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如何知天命与乐而忘忧——从卜筮之书《周易》中参悟宇宙
- 格式:doc
- 大小:35.50 KB
- 文档页数:5
孔子为什么在五十岁以后开始钻研《易经》呢?孔子为什么在五十岁以后开始钻研《易经》呢?《论语·述而》:“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孔子在五十岁前后,思想经历了一次深刻变化:在思辨内容上,逐渐从思考人生和世道拓展到探究天道和命理;在思辨形式上,逐渐趋于理性化、理想化和神秘化。
所以他说自己是“五十而知天命”(《论语·为政》)。
无独有偶,孔子在“知天命”之年开始钻研《易经》,从此以后便一发不可收拾: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
读《易》,韦编三绝。
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史记·孔子世家》)”太史公曰:盖孔子晚而喜《易》。
《易》之为术,幽明远矣,非通人达才能注意焉(《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夫子老而好《易》,居则在席,行则在囊。
孔子“五十以学《易》”和“五十而知天命”之间有何关系?《易》原本是上古时期的占卜之书,“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于神明而生蓍,参天两地而倚数,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易传·说卦传》)。
可见,《易》是一部使人们主观意识和外部客观规律达到统一境界的命理书。
《易》分《易经》和《易传》两个部分,《易传》是对《易经》的诠释和解读。
按照司马迁、班固等人的说法,《易传》是孔子晚年喜《易》而作,不过这种说法未能得到学界的广泛认可。
但是有一个基本事实必须承认:孔子晚年曾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整理和研究《易经》,并对《易经》思想做出许多精辟阐述,这是他一生学术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
孔子为什么在五十岁以后开始钻研《易经》呢?首先,孔子研究《易经》与其人生遭际和鲁国政坛变故有着密切的关系。
孔子五十岁以前一直仕途蹇促,郁郁不得志。
五十岁以后突然时来运转、春风得意,先出任中都宰,然后升为司空,旋即又擢升为大司寇行摄相事,位高权重、红极一时。
《易经》:一部解开宇宙人生密码的宝典凝聚着中国古圣先贤古老智慧的《易经》,曾长久地被误解为一本算命的书。
那是由于《易经》源自远古,又是以一些虽然简单但很难记住的符号所组成,所以大多数人很难读懂,只好敬而远之。
而某些略知一二的人,则利用《易经》去算命。
实际上,《易经》是一部解开宇宙人生密码的宝典。
现在世界各国的科学家,兢兢业业,就是为了解开宇宙的密码。
有了那么多的科学仪器,那么尖端的技术,他们都还不敢说能够做到,这么一本几千年前的古老经书,怎么能做到这样了不起的事情?所以大家心里一定充满疑问:到底解开了没有呢?我们可以大胆地说:解开了,孔子解开这个密码以后,到现在已经过去了两千五百多年。
孔子一生最大的贡献,就是把《易经》整理出来,为《易经》做了《十翼》(也称《易传》),把《易经》从一本用来占卜的书,提高为宣扬哲理的书。
而这种哲理是完全可以在日常生活当中真正实践的。
其实,我们随时随地都在用《易经》,只是日用而不知而已,因为它毕竟已经离开我们那么久了。
再加上很多人一直说《易经》很难,是学不懂的,而当你去翻的时候,发现里面有很多文字确实不认识,于是就放弃了学习。
所以,今天我们才会重新用现代的语言和观念,来梳理这个对我们影响非常深远的原点――《易经》。
在中国,几乎人人都看过八卦图,家家户户也都挂过,只是搞不清楚那是做什么的。
伏羲的八卦告诉我们一个宇宙最基本的秘密,我们用两个字就把它讲完了,叫做“阴阳”。
举例说,白天是阳,夜晚是阴;天是阳,地是阴;大拇指是阳,其余四个手指是阴;奇数是阳,偶数是阴。
阴阳之间的关系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这样才有生命力。
这就是宇宙万事万物最基本的构成元素,一阴一阳产生了宇宙万象。
伏羲氏当年根本还没有文字,所以只有用图像,伏羲的用意是要告诉我们整个宇宙的状况。
《易经》是从开天辟地,也就是今天科学上所讲的大爆炸说起的。
据现代科学考证,地球是在宇宙大爆炸时诞生的。
而七千多年前的伏羲,就已经发现了这个秘密:宇宙中的一切,都是从一个整体中生发出来的。
论孔子“五十而知天命”作者:陆晴晴来源:《速读·上旬》2015年第11期摘要:孔子在《论语·为政篇》中提出“五十而知天命”,邢昺、朱熹、傅斯年及刘宝楠等诸位学者对其进行了深入探讨,基于复杂的时代背景,笔者认为孔子所说的“天命”实则是拨乱反正“为东周”的政治使命。
关键词:知天命;易经;政治使命在《论语·为政篇》中,孔子叙述了自己的思想发展历程:“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
”这是圣人在去世前不久说的一段话,同时也留给后世无限的遐想和疑问。
在这段话中,最难理解并且最有争议的一句就是“五十而知天命”。
一、前代学者对“五十而知天命”的见解杨伯峻在《论语译注》中注释“天命”时说:“孔子不是宿命论者,但也讲天命。
后来的人虽然谈得很多,未必符合孔子本意。
因此,这两个字暂不译出”。
对于这句话,前人的解释主要有三种:第一种,孔子50岁时通过读《易》,穷理尽性而知天命,天命即万物之理。
邢昺解释说:“‘五十而知天命’者,命,天之所秉受者也。
孔子四十七学《易》,至五十穷理尽性知天命之始终也。
”在《四书集注》中,朱熹的解释是:“天命,即天道之流行而赋于物者,乃事物所以当然之故也。
知此,则知极其精,而不惑又不足言矣。
”这都是以万物之理来解释天命。
第二种,孔子50岁时意识到政治理想能否实现并不全在人的努力,而在于上天的意志,天命即宿命。
傅斯年便持这一观点,他说:“孔子所谓知天命,指天之意志,决定人事之成败吉凶祸福者。
……方其壮年,以为天生德于予,庶几其为东周也。
及岁过中年,所如辄不合,乃深感天下事有不可以人力必成者。
”第三种,孔子50岁时意识到自己的美德乃上天赋予,按照仁义之道行事是上天赋予自己的使命,天命即德命。
刘宝楠说:“盖夫子当衰周之时,贤圣不作久矣。
及年至五十,得《易》学之,知其有得,……则知天之所以生己,所以命己,与己之不负乎天,故以知天命自任。
第五讲知命孔子子曰:“五十而知天命”。
天,可理解为无意志的客观自然;天命,可释自然之本理,自然之规律,自然的特殊能力等,是非人力所能改变的客观必然性。
相对于“不惑”,天命则是形而上的。
“知天命”意为晓得天命不可抗拒而听天由命。
但并不消极而为,乃是积极作为于过程但不刻意在乎结果,正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此种境界非经历诸多磨难难以企及。
问题预设●孔子在鲁国为官有何政绩?又因何而离开鲁国?●孔子周游列国为何首选卫国?但又为何几进几出?●孔子在困厄之间终明天命之意,你能否以例为证?温故求新●公卿制度●南季北孔●列国简介古文诵读●陈女乐文马于鲁城南高门外,季桓子微服往观再三,将受,乃语鲁君为周道游,往观终日,怠于政事。
子路曰:“夫子可以行矣。
”孔子曰:“鲁今且郊,如致膰乎大夫,则吾犹可以止。
”桓子卒受齐女乐,三日不听政;郊,又不致膰俎于大夫。
孔子遂行,宿乎屯。
——《史记·孔子世家》●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论语·子罕》●子言卫灵公之无道也,康子曰:“夫如是,奚而不丧?”孔子曰:“ 仲叔圉治宾客,祝鮀治宗庙,王孙贾治军旅。
夫如是,奚其丧?”——《论语·宪问》注:本讲讲述的时间为孔子51岁出仕至59岁离卫往陈之前。
■小试牛刀《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其后定公以孔子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则之。
由中都宰为司空……。
中都是鲁国西北的小城邑,短短的一年,在孔子地治理下社会安定有序,周边纷纷效法,令鲁定公刮目相看,第二年升孔子任司空。
司空是管理国家最高工程事务的长官,为三卿之一,故孔子所任的是小司空,乃司空的副职。
孔子将土地分为山林、川泽、丘陵、高地和沼泽五类,物尽其地,发展了鲁国的经济;更主要的是解决了一个历史遗留问题,将季氏对鲁昭公所做的非礼之事——“葬昭公于墓道之南”,给予了纠正。
中国古代以“司”命的官名很多,如司空、司寇、司马等,你能根据名称推断出职责吗?■大展宏图司寇,是管理国家最高司法事务的长官,位同卿大夫。
孔子“知天命、畏天命、顺天命”
丹媛媛
【期刊名称】《阅读与作文:高中版》
【年(卷),期】2011(000)004
【摘要】孔子提出君子要“知天命”,“不知天命无以为君子”。
知天命是儒家思想特点,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天命就是自觉有一种使命感,“知天命”,即领悟自己负有使命,必须设法去完成。
这种使命的来源是天,所以称为天命。
孔子的天命观包括不断修身以达到至善和使天下回归正道等,他在《论语》中说:“吾十有五而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他一生追求真理,弘扬道德,这种敢于担当大任的精神鼓舞着后人。
【总页数】2页(P4-5)
【作者】丹媛媛
【作者单位】浙江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22.2
【相关文献】
1.对孔子"知天命""畏天命"的再认识
2.敬天、知命、畏天命r——孔子"天命观"详析
3.循礼·达仁·知天命——从孔子看人的生命存在
4.孔子"五十而知天命"考
5.畏天命敬鬼神──论孔子的“天命”观和鬼神观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孔⼦的“天才天命”观在《论语》中,是找不出“天才”⼆字来的,孔⼦没有说过“天才”⼆字,也未曾提过“天才”论。
他说得⽐较多的乃是“天命”。
最著名的便是“为政”篇中的⼀章:“⼦⽈:‘吾⼗有五⽽志于学,三⼗⽽⽴,四⼗⽽不惑,五⼗⽽知天命,六⼗⽽⽿顺,七⼗⽽从⼼所欲,不逾矩。
’”所谓“天命”,按照辞书的解释,指的是上天的意志,也指上天主宰之下的⼈们的命运。
孔⼦“退⽽修诗书礼乐”,在他“修”的“书”即《尚书》中,就多有“天命”与“上天”之说。
五经中的《易经》,似乎还是⼈之“通”天的⼀种⼿段。
孔⼦是不信⿁神的,所谓“⼦不语怪、⼒、乱、神”,所谓“敬⿁神⽽远之”,都透露着这样的信息,对于这⼀点,鲁迅曾实事求是地予以充分肯定,他说过:“孔丘先⽣确是伟⼤,⽣在巫⿁势⼒如此旺盛的时代,偏不肯随俗谈⿁神。
”(《鲁迅全集》第1卷P192)但世间是否真有所谓的“天命”,根据现有的资料分析,孔⼦是相当⽭盾的。
你可以找出孔⼦⾃⼰说过的话,来证明孔⼦相信“天命”。
例如,孔⼦“畏于匡”之时,想到的就是“天命”,即上天的旨意,他说:“周⽂王死了以后,周代的礼乐⽂化不都体现在我的⾝上吗?上天如果想要消灭这种⽂化,那我就不可能掌握这种⽂化了;上天如果不消灭这种⽂化,那么匡⼈⼜能把我怎么样呢?”(参见《论语·泰伯》)⼦服景伯将孔⼦的学⽣公伯寮投靠季孙并向季孙告发⼦路的事告诉孔⼦时,孔⼦想到的也是“天命”,那时他说:“道能够得到推⾏,是天命决定的;道不能得到推⾏,也是天命决定的。
公伯寮能把天命怎么样呢?”(参见《论语·宪问》)孔⼦还说:“君⼦有三畏:畏天命,畏⼤⼈,畏圣⼈之⾔。
⼩⼈不知天命⽽不畏也,狎⼤⼈,侮圣⼈之⾔。
”所以,说孔⼦根本不信“天命”,这是说不过去的。
但对于“天命”,孔⼦确有⾃⼰的疑惑。
他与⼦贡有⼀段对话,透露的就是这样的信息。
“⼦⽈:‘予欲⽆⾔。
’⼦贡⽈:‘⼦如不⾔,则⼩⼦何述焉?’⼦⽈:‘天何⾔哉?四时⾏焉,百物⽣焉,天何⾔哉?’”(《论语·阳货》)这只是孔⼦与⾃⼰的学⽣⽆意间说到的⼀句话,不是他正⼉⼋经讨伐“天命”论的檄⽂,但在那个时代,能够毫不讳⾔地说出这句实话,说穿这种实情,也是相当了不起的。
常言道:“半部《论语》治天下”,那么《论语》中五十而知天命是什么意思?如何理解呢?孔子所说的“知天命″,是把人性和道德意识看做是“天″所“命″给人的自然禀赋。
一个人到了五十岁后,就应平静下来尊重周围和客观,避开浮躁、草率、冲动,认识上似应滋生一种“安详”,让天地万物各安其位!……孔子说:“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
知我者其天乎?”(《论语..宪问》)他的学生子路对此话的理解是:“下学,学人事;上达,达天命。
我既学人事,故不尤人;上达天命,天命有穷有通,故我不怨天也。
”…可见,“知天命″关键在于一个“知″字,要想了解自己的天命,就要求自己能够认识到命运中的穷与通,人世间的好与坏,知道这一切都很自然,那么你就可以做到理性把握,平静应对。
……“五十知天命″还包含着“知命、知礼、知言″,这三个境界在人生中首先要“知言″,在与人交谈和读书中了解这个社会,了解他人;但光是知言还不够,难以在社会上立足。
还需要你懂得礼议(知礼),因能够尊重别人,多了一份尊重,就少了一份抱怨。
而更高的一个就是“知命″!,知命就达到了孔子常说的君子的境界。
这样,他已经建立了一个“三知″的自我循环系统,他的内心随即会有一种淡定的力量去应对世界。
……庄子的《逍遥游》里也有类似的表述,说“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
意思是满世界都在夸赞你时,你不会因为这种鼓励而向前多走一步;当全社会都在指责你时,你也不会知难而退,仍能勇往直前!所以,所谓成长就是内心在历练中的逐渐强大,把外在的东西变成自己内心的能量。
其实,所谓人生的“归位″也就是一种智慧定力,即能做到“融会贯通”而巳…。
总之,“知天命″的精义与实质你若能最终获取囊中,恭喜你!你就是一个具备价值意义的人了。
似乎有点像金庸武侠小说里的那个“独孤求败″,要想求个一败都困难……。
…谢谢啦!!。
孔子讲的“天命”,究竟是什么?在《论语.为政第二》中,孔子用一段话,总结了他的一生: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把自己的一生分为六个阶段,我们今天专门聊一下其中的“五十而知天命”,这句话就是说孔子到了五十岁就知道天命了。
关键问题是,什么才是“天命”呢?我们自己的天命又是什么呢?刘宝楠先生在《论语正义》中引《汉书董仲舒传对策》曰:“天令之谓命”。
天命就是天的命令。
那什么是天的命令呢?刘宝楠先生说:“知天命者,知己为天所命,非虚生也”。
知道天命的人,他知道自己出生到这个世间,不是无缘无故来的,而是上天委派他来的。
也就是说,孔子到了五十岁的时候,才知道自己来到这个世间,到底有什么使命,到底要做什么事业。
我们经常说“天生我材必有用”,这个“用”就是天命,但自己到底有什么用?别说到五十岁了,我们很多人可能到死都还不清楚。
那孔子的天命究竟是什么呢?其实现在我们大家都知道了,孔子来到这个世间的使命,就是“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他也真正做到了,所以后人称赞孔子说:“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仲尼就是孔子,孔子就像世间的一盏明灯,照亮我们的漫漫长夜,如果没有孔子,那我们连基本的是非善恶标准都没有,就更不懂得圣贤之道了。
周朝的文王、武王、周公都是圣贤,但自从周朝衰落以后,一直到孔子这一阶段,中国就没有圣贤出世了,如果没有人传承,圣贤之道就消失了。
圣贤之道讲的就是自然规律,如果没有圣贤之道,社会就乱了。
所以孔子到五十岁的时候得到《易经》,开始学《易经》,他才知道了自己的天命。
《易经》是我们中华文明的源泉,所有诸子百家的思想,都离不开《易经》,都是《易经》思想的分支,正是《易经》让孔子更加明确了他的人生使命。
所以孔子的天命,就是承上启下,将圣贤的教育传播到天下,并且孔子也不负天命,他真正做到了。
那我们现在人的天命是什么?每个人的使命未必相同,这个要静下心好好思考一下,一旦想明白了,知道自己的天命了,就要持之以恒地做下去,这叫替天行道。
曾仕强:6句话一个卦,诠释孔子伟大的一生。
孔子一生不只画了一个卦,孔子更重要的卦,是对自己一生在六个阶段中完全不同的人生感受。
那么孔子在自己人生的六个阶段中,都有些什么样的人生感受?而这些人生感受,对于我们的人生,又有什么启发呢?很多人没有注意到,孔子的一生还画了一个更重要的卦,这个卦分上、下两部分。
第一个,出现在《论语》的开篇《学而》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与“十有五而志于学”是对应的。
“十有五而志于学”是孔子人生的一个理想和计划,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就是他实践的成果。
这个“习”绝对不是温习、复习。
我们现在的老师搞错了,叫学生拼命温习、拼命复习,以至于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
“习”是习惯,只是学了并不算数,还要养成习惯,这样才会快乐。
学了以后只是记在脑子里,不会操作,成了记忆的负担,这有什么快乐呢?只是应付考试而已。
孔子的意思是,学了以后要赶快在生活当中实践,并养成习惯。
当我们发现学习会带来这么好的习惯,而这些好的习惯又给我们带来这么多的收获,这多喜悦呀!第二个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就是“三十而立”的成果。
一个人到了三十岁,跟所有人来往都有了基本的原则,不乱来,朋友才会乐意跟你交往,才会一有时间就大老远地来看你。
那这个原则是什么?就是要将心比心,站在朋友的立场来想事情,不能只顾自己,不想别人。
“四十而不惑”的成果是什么?就是“人不知而不愠”。
“愠”就是小小的生气。
因为你对自己的原则已经不惑了,可是别人会惑,人家会说:“你干吗这样子?”遇见这种情况,你一点都不必生气,因为别人没有办法了解你,你生气做什么?“人不知而不愠”,对我们来说是非常难做到的事情。
今天许多人跟孔子所讲的刚好相反,是人不知而大怒:“你不知道我是谁吗?瞎了眼了!”完全与孔子背道而驰。
其实“隔行如隔山”,所有的运动明星里面我只知道姚明,其他的我都不认识,因为姚明的个子特别高。
为什么电影明星我都不认识?因为没有必要。
周易玄老师讲易经名言——乐天知命白居易是广为人知的唐代大诗人,他不仅文学成就卓著,而且官运亨通,虽然曾被贬为江州司马,但最后做到刑部尚书,大约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长,在中国文学家队伍中,他的人生是比较幸运的。
读《易经》时才发现,白居易的名字和人生遭遇,似乎都与《易经》有关。
白居易的名和字,即“居易”和“乐天”都是取自《易经·系辞上》: 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乐而玩者,易之数也……乐天知命,故不忧。
成语“乐天知命”一词,正是从这里而来。
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生活之所以能够安稳,是因为他们能顺从事物的演化次序,他们喜欢研究事物变化的法则,乐于接受宇宙的法则,清楚命运演变的必然性,因此生活没有忧虑。
这句话也体现了孔子对待命运的态度。
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君子为什么能坦荡荡?原因就在君子能乐天知命。
乐天知命的思想也见于《中庸》。
“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
《系辞传》是孔子研究《易经》的心得,《中庸》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研究祖父学说的心得。
子思在《中庸》中具体地阐述了孔子看待命运这一思想: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外。
素富贵,行乎富贵; 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
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
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
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
这就是乐天知命所蕴含的理念,也是中国儒家看待命运的思想。
白居易的人生遭遇,显然与他奉行“居易俟命”、“乐天知命”的处世哲学有关,他在《饮酒》诗中说: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
随富随贫且欢乐,不开口笑是痴人。
白居易在朝当官期间,朝廷党派之间的斗争很激烈。
白居易与当时牛党的领导人牛僧孺有交往,但他不加入牛党;他为节度使裴度所器重,但他不依赖裴度求官。
他不求荣名,在朝廷中对各派采取不即不离,等距离交往的方针,最后安居高位而终老。
白居易的人生命运和他的名字,可以说是一种有趣巧合。
孔子与《易传》——论儒家形上学体系的建立朱翔飞(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吉林长春 130012)摘要:《易传》为道德的存在提供了形上学依据,其中的‚尽性至命‛是对传统的道德功利论的突破。
《易传》是《春秋》乃至整个孔学的理论基石。
关键词:孔子;易传;儒家;形上学Confucius and Yi Zhuan——On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metaphysical system of ConfucianismZHU Xiang-fei(Research Institute of Ancient Books,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12, China)Abstract: Yi Zhuan offered a ground to the existence of morality, in which ‚probing deeply into human nature, even into human's destiny" in Yi Zhuan broke through the ethical utilitarianism, thus forming a principle basis for the Spring & Autumn and even the whole school of Confucianism.Key words: Confucius; Yi Zhuan; Confucianism; metaphysics按着太史公的说法,‚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史记•孔子世家》,本文述孔子言行多以此为据)[1] ,十分明确地认为,孔子是《易传》的作者。
太史公从杨何受《易》,所述必有来历。
然而,自北宋欧阳修作《易童子问》以来,这一说法受到了怀疑。
数百年来,臵疑的范围不断扩大:从开始怀疑部分《易传》非孔子所作,直到认为整个《十翼》皆非孔子作品。
道纪-孔子思想的宇宙观孔子思想的宇宙观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各成一家之说,有的谈天说地,有的借古喻今,真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自周武王立国以来近五百年,中国人在人性的思考上日渐成熟。
于是,也就诞生了《老子》这样的人性宇宙观,老子思想与现代物理学家所发现的宇宙观不仅吻合,而且老子思想更加宽泛,更具指导意义。
老子思想符合绝对光速宇宙观已在前面重点论述,而更另人感兴趣的是在老子之后,还有什么思想符合这个宇宙观。
从老子会很自然地想到庄子,但是庄子没有见过老子,因为他们不是同时代的人。
老子的生平不详,先秦的文献都记载孔子曾经拜见过老子,并与老子问礼。
而庄子出生于孔子去世后110年。
尽管后人将老子、庄子和称为老庄,但是我们还是从见过老子的孔子的思想开始。
比起老子仅给我们留下的五千字来说,记载孔子思想的著作较多,有《论语》、《春秋》和《礼记》(《礼记》中包括《大学》和《中庸》)。
但是《礼记》不是孔子的著作,而是孔子后人所作,其中引用了许多孔子的思想。
虽然《春秋》为孔子所作,但它是一部历史。
因此,最能体现孔子思想的应该是《论语》。
从字面上看《论语》与《老子》完全不同,在《论语》中很难找到有关天地的描述,孔子似乎更加关注人文和社会。
虽然我们在《论语》中很难找到对宇宙的直接认识,但还是可以通过字里行间体会出孔子的宇宙观的。
《论语》并不象《老子》用很多篇幅来探讨“有”和“无”、探讨道德。
《论语》中的概念与人生的关系很密切,其中主要的概念有“忠”、“信”、“孝”、“礼”、“仁”、“义”等等。
如果略加分析,我们还是可以从这些概念中找到与绝对光速宇宙观相对应之关系的,也就是找到绝对光速宇宙观的四层人文含义:人的生死及其道的传递;人所生存的空间的限制性;人的外部环境的相对性和绝对标准。
为了从孔子思想中找出其宇宙观,我们可以从几个主要的概念入手。
比如“忠”、“信”就相类似,它们是人的内部特性,并需要通过一定长的时间来看这个人的表现,从而来判断这个人是否忠诚和守信。
轻松学《易经》:《系辞上传》第四、五、六、七章轻松学《易经》:《系辞上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颜回与《易传》的关系)【本课所学经文】《系辞上传》第四章《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
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
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
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
《系辞上传》第五章一阴一阳之谓道。
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
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业至矣哉!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
《系辞上传》第六章夫《易》广矣大矣!以言乎远则不御,以言乎迩则静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
夫乾,其静也专(圈),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
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阴阳之义配日月,易简之善配至德。
《系辞上传》第七章子曰:“《易》其至矣乎!”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
知崇礼卑,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
成性存存,道义之门。
【李守力解读诠释】《系辞上传》第四章【原文】《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
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
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
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
【白话】《易》与天地齐准,所以能涵括天地的法则。
仰而观察天文,俯而考察地理,所以知道幽隐与光明的道理。
追原事物的起始,发展到最终又朝原点回归而重新开始,于是能知晓死生流转的道理。
精气言精神的物质层面,游魂言生命变化的精神层面,因此而知晓鬼神的情况。
【解读】《易》用卦象模拟天地万物,用爻数模拟天地变化,故《易》与天地齐准,弥纶天地之道。
幽明:明,可见之物也,幽,言理之不可见也。
原始反终:反同返,天地万物之起始、变化,最终总是朝起点回归而呈螺旋式发展,此发展或是进化,或是退化。
孔子如何知天命与乐而忘忧——从卜筮之书《周易》中参悟宇宙人生哲理杨丹荷《易》是孔子承传并且加以诠释的重要古代典籍。
流传下来的《周易》由卜筮之书《易经》和解读《易经》的《易传》(又称《十翼》)组成。
《易传》记载了儒宗孔子对宇宙人生奥秘(即天地人之道)的哲学认识。
孔子晚年时,对卜筮之书《易》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论语?述而》记载孔子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和《史记?田敬仲完世家》皆称孔子晚年喜好研读《易》并作《易传》:“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
读《易》,韦编三绝”(《史记·孔子世家》)。
马王堆汉墓帛书《周易?要》中记载:“夫子老而好《易》,居则在席,行则在橐。
”为什么孔子晚年对《易》产生了如此大的兴趣?因为他从这部卜筮之书中能够解读出天地人三者的奥妙。
孔子认为:“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研几也。
”“《易》之为书,广大悉备,有天道、地道、人道”(《易传·系辞》)。
孔子的学生子贡说:“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
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论语·公冶长》),据此,可见孔子不轻易跟学生讲论关于宇宙人生奥秘的哲学。
不过,孔子对性和天道的认识,确有学生“得而闻”,并将之付诸文字而流传了下来。
孔子关于“性”与“天道”的思想,不仅集中反映在《易传》中,还反映在《礼记》中的“礼运”、“祭义”、“乐记”、“大学”、“中庸”、“表记”等篇章中。
《论语·为政》记载,孔子称自己“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对“天命”的理解认识,以及他晚年对天命的自觉遵循实践,与他钻研《易》的心得密不可分。
《易》本是卜筮之书。
卜筮的目的是征求天意,预测决定人事,趋吉避凶。
卜筮本身就是对天意的敬畏和遵从,孔子从《易经》中读出了天道。
“子言之:昔三代明王皆事天地之神明,无非卜筮之用,不敢以其私,亵事上帝。
是故不犯日月,不违卜筮。
”(《礼记·表记》)“龟为卜,策为筮。
卜筮者,先圣王之所以使民信时日,敬鬼神,畏法令也;所以使民决嫌疑,定犹与也。
”(《礼记·曲礼下》)孔子指出,三代以来的明王通过卜筮来征求和尊重天意。
“不违卜筮”、“不违龟筮”表明了上古时代有明德的帝王们对天地神明和上帝的敬畏顺从。
按照卜筮结果去行动,是为了使民“信时日,敬鬼神,畏法令”,相信确有天命鬼神的存在和法令的庄严。
帝王们在行动前征求天意,也是要向人民表明,他们的行为和法令符合天意,并非一意孤行。
所以,尽管经文中论“天”的文字很少,《易》本身就是一部有关天人之际的“玄”书,正因为这样,孔子和其后学才能对其进行哲学的诠释,才会有《易传》儒家哲学思想的产生。
在孔子看来,《易》中蕴含的天道的奥秘在于“德”。
马王堆汉墓帛书《易传·要》篇记录了孔子跟子赣谈他对《易》的研究心得:“夫子曰:“《易》之要,德之谓也。
”“夫子老而好《易》,居则在席,行則在橐。
子赣曰:‘夫子它日教此弟子曰:‘德行亡者,神灵之趋;智谋远者,卜筮之繁。
’赐以此为然矣。
以此言取之,赐循之为也。
夫子何以老而好之乎?’夫子曰:‘君子言以矩方也。
前祥而至者,弗祥而巧也。
察其要者,不诡其德。
尚书多於矣,《周易》未失也,且有古之遗言焉。
予非安其用也,予乐其辞也。
’”“子曰:‘《易》,我后其祝卜矣,我观其德义耳也。
幽赞而达乎数,明数而达乎德,有仁存者而义行之耳。
赞而不达于数,則其为之巫;数而不达于德,則其为之史。
史巫之筮,向之而未也,好之而非也。
后世之士疑丘者,或以《易》乎!吾求其德而已,吾与史巫同途而殊归者也。
君子德行焉求福,故祭祀而寡也;仁义焉求吉,故卜筮而希也。
祝巫卜筮其后乎!’”儒家的政治大典《尚书》的核心观念在于以德受天命,以德配天命。
孔子联系《尚书》来研究《易》,指出“察其要者,不诡其德”,他用《尚书》的“德治”政治文化理念来解读《易》,认为《易》也蕴含着“德”的思想,故说“《尚书》多於矣,《周易》未失也”,“幽赞而达乎数,明数而达乎德,有仁存者而义行之耳”。
在孔子看来,“德”,也就是《尚书》中所体现的仁义道德价值才是《周易》书中蕴含的精华和最深奥的道理。
这种对《周易》的新看法,是个重大的文化突破,所以孔子指出“后世之士疑丘者,或以易乎?吾求其德而已。
”《周易》本是卜筮之书,“祝卜”,即预测人事的吉凶,是其功用所在。
孔子与传统的做法不同,对于《周易》,他“非安其用也”,而是“乐其辞也”,他“后其祝卜”,“观其德义”。
这并不是说孔子不关心人事的吉凶祸福,不想求福避祸,趋吉避凶,而是他从对历史经验的学习研究中,特别是从《尚书》和《诗经》的政治智慧中,深刻认识到了“德行”与人生祸福的内在关联,这就是“知天命”。
孔子自称“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他所认识的天命是什么?就是“仁义道德”:“君子德行焉求福,故祭祀而寡也;仁义焉求吉,故卜筮而希也。
祝巫卜筮其后乎。
”祭祀和卜筮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祈福和趋吉避凶。
孔子看到,“德义”,即实践仁义道德是“君子”人生幸福的根本保障。
认识到这一点,自然就超越了祭祀和卜筮。
“祝巫卜筮其后乎”——一旦认识到人的命运和幸福依赖于仁义道德实践,命运在很大程度上便掌握在了自己的手里,因此,祭祀祈福和卜筮预测吉凶的重要性就相应减少了。
应该指出的是,孔子并不反对祭祀和卜筮,在敬畏天命、祭祀天地山川鬼神祖先,表达人对生存环境和生身父母祖先的崇敬感恩之情的意义上,他是传统祭祀和卜筮文化的积极继承者,前文中已经引述了孔子对卜筮的看法,他认为卜筮是对天意和天地间神明的尊重,是神圣的。
孔子也是非常重视祭祀的,《论语》和《礼记》中有大量材料可以证明。
孔子相信鬼神的存在,主张要用虔敬的心态来对待祭祀:“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论语·八佾》)“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
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
《诗》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夫微之显,诚之不可掩如此夫。
”(《礼记·中庸》)他崇敬上古的圣王禹,“禹,吾无间然矣”,原因之一是禹“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论语·泰伯》),禹不讲究自己的饮食,祭享供奉鬼神却极为郑重用心。
只是在“祈福和趋吉避凶”的意义上,孔子认为可以“祭祀而寡也”,“卜筮而希也”,因为他认识到,与其通过祭祀和卜筮来祈福求吉,还不如自觉实践仁义道德以“自求多福”,因而就能够理解《论语·述而》中的这条记录:“子疾病,子路请祷。
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
《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祗’子曰:‘丘之祷久矣。
’”重病折磨下的孔子,并不祈求通过向“上下神祗”祷告来趋吉避凶,他听天由命,精神坦然乐观,因为他相信自己长期的德行培养和仁义道德实践,是对天命的顺应,是对天道的遵循,是对神祗最好的长期祷告。
孔子发现,天道的核心是“德”,体现为人生价值就是“仁义”,这就是孔子研读《易》所发现的天地奥秘与人生真理。
儒家语境中的“道德”、“义理”、“性命”的根本内涵都是“仁义”。
仁义是为人之道,“仁”是理性与良知,“义”是在父系宗族家庭与君臣等级社会中本着理性与良知去履行自己的人生职责。
“仁义”的具体要求是“孝悌忠信”,“仁义”价值在人际道德上体现为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主仁臣忠,朋友有信。
人生的意义就在于“仁以为己任”,在于重视德行的培养,在于仁人爱物,在于推己及人,在于“己欲立立人,己欲达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于实践“孝悌忠信”。
仁义之道,是人生幸福安宁之道。
能行仁义之道的人,内心安然,精神愉快,生活幸福,坦荡磊落,挫折不忧,困苦不惧。
对于“仁义”的实践,应当生命不止,践履不休,“仁义之道也,虽弗身能,岂能已哉! 日夜不休,终身不倦,日日载载必成而后止。
”(马王堆帛书《易传》之《缪和、昭力》)五十岁的阶段,孔子通过对“极深研几”的《易》的悉心钻研而得以“知天命”,从此自觉顺应天命,实践仁义价值,以德配天,他“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因而,“六十而耳顺”(“耳”字当为衍字),“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达到天人合一,精神愉快,情绪稳定,乐观豁达,不为挫折所困,不为疾病忧虑,不为老年所苦,不为死亡所惧。
孔子说,“朝闻道,夕可死也”(《论语·里仁》),此“道”即“仁义之道”。
他指出,“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八佾》),此语后来演变为“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仁义价值高于肉体生命。
仁义价值是人生真理,在知识的追求上,如果能得悉宇宙人生真知与为人的真实道理,就不虚此生,这正是“朝闻道,夕可死”的含义所在。
总体来看,孔子是以《尚书》和《诗经》“雅”“颂”部分的“德治”政治文化为基本框架来解读《周易》的,因此,他读出来的是仁义价值,是君子德行,是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
《易传》中揭明的“德义”即是后来《礼记》中“大学”和“中庸”篇所总结的修齐治平的人生道路,也就是弘扬道德、实践“仁义”价值的道路。
“德治”是上古政治文化的中心思想,“仁义道德”是其核心价值。
“述而不作”的孔子晚年通过对《周易》的解读,在哲学层面总结了他继承的古代文化,使得《易》这部卜筮之书成为了儒家理解天地人三才之道的哲学大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