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胆道系统肿瘤的诊断与治疗

胆道系统肿瘤的诊断与治疗

肿瘤内科治疗的历史和发展方向

肿瘤内科治疗的历史和发展方向 发表时间:2017-12-25T09:36:44.363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7年6月第12期作者:封梅 [导读] 并可能成为21世纪肿瘤内科重要的研究方向。未来的肿瘤内科如何发展以及理想的肿瘤内科模式是什么这些问题将等待我们的探索。 哈尔滨市阿城区人民医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300 【摘要】据权威部门统计数据分析显示,我国原本高发癌症,如胃癌、阴茎癌、鼻咽癌、食管癌等癌症的发病率增长趋势放缓,而肺癌、结肠癌、前列腺癌、乳癌等癌症的发病率却明显上升。肿瘤内科治疗作为抗癌的主要治疗方式,对延长癌症患者生存期,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对肿瘤内科治疗的发展历程及现状进行分析,并探讨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肿瘤内科;发展;展望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statistical data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authorities had high incidence of cancer in our country,such as stomach,penile cancer,nasopharyngeal carcinoma,esophageal cancer incidence of growth has slowed,and lung cancer,colon cancer,prostate cancer,breast cancer,etc. The incidence of cancer but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As the main treatment of cancer,tumor internal medicin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prolong the life of cancer patients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course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treatment of tumor-tumor internal medicine,and probes into its future trend. Keywords:oncology internal medicine;Development;Looking forward to。 前言: 肿瘤内科(medical oncology)的发展历史不足百年,其最重要的治疗方法——化学药物治癌,始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在其后的半个世纪,化疗有了很大进展。生物治疗和局部治疗的兴起为肿瘤内科增添了新的方法。近年来分子靶向治疗的出现使人们期望已久的个体化治疗可能成为现实,并可能成为21世纪肿瘤内科重要的研究方向。未来的肿瘤内科如何发展以及理想的肿瘤内科模式是什么这些问题将等待我们的探索。 1.肿瘤内科治疗的发展历程 1.1肿瘤内科治疗的早期手段 不同的时代,对肿瘤内科治疗的看法不同,重视程度也不一,同样其治疗方式也随着时代的变化及技术的更新而出现一定的变化。肿瘤内科治疗作为延长癌症生存期、改善其生活治疗的一种手段,是从20世纪40年代初期发展起来的,建立在肿瘤内科学的基础上,衍生出了多种治疗方式,如中医中药治疗、免疫基因治疗化学药物治疗和内分泌治疗等。目前,临床上肿瘤内科治疗多采取化学药物治疗;但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出现及快速发展,肿瘤的靶向治疗已成为当前肿瘤内科治疗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大有逐渐替代化学药物治疗的趋势。 1.2以药物治疗为主的时期 上世纪50年代到目前,肿瘤内科治疗仍旧以化学药物治疗为主,通过分析国外相关文献发现,1946年菲利普斯和基尔曼使用氮芥成功治疗的淋巴瘤,这一举措和治疗方式也标志了肿瘤化学药物治疗的开端。随着医疗科技及药物制剂技术的发展,环磷酰胺(50年代)、阿霉素、卡泊(70年代)等药物均开始应用于肿瘤内科治疗中,且上述化学药物在睾丸生殖细胞瘤、儿童白血病、滋养叶细胞肿瘤等癌症的治疗上已经达到根治的效果,这也大大促进了化学药物治疗在肿瘤内科治疗中地位的提升,为根治性治疗提供了可能。 1.3生物分子技术的产生与应用时期 20世纪90年代,随着生物分子学技术的发展,新型的抗癌药物也随之诞生。紫杉醇作为一种新型的抗癌药物,其在肿瘤内科治疗中的应用极为广泛,也大大提升了肿瘤内科治疗的临床疗效。步入21世纪后,靶向治疗的研究开始逐渐应用于临床,靶向治疗指的是针对性、选择性对参与肿瘤发生、发展过程的细胞信号传递和其他生物学途径的一种的治疗方式,其主要以细胞表面抗原、细胞内信号传递导通通道或生长因子中相关的蛋白质或酶为作用靶点。尤其是肿瘤内科治疗中,这一研究大大推动了肿瘤内科治疗的发展,为癌症患者带来福音。 2.国内肿瘤内科治疗的现状与问题 我国肿瘤内科治疗是建立在学习和总结国外先进抗癌治疗经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我国肿瘤内科治疗的发展与肿瘤专科医院及专科医室的建立有着紧密的联系:上世纪50年代末期,我国自发研制出第一个抗肿瘤药氮芥,并成功量产,随后环磷酰胺、塞替派、更生霉素、平阳霉素等化学抗癌药学也陆续研发成功,这为我国肿瘤内科治疗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上世纪60年代初期我国成立第一个肿瘤内科治疗科室(即如今的肿瘤医院);上世纪70年初,全国各地陆续成立肿瘤专科医院;上世纪90年代,多所肿瘤治疗中心在各大三甲医院成立;21世纪,全国范围肿瘤科室(仅三甲医院)就已超过500所。另外,我国科学家在肿瘤药物治疗的研发工作上获得巨大成功,也推动了肿瘤内科治疗的发展。。随后,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针对精原细胞瘤研制的N-甲酰溶肉瘤素临床应用大获成功,再次推动了肿瘤内科治疗的发展。在抗代谢肿瘤药物的研制方面,我国科学家合成的三尖杉酯碱、高三尖杉酯碱、脱氧三尖杉酯碱等药物在临床应用上大获成功,其中高三尖杉酯碱被定为急性粒细胞白血病的三线治疗药物,这一临床应用也得到了国际上承认,这大大提升了我国肿瘤内科治疗在国际上的地位。目前,国际上应用的大多数抗癌药物,我国均能生产。 3.肿瘤内科治疗技术的未来发展 3.1未来肿瘤内科治疗技术的发展 其中,针对肿瘤细胞散播而采取的以细胞毒类药物为典型代表的化学药物治疗形式仍旧占据肿瘤内科治疗的主导地位,同时靶向治疗的临床应用也开始发挥着重要作用。有研究分析显示,对于能行肝转移灶切术治疗的结直肠癌患者,在手术期阶段应用FOLFOX4方案进行化疗,较单纯性切除术手术治疗患者而言,其3年的肿瘤无进展生存期的几率大大提升。,可通过靶向作用机制抑制肿瘤细胞的分裂、增殖及进展,这大大的延长了肿瘤体与宿主共存状态的时间,另外,随着靶向治疗的研究不断深入,有研究分析发现,对肿瘤患者应用分子靶

头颈部恶性肿瘤 nccn指南解读

头颈部恶性肿瘤nccn指南解读 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指南是目前国际上应用最广泛的肿瘤学临床指南之一。近期,NCCN发布了2014年第一版头颈部肿瘤临床实践指南,该指南与2013年第二版相比,诊治原则方面仅在细节上进行了部分修订。本文主要对新版NCCN头颈部肿瘤指南外科治疗及放化疗方面的更新进行解读,希望能为临床医生深入理解和应用该指南提供帮助。 头颈部肿瘤外科手术治疗方面的更新 对临床未发现肿大淋巴结的口腔癌患者是否需要行颈清扫术,一直存在较大争议,这取决于医生对颈淋巴结的病理状态的正确评估。故对T1~2、N0,即原发灶直径≤6cm淋巴结转移阴性者,新版指南增加“原发灶切除±前哨淋巴结(SLN)活检”这一项目,目的是根据SLN病理结果指导手术者决定是否为患者进一步行颈清扫术。 旧版指南对于声门型喉癌原位癌的治疗方法有两种:内镜下切除和放疗,新指南则进一步指出推荐内镜下切除术。而对于T1~2,N0和某些T3术后切缘阳性者的处理方式应选择二次手术或放疗,不再对≥T2或伴其他危险因素者考虑联合放化疗。 2013年指南列出了7种与预后相关的肿瘤累及区域,即①侵犯翼内肌;②肉眼可见颅底侵犯;③直接侵犯上鼻咽,深部侵犯咽鼓管和鼻咽侧壁;④侵犯颈总动脉;⑤侵犯皮肤;⑥侵犯纵膈、颈椎或椎前筋膜;⑦皮下转移。新版指南仍沿用,但进一步提出对于有癌肿完整切除可能的患者,这些区域累及都不能作为绝对禁忌证。 对于原发灶的切除,新版指南新增了两点:1、骨髓腔侵犯是节段性切除的指征,骨髓冰冻切片有助于指导手术切除范围;2、随着机器人及激光辅助切除术在头颈部肿瘤原发灶治疗中逐渐普及,指南指出,合理运用新技术是关键,重点是要求医生具有熟练的操作技能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头颈部肿瘤化疗方面的更新 2014年的新版指南中推荐的一线化疗方案没有改变,仍然是同期顺铂化疗联合放疗。随机对照Ⅲ期临床试验研究发现序贯放化疗和同期联合放化疗较联合诱导化疗在生存率上没有明显差异。故新版指南在鼻咽癌辅助化疗后放化疗方案中,将PF方案(顺铂+5-氟尿嘧啶)治疗后行顺铂+放疗的推荐级别由1类降为2A类证据,同样将顺铂+5-氟尿嘧啶治疗后行卡铂+放疗的推荐等级由2A降为2B类证据。诱导/贯续化疗中,新指南中增加DP方案(多西他赛+顺铂),推荐等级2B类证据。

胆管癌术后复发为什么更严重

胆管癌是发生在胆道系统的恶性肿瘤,给患者和家人带来了严重的危害。由于胆管癌早期症状不明显,等到确诊时往往到了晚期。对于胆管癌的治疗,很多患者会首先考虑手术,通过切除肿块,控制病情发展,不过手术治疗有一定的局限性,术后很容易出现复发转移的情况,一旦复发治疗难度会加大,也是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一定要引起重视,那胆管癌术后复发为什么更严重呢? 肿瘤复发指的是肿瘤虽经过手术或其他综合治疗后,但在组织内可能残留下一部分还具有活力的癌细胞,经过一个长或短的时期又继续生长繁殖,在原来的部位重新长成相同类型的肿瘤。目前没有任何一种方法,可以彻底预防复发转移,一旦复发意味着病情再一次发展,也给患者机体造成二次损伤,治疗难度也会加大,成为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胆管癌患者手术成功也不能麻痹大意,一定要做好预防复发转移的工作。 放化疗是胆管癌术后常用的巩固治疗方法,通过对血液和淋巴液里残存癌细胞的抑杀,稳定病情,降低复发转移的风险,但放化疗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会产生一系列的副作用,导致各种不良反应的出现,破坏患者免疫系统,患者免疫力也随之下降,并不利于疾病的康复,因此选择放化疗的患者,也要重视副作用的缓解,提高免疫力,此时中医发挥了独特的优势,患者通过中医药的调理,有助于减轻放化疗的副作用,增强患者的免疫功能,提高自身的耐受程度,使治疗顺利完成,并提高放化疗的疗效,进一步延长生存时间。 对于不能或者不愿放化疗的患者,可以以中医为主进行巩固治疗,中医通过调理患者全身气血、阴阳、脏腑,维持机体免疫功能与肿瘤的对抗平衡,达到控制肿瘤不再继续生长的目的。胆管癌患者术后通过中医,有助于修复术后受损的机体,提高免疫力和抵抗力,减少术后并发症和后遗症的出现,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肿瘤细胞,稳定病情,降低术后复发转移的风险,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时间。 目前,临床上常使用多种方法综合治疗的手段来减轻对患者的伤害,提升治疗效果,其中中西医的综合治疗备受人们关注,尤其是中医在综合治疗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院长袁希福也表示:“中医是治疗胆管癌的重要手段之一,应当始终贯穿整个治疗过程。”通过长期的研究与总结,袁希福指出胆管癌的病机非常复杂,但主要病机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三个字“虚、瘀、毒”。他强调:在治疗中仅着眼于局部是不够的,要想达到治疗目的,必须全面调理、重点用药,从而使人体达到自然状态下的阴阳平衡。就这样逐渐形成了他独特的中医抗癌三联平衡理论。 “三联”是指联系到肿瘤患者存在的元气亏虚、痰凝血淤、癌毒结聚三大基本病因病机,用药进行扶正补虚、消痰化淤、攻毒散结;“平衡”是指使患者气血、阴阳平衡。概括地说,就是联系到“虚”“淤”“毒”三大病因,以“扶正”“通淤”“排毒”辨证施治,达到调节人体阴阳、气血生理机能平衡的根本目的。经该理论指导用药的部分肿瘤患者,不仅病情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有效控制,身体也逐渐恢复,减轻了痛苦,延长了生命,一些患者甚至实现了临床康复或长期带瘤生存。 部分参考案例: 案例1:李于民(化名),胆管癌,男,75岁,河南汝州市人 求医经历:李于民是在2017年4月初被确诊为胆管癌,门脉左支癌栓形成。曾在河南省肿瘤医院,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求诊,被告知“无有效治疗办法,生存期恐怕不足三个月”。本来家人连墓地都买好了,但是大儿子极力要求继续治疗,后辗转于2017年4月18日去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寻求中医治疗。 患者反馈:“服药后立马就见效了,不咋疼了,也不发烧了,脸也不怎么黄了。”服药60剂后,2017年7月10日复查彩超显示:占位病灶从原先约2.9cm缩小到1.2cm。服药180剂后,2017年11月患者复查发现:肿瘤完全消失,肝内胆管,肝外胆管未见明显异常。连做检查的医生都惊叹:“这真是奇迹出现了,没见过70多岁的老人还能恢复这么好的。”后经

肿瘤内科学[试题]

肿瘤内科学 肿瘤内科学 肿瘤内科一些基本概念 ? 细胞周期:处于增殖的细胞从一次有丝分裂结束到下一次有丝分裂完成所经历的整个过程。包括合成前期(G1)、DNA合成期(S)、合成后期(G2)、有丝分裂期(M)。 ? 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可作用于细胞周期中的各个阶段,对整个细胞周期中的细胞均有杀灭作用。 ? 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只针对某一时期的细胞有杀伤作用。 ? 根治性化疗:对可治愈的敏感性肿瘤,如急淋白血病、恶性淋巴瘤、睾丸癌,使用由作用机制不同、毒性发应各异、而且单用有效的药物所组成的联合化疗方案多个疗程,间歇期尽量缩短以求完全杀灭。 ? 辅助化疗:根治性手术后施行的化疗,实质上是根治性治疗的一部分。 ? 新辅助化疗:是指手术或放射治疗前使用的化疗。单用手术或放疗难以根除的肿瘤,化疗后有利于随后的手术或放疗的施行。 ? 姑息性化疗:以减轻症状、延长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的化疗。 研究性化疗:指探索性的新药或新化疗方案的临床试验。? ? 剂量强度:每周药物按体表面积每平方米的剂量 (mg/m2.wk),而不计较给药途径。相对剂量强度是和标准剂量之比。 ? 化疗周期:指一次化疗药物治疗开始的日期到下一次的化

疗开始前的一段时间。周期长短应根据肿瘤的生物学特性与细胞增殖动力学特点来确定。 ? 多药耐药性:指癌细胞接触一种抗癌药物后,产生对多种结构上迥然不同、作用原理各异的其他抗癌药物的抗药性。 ? 个体化治疗:根据病人的机体状况、肿瘤负荷情况来具体确定化疗剂量与化疗周期长短。 ? 综合治疗:根据病人的机体状况、肿瘤的病理类型、侵犯范围和发展趋向,合理的、有计划的综合应用现有的治疗手段,以期较大幅度地提高治愈率和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 肿瘤内科治疗适应证 ? 对化疗敏感的全身性恶性肿瘤,如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 ? 已无手术和放疗指征的播散性的晚期肿瘤或术后、放疗后复发转移的病人 ? 对化疗疗效较差的肿瘤,可采用特殊给药途径或特殊给药方法,以便获得较好的疗效,如原发性肝癌采用介入治疗 ? 癌性胸、腹腔和心包积液,采用腔内给药。 肿瘤引起的上腔静脉压迫、呼吸道压迫、颅内高压的的病人,通过化疗减轻症状。? ? 有化疗、生物治疗指征的综合治疗病人,手术前后需辅助化疗的病人。 禁忌证 ? 白细胞总数低于4.0×109/L或血小板数低于80×1012/L 者。 肝、肾功能异常者。? ? 心脏病心功能障碍者,不能选用蒽环类药物。

(整理)头颈部肿瘤.

头颈部肿瘤是全球第六大癌症,占所有恶性肿瘤的2.8%,主要的治疗措施有手术,放疗和化疗。 吞咽障碍是头颈部肿瘤常见症状,也是肿瘤治疗后的一种并发症,头颈部肿瘤的治疗导致神经肌肉和感觉功能受损,影响吞咽的各个时期。吞咽障碍的严重程度与肿瘤的侵犯位置,大小,切除的程度、自然重建和药物副作用等因素有关。 {临床表现} 头颈部肿瘤相关的吞咽障碍可能由于肌肉、骨骼、神经等组织结构的外科切除所致,也可能由抗肿瘤治疗所致。 1.放疗对吞咽功能的影响 外放疗对吞咽功能的影响包括早期和晚期效应。 早期包括口腔干燥症、表皮红斑溃疡,出血,疼痛及黏膜炎等,这些症状通常会引起吞咽疼痛,从而导致饮食习惯发生改变,需要药物控制疼痛或者依赖非经口进食。口腔干燥症一般持续时间较长,且随着时间延长而加重。 晚期包括放射性骨坏死、牙关紧闭、味觉退减、肌肉血供减少造成肌肉纤维化和肌纤维数量减少等,放疗数年后可能出现舌骨复合体固定、舌运动幅度减少,声门关闭不全及环咽肌松弛,最终导致误吸发生。 2.化疗对吞咽功能的影响 头颈部肿瘤的化疗会对患者的吞咽功能及营养状态产生多种副作用,包括恶心,呕吐,口腔炎,无力及疲劳,厌食和体重降低等。据报道黏膜炎的发病率约40%。多表现为咀嚼和吞咽疼痛,口腔出血,进食困难,脱水,恶心等。另外,细胞毒性药物如甲氨蝶呤和氟尿嘧啶也会导致吞咽障碍,放射性增敏剂在增强放疗疗效的同时也增加了发生放疗后黏膜炎的风险。 3.吞咽和术后放疗 尽管术式,范围及切除位置对吞咽功能预后起主要作用,但是术后放疗也会影响吞咽功能的康复。经过放疗的患者,口腔和咽部功能严重受损,包括口腔运送时间延长延长、咽部残留

胆管癌存活率

胆管癌存活率 胆管癌是比较少见的癌症,早期发现不易,原发性胆管癌较少见,占普通尸检的0.01%~0.46%,肿瘤病人尸检的2%,胆道手术的0.3%~1.8%。在欧美胆囊癌为胆管癌的1.5~5倍,日本的资料则胆管癌多于胆囊癌。男女之比约为1.5~3.0。发病年龄多为50~70岁,但也可见于年轻人。大多数患者发现时已失去手术机会。而胆管癌唯一有效的治疗方式就是手切除全部肿瘤。胆管癌存活率高吗? 胆管癌可以从任何有胆管癌地方产生,包括肝胆管及肝外胆管。胆管癌可以向外扩散进入肝脏组织,也可以沿胆道表面扩散到淋巴系统转移到肝淋巴结,最后扩散到其它地区淋巴结以及腹内其它器官。而胆管癌组织部具有特异性,仅黄疸、发烧、右上腹肿块併有压痛、大而硬的淋巴结、下腿肿胀及腹水等可能与胆管癌有关。所以胆管癌病人表现出症状时,肿瘤多已经侵犯到胆管外面,或是肝脏里面,对其进行治疗比较棘手。 胆管癌是非常罕见的癌症,唯一有效的治疗方式,手术切除全数肿瘤。但是胆管癌早期发现不易,能全数切除肿瘤的机会不大,大多只能採化学治疗,或放射线治疗,五年平均存活率最高只有25%。配合中医中药存活率有所提升。医界指出,胆管系统分布在整个肝内,胆管癌可以从任何有胆管的地方产生,包括肝胆管及肝外胆管,是一种罕见的癌症,大部分的胆管恶性肿瘤为腺癌,来自于胆道的上皮细胞。胆管癌可以向外扩散进入肝脏组织,也可以沿着胆道表面扩散到淋巴系统转移到肝淋巴结,最后再扩散到其它地区淋巴结,以及腹内其他器官。胆管癌没有特别的症状,即使有些异常,通常也会先被想到其他的疾病,而非胆管癌。较有可能的胆管癌症状为:黄疸、发烧、右上腹肿块併有压痛、大而硬的淋巴结、下腿肿胀及腹水。通常胆管癌长得很慢,症状也非常模糊,感到疼痛时,往往表示病情已到末期。最适当的治疗方式為开刀,只有极少数的患者因早发现还来得及开刀,但不幸的是,大部分的胆管癌仍会再发。更可惜的是,大部份的病人有症状时,肿瘤已经侵犯到胆管外面,或是肝脏裡面,已经无法全数切除。化学治疗或是放射治线治疗可以帮助解除症状,但不可能消除所有的癌组织,只能提升生活品质。胆管癌的危险因子包括有容易产生良性的硬化性胆管炎及恶性胆管癌;先天性胆管构造异常者,如总胆管囊肿也较容易产生胆管癌;感染中华肝吸虫者也较容易引起胆管癌。 胆管癌的预后很差,与临床类型、病理特点及治疗方法有关。胆管癌不作任何手术和引流,多在作出诊断后3个月内死亡。肿瘤切除较彻底的1年和3年生存率分别为90%和40%,而姑息性手术的仅在55%和10%。单纯引流的晚期患者生存时间很少超过1年。文献报告上、中、下段胆管癌的生存期分别为(8.75±6.31)、(10.31±8.01)和(14.48±12.95)个月,以上段胆管癌的生存期最短,下段胆管癌最长。属浸润型、低分化、有淋巴结转移和肝转移的胆管癌其生存期明显缩短,表明其预后差。而属乳头型、中高分化、无淋巴结转移和肝转移的肝外胆管癌预后相对较好。不同治疗方式的预后比较,以手术切除者最佳,明显优于单纯减黄手术者。因此,对有条件的肝外胆管癌患者,应尽可能早期作根治性切除。手术切除虽能取得近期疗效,但在远期效果上仍不够满意,局部复发率很高,因此需待有新的突破,方能脱离现状而有所前进。 随着我国诊断技术的迅速发展,采用手术切除肝门部胆管癌的切除率有了显

肿瘤内科试题

肿瘤内科试题 姓名:科室:分数: 一.单选题 1.食管癌最主要的转移途径 ( ) A.直接蔓延 B.淋巴道转移 C.血道转移 D.腹腔内种植 E.消化道播散 2.ⅢA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新辅助化疗各国都在努力探索,由于涉及与手术的关系一般主张给予 ( ) A.6周期 B.5周期 C.4周期 D.2~3周期 E.1周期 3.骨与软组织肿瘤最常见的转移途径是 ( ) A.直接蔓延扩散 B.通过动脉传播 C.通过血行传播 D.通过淋巴回流 E.沿神经干蔓延扩散 4.阿糖胞苷与放线菌素D联合用药依据是 ( ) A.减少药物毒性 B.细胞增殖动力学 C.从抗瘤谱考虑 D.从给药方法考虑 E.以上都不对 5.一组观察值中每个变量与这一组值的均数之差的平方和的均数被称为 ( ) A.相关系数 B.中位数 C.众数 D.标准误 E.方差 6.结肠癌的主要症状中常最早出现的是 ( ) A.腹痛 B.腹部肿块 C.排便习惯和粪便性状改变 D.发热 E.贫血和消瘦 7.临床试验单位有关临床试验的资料应当至少保存 ( ) A.1年 B.3.年 C.5年 D.10年 E.20年 8.恶性葡萄胎与绒毛膜癌的主要不同为 ( ) A.浸润肌层 B.细胞明显增生和具异型性 C.转移阴道结节 D.有绒毛结构 E.出血坏死

9.肿瘤流行病学研究最基本的方法是 ( ) A.描述流行病学研究 B.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 C.队列研究 D.统计分析 E.描述流行病学研究,分析流行病学研究,实验流行病学研究 10.从黑色瘤中发现的癌基因是 ( ) A.P53 B.p16 C.Rb基因 D.P15 E.PTEN 11.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可分为 ( ) A.二个阶段 B.三个阶段 C.四个阶段 D.五个阶段 E.六个阶段 12.AFP对肝细胞癌的临床价值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 ( ) A.为反应病情变化和疗效的敏感指标 B.有助于检出亚临床期复发和转移 C.只要AFP>500μg/L就可确诊为肝细胞癌 D.检测AFP为目前最好的早期诊断方法之一 E.为肝癌血清学诊断特异性最高的标志物 13.下列哪项是胃癌的X线征象 ( ) A.项圈征 B.狭颈征 C.Hampton线 D.黏膜皱襞车轮状纠集 E.指压迹征 14.儿童早期霍奇金病的治病选择为 ( ) A.单独化疗 B.足量化疗+病变区放疗 C.全淋巴结照射 D.次全淋巴结照射 E.单独病变区放疗 15.关于肺腺癌的影像学典型表现描述错误的是 ( ) A.多为周围型 B.有时影像学随诊显示病生长缓慢 C.周围型病变常较小 D.胸膜牵拉征较鳞癌少见 E.瘤周毛刺明显 16.下列组合哪项正确 ( ) A.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儿童绿色瘤 B.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多为T细胞型 C.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不易发生播散性血管内凝血 D.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易急性变 E.慢性髓系白血病-易伴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 17.儿童白血病在儿童肿瘤中发病占 ( ) A.第一位 B.第二位 C.第三位 D.第四位 E.第五位 18.在鼻咽癌高发区,有下述情况之一者,可认为是鼻咽癌高危对象 ( ) A.慢性咽炎 B.长期间歇性鼻塞 C.中耳炎 D.IgA/VCA抗体滴度≥1:80 E.讲广州话 19.乳房中生长快、表面不光滑、边界不清的无痛性硬块,应首先考虑为 ( ) A.急性乳腺炎 B.乳

胆道恶性肿瘤分子靶向治疗临床研究进展

文献综述 文章编号:1005-2208(2015)04-0460-04 DOI: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5.04.31 胆道恶性肿瘤分子靶向治疗临床研究进展 王威,温锋,赵相轩,郭启勇 中图分类号:R6文献标志码:A 【关键词】胆道肿瘤;分子靶向治疗 Keywords biliary tract neoplasms;molecular targeted therapy 胆道恶性肿瘤是起源于胆道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包括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肝外胆管癌(ex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ECC)和胆囊癌(gallbladder carcinoma,GBC)。近年来其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趋势。手术是可能治愈胆道恶性肿瘤的主要手段[1],但由于其恶性程度高,发病隐匿,大多数病人在确诊时已丧失手术机会。胆道恶性肿瘤对放、化疗不敏感。吉西他滨联合顺铂作为未能手术的进展期胆道恶性肿瘤病人的一线化疗方案,中位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仍不足1年。探索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案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对胆道恶性肿瘤分子通路研究的不断发展为其靶向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新的可能。目前,多种靶向药物正在进行临床或临床前期研究,并取得了初步成果,为该肿瘤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本文将对这些靶向治疗的临床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1胆道恶性肿瘤靶向治疗基础 分子靶向治疗是以肿瘤细胞过度表达的某些信号分子为靶点,通过选择特异性的阻断剂干预受该分子调控的信号传导通路,从而抑制肿瘤生长、进展及转移。目前,胆道恶性肿瘤分子靶向治疗主要针对如下靶点。 1.1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GFR)EGFR属于ErbB家族,是一种具有酪氨酸激酶活性的跨膜蛋白,其结构包括胞外区,跨膜区和胞内区,胞外区与配体结合后发生二聚化,继而激活胞内的酪氨酸激酶活性,启动RAS/MAPK、PI3K等多条信号传导通路,从而导致肿瘤细胞的生长、转移和存活。ECC,ICC和GBC的EGFR表达率分别为81%~100%、53%~79%和39%~83%,过表达率分别为5%~20%、10%~32%和12%,这种过表达与肿瘤分期、浸润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2-3]。因此,EGFR可以作为胆道恶性肿瘤的重要靶点。 1.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VEGF在肿瘤相关血管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其主要通过与内皮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VEGFR)结合,激活酪氨酸激酶受体,从而诱导血管生成,为肿瘤提供氧气、营养和转移途径。其在ECC、ICC及GBC中的过表达率分别为32%~59%,50%和63%。这种过表达与肿瘤的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有关[4-5]。 1.3有丝分裂原胞外信号调节激酶(mitogen extracellular kinase,MEK)MEK是有丝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信号转导途径中的关键调节因子,可被各种炎症、环境应激反应,生长因子(EGF,VEGF,BRAF基因等)及其受体等激活而磷酸化,活化的MEK继而激活胞外信号调控激酶(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ERK),使ERK入核调节转录因子活性,从而调控细胞的增殖、分化、凋亡。 1.4其他潜在靶点除上述胆道恶性肿瘤的几个常见主要靶点外,还有针对其他靶点的药物正处在临床前及临床试验阶段,例如针对BRAF基因、PI3K信号通路,c-MET基因,COX-2基因等靶点的治疗。关于胆道恶性肿瘤发病机制仍有待于在分子、基因水平上进行深入研究,以探索出更切实有效的治疗靶点。 2胆道恶性肿瘤靶向治疗临床研究现状 2.1针对EGFR的靶向治疗目前靶向EGFR的抗肿瘤药物主要分为两类:抗EGFR单克隆抗体和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2.1.1抗EGFR单克隆抗体抗EGFR单克隆抗体通过与EGFR的胞外配体特异性结合,使EGFR失去活性,阻断EGFR的信号传导,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新生血管的形成。 西妥昔单抗(cetuximab)是第一个在全球多个国家获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No.31371425);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No.2013023056);辽宁省教育厅科研项目(No.L2012289) 作者单位: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放射科,辽宁沈阳110004 通信作者:郭启勇,E-mail:guoqy@https://www.doczj.com/doc/905533960.html,

2020年上海市《肿瘤内科学》测试卷(第349套)

2020年上海市《肿瘤内科学》测试卷 考试须知: 1、考试时间:180分钟。 2、请首先按要求在试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准考证号和所在单位的名称。 3、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规定的位置填写您的答案。 4、不要在试卷上乱写乱画,不要在标封区填写无关的内容。 5、答案与解析在最后。 姓名:_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_ 一、A1(共30题) 1.乳腺癌最常见的病理类型是( )。 A.乳头状癌 B.导管癌 C.硬癌 D.小叶癌 E.单纯癌 2.( )不存在Auer小体 A.AML-M1型白血病 B.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C.AML-M3型白血病 D.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E.AML-M2型白血病 3.下列不属于试用新药时需提供的资料的是( )。

A.新药的化学成分和毒性试验的资料 B.新药的抗瘤谱 C.临床前动物实验的资料 D.患者的经费来源情况 E.肿瘤的生长速度及发展趋势 4.按照组织病理学改变,淋巴瘤可分为( )。 A.BL和NHL B.BL和MZL D.HL和NHL E.BL和PTCL F.L和MZL 5.下列关于大肠癌化疗表述错误的是( )。 A.有较严重感染者不可化疗 B.Ⅱ期不必进行全身化疗 C.转移性大肠癌必须全身化疗 D.I期能够手术切除,不必进行辅助化疗 E.恶病质状态者视情况而定,不可盲目化疗 6.下列不属于骨肉瘤化疗的主要有效药物的是( )。 A.足叶乙苷 B.异环磷酰胺 C.甲氨蝶呤 D.多柔比星 E.顺铂 7.I、Ⅱ期子宫内膜癌首选治疗为( )。 A.放射治疗

B.综合治疗 C.激素治疗 D.化学治疗 E.手术治疗 8.下列与EB病毒(EBV)有关的人类肿瘤主要是( )。 A.肝细胞癌 B.Burkitt淋巴瘤 C.胃癌 D.食管癌 E.肺癌 9.对于大多数原发性骨肿瘤,诊断主要依靠( )。 A.临床表现 B.影像学检查 C.临床表现、影像、病理结合 D.术中所见 E.病理 10.I、Ⅱ期鼻咽癌根治性洽疗手段首选( )。 A.综合治疗 B.根治性手术 C.手术加化疗 D.根治性放疗 E.手术加放疗 11.对大多数基因而言,CpC岛的甲基化( )。 A.与基因转录无关 B.促进基因转录

NCCN结肠癌指南

NCCN 结肠癌指南(2015.2 最新版) 作者:月下荷花 一.重要的更新内容: 1. 检测RAS 基因状态,包括KRAS 外显子2 和非外显子2 以及NRAS,还需检测BRAF 基因状态,不论是否有RAS 突变。 2. FOLFOX+Cetuximab 作为治疗选择时需注意如下注释:对潜在可切除肝转移疾病的治疗数据仍有争议。 3. 对可切除的转移性疾病,围手术期总的治疗时间不超过6 个月。 二.概述 美国的结直肠癌诊断位列第四,癌症导致死亡位列第二,数据显示发病率和死亡率呈下降趋势。发病率与死亡率的改善是癌症预防、早期诊断、更好治疗决定的。临床医生在使用指南时要明确以下几点:1. 指南中分期按TNM 分期;2. 除非有特别标注,所有推荐级别均为2A。 三.风险评估 大约20% 的结肠癌有家族聚集性,新诊断结直肠癌腺癌或腺瘤病人的一级亲属患结直肠癌风险增高。结直肠癌遗传易感性包括:明确定义的遗传综合征如林奇综合征和家族性腺瘤样息肉增生。推荐所有结肠癌病人要询问家族史及风险评估。 1. 林奇综合征是最常见的遗传性结肠癌易感综合征,占所有结直肠癌2%-4%。由DNA 错配修复基因(MMR)突变所致,包括MLH1、MSH2、MSH6 和PMS2。目前检测林奇综合征的方法有免疫组化分析MMR 蛋白表达和分析微卫星不稳定性(MSI)。若免疫组化MLH1 蛋白缺失,还需检测BRAF 突变,后者可致MLH1 启动子甲基化影响蛋白表达。 NCCN 支持对所有小于70 岁病人或是大于70 岁、满足Bethesda 指南的病人进行MMR 检测。另外对II 期病人也要进行检查。 2. 结直肠癌的其它风险因素 炎症性肠病患者结直肠癌风险增加,其它可能风险因素包括吸烟、红肉和加工肉类的食用、

NCCN胰腺癌外科治疗指南解读_百替生物

NCCN胰腺癌外科治疗指南解读 张太平,肖剑春,赵玉沛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外科,北京100730) 胰腺癌是一种恶性程度极高的消化系统肿瘤,其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逐年上升。2009年美国胰腺癌新发病例数42470例,死亡病例数35240例,在恶性肿瘤死亡率中居第四位,5年生存率<5%[1]。我国胰腺癌发病率也有逐年增长的趋势。根治性手术切除是胰腺癌综合治疗的核心,也是胰腺癌患者获得长期生存的唯一希望,目前胰腺癌根治术后5年生存率可达15%~25%。近年来大的医疗中心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死亡率已经<5%[2],胰腺癌的外科治疗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本文结合最新的NCCN指南,就其外科治疗的关键问题加以讨论,以期进一步规范胰腺癌的外科治疗。 1根治性手术可切除性标准 根治性手术切除是延长胰腺癌患者生存时间的最有效治疗方式,然而胰腺癌发病隐蔽、进展快、恶性度高、早期诊断率低,80%以上的患者在诊断时已经无法接受根治性手术[3]。因此术前评估肿瘤范围及可切除性极为重要,近来有meta分析指出多排螺旋三维重建CT预测肿瘤可切除性的准确率在52%~96%,不可切除的准确率为90%~100%,是评估胰腺癌术前可切除性的最佳方法[4],除此之外超声内镜、PET、腹腔镜、腹腔镜超声等也是胰腺癌可切除性评估的重要方法。2009年胰腺癌NCCN 指南中定义可切除性胰腺癌为:肿瘤无远处转移;与腹腔干和肠系膜上动脉(SMA)周围有清晰的脂肪层;且肠系膜上静脉(SMV)/门静脉清晰可见。将不可切除的胰腺癌分别定义为:1胰头癌:肿瘤有远处转移、围绕SMA大于180度、侵犯腹腔干(任何度数)、SMV/门静脉闭塞且无法重建或者肿瘤侵犯围绕腹主动脉;2胰体癌:肿瘤有远处转移、围绕SMA或腹腔干大于180度、SMV/门静脉闭塞且无法重建或者侵犯腹主动脉;3胰尾癌:肿瘤有远处或者转移围绕SMA或腹腔干大于180度;4淋巴结状态:淋巴结转移范围超出手术所能切除范围。[5]国内在2007版胰腺癌诊治指南中对胰腺癌可切除性标准也有相应定义。[6]然而目前并无一致公认的胰腺癌可切除标准,在实际工作中上述判断还受其它因素如影像学检查的准确率、术者的经验及手术团队的专业性等影响,尽管如此能否获得R0切除应是胰腺癌可切除性评估的重点。 2可能切除性胰腺癌 在可切除和不可切除胰腺癌之间存在“灰色地带”即可能切除性胰腺癌。[7]2009年胰腺癌NCCN 指南定义可能切除性胰腺癌为:严重的单侧或双侧的SMV/门静脉侵犯;肿瘤围绕SMA小于180度;肿瘤围绕或包裹肝动脉,但可以重建;SMV闭塞,但受累部分很短可以重建。[5]可能切除性胰腺癌成功进行R0切除风险较大,因此术前应先接受包括全身化疗和放化疗的新辅助治疗后再评估其可切除性,决定患者下一步治疗方案。M.D.Anderson癌症中心回顾分析了该中心1999年至2006年中160例诊断为可能切除的胰腺癌患者,其中125例进行了新辅助治疗。经过可切除性再评估,66例进行了根治性手术其中62例患者获得了R0切除。手术患者中位生存期40月,非手术患者中位生存期13月两者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1)。[8]该中心还通过非随机Ⅱ期临床实验发现新辅助治疗增加了胰腺癌的R0切除率[9]。有meta分析(总结1966-2009年111项临床研究共4394例患者)显示经新辅助治疗大约1/3可能切除患者可以获得根治性手术切除,术后患者生存时间和可切除患者无差异。[10]由此可见血管受累并非胰腺癌手术的绝对禁忌症,临床中应重视可能切除的胰腺癌患者,积极进行新辅助治疗以期获得R0切除。然而目前新辅助治疗的具体疗程和方案还并未统一[11-13]因此还期待更多临床研究。 3是否术前胆道引流 大约70%胰头癌患者以梗阻性黄疸为首发症状[19],有研究认为黄疸增加了手术的并发症因此建议术前经皮穿刺或者内镜下进行胆道引流。[14-16]然而这一观点备受争论,有meta分析认为术前减黄反而增加了手术并发症并且延长了患者住院时间增加了住院费用。[17-18]但限于这些分析所基于的临床研究严谨性有待提高,所以结果的可信度受到置疑。近来新英格兰杂志发表了一篇多中心前瞻性随

2019年肿瘤内科学(正高)真题精选

2019年肿瘤内科学(正高)历年真题精选 [材料题]1、 患者男,49岁,公务员。主诉:"发现右大腿肿物半年余,增大伴隐痛2个月"。患者半年余前无意中发现右大腿肿物,约鸡蛋大小,不伴疼痛等不适,未予特殊注意。肿物逐渐增大,近2个月来增速明显,目前已增至拳头大小,并且伴有隐痛不适。检查B超发现右大腿内侧肌肉深层肿物,磁共振提示右大腿内侧肌间肿物,大小约10cm×8cm×8cm,增强明显。进一步行穿刺活检提示:黏液性脂肪肉瘤,可见圆细胞成分,病理分级G2。为进一步治疗收入院。病程中,饮食睡眠良好,二便正常,体重无明显变化。既往高血压病史多年,口服拜新同、替米沙坦控制良好,其余无特殊。吸烟30年,每天20支,3个月前自行戒烟。偶尔饮酒,无其他不良嗜好。查体:右大腿内侧可及巨大包块,大小约10cm×10cm×8cm,边界清楚,活动度尚可,无明显压痛。表面皮肤温度正常,未见明显静脉怒张。双下肢感觉、活动基本正常,足背动脉搏动有力。辅助检查:下肢磁共振:右大腿内侧肌群内可见混杂信号软组织占位,边界尚清,大小约10cm×8cm×8cm,其内可见短T1、长T2脂肪信号,抑脂后信号减低,增强扫描呈明显强化。 [案例分析]1. 为了明确分期,患者还应该做以下检查,除了() A.肺CT B.腹部CT C.盆腔CT D.头颅MRI E.脊髓MRI F.腹部B超 参考答案:D [案例分析]2. 如果分期检查没有发现其他部位转移,该患者当时的临床分期是() A.ⅠA期 B.ⅠB期 C.ⅡA期

D.ⅡB期 E.Ⅲ期 F.Ⅳ期 参考答案:D [案例分析]3. 该患者治疗应采用的模式为() A.单纯手术治疗 B.手术+术后放化疗 C.新辅助化疗+手术 D.术前放疗+手术 E.手术+免疫治疗 F.手术+靶向治疗 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 1.黏液/圆细胞型脂肪肉瘤容易发生肺转移,所以应该检查肺CT;另 外,因为黏液/圆细胞型脂肪肉瘤可以表现为多原发病灶,常见的原发 病灶部位包括腹膜后、脊髓,所以建议查腹盆腔CT和脊髓MRI。2.肿瘤大小>5cm为T2,肿瘤位置深在为T2b,没有淋巴结转移为N0、没有其他部位转移为M0,故患者的临床分期为G2T2bN0M0,ⅡB期。3.软组织肉 瘤的治疗采用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黏液性/圆细胞型脂肪肉瘤对放 化疗相对比较敏感,推荐辅助化疗。一般多采用术后化疗,一线化疗方 案为多柔比星联合异环磷酰胺。只有在肿瘤压迫邻近重要血管神经、保 肢困难时才考虑术前放化疗。靶向治疗目前还处于试验阶段,只适用于 Ⅳ期的肉瘤。 ? [多项选择题]2、 膀胱癌的临床表现有( ) A.早期出现下腹部包块

放化疗联合靶向药物治疗晚期胆道恶性肿瘤的效果分析

放化疗联合靶向药物治疗晚期胆道恶性肿瘤的效果分析 发表时间:2019-04-03T09:26:34.907Z 来源:《健康世界》2019年第02期作者:陈闻,范纯钢 [导读] 使用靶向药物联合放化疗对治疗晚期胆道恶性肿瘤效果较好,安全程度较高,值得推广。 武汉钢铁(集团)公司第二职工医院,湖北武汉430000 摘要:目的:探讨放化疗联合靶向药物治疗晚期胆道恶性肿瘤的效果。方法:选择并收集分析我院接诊的82例晚期胆道恶性肿瘤患者基础资料后开展此次研究,依照双盲均等分配模式设定病例数均为41例的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采取放化疗治疗方式,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靶向药物进行治疗,统计两组与治疗数据、指标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放化疗联合靶向药物治疗的病情控制率(73.17%)明显优于对照组放化疗治疗的病情控制率(46.3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靶向药物联合放化疗对治疗晚期胆道恶性肿瘤效果较好,安全程度较高,值得推广。 关键词:放化疗;靶向药物;晚期胆道恶性肿瘤 消化系统肿瘤在临床上出现众多,胆道恶性肿瘤也是常见的一种。胆道恶性肿瘤发病率不算高,仅占消化系统肿瘤总发病率的3.01%~4.15%,但随着近些年人们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胆道恶性肿瘤的发病率直线上升[1]。据相关资料报道,在治疗胆道恶性肿瘤时,使用了放化疗联合靶向药物的治疗方法,临床实验结果十分理想。本文旨在研究放化疗联合靶向药物对胆道恶性肿瘤的临床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并收集分析我院2018年1月~2018年10月接诊的82例晚期胆道恶性肿瘤患者基础资料后开展此次研究,依照双盲均等分组模式设定病例数均为41例的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病例中,男性、女性病例分别为24例、17例,年龄段位于40~75岁之间,平均年龄(60.25±2.41)岁;观察组病例中,男性、女性病例分别为28例、13例,年龄段位于43~79岁之间,平均年龄(62.58X±2.82)岁。对两组患者所有临床基础资料对比发现无明显差异,P>0.05,可开展统计学处理。 1.2 诊断方法 首先对两组患者均采用放疗和化疗。采用放疗的方式是:使用玛西谱立体定向γ射线放射治疗系统给于患者治疗,放射剂量为40.0~50.0Gy,放射次数8~10次。化疗使用方式是:采取XELOX化疗方案。使用方法为:(1)在250.0ml葡萄糖溶液中,混入130.0mg/m2的奥沙利铂,使用静脉滴注的方式对患者进行治疗(将滴注时间控制为3h左右)。(2)对患者使用200.0mg/m2的四氢叶酸钙注射液进行静脉滴注,1次/d。(3)1000.0mg/m2的卡倍他滨,患者进行口服,1次/d。(4)100.0mg的维生素B6,2次/d,患者进行口服。(5)治疗疗程是1周1个疗程,持续3个疗程。在两组均使用放疗和化疗基础上,观察组联合靶向药物进行治疗。使用靶向药物的方式是:患者化疗进行期间,对患者使用5mg/kg的贝伐珠单抗(Bevacizumab)的静脉滴注,控制滴注时间为0.5~1.5h之间。 1.3 评价指标 观察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在经过放化疗和放化疗联合靶向药物治疗后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的产生情况。根据《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指出,把两组患者的近期治疗效果分为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无变化(NC)和进展(PD)。完全缓解(CR):患者的肿瘤病灶完全不见,且治疗效果持续时间>30d。部分缓解(PR):患者的肿瘤病灶减小幅度>50%。无变化(NC):患者的肿瘤病灶减小幅度≤50%,基本无明显改变。进展(PD):患者体内有新的肿瘤病灶出现。 1.4 统计学方法 运用统计学软件包(版本:SPSS19.0)对组间统计数值进行运算分析,对应执行t检验、x2检验用以计量、计数资料的检验,对应以(±s)、 (n)%的形式来表示计量、计数资料统计情况,当P<0.05即表明数值比对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的近期治疗效果比较 经一段时间治疗后,两组的治疗效果出现明显差别:对照组(n=41)完全缓解(CR)7例(17.07%),部分缓解(PR)15例(36.59%),无变化(NC)13例(31.71%),进展(PD)6例(14.63%);观察组(n=41)完全缓解(CR)14例(34.15%),部分缓解(PR)16例(39.02%),无变化(NC)8例(19.51%),进展(PD)3例(7.32%)。观察组放化疗联合靶向药物治疗的病情控制率(73.17%)明显优于对照组放化疗治疗的病情控制率(46.3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产生率n 治疗晚期胆道恶性肿瘤期间会产生的不良反应包括骨髓抑制(n)、外周神经炎(n)、手足综合征(n)、贫血(n)、消化道反应(n)。对照组不良反应产生数据是n=6、n=2、n=3、n=4、n=8,不良反应产生率是56.10%;观察组不良反应产生数据是n=2、n=1、n=1、n=1、n=5,不良反应产生率24.39%。观察组的不良反应产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作为一种在临床上较为常见的消化系统肿瘤,胆道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为消化系统肿瘤总发病率的3.01%~4.15%,不高却也不能算低。随着近些年人们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胆道恶性肿瘤的发病率直线上升。很多胆道恶性肿瘤患者在确诊病情时,已经到了晚期,错过了手术的最佳治疗时机,只能使用非手术治疗手段。其中,放疗和化疗是临床上最常使用的治疗恶性肿瘤非手术式的手段[2]。据相关资料报道,放疗手段可以有效地抑制恶性肿瘤的肿瘤细胞扩散,甚至杀死部分肿瘤细胞,缩小瘤体。而近期,部分医院使用靶向药物治疗恶性肿瘤的方式逐渐为人所知,并因其良好效果而得到大多数人的推广。据相关临床实验验证,靶向药物Bevacizumab用于治疗胆道恶性肿瘤,可以有效抑制患者身体里癌细胞的转移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活性[3]。而本次研究结果则指出,观察组患者的病情控制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不良反应率方面观察组又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以往研究专家们的研究结果相符,可证实放化疗联合靶向药物能够有效治疗晚期恶性肿瘤。 综上所述,使用靶向药物联合放化疗对治疗晚期胆道恶性肿瘤效果较好,安全程度较高,值得推广。参考文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