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经济学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206.63 KB
- 文档页数:4
就业歧视的经济学分析摘要:由于种种遗留因素以及社会偏见,中国在就业领域中存在相当严重的就业歧视,不仅破坏了宪法所规定的平等权原则,而且严重损害公民的平等就业机会。
不少用人单位对求职者以及就业者的自然属性以及非自然属性加以种种不合理的限制,导致了各式各样的严重后果。
本文就我国的就业歧视现象及产生的原因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改善的建议。
关键词:就业歧视;弱势群体我国“就业歧视”现象实际中很是普遍并表现得五花八门,如户籍歧视;性别歧视;年龄歧视;身高歧视;相貌歧视;对“乙肝病毒携带者”的歧视;民族、种族歧视;宗教信仰歧视;残疾的疾患歧视;地域或方言歧视;学历和经验歧视;经历背景歧视;婚姻状况歧视;姓氏歧视;血型歧视等等。
“和谐社会”是近年来的关键词。
就业性别歧视,严重有违这一宗旨。
构建和谐社会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发展和建设的新方向。
社会和谐离不开就业权益的平等保障。
对于当前就业难的现象,人们的认识和看法是不同的。
一、就业歧视的分类因为歧视有排斥和普遍的这两个特点,也因为它的普遍性,因此,就一般情形来说,证明歧视排斥是通过正式与非正式的制度这两种方式来实现上午。
在中国转型时期来说,就业歧视现象是非常普遍的,在现在就业歧视现象是非常普遍,对于市场经济国家来说他们有一个共同的问题———“市场性歧视”,不仅仅是“市场性歧视”而还存在“制度歧视”这是因为体制转轨、制度不衔接导致的发生的。
通过这样的看法就可以将就业歧视划分为以下几种:(1)劳动收入歧视。
不同的员工在同一工作,由于一些非经济的特点使得劳动的收入低于其他人的劳动收入。
(2)就业歧视。
是指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形下,甚至部分劳动提供者具有更好的劳动力供给的状况,但由于这部分劳动力个体经济的特点是由雇主拒绝了,所以遭受着失业比例不当的情况。
(3)工作中的歧视。
是在指劳动市场上,有的甚至完全有能力胜任的劳动,是由个人非经济的特征造成的限制或禁止在某些行业工作,或者被排挤到相同的行业中低水平的地位中。
⼤学⽣就业调查报告2022年⼤学⽣就业调查报告(通⽤10篇) 想要知道⼀些情况或事件时,我们通常要进⾏深⼊的调查研究,并详细地钻研所获的材料,最终形成调查报告。
⼀起来参考调查报告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编整理的2022年⼤学⽣就业调查报告(通⽤10篇),仅供参考,欢迎⼤家阅读。
⼤学⽣就业调查报告篇1 随着⼤学毕业⽣的增多,以及⾼学历⼈数的增多,当代⼤学⽣⾯临着就业难的问题。
⽽且受到各⽅⾯的压⼒的影响,⼈才堆积,职业上岗⽐例失调,导致就业难上加难,真是应了⼀毕业就失业。
校漂族越来越多。
针对该问题我们随机调查本院学⽣对就业问题准备得如何,对将来就业前景的态度,并且将数据总结处理,发现以下⼏点:只有xx%的学⽣有⼀直关注就业前景,⼏乎没有⼈想要创业因为需要资⾦门路关系,xx%的⼈选择要继续深造,⽽且近乎百分百的⼤专⽣认为毕业实习需要关系⼈脉,专业成绩倒是其次。
少部分学⽣认为个⼈素质很重要,应该注重提⾼⾃⼰的素质和修养。
能否充分的准备就业对当代⼤学⽣来说是相当重要的,它决定你是否在将来的社会⽣存中胜出。
对你将来发展做出正确的判断。
结果表明本院学⽣对就业的准备情况不是很好,⼤多数⼤学⽣都不能充分地准备就业,导致出现了⼀些问题,随着各⼤⾼校连年扩招,每年毕业⽣⼈数也在逐年增长。
虽然政府在不断地增加就业机会,⽽⾯对不断增加的就业⼈群,那只是⼀点⽪⽑⽽已,供不应求的现象依然存在。
⼤学⽣就业的问题仍然不容乐观。
(⼀)⼤学毕业⽣的就业情况有以下⼏个特点: 1、就业岗位与毕业⽣⼈数差距太⼤ ⼤家都知道,⼤学毕业为的就是能找到好的⼯作,可是,就业问题⼀直让⼤家困扰呢。
从经济学的⾓度来说,就是供过于求。
每年毕业的⼤学⽣的数量⽐社会上所需要的就业岗位数量多得多;⽽且,这个差距还在逐年的增⼤。
然⽽,⽤⼈岗位增加的⽐例却远远⼩于此。
这也是⼤学毕业⽣就业困难的⼀个直接原因。
2.热门专业⼈才过剩 前些年,出现了⼏个热门专业,如计算机,⼟⽊⼯程等等。
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高校扩招的政策使大学生的人数飙涨,同时也对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形势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就业难早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
“毕业就失业”似乎也已经成为大学生的普遍心理。
对每个大学生来说,及早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对决定自己的职业生涯的主客观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和测定,确定奋斗目标,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就业环境中处于不败之地。
针对这一社会现象,我们经过上网查资料以及周边同学的调查展开了关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调查。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背景: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495万人,这个数字在2006年为413万人,20 05年只有338万人,2004年280万人,平均每年增幅20%左右,就业工作任务十分艰巨。
另一方面,好工作挤破头,不好的单位看不上,又加剧了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
“毕业即失业”,这种离中国大学生曾经非常遥远的现象,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急速推进,如今似乎已经“司空见惯”了。
许多毕业生总是抱怨找不到工作,专场招聘会、校园招聘会、网上求职几种途径都尝试了,但是令自己满意的工作却寥寥,或者是根本没有。
还有一部分毕业生应聘过程很顺利,但是到了签约环节往往出错,举棋不定,错失良机。
高校毕业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生力军。
当前,我国正处在加快建设小康社会、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劳动者。
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促使广大高校毕业生及时进入各行各业就业,改善从业人员素质和结构,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至关重要。
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
积极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是党和政府执政为民、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举措,可以解决广大毕业生个人的长远发展问题,解除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后顾之忧,对于保持社会的长治久安、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本科院校就业率有所下降,高职院校持平据统计,2008年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率有所下降,而职高院校学生就业率与往年持平。
大学生就业情况统计分析调查报告(最新13篇)学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1一、调查目的了解各企业设置哪些会计工作岗位,各会计人员的学历水平,职称及工作年限等。
作为一名合格的会计人员需要具备哪些基本条件。
以便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进行改进。
二、调查对象和范围主要在长沙市区和星沙地区,设有会计岗位的各大中小型企业和事业单位。
三、调查内容主要调查各单位的性质和会计工作岗位设置情况,会计人员的学历水平,会计职称,会计年限,所学专业,性别,以及对会计就业前景的看法等四、调查方法通过现场试书面问卷调查和现场交流了解近50名会计从业人员相关情况以及他们的主要看法。
共发放问卷25份,收回16分,本调查问卷分为单选题和多选题(详见调查附表).五、调查结果和分析从调查结果看,我们调查的企业类型比例如下:企业事业其他会计人员的学历,性别,职称,工作年限,所学专业等比例情况分别如下:(1)从表一看,大专学历占的比例较大,其次是本科。
这说明会计专业对学历的要求相对还不是很高。
大专生在这一领域竞争力相对较强。
男女比例方面,男女比例为2:3。
可以看出,女性占了大半江山。
但男性担任会计主管的要多,而女性担任出纳和一般会计人员的较多。
工作年限方面,一年的很少且基本都是担任出纳,2-3年的所占比例较多,其次是3-5年的。
其中,会计年限越久一般担任的岗位级别越高。
这印证了那句“会计越老越吃香”。
职称方面,一般会计人员和初级职称较多,中级次之,高级和注会较少,这反应出当今社会还是缺乏高端顶尖人才和工作经验丰富的人才。
另外,从表五可以看出,会计专业还是一个比较对口的专业,在这些被调查的会计人员中有百分之六十以前是会计专业的。
因此,同学们以后从事会计的可能性还是较大的。
(2)调查中,会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会计业务处理能力应用是非常突出的,而其它的经济业务处理能力、税务业务处理能力、统计分析能力、审计能力等相应地应用较少。
它们的应用比例如下图所示:(3)在调查问卷中问到会计在部门经济管理活动中的地位这一题时,很多人在比较重要这一项打钩,这说明,我们会计人员还应具备一定的分析经济形势,经济决策的能力。
.影响大学生就业因素分析一、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我国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高等院校大规模扩招,毕业生大量增加的高峰已经来临多年,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为788万人,比2010年增长100万人。
按照经济学的观点,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可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80-100万个,由于我国经济正在进行结构调整,2002年至2007年五年中同期的社会新增加就业岗位基本稳定在每年900万个,2012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岗位也没有明显的增长。
可以说,人力资源市场的供需矛盾趋于紧张,特别是2012年以来,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更加凸显出来,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一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1.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之下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1953年的我过高等院校仅148所,在校学生仅有21万人,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不断的推进,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我国高等教育不仅在数量上翻了几十倍,质量上也比最初的高等教育的水平提高了很多,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中国已经成为在校大学生人数的领头国家,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也跻身世界第二的位置,成为高等教育的大国。
从1999年开始,我国高等教育院校就不断的扩招学生,这样的背景之下,我过的教育规模与水平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势头。
由此可见,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向大众化的方向发展,这种背景之下,大学生就业也从原来的精英化转向了大众化,在20世纪80、90年代,大学生属于稀缺资源,这个时候的大学生从来没有为就业的问题而烦恼过,而到了大众化教育的阶段,大学生显然没有之前那么的抢手,因此,大学生就业问题就成了社会发展的一个新的问题,原本为大学生分配工作的制度也逐渐取消,目前的就业现状已经不再是单项选择了,不在是大学生选择单位了,单位也有了选择大学生的权利,这样的情况之下,大学生的危机意识逐渐加强了。
2.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近年来,我国大学生毕业人数正在不断的增加,市场的需求量却增长缓慢,同时由于社会待业人员、考研人员也处于不断的扩大,导致我国就业率下降明显。
浅析地质院校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与对策李忠岘摘要:文章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式作了横向比较的分析后,发现地质类院校女生就业难的问题尤为突出。
结合存在的一系列原因,提出了几点应对策略: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就业指导、规范行业管理等。
关键词:地质院校女大学生就业难对策自高校扩招以来,毕业生数量逐年飙升,给毕业生就业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2009年全国的高校毕业数达611万人,云南省的毕业生近13万人,2009年我院的毕业生是946人,其中女生333人,2010年的1083名毕业生中,女生410人,女生就业人数迅速增加。
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我院的用人大户云铜、云锡、云地矿等省内知名的大型集团公司都不愿接收毕业生,这样的形势,使大学生的就业更加困难。
我院是地质类院校,这样的问题尤其突出,再加之每年女毕业生人数所占比例较大,仅2007-2009年,女毕业生人数已超过全院就业总人数的三分之一(见表一),可见就业难度增加,压力变的更大。
一、女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因素当今社会,女大学生就业困难,是一个普遍存在的事实。
在地质院校中尤为突出,粗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1、国家法律行规不健全,政府监管力度不够我国的《宪法》、《劳动法》、《妇女儿童权益保障法》等法律,为保护妇女儿童的权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劳动法》第十二、十三条规定男女就业平行,第五十九至六十三条对女职工的工作条件做出了特殊保护的条款。
立法的出发点非常好,然而许多用人单位则依据这些法律的条款大做文章,在招聘地质类专业的女大学生时设置高门槛,如地质类专业只招收男生或硕士研究生,几年内必须从事野外工作等。
最后名正言顺地将其拒之门外。
女大学生就业存在着形式上的普遍差异,基于此,社会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就业歧视行为,却没有相应的专门机构为女大学生维权,即使有机构为此出面,到最后也是不了了之。
2、行业规范制约基于《劳动法》的规定,资源勘查类、机械制造类、冶(金)炼等行业也制定了相应的行业规范,其中对招聘女员工,做出了更多的限制。
256科技创新导报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Herald学 术 论 坛在高校毕业生整体规模空前庞大、就业环境日益复杂、供求不平衡和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的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难,女大学生就业更难,理工科高校的女大学生就业更是难上加难。
虽然我国《劳动法》明确指出,“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就业权利”。
国家也出台了有关男女平等就业的各项规定,但是很多用人单位还是把女生拒之门外。
当然,造成这种境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女大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和社会、历史、市场等客观因素都不可或缺。
1 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现状2010年8月全国妇联发布了新的“女大学生就业创业状况调查”报告,报告显示,91.9%的被访女大学生感受到用人单位的性别偏见,女大学生就业难主要表现是遭受就业性别歧视。
从平均值来看,被访女生平均投出44份简历,才有可能得到一个意向协议。
机会不均等造成事实上的结果不平等,女性尤其是理工科高校的女大学生整体发展明显劣于男性。
而且在传统的第一、二行业中,如农林牧副渔、建筑等,女性就业比例远低于男性,这与其本身的生理特点直接相关,而第三产业如餐饮、教育和卫生事业中,女性比例要略高于男性或基本与男性持平。
这说明现代服务业是吸纳女性就业的主要行业。
2 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的“公用地悲剧”“公用地悲剧”是由美国新制度经济学代表人物之一的哈丁提出的观点。
以新制度经济学产权理论为基础,哈丁的核心论断为“公共资源的自由使用会毁灭所有的公共资源”。
他以公共牧场上牧民们可以自由放牧为例描述了“公用地悲剧”的发生机制。
在女大学生求职过程中,用人单位就好比牧民,其放养的牛羊好比用人单位所要招录的用人。
用人单位为降低成本、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往往将男性作为首选。
同时由于女大学生对于一些竞争性强、挑战性大的职业缺乏竞争意识。
“有关调查资料显示,52%的女生要依靠别人,43%的女生不喜欢竞争环境女大学生在竞争中缺乏主动性、懦弱、退却,‘等’‘靠’思想相当严重。
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问卷及调查报告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问卷及调查报告须要明白一个情况或一个事件的时候,我们常常要开展全面的分析研究,最后将结果反映在调查报告中。
那么什么样的调查报告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问卷及调查报告,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问卷及调查报告1一、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20XX年开始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席卷全球,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格局下,高速发展的中国并不能独善其身,在一些地区、一些领域,经济危机已经表现得非常明显。
经济危机下,很多公司开始裁员,招聘需求大幅减少,这使得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压力异常巨大,尤其是大学生就业问题异常突出。
近期,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XX年《经济蓝皮书》指出:预计到20XX年底,将有100万名大学生不能就业,20XX 年还将有592万名大学生毕业面临找工作,大学生就业问题非常严峻。
二、20XX年与20XX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20XX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到559万人,比XXXX年年增加50万人。
然而,20XX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造成的困难日趋显现,20XX年毕业的611万大学生就业形势面临着更加严峻挑战。
在全社会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高校毕业生依然面临比较严峻的就业形势。
(一)、20XX年、20XX年的就业率对比分析:20XX年就业蓝皮书指出,20XX年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率有所下降,而职高院校学生就业率与往年持平。
统计研究数据表明,20XX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约为86%,比起XXXX年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下降了2个百分点;20XX届211院校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为89%(非失业率90%),非211本科院校为87%、高职高专为84%;而XXXX年届半年后就业率211院校为93%(非失业率94%)、非211本科院校为90%、高职高专院校为84%。
其中,20XX届大学毕业生约三分之一的就业是在毕业后半年内完成的。
本科毕业论文论文题目: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目录摘要 (1)引言 (2)一、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的表现 (2)(一)大学毕业生增幅明显,就业难度进一步加大 (2)(二)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 (2)二、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 (3)(一)社会原因 (3)1.就业岗位不足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和首要原因 (3)2.社会歧视构成了大学生就业的另一个障碍 (3)(二)学校原因 (3)1.高校专业结构设置不合理 (3)2.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不到位 (4)(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 (4)1.思想上的原因 (4)2.心理上的原因 (4)3.自身素质的原因 (5)4.社会经验不足 (5)三、大学生就业难的解决途径 (5)(一)政府要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5)(二)高校要推进教育改革 (6)(三)大学生要转变就业观念 (6)1.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6)2.敢于面对逆境,勇于竞争 (6)3.树立自主创业意识,敢于挑战自我 (7)结语 (7)参考文献 (7)致谢 (8)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教育部新政策的出台,高校扩招人数的不断增加,使得高中毕业生的人数骤然上升,升学率也随之提高。
大学生就业难,就业率低也成为当今最炙手可热的话题。
勇敢面对这一现状,分析其造成的原因及寻求解决之道,不仅对我们大学毕业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对国家、社会而言也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从社会、学校、大学生自身角度以及其它客观原因等方面深入剖析了大学生就业难、就业率低的原因。
并提出了一些有效的对策和措施,如国家大力发展经济,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学校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对大学生进行就业分析和指导;大学生自身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转变就业观念等。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原因剖析对策研究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our social economy and the new policy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more and more students graduate form senior high school, which caused the increaseof enrolment rate. So the problem of employment difficulty of college students has become an increasingly salient issue. And we should face the problem bravely and analyze what caused it, which is not only important to us, but also is necessary for our country and society.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reason why college students have difficulties in finding job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ety, college, students themselves and other objective factors. In the end the article brings up some effective measures and methods: such as our nation should develop economy greatly to provide more jobs; college teachers should spend more time offering Employment guidance for college students; college students themselves must study constantly and try to improve their comprehensive quality and so on.Key words:University student employment/ Analysis of current situation/causeanalysis/Countermeasures study引言目前,从整体来说我国的就业形势面临尴尬境地,而大学生就业问题则是我国就业问题中最为突出的环节,也是核心部分,它影响着我国就业的整体格局。
第20卷 第2期2005年6月 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学报JournalofBeijingInstituteofMachinery Vol.20No.2Jun.2005
文章编号:1008-1658(2005)02-0077-04
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经济学分析
史玉红,刘振霞(北京机械工业学院 工商管理分院,北京100085)摘 要:由于经济因素、制度因素、用人单位及大学生本身等因素的制约,在当前大学生就业的整体形势十分严峻的情况下,女大学生就业更是难上加难。运用凯恩斯的失业理论和贝克尔的歧视理论对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进行分析,认为女大学生本身的因素及用人单位的性别歧视因素是造成女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因素,从而建议:①女大学毕业生要能正确认识自我并努力提高自身素质;②国家应针对女大学生的“自然附着成本”,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并加强执法力度。以期从根本上改善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关 键 词:女大学生;就业;经济学中图分类号:G473.8 文献标识码:A
EconomicanalysisoftheemploymentofwomencollegestudentsSHIYu2hong,LIUZhen2xia(SchoolofBusiness,BeijingInstituteofMachinery,Beijing100085,China)Abstract:Restrictedbythefactorofeconomy,policy,unitsofemploymentandcollegestudentsthem2selves,etc,thewholeemploymentsituationofcollegestudentsisverysevereatpresent.Itisextremelymoredifficultforwomencollegestudentstoobtainemployment.Keynes′unemploymenttheoryandBec2ker′sdiscriminationtheoryhavebeenusedtoanalyzethedifficultyforwomencollegestudentsinobtai2ningemployment.Somemeasurestosolvethisdifficultproblemareproposed.Firstly,womencollegestudentsshouldevaluatethemselvescorrectlyandtrytoimprovethemselves.Secondly,thegovernmentshouldestablishandcarryoutthepolicyaimingatthenaturalappendedcostofwomencollegestudents.Keywords:womencollegestudents;employment;economics
近几年大学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逐年降低,毕业生的就业落实率呈下降趋势,特别是女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诸如经济因素、制度因素、技术因素、用人单位的因素及大学生的心理因素等等。本文主要运用凯恩斯的失业理论和贝克尔的歧视理论对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进行了简单分析,并试图寻求缓解这一难题的措施。1大学生就业的整体现状最近几年来大学应届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初次就业率逐年下降。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大学生入学率不断提高,随之而来的是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但市场对人才的需求量却没有明显的增长,使得人才市场上出现了供过于求的现象。自1999年以来,经过几年的连续扩招,我国适龄青年上大学的比例,已从1998年的7%提高到2002年的13%,按国际标准我国已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200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115万,2002年达145万,2003年是高校扩招后本科学生毕业的第一年,
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比2002年净增67万人,达到212万人,比上年增长46%。受非典的影响,2003年6月份初次就业率为50%,其中研究生约为80%,本科生60%,专科生仅为30%。到9月全国高校毕业生有70%找到了工作,其中本科生就业率为83%,高职高专毕业生为55%。即使如此,全国大约仍有10%以上的高校毕业生没有在当年找到工作岗位,大学生就业难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2004年大学应届毕业生又比2003年增加了68万人,达到了280万人。据教育部初步统计,截止到
收稿日期:2005-03-14
作者简介:史玉红(1979-),女,河北任丘市人,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工商管理分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知识管理方面的研究。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学报 第20卷2004年9月1日,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为73%,其中,研究生就业率为93%,本科生为84%,高职(专科)生为61%。教育部直属高校毕业生签约率也只有84%,其中女大学毕业生的签约率更使人无法乐观。到2010年之前,每年的大学毕业生将达到350万人以上。随着人数的逐渐增多,就业市场压力不断增大,势必形成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冲击,使其市场相对缩小,就业与市场的矛盾越来越明显。而女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比男大学生更大[1]。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迫于大学生就业整体形势的压力,越来越多的女大学生刚刚迈出大学校园就面临失业问题。2运用凯恩斯的失业理论对女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分析凯恩斯从宏观角度分析失业问题得出的结论是:总需求不足导致失业,失业分为“自愿失业”和“非自愿失业”[2]。这一结论再一次被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所验证。当前女大学生在其就业意识的指导下往往会盲目追求工资高、福利好、工作轻松稳定的部门和单位,不愿意去条件艰苦、充满挑战的岗位应聘;向往北京、上海、广东经济发达的中心城市,而不愿意去云南、西藏、青海等经济相对落后但工作机遇却相对较多的边远城市。女大学生就业难,刚刚迈出校园就面临失业。就个体而言,这一问题可以从工作寻求模型中找到答案。每个女大学生都必须寻找可能的工作来源,但是市场上工作机会的信息是不完全的。这就要求寻求就业的个体必须付出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去寻找与自己期望值相匹配的潜在雇主。在工作寻求模型中(如图1),曲线f(x)代表所有雇主的综合值(包括:雇主提供工作本身的条件,给出的工资值等)的图1 工作寻求模型随机分布,横轴的个人期望值w(k)是某个工作要求就业者具备的最低技能水平k的函数。一个技能为k0的女大学生就业者,她的个人期望值就是w(k0),如果她知道市场上某家单位现在正需要一名技能水平最低位k0的职员,这一雇主的综合值为f(x0)。若此时有f(x
0)=w(k0)
,
当这一就业者到这家雇
主去求职时,求职者和潜在雇主在市场内就互相合理匹配了。当然,在对方自愿的前提下,所有综合值低于f(x0)的雇主都愿意雇用技能为k0的就业者,
而就业者方面更倾向于应聘到综合值高于w(k
0)的
职位。在现实的大学生就业市场中信息往往是不对称的,一个技能为k0的女大学生并不知道综合值f
(x)高于其期望值w(k0)的所有雇主的信息,而她们又必须在毕业前找到期望的工作。这样一来她可以采用的最好方法就是取得尽可能多雇主的录用资格,再从中选取综合值最高的一家。但在僧多粥少的大学生就业市场上,大多数女大学生都没有这种奢侈的条件去做比较选择,多数的工作机会是需要较快的进行决定,不然机会就要落到其他就业者身上了。在这个时候一些女大学生就业者往往运用保留期望值这个策略,即设定一个可接受的期望值底线,凡是综合值低于这一保留期望值的都不会去理会。在现实的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很多个人技能平平的女大学生找工作很难,这往往是因为她的保留期望值大于了市场上可供给同等技能求职者工作机会的雇主的综合值,或者是因为她一直徘徊在寻求比较过程中,难于做出果断的决定造成了很难找工作的结果[3]。
3运用贝克尔的歧视理论对女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分析现在大学生就业市场中普遍存在用人单位只愿意雇佣男大学生,而不愿意雇佣甚至不雇佣女大学生。用人单位在选拔人才时的性别歧视又给女大学生就业设了一个很大的障碍。贝克尔的歧视理论是建立在“身心不悦”的基础上的,其基本内容是:某人“身心不悦”的感觉来自于个人的偏好,如果该人具有歧视性的偏好,那么他宁愿以某一(喜好)群体替代另一(厌恶)群体并为此支付(承担)某种费用。这种费用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比如放弃一部分利润。贝克尔假定雇主的目标函数是为了实现自身的效用最大化。这一假定以函数形式表示为:U
max=
U
(p,m),其中U代表雇主的效用,p代表利润额,m
代表男性雇员的比重。对于歧视性雇主,为了实现自身的效用最大化,其目标函数要么是利润最大化,
要么是男性雇员比重最高。可用图2所示的一条无差异曲线U来表示。无差异曲线越陡表示雇主对
87 第2期 史玉红等: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经济学分析女性雇员的歧视程度越高,越平缓表示雇主对女性雇员的歧视程度越低。图2 歧视性雇主的效用函数曲线对歧视性雇主而言,他为了提高男性雇员的比重(m)而不惜承担由此引发的较低的利润(p)。尽管男性女性的货币成本都是w,因为女性就业使其“身心不悦”———用数量化的形式表现出来———用d表示歧视系数,则女性雇员的净值成本为w(1+d),wd是货币成本与净值成本的偏差,是由女性在企业中供职引起的。对贝克尔歧视理论进行拓展,可以发现雇主性别歧视有2种常见的方式,如图3所示。在没有歧图3 被歧视群体的就业和工资水平视的情况下,假定男性与女性在生产过程中由完全替代性,边际收入产量即劳动生产率曲线如MM所示。若雇主歧视女性,则女性劳动力需求曲线将会向原点内移至FF,以冲低成本wd。雇主歧视会导致两种结果:分别如A点和B点所示。A点(Wm,Lf)表示若女性工资率与男性工资率相同,那么雇佣数量就会缩小(由Lm减少至Lf);B点表示女性雇佣数量与男性相同,则女性工资率(Wf)要低于男性工资率(Wm)。这个模型中的A点也说明,大学生招聘会中众多用人单位明确表示“限招女性”,“男士优先”的歧视性用人策略也有其内在的经济学逻辑或依据。这也体现了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另一原因:Wd的存在。Wd是追加在女性雇员身上的“自然附着成本”,主要包括:①与女性生理和生育有关的成本;女大学生毕业后不久便会面临着结婚生子的问题,我国的劳动法规定,在生育期间雇用单位必须照常支付劳动者的工资,给用人单位造成间接的成本负担。②补偿性工资差别;它是指在较差的工作条件下,雇主为了吸引雇员所必需支付的额外工资,是支付给接受较差或艰苦的工作条件的雇员的一种个人奖励。基于女性的生理特征,他们对于工作条件的要求较高[4]。③对劳动生产率期望值的差异;即便是同等学历的男生和女生,雇主也往往认为女生在社会中的角色决定了她们的精力容易分散,发展潜力也相对不足。④退休福利成本差异;目前在我国各个单位中都是女性雇员比男性雇员提前退休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