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转换为PCV和PNV的多模式影像学特征
- 格式:pdf
- 大小:3.66 MB
- 文档页数:5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视网膜地形图荆毓陶【期刊名称】《医学信息》【年(卷),期】2008(21)2【摘要】目的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的视网膜地形图观察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图像特征.方法对28例28眼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确诊的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行OCT检查,分析图像形态,并将视网膜厚度与最佳矫正视力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根据黄斑神经上皮层脱离的范围及程度将图像分为四种类型,视网膜厚度与最佳矫正视力呈负相关.结论 OCT的视网膜地形图可以直观的表现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程度,在CSC的诊断及随诊观察方面具有较大的临床价值.【总页数】3页(P247-249)【作者】荆毓陶【作者单位】辽宁省锦州市中心医院眼科,辽宁锦州,12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7【相关文献】1.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脉络膜厚度变化特征、脉络膜循环异常特点及其与视网膜色素上皮病变的关系 [J], 陈敏玲;朱其新;翁振声2.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视网膜地形图 [J], 高永峰;李玉军;郭希让;孔众3.半剂量维替泊芬光动力疗法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脉络膜和视网膜厚度研究 [J], 杜玉芹;韩梅4.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评价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视网膜及脉络膜的微循环变化 [J], 许发宝;周立军;巩亚军;赖坤贝;黄创新;李龙辉;吕林;金陈进5.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评价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视网膜及脉络膜的微循环变化(英文) [J], 许发宝;周立军;巩亚军;赖坤贝;黄创新;李龙辉;吕林;金陈进;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不同年龄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影像学观察的开题报告题目:不同年龄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影像学观察研究背景和意义: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是一种常见的视网膜疾病,其主要表现为视力下降和中心视野缺损。
该病变多发生在男性、年龄较轻的人群中。
尽管CSC的病因尚未明确,但已有研究表明,压力、内分泌、免疫、遗传和环境因素等因素可能与其发病有关。
目前,影像学检查已成为CSC的一种重要诊断手段。
然而,CSC的影像学表现并不一致,不同年龄群体的病变特征可能存在差异。
因此,通过对不同年龄段患者的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有助于更好地认识CSC的病理生理机制及其发病规律,并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拟对不同年龄段(<30岁、30-50岁和>50岁)的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的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
收集患者的病史和影像学资料,包括彩色视网膜照相、增强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A)。
通过比较不同年龄群体的病变类型、病变位置、病变面积、渗出情况等影像学指标,分析不同年龄段CSC的影像学表现差异。
预期结果:通过本研究,可以对不同年龄段CSC的影像学表现进行比较和分析,了解不同年龄段CSC病变的临床特征。
同时,本研究还可以探讨CSC的病理生理机制及其与年龄的关系。
这将有助于为CSC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加科学和有效的依据。
研究局限性:本研究的局限性在于研究对象的样本量和研究期限的限制,可能会影响研究结果的可靠性。
此外,本研究只针对中国人群进行调查,缺乏对其他人群的研究,因此,研究结果的普适性有限。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Henle纤维层频域OCT影像特征刘伟伟;陈文涛;张博;李南;赵超;胡锐【期刊名称】《中华实验眼科杂志》【年(卷),期】2023(41)1【摘要】目的观察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Henle纤维层(HFL)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SD-OCT)的影像特征。
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纳入2017年1月至2021年11月在青岛市第三人民医院眼科确诊的CSC患者35例35眼。
其中男23例23眼,女12例12眼;年龄24~60岁,平均(41.14±8.19)岁;病程1 d~6个月。
所有患者均应用SD-OCT对黄斑部进行水平单线扫描,分析和总结视网膜下液(SRF)区HFL的影像特征。
结果CSC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呈规则圆顶形脱离者26眼,SRF区HFL呈边界1型25眼,占96.15%;呈边界2型7眼,占26.92%;呈完全高反射型17眼,占65.38%。
病程≤21 d 21眼,均呈边界1型,部分合并完全高反射型或边界2型;病程>21 d 5眼,均呈完全高反射型,部分合并边界1型或边界2型。
其中鼻侧和颞侧脱离区基本对称15眼,6眼为水平位图像,两侧SRF区HFL均呈基本对等的光反射信号;3眼为鼻侧抬高位图像,鼻侧SRF区HFL光反射信号均高于颞侧;6眼为颞侧抬高位图像,颞侧SRF区HFL光反射信号均高于鼻侧。
鼻侧和颞侧脱离区不对称11眼,其中3眼为水平位图像,颞侧脱离范围均大于鼻侧,颞侧SRF区HFL光反射信号均高于鼻侧;4眼为鼻侧抬高位图像,3眼颞侧脱离范围大于鼻侧,两侧SRF区HFL呈基本对等的光反射信号,1眼鼻侧脱离范围大于颞侧,鼻侧SRF区HFL光反射信号高于颞侧;4眼为颞侧抬高位图像,3眼鼻侧脱离范围大于颞侧,两侧SRF区HFL 呈基本对等的光反射信号,1眼鼻侧脱离范围和高度均大于颞侧,鼻侧SRF区HFL光反射信号高于颞侧。
CSC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呈不规则形脱离9眼,SRF区HFL呈边界1型7眼,占77.78%;呈边界2型5眼,占55.56%;呈完全高反射型6眼,占66.67%;呈低反射型4眼,占44.44%;呈模糊型2眼,占22.22%。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一)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也称中心性视网膜病变,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视网膜疾病,可引起视力下降。
以下将从疾病的病因、症状、诊断和治疗等方面进行介绍。
一、病因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病因至今尚不完全清楚,但与多种因素有关。
其中,遗传因素可能会增加患病风险。
此外,心理压力、饮食不良、有害习惯等也与该病密切相关。
二、症状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的症状主要表现为中央视力下降和中央视野出现模糊,有些患者甚至会出现眼前闪光现象。
但是,眼睛内部并没有出现器质性病变,因此常常难以及时发现。
如果患者发现自己出现以上症状,应及时就医。
三、诊断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诊断主要是通过眼科医生的检查,包括视力、眼压、视野检查和眼底检查等。
如果患者的中央视力下降明显,并伴有视力模糊、视野缩小等症状,眼底检查可能会发现视网膜黄斑区的浆液性渗出,这些都可能提示该病的存在。
四、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治疗主要是通过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来改善患者的视力。
药物治疗通常使用激素类药物,可以有效缓解黄斑区的浆液性渗出。
手术治疗则包括激光治疗、手术切除和眼内注射等多种方式。
这些手术方式可以防止黄斑区的渗出,从而改善患者的视力。
总之,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视网膜疾病,对患者的视力会造成不良影响。
因此,患者应及时寻求医生的帮助,对于需要进行治疗的患者,应根据医生的建议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同时,为预防该病的发生,患者可从健康饮食、远离有害习惯等方面入手,保持身体健康。
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症状体征眼睛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非常的重要,如果眼睛上的视网膜出现一些状况会让我们看东西不再那么清晰,眼睛的疾病有很多种,下面就来介绍一下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的病变病症体征有哪些?这种眼睛疾病非常复杂。
可以通过阅读来了解一下。
多为健康成年人,骤然发觉视物模糊,视野中心似有淡影阻挡,视物可有变形、变小的感觉。
视力障碍程度不一,远视力检查从1.0到0.1。
用Amsler方格表检查常有变形或暗点。
眼底检查在病变轻者仅见后极部视网膜呈闪烁不定的反光,中心凹光反射略为弥散。
重者可见黄斑区视网膜有圆形隆起的盘状脱离,其边缘有反光轮。
数周后盘状脱离区有黄白色渗出点。
裂隙灯接触镜检查,从光学切面显示神经上皮层与色素上皮层分离,神经层向前隆起,脱离腔的后壁有黄白色点状物,腔内积液可透明或略现混浊。
个别极重病例,视网膜下液体过多,因重力作用而向下方流动,使周边视网膜脱离。
液体吸收后,常在眼底下半留下液体流经区域的色素上皮萎缩条带,清楚地显示当初视网膜下液体通道的痕迹与范围。
对于复发病例或在隐匿进行的患者,检眼镜下所见,除严重渗液者可再现盘状脱离外,大多数只表现黄斑区色素紊乱,或中心凹反射异常。
仅从眼底表现不能判定是否病情复发或是隐匿进行。
并且患者视力好坏也常与病变进展并不平行。
对于疑为慢性进行病变的患眼应当再行荧光血管造影检查,因为造影图像所见与眼底表现有很大的不同。
造影图片可以具体显示色素上皮的损害程度和病变范围,了解病情究竟是复发活跃还是萎缩稳定。
我们常见的眼部疾病有青光眼,白内障,还有文中介绍的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因为这种疾病非常的复杂,所以给大家介绍了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和病症体征表现,让人们对这种疾病更加的了解和认识。
通过阅读可以对这个眼部疾病有了基本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