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易经》与易学
- 格式:pdf
- 大小:314.17 KB
- 文档页数:9
《周易》的作者是谁?《周易》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哲学著作,是建立在阴阳二元论基础上对事物运行规律加以论证和描述的书籍,其对于天地万物进行性状归类,天干地支五行论,甚至精确到可以对事物的未来发展做出较为准确的预测。
它在我国古代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对先秦诸子百家产生过巨大影响,而且在整个封建社会里,凡是有成就的学者,无不研究过它并得它的启示。
然而,《周易》这部煌煌巨著的作者是谁呢?这是数千年来人们争论不休的谜题。
《周易》三圣说的人认为,《周易》中《易经》与《经传》两部乃是伏羲、文王、周公(或孔子)三人合著。
以伏羲作《易经》本身为证,其《系辞下》自称庖牲氏王天下,仰观俯家,始作八卦。
《史记一·太史公自序》也说:伏羲纯厚,作易八卦”。
在《曰者列传》中则进一阐明;“伏羲作八卦,周文王演三百十四爻而治天下”。
《周本纪》则记载:“西伯盖即位五十年。
其囚前里,盖益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
《孔子世家》却抬出孔圣人说:“孔子晚而喜易,序彖,象,说卦,文言”。
《仲尼弟子列传》则进一步佐证曰:“孔子传易于瞿”。
继承和拓展这一说法的是马融和陆续,他们认为文王作卦辞,周公作爻辞,孔子作十翼,这是定论。
只是他们把传说中的伏羲剔除了。
与其稍有不同的是朱熹,他认为《易经》里面有伏羲的易,有文王的易,有孔子的易,在读易的时候,必须把这三个人的易区别对待,不能混为一谈。
孔说与非孔说。
持这一说法的人,长期以来,围绕着《周易》究竟是孔说还是非孔说这一问题争论时间最长且十分激烈。
一派认定,一部《周易》非孔子他人莫属;另一派则断言:《周易》与孔子毫不相干。
这种争论起源于汉代。
根据《周礼》记载,周初,《易经》有三种本子,一名曰《连山》,二名称《归藏》,三名为《周易》。
前两种在汉代已经失传,只有《周易》在民间流传。
汉武帝时,政府曾设置以调易》为首的五经学馆,一些“五经”博士用当时通行的隶书重新整理撰写经书,使得新版《周易》在社会上广为传播。
第二部分博大精深的周易文化序言易学始于伏羲,是由河图与洛书发展而来,最初的易经版本是连山,起卦是艮;后来发展到归藏,起卦为坤;商朝末年周文王姬昌在羑里城学习、推演出后天八卦,遂有周易。
《周易》是一部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重要典籍,早在汉代就被尊为“五经之首”,为汉、唐、宋、元、明、清诸代文化学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源泉。
其体现出的“和谐”价值及“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刚健有为精神等,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
《周易》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其内容涉及哲学、政治、伦理、数学、天文、医学、建筑、美学、文艺、史学等各个领域,堪称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的宝藏,被誉称为中华文化的源头活水。
(本部分拟陈列实物包括文王易碑拓片、竹简刻本周易、线装本周易(旧)、周易研究专著、堪舆用罗盘等。
)第一单元易学源流【展示点】易学源流《周易》的起源、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汉书·艺文志》中记载:“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世历三古”。
意思是说:《周易》这部书是由三位圣人在三个不同的时期完成的。
传说伏羲氏始作八卦,周文王在总结前人经验基础上推演六十四卦而成《周易》。
春秋战国时期,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者作《易传》,成为先秦易学的集大成之作,使《周易》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一部典籍,被誉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活水源头。
春秋时期,筮法上出现过变卦说、取象说、取义说、吉凶由人、天道无常说。
战国时期出现过阴阳变易说。
汉代有象数之学(卦气说,五行说,纳甲说),魏晋唐时期称玄学。
宋明时期,又出现五大学派:理学派,数学派,气学派,心学派和功利学派。
92先秦易学脉络93伏羲先天八卦图94文王易图95孔子读易图96鬼谷子画像97邵康节画像98朱熹画像99五行终始说100汉代帛书周易第二单元文王演易【展示点1】文王演易周文王,姓姬名昌(公元前1213年-公元前1117年),史称西伯,是商末周族的领袖,被商王帝辛囚禁于当时的国家监狱--羑里城。
《易经》入门的三本必读书《易经》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被誉为“天人之际,道德之经”。
它包含了丰富而深奥的哲学思想,对于理解宇宙、人生、道德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初学者来说,选择合适的入门书籍是很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易经》入门的三本必读书,帮助读者初步了解和掌握《易经》的基本原理与应用。
一、《周易》《周易》是《易经》的最早版本,由周朝时期的贤者所编撰。
这本书通篇阐释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概念和思想,其中包括“太极”、“阴阳”、“八卦”等。
《周易》以易经卦爻为基础,通过分析卦爻的组合、变化和解释揭示事物发展的规律和原理。
对于初学者来说,阅读《周易》可以帮助建立起对《易经》思想体系的认识和理解。
此外,《周易》还直接记录了卜卦之法,对于初步了解卜卦的应用也十分有益。
二、《四书五经》《四书五经》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中的重要部分,其中包括《易经》。
尤其是《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这四本书,被称为“四书”。
这些书籍主要是记录了古代儒家圣贤的言行和思想,其中也包含了对《易经》的解读和阐述。
阅读《四书五经》可以帮助读者深入理解《易经》的人文思想和实践价值,从而更好地把握其核心理念和智慧精华。
三、《易经》研究专著除了《周易》和《四书五经》,还有一些专门讨论和研究《易经》的书籍值得推荐。
这些专著通常由学者或有经验的研究者所撰写,内容更加深入详尽。
它们通过解读经典文本、分析卦爻变化、探索易学应用等方面,对《易经》进行全面的剖析和解读。
例如,《易学入门》(作者:梁漱溟)、《易经全解》(作者:邹衍道)等,都是比较经典的《易经》专著。
选择阅读这些专著可以进一步加深对《易经》内涵和应用的认识,对于想要深入研究《易经》的读者来说是很有帮助的。
总结:选择适合自己的《易经》入门书籍对于初学者来说至关重要。
《周易》作为最早版本,是了解《易经》基本概念和卦爻变化的重要途径。
《四书五经》则通过儒家经典的选篇,诠释了《易经》的人文思想和实践价值。
易学基础知识一、《周易》简介《周易》是先秦儒家重要经典之一,是关于人类思想和宇宙本质规律的学问,是我国最古老、最有权威、最著名的一部经典,是中华民族智慧结晶,被尊为“群经之首,诸子百家之源”,是中华文化之根,对中国历代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医学等领域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一)《周易》作者相传上古时代,黄河上通天界,河中出现一条龙马,背上布满神奇图案,伏羲氏见状为之惊奇,临摹下来作成“八卦”。
商末周伯姬昌(即后来的周文王)被囚期间,结合自身坎坷遭遇,推究八卦之理,将八卦推演成六十四卦,并撰卦辞、爻辞附于诸卦、诸爻之下,借以表达对宇宙万物发展变化、吉凶祸福的看法。
孔子喜《易》,作《易传》十篇。
(二)《周易》内容《周易》包括《易经》和《易传》两部分。
《易经》由六四卦组成,每卦里有卦画、标题、卦辞、爻辞四部分。
它讲占筮、预见吉凶,还涉及古代的历史、战争、生产、婚俗、宗教等。
最重要的是,它通过一种特殊图形符号系统和文学解释系统表达独特的辩证思维方法——阴阳互补方法。
《易传》阐发了《易经》的哲学思想和思维方法,提示六十四卦的内在根据和联系,包括《彖传》、《象传》、《系辞》、《文言传》、《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
我们研究《周易》,应本着继承和创新的精神和态度。
继承《周易》丰富的文化遗产,把它与现代社会新的东西融合,赋予它原本没有的新的东西。
二、易学基础知识(一)象与数1、象:亦称“易象”,含义包括:1)、指易中的八卦、六十四卦及三百八十四爻的形状,即卦象、爻象;2)、指八卦所象征的事物,如:乾卦象征天、坤卦象征地、兑卦象征泽、震卦象征雷等;3)、指卦辞、爻辞中提到的具体事物,如:乾卦卦辞提到的龙、坤卦卦辞中提到的牝马等。
2、数:含义包括:1)、一卦中各爻属性的数,共有六、七、八、九四个数,阳爻为奇数,阴爻为偶,大数为老,小数为少,四数分别表示:少阳七、老阳九、少阴六、老阴八;2)、爻位顺序的数。
什么是易经的「两派六宗」偶尔会听到人说易经有「两派六宗」,两派是指义理派,象数派两派。
六宗是指卜筮、禨祥、造化、老庄、儒理、史事。
在某些介绍里,好像意指这是一种易学门派的正式分法,但其实不是。
这个典故出自《四库全书总目》的《易类》序言:圣人觉世牖民,大抵因事以寓教。
《诗》寓于风谣,《礼》寓于节文,《尚书》、《春秋》寓于史,而《易》则寓于卜筮。
故《易》之为书,推天道以明人事者也。
《左传》所记诸占,盖犹太卜之遗法。
汉儒言象数,去古未远也。
一变而为京焦,入于禨祥,再变而为陈邵,务穷造化,易遂不切于民用。
王弼尽黜象数,说以老庄。
一变而胡瑗程子,始阐明儒理,再变而李光杨万里,又参证史事,易遂日启其论端。
此两派六宗,已互相攻驳。
又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而好异者又援以入易,故易说愈繁。
夫六十四卦大象皆有「君子以」字,其爻象则多戒占者,圣人之情,见乎词矣。
其余皆《易》之一端,非其本也。
这里提到的「两派六宗」讲的是易学从春秋至清初发展两千多年的概要,并用以说明易学发展的分岐。
这段诠释里并未把两派是那两派,六宗是那六宗说得相当清楚,但后世解读依文如此画分:两派:汉儒传统的象数派,和王弼的义理派。
象数派爱讲卦象和数理,而义理派则较重视经文中文字所呈现的哲理。
这是易学上最常用来区分易学性格的一种区分法。
详细说明可参考:什么是「象数易」?六宗:太卜宗:《左传》占例所记载的太卜遗法。
禨祥宗:京房和焦赣为代表,长于灾异、占候,推变占验。
造化宗:陈邵,就是陈年绍兴陈抟与邵雍之学,具体而言就是邵雍的先天之学,之所以名造化是因为「务穷造化,《易》遂不切于民用」。
也就是力求探索造物的根源与变化,而开始让易经远离了民用。
不过何谓「不切民用」?什么又才是「切民用」?老庄宗:以王弼为代表,引老庄思想入《周易》。
把老庄宗放于陈邵之后相当奇怪,一者王弼易学开始于三国。
其次,陈抟的易学也同样引道家思想,不过相较于王弼,陈抟所建构的易学比较是从养生的太极观念而来。
周易入门100个基础知识点,非常简单,建议收藏起来多看多学1、易经:易经共有三种:夏代的《连山》、商代的《归藏》,周代的《周易》。
其中《连山》、《归藏》已失传,只有《周易》传世。
故今天所说《易经》即指《周易》。
《周易》相传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
《经》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说明(卦辞、爻辞),作为占卜之用。
《传》包含解释卦辞和爻辞的七种文辞共十篇,统称《十翼》》,相传为孔子所撰。
2、易:本义为日月为易,阴阳交替。
易在易经中有三种含义:一变易,变化;二简易,简单;三不易,不变。
但核心含义是变易。
(1)变易第一,所谓变易,是《易经》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世界上的人,乃至宇宙万物,没有一样东西是不变的。
第二简易,是宇宙间万事万物,有许多是我们的智慧知识没有办法了解的。
第三不易,万事万物随时随地都在变的,可是却有一项永远不变的东西存在,就是能变出来万象的那个东西是不变的,那是永恒存在的。
易经的三大理论精华:易经的三大理论精华即阴阳对立统一规律、五行生克制化、天人合一。
3、经:经典,不变,常则。
4、卦:悬挂之义,把自然现象悬挂起来便于观察,也就是说易经将自然现象和人事变化用符号来表示。
5、爻:交错之义。
易经借助阴阳交错构成不同的卦象。
6、阴: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都属于阴。
7、阳: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都属于阳。
8、阴爻:断开的横线,用六表示。
9、阳爻:连续的横线,用九表示。
10、九:一三五七九为阳数,九为最大阳数,所以用九表示阳爻。
11、六:一二三四五为生数,六七八九为成数。
成数六与八属阴,阴爻性质收缩,六比八小,八为少阴,六为老阴,所以以老阴六表示阴爻。
12、刚爻:指阳爻。
13、柔爻:指阴爻。
14、彖辞:彖是断,彖辞就是断语,用以判断或概括一卦的含义。
15、爻辞:解释一爻的含义。
16、象:表示像的意思,用来模拟形态与事理。
卦象为大象,爻象为小象。
易学易经入门知识点总结1. 起源与历史易经,又称《周易》,是中国古代先秦时期的一部经典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孟子整理而成。
据说,《易经》最早要追溯到周朝的文王时代,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易经作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都被视为哲学、占卜、文学等多种学科的重要参考书。
易经内容丰富,涉及哲学、占卜、宇宙观、伦理道德等方面的内容,被誉为“天下第一经”。
2.易经结构《易经》分为“《易经》”和“《易传》”两部分,共计64卦和384爻。
其中,《易经》占六十四卦,每卦有六爻,共计三百八十四爻。
《易传》则是对这六十四卦的详细解释和阐述。
3.易经理论《易经》的核心理论是“阴阳”和“五行”学说。
“阴阳”理论是古代哲学的核心之一,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阴阳这两种相反而又统一的对立面所构成。
而“五行”则是中国传统的一种宇宙观,认为宇宙万物可以分为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
4.易经卦象《易经》的卦象是由上下两重三个爻组成,分别表示阴阳的变化。
《易经》的六十四卦是由这六个爻组成的,每一卦都代表着某种特定的象征和内涵。
在分析问题、预测未来时,可以通过变动的卦象来进行判断和卜卦。
5.易经的应用《易经》不仅仅是一本古籍,更是一部博大精深、应用广泛的学问。
《易经》不仅可以用来占卜预测,还能够指导人们的生活、工作、处世之道。
在古代,许多政治家、军事家、哲学家都深受《易经》的启发和影响,将其融入到自己的思想、决策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6.易经的研究《易经》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形成了丰富的学术体系和研究方法。
近现代的学者也对《易经》有着深入的研究,通过对《易经》经文的逐字逐句解析,尝试发掘其深层次的意义和内在规律。
7.易经的价值《易经》被誉为“沟通天人之书”,在中国文化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易经》不仅是一部哲学著作,更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珍宝。
通过学习《易经》,可以领略其深邃的思想和博大精深的内涵,从中汲取智慧,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奋斗。
上古《三易》是什么?易学知识:上古《三易》是什么2008-03-23 21:19:44| 分类:国学基础知识文化大观园的日志- 网易博客古有“三易”之说,何谓“三《易》”,通常我们提到《易经》,就很自然地知道是指《周易》这本书。
因为中国文化,自经孔子删《诗》、《书》,订《礼》、《乐》以及编写鲁国史书《春秋》以后,冠以《周易》一书,统称六经(后因《乐》丢失所剩书籍即:《诗》《书》《礼》《易》《春秋》并称五经),《易经》成为六经之首。
自秦、汉以后,研究易学的,对于《易经》一书命名的内涵问题,就有“三易”之说的异同出现了。
《周礼·春官》曰:“大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
其经卦皆八,其别卦皆六十有四。
”这里所说的《连山易》、《归藏易》,其书在汉初亡佚,现无据可考,难度其详。
从此,《连山》与《归藏》成为中华文化领域里的一件千古之谜。
根据《周礼·大卜篇》对于“三易”的涵义,是指上古以来直到周代初期之间的《易经》学术思想,约分为三个系统:《连山易》、《归藏易》、《周易》。
古代关于三易的说法不一:一说伏羲连山易、神农归藏易、黄帝乾坤易;伏羲时代的易学是《连山易》,首先以艮卦开始,象征“万物莫不归藏于其中”。
意思是指人类的文化和文明,都以大地为主,万物皆生于地,终又归藏于地。
一说神农连山易、黄帝归藏易、周代周易;此说,认为上古的神农氏世系名“连山氏”,又名“列山氏”。
所谓“连山”,便是“列山”的音别。
黄帝的世系又名“归藏氏”。
《归藏易》相传为轩辕黄帝所作。
周代人文文化的开始,便以现在留传的《周易》为宝典,首先从乾、坤两卦开始,表示天地之间,以及“天人之际”的学问。
一说夏朝连山易、商朝归藏易、周代周易。
东汉的大儒郑玄《易赞》及《易论》云:“夏曰连山,殷曰归藏,周曰周易。
”他认为夏代的易学是《连山》(故《连山易》又称《夏易》),殷代的易学是《归藏》(又称《殷易》)。
当然,周代的易学便是《周易》了。
易经与周易的区别(易经的来龙去脉)(李守力)易经与周易不是一回事。
《三字经》:“有连山,有归藏。
有周易,三易详。
”所以周易只是三易之一。
连山易以艮卦为首,归藏易以坤卦为首,周易以乾卦为首。
三易都是64卦体系。
而64卦体系是八卦重叠而成。
八卦之体,古人称先天八卦,《说卦》上:“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
”先天八卦方位图的方位是:南乾天,西南巽风,西坎水,西北艮山,北坤地,东北震雷,东离火,东南兑泽。
与先天八卦对应还有后天八卦,《易大传-说卦》中的一句话:“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
”紧接着这句话后面,《说卦》中有一段说解:“万物出乎震,震东方也;齐乎巽,巽东南也,齐也者,万物之洁齐也;离也者明也,万物皆相见,南方之卦也,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盖取诸此也;坤也者地也,万物皆致养焉,故曰致役乎坤;兑正秋也,万物之所说也,故曰说言乎兑;战乎乾,乾西北之卦也,言阴阳相薄也;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劳卦也,万物之所归也,故曰劳乎坎;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故曰成言乎艮。
”后天八卦图的方位是:南方离火,西南坤土,西方兑金,西北乾金,北方坎水,东北艮土,东方震木,东南巽木。
而先天八卦起源于河图,伏羲受河图,画先天八卦。
《尚书·顾命》孔安国传:“伏羲王天下,龙马出河,遂则其以画八卦,谓之河图。
”《礼含文嘉》:“伏羲德合天下,天应以鸟兽文章,地应以河图洛书,乃则之以作《易》。
”《汉书·五行志》:“刘歆以为伏羲氏继天而王,受河图,则而图之,八卦是也。
”后天八卦起源于洛书,大禹受洛书。
《竹书纪年》:“帝禹夏后氏。
”陈注:“当尧之时,禹观于河,有长人,白面鱼身,出曰:吾河精也。
呼禹曰:文命治水。
言讫授禹河图,言治水事······洛书龟书是为洪范。
”《汉书·五行志》:“刘歆以为,禹治洪水,赐洛书,法而陈之,九畴是也。
周易的科学理论是什么?周易,又称《易经》,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一部经典著作之一。
它是一部关于宇宙、人生、道德、哲学、政治、军事等方面的综合性书籍,被誉为“万物之始,阴阳之母”。
在周易中,有一种叫做“易学”的学说,它是一种关于宇宙万物变化规律的理论体系,被认为是中国古代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周易的科学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阴阳五行理论阴阳五行理论是周易科学理论的核心。
它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阴阳两种相反而又互相依存的力量和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所构成的。
阴阳是宇宙最基本的两种力量,阴代表负面、消极、内向、柔软、阴冷等特点,阳则代表正面、积极、外向、刚硬、阳热等特点。
五行包括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相生相克,构成了宇宙万物的变化规律。
二、易卦理论易卦理论是周易科学理论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易卦是由八个卦爻组成的一种符号,它代表了宇宙中各种变化的状态和规律。
易卦的变化是由阴阳两种力量的相互作用所引起的,而这种相互作用又受到五行相生相克的影响。
易卦理论认为,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易卦的变化所构成的,通过研究易卦的变化规律,可以了解宇宙万物的本质和规律。
三、天人合一理论天人合一理论是周易科学理论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它认为人类和宇宙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和相互作用,人类的行为和思想会对宇宙产生影响,而宇宙的变化也会对人类产生影响。
人类应该遵循宇宙的规律,与宇宙相互协调,才能够获得和谐和平的生活。
以上是周易科学理论的三个重要方面,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深刻地揭示了宇宙万物的本质和规律,对人类的生活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周易科学理论是中国古代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阴阳五行理论、易卦理论和天人合一理论等多个方面,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通过研究周易科学理论,我们可以了解宇宙万物的本质和规律,以及人类与宇宙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
这些理论对人类的生活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探讨。
[周易和易经的区别]易经和周易第一篇易经和周易:如何学习周易1、摆正心态,学习一门知识,尤其是周易这种非常深奥的知识,首先要有恒心和毅力,请记住周易是终身知识,不是一时就能学会弄懂的。
另外很多人是图着算卦、预测的目的去学周易,那我劝那些人还是尽早放弃。
周易是可以预测,但这只是周易庞大知识体系的冰山一角罢了。
2、了解周易,知道它大概是什么、讲什么才能有的放矢,事半功倍(了解的话请参见百度百科和维基百科)。
4、有了学习教材后就要刻苦学习了,先要了解周易八卦与六十四卦基本构成即卦象是怎么一回事(要知道周易也是一门符号学)。
背诵八卦的卦画、名字、代表方位及实物。
背诵六十四卦卦象、卦名、爻辞(这个最难)各宫归属。
我说的背诵是指达到随意默写的程度,越熟练越好。
最后强调爻辞最好结合着解释背诵。
基础一定要打好打牢,这好比大厦的根基,根基稳了大厦才能更高。
5、接着背诵系辞传、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不要怕辛苦,慢慢就会适应,随着了解的加深,慢慢的自己的感悟也会加深。
背的同时可以结合着生活经历学习了,比如世间万物在八卦中各有所属,世间万事在六十四卦中都能找到原型,周易的一大功能就是教人趋利避害。
6、基础打牢后,推荐三本进阶书,朱熹的《周易本义》、孔颖达的《周易正义》程颐的《伊川易传》,这三本是周易易理派的代表作。
如要想学习象数,推荐读唐朝李鼎祚的《周易集解》,这部书收集了许多汉代的经典之作。
另外儒家的《中庸》道家的《老子》《庄子》也是不错的选择。
7、如果你对周易的学习如饥似渴,且前面的知识都已掌握。
我推荐学习清朝修的四库全书的易类六卷及易类存目四卷共十卷。
据说现在已有电子版,可以试着找一下。
8.一个不容忽视的方面,就是最好能找到志同道合的人一起交流,一方面可以互相监督,另一方面也可以相互讨论问题。
当然了,如果能找到老师那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了。
最后,希望大家能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学习周易,周易这部书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弄懂弄透的,但我敢保证周易学一点就能有一点收获。
易学界关于《易经》与《周易》的关系一直争论不休,辩论了几千年,谁也没能说服谁。
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易经》与《周易》不是同一回事,《易经》一共有三本,《周易》只是传下来的其中一本,另外两本失传。
按照国学大师南怀瑾的说法,《易经》是指《连山易》、《归藏易》和《周易》三本书,总称为“三易”。
三易产生时代不同,关于卦象的内容也有差异。
《连山易》是神农时代产生的,以艮卦开始;《归藏易》是黄帝时代产生的,以坤卦开始;《周易》则产生于周朝,以乾卦开始。
有人认为《连山易》和《归藏易》已经失传了、彻底遗失了,我们现在说的其实是《周易》。
二、《周易》就是《易经》,《易经》就是《周易》,或者称为《易》关于“连山”和“归藏”遗失的观点又产生分歧,他们认为《连山易》和《归藏易》没有失传,而是统一到《周易》里面去了,《易经》和《周易》其实是同一内容。
根据史料记载,神农实际上称连山氏,黄帝称为归藏氏,因而连山、归藏都是代号,周易因周朝岐阳之地名周而称周易,其实它们的内容都是相同的,所处时代不同才有不同的代号,《周易》就是《连山易》和《归藏易》发展而来的,书中六十四卦基本内容皆同,只是筮法有异就是佐证。
而《周易》的内容由是有经文和传文部分组成,因而又称《易经》。
三、《易经》是组成《周易》的一部分《周易》由《易经》和《易传》两部分组成。
《易经》由卦辞及爻辞组成。
共有六十四卦,每卦有六爻,共三百八十四爻。
《易传》有十翼即:彖上、彖下、象上、象下、文言、系辞上、系辞下、说卦、序卦、杂卦十篇。
《史记》记载:“文王拘而演周易”。
周文王被殷纣王囚禁的时候做《周易》一书,这是他研究《易经》这本书以后所作的结论,中国的文化就是从这本书发展而来,就是从《易经》说画的卦上发展而来。
《周易》这本书讲什么内容,有人说是占卜预测,有人认为是介绍哲学思想,有人当它是历史书,它涉及内容广泛,世间万象无所不包,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中国易学文化
中国易学文化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称为“易经文化”或“周易文化”。
易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涉及哲学、宗教、数学、文化等多个领域,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一门学问之一,具有深远的影响和价值。
易学的核心著作是《易经》,是一部阐述宇宙变化规律和人生哲理的经典著作。
《易经》包含64卦和爻辞,通过卦象和爻辞的解析,揭示出宇宙中无始无终的变化规律以及人生的道路和修行之道。
同时,易学还包括了奇门遁甲、风水、紫微斗数、八字算命等多个分支,这些分支都是以《易经》为基础,通过不同的方法和技术来探索宇宙和人生之间的联系。
易学文化深入人心,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语言、文学、绘画、建筑等方面都能看到易学文化的影子。
例如,许多古代诗词中都用到了易学的卦象和爻辞,许多文献中也有对易学的讨论和引用。
在建筑和风水方面,人们也常常根据易学的原理来规划建筑和布置房屋。
总之,中国易学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部分,它不仅具有理论和哲学上的价值,还具有实践和应用上的意义,对中国古代文化和现代社会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第一讲
周易、《易经》与易学
看了题目,也许有的朋友要问了: 同样一个主题,怎么有的时候说是周 易,有的时候说是《易经》,有的时 候又说是易学,它们到底是怎么个关 系?先简要的回答你:它们之间,既 有密切的联系,又有很大的区别,究 竟是怎样联系?又是如何区别呢?通 过下面的学习,列位就会明白了。
我 们先从《易经》说起——
一、《易经》是一本什么书?
迄为止,在世界上浩如烟海的书籍中,历史之 悠久、发行量之大、版本之多、争议解释之繁杂者, 大概只有中国的《易经》了。
(据有关专家统计, 目前以《易经》为研究对象的书籍已经超过4000余 部。
)中外很多学者一致认为,最能代表人类智慧 的书籍有三本:一是中国的《易经》,二是古印度 的《吠陀》,三是西方的《圣经》。
可见,《易经》 是一本极古老的书。
3
第一讲 周易、《易经》与易学
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易
经》就被列为“群经之首”,成为中国知
识分子必修的经典。
唐太宗的宰相虞世南
曾说:“不读易,不可为将相。
”唐朝大
医学家孙思邈曾说:“不知易,不足以言
太医。
”日本明治维新时的组阁原则是:
“不知易者,不得入阁。
”被誉为“十七
世纪的亚里士多德”的德国伟大的哲学
家、数学家莱布尼茨凭借《易经》的启示,
最终成就了对二进制算术、也就是现代计
算机机器内码的发明,他甚至给康熙皇帝
写信表达了对《易经》的崇敬,并要求加
入中国国籍。
十九世纪德国著名哲学家黑
格尔也在自传中坦言他的辩证逻辑定律
得自于《易经》的启发。
我国现代著名哲
学家冯友兰说:“《易经》是宇宙代数学。
”
国学大师南怀瑾说:“《易经》是经典中
的经典,哲学中的哲学,智慧中的智慧。
”
易学基础入门
4
当代美国高能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卡普 拉说:“过去数十年间现代物理学引起的变 化,好像在走向类似东方的世界观:宇宙的 全部现象是一个不可分离的和谐的整体。
” 可见,《易经》是古往今来对人类文明发展 影响深远而又应用广泛的书。
《易经》研究的专家学者们历来对它的 定位也是众说纷纭,有的说它是一本中国古 代的占卜用书,有的说它是一本哲学著作, 有的认为它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史书,还有人 认为它是史前文明留给人类的无字天书…… 因此,《易经》又是一本仁者见仁、智者见 智的百科全书。
但是,如果我们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 发展观,穿越时空的隧道,去探问一下 我们的祖先,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依 照《易经》的历史发源,它原本的确是 一部卜筮(shì)之书! 5 第一讲 周易、《易经》与易学
卜筮,是人们依据已有的对自 然和社会存在变化规律的认识和经 验,按照一定的方法和套路,对事态 未来的发展进行预测,从而使人在与 自然、与社会的关系中处于有利的地 位,《易经》就是总结这些预测的规 律理论的书。
它究竟是如何总结的? 我们将在后面的介绍中逐渐了解。
还 是先了解它为什么称之为“易”。
卜筮之书 1 易学基础入门 6
“易”字之解 ①易为日月之象,表示日出月落的阴阳自然 变化; ②易为鸟形象,表示运动的状态; ③“易”,即蜥蜴,因环境而变色,也是取 其变化之意。
“易”义之解 ①变易。
大千世界,万事万物,无时无刻, 变动不居; ②不易。
变化之道永恒不变,规律守恒; ③简易。
虽变化之象纷繁复杂,但变化模式 的道理却表达至简,只用阴、阳两个画符 尽可包罗涵盖。
“周易”之解 ①“易道周普,无所不备”; ②完整流传下来的《易经》是由周文王演绎 排序作卦辞、周公作爻辞,为周朝之易。
那么,《易经》的大体内容都包括什么呢?
2 “易”的注解 7 第一讲 周易、《易经》与易学
二、《易经》的内容框架
《易经》的内容主要包括两大部分,一个叫做“经”,一 个叫做“传”。
“经”是正文,就是由卦象、卦名、卦辞和爻
辞构成的本文,共分为上下两经,上经三十卦,下经
三十四卦,总共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若加上
乾坤二卦的“用九”和“用六”是三百八十六爻,)
囊括了事物变化发展的基本规律。
“传”是对“经”的注疏,就是注释和解释。
由
于时间的久远,环境的变迁,加上语言文字的发展变
化,前人的许多文献需要后人加以注解才能让更多的
人明白,我们今天也是如此。
中国古代对于文献经典
的注解方法大致有三种:注、诂、疏。
注,就是对原
文字义的解释;诂,就是对文字的字形、读音的考证;
疏,就是对原文句子、篇章意思的理解和阐述,从微
言中通晓大义,类似于我们今天的读书心得笔记。
“经” 和“传”共同构成了经典中最重要的内容,“名不见
经传”的典故即出于此。
2 传
1 经
易学基础入门
8
相传是由孔子及其弟子所作,其实应该是他们 将前人留传下来的关于周易的很多注释资料进行了 整理编纂,使之更加系统化、规范化,更加符合当 时社会需要,能够帮助当时人们来读懂理解它。
而 且,孔子的注释也仅仅代表了当时诸子百家文化的 其中一种观点。
举一个例子:孔子对周易非常精通, 但是他却很少打卦占卜,为什么?因为他看中周易 的主要不是其中关于数术的内容,他甚至提出“圣 人不占”,他看中的是“天尊地卑,乾坤定矣。
卑 高与陈,贵贱位矣”的大道理,这跟他要恢复的“君 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周礼是相吻合的,所以 孔子研究周易,绝大部分的精力是侧重研究它的哲 学思想。
孔子整理出来的对于周易的注释,其实仅 仅代表了他的儒家观点。
其他诸如道家、墨家、兵 家、法家、阴阳家、名家等诸子百家也都有争鸣, 也对周易有各自的研究和见解,如兵有兵易,道有 道易等等。
而且从实用性和影响力来讲,老、庄的 道易比孔子的儒易更加贴近周易,不过在汉代“罢 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仅把孔子的易传并入了 《易经》,所以我们看到的周易所附的“传”只有 孔子的,没有别家的,这有它特定的历史原因。
《易经》的传
9 第一讲 周易、《易经》与易学
易 经 经
上 经 三十卦
下 经 三十四卦
彖上下篇 对易经卦名和卦辞的注释
象上下篇 对易经卦名和爻辞的注释
文 言 对乾坤二卦的解释
系辞上下 易经的哲学纲领,学易的必读之篇
说 卦 对八卦卦象的具体说明
杂 卦 错卦与综卦,从卦型看卦与卦的联系
序 卦 六十四卦的排列顺序
传 《易传》共七种十篇,亦称“十翼”,意思是它们好像为 周易插上了十只翅膀,让这部旷世经典得以高高腾飞。
这十篇 释文(注疏)分别是:《彖》(tuàn)上下、《象》上下、《系 辞》上下、《文言》、《说卦》、《杂卦》、《序卦》。
它们 都是从不同的角度对周易原文做出注释,具体的内容分类可见 下表。
以上开宗明义,我们从框架上、形象上对《易经》大体有 了一个表面认识,就像相亲,有了第一印象。
但是俗话说,知 人知面要知心。
能否钟情牵系,还需要加深了解。
下面,就让 我们对《易经》的家门身世、成长经历和内涵教养做进一步的 了解。
易学基础入门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