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式理论与对外汉语阅读教学
- 格式:doc
- 大小:216.50 KB
- 文档页数:5
图式理论在对外汉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随着对外汉语教学的不断发展,阅读教学已成为学生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很多学生遇到阅读困难,无法准确理解和掌握文章意义。
针对这一问题,国内外学者开始研究阅读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提出了许多不同的阅读教学方法和策略。
图式理论是一种新兴的阅读教学理论,它将人类认知与阅读联系在一起,强调了阅读前对文本构建图示化的认知体验在阅读中的重要性。
因此,将图式理论应用于对外汉语阅读教学,能够提高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理解能力和阅读效果,促进对外汉语教学的有效实施。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究图式理论在对外汉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效果。
具体目标如下:1. 综合分析当前对外汉语阅读教学的现状,找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2. 探究图式理论的理论基础及其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3. 通过实验研究评估图式理论在对外汉语阅读教学中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4. 提出对外汉语阅读教学中应用图式理论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为教师提供参考和指导。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1. 研究内容本研究的内容包括:(1)对图式理论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和分析,了解其理论基础和基本原则。
(2)对现有的对外汉语阅读教学方法及其效果进行综述和分析,找出其存在的不足之处,为本研究提供参考。
(3)设计实验,通过对比实验研究,验证图式理论在对外汉语阅读教学中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4)提出基于图式理论的对外汉语阅读教学策略和方法,为教师进行教学提供指导和借鉴。
2.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调查、对比实验和统计分析等方法进行研究。
(1)文献调查:对图式理论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和分析。
(2)对比实验:选择一定数量的学生,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基于图式理论和传统阅读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在实验前后对比两组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阅读效果进行评估。
(3)统计分析:对比实验结果采用相关统计方法进行分析和评估。
图式理论与语文阅读教学“图式”是由康德提出的一个哲学概念。
20世纪初,格式塔心理学家们以及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把图式概念引入心理学。
1932年德国心理学家巴特利特(Bartlett)在《记忆》一书中又对“图式”进行了新的解释。
随着现代认知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图式概念获得了更丰富的含义。
现代图式理论是70年代后期,当计算机、控制论和信息论深入到心理科学,使心理学中关于人类知识表征的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之后出现的,并被运用于研究阅读、理解等心理过程。
现代认知心理学家鲁墨哈特(Rumelhart,1980)把图式称之为认知的建筑块料(或“组块”),是所有信息加工所依靠的基本要素。
①他认为图式理论基本上是一种关于人的知识的理论。
所有的知识在头脑中都是被安排到一定的单元中,这些单元就是图式。
图式除了包含知识本身是怎样被表征出来的之外,还包括这些知识如何得到应用的信息,即包含一般所谓反映着知识结构的认知结构,也包含着更为抽象的认知策略、一系列认知的框架。
在教学过程中还包括教师的认知图式等。
②现代图式理论认为图式具有可变性、结构性与主动性的特征,他们所使用的图式概念,其含义已经远远超出巴特利特等先驱者所使用的图式含义。
它对教师和学生头脑中认知图式的分析,特别是利用人工智能的方法来研究,这是认知结构理论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
现代图式理论的研究成果对于如何通过语文阅读教学影响学生的认知结构,教会他们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具有指导意义。
一、语文阅读是通过同化与顺应不断修正、丰富学生语感图式的过程皮亚杰认为,儿童接受外界影响不是消极被动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的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学习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儿童通过同化和顺应,导致个体内部图式——认知结构的变化,达到平衡。
③鲁墨哈特(1980年)也指出发展新知识(图式)的三种过程:增长、调谐和重构。
前两种过程是同化,即“旧瓶装新酒”,后一种则是顺应。
④具体到阅读来说,这是一种典型的认知过程。
图式理论在外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一、图式理论是一种语言学习理论,由英国语言学家Michael Lewis提出。
它认为语言学习是建立语言知识结构的过程,即建立语言图式。
在外语阅读教学中,图式理论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外语语言知识结构,使学生能够更有效地理解和掌握阅读材料。
图式理论认为,学习者在阅读过程中会不断修正和更新自己的语言图式,从而使阅读能力得到提高。
图式理论的应用可以改善外语阅读教学的效率,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更快地理解和掌握信息。
此外,图式理论还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一定的语言意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近年来,随着外语教学理论的发展,图式理论逐渐成为了外语阅读教学的重要理论基础。
图式理论是由英国语言学家Michael Lewis提出的,认为语言学习是建立语言知识结构的过程,即建立语言图式。
在外语阅读教学中,图式理论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外语语言知识结构,使学生能够更有效地理解和掌握阅读材料。
图式理论认为,学习者在阅读过程中会不断修正和更新自己的语言图式,从而使阅读能力得到提高。
实践方案为了使学生能够充分发挥图式理论在外语阅读教学中的优势,可以采取以下方案:1. 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言意识。
教师可以在讲解阅读材料时,结合图式理论的观点,帮助学生建立外语语言知识结构,并加强对语言图式的理解。
2.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教师可以设计相应的阅读练习,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语言图式。
3.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参与性。
教师可以设计多种形式的讨论活动,鼓励学生在讨论中分享自己的观点,并与同学进行交流。
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阅读材料,并为建立自己的语言图式提供更多的机会。
改进建议和发展方向虽然图式理论在外语阅读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改进。
首先,图式理论较为理论化,对于某些学生可能难以理解。
在实际应用中,教师需要注意提供足够的具体例子,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图式理论的含义。
基于图式理论的对外汉语阅读课教学研究作者:范丽莎贾利芳郭长荔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6年第38期摘要:对外汉语阅读课应积极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课教学模式,在对外汉语阅读课的课堂上,教师应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了解学生现有的汉语知识水平,做到有的放矢地去教学。
结合图式理论,教师能够引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汉语知识,通过学生已有的图式,更好地理解阅读内容。
关键词:图式理论;对外汉语;阅读课教学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8-0163-02对外汉语阅读课教学是指以外国留学生为授课对象进行的汉语阅读教学,是一门为了提高留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而设置的专业基础课,阅读课是一门独立的语言技能训练课,在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当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是留学生学习和掌握汉语的重要手段。
笔者在多年阅读课教学中发现,制约留学生阅读能力的因素除了词汇量匮乏以外,还有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阅读方法的缺失导致阅读效率低下。
因此,为了获得最佳的阅读理解效果,需要改善阅读理解的方法、提高阅读理解的效率。
一、图式理论关于阅读模式的研究一直为语言学家所关注,近年来,诞生了一种新的理论——图式(schema)理论。
它是认知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可以较为全面地解释阅读过程,是一种关于人的认知的理论。
图式理论认为,人总是把已经理解了的知识分门别类地组成不同的单元,储存于大脑的不同位置,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个图式。
包括在这种单元之中的东西,除了知识本身之外,还有关于这些知识如何被运用的信息。
它是关于知识是怎样被表征出来的,以及关于这种对于知识的表征如何以其特有的方式有利于知识的应用的理论。
按照图式理论,所有的知识都可以组成单元,形成图式。
这些图式在人的大脑中形成一个庞大的网络系统。
其主图式、子图式纵横交错,随着读者视野的开阔、经验的积累,图式的大小和层次也不断得到扩展和修正,并不断给读者提供参考,帮助读者理解阅读的篇章。
基于图式理论的中级对外汉语阅读教学研究图式是人类对过去经验进行总结的形式和方法,是知识在大脑中的储存形式之一,可以帮助人类更好地架构自身的知识结构。
图式的增多可以使得人们认知、加工和处理知识的速度和正确率相应提高。
所以图式理论被广泛地应用在了不同领域的外语阅读教学中,近年来也被引进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界。
本文试图通过图式的不同类型,包括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形式图式和策略图式,研究图式与中级汉语阅读教学的关系,并探讨各个图式在每个阶段对中级汉语阅读教学的指导作用。
本研究通过设定一系列标准,选取自2000年以来的五部中级汉语阅读教材进行分析对比,通过读前关于图式激活的活动设计、读中关于图式监控的活动设计、读后关于图式重建的活动设计对比分析,发现五部教材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与图式理论要求不相符合的地方,导致图式理论在中级汉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也存在一定困难。
本文针对以上分析出的问题和不足,对汉语阅读教材编写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并对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改进提出了相关措施。
在此基础上,本文选取与图式理论最相符合的教材《中级汉语阅读教程》中的一课,通过具体的教学设计案例和教学策略分析来验证以图式理论为指导的中级汉语阅读课堂教学的具体操作方法。
图式理论及其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近年来,随着学习理论的发展及教学方法的迭代,阅读教学也发生着一定的变化。
在此背景下,图式理论作为一种新兴的学习理论,也逐渐地应用到阅读教学中。
今天我们就来谈谈图式理论及其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首先,图式理论的初衷是要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理解文本,它是一种用图像来表达文字内容的学习方法。
它有助于学生把文本分解和理解,更快速地掌握文本内容,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
同时,图式理论致力于激发学生们的创造力,鼓励学生们自由发挥,思考问题,形成自己的思维模式,引导学生们建立一个完整的阅读体系来理解文本。
图式理论从多种层面对阅读教学进行改革,有效激发学生们的兴趣,激活语言环境,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掌握文本的能力,让学生们运用图像分析和归纳总结技能来理解和记忆文本。
图式理论强调的是贴近学生的学习,以学生的创造思维为中心,而不是以教师的授课为中心,让学生们有参与感。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提供有利于理解文本内容的练习和活动,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一步步把文本理解拆分梳理,以便更好地把握文本内容。
另外,图式理论可以帮助学生声音朗读,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图式理论可以激发学生们以另一种方式去思考和叙述,从而促进学生们学习语言和文字的技能,也可以通过朗读的方式提高整个班级的气氛,使学生们更有参与感。
图式理论虽然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但它还有许多待改善的地方,比如教师在实施时可能会存在过多的困难,以及它只能用于一些特定的文本。
同时,在实施时,教师也需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反馈,总结和分析学生的表现,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调整和改进,以此实现教学的双赢。
综上所述,图式理论在阅读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语言环境,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掌握文本的能力,让学生们运用图像分析和归纳总结技能来理解和记忆文本,从而提高学生在文本理解能力上的表现。
式理论实施时,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调整和改进,以此实现教学的双赢,实现学生的更好的学习。
图式理论与外语阅读教学图式理论是指利用语言的结构特征进行翻译、语法分析以及翻译等领域的一种新兴的语言学理论,在外语阅读教学中被广泛应用。
图式理论从外语阅读教学的角度而言,有助于提升外语阅读能力,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外语文本中的结构和语法,并能够准确进行翻译和阅读,实现外语阅读的真正意义。
图式理论的基本原理是把句子的结构特征描绘成一张表达式,其中每个元素和句子中的每个词都有相应的结构特征。
例如,用一个例子来说,“John saw Sarah”这句话的图式表达式可以表示为:S[John]VP[saw Sarah],其中S表示主语,VP表示谓语短语。
图式表达式可以更深入地研究句子的结构特征,从而提高外语阅读理解能力。
图式理论在外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有三个关键环节,分别是表达式建构、语言结构分析和翻译。
其中,表达式建构是利用图式理论的原理,把外语文本表达成图式表达式的过程。
首先,教师要教授学生如何将句子中的每个元素按照语法特征分解出来;然后,教师要指导学生组合这些分解出来的元素,形成图式表达式;最后,教师要让学生用图式表达式描述外语句子中的语法特征。
语言结构分析是运用图式表达式深入研究外语句子中的语法结构和语言表示的方式,以便更准确地理解外语文本的文法特征。
教师需要多次引导学生从图式表达式的角度分析句子的结构和语法特征,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外语文本,有效提升外语阅读能力。
最后,翻译是把外语文本的结构特征转化为母语文本的过程。
教师需要在上述两个过程基础上,引导学生从图式表达式的角度准确翻译外语文本,从而加深外语阅读能力。
综上所述,图式理论是一种新兴的语言学理论,它可以帮助学习者更深入地了解外语文本的语法特征,以便准确阅读和翻译外语文本,以达到提高外语阅读理解能力的目的。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图式理论的角度,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以便让学生更有效地提升外语阅读能力。
图式理论与对外汉语阅读教学
本文针对对外汉语教学中阅读教学的重要地位以及在教学质量上亟待提高的现状,分析了如何运用图式理论指导不同阶段的汉语阅读教学,旨在探寻有效的符合教学实际的汉语阅读教学模式。
标签:图式理论阅读教学不同阶段
一、引言
对外汉语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语言要素的教学和言语技能训练两大方面。
语音教学、词汇教学、语法教学和汉字教学是语言要素教学的主要方面,而言语技能训练则主要体现在听、说、读、写这四个方面。
在言语技能训练这一领域,阅读技能的训练显得尤为重要。
科学研究表明,在感觉器官接受的信息总量中,视觉占83%,听觉占11%,其他器官占6%。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阅读课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因此,如何提高阅读课的教学水平,如何对留学生进行有效地阅读技能训练,成了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
不少有较丰富对外汉语教学经验的教师、学者纷纷献计献策,刘慧清老师强调侧重朗读训练和造句练习提高对外汉语阅读课的教学效果;廖智宏老师提出应在汉语阅读课中引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汉语知识,导入更多的文化因素;戴雪梅老师从词汇和文化背景教学两个方面论述了图式理论在对外汉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他们的宝贵意见对汉语阅读课教学都有着很好的指导作用。
笔者在这几年的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汲取其精华,以美国人工智能专家鲁梅尔哈特(D.E.Runelhart)图式理论为理论依据,按照留学生不同水平将其划分初、中、高级三个阅读阶段,分阶段、有重点地进行汉语阅读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图式理论
(一)图式理论的产生
德国哲学家康德(Kant,1781年)最早提出了“图式”这一概念,后由英国心理学家巴特利特(F.Burtlett,1932年)引至现代心理学领域。
美国人工智能专家鲁梅尔哈特(D.E.Runelhart)经过大量研究,将其发展为一种完整理论,并用于研究阅读理解等心理过程,是认知心理学中用来解释和理解心理过程的一种理论模式。
梅尔哈特认为,图式是知识的建筑材料,是表征存储在记忆中的一般概念的资料结构,即人们通过各种渠道所积累的知识、经验等,并以抽象的构架形式有条不紊地储存在大脑的长期记忆中,在大脑中构成一个庞大的网络图。
(二)影响阅读能力的图式
图式阅读理论认为,读者的阅读能力主要是由三种图式决定的,它们分别是
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和结构图式。
语言图式是指读者对阅读材料语言的掌握程度,即词汇、语法和习惯用语等方面的知识;内容图式指读者对文章主题及背景知识的掌握程度;而结构图式则是指读者对文章体裁特点、逻辑结构等的了解程度。
由此不难看出,文章的语言、内容和结构与读者脑中的相关图式相互作用,决定了其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鲁梅尔哈特同时又认为有三个方面的原因造成读者不能正确理解文章的意思:一是读者没有具备与文章相应的图式,此时读者根本不能理解文章的内容;二是读者虽已具备了与文章相关的图式,但文章作者提供的线索不能让读者的图式与之相连;三是读者自以为读懂了文章,却不是作者的表达意图,而是对作者意思的误解或曲解。
(三)图式理论下发展的阅读模式
图式理论的研究推动着阅读模式的不断改进,在以往的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基础上,产生了相互作用阅读模式。
相互作用理论既重视运用图式知识进行预测、推断这些高层次阅读技巧,又强调低层次的迅速解码能力,在实际阅读过程中两种能力可以互为补充。
三、图式理论与分阶段对外汉语阅读教学
在对外汉语阅读教学中,阅读训练的主要目的是培养相应的阅读理解能力、阅读技巧以及通过培养阅读能力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
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实践,学习分析处理语料的方法,掌握阅读理解的技能技巧,逐步积累汉语阅读经验,将学到的语言知识最终转化成言语能力。
在对外汉语阅读教学实践中,同样是阅读课,要根据学生不同的阅读水平,确定阅读教学训练的重点。
根据对阅读能力形成过程的初步认识和当前的教学实际,阅读训练可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阶段。
初级阶段阅读训练的重点是识字训练和词语理解的训练;在中级阶段,则是全面训练阅读能力的阶段,在第一阶段训练的基础上,更加突出语法训练,增加文化知识的介绍,培养猜测、推断能力和“抓关键、跳障碍”的技巧。
到了阅读训练的高级阶段,阅读训练的侧重点就落在了不同专业学生需求的不同文体的阅读材料的训练上。
从某种程度上说,阅读训练三个阶段的不同侧重点与阅读能力的三种图式相互对应,即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和结构图式的形成与完善是逐步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有效方法。
下面分析图式理论在阅读教学不同阶段的具体应用。
(一)图式理论与阅读训练的初级阶段
在阅读训练的初级阶段,训练重点是识字和词语理解。
识字是词汇积累的过程,换言之,初级阶段阅读训练的侧重点就是词汇的积累。
以《驾校毕业了》(《汉语阅读教材》一年级第二册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一文为例,传统的词汇教学就是按生词表顺序依次解释,再结合课文分析进一步积累词汇,这从表面看来,学生对每个生词都有了一定的信息接受量,但根据学生课堂反映及课后的检查情况来看,学生需要在课后花大量的时间巩固复习才能基本掌握所学词汇;在另一个班,根据课文内容设计语义场图式来进行词汇教学,学生不仅了解了课文
的主要内容,同时掌握了课文中的主要词汇及用法,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笔者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如下:
学生根据此图,不仅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与人物之间的关系,还轻松掌握了主要的动词、形容词及常用的名词,取得了较好的阅读效果。
(二)图式理论与阅读训练的中级阶段
在阅读训练的中级阶段,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在前一阶段学习的基础上,突出语法训练,加强文化知识的介绍,培养学生根据文章大意猜测和推断的能力。
对韩国留学生的文化知识介绍中,以《元宵节》一课为例,分析图式理论的具体应用。
在此图式中,中国和韩国的主要传统节日一目了然,通过上图,可以使留学生原有的知识与所要教学的内容相互联系、比较,对全面了解中国的元宵节,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图式理论与阅读训练的高级阶段
高级阶段的阅读教学目标大体可分为以下三种:一是以获得日常性知识为目标,主要是了解时事、政治、文化等内容,也可称报刊阅读;二是以阅读文学作品为目标;三是以专业阅读为目标,主要是指某个专业的理论性文章阅读。
在这一阶段的阅读理解中,学生如何启动旧的图式,进而建立新的有效的图式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以《闲话中国茶》(《汉语语阅读教程》第三册)为例,阐述如何有效利用结构图式达到较好的阅读效果。
首先,以提问的方式启动学生的旧图式:
(1)来中国后喝过什么样的茶?(2)你知道的中国茶有哪些?(3)你认为喝茶对身体有益吗?
以上问题能激发学生再现相关的经历,并能较好地预测文章的相关内容。
其次,作为一篇介绍性的文章,有其相对稳定的结构模式,如起源、发展、特征、分类、价值、地位等等,因此学生掌握这些结构图式,也就基本了解了文
章的整体结构和内容。
如第一段第一句“中国是茶叶的故乡”,就表明了茶的起源地;第二段中,最后一句“到目前为止,饮茶习惯已经流传到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产茶国家和地区也已达近50个”表明了中国茶在世界的影响;第三段介绍了茶叶的分类,第四段对此作了详细介绍;第五段、第六段的第一句则分别说明了茶的价值和茶具。
了解此结构图式,对提高阅读速度和阅读质量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结语
对外汉语教学实践表明,汉语阅读教学呈明显的阶段性。
每个阶段有其各自的目标,为了达到各阶段目标,就必须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
运用图式理论进行阅读教学和训练,以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和结构图式作为阅读训练不同阶段的突破口,有助于激活旧的图式,帮助学生丰富和完善图式网络,从而提高学生的汉语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慧清. 留学生阅读教学思考[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9).
[2]鲍丽娟,由田. 关于韩国留学生阅读课教学的思考[J].长春大学学报,2003,(10).
[3]戴雪梅. 图式理论在对外汉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汉语学习,2003,(4).
[4]冯波.图式理论与阅读教学[J].文教资料,2006,(4).
[5]林挺.应用图式理论提高阅读效果[J].现代外语,1996.
[6]周小兵. 对外汉语教学入门[M]. 广州: 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
(陈蘅瑾,浙江绍兴越秀外国语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