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著《易经正释》【艮卦】
- 格式:doc
- 大小:56.00 KB
- 文档页数:33
易经艮卦艮卦卦德艮卦作为易经六十四卦中的第五十二卦,艮,内外卦象皆为山,为背,为节,为止。
乃两山耸立,止而又止之象。
兼山即艮止之义。
地上崇高稳重者莫若山。
其气严,其性静,有独立严肃、不屈不移之形势,是天地间静态之模式。
而关于艮卦的卦德、卦义、卦用你了解吗?下面就是关于易经艮卦的详细相关内容介绍!声明:图片由网友上传,来源网络,如有侵权,敬请告知艮卦的寓意是什么?艮卦是《周易》六十四卦的第五十二卦。
此卦艮下艮上,为中下卦。
艮卦的卦辞是:“艮,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
”艮是山。
不要让身体面向所停止的地方。
在庭院里行走,两两相背,就不会感觉人的存在,也不会受伤害。
《彖传》说:艮有静止的意思。
该静止就静止,该行走就行走,动静都要在适当的时机,他的前景就会光明:用自己的背对着事物,就不能看见事物,自然静止,这就是止的地方是适当的。
眼睛和背是相悖的,不能互相支持,因此不能看见事物。
在别人的庭院中行走,在这庭院里没见到人。
自然不会滋生欲望,没有灾祸。
《象》曰:“兼山,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
”《艮卦》艮在上,艮在下,艮为山,卦象为两山重叠之象。
所以把它叫作《艮卦》。
君子观此卦象.他的思维不能超出自己本位。
艮为山卦的寓意是君子的思自己所处的地位和环境。
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时要及时调整。
艮为山卦的启示:《艮卦》告诉我们,不要受外界的干扰,该静止就静止,该行动就行动。
艮卦卦德:情刚性刚,情止性止。
艮卦卦名:艮。
说文,皂也,从目从匕。
匕目者,犹目相匕不相下。
为卦一阳居二阴之上,既至于上,无可再上则止。
艮者止也。
本义曰:时止而止,止也;时行而行,亦止也。
此即程子谓:静亦定,动亦定之说。
兼山艮者,两体相并皆山,艮之象也。
两雷两风,两水两泽,均有互相往来之理。
惟两山并立,不相往来,亦止之象。
艮卦卦义:艮者,止也。
山岳巍然,乃屹立不动之义。
一阳止于二阴之上,动极当止,时止则止,适可而止,征则有凶。
动静不失其时,智者之行也。
《周易》第52卦(艮为山)详解艮卦原文艮。
艮其背,不获其身。
行其庭,不见其人。
无咎。
象曰:兼山,艮。
君子以思不出其位。
白话文解释艮卦:卸掉责任,挂笏隐退,朝列之中已看不到他的身影,在他的庭院中寻找,也没有找到。
其人远走高飞,自无灾祸。
《象辞》说:本卦为两艮卦相重,艮为山,可见艮卦的卦象是高山重立,渊深稳重。
君子观此卦象,以此为戒,谋不踰位,明哲保身。
《断易天机》解艮卦艮上艮下,为艮宫本位卦。
艮为停止的意思,为钱财散失之象,需谨慎提防。
北宋易学家邵雍解停留阻止,无可再进;随份勿贪,不可强求。
得此卦者,前路受阻,不宜妄进,宜守待机。
台湾国学大儒傅佩荣解时运:运势平平,不宜妄进。
财运:守好本业,不可贪财。
家宅:不宜改造;命由前定。
身体:带病延年。
传统解卦这个卦是同卦(下艮上艮)相叠。
艮为山,二山相重,喻静止。
它和震卦相反。
高潮过后,必然出现低潮,进入事物的相对静止阶段。
静止如山,宜止则止,宜行则行。
行止即动和静,都不可失机,应恰到好处,动静得宜,适可而止。
大象:两重高山并峙,故宜止不宜进,阻塞之象。
运势:凡事不宜妄动,前路受阻,只好待机而动。
事业:在经过一段发展后,应进行调整,暂时停止行动,总结经验教训。
不可因贪名利而妄进。
自我克制,自我约束,谨言慎行,不要盲目追求他人。
经过休整后,在适当时机到来时,再大显身手。
经商:进入停滞不前的状态,切勿盲目冒进,而宜适时停止,进入安静退守,不要受外界干扰,尤其是应该保持内心和理智上的宁静,更不要轻易与他人合作。
等待时机,必有光明前途。
求名:应保持纯正的目的,静守正道。
勿为功名诱惑,秉守忠厚,可得成功。
婚恋:重感情,彼此以诚相待,可白头到老。
决策:性格沉静、内向,不喜好活动,也不善于交际,为人忠诚老实,讲信义。
注意听取他人的建议,明哲保身。
机遇不到,不宜积极活动,该止则止,勿抱不切实际的想法。
第五十二卦的哲学含义艮卦卦象,艮为山卦的象征意义艮为山,《易经》中艮卦的符号为“”。
艮为山【原文】(艮)①:艮其背不获其身②,行其庭不见其人。
无咎。
【译文】(艮):卸掉责任,挂笏隐退,朝列之中已看不到他的身影,在他的庭院中寻找,也没有找到。
其人远走高飞,自无灾祸。
【注释】①艮(gèn亘)字当重。
上艮字系卦名。
不能省,据补。
艮,卦名。
本卦为同卦相叠(艮下艮上)。
艮为山,山为退稳之处,又有静止稳重之象,喻人进而思退,明哲保身,所以卦名曰艮。
艮,《序卦》:“艮者,止也。
”②艮,《彖卦》:“艮,止也。
”犹言歇息,止息。
艮其背,犹言歇背,今语有歇脚,歇手,歇肩之类,其结构相同。
此处比喻其人开脱责任,卸职引退。
获,找到,看到。
【原文】《彖》曰:艮,止也。
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
艮其止①,止其所也②。
上下敌应,不相与也③。
是以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也。
【译文】《彖辞》说:艮,就是静止如山的意思。
时宜止*止,时宜行则行,行止不失其时,则其道光明。
卸掉负荷,歇息其背;离官去职,居家休息。
因为上下左右相与为敌,无法协同。
连自身也无法保全,于是弃官远遁,既不在朝,也不在家,所以卦辞说“在他的庭院中寻找,也没有找到”。
其人明哲,自然无灾祸。
【注释】①艮其止,高亨说:“朱熹(引晁说之)说、俞樾说,朱骏声说:艮其止当作艮其背。
盖背古字作北,因形近误为止,或背字笔画损缺成北。
因形近误为止也。
”卦辞背字,汉帛书《周易》作北,可证古本作北。
艮,当如《彖辞》所释“止也。
”②止,止息。
止其所,犹言在家休息。
③“上下敌应”两句,本卦三同位爻,都是阴与阴对应,阳与阳对应,所以说上下敌对相应,比喻人处于敌对环境之中,无有相助者(初六与六四为两阴爻,六二与六五为两阴爻,九三与上九为两阳爻,都是同位之爻象相对立)。
与,助也。
【原文】《象》曰:兼山,艮。
君子以思不出其位。
【译文】《象辞》说:本卦为两艮卦相重,艮为山,可见艮卦的卦象是高山重立,渊深稳重。
君子观此卦象,以此为戒,谋不踰位,明哲保身。
易经证释节卦孔子《宣圣讲义》节上坎下兑,与涣一卦而颠倒成两卦,涣坎在下,节则坎在上,巽兑往来,水归于泽,物积于居,故曰节止也,止于其所也。
卦以艮为止,而节无艮象,亦称止者,艮为终止,节则中止,若竹木之有节,自成一段,暂止其中,如水之流,其性也,止于泽则暂断其流,而自泽出亦流也,为其别于原流,故曰止。
止与行对,行之且止,止而复行,是未止之行,异于止后之行。
行同而其所行不同,此节也,节制之使有度,节阻之使不连,此以水入泽中为象,而与风行水上之涣相反。
涣者散而无归,节者止而有所,物不可久散而自离,则必有以止之,故以节继涣为止其离散,而节制其涣也。
本兑之悦泽以聚之,合坎之阴险以留之。
此节之用,宜于守而戾于行也。
卦二五同刚,亦如涣,而阳多在内,阴多在外,阳得其始,阴持其终,孚于乾坤之用,达夫生成之宜。
此节之为道,亦通于一切矣。
两柔在两刚中,亦如涣之类于颐中孚,刚以包柔,阳以和阴,柔持于中,刚固其本,中正不失,有其位也。
内外交谐,有其用也。
其初为阳,日进以自强不息,其上为阴,时降以安贞有章。
此亦如涣互交其德,成阴阳平均之道,合乾坤交泰之情。
而先天兑少女也,坎中男在外,是与咸之男下女有异。
外有九五以正位临民,内有九二以明德奉上,则交孚之功也。
中互山雷颐,得养正之道。
颐养以善其身,此节之名,取人之有守,不失其节,如女子之守贞,不失其操,则以中柔秉坤之用,所谓妻道也,臣道也。
矢忠荩以事其主,勤职守以蓄其德,顺乎刚以就于正,行乎柔以悦于物,则险陷可出而润溉有功。
此坎在外,足昭其利物之思,而戒于泛漫之害者也。
同体易其上下者,泽水困。
泽中无水为困,困则不能享于所为,困之与节似同而异,困矢其利,节得其亨。
困则穷而无归,节则止而有所。
上下易位,其用乃殊。
水性润下,在上则日昭其利,在下则不见其功。
故困为无水,以有而不成用,如无水也。
节则水在泽上,愈流愈积,愈润愈广,故节有其生息则不失其贞操矣。
然兑悦而多说言,有阙而尚口舌,今在内虽可以防闲之,而其敝则足以致于空乏。
《易经六十四卦注解》第52卦【山】艮为山艮上艮下艮: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
彖曰:艮,止也。
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
艮其止,止其所也。
上下敌应,不相与也。
是以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也。
象曰:兼山,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
初六:艮其趾,无咎,利永贞。
象曰:艮其趾,未失正也。
六二:艮其腓,不拯其随,其心不快。
象曰:不拯其随,未退听也。
九三:艮其限,列其夤,厉薰心。
象曰:艮其限,危薰心也。
六四:艮其身,无咎。
象曰:艮其身,止诸躬也。
六五:艮其辅,言有序,悔亡。
象曰:艮其辅,以中正也。
上九:敦艮,吉。
象曰:敦艮之吉,以厚终也。
讲议篇第五十二卦艮为山问前程:唔好急于进行一件事,唔要成某个目的,一定要经过一个过程,千祈唔好希望立刻有收成,用尽人事以听天命的心理准备就会开心D问婚姻:呢段婚姻就真系好稳阵,但系绝对唔系罗曼帝克的婚姻,问离婚就唔符合卦义,所以唔主张离婚。
问事业:就好难有人帮,呢个卦象系两山重叠,含有聚沙成塔的意思,所以要自己多下苦功,一定有成就的,打工的就系唔使指意,可以转工,亦都无得升职。
初六:问前程:自己处在下风的时候,一定要低调D,恐防会有更大的损失,来问卦的人运未到要休养生息,问婚姻:问结婚就好多波折,唔赞成离婚,因为爻义,虽位不当,但系主张一开始就坚持到底,所以唔会离婚。
问事业:应该专心做一样野,唔好多心,打工就一定要有专业,亦唔主张在转右转的。
六二:问前程:一定要接受多D意见,最紧要就系接受自己人的意见,唔好将自己当得咁叻,占到呢一爻的人错在唔知自己的能力去到边度,问婚姻:结婚就好,离婚就唔主张,呢一爻系承担得好辛苦,但系无得拣,所以唔主张离婚,问事业:就主张搵人合作,亦主张创业,打工就一定好辛苦,但系唔主张转工。
九三:问前程:呢个来问卦的人一定唔系好有志气的,所以要鼓励下佢,搵食唔系一定托大脚的,一定要腰骨挺直,唔好俾D野蒙敝,问婚姻:就要有所求,唔怕低声下气,总要得,问结婚就好,唔主张离婚,因为呢一爻主张放低个自尊去得到一样野,唔系放弃一样野的,所以离婚就唔符合呢一爻的爻义,问事业:做生意就好,因为做生意讲究搓得圆,禁得偏,创业就好,打工唔主张转工。
易经证释(上经第8册):谦卦豫卦随卦谦卦艮下坤上宣圣讲义谦卦上坤下艮。
以卦象言。
五阴一阳。
与师比复剥各卦相似。
其往来卦为豫。
其反为剥。
其对为履。
其取义同于泰。
盖坤在上而其下为阳。
其初动也为复。
其次则师。
其次则谦。
谦为内卦之变。
即坤卦之三爻变干也。
凡阳皆出于干。
故谦有似于泰。
泰为坤干合。
谦为坤艮合。
艮为少男。
亦干之体。
故其象亦为天道下行。
地道上升。
阴阳交合之卦。
而所异者。
阳少阴众。
阴阳错行。
以阳为贵。
而阴能顺之。
阴柔从顺。
而阳刚在下。
不屈不挠。
卑以自牧。
不诡不随。
静以自止。
乃见道之象。
成德之器。
其德用至纯。
和利于天下而毋违。
孚感于鬼神而毋戾。
通于性命而不害。
发乎情义而不执。
大而能化。
虚而能容。
生成之而无功。
位育之而无为。
盖本乎天道。
而能用其始。
本乎地道。
而能用其终。
是能全覆载之德。
齐始终之道者也。
地道代天。
无成有终。
山道象地。
知止有定。
返本复始。
以溯诸无始。
全体达用。
以至于大用。
则谦卦之所以成象也。
按诸古易。
艮为连山之首。
以立人道之极。
夏后氏仿之。
以治天下。
坤为归藏之首。
以立地道之极。
殷人仿之。
以治天下。
而谦兼之。
是合二易之用。
而成人道之本。
人道在艮。
人生有性。
其德至静。
艮止以静。
乃孚天性。
与干之天道。
坤之地道。
列为三才三极。
以尽天下之道。
而生成万物。
以建天下之极。
而变化一切。
故道始于虚。
发于静。
行者先止。
动者先定。
乃本末之事也。
艮为人道之本。
万物之始。
于五行为土。
德合于坤。
土为生化之母。
其象着于河图洛书。
无土无物。
而人类亦无所生养存在。
则世间之所赖者。
厥唯土。
坤司其体。
艮主其用。
或先或后。
以化成万类。
坤化坎以为水。
艮因干以为山。
山水相连。
以尽其力。
而人物生养繁息。
以至无穷。
此皆坤艮之德。
而谦兼之。
故能通天地之道。
化阴阳之界。
而立人道之本也。
谦卦本干阳下屈之义。
而明静止制动。
柔伏制强之道。
此多谓为道家言。
实则天地自然之理也。
阴贵阳用。
阳贵阴用。
凡易卦合此例者为当。
反之则凶。
故地天为泰。
而天地成否。
周易艮卦原文与解析艮卦,上艮下艮,为山地雷。
艮,停也。
山间有雷,雷声崇山谷,光明照行。
故曰:“艮其背,不获其身。
”艮卦象征停止和守持,代表了静止、固守的力量。
艮卦原文如下:【原文】艮。
【解释】艮卦的卦辞。
艮卦的卦辞非常简练,意味着停止或守持。
艮卦在周易中的位置是第七位,属于“下卦”中的“地卦”。
地卦代表静止、守持的力量,因此艮卦的主题也是关于停止、等待与静思的含义。
艮卦的形象是“上下皆为艮”,象征山地雷。
山势陡峭,地势坚硬,雷声回荡在山谷之间,山势与雷声相互呼应。
艮卦所表达的意象是在山势的固守中散发出的光明和力量。
艮卦的卦辞中还有一句:【艮其背,不获其身】。
这句话意味着在停止与守持的过程中,必须防止背弃自己的初衷,否则无法真正实现自己的目标。
艮卦的解析与应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 停止与等待艮卦代表了停止与守持的力量,它提醒我们在某些时候需要停下来,思考当前的处境、目标和方向。
有时候,过于急于行动反而徒增困惑与压力。
停止并等待可以帮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决策,找到更好的方向。
2. 固守初衷【艮其背,不获其身】的意思是在守持的过程中不要忘记自己最初的目标和初衷。
无论是面临压力还是外界诱惑,我们都应该坚守自己的信念和原则。
只有坚守初衷,才能真正实现个人的价值和目标。
3. 光明与力量艮卦所描绘的山地雷形象中,雷声崇山谷,光明照行。
这象征在停止与守持的过程中,我们会散发出一种光明和力量。
这种力量来自于我们的坚定与决心,它可以帮助我们克服困难,取得更好的成果。
总结:周易中的艮卦代表了停止与守持的力量。
它提醒我们在某些时刻需要停下来,思考当前的处境、目标和方向。
在守持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坚守初衷,不被外界的压力和诱惑所动摇。
只有如此,我们才能散发出光明和力量,取得更好的成果。
艮卦的解析和应用,不仅对于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也对于团队的合作与协调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1. 潘国定主编. (2013). 周易古注.*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见解,仅供参考学习。
艮为山【原文】艮: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
【译文】止住背部,没有获得身体。
走在庭院中,没有见到人。
没有灾难。
【解读】1、艮卦是下艮上艮,“艮为山”。
《序卦》说:“物不可以终动,动必止之,故受之以艮。
艮者,止也。
”震卦为动,动久必止,艮卦就是说明止的。
“止”有停止、阻止之意。
古人行动时,遇山则止,何况二山相重。
2、艮卦的覆卦是震卦,震卦由临卦变来,所以艮卦由观卦(二十卦,风地观)变来,亦即九五与六三换位,称为艮卦,观卦下坤,坤为母,母可怀孕称“有身”,所以坤亦为身;变为艮卦之后,坤象消失,这就是“不获其身”。
至于“艮其背”,则是以艮为坚多节木,引申为人的背脊,而以艮为背。
3、艮卦中有一互震(九三、六四、六五),震为行,引申为行人,又有以互坎(六二、九三、六四),坎为隐伏,艮卦本身二艮相叠,艮为门阙,二门之间为庭院,合而言之,则是“行其庭”,既“不获”又不见,则不接外物,也不生欲望,至于其所,“无咎”。
【原文】《彖》曰:艮,止也。
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
艮其止,止其所也。
上下敌应,不相与也。
是以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也。
【译文】《彖传》说:艮卦,是止住的意思。
该停止时就停止,该行动时就行动,动与静都没有错过时机,他的道路就会坦荡光明。
艮卦所谓的止,是要止得其所。
上位者与在下者没有应合,不能彼此搭配,因此要说没有获得身体。
走在庭院中没有见到人,所以没有灾难。
? 【解读】1、艮,卜的主题是止,但是卦中也有互震(九三、六四、六五),震为行,所以要强调“时止则止,时行则行”。
“时”是变化中的关键因素,人生的重要挑战就是判断时机,以求“动静不失其时”。
“其道光明”一语,可以描述其人生道路坦荡光明,通行无阻,也可以显示其道德之光明。
2、艮卦的止,要“止其所”(所是指位置、职位),亦即除了考虑时间,还要考虑空间。
艮卦与震卦一样,也是六爻无应,以致全无应援,各爻皆为相背,“不获其身”也“不见其人”,无往无来,所以“无咎”。
浅析《易经》第五十二卦‘艮为山’【原文】(艮下艮上)卦辞:艮(gèn)。
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xiàn)其人,无咎。
彖曰:艮,止也。
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
艮其止,止其所也。
上下敌应,不相与也。
是以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也。
初六:艮(gèn)其趾,无咎,利,永贞。
六二:艮其腓(féi),不拯(zhěng)其随,其心不快。
九三:艮其限,列其夤(yín),厉,薰(xūn)心。
六四:艮其身,无咎。
六五:艮其辅,言有序,悔亡。
上九:敦艮(gěn),吉。
【注释】腓:小腿肚子。
拯:向上举。
随:足趾。
限:一定的范围。
列:排列,分解,分裂。
夤:夹脊肉。
厉:严重。
薰:用烟火熏灸。
辅:颊骨。
序:次第,井然有序。
敦:诚恳,忠厚。
【译文】(艮卦):注意保护背部而不保护全身,就像一座大园宅没有人居住一样。
没有灾祸。
初六:注意保护脚。
没有灾祸。
有利于长久吉利的占间。
六二:注意保护腿肚,却不保护腿部肌肉,心中不愉快。
九三;注意保护腰部,但胁间的肉已裂开了,危险,使人心焦。
六四:注意保护胸腹部。
没有灾祸。
六五:注意保护面部,汪意说话有分寸。
没有悔恨。
上九:注意保护头部。
吉利。
【解读】象曰:兼山,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
象辞说:两山相重就是艮卦的卦象。
君子因此考虑问题不能超过自己的位置。
1、艮象征稳重、静止。
得艮卦者,最突出的特点是“稳”,稳定如山,静止不动,恒久不变,相当有定力。
此时要当止则止,所思所虑不超出本位,不超越一步,不轻举妄动,如果冒进会招致接连的灾难。
2、代表两山对峙,互不干涉;得此卦者不可越雷池半步。
【批语】【艮】者,止也,止于极而不进也。
故有矮巴钩枣之象。
事儿常打心中走,可是眼下难拿到。
不顺心时且忍受,碰到是休张口。
矬巴勾枣难捞枝,现阶段万事皆不适合。
谋望求财空费劲,婚姻生活合伙人一直虚。
好事儿常打心中走,可是眼下难拿到。
不顺心时且忍受,碰到是休张口。
094.艮卦——止欲臻善艮卦是第五十二卦,在震卦之后。
震卦是打雷,艮卦是一座山,艮卦的卦象跟震卦刚好相反,震卦颠倒过来就是艮卦。
艮卦也是一个纯卦,下卦是艮卦,上卦还是艮卦,也就是下面是一座山,上面还是一座山。
山是什么意思呢?打雷是动,一座山是稳定的、静止的、终止的,所以艮卦主要是讲怎样终止欲望。
历史文献上记载的古“三易”(《连山易》《归藏易》《周易》)中,《连山易》的第一卦是艮卦,《归藏易》的第一卦是坤卦,《周易》的第一卦是乾卦。
这三部《易》代表了三大思想,深深影响了春秋战国时期的三大家:《周易》以乾卦为首,以阳刚为主,主要影响了儒家;《归藏易》为坤卦为首,是以阴柔为主,主要影响了道家;《连山易》以艮卦为首,就是指要静止,要像山一样稳定,我认为它主要影响了墨家。
艮卦在历史上的影响非常大,除了墨家,儒家、道家、中国化佛家都非常重视艮卦的意思——止:儒家讲要“止于至善”,要“知止而后有定”;道家讲“致虚极、守静笃”,它其实跟佛家的“戒定慧”三学有密切关系;而中国化的佛家,比如天台宗有个“止观法门”就是讲止。
唐代著名佛学学者李通玄说过,用一个字来概括《华严经》就是“止”,叫“故止一处,无事不办”:只要止在一个地方的话,没有什么事情是做不成的。
隋代大儒王通(文中子),是魏征、房玄龄、等的老师,他写过一本书叫《止学》,强调“大智知止,小智惟谋”,大智慧就是要知道止,小智慧就是一天到晚去谋划,他还说“以智止智,智也”,以智慧止技巧,是一种真正的智慧,都强调了“止”。
艮卦从山引申到止,止实际上是一种最高境界。
这里“止”有两个意思:一个是要停止,主要是制止邪欲、妄动;另一个意思是达到,比如止于正道、止于本分,就像《大学》里说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也就是要达到至高至善的境界。
下面,我们来看卦辞: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
“艮其背”:要制止自己的后背,这里为什么说一开始要停止在后背,而不是停止在胸、手或者脚?因为“背”有背离的意思,同时又有制止的意思,这里是说人应该与邪欲彻底背离。
孔子著《易经正释》【旅卦】旅卦。
离上艮下宣圣讲义旅上离下艮。
亦三阳三阴。
阴阳平均。
与丰同。
而为往来。
以震易艮。
而离易其上下而已。
离为两阳一阴。
阴在阳中。
震艮皆两阴一阳。
而震阳在下。
艮阳在上。
反之则一卦也。
故丰旅之异。
即上下异其位。
颠倒其卦象耳。
旅与丰。
皆以两阳互于中爻。
互成大过。
所谓大者过也。
亦即阳刚之过。
阳刚互于中。
而阴包其外。
是本末皆弱之象。
惟丰有离之一阳在初。
旅有离之一阳在上。
遂与大过殊。
丰以阳始。
故名丰而称大。
以其志升腾也。
旅以阳终。
故名旅而称小。
以其无可进也。
凡阳皆升。
升至极者反降。
降而不降。
则同于剥。
为其将自敝也。
如瓜果之剥。
则必自腐烂。
不能长保其生存。
此旅以离在艮上。
亦如艮一阳在巅。
不得久留。
遂沦为羁旅。
故名旅。
旅者寄寓也。
客居曰旅。
如浮萍。
如游丝。
无根无本。
则将流逐胡底。
此旅也。
言阳失其本始。
虽据于崇高。
而无可依系。
则漂泊之忧。
逃亡之惧。
故旅与丰反。
丰得其助。
旅成其孤。
丰志于大。
旅趋于弱。
丰若人之多财。
则友好众。
势力厚。
旅若人之失所。
则亲近离。
行影单。
此传曰丰多故也。
旅寡亲也。
其别则在离之上下易位。
离有附丽与分离二义。
在下则多附丽之情。
在上则多离散之志。
以阳不可骄。
亦不可纵。
骄纵之敝。
远近离心。
在上则易生骄纵之心。
在下则恒怀戒慎之念。
此离在上者。
易肇离散之祸。
携贰之忧。
如火泽睽是也。
而其往来卦风火家人。
则有家庭之乐。
睽则成乖异之悲。
同属离所为。
而一则以聚。
一则以分。
旅之与丰。
亦犹是也。
丰至上六。
亦渐变于旅。
以上反下。
成离之大象。
故有天际飞翔。
窥户无人之辞。
所谓前之聚者已散。
合者已分。
而明者乃藏。
大者乃弱。
故丰以终。
丰终而旅始。
旅则离反自下上。
而震倒为艮矣。
离艮之合。
山火难明。
盖与贲同体。
贲则艮在离上。
柔来文刚。
尚可自饰。
旅则艮在离内。
柔惟顺刚。
转以生疑。
其情不投。
其志自异。
其地失正。
其行亦违。
艮为山而止于内。
则无上进之心。
离为火而焚于外。
则成燎原之势。
此旅之不得多助。
而若客于异乡之孤孑。
周易解析秘要——艮为山卦艮卦是易经第五十二卦,上艮下艮。
《序卦传》说,物不可以终动,止之,故受之以艮。
事物不可能一直处在运动之中,总会有停止的时候。
艮,止的意思,如果把止理解为停止,静止,阻止,还是有些肤浅,没有加入人的因素,要知道易经是智慧之学,智慧之学总要和人相联系。
用智慧的观点来理解止的含义,可以称为感知停留,这个感知包括我们的六识,眼耳鼻舌身意。
我们人类的思维就是依据自身的感知,比如所见所闻。
也就是说人的思维范畴止于自身的感知,没有感知过的东西是无法理解的。
这就是艮卦表述的深刻的哲学思想。
先看看卦辞和彖辞的解释。
艮: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
彖曰:艮,止也。
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
艮其止,止其所也。
上下敌应,不相与也。
是以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也。
彖辞说,艮,就是感知的停留,止于感知。
时机该止则止,时机该行事就该行事。
是动是静,全看时机,行事道路就很明朗。
艮卦所说的止,就是停留在所看到的情况,没有看到的就无法知晓,也无法应对。
这是因为卦象上下不相应,互不了解,所以不可能获知全面情况,行走在庭院里看不到人,就不要认为屋子里也没有人,能够有这种认知就不会有灾祸。
通过彖辞的解释,就是遇到事情当止则止,这个止和时机相联系,我们如何断定时机是否适合止?最终还是要归结到我们自身的感知。
通过我们感知来决定是止还是行。
象曰:兼山,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
艮卦的大象是两重山相连,山势相连可以形成巨大的阻碍,让人难以逾越。
形成一种阻止。
所以当止则止。
但是艮卦表述的可不只是这种卦义。
还有更深层的意思。
我们处在山的一边,被大山阻挡,不能看到山的另一面,就肯定对另一面不了解。
更不可能知道山的另一边是不是还有另一座山。
因为两座山不相应,没有联系。
不可能通过一座山的情况来推知另一座山的情况。
通过这个大象的比喻,君子就悟出一个哲理,我们思考问题的依据都是我们自身的所见所闻,没有看到过、没有听到过的事情我们是无法了解的。
艮卦卦象艮为山卦的象征意义是什么艮为山,《易经》中艮卦的符号为“”。
八卦中艮卦的符号的产生,是古人观察到山是由一块一块的石头组成的,故用两个阴性符号“二二”,以象征高山上的大小不等的石块。
再由低到高,最上层是起伏不平的山顶线,用一个阳性符号“一”画出,于是形成了象征山的符号艮。
“艮”的.卦形为一阳居于二阴之上,犹如山之顶为阳,其下蕴藏阴质。
由于山总是静止不动的,所以“艮”的性质为“止”,其所代表的象意包括:禁止、阻滞、静止、界限、沉着、冷静、更替、固执、主观、重新开始、标准、独立、转变、讼狱、笃实、消亡、叮咛、等待、厚重等。
艮卦所代表的人物是:少男,闲人,山中人,童子。
艮卦所代表的动物:有牙、有角的动物,狗、鼠、狼、熊等百兽,喜鹊、骛鸽等能喙之物,爬虫类、昆虫、家畜,有尾动物。
在静物为:岩石、石块、门板,凳子、床、柜子、桌子、碑、硬木、硬的果皮、土坑、柜台、磁器,伞,鞋、钱袋、列车、金库、坟墓、土堆、山坡、座位、屏风、手套、门坎、墙壁、阶梯、药。
艮卦所代表的场地为:山、土包、土墩、假山、丘陵、坟墓、堤坝、交叉点、最高点、境界、山路、小路、矿山、采石场、阁、房屋、门闩、贮藏室、宗庙、洞堂、帐蓬、城壁、围墙、大楼、仓库、银行、车站、岗位、监狱。
艮卦所代表的时间为:冬春之月。
十二月丑寅年月日时、七五十月日。
土年月日时。
艮卦所代表的颜色为:黄色。
艮卦所代表的人体部位为:手指,骨,鼻,背。
艮卦所代表的方位为:东北方。
在数字为:五、十、七。
艮卦所代表的天象:有云无雨、多云间阴、山风雾气、气候转折点。
艮卦所对应的是:五行之中的土。
艮卦所代表的味道为:甘。
六十四卦之中的艮卦为两个艮卦相叠,二山相重,喻静止。
静止如山,宜止则止,宜行则行。
行止即动和静,都不可失机,应恰到好处,动静得宜,适可而艮卦位于震卦之后,与震卦相反。
高潮过后,必然出现低潮,进入事物的相对静止阶段。
《序卦》中这样解释道:“物不可以终动,动必止之,故受之以艮。
《艮》卦历史阐释脉络及义理生长历程在传统经学视野中,《艮》卦作为《易经》六十四卦中的一员,其基本意思为“止”,而此引申义主要源自《易传》。
近代以来,古史辨派“经传分观”口号的提出在把《易经》还原成一本毫无逻辑可言的卜筮之书的同时也推翻了传统依《易传》训“艮”为“止”义的合法性。
而古史辨派以考察古老的死文本的角度将文字学、历史学、社会学等新方式带入《易经》研究的同时,也激发了一些学者对《易传》意义、《易经》象数、《易经》义理的反思。
《艮》卦研究20世纪以来面临着研究方式的多样性和“艮”之含义的不确定性的困扰。
这给《艮》卦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同时也为更清晰地了解《艮》卦之重要性带来了机遇。
而《艮》卦作为传统视野中承载着深厚易理的一卦是否仍然具有其价值呢?它的价值又是从何体现的呢?本文从《艮》卦的历史发展脉络入手梳理了“艮”义在时代中内涵的变迁及延伸,并对其遗留下来的一些主要问题进行整理与回应,以图重新肯定作为筮书的《易经》是具有一定逻辑性和可诠释性的,并进而反思传统的象数与义理、《易经》与《易传》的关系,纵向揭示和还原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易传》之“艮”止义对《易经》之《艮》卦所作的修身方面的发挥性诠释及其与宋代理学之间一脉相承之紧密联系。
其后,着重揭示宋儒对《艮》卦修身内涵的进一步发挥乃至推及伦理纲常的重建并藉此最终确定《艮》卦之重要地位。
最后通过对《艮》卦争议性字义的探讨完善和丰富“艮”卦的内涵并揭示其于身心修养层面的启发性和重要性。
在当下这个职业多样化的时代,我们的职业与道德往往没有必然联系,大谈身心修养和伦理纲常的重要也就多少显得不痛不痒。
然而,只要是社会群体中的人就必然会面临着对自身定位的问题,亦即关于如何“合宜”地应对工作和生活中具体的情状。
而只有个人正确地意识到自身所处之“位”之准则,主动去“止”于相应的准则,承担起责任,他才能在流变不测的“时位”中找到自身恰当的立处,这正是道德修养的过程。
山火贲【原文】贲①。
亨。
小利有攸往。
【译文】贲卦:通达。
有所往则有小利。
【注释】①贲(bì),卦名。
本卦为异卦相叠(离下艮上)。
本卦下卦为离,离为火,上卦为艮,艮为山。
山下有火,一片艳红,花木相映,锦绣如文。
喻男婚女嫁,国政家制,都有仪礼制度,构成了复杂的社会人文关系,用以维护现存的社会秩序。
这正是所谓贤德君子“观乎天文,察乎时变”神道设教的结果。
所以卦名曰贲。
贲,《序卦》:“饰也。
”【原文】《彖》曰:贲,亨。
柔来而文刚,故亨。
分,刚上而文柔①。
故以“小利有攸往”,刚柔交错②,天文也。
文明以止,人文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译文】《彖辞》说:贲,通达。
此卦下卦为离,义为阴柔,上卦为艮,义为阳刚,所以说阴柔文饰阳刚,因此“通达”。
柔、刚分布,刚为主而柔为衬,所以说“有所往则有小利”。
刚柔交错成文,这是天象。
社会制度、风俗教化是人们生活的基础,是社会人文现象。
观察天象,就可以察觉到时序的变化。
观察社会人文现象,就可以用教化改造成就天下的人。
【注释】①“柔来而文刚”四句,文,文饰。
本卦下卦为离为柔,上卦为艮为刚,柔居刚下,俯顺于刚,所以说“柔来”,“刚上”。
“文刚”、“文柔”,就是柔刚互为文饰,即以伦理、礼仪来规范人们的生活,用各种政治设施来维护社会制度的尊严。
②今本无“刚粱交错”四字。
郭京本有。
王弼、孔颖达所据本亦有。
今据增。
【原文】《象》曰:山下有火,贲。
君子以明庶政①,无敢折狱。
【译文】《象辞》说:本卦上卦为艮为山,下卦为离为火,山下有火,火燎群山,这是贲卦的卦象。
君子观此卦象,思及猛火燎山,玉石俱焚,草木皆尽,以此为戒,从而明察各项政事,不敢以威猛断狱。
【注释】①庶,众。
庶政,各项政事。
【原文】初九:贲其趾①,舍车而徒。
《象》曰:舍车而徒,义弗乘也。
【译文】初九:脚穿花鞋,舍车不乘,徒步而行。
《象辞》说:舍车不乘,徒步而行,为显示鞋子之美丽,理应不乘车。
【注释】①贲,文饰。
【云说家风《易经》篇】艮卦(第5...张建云【云说家风·《易经》篇】第196天,并以此文献给天津黄河道我所尊敬的神拳刘姨。
最近我的身体状态越来越好。
早4点起床晚11点入睡,每日创作10几个小时,再加上讲课、录制视频和处理业务往来,不觉得累,驾轻就熟。
我有个秘诀,中午和晚上各打坐半小时,白天走路1小时,在小区的桥上用桥墩的石角按摩后背半小时。
后背是人健康的晴雨表,宽了、厚了、硬了、有条索了,说明身体要出问题。
尤其脊柱。
颈椎下面的那个凸起的骨头是大椎穴,脊柱一直下延到臀部以上那个点叫尾闾穴,这样一段距离是健康与衰弱的距离、强壮与疲乏的距离、生命和死亡的距离。
这些年我一直在和后背较劲儿。
最早请天津黄河道的刘姨帮我用气功击打,取得了尚好效果,每次都精神十足、气息通畅。
苦于时间紧张,后来便自己调节,跑步、运动、抻筋、太极、打坐、站桩。
最管用也立见神效的就是在桥上用石墩子的角从大椎到尾闾一一点戳压按。
除了动作不太好看之外其余都好,妻子戏谑:你是一道靓丽的风景。
实则,脊柱部位内是一条经脉,叫督脉。
督脉属阳,在人体叫“总督”,是督促、管理、监督和输送人体精、气、神的渠道。
很多孩子看着活力不足,敲打敲打后背立马精神,这招最好用在考试前。
小时候总看电视有丫鬟给主人捶后背的镜头,那时就有些疑惑,为啥不捶肚子?人总想吃东西,是气不足;特别爱困,是神不足;想入非非,动不动就惦记男女那点事,是精不足。
而这精气神的三不足皆源于:后背不得劲儿,不通畅,太厚重。
《易经·艮卦》的卦辞说:艮共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
艮卦代表山,两个艮卦重叠,两座山遇到一起。
啥意思?歇会,别动了,安静下来。
艮共背,是令后背安静的意思。
当人惊恐的时候会觉得后背有隐隐凉气升起,俗称脊梁骨发凉,而愤怒的时候又觉得后背发紧,高兴的时候感觉后背好轻松。
都是督脉在工作。
只要后背打通,身体基本无病。
只要后背不通,大病小病接踵。
所以叫:不获其身。
《易经》中“艮卦”的智慧艮卦是《易经》中第52卦,第51卦是震卦,卦序中:物不可以终动,止之,故受之以《艮》。
《艮》者,止也。
事物不可以始终处于运动状态而不停止,所以接着是艮卦,艮的意思是停止《象传》中:兼山,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
《艮卦》的卦象是艮(山)下艮(山)上,为两山重叠之表象,象征着抑止;君子的思想应当切合实际,不可超越自己所处的地位。
《艮卦》卦辞: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
停在他的背后看不到他的前身,走进他的庭院,却看不到他本人,没有灾祸。
《彖传》中:艮,止也。
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
艮其止,止其所也。
上下敌应,不相与也。
是以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也。
艮,止。
应该止的时候停止,应该行动的时候行动,行动与停止不失时机,(这样)其道才能光明通畅。
止其背,正是止的那个地方。
(《艮》卦六爻)上下皆(止而)不相应,不相交往。
所以“整个身体不动,虽行于庭院,去看不到人,无灾祸”。
《艮卦》初六爻,爻辞:艮其趾,无咎,利永贞。
脚趾停止运动,没有灾难,利于永远守正道。
《象传》中:艮其趾,未失正也。
“脚趾停止运动”,这就说明没有失去正道。
《艮卦》六二爻,爻辞:艮其腓,不拯其随,其心不快。
抑制小腿,不能快步跟随别人,心中不愉快。
《象传》中:不拯其随,未退听也。
“不能迈步追随应该追随的人”,又不能退下来听从抑止的意见,因而心中不快。
《艮卦》九三爻,爻辞:艮其限,列其夤,厉熏心。
止住腰部,撕裂脊背,危险如烈火烧心。
夤yín【名】通“璌”。
夹脊肉《象传》中:艮其限,危熏心也。
“抑止腰部的行动”,说明危险将像熊熊的烈火一样烧灼他的心。
《艮卦》六四爻,爻辞:艮其身,无咎。
抑止身体上部不动,没有灾难。
《象传》中:艮其身,止诸躬也。
“抑止身体上部不动”,自我控制不超越本身的地位。
《艮卦》六五爻,爻辞:艮其辅,言有序,悔亡。
止住牙床,说话有次序,没有悔恨。
《象传》中:艮其辅,以中正也。
孔子著《易经正释》【艮卦】宣圣讲义艮卦与震乃一卦颠倒而成两卦。
传曰震起也。
艮止也。
即一始一终之意。
言自震起始。
至艮终止也。
又兼有动与定。
初与成。
本与末。
下与上之别。
而俗称日出而作。
日入而息。
作息亦震艮也。
行道者由甲地道途。
达乙地休止。
首途休止。
亦震艮也。
皆首尾去来之地。
初终往返之时。
概人事天道而言者也。
有始则有终。
有往则有复。
理数如此。
德用亦然。
故震动于前。
艮止于后。
震起于下。
艮休于上。
震往则艮来。
震升则艮降。
犹日月之代明也。
朝夕之相继也。
岁时之往复也。
荣枯之代谢也。
有春有冬。
岁序乃毕。
有朝有夜。
日用乃成。
故艮者终也。
成终者成其始。
如夏正建寅。
岁之始也。
而由子丑至寅。
亦可视为终。
地之两极。
终也。
而由南北极以往返者。
亦可视为始。
故曰艮成终始。
又曰成言乎艮。
以艮一阳由初起者震。
历中爻则坎也。
至上止则为艮。
三阳卦。
非三阳并见。
乃一阳历三级。
而着其初成。
示其升降耳。
升者自下。
降者自上。
升极必降。
降极必复升。
来往亦然。
直立者升降之道。
平行者来往之途。
故震起者。
至艮则止。
道若相反。
德实相成。
不有其止。
何来自起。
不有其终。
何来所始。
故成终者亦成始。
而艮则终明乎始者也。
艮主土。
后天代坤。
为五行之母。
故艮始终。
兼往返。
概初成。
天道人事举不能外。
以物象之。
则山也。
土之积也。
土积而高出地面者为山。
山高而气下。
为其升而有降也。
山之脊曰艮。
音转为冈。
冈者刚也。
阳止于表也。
俗犹有呼艮者。
讹作峎。
人之脊。
亦艮也。
阳行于背。
上达于巅。
以脊主之。
艮之道也。
故人立必赖脊。
俯仰动息。
必藉脊椎之力。
人思必赖脑。
精神气血。
必藉脑之运用。
脑之本。
亦交脊下达于肾。
中注于心。
督脉所司。
神气所贯。
为其善止。
故亦能行。
为其有终。
故亦能始。
则艮者限也。
范之也。
有度有节。
不偏不激。
故中和不二。
艮有退也。
返本复始之道也。
至极则变。
达至则囘。
行而先止。
动以后静。
故道功本焉。
道以返原为的。
逆行为用。
故贵艮止。
止而后定。
定而后静。
定静而后返于所始。
复其天性。
故止者一切之妙谛。
而必适于进。
遵乎道。
盖非徒止也。
止中之起。
静中之动。
是纯乎性。
全其天者。
不动以动。
不行以行。
无为以为。
无思以虑。
则艮之极。
则道之至功。
天地犹不能违。
而况人乎。
此震之次。
必为艮也。
周易之序。
后天人道所遵也。
艮卦以阳在上。
下覆两阴。
与震卦以一阳承两阴者。
恰相反。
阳止于上。
则不复升进。
故义为止。
而以中爻九三六四。
合成既济之象。
故利于行。
止其所而利其行。
则行止皆宜。
是以为人道之本。
下经三十四卦。
艮当二十一卦。
孚三七之数。
亦与人道协。
人道因于地。
孚于天。
天道七日来复。
故艮数七。
人道也。
而合天地人三者。
成其始终。
则以人备天地之德。
兼刚柔之道。
具位育生成之功。
而赅博厚高明悠久者也。
乾以大始。
坤以永终。
合而为艮。
一阳两阴。
阳奇阴偶。
匹配以成。
动定终始。
互底于平。
此艮虽阳在上。
而其用不穷也。
推之一切。
善进者退。
善行者止。
柔而济刚。
终以为始。
山之巍峨。
土之突峙。
升降以时。
初成可纪。
其对为兑。
洼下以瀦水。
水之与土。
皆生机之始。
立乎至中。
俯以万里。
气根于下。
形着于外。
中藏至柔。
安贞无碍。
坎险不陷。
乾刚不害。
合以中互。
雷水为解。
解蹇往来。
一艰一怠。
止于所止。
乃持其界。
不偏不倚。
乃慎所戒。
此无咎之道。
不求于外也。
坎离之用。
其道光明。
震艮之交。
其用成平。
九三上九。
相应而不亲。
六二六五。
重柔而体乎坤。
故艮者得乾而归坤。
持阳而返阴。
其义则止。
其利则行。
高而自卑。
满而不盈。
达于其极。
而志夫中庸。
一止以息。
守贞而得中。
体用兼善。
是人道之宗。
斯行藏之莫悖。
而利义之攸同也。
宗主疏述艮为少男。
乃乾气之将尽。
如人老年少孑。
一阳在上。
阳升至极。
不得复进。
故艮为止。
言不能前行也。
若进则反为退。
故退字从艮。
亦言其为止也。
降者至初为极。
升者至上为穷。
艮阳已穷。
而气已衰。
于物为老。
而称少男。
是以得乾之气先后别之。
先者为长男。
即震也。
一阳在初。
继者为中男。
即坎也。
一阳在中。
后者为少男。
即艮也。
一阳在上。
与巽离兑之三阴卦。
分长女。
中女。
少女者相对。
皆自其所出名之。
故艮之阳虽穷。
而年犹稚。
以出乾晚耳。
三画卦如是。
合为六画卦亦然。
不过成一起一伏之象。
故艮象辞。
称为兼山艮。
以艮象山。
重艮则为兼山。
兼犹连也。
重叠连接之意。
夏后氏之易曰连山。
即以艮为首。
明取两山相连之义。
与震之洊雷。
坎之水洊至固同。
即与巽之随风。
离之明两(是否缺一“作”字)。
兑之丽泽。
亦无非上下相接。
前后相随之象。
而艮则如山之静而崇高。
峻而巍峨。
有挺出之势。
有重镇之形。
巍然独立。
卓而不移。
俯临下土。
超越诸物。
以在地上者。
惟山为高。
风雷日月。
虽高于山。
非立于地。
不得与之并论也。
故高者山。
低者泽。
两相对照。
而若主宾。
故艮兑先天对位。
其用相反。
艮以高而不危。
峻而不险。
特立独行。
超群迈类。
故拟诸人道。
谓人之德性。
当如艮也。
知止而止。
知退而退。
致于至善。
归于中和。
此艮为人卦。
与乾天坤地。
并称三才。
而夏后氏本之以立治焉。
夏重人时。
商重地利。
周重天道。
三代之易。
各异其首。
即夏首艮。
商首坤。
周首乾。
而岁时亦如之。
夏建寅。
商建丑。
周建子。
观其历数。
知其治功。
艮本人道。
则凡仿艮者。
皆人事之所本。
人者仁也。
论语曰仁者乐山。
以其德性近也。
艮震往来。
一卦颠倒。
故震往艮来。
行有异方。
事有异宜。
而震中互蹇。
艮则互解。
蹇解亦往来卦。
以中爻言。
蹇六三九四。
与未济同。
艮则九三六四。
与既济类。
既未济亦往来卦也。
故艮震之用恰相反。
如行者背道而驰。
传称震起也。
艮止也。
一起一止。
亦相违。
即一动一静。
一作一息之意。
物极则反。
道穷则变。
震动之后。
必属艮止。
故序卦传曰。
物不可以终动。
止之。
故受之以艮。
言两者相调剂也。
以道言为反背。
以用言为调剂。
此震艮之异。
当于中爻证之。
行者必止。
进者必退。
为防其穷。
则必变而反其道。
推之如剥与复。
亦本此理。
地雷复者。
震之道也。
山地剥者。
艮之道也。
消者以息。
盈者以虚。
阳共阴相推。
刚与柔相荡。
此天地生化之妙。
即在震艮往来中见之。
震者振作之义。
其行易躁。
艮者休息之义。
其志易怠。
欲孚于道。
必去其弊。
欲成于用。
必戒其过。
此山雷颐为养正。
而雷山小过反为过失也。
盖颐阳表阴里。
小过刚中柔外。
一顺天行。
一违物理。
各有殊也。
故艮字义取山冈之挺拔。
而不失其静守之道。
俗有呼山脊曰艮者。
讹作峎。
冈音之转。
象本卦一阳在上。
覆两阴也。
阳昂于外。
而阴伏于中。
此德用克谐。
偶以待奇。
静以御动。
此道功所本。
故大学称知止。
佛教明止观。
止乃天下大本。
一切动作。
皆自止出。
大哉止乎。
不止将何所行。
道以静坐为本。
先求止而已。
故不独人道重艮。
仙佛亦自艮成。
学者习艮卦。
当先明此义耳。
艮其背。
不获其身。
行其庭。
不见其人。
无咎。
宣圣讲义此艮彖辞也。
艮卦以阳止于表。
刚章于外。
如人之背脊。
故曰艮其背。
背与面相反。
见其面者。
不见其背。
今艮其背。
自不得见其身。
身以向我言。
向背犹表里也。
如人之行向前者。
在后不得见其人。
但见其背影而已。
故背字对向言。
兼有背驰之意。
又悖也。
相违也。
人行固有向背。
立时亦然。
此背字赅立行言。
惟见其背。
而不相向。
是以不得其身。
不获即不得。
不得见其人耳。
与下不见其人一义。
而以背言。
故称身。
艮者止也。
止于背者。
即限于所止之地。
止则不复动转。
故以背止者。
不获其身。
如背我而立。
不能见其人也。
虽见之。
亦不知其为谁。
以不见其面目。
无以辨其人也。
而艮之象。
一阳在上。
如山之脊。
人之背。
背脊之外无物也。
背脊之内。
则不得知。
为其蔽也。
艮止也。
而兼限义。
限于其背。
则背外无可得。
则所知者。
惟背而已。
以卦与震颠倒。
震为进。
艮为退。
震为前。
艮为后。
故见震者得其前身。
见艮者止其后背。
正相反也。
如登山者。
见山之脊。
不见其山之面。
若不登山。
则见之矣。
而艮者。
止而不移。
故不动转。
止于上者。
何以窥其侧面哉。
此明示艮止之道。
不务旁观。
不求多识。
不期移转。
不志前行。
此所以为止。
止于所止。
永不改也。
而知有限焉。
行有界焉。
思有位焉。
见闻有所域焉。
不随物以回圈。
不遂事以周旋。
不因人以穷达。
不缘数以得失。
此艮者有限者也。
限于其地。
限于其时。
纵可得者背。
而全身不可得也。
可言者后。
而其面目不可言也。
故艮止。
一切动作云为皆止。
虽有智者。
不可易也。
故有目无覩。
有耳无闻。
有口无言。
有知无觉。
则艮之境。
静定之至。
无所有也。
无所得也。
无知亦无得也。
故有行若无行。
有人若无人。
为耳目不用。
聪明不施。
神识不动。
一无所触。
则心亦止。
物之示我者背。
我之示人亦背。
背外更无可见。
则虽行其庭中。
不见其人。
然人之见否。
在我之耳目神识。
觉察与否定之。
庭中固未必无人。
而行者不之见也。
以心已止。
则物不干。
聪明已塞。
则闻见不复达于外。
此藏精去智。
存神知化者也。
故虽不见而无咎也。
推之于道。
止于一者。
不知其余。
化于虚者。
不辨其有。
有自无出。
果心已无。
更何有哉。
众自一分。
果志已一。
更何分哉。
故一止天下同止。
利害皆泯。
得失皆删。
险夷皆平。
祸福皆净。
则更何咎哉。
故艮彖辞。
道之至也。
推之人事。
亦将如之。
人事之艮。
当退休之时。
潜藏之际。
亦以艮背为用。
所谓神龙见首不见尾者。
即不获其身之谓。
盖以艮一阳止于表。
不复前进。
刚昭于外。
利用退藏。
则有其功名者。
必急流勇退。
着其声誉者。
必知止不殆。
此正所以保全其身。
无害于人。
塞其聪明。
清其心志。
则人莫之见。
亦不为世咎也。
以卦爻言。
中互解有懈怠之势。
中藏坎。
有险陷之虞。
故德业不可复加。
行藏必有其度。
此艮其背。
犹山之已崇高。
尚何求于腾越哉。
巍峨之极。
留为万方所瞻。
峻拔之余。
将以培育其下。
此山之气反下达也。
故善进者先思退。
善飞者先求息。
以天道不可过也。
此艮之用。
人道所循。
行以期止。
则止为道。
止以备行。
则行不諐。
故崇高者志于卑。
升进者志于退。
勤作者志于息。
功成名立者。
志于休养。
皆以中多险陷。
人易懈怠也。
见闻之极。
反为不见不闻。
荣显之余。
转成无荣无显。
非故为之。
数有必至。
非强致之。
理有固然。
艮承震动之后。
不得不思其止矣。
故无咎者。
不止则有咎。
知止则免耳。
两阳介四阴中。
柔乃胜之。
以阴在下也。
阴本于坤。
安贞之德。
行地无疆。
非由其善静乎。
静以为动。
则动亦静。
止以为行。
则行亦止。
困卦曰。
入于其宫。
不见其妻。
与此行于其庭。
不见其人。
皆由坎用之应。
困以坎在下。
而艮则中藏坎。
宫者。
妻所居。
而不见。
庭者。
人所在。
亦不见。
岂非当见而无见乎。
当见而无见。
是时位为之。
非人力所强。
故由道言。
谓之塞兑。
由人言。
谓之反常。
塞兑者。
内静之功。
反常者。
天数之变。
内静者。
去其妄。
存其真。
天变者。
应于时。
制其义。
故曰艮限也。
如节度也。
适其节度。
而不鹜于外。
守其界限。
而毋求于他。
则艮之道尽矣。
艮之为德。
仁者之事。
仁者静而乐山。
依艮以成名。
故与震相反相成。
成其生化也。
天道生化皆有其时。
不逾其限。
寒暑有度。
荣枯有数。
不相失也。
不相过也。
故极于一。
致于中。
易言之。
皆止也。
止则永用其极。
恒持其中。
中极者艮也。
万物莫不有其中极。
则莫不终始于艮。
如行路然。
果无所止。
将何以行。
行行止止。
斯利于用。
阳刚在外。
有其威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