚大陆腹地,远离海洋,水汽来源匮乏,气候干燥,降水在该地区显得尤为重要[1]。
西藏阿里地区普兰县近三十年气候变化分析发布时间:2021-10-14T11:23:47.277Z 来源:《探索科学》2021年9月上17期作者:雷文君、左航天、郑盐源、李积强[导读] 本文利用普兰国家基准气候站1991~2020年逐月平均气温、降水量和日照时数资料(资料来源于:CIMISS服务系统),选用线性倾向趋势法对近30年气候变化特征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1991~2020年普兰县平均气温随着时间的变化呈现出显著的上升趋势,气候变化倾向率为0.357℃/10a,累积增加1.1℃,四季平均气温随着时间的变化也呈现出上升趋势,只是变化倾向率有一定差异;1991~2020年普兰县年降水量整体呈现出增加的趋势,四季降水量除了夏季外,其余三季的降水量均呈现出减少的趋势,说明夏季对年际降水量的贡献最大。
在整个分析时段内,普兰县四季日照时数的变化趋势均与年日照时数变化趋势保持一致,均呈现出减少的趋势。
西藏阿里地区普兰县气象局雷文君、左航天、郑盐源、李积强 859500摘要:本文利用普兰国家基准气候站1991~2020年逐月平均气温、降水量和日照时数资料(资料来源于:CIMISS服务系统),选用线性倾向趋势法对近30年气候变化特征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1991~2020年普兰县平均气温随着时间的变化呈现出显著的上升趋势,气候变化倾向率为0.357℃/10a,累积增加1.1℃,四季平均气温随着时间的变化也呈现出上升趋势,只是变化倾向率有一定差异;1991~2020年普兰县年降水量整体呈现出增加的趋势,四季降水量除了夏季外,其余三季的降水量均呈现出减少的趋势,说明夏季对年际降水量的贡献最大。
在整个分析时段内,普兰县四季日照时数的变化趋势均与年日照时数变化趋势保持一致,均呈现出减少的趋势。
关键词: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变化特征引言普兰县由于海拔高,气候寒冷干燥,全年降雨量相当的少,日夜温差大,普兰的冬季漫长而又严寒。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普兰县灾害性天气频繁出现,暴雪、低温、干旱、冰雹等灾害性天气严重制约着当地农牧业生产工作的顺利开展。
目录摘要 (1)1 研究区域概况 (2)2 生态功能区划原则 (2)3 生态功能区划方法 (3)4 西藏高原生态环境空间特征分析 (3)4.1 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 (3)4.2 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 (6)5 生态功能区划 (9)5.1 生态功能分区等级与依据 (9)5.2 生态功能分区单元命名方法 (9)5.3 西藏高原生态功能区划结果 (9)6 结语 (11)7 我们的思考 (11)西藏高原生态功能区划研究摘要:在分析西藏高原生态环境特征,明确生态系统类型的结构与过程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的基础上,评价不同生态系统类型的生态服务功能及其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运用生态系统科学的原理与方法,结合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综合分析等手段,对西藏高原在生态区、生态亚区和生态功能区3个级别上进行生态分区,划分为7个生态区、17个生态亚区和76个生态功能区,并用3级命名法对这些分区进行命名,绘制了西藏高原生态功能分区图,为高原生态保护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生态功能区划;生态环境敏感性;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西藏高原西藏高原是中国生态系统类型最丰富的地区之一,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作用在中国乃至世界上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高原环境变化对全球变化具有敏感响应和强烈影响,高原的现代环境与地表过程相互作用,引起包括冰冻圈和水资源以及生态系统等方面的一系列变化,对高原本身以及周边地区的人类生存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受到广泛关注与重视。
长期以来,在国家以及各部门的不断支持下,对西藏高原研究已经完成从面上考察、定性研究、静态研究和分散研究阶段到定点研究、定量研究、动态研究和集成研究阶段的转移。
通过一系列专著和论文的发表,积累了大量的基础科学数据和资料,凝练了一批重要的学术成果,在国际上占据了重要地位。
西藏高原生境条件具有高寒性、干旱性、多变性等特点,因而生态系统具有敏感性、脆弱性、易变性等特性。
汛期我国主要雨季进程成因及预测应用进展 Chen Lijuan;Zhang Peiqun;Zhao Junhu;Gu Wei;Liang Ping;Zhi Rong;Peng Jingbei;Zhao Shuyun;Gao Hui;Li Xiang
【摘 要】汛期内我国中东部地区的雨季是东亚夏季风推进过程中的重要产物,主要包括华南前汛期、梅雨、华北雨季和华西秋雨等,各地雨季决定了我国中东部地区汛期的旱涝布局和旱涝演变,是我国汛期预测和服务的重点.该文回顾了4个雨季特征及影响因子方面的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梳理物理概念预测模型.研究显示:海温异常是影响各区域雨季的重要先兆信号,但不同雨季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不同,海温作为外强迫信号的影响程度和时空形式也有差异.利用热带太平洋东西海温差指标能更好地解释华南前汛期降水的年际变化.而与梅雨的年际变化分量相关联的海温关键区主要分布于热带,与年代际或多年代际变化分量相联系的海温关键区则来自中高纬度.华北雨季降水的强弱不仅与ENSO循环的位相有关,更多受到ENSO演变速率的影响.而影响华西秋雨的海温关键区随着年代际背景的变化发生了改变,需要重新诊断和建模.
【期刊名称】《应用气象学报》 【年(卷),期】2019(030)004 【总页数】16页(P385-400) 【关键词】雨季;华南前汛期;梅雨;华北雨季;华西秋雨 【作 者】Chen Lijuan;Zhang Peiqun;Zhao Junhu;Gu Wei;Liang Ping;Zhi Rong;Peng Jingbei;Zhao Shuyun;Gao Hui;Li Xiang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 文 引 言 每年随着东亚夏季风的北推和南撤,我国华南、长江流域、华北地区、华西地区等相继进入降水集中期[1],分别形成当地的雨季,由于气候特色鲜明,又称为降水气候事件,先后有华南前汛期、梅雨、华北雨季、华西秋雨等。东亚夏季风的强弱与雨季的强弱往往决定着我国汛期的旱涝布局[2-3],而雨季开始和结束早晚又联结着我国汛期旱涝的次季节至季节尺度演变信息[4-7],因此,雨季起止、强度的特征和预测与多时间尺度的环流演变及外强迫因子密切相关。做好各地雨季的监测和预测既具有科学意义,又与我国的农业生产、防汛抗旱部署密切相关,还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在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科技创新工程项目“次季节至季节气候预测和气候系统模式”等项目的支持下,国家气候中心组织开展了针对东亚地区季节内雨季(降水气候事件)的监测诊断和预测研发。力求以机理分析和动力模式预测为基础,揭示我国汛期降水进程主要模态的年际特征和变化机理,发展主要气候事件的强度、进程的趋势预测模型。 在研发过程中遇到的首要问题是雨季自身的定义和监测。许多研究者根据自己的需求和研究目标从不同角度定义雨季的强度和起止特征,各省业务部门根据自己的地理位置、气候特征及服务需求定义雨季的监测标准,标准不统一使气象部门针对公众的服务易出现分歧。中国气象局组织国家级和省级业务部门以及科研院所的专家针对华南前汛期、梅雨、华北雨季、华西秋雨等联合开展了监测指标的研发,确定了雨季监测业务标准[注]①中国气象局预报与网络司.关于印发《华南汛期监测业务规定(试行)》的通知(气预函〔2014〕2号).2014.②中国气象局预报与网络司.关于印发《梅雨监测业务规定》的通知(气预函(2014)28号).2014.③中国气象局预报与网络司.关于印发《华北雨季监测业务规定(试行)》的通知(气预函(2014)117号).2014.④中国气象局预报与网络司.关于印发《华西秋雨监测业务规定(试行)》的通知(气预函(2015)2号).2015.,建立了国家级和省级业务相对统一的监测指标体系。本文主要基于该业务标准进行监测和进一步的诊断预测研究。表1为基于各雨季监测标准后获取的雨季基本气候特征。 根据中国雨季进程的气候特征,从南向北依次介绍华南前汛期、梅雨、华北雨季和华西秋雨的主要气候特征,以及针对雨季的监测诊断和预测研发进展,最后给出近4年的雨季预测在业务中的应用情况。如无特别说明,文中涉及的气候态均指1981—2010年平均。 表1 汛期内我国不同雨季的主要气候特征Table 1 Climate features of different regional rainy seasons雨季平均开始时间平均结束时间平均持续时间/d平均强度(雨量/mm)华南前汛期04-0607-0489733.8江南梅雨06-0807-0830365.4长江中下游梅雨06-1407-1329281.0江淮梅雨06-2107-1525264.4华北雨季07-1808-1832136.0华西秋雨08-3111-0162202.8 1 华南前汛期 华南是我国年雨量最充沛、雨季最长的地区。受热带季风和副热带季风共同作用及台风降水影响,华南地区降水季节循环呈典型的双峰型变化特征[8],其中第1个降水峰值出现在4—6月,该时段被称为华南前汛期,占全年降水量的近50%,是华南地区的主汛期。4—6月的前汛期降水按照降水性质不同分为夏季风爆发前的锋面降水和夏季风爆发后的季风降水[9-10]。 根据华南汛期监测业务规定[注]①中国气象局预报与网络司.关于印发《华南汛期监测业务规定(试行)》的通知(气预函〔2014〕2号).,国家气候中心建立了华南前汛期开始、结束、强度的实时业务监测(广东、广西、福建和海南共261个站点)。 华南前汛期平均入汛和出汛时间分别为4月6日和7月4日,整个前汛期平均持续89 d(表1),与以往各类定义所得的结果总体一致[11-13]。华南前汛期开始和结束时间表现出明显的年际变化特征。开始日的标准方差是18 d,最早和最晚入汛日相差超过2个月。前汛期结束日期的标准方差是15 d,最早和最晚结束日相差超过1个月。开汛时间早晚与3—4月华南地区降水关系密切,开汛偏早(晚),对应3—4月华南降水偏多(少)[13]。 Gu等[14]使用前汛期入汛至出汛这一时段的华南地区261个站点平均降水量的累积值作为反映前汛期总降水量的指标,这一指标的历史序列显示华南前汛期降水量的年际变化非常明显,降水量最多为1071 mm(1997年)、最少为430 mm(1991年)。从降水量空间分布看,在前汛期偏涝年份华南大部地区降水量超过800 mm,降水大值中心位于广东省,降水量超过1600 mm;相反,在少雨年华南大部地区降水量仅为500~600 mm,最大值不超过1000 mm。前汛期偏涝和偏旱年降水的差异非常明显,尤其是在广东省附近相差超过600 mm。已有研究指出,华南前汛期旱涝的年际变化特征非常明显[15-16],显著周期约为2~4年。 马慧等[17]认为前汛期降水还表现出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20世纪50年代前期、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为前汛期多雨期。但1981年以来前汛期降水量并未表现出显著(达到0.01显著性水平)增加或减少的线性趋势[14],与以往研究[18-19]的结论不完全一致。 从环流特征看,华南前汛期降水的年际变化主要受到200 hPa青藏高原东部异常气旋及反气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强度和位置、以及850 hPa菲律宾附近异常反气旋、气旋的显著影响[14]。从气候平均200 hPa风场(图1a)看,华南前汛期期间在东亚副热带地区35°~40°N附近为一个西风急流区,在其南侧15°N附近则为东风急流区,在东、西风急流之间、中印半岛上空为一个气旋式环流。从多雨年、少雨年200 hPa风场的差值合成场(图1b)看,在前汛期多雨年,副热带西风急流和东风急流都明显减弱,在青藏高原东部附近存在一个异常的气旋式环流,说明中印半岛上空的反气旋也明显减弱。相应的在500 hPa,多雨年西太平洋副高强度较常年平均偏强、位置较常年平均偏西偏南(图1c)。在850 hPa,多雨年在菲律宾附近存在一个异常的反气旋式环流(图1e),这种异常形势加强了南海至华南地区的偏南风(图1d),并从以下两个方面影响前汛期降水:一方面有利于更多的水汽从中印半岛附近输送至华南地区,从而有利于降水的增加;另一方面由于中印半岛大气温度高于南海和华南地区,这样的形势有利于暖平流输送至华南,从而增大华南地区大气的不稳定度(图1f),有利于异常上升运动和降水的增多。覃武等[20]、苗春生等[21-22]均指出,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和西太平洋副高等系统对前汛期降水有显著影响,与上述结论一致。伍红雨等[13]研究进一步指出,西太平洋副高对前汛期的影响不仅体现在降水量,而且对入汛时间也有明显影响,当副高偏强偏西(偏弱偏东)时,前汛期开汛偏早(晚)。 图1 华南前汛期期间气候平均的200 hPa风场(a),降水偏多和偏少年200 hPa风场的差值合成(b),气候平均(黑色等值线)、降水偏多(蓝色等值线)和偏少(红色等值线)年500 hPa等压面上5875 gpm等值线(c),气候平均的850 hPa风场(d),降水偏多和偏少年850 hPa风场的差值合成(矢量)及气候平均850 hPa气温(等值线,单位:℃)(e),降水偏多和偏少年700 hPa对流不稳定度的差值合成(单位:10-5 K·Pa-1,等值线间隔为2)(f)[14](图1b、图1e、图1f中黄色表示正相关,蓝色表示负相关,填色区浅、中、深表示达到0.1,0.05,0.01显著性水平)Fig.1 Features of pre-rainy season in South China(from Reference [14])(a)the climatology of 200 hPa wind,(b)composite anomalies of 200 hPa wind between wet and dry years,(c)the location of the western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indicated by 5875 gpm contour) for the climatology(the black line),wet years(the blue line),and dry years(the red line),(d)the climatology of 850 hPa wind,(e)composite anomalies of 850 hPa winds(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