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初探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3
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初探摘要:兴趣是求知的起点,是思维培养和能力提高的内在动力。
如果小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参与学习,进而长知识增能力。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各种情境,营造愉悦的气氛来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数学教学兴趣情境一、创设故事性情境,诱发学习兴趣“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只有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我认为这正是教学的本质所在。
如果我们在数学教学中适当地给学生营造一个故事情境,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会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知识。
二、创设疑问性情境,萌发学习兴趣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在教学的关键处巧设疑问,使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这时教师加以点拨、指导,才能一触即发地驱动思维活动,使他们自觉地成为学习的主人。
如在教学”9加几”时,我特意安排一场师生口算比赛,当然是老师频频得胜。
学生急于探索其中的奥妙,这时,我出示下表:我先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得数的个位与加数有什么关系?”当学生发现和的个位数比加数少1后,我再追问:”少了的1跑到哪儿去了?”学生说跟9凑成了10。
谜底揭开了,他们恍然大悟,学习兴趣倍增。
并且很快从凑10法中悟出:”9加几”的特殊规律。
三、创设探索性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精心设计知识的呈现形式,营造良好的研究氛围,多为学生提供一些探索的时空和机会,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索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和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如教学”7加几”时,我大胆摒弃”凑十法”的准备题,并隐去”7+6”用”凑十法”的框线图,让学生在开放的时空中独立思考,合作研讨。
结果对7+6=13,探索出多种解题策略:数数法、接数法、凑十法、推理法等。
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初探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诸多非智力因素中,兴趣可以激发情感,培养意志。
兴趣可以唤起某种动机,改变态度。
可以说,浓厚的兴趣能够激励学生积极的探索,敏锐的观察,牢固的记忆和丰富的想象。
也能够促使学生积极地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并积极地改进学教学质量,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课题之一。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尝试。
一、联系实际需要,激发兴趣。
需要是产生兴趣的基础,凡在生活、生产中急待解决的问题,都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如教学“小数的加、减法”时我将学生带到购物超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去了解各种商品的价钱,再选择两种自己喜欢的商品算算共需要多少钱或相差多少钱?展示学生的算法,并要求学生说理为什么这样算?在这个纠错的过程中,寻找正确计算的共同点,总结出小数加减法的运算法则,最后再回到超市,选择自己喜欢的多种商品展开计算。
这样学生在“超市”这一生活环境中,自由选择材料进行学习,让枯燥的计算有了生活气息,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现实生活的重要作用,学生学习兴趣盎然。
比如:在“瓷砖的铺设”学习中,本节课的知识要点是让学生认识瓷砖为什么能铺满地面而不留一点空隙呢?瓷砖的形状是否有要求?如果只是在课堂上讲授,那是比较枯燥的。
因此,可以走出课堂到实际生活中去亲自探索,收集用平面图形铺地面的实例,在探索中思考为什么用一种正多边形铺满地面时只有正三角形、正方形和正六边形三种;并探索任意一种四边形铺满地面的理由,最后还可以让学生设计一幅用平面图形铺满地面的美丽图案,并与同学们比一比,看看谁设计得更有创意。
这样的方式对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和激发学生的兴趣都是很有促进作用的。
二、故事引入,激发兴趣。
扣人心弦的故事,小学生回百听不厌。
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将数学内容中的某些知识,编成一个个有趣的小故事,有机的融入到教学活动中,从而营造数学情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高中生数学学习心理初探摘要:本文从现阶段高中生的学习现状出发,结合高中生在数学学习中遇到的某些心理问题,谈了一些看法,并提出了一些解决办法。
关键词:高中数学;学习心理;转变;兴趣中图分类号: g6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7-0154-01数学是中学教育中一门必不可少的基础学科,对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特别是在培养人的思维方面,具有其它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替代的特殊功能。
然而当前高中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存在很大的差异,现在学生的学习心理又是怎样的?带着这些疑问,笔者调查了部分学生,了解到学生发展不平衡的原因,除了感到数学难学外,还有如下几种情况:一、来自外面世界的诱惑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现在的中学生对一切充满好奇,对新鲜事物总想了解它,可是由于年龄因素,他们在接受新事物的同时,无法不受不利因素干扰,游戏、网吧等的吸引力对他们来说要比书本上知识的吸引力更大。
我所教的一个学生,沉迷于电子游戏,连生活费也搭上去了,学校里从同学的帮助到家长的恳求,都不能使他悬崖勒马。
到了高三,任课老师天天轮流做他的思想工作,从心理角度入手,在生活上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同时校长时常对他晓知以情,动之以理,最终使他走出网吧,进入高校深造。
二、来自家庭、学校的无形压力(一)教师或家长对学生的要求过高。
有些学生的数学基础差,知识缺漏严重,教师或家长却要求他和优秀学生一样,在相同的时间内,接受同样多的东西。
在同一时间内,这些东西中恰有许多是他们接受不了的。
由于脱离了他们的能力实际,所以心理负担过重,抵触情绪萌生,从而导致了他们怕数学,厌恶数学,最终放弃数学。
(二)教育不得法。
教师的教法呆板,不能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个性差异,灵活地选用教学方法;教学的着眼点总是给予那些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而忽视大多数学生的求知欲望和闪光点,很少给其表现机会;只重视多教给学生知识,而忽视多教会学生知识,使学生吃“夹生饭”;语言单调,缺乏诱惑力和感染力等等。
七年级数学兴趣教学初探数学是锻炼人类思维的体操,是人类文明成果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但大部分学生觉得数学课枯燥,故兴趣激发较为困难,长期以来,教师为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了不懈努力。
而新教材内容安排新颖合理,对学生很有吸引力。
只要教师教法得当,就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那么,面对新教材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把握课改理念,诱发学习兴趣七年级学生翻开刚拿到的数学课本后,一般都感觉新奇、有趣,想学好数学的求知欲较为迫切。
因此,教师要不惜花费时间,深下工夫,让学生在学习的起始阶段就对教学有深刻的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
如在教学第一章时,可让学生参与部分实验。
在本章结束后,可以利用课外活动举办一次自由形式的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数学难学吗、有用吗?数学是不是都这样有趣呢?基础弱的能不能学好数字?对各种问题展开讨论,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数学的趣味性、教学的艺术性给学生以感染,使其像磁铁上的铁屑离不开磁铁一样,向往着教师,向往着本学科。
二、创设良好氛围,激发创新意识七年级数学比较贴进生活实际,具有很强的知识性、现实性和趣味性。
因此,它以丰富的内容诱发学生情趣,充分让学生参与实践操作。
新教材还针对七年级学生喜欢观看、喜欢动手的性格特征,安排了大量的实践性内容,要求尽可能利用自制教具优化课堂结构,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我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请他们做我的助手,一道准备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演示。
通过实验操作,既规范了学生的劳动习惯,又使他们在参与活动中认识了“自我”,产生了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
三、加强“活”性教育,激发求知欲望七年级数学的自然性、实用性决定了开辟第二课堂的重要性。
根据新教材的提示与要求,我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开展数学兴趣小组活动,举办数学知识猜谜、小制作比赛、拼图游戏等等。
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生动有趣、吸引力强,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发展他们的个性特点和创造力,也可以挖掘学生的潜能,在他们的闪光点上做文章,让他们领略成功的喜悦,这样他们就会兴趣盎然、信心百倍地去继续追求成功。
初中数学学习兴趣培养初探初中数学课是一门基础性强、学习成绩分化严重的学科,特别是在乡镇初级中学,数学成绩两极分化更加严重,更为突出。
这就导致一部分学生害怕学数学,产生了厌恶数学的心理。
要改变这一现状,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果学生对你的数学课没有兴趣,那么任凭你花多少时间和努力,也很难让他们学好数学。
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激发、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这才是我们所应该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数学教学中,不能照本宣科,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而应精心设置问题情境,设置悬念,启迪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带着浓厚的兴趣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在上“角的平分线”这节课时,设置了这样的问题进行了导入:我校的铅球投放场地中,投放区域有两根边线,现在小明站在投放区域中,捡起同学们投过来的铅球。
那么,小明在区域中的什么位置时才能使他到两条投放区域边线的距离相等呢?是不是只有一个位置呢?通过设置该问题情境,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数学学习变得轻松有趣、生动活泼,使学生处于最佳的心理和学习状态。
二、让学生自主探索,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的兴趣一些老师总习惯于在讲台上讲,学生在讲台下听,老师只要把所上内容的重难点讲透就满足了,还有一些老师害怕学生做不来、答不来,着急地把步骤和答案写在黑板上。
其实,这样做忽视了学生是课堂的中心,教学效果是不好的。
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而非知识的灌输者,因而对一个问题的解决不是要教师将现成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而是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让学生在积极思考,大胆尝试,主动探索中,获取成功并体验成功的喜悦,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积的乘方”时,出示题目:填空,看看运算过程中用到哪些运算律,从运算结果看能发现什么规律?这样做不仅使学生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得到提高,还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程下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初探人们历来很重视兴趣在教学中的作用,孔子就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如果学生对数学不感兴趣,那要提高数学成绩是很难的。
相反,如果学生热爱数学,那么学生在学习中便能产生很大的积极性和动力,使学习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此,数学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努力激发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积极的气氛中进行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怎样激发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呢?下面谈谈我的看法:一、巧用悬念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周所众知,生动有趣、引人入胜的新课导入,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思维。
有了强烈的求知欲能产生对知识的渴求,对学习的浓厚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创设有趣的情景或悬念,诱发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于课堂,同时使学生认真思考问题,积极、主动地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为了更好地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我是这样引入的:“2008年明明6岁了,过了6个生日,可他妈妈只过了8个生日,妈妈多少岁了?为什么只过了8个生日?”对于这个问题,学生都知道妈妈不可能是8岁,但为什么只过了8个生日学生既不解又好奇。
随即教师指出:等你们学了今天的课后就知道其中的奥秘了。
这样学生便能怀着期待带着这个问题愉快地进行后面知识的学习。
同时,在学习中,学生无形中感悟到了数学的奥秘魅力。
二、创设有效的情节,让学生体验获得数学知识的乐趣心理学家盖茨说过:“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强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时,就会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而教材本身既是理性的启示,又蕴藏着感性的感召。
因此给学生的学习素材不应是刻板的、毫无生气的数学,而应是生动有趣的生活数学。
当数学素材以枯燥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定会越学越厌。
1
数学课堂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初探
宜州市德胜镇赛平小学 梁 东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既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认知过程,又是学生
能力的发展过程。因此教师要彻底掘弃和摆脱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把主要精力
放在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提供信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上,关键是增强和提高
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意识,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参与度,从而提高他们学习数学
的积极性。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应该做到:
一、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能力,降低学生学习数学的难度
奥苏伯尔认为:学生是否能吸取到新的信息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概
念和经验有很大关系。数学学科有其严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大多数数学知识点
都有其前期的基础,后期的深化和发展。给学生必要的知识和技能的准备是学生
积极参与数学课堂教学的必要条件,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所
学的知识作适当的处理,即降低教学内容的难度。
所谓"降格处理",有的是把新知识通过难度下降,使新知识变成学生似曾相
识的东西。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有的是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学生在学
习数学中完全陌生的内容是很少见的,对学习的内容总是既感到熟悉,有感到陌
生。要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的比较中找出共同点与区别点,顺利的完成正迁移,通
过类似的探索解决新的问题。例如在教学“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时,启发学生
思考:①能不能把两个分数直接相加减?②可以怎么计算?然后让学生独立完
成。通过这样的处理,教师积极的引导学生参与算法的探究过程,能充分利用已
有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和通分的知识学会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二、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课堂教学是师生多边的活动过程。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优化课堂
教学的关键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让学生动手操
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因此,教师必须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主
2
动为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创设条件、创设情境,如教学"长方体的特征"这一课,主
要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 首先教师出示若干个物体的包装盒,让学生先对他们进行分类,并叙述
自己的分类理由。
2. 教师拿起一个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的盒子让学生观察、触摸长方体有什么
特征。
3.通过学生的总结、教师的引到总结出长、正方体的所有特征。
4.让学生用橡皮泥做顶点、长短不同的细木棒做棱,四人一个小组合作制
作一个长方体、一个正方体。
通过这样的设计,将操作、观察、思维与语言表达结合在一起,不仅使学生
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而且还启迪了思维发展,达到了数学教学使学生既长知识
又长技能的目的。
三、设置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学生的参与欲望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而学生的认知冲突是学生学习动机
的源泉,也是学生积极参与思维学习的原因。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设置认
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如"长、正方形的面积"这一课的教学,先出示12
个大小相同的1cm2小正方形,摆一个大长方形,有几种摆法?然后提问长方形
的面积与什么有关?有什么关系?你能验证吗?通过这样设计,层层深入,不断
设置认知冲突,是学生始终处于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有助
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参与欲望。
四、因材施教,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整个学习活动中去。同时,又要注意学
生个性的发展,这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个性差异毕竟存在,所以在课
堂上必须做到"上不封顶,下要保底"。在教学中,我针对各种教学内容,精心设
计课堂练习,让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从实际出发,有题可做。如,在教学分数应
用题时,出示了这样四个题目:
1. 车站堆放36吨货物,运走了四分之一 ,运走了多少吨?
3
2. 车站堆放一批货物,运走了四分之一 ,恰好是9吨,这批货物有多少
吨?
3. 车站堆放一批货物,运走了四分之一 ,还剩27吨。这批货物有多少
吨?
4. 车站堆放一批货物,第一次运走了全部的九分之一 ,第二次运走了全
部的九分之二 ,共运了12吨,这批货物有多少吨?
在练习时,让学习程度中下等的学生做第1、2题,中上水平的同学在做完
1、2题后,再开动脑筋做第3、4题。这样,不仅使多数学生能"吃得了",而且
是少数学生能"吃的饱"。这样的分层练习不但在课堂上进行,在课后的练习中,
我也采用这样的方法。有能力、学习好的留一些难题,中、下等的学生留一些较
简单的习题。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创造良好的问题情景和
学习氛围,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的整个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