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九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检测
- 格式:docx
- 大小:20.26 KB
- 文档页数:7
单元评估检测(九)第九单元(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共12小题,48分)1.1954年,有报道说:“中国的大多数农民们都遭遇了向资本主义靠拢的自发趋势。
”属于这种趋势的行为是( )A.配合政府将土地交给生产合作社B.支持政府将自家的铁锅用于炼铁C.痛恨政府对粮食的产量浮夸报道D.反对政府将家里的财物上缴充公【解析】选D。
反对政府将家里的财物上缴充公体现维护私有财产,与题干“遭遇了向资本主义靠拢的自发趋势”相符,故D正确。
2.(2016·洛阳模拟)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现代工业存在国营企业与公私合营企业两种主要形式,两种形式的主要区别在于( )A.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B.生产的经营规模C.生产的经营方式D.生产的市场化程度【解析】选C。
1956年底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公私合营企业成为公有制,故A错误;生产规模不是主要区别,故B错误;无论国营企业还是公私合营企业都是公有制,在国家计划经济管理下,二者在生产上基本不受市场影响,故D错误。
故选C。
3.(2016·张家界模拟)1957年,毛泽东率领代表团前往苏联参加十月革命胜利40周年的庆祝活动。
赫鲁晓夫在庆祝大会上宣称:苏联的工业总产量和人均产量都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强国。
中国共产党人很受触动。
第二天,在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上,毛泽东宣布:“15年后我们可以赶上或者超过英国。
”这表明( )A.我国开始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向社会主义过渡B.我国开始实施“一五”计划,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C.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片面追求经济建设中的高速度D.我国通过“大跃进”实现了工业化【解析】选C。
1953年中国开始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底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错误;1953年中国开始实施“一五”计划,时间不符,故B错误;材料“毛泽东宣布:‘15年后我们可以赶上或者超过英国’”盲目乐观地预估经济发展前景,忽视中国实际国情,片面强调经济速度,故C正确;“大跃进”是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一次严重失误,致使国民经济出现不同程度的倒退,故D错误。
单元综合测试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1947~1952年全国土改,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1950年《中华人民某某国土地法》:“承认一切土地所有者自由经营、买卖及出租土地的权利”;1953年开始农业合作化,1953~1956年全国完成农业集体化。
这些措施的贯彻( )A.推动了农民土地所有制的实现B.有利于国家工业化的顺利开展C.扭转了农轻重比例失调的局面D.体现了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精神2.1956年9月,陈云提出“主体”与“补充”思想,“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按照市场变化而在国家计划许可X围内的自由生产是计划生产的补充。
”据此可知,当时我国( )A.正在探索经济管理体制B.全面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C.试图逐步恢复市场经济D.鼓励私营经济的独立发展3.1957年,中共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改进工业管理体制的规定》,要求适当扩大地方管理权限,扩大企业的管理权限,重工业、轻工业、食品工业、商业企业、建筑业,除一些重要的大型企业,或地方认为管理困难的企业外,都应该下放。
这些规定( ) A.会导致“左”倾错误泛滥B.开启了经济体制改革C.能提高企业生产的积极性D.改变了国民经济结构4.[2020·某某天一大联考]1961年1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调整管理体制的若干暂行规定》,提出经济管理大权必须集中在中央;重要物资由中央统一管理、分配;所有生产、基本建设等各项任务,都必须执行全国一盘棋的方针。
其意在( )A.完成国民经济恢复工作B.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C.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系D.扭转国内经济困难局面5.[2020·某某某某第一次调研]下图为20世纪50年代一幅年画《乘风破浪各显神通》,这一作品( )A.受西方现代主义画派的影响B.表达了建设祖国的美好愿望C.真实再现了工业化建设场景D.反映国民经济调整基本完成6.[2020·某某某某高中毕业班调研测试]社会消费食品类衣着类用品类燃料类年份品零售额1953 328.8 177.9 69.5 70.4 11.01954 356.1 197.3 71.6 74.2 13.01955 364.0 202.6 71.9 75.4 14.11956 424.0 219.3 94.1 91.8 18.81957 441.6 20 82.6 99.6 18.4期间( )A.国民经济在综合平衡中发展B.经济建设和改善民生同步进行C.政府对经济结构进行了调整D.民用消费品生产得到优先发展7.1956年9月20日,陈云在中共八大上所做的报告中提出了著名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经济构想,即国家经济和集体经济是工商业主体,个体经营是补充;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主体,自由生产是补充;国家市场是主体,自由市场为补充。
课时作业18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时间:45分钟,总分85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建国后中华老字号同仁堂大事记:“1955年,同仁堂制药厂被划归中国药材公司北京市公司管理,同仁堂被合并到宣武区药厂,同仁堂药店归大栅栏红旗街道管理。
”国家对同仁堂这类企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通过()A.走合作化道路B.没收为国营企业C.全行业公私合营D.资本家自愿捐献解析:依据材料“同仁堂制药厂被划归中国药材公司北京市公司管理,同仁堂被合并到宣武区药厂,同仁堂药店归大栅栏红旗街道管理”信息可知建国初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采用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方式。
答案:C2.(2017·黑龙江省大庆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1953年10月16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决议》,随后不久又对油料、棉花、棉布等实行统购统销政策。
这一政策()A.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B.推动了国家工业化的建设进程C.标志着计划经济体制形成D.促进了农村的基层民主建设解析:根据题目中的时间“1953”,建国初期的中国面临着内部经济恢复和建设、外部帝国主义的封锁和鼓励,为此提出“一化三改”,优先发展重工业,故实行统购统销政策,实行配给制,提高农民积极性是错误的,故A项错误;根据前面的分析,故B项正确;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是在1956年,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农村的基层民主建设是在改革开放后,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B3.(2017·河南省周口市高三上学期期末抽测调研)1953年,中国共产党制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规定,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56年底,我国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
这表明当时的新中国()A.经济恢复速度超出预期B.工业化取得重大成就C.出现了急躁冒进的倾向D.民众对改造积极性高解析:1952年底国民经济恢复基本完成,故A项错误;“一五”计划提前完成,中国建立了较为完整的社会主义工业体系,故B项错误;“中国共产党制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规定,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一化三改造’,但是到1956年底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可知推进社会主义改造的步伐超出原先设定的步伐,故C项正确;民众积极性高材料缺乏论据,故D项错误。
第单元中国特色建设的道路及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考点1 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编者选题表考点题号建设的起步1、2、3、4、5、6探索与失误7、8、9、10、11、12综合13、14一、选择题1.(广州调研)宣传画是以宣传鼓动、制造社会舆论和气氛为目的的绘画。
右图宣传画应创作于( )A.北伐战争时期B.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C.“文化大革命”时期D.开放时期解析:B 根据图中“学习苏联先进经验建设我们的祖国”分析,此时处于中苏关系密切的成立初期,选项中最接近成立初期的是1953~1957年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2.(聊城模拟)某同学利用下表开展研究性学习。
他确立的研究主题应是( )1950年1954年人口比重土地占有比重人口比重土地占有比重贫农、中农85.5% 45.2% 92.1% 91.4%富农、地主14.5% 54.8% 7.9% 8.6%A.土地——农民在经济上翻了身B.合作化运动——消灭了私有制度C.宪法颁布——建立了D.人民公社化——迈步走向共产主义解析:A 从材料中两类阶层的人口比重及其土地占有比重的变化等信息可以看出,1950~1952年的土地使广大贫农、中农得到了土地,经济上翻了身。
B、C、D三项结论与题干材料含义不符。
3.(浙江文综,19)报载,武汉工人提出“车间就是战场,工人就是战斗员,开快机器,多做一件活,就等于多消灭一个敌人”;鞍山钢铁厂工人“把行李搬到工厂,昼夜守在高炉旁……在极其艰苦的情况下,先后生产了大批锹、镐、炮弹钢、副油箱等,并不断改进技术,提高质量”。
上述场景出现在( )A.战争时期B.解放战争时期C.抗美援朝时期D.大跃进时期解析:C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鞍山钢铁厂”,据此可以排除A、B两项,因为鞍山钢铁厂建立于“一五”计划时期。
从材料中的“多消灭一个敌人”可判断出当时正处于战争时期,据此可排除D项。
抗美援朝战争发生于1950~1953年,符合题干材料的要求,故C项正确。
第9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过关训练新人教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在一篇文章中指出:“在最近几年中间,农村中的资本主义自发势力一天一天地发展,新富农已经到处出现。
”这一描述反映出( ) A.农村经济发展出现不均衡性B.农业合作化运动正加速推进C.工业化建设带动了农业发展D.毛泽东有改革农村关系的意愿D[材料侧重表达的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生产关系的变化,没有表述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故A项错误;农业合作化运动正是为了改变材料所述现象,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工业化建设,故C项错误;毛泽东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生产关系的现状进行了深入地考察和分析,站在发展社会主义的立场上,提出了改革农村生产关系的想法,故D项正确。
] 2.(2017·太原模拟)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民用企业布置在东北地区的有50个,中部地区有32个,军用企业布置在中西部地区的有35个,但上海、江苏、广东、浙江等地均是空白。
这反映了( )A.便于苏联就近对中国援助B.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需要C.东南地区的工业体系完善D.加强中国工业实力的要求B[苏联就近对中图援助主要是在东北地区,与材料“中部地区有32个,军用企业布置在中西部地区的有35个”不符,故A项错误;通过企业的空间分布,不难看出军用企业在内地的目的是保障经济安全,故B项正确;东南(只涉及上海、江苏、广东、浙江等地在军用企业均是空白)工业体系完善无法体现,故C项错误;加强中国工业实力要求与企业空间分布不同并无直接关系,故D项错误。
]3.(2017·银川质检)有位学者评论新中国的某一历史事件是:“第一次改变了几千年来小农经济在我国的主导地位,实现了农村土地经营管理体制的历史性变革。
”这场“历史性变革”是( )A.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运动B.农业合作化运动C.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人民公社化运动B[土地改革运动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与材料中“改变了几千年来小农经济在我国的主导地位”不符,故A项错误;广大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与材料中“实现了农村土地经营管理体制的历史性变革”相符,故B项正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材料中“改变了近千年来小农经济在我国的主导地位”不符,故C项错误;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之后,故D项错误。
2018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构想第九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综合测试新人教版必修2(时间:45分钟,总分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江西)吉安土布业,素为县属妇女的主要手工业,亦为当地最重要之土产也。
往昔原料,均自种自纺……自海禁洞开,洋纱充溢国内,业是者,均转采购舶来品,农家棉产,几告绝种。
”材料中的现象( )A.反映了崇洋风气日益盛行B.说明西方对中国的侵略加剧C.不利于经济近代化的发展D.加速了传统自然经济的解体解析:材料中的“自种自纺”“几告绝种”等信息说明传统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D项正确;采取外来原料进行纺织,不能说是崇洋,A项错误;材料虽然反映了洋纱充溢国内,但并不能说明西方对中国的侵略加剧,也可能是正常的中外贸易的结果,B项错误;自然经济的瓦解有利于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也有利于经济近代化的发展,C项错误。
答案:D2.1872年5月《申报》上刊登的某首竹枝词中写道:“银刀锋利割鲜来,脯脍纷罗盛宴排。
传语新厨添大菜,当筵一割已推开。
”竹枝词所描写的现象最早出现在( ) A.北京B.天津C.广州 D.南京解析:材料中的“银刀”“割鲜”等信息说明这首竹枝词描写的是西餐,这最早出现在通商口岸,北京不是通商口岸,故A项错误;天津、南京作为通商口岸晚于广州,故答案为C项。
答案:C3.1872年《申报》记载:“上海为商贾辐辏之地,铺户林立,各省趋利之徒固已少长咸集,而寒士之谋馆者,亦若以乐土之可居而群贤毕至。
”材料表明( ) A.洋务思想兴起,对外商战已成趋势B.商业风气渐开,从业观念渐变C.知识逐步贬值,士人社会地位下降D.科举仕途不畅,士人追逐名利解析:洋务思想是指“中体西用”思想,材料中没有涉及,对外商战在材料中也没有提到,故A项错误;材料表明晚清重商思潮兴起,人们的经商观念开始转变,故B项正确;C 项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故C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科举仕途不畅,故D项错误。
单元综合测试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有学者指出,对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农业、手工业的规模化、机械化作业,为社会主义工业化积累了资金,提供了原料产地和产品销售市场。
该学者意在论证对农业、手工业的改造( )A.弥补了重工业的不足B.具有历史的必然性C.促进了工业化建设 D.推动了市场经济发展解析:材料表明对农业、手工业的改造为工业化建设提供了资金、原料产地和产品销售市场,促进了工业化建设,故C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对农业、手工业的改造弥补了工业的不足,其中既包括重工业也包括轻工业,A项错误;材料论证的是对农业、手工业的改造的影响,不是原因,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对农业、手工业的改造为工业化提供了市场,不是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D项错误。
答案:C2.[2019·山东泰安模拟]下图为我国在“一五计划”时期各部门的投资比例图(单位:%)。
其中轻工业、重工业之间的投资比例约为。
“一五计划”的投资比例( )A.导致工业布局趋于合理B.有利于奠定国家工业化的基础C.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失调D.导致经济建设出现“左”倾错误解析:由题干中轻工业重工业的比例,不能说明工业布局趋于合理,而是工业结构不合理,故A项错误;一五计划重点发展工业特别是重工业,这有利于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国家工业化奠定基础,故B项正确;从这个投资比例看国民经济整体应该算是合理而没有出现比例失调问题,故C项错误;一五计划时期经济建设并未出现“左”倾错误,故D项错误。
答案:B3.1953年2月,中共中央指出:“要使国家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商品粮及其他工业原料,同时也能提高农民的购买力,使国家的工业品得到广大的市场,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
”材料表明把农民“组织起来”主要是为了( )A.满足工业化的需要 B.克服分散经营困难C.帮助农民脱贫致富 D.废除封建土地制度解析:“使国家的工业品得到广大的市场,就必须组织起来”表明组织起来是为了工业化,故A项正确;农民组织起来是为了克服分散经营困难与材料的内容组织起来是为了国家工业化不符,故B项错误;把农民组织起来为了帮助农民脱贫致富与材料的内容组织起来是为了国家工业化不符,故C项错误;把农民组织起来是为了废除封建土地制度与材料的内容组织起来是为了国家工业化不符,故D项错误。
第9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单元过关训练岳麓版(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1960年初,毛泽东在比较中苏两国发展工业化的道路时说道:“生产资料优先增长的规律,是一切社会扩大再生产的共同规律。
”这表明毛泽东( )A.希望工业和农业均衡发展B.主张有计划扩大农业生产规模C.肯定了苏联经济发展模式D.不否认重工业发展快于轻工业D[材料不能表明毛泽东希望工业和农业均衡发展,故A项错误;材料中毛泽东没有提到扩大农业生产规模,故B项错误;中苏发展工业化的道路具有“共同规律”,没有肯定哪一方,故C项错误;重工业一般生产的是生产资料,材料表明社会扩大再生产的共同规律是优先发展生产资料,即毛泽东肯定优先发展重工业,故D项正确。
]2.有学者要评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某经济政策时说,它“为私人资本的消亡设计了一个‘退出通道’,它意味着产权改造的实质完成”。
材料中的“退出通道”( ) A.建立了国营经济体系B.实现了生产资料变革C.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D.促进了国民经济恢复B[国营经济在改造之前就已建立,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私人资本的消亡”的信息可知,“退出通道”是指社会主义改革中的公私合营,从而实现了资本私人所有到国家所有的历史变革,故B项正确;“一五”计划的完成奠定了中国工业化的基础,与改造无关,故C项错误;三大改造是在国民经济恢复之后进行的,故D项错误。
]3.(2017·永州一模)下面为中国每万人所拥有的商业、饮食、服务业网点变化情况表(单位:个),表格反映的变化趋势主要是因为( )B.“左”倾错误主导经济建设C.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与发展D.经济体制改革陷入停滞B[表格反映了1952年到1965年的变化趋势,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于1956年,故A项错误;网点从47.6锐减至9.5,影响了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折射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左”倾错误主导经济建设,故B项正确;1953年,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也不会必然导致网点从47.6锐减至9.5,故C项错误;1978年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的起点,与表格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6·湖南长郡中学高三月考)林岗《超大规模国家的近代化》一文说:“中国近代化的故事很可能由四个章节组成,第一章是挣扎和崩溃;第二章是主权重建;第三章是城市经济;第四章是自由民主的法制程序。
”他认为,现在中国正处于城市经济。
根据这一观点,对应文中第三章开始的年代应该是()A.1911年B.1949年C.1978年D.1997年解析:选C。
1911年应该属于第一章“挣扎和崩溃”,指的是辛亥革命,故A项错误;1949年应该属于第二章“主权重建”,指的是新中国成立,故B项错误;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确定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开始经济体制改革,故C项正确;1997年应该属于第四章“自由民主的法制程序”,中共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故D项错误。
2.(2016·湖北省稳派高三强化训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后,邓小平多次对包产到户予以坚决支持,多次口头承诺“联产承包制50年不变”,1984年中央更是以一号文件提出“联产承包15年不变”。
这说明()A.中央对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摇摆不定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得到了广泛支持C.当时社会上还缺乏对改革的共识D.非公有制经济获得了法律性保障解析:选C。
从邓小平多次“坚决支持”“口头承诺”可知,当时社会上还有疑虑,还有人对改革存在不同的看法,也即改革还缺乏一定的共识,故C项正确。
3.(2016·河南六市高中毕业班联考)1979年9月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把《草案》中的“不许包产到户,不许分田单干”,改为“不许分田单干。
除某些副业生产的特殊需要和边远山区交通不便的单家独户外,也不要包产到户”。
材料表明()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符合国情B.经济体制改革在争议中探索C.包产到户不被民众认可D.改革开放政策出现反复解析:选B。
2018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九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检测选题细目表) 1.(2017·长沙模拟)“一五”计划期间,农业发展缓慢,如1954年,因为农业生产未能完成计划,导致工业生产缺乏原料,从而影响了工业发展计划的实现。
这一现象直接导致了( )A.农业生产关系的加速调整B.工业生产计划的放弃C.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D.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解析:由材料“‘一五’计划期间”可知,所以所有工作都是围绕实现“一五”计划来开展的,而农业影响了“一五”计划的进程,必然对农业进行调整,故A项正确;“一五”计划最终取得了胜利,超额完成,故B项错误;三大改造完成后,基本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故C项错误;材料“因为农业生产未能完成计划,导致工业生产缺乏原料”可见与城市化的进程没有直接关系,故D项错误。
答案:A2.(2016·广州模拟)1953年4月政务院发出通知,禁止农民随意(或经农村基层政府介绍)流入城市寻找工作,城市公私企业非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不得自行招雇农民工。
这一规定( )A.不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B.反映了优先发展农业的基本国策C.造成了工业化建设的劳动力短缺D.体现了国家对国民经济实施计划调控解析:国家禁止农民随意流入城市寻找工作和禁止城市公司企业自行招雇农民工体现了国家加强对公私企业劳动力流动的管控,故D项正确。
答案:D3.(2016·揭阳模拟)新中国1954年宪法明确规定居民可“自由居住和迁徙”,而1958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则规定:“公民由农村迁往城市必须持有城市劳动部门的录用证明或户口登记机关准予迁入的证明。
”这一变化( )A.适应了当时经济体制变革的要求B.旨在用法律限制城市人口规模C.旨在减少农村人口,保障农民就业D.说明“城乡二元结构”模式适合中国解析:1958年对于人口居住于迁徙的规定实际上是当时中国照搬苏联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后对于户口登记的一种规定,故A项正确。
答案:A4.(2016·山西模拟)有学者说:“毛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邓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来提高农业生产率。
”这说明了两者的农业政策( )A.符合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B.赋予农民的经营方式不同C.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D.取得农业成就的手段相同解析:材料中“大规模的劳力动员”指人民公社化运动,这超越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造成农业破坏,故A、C、D项错误;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毛泽东时代由个体经营转向集体经营,邓小平时代由集体经营转为家庭联产承包,所以经营方式都发生了转变,故B项正确。
答案:B5.(2016·临沂模拟)1958年11月,中共中央在一份决议中规定:社员个人所有的房屋、衣被、家具等生活资料和存款永远归社员所有。
这一决议( )A.推动了农村社会主义改造进程B.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C.有利于减缓“共产风”的蔓延D.克服了党内的冒进思想解析: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故A项错误;决议规定体现公有制占主体地位下保障农民利益,这是对当时追求单一公有制的“左”倾错误的纠正。
但结合所答可知这一决议未能让人民公社化运动停止,故C项正确,B、D项错误。
答案:C6.(2016·焦作模拟)下表是根据国际统计年鉴数据“1996年平均每千亩耕地上使用机械台数”绘制的,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B.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局限C.国家政策对农业的支持力度不够D.农民对使用机械生产的动力不足解析:“我国农业机械制造整体水平较低”是现象,而不是原因,故A项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单干模式妨碍了机械化和科学技术的大规模推广,故B项正确;国家政策对农业的支持力度不够与史实不符,故C项错误;D项是表格反映现象,错误。
答案:B7.(2017·河南中原名校模拟)1983年4月,国务院在《关于城镇劳动者合作经营的若干规定》等文件中规定:允许个体工商户购买机动车船从事客货运输,允许长途贩运和批量销售;个体户可以起字号、刻图章,在银行开立账户等。
这一措施( ) A.标志着城市经济改革的开始B.有利于实现城乡人员的交流C.解放了个体劳动者活跃了市场D.建立了市场经济新格局解析: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于1984年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之后,故A项错误;城镇经济体制改革,密切的是城乡之间的经济往来和交流而非人员交流,故B项错误;允许个体企业的存在和发展,这就冲破了单一公有制的经济体制,必然有利于市场的活跃,故C项正确;市场经济的新格局出现在1992年上海浦东新区开放之后,故D项错误。
答案:C8.(2016·邯郸模拟)1985年1月1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在颁发的有关农村经济政策中指出:“改革农产品统派统购制度,以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取代统购派购。
”这说明( ) A.农业生产已实现了商品化B.农村开始了经济体制改革C.计划经济体制走向了松动D.市场经济体制开始了确立解析:材料中“农产品统派统购制度”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体现,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取代统购派购”说明农产品的收购更加注重市场化运作,故C项正确;A项在材料中无体现,排除;B、D两项与时间不符“1985年”,排除。
答案:C9.(2016·武汉模拟)1992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允许股票进入社会主义经济领域并在上海、深圳进行股票上市试点,试行外汇期货交易,开放边境城市及长江沿岸主要中心城市……”这反映了当时的中国( )A.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基本建立B.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形成C.市场经济改革明确成为目标D.计划经济开始转向市场经济解析:根据“股票进入社会主义经济领域”“试行外汇期货交易”“开放边境城市及长江沿岸主要中心城市”等信息可知市场经济改革明确成为经济体制目标,故C项正确。
答案:C10.(2016·资阳三模)1976至1977年中国领导人及各类代表团出访300多次,以欧洲为主。
1978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次以政府名义派团访问西方发达国家(西欧五国),归国后向中央政治局作访问汇报:在经济、科技方面,我们已经落后很多;西方发达国家在资金、商品、技术方面要找市场,都看好与中国发展关系;国际经济运行中有许多通行办法,凡对我们有利的,都可以采纳。
这些访问( )A.宣告新中国革命外交向务实外交转变B.预示着中国重大发展决策正在酝酿C.标志西方孤立新中国的战略开始调整D.扭转了中国长期对外贸易的逆差解析:题干中提到“在经济、科技方面,我们已经落后很多;……国际经济运行中有许多通行办法,凡对我们有利的,都可以采纳”说明这一时期中共中央已经认识到要进行对外开放的重要性,故B项正确。
答案:B11.(2016·南京、盐城二模)据江苏省统计局权威数据统计:江苏对外贸易从1974年出口0.77亿美元起步,到1996年出口超100亿美元,用了近23年;从出口超100亿美元,到2000年出口超200亿美元,用了4年时间。
江苏外贸出口4年就达到第二个百亿美元的主要原因是( )A.南通等沿海港口城市开放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推行C.浦东开放带来的辐射效应D.中国加入WTO促进经济发展解析:依据材料所示时间“1996、2000年”可知1990年浦东开发开放带动了长江三角洲经济飞跃性发展,故C项正确,其余三项与材料所示时间不符。
答案:C12.(2016·南阳模拟)在古代,有“闰七不闰八,闰八用刀杀”“七上八下”的俗语;但改革开放后,由于粤语“八”的发音类似“发”,“八”作为吉利数字的说法很快遍及全国。
这反映出( )A.粤语成为时尚潮流的象征B.人们价值观的根本转变C.珠三角的经济影响力上升D.市场经济体制趋于成熟解析:题干中并未提到粤语成为时尚潮流,故A项错误;题干并不能反映人们的价值观发生根本转变,故B项错误;题干中提到由于粤语“八”的发音类似“发”,“八”作为吉利数字的说法很快遍及全国,说明粤语地区的影响力提升,故C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到市场经济体制成熟,故D项错误。
答案:C二、非选择题(共52分)13.(2016·全国名校联盟联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的近代工业发端于19世纪40年代,从1843年上海出现第一家现代企业开始,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虽然经历了100多年,但是现代工业十分薄弱。
外国资本在中国投资工业,主要是为了掠夺中国的资源和榨取廉价劳动力。
因此,外国资本的投资集中在采矿业和轻纺工业,而钢铁工业和机械制造业得不到发展。
——摘编自陈向东《毛泽东五十年代在天津调查研究的实践与思想》材料二从1953年起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新中国在国民经济恢复的基础上开始步入了工业化的初创阶段,从而在中国现代化发展史上揭开了新的一页。
其突出的特点是实施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战略,依靠国家的整体力量启动工业化进程,以国营经济为主体,以此推进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摘编自石建国《建国初期中国工业化道路与发展战略问题研究述评》材料三下面是1979—1981年我国农轻重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百分比的变化表。
(1)(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确立“以重工业为中心”工业化道路的原因。
(10分)(3)依据材料三,概括1979年后国民经济比例发展的趋向。
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此趋向所产生的主要影响。
(10分)解析:第(1)问依据“中国的近代工业发端于19世纪40年代”“虽然经历了100多年,但是现代工业十分薄弱”,“外国资本在中国投资工业”,“外国资本的投资集中在采矿业和轻纺工业”概括特点。
第(2)问,从工业基础极为薄弱、“斯大林模式”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初期、周边国际环境的角度分析原因。
第(3)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三分析趋向;第二小问从国民经济农轻重各项经济指标不断调整日趋合理的角度分析影响。
答案:(1)特点:历时长而成效低;受外国资本的控制;行业发展不平衡。
(2)原因:中国原有的工业基础严重薄弱;重工业是建立独立工业体系的基础;加强国防建设急需重工业的发展;受苏联工业化模式的影响。
(3)趋向:农业和轻工业比重上升;重工业比重下降;国民经济发展比例趋向平衡。
影响:保证了消费市场的商品供应;改善了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平;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平衡发展。
14.(2016·潍坊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79年2月,国务院批准由香港招商局在蛇口2.14平方千米土地上建立我国内地第一个出口加工工业区。
7月8日,蛇口工业区基础工程建设正式破土动工。
材料二1984年,深圳对粮食、猪肉、棉布、食油等商品敞开供应,价格放开。
刚开始取消粮票时,深圳不少人发慌……由于发挥了价格机制和供求平衡机制的作用,深圳取消粮票后,原先预料中的风波并未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