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气候变化治理体系有何最新成果
- 格式:doc
- 大小:16.79 KB
- 文档页数:6
新时代下的全球环境治理成效报告2023全球环境治理在新时代下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本报告就全球环境治理方面的最新进展进行了详细介绍,旨在呈现出全球各国在环境保护方面所做出的努力以及取得的成果。
一、国际合作达到新高度在新时代下,全球环境治理国际合作格局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各国加强了信息交流、数据共享和技术合作,共同应对全球环境问题。
此外,国际机构和国际组织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各国提供政策咨询和技术支持,提高了环境治理的效率和质量。
二、全球气候行动取得突破性进展针对气候变化问题,全球各国积极采取行动,并且取得了重要进展。
2015年巴黎协定的签署为全球气候治理奠定了基础。
各国履行自己的减排承诺,加大可持续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
国际社会对于气候行动的认识和支持不断加深,形成了全球合力。
三、生态环境保护成效显著生态环境保护是全球环境治理的重要方面。
各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例如,加大森林保护和恢复力度,推动沙漠化防治,加强海洋生态系统保护等。
全球范围内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也得到了加强,有效维护了全球生态平衡。
四、可持续发展进入新阶段可持续发展是全球环境治理的根本目标。
在新时代下,全球各国加大了可持续发展的力度,推动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城市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同时,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也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传播和应用。
五、环境治理能力得到提升全球环境治理的成效取得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重要的一环是各国环境治理能力的提升。
各国通过加强环境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加强环境监测和评估,推动环境规划和管理的改进,提高了环境治理的能力和水平。
六、新技术助力环境治理创新新时代下,科技的快速发展为全球环境治理注入了新的活力。
新技术在环境监测、污染治理、资源利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手段的应用,提高了环境监测和预警的准确性和时效性,为环境治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中国积极参与气候取得的成就
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积极成就,以下是一些主要的例子:
减排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中国在国内外广泛采取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措施。
中国自主制定了一系列减排目标和政策措施,包括推动能效提升、发展清洁能源、加强工业和交通减排等。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中国在过去几年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减排成果。
清洁能源发展势头强劲:中国在清洁能源领域的发展表现出色。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
中国大力发展风电、太阳能、水电等清洁能源,取得了重大突破。
同时,中国在煤电行业进行了深度改革,加强了对高污染和高排放企业的整治,推动清洁能源替代传统能源。
林业和森林保护成效显著: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护和恢复森林资源,防止森林砍伐和退化。
中国大力实施退耕还林政策,积极开展造林工程,提高森林覆盖率和生态系统质量。
这些措施不仅有助于吸收二氧化碳,减缓气候变化,还改善了生态环境。
科技创新助力应对气候变化:中国在科技创新领域取得的成就也对应对气候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大力推动绿色技术研发和创新,包括可再生能源技术、节能技术、低碳交通技术等。
这些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有助于减少温室气体排
放,促进可持续发展。
全球气候变化治理体系有何最新成果
【摘要】《巴黎协定》是国际社会第一次达成共识为应对气候变化而努力,已经成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努力的里程碑和转折点。
但是,其所构建的全a球气候变化治理体系是以政治不确定性(即其有效性取决于各国领导人的政治意愿)、弱化发达国家减排和出资责任为特征的,因此,其所确定的全球减排目标恐怕难以达到。
【关键词】全球气候“共区原则”减排责任【中图分类号】D815 【文献标识码】A
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类面临的长期挑战,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问题。
据相关研究资料显示,20世纪全世界平均温度约攀升0.6℃;1951-2010年,全球气温升高的一半以上原因来自人为活动。
气候变化的严峻挑战迫切需要国际社会相互合作、有所作为。
《巴黎气候大会达成减排协定》(以下简称《巴黎协定》)即是这种“积极作为”的最新成果。
中国政府为达成《巴黎协定》所做出的极大努力,为国际社会广为称道。
《巴黎协定》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努力的里程碑和转折点
2015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巴黎正式签署了
《巴黎协定》。
《巴黎协定》被认为是确立了2020年后以“国家自主决定的贡献”为主体的全球气候变化治理体系,是国际社会第一次达成共识为应对气候变化而努力,已经成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努力的里程碑和转折点。
具体而言,《巴黎协定》有如下特征:
第一,《巴黎协定》采用“国家自主决定的贡献”机制以实现全面参与。
“国家自主决定的贡献”就是各国根据各自经济和政治状况,自愿做出的减排承诺。
从目前的情况看,《巴黎协定》在促进包容性和实现全面参与上的成功是空前的。
不仅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也提出自己的减排承诺,已经有188个缔约方提交了“国家自主决定的贡献”,接近全球排放的100%。
第二,《巴黎协定》引入“以全球盘点为核心,以5年为周期”的更新机制。
之前,全球气候治理体系的主要问题是缺乏更新机制,以致于每隔一段时间就需要启动新的谈判进程来更新各方承诺。
《巴黎协定》规定自2018年起,每5年将对全球长期减排目标进行盘点,这将有助于各国政策的协调及同步加强。
第三,《巴黎协定》开启“自下而上”的行动模式。
《巴黎协定》的新机制――“国家自主决定的贡献”,允许各国根据各自经济和政治状况自愿做出减排承诺,这种“自下而上”的行动机制有别于之前全球气候治理体系的“自上而下”
的方式。
比如,《京都议定书》“自上而下”议定发达国家减排目标的方式导致部分发达国家不愿接受而退出,削弱了协定的效力。
《巴黎协定》弱化了发达国家的减排和出资责任
《巴黎协定》签署后,有些发达国家领导人高呼“国际社会这次团结一致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巴黎协定》是一个“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定,其贡献是“历史性”的。
《巴
黎协定》的签署对于构建包容性的全球气候治理意义非凡,代表了未来全球气候变化治理的新方向。
那么,《巴黎协定》对全球气候变化治理体系的贡献到底有多大?
近些年,随着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新兴经济体的快速发展,发达国家越来越感受到来自新兴经济体的竞争压力。
为保持领先地位,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发达国家不顾减排责任和国际道义,倾力废除“共区原则”①,要求新兴经济体承担同等减排及出资义务。
在巴黎会议上,发达国家拒绝接受量化的减排责任,最后各方根据“国家自主决定的贡献”原则自愿做出减排承诺。
也就是说,《巴黎协定》所构建的全球气候
治理体系是以政治不确定性为特征的,它能否有效执行取决于各国领导人的政治意愿。
相关各方普遍认为,这一协定并不具有法律强制力,以致于恐怕难以达到它所确定全球减排目标。
发达国家为发展中国家的减缓与适应行动提供资金支
持,是发达国家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应尽的义务。
近年来,主要发达国家一直以金融危机后的经济衰退为由拒绝兑现他们的资金承诺。
在巴黎会议上,各方并未达成2020年后发达国家的出资目标,仅就发达国家气候出资透明度问题取得部分进展,并决定在2020年就2025年发达国家出资目标以1000亿美元为起点进行讨论。
对于《巴黎协定》第10条“损失和损害”,发达国家并不同意(尤其是美国)负有对遭受气候变暖影响的小岛国提供资金帮助的责任。
因此,《巴黎协定》实际上弱化了发达国家的减排和出资责任,这种责任由《京都议定书》规定的“必须”变为现在的“自愿”。
科学研究反复证明,气候变暖主要是由发达国家工业化所造成的。
《巴黎协定》未能对发达国家设定量化的出资目标,实际上是剥夺了发展中国家获得环境污染赔偿的合法权利。
可以说,尽管《巴黎协定》重申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确立的“共区原则”,但是发展中国家在巴黎会议上与发达国家就此原则展开的谈判实际上是“失守”了。
我国应对气候变化中长期战略的政策建议
第一,大力吸纳海内外专业人才,切实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在《巴黎协定》的谈判过程中,美国等发达国家无视国际社会普遍接受的“共区原则”和国际道义,成功地拒绝承担减排和出资责任,这再次说明美国是一个“很难对付”
的国家。
我国应加大力度吸纳海内外专业人才,以充实我国气候变化领域的研究和谈判团队,切实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第二,实现低碳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巴黎协定》的达
成为私人投资指明了方向。
国际能源署估计,在未来15年里,达到所有国家提出的“国家自主决定的贡献”的减排承诺将需要16.5万亿美元的公共或私人投资,资金将从化石能源领域向清洁能源领域流动。
我国在污染企业的关停并转、低碳技术的研发和推广方面已采取了大量措施且成效显著。
今后我国可借《巴黎协定》这一“东风”进一步鼓励私人投资者、企业和多边金融机构扩大对清洁能源、低碳技术等领域的投资,深入探索实现低碳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可行道路。
第三,探索构建中欧联合碳排放权交易所的可行性。
在现有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的基础上,我国应充分利用《巴黎协定》新的“国际转让的减缓成果”机制,提前探索构建多边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可行性。
比如,与发展较为成熟的欧洲碳排放权交易所(EUETS)构建“中欧联合碳排放权交
易所”;也可与英国、法国、韩国等国提前探索构建双边联
合碳排放权交易所的可行性。
这将有利于我国在未来全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乃至全球气候治理体系)的规则制定中处于主导地位。
(作者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际合作中心学术委员会秘书长、研究员)
【注释】
①发达国家在《京都议定书》下承担量化的减排义务,而发展中国家则自愿采取减排行动并得到发达国家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
责编/刘瑞一美编/于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