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经读后感
- 格式:docx
- 大小:24.52 KB
- 文档页数:4
中华经典十三讲第十三讲读后感
这一讲啊,就像一个智慧的老者,拉着我的手,把那些藏在中华经典深处的奥秘又给扒拉出来一点。
感觉之前读经典像是雾里看花,模模糊糊的,这一讲像是一阵清风,吹散了一些迷雾。
我印象特别深的是里面对于经典中所蕴含的为人处世道理的解读。
以前总觉得经典高高在上,那些文字就像是古老的符咒,看着神秘却不太懂具体啥意思。
但是这一讲就用特别接地气的方式给你讲,比如说经典里提到的某种品德,就联系到我们生活里见到的那些热心肠、诚实善良的普通人。
一下子就觉得经典离自己近了,原来古人说的那些道理不是空话,就是在告诉我们怎么好好做人,怎么在这个复杂的世界里活得敞亮。
而且呢,这一讲还让我对经典的传承有了新的想法。
就像是一个宝藏,我们不能光知道有这个宝藏,还得把宝藏里的宝贝拿出来用啊。
经典的传承不是把那些书供在神坛上,而是要像传播一个特别有趣的笑话一样,让大家都能轻松地接受,然后从中受益。
如果我们能把经典里的智慧揉进现代生活,那简直酷毙了。
比如在处理人际关系的时候,借鉴经典里的沟通智慧,说不定能避免好多不必要的争吵和矛盾呢。
山海经读后感山海经读后感1《山海经》是一部先秦古籍,记述了先秦时代的地理风貌和神话传说。
其中也包括了一些古代民族、民俗等方面内容,阅读它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代先居人们的生活面貌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山海经》是对研究先秦人们的生产生活有十分的历史价值,可以称作一部包罗万象的奇书。
《山海经》的记述是以中原本土为中心,接往向四周展开,有学者以为《山海经》的记述范围很广阔,是不可多得的涉汲古代亚洲地理、物产、民族等内容的宝贵的历史资料集。
除了记述地理知识之外,《山海经》还记述了许多奇特的野兽。
如长得像羊却长着马尾巴,这种野兽叫羬羊。
这些充满奇幻色彩的怪兽身上常常寄托着先民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对自然界的敬畏。
虽然书里记载的怪物和神话大部分都不是真实存在的,但是古人通过自己的大胆想象而写成的这本《山海经》给我们传达的不是当时生态的原貌,而是一种勇于探索的勇气。
山海经读后感2鲁迅写的《阿长与山海经》中,阿长是个响亮的人,她有可敬可爱之处,反之,也有可恶可恨之处。
在这里,阿长,我要对你说:阿长,你的缺点太多。
你不应该切切察察指手划脚的,搬弄是非是不对的。
人不应该太过控制你的少爷,你是个佣人,更不应该打小报告。
不可以在床上摆大字,把小主人弄到一边去。
还是那句话,你是佣人,不应该睡得那么死,你的主人还要对你发令呢。
你不该信,用那些古怪的仪式让小主人不耐烦,也不应该自吹自擂,你没有让别人不能开炮的功能,更不能故意去吓唬小主人。
阿长,你的优点也很多。
你长得很矮,名字里又没有“长”字,别人叫你阿长,你却接受了这个莫名其妙的名字,这代表你在相当大的心胸。
别人都不在意小主人的渴望,只有你注意了;小主人把他的渴望告诉了好多人,就没告诉你。
你问得含糊不清,就这样,还准确地买到了山海经,可以知道,你所历经的困难。
在小主人没给你任务,你用自己的血汗钱,买回了那本书,证明你有着崇高品质。
阿长,愿苍天有眼,保佑你的灵魂吧。
山海经读后感3我认为长妈妈是许多旧式女人中的一个,她地位很卑微,原因是现在甚至没有人知道她的名字以及她生于哪年。
十三经注疏读后感1. 我翻开 《十三经注疏》,心里直犯嘀咕:“这书看起来好深奥啊,我能读懂吗?”就像我第一次学骑自行车,看着那两个轮子,心里害怕得很,不知道自己能不能驾驭。
爸爸在旁边鼓励我:“别怕,试试就知道了。
”可这书里的文字,就像一个个难懂的密码。
我和同桌说:“这 《十三经注疏》里的字,我好多都不认识呢。
”同桌回我:“那咱就慢慢查字典呗,总不能被它吓倒。
”这让我明白,面对困难不能先退缩,得有勇气去尝试。
2. 读着读着,我好像看到古代的学者们围坐在一起,讨论着经书上的道理。
一个老者严肃地说:“此经义,关乎天下之礼序。
”旁边的年轻人恭敬地回应:“先生所言极是,吾辈当深究。
”这多像我们小组讨论作业啊,组长一本正经地说:“这道题很重要,大家要好好想。
”我就会说:“行,那我们一起讨论出个结果。
”在这书里,我感受到古人对学问的敬重,是不是我们也该如此认真对待学习呢?3. 书里有些句子好长,我读得晕头转向。
我忍不住抱怨:“这句子怎么像绕口令似的?”就像我妈织毛衣时,毛线缠成一团乱麻,怎么理都理不清。
我向老师请教,老师耐心地给我解释:“这是古人表达思想的一种方式,慢慢就会习惯。
”这就像爬山,刚开始很累很艰难,但坚持下去,说不定就能看到美丽的风景,学习这书也得有耐心。
4. 我发现 《十三经注疏》里有好多关于品德的讲述。
我想:“这些品德规范,在现在还有用吗?”就像我在想,以前的老规矩,像尊敬长辈要鞠躬,现在都很少见了。
我和爷爷聊天,爷爷说:“不管啥时候,善良、诚实这些品德都是好东西。
”书里的那些品德要求,是不是就像星星,虽然时代变了,但依然在天空闪烁指引我们呢?5. 看到书里那些礼仪的记载,我心里想:“古代的礼仪可真繁琐,现在可简单多了。
”就像以前过年走亲访友要带好多礼物,现在一个电话问候就行。
但我又想,是不是我们也缺失了些什么?我和小伙伴争论:“现在的简单好还是古代的讲究好?”小伙伴说:“各有各的好吧,不过有些传统礼仪还是挺有意义的。
十三经概论读后感篇一十三经概论读后感哎呀,说起这《十三经概论》,我一开始还真有点头疼呢!毕竟这可不是那种轻轻松松就能读懂的书。
刚开始读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就像在一个迷雾重重的森林里,找不到方向。
那些古老的文字和深奥的道理,让我有点晕头转向。
也许这就是经典的魅力吧,不容易被轻易征服。
不过,读着读着,我好像慢慢找到了一点感觉。
就像在黑暗中突然看到了一丝光亮,我觉得自己可能有点摸到门道了。
比如说《诗经》吧,以前我只知道它是古代的诗歌集,可真正深入了解后,才发现里面的每一首诗都像是一幅生动的画卷。
那“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难道不是一幅美丽的爱情场景吗?这让我不禁感叹,古代人的情感表达也这么细腻呀!再说说《论语》,孔子的那些话,有时候觉得简单易懂,有时候又觉得深不可测。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一句,我一开始觉得,不就是学习了要复习嘛,多简单!可仔细想想,这里面蕴含的坚持和自律,又有几个人能真正做到呢?读这《十三经概论》的过程中,我也有过想放弃的时候。
心想,这都是些啥呀,这么难懂!但又觉得,要是就这样放弃了,那多没面子。
也许这就是成长吧,在不断的纠结和坚持中前进。
总之,读《十三经概论》这一路,有迷茫,有惊喜,有想放弃,也有坚持。
我觉得自己就像在攀登一座高山,虽然过程艰辛,但山顶的风景一定很美,不是吗?篇二十三经概论读后感嘿,朋友们!今天我要跟你们唠唠我读《十三经概论》的那些事儿。
刚开始接触这本书,我心里就犯嘀咕:“这能有意思吗?”毕竟那些密密麻麻的文字,看着就头大。
但没办法,老师布置的任务,硬着头皮也得读啊!读着读着,我发现这里面的东西还真不简单。
就像进入了一个古老的宝藏库,到处都是宝贝,可我却不知道该先拿哪个。
比如说《尚书》,那里面记载的历史故事,让我仿佛穿越回了古代,看到了那些帝王将相们的风云变幻。
我就在想,要是我能穿越回去,是不是也能成为一个厉害的人物呢?哈哈,也许只能是想想罢了。
《礼记》中的各种礼仪规范,让我惊叹古人对礼节的重视。
十三经概论读后感篇一十三经概论读后感嘿,朋友们!你们知道吗?我最近读了一本超级厉害的书——《十三经概论》,这可真是让我大开了眼界!刚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心里还嘀咕着:“这能有多有趣?”也许是我一开始小瞧它了。
读着读着,我发现这里面简直就是一个蕴藏着无数宝藏的知识海洋!《十三经》涵盖了那么多的经典著作,就像是一个庞大的智慧家族。
这里面的每一部经典,都仿佛是一位慈祥的老者,在向我娓娓道来那些古老而又深刻的道理。
比如说《诗经》吧,它那优美的词句,就像一幅幅生动的画卷展现在我眼前。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哇,这写得多浪漫啊!我就在想,也许古代的爱情比我们现在的还要纯粹和美好呢?还有《论语》,孔子的那些教诲,有时候真让我忍不住拍大腿叫好!“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不是在提醒我们要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嘛!但有时候我又会想,这天天学啊学的,难道不会累吗?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的心情就像坐过山车一样。
一会儿被古人的智慧所折服,觉得自己简直太渺小了;一会儿又会怀疑,这些古老的东西在现代社会还能有用吗?不过,不管怎么说,读了《十三经概论》,我觉得自己好像站在了一个更高的地方,看到了更远的风景。
这一路读下来,真好!篇二十三经概论读后感哎呀妈呀,我跟你们说,我读完《十三经概论》,那感觉真是五味杂陈!刚开始,我就像个无头苍蝇一样,面对那些密密麻麻的文字,脑袋都大了!我心里直犯嘀咕:“这都啥呀,能看懂才怪!”可没办法,既然开始了,硬着头皮也得读下去。
读着读着,我发现这里面还真有点意思。
比如说《尚书》,那些古老的历史故事,就像一部部精彩的古装剧,让我仿佛穿越回了古代。
我就在想,也许古人的生活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无聊,他们也有自己的精彩和烦恼呢。
《礼记》里的各种规矩和礼仪,让我又好气又好笑。
有时候觉得这些规矩太繁琐了,人活着得多累啊!但转念一想,也许正是这些规矩,让社会变得更有秩序呢?这一路读下来,我时而兴奋,时而困惑。
十三经概论读书笔记十三经概论读书笔记《十三经概论》读书笔记《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传统观念而言,《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
这十三种文献,当以“经”的地位最高,“传”、“记”次之,《尔雅》又次之。
十三种儒家文献取得“经”的地位,经过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
在汉代,以《易》、《诗》、《书》、《礼》、《春秋》为“五经”,官方颇为重视,立于学官。
唐代有“九经”,也立于学官,并用以取士。
所谓“九经”包括《易》、《诗》、《书》、《周礼》、《仪礼》、《礼记》和《春秋》三传。
唐文宗开成年间于国子学刻石,所镌内容除“九经”外,又益以《论语》、《尔雅》、《孝经》。
五代时蜀主孟昶刻“十一经”,排除《孝经》、《尔雅》,收入《孟子》,《孟子》首次跻入诸经之列。
南宋硕儒朱熹以《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与《论语》、《孟子》并列,形成了今天人们所熟知的《四书》,并为官方所认可,《孟子》正式成为“经”。
至此,儒家的十三部文献确立了它的经典地位。
清乾隆时期,镌刻《十三经》经-文于石,阮元又合刻《十三经注疏》,从此,“十三经”之称及其在儒学典籍中的尊崇地位更加深入人心。
《十三经》的内容极为宽博,《周易》是占卜之书,其外层神秘,而内蕴的哲理至深至弘。
《尚书》是上古历史文件汇编,主要内容为君王的文告和君臣谈话记录。
《诗经》是西周初至春秋中期的诗歌集,内分“风”、“雅”、“颂”三部分,“风”为土风歌谣,“雅”为西周王畿的正声雅乐。
“颂”为上层社会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
《周礼》主要汇集周王室官制和战国时期各国制度。
《仪礼》主要记载春秋战国时代的礼制。
《礼记》是秦汉以前有关各种礼仪的论著汇编。
《春秋》三传是围绕《春秋》经形成的`著作,《左传》重在史事的陈述,《公羊传》、《谷梁传》重在论议。
《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是《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十三部经典的合称。
《十三经》的内容极为广博,涉及我国古代文化的许多方面,诸如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天下为公的大同思想,以民为本的治国原则,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重视德操的修身境界等等,这些思想、精神渗透在民族性格与心理之中,具有强大的凝聚力。
其地位之尊崇,影响之深广,是其他任何典籍所无法比拟的。
远古,人们对自然、社会缺乏认识,产生了不少迷信活动,人们想通过各种方式认识、了解、支配社会与自然,占卜便是其中最主要的一种。
殷商占卜主要使用甲骨,甲骨文是占卜情况的记录。
周人主要用蓍草卜卦,叫占筮,《周易》就是占筮情况的记录,它是贞人在对占筮材料的整理基础上编定而成的一部供占筮者使用的占卜书。
在性质上,《周易》本来是一部占卜的书籍,后来,由于《易传》的出现,使它上升为一部特殊的哲学著作,后来又成为儒家的五经之首,从而成为代表中国文化特征的最重要典籍之一,其影响深远光大。
《尚书》是中国最早的政治文件的汇编,其时代从尧、舜、禹经夏、商、西周到春秋中期。
作为上古文献,它成为其后两千多年时间里儒家学派政治学说的基本经典;在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中国,它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可以说是至高无上的。
它是帝王们的政治教科书,也是士大夫们日夜诵读的“圣经”。
今天,它是我们研究上古三代历史的基本材料,也是研究其后两千多年间政治思想史、传统文化史的基本材料。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诗三百零五篇。
当时人们只称它为“诗”,或举其成数称为“诗三百”、“三百篇”,并没有尊之为“经”。
到了汉代,武帝为了加强思想统治,巩固中央政权,采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原来经孔子整理过的几部经书正式被官方确认为“经”,至此才确定了《诗经》的名称。
国风是采自各地的民间歌谣。
十三经概论读后感篇一十三经概论读后感哎呀,说起这《十三经概论》,刚开始读的时候,我心里那叫一个懵圈!这都是啥呀?一堆深奥的文字,简直让人头大。
也许有人会觉得,读这种经典的东西能让人变得特有文化,特高大上。
可我觉得吧,对于像我这样的普通学生来说,真的是有点难啃。
不过呢,硬着头皮读下去,我发现里面还是有一些有趣的地方的。
比如说《诗经》,那些古老的诗句,就像是一幅幅古老的画卷,描绘着古人的生活和情感。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哇塞,想象一下那河边的美景,雎鸠鸟在叫着,这画面多美呀!可是呢,有时候我又在想,古人写这些到底是为啥呀?难道就是为了流传千古?再说说《论语》,孔子的那些话,有的我能懂,有的我就觉得有点玄乎。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道理谁不知道呀,可真正做到的又有几个人呢?我觉得自己可能就是那个知道却做不到的家伙。
读着读着,我也会反问自己,读这《十三经概论》到底有啥用?能让我考试多考几分?还是能让我变得更聪明?也许都能,也许都不能。
但至少让我知道了,咱们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真的是博大精深。
这一路读下来,我觉得自己就像在知识的海洋里扑腾,有时候能抓住点有用的,有时候又被浪打得晕头转向。
不过,不管咋样,我还会继续读下去,说不定哪天就能突然开窍了呢!篇二十三经概论读后感嘿,朋友们!今天我想跟你们聊聊我读《十三经概论》的感受,这一路可真是“精彩万分”啊!刚开始接触这本书的时候,我心里直犯嘀咕:“这能好看吗?能看懂吗?”可能是我太胆小了,觉得这书就像一座难以攀登的高山。
但是,当我真正翻开它,哇塞!那感觉就像是打开了一个神秘的宝盒。
《尚书》里那些古老的故事,仿佛把我带到了几千年前的朝堂之上,我好像亲眼看到了帝王们在为国家大事争论不休。
“难道古代的人都这么聪明,这么有见识?”我不禁这样想。
《礼记》中的各种礼仪规范,让我有点哭笑不得。
“这么多规矩,谁能记得住啊!”可又一想,也许正是这些规矩,让古代社会变得有秩序。
《十三经概论》读后感篇一《十三经概论》读后感最近读了《十三经概论》这本书,哎呀,那感觉真是一言难尽啊!说起这“十三经”,那可真是传统文化里的大宝藏。
不过刚开始读的时候,我心里就在犯嘀咕:这能有意思吗?也许对于那些学究们来说,这是无价之宝,可对于我这样的普通人,能读出啥来呢?读着读着,我发现里面的智慧真不是盖的!就像《诗经》,那一句句优美的诗句,仿佛把我带到了古代的田野和村庄,让我看到了古人的生活和情感。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也许这就是最纯真的爱情表达吧?还有《论语》,孔子的那些话,有时候觉得挺简单,可仔细一想,又深不可测。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我就在想,真的每次学习复习都开心吗?可能有时候是被逼无奈吧,哈哈!不过,读这书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里面有些字句太难懂了,我觉得自己就像在迷雾中摸索,这到底啥意思啊?难道古人就不能说得直白点吗?但反过来想想,也许正是这种神秘感,让后人不断去探索,不断去琢磨,这是不是也是它的魅力所在呢?读完这本书,我觉得自己好像站在了一个新的高度看世界。
以前觉得理所当然的事情,现在会想一想,是不是还有更深的道理呢?这书啊,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传统文化的好奇之门。
我不禁问自己,接下来是不是该更深入地去研究研究呢?篇二《十三经概论》读后感哇塞,读完《十三经概论》,我这心情啊,真是像坐过山车一样!一开始,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翻开这本书,心想:这能有多厉害?不就是一堆古老的文字嘛!可谁知道,刚读了几页,我就被深深吸引住了。
比如说《尚书》,里面记载的那些古代帝王的言行,让我仿佛穿越到了几千年前的朝堂之上。
我就在想,他们当时是怎么做出那些重大决策的呢?也许他们也会纠结,也会犯错呢!《礼记》中的各种礼仪规范,让我感叹古人对规矩的重视。
不过,我又在琢磨,现在社会这么自由开放,那些繁琐的礼仪还有必要吗?这是不是有点太死板了?还有《周易》,那一堆阴阳爻,看得我眼花缭乱。
我觉得自己就像个迷路的小孩,在这神秘的符号世界里乱转。
我读《儒家十三经——孝经》孝,五千年一脉相承,无论中国体制怎样变幻,中国人民经历了多少的磨难,孝道,依然是中华民族的结晶,当我们呱呱坠地来到这个世间时,注定我们将来要承担这份责任。
——题记有人说,读国学,特别是国学入门,不可不读《孝经》。
“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国文化的核心观念与首要文化精神,是中国文化的显著特色之一。
而《孝经》这部书,它在唐代时被尊为经书,南宋以后被列为《十三经》之一。
整部书都以孝为中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指出孝是诸德之本,认为“人之行,莫大于孝”,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用孝立身理家。
在中国自汉代至清代的漫长社会历史进程中,《孝经》都被看作是“孔子述作,垂范将来”的经典,对传播和维护社会纲常、社会太平起了很大作用。
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可以称之为孝文化。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传统的中国社会就是根植于孝道之上的社会,孝道是中华文明区别于古希腊、罗马文明和印度文明的重大文化之一。
以前听老师讲过这样一个现象,如今有一些在美国定居的华人,当他们初到那里的时候都恨不得自己的英文比中文好,可当他们的子女在那儿出生、成长,英文说得可以与当地人一样好的时候,这些父母们却反过来要求他们学习中文了。
这是为何呢?他们解释说:“如果我的孩子只会英文,变得和美国人一样的话,我将来老了大概就只能去住养老院了。
我始终还是一个中国人,还是有大家庭的观念,希望老了还能与子女共同生活,所以让他们学中文,希望从中文里面学习孝顺的道理。
”这种说法虽然比较极端,但也没错,小孩学中文之后确实会比较重视自己的孝顺责任。
说来也挺有趣,西方人谈孝顺,连一个专有名词都没有,外国学者介绍中国文化时,对“孝”这个字一般采取两种理解方式:一是强调“服从”,就是子女对父母要服从,但是服从或者听话实在不足以把握孝顺的真谛,甚至有所偏离;二是突显中国人对孝顺所特有的宗教情操,将它译为“子女的虔诚”。
《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是《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十三部经典的合称。
《十三经》的内容极为广博,涉及我国古代文化的许多方面,诸如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天下为公的大同思想,以民为本的治国原则,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重视德操的修身境界等等,这些思想、精神渗透在民族性格与心理之中,具有强大的凝聚力。
其地位之尊崇,影响之深广,是其他任何典籍所无法比拟的。
远古,人们对自然、社会缺乏认识,产生了不少迷信活动,人们想通过各种方式认识、了解、支配社会与自然,占卜便是其中最主要的一种。
殷商占卜主要使用甲骨,甲骨文是占卜情况的记录。
周人主要用蓍草卜卦,叫占筮,《周易》就是占筮情况的记录,它是贞人在对占筮材料的整理基础上编定而成的一部供占筮者使用的占卜书。
在性质上,《周易》本来是一部占卜的书籍,后来,由于《易传》的出现,使它上升为一部特殊的哲学著作,后来又成为儒家的五经之首,从而成为代表中国文化特征的最重要典籍之一,其影响深远光大。
《尚书》是中国最早的政治文件的汇编,其时代从尧、舜、禹经夏、商、西周到春秋中期。
作为上古文献,它成为其后两千多年时间里儒家学派政治学说的基本经典;在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中国,它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可以说是至高无上的。
它是帝王们的政治教科书,也是士大夫们日夜诵读的“圣经”。
今天,它是我们研究上古三代历史的基本材料,也是研究其后两千多年间政治思想史、传统文化史的基本材料。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诗三百零五篇。
当时人们只称它为“诗”,或举其成数称为“诗三百”、“三百篇”,并没有尊之为“经”。
到了汉代,武帝为了加强思想统治,巩固中央政权,采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原来经孔子整理过的几部经书正式被官方确认为“经”,至此才确定了《诗经》的名称。
国风是采自各地的民间歌谣。
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等十五国,共一百六十篇,合称“十五国风”。
雅包括《小雅》、《大雅》,合称“二雅”。
《小雅》七十四篇,《大雅》三十一篇,共收诗一百零五篇。
“雅”就是“正”的意思,“雅乐”就是“正乐”。
颂包括《周颂》、《鲁颂》、《商颂》,合称“三颂”。
《周颂》三十一篇,《鲁颂》四篇,《商颂》五篇,共收诗四十篇。
“三颂”大都是庙堂祭祀的乐歌“三颂”中的诗歌,都是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的庙堂文学,思想性和艺术性都不高,不过它对于研究古代社会发展,却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经学家把《诗经》当做“经”、当做“史”来传习,目的是在宣扬王道的政治理想,进行“温柔敦厚”的诗教,以感化人心,规范德行,而巩固封建统治制度。
他们重视“雅”、“颂”,以美刺解诗。
对于“风”诗中揭露阶级剥削压迫罪恶和反抗封建礼教迫害的作品,则不惜用曲解主题思想的方法,消灭或淡化其反抗意识,以达到缓和阶级矛盾与和谐人际关系的双重目的。
“十五国风”中的诗歌,不仅深刻地揭露了当时现实生活中的主要矛盾,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生活的本来面貌,同时也突出地表达了劳动人民的原望和要求。
它是一种自我教育的工具,也是一种对敌斗争的武器。
“二雅”中揭露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和讽刺统治阶级丑恶行径的诗歌,也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
我们研究《诗经》的思想性,要把“国风”和“二雅”中真正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作为重点。
在漫长的阶级社会里,由于统治阶级残酷的剥削与压榨,劳动人民虽然终年辛勤,但过的却是牛马不如的痛苦生活;统治阶级不劳而获,但过的却是骄奢淫佚的享乐生活。
这便构成了劳动人民与统治阶级之间永远不可调和的矛盾。
对于这种剥削与压迫的不合理的现实,劳动人民当然要在自己的歌谣中表现他们强烈的仇恨和愤怒的反抗情绪。
《豳风·七月》、《魏风·伐檀》、《魏风·硕鼠》,是当时劳动人民表达其反抗剥削与压迫情绪的代表作品。
统治阶级为了巩固政权或扩大疆域,往往不惜用发动战争的办法来解决矛盾。
战争不仅死伤人口,损耗资财,破坏生产,造成灾荒,还会给人们带来种种精神方面的痛苦与不幸。
所以劳动人民热爱和平,反对战争。
战争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
对于抵御外侮,保家卫国的正义战争,人民不但不反对,而且是竭诚拥护,积极参加的。
如反映宣王反抗犭严允入侵的《小雅·采薇》和秦襄公抵御西戎犯境的《秦风·无衣》,就充分表现了人民不怕牺牲,团结御侮的爱国思想。
这也正是他们保卫和平精神的具体体现。
与此相反,《诗经》中许多倾诉征戍徭役之苦的诗篇,则表达了人民反对非正义战争,渴望和平生活的强烈愿望。
统治阶级由于掌握生杀予夺的最高特权,又拥有剥削榨取而来的巨大财富,因此便专断独行,毫无忌惮。
他们有的重用小人,残害忠良;有的颠倒是非,任意刑罚;有的役使臣民,无休无止;有的荒淫无道,寡廉鲜耻。
他们的准则是一切都以自己专权与享乐的私欲为转移,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无所不用其极。
对于这种暴政与丑行,“二雅”与“国风”中有不少诗篇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无情的揭露与讽刺。
《新台》.doc《黄鸟》.doc在阶级社会里,由于包办婚姻制度的迫害和礼教规范的束缚,不仅使许多有情人不能成为眷属,相反的却给众多青年男女造成了痛苦和不幸,其中受迫害最深重的则是妇女。
《诗经》中大量有关爱情与婚姻问题的诗篇,从各个不同角度,深刻地反映了这一现实生活中的矛盾。
有的写约会欢聚的快乐,有的写热恋相思的痛苦,有的写遭受迫害的悲愤,有的写无端被弃的怨恨。
这悲、乐、苦、怨,是青年男女们追求幸福生活愿望的不同形式的具体表达。
《静女》.doc《柏舟》.doc《氓》.doc《周礼》全书约45000字。
原为六篇,即《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因第六篇《冬官》亡佚,后补入《考工记》以代之。
《周礼》结构的特点是体例完整、结构严密。
《周礼》全书除《考工记》外,其余五篇都有着整齐的布局和统一的体例。
《仪礼》是记录我国上古时代礼仪的一部重要典籍,与《周礼》《礼记》一起合称“三礼”。
《仪礼》蕴含有丰富的文化宝藏,为我们今天了解中国上古社会的民俗民风、政治经济、宗教文化、伦理道德、语言状况等保存了珍贵的历史资料,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礼记》中的“礼”,指的是《仪礼》(即《礼》或《士礼》);“记”是指对经文所作的解释、说明或补充。
实际上,《礼记》是一部先秦至两汉时期儒家关于各种礼仪的论著以及礼学文献汇编。
《春秋》为春秋时期鲁国的史书,据说后来经过了孔子的修订,故上升到经书的地位。
在春秋时期,除鲁国的史书称作《春秋》外,其他一些国家的史书也多称作《春秋》,如《墨子·明鬼篇》所提到的“周之《春秋》、燕之《春秋》、宋之《春秋》、齐之《春秋》”等,不过有少数国家的史书则采用了另外的名称,如《孟子·离娄下》提到晋国的史书称《乘》,楚国的史书称《梼杌》。
由于《春秋》记事文字过分简略,难以确切详尽地了解内容,以致众说纷纭,颇为分歧,到西汉就先后出现了《左氏传》、《公羊传》、《穀梁传》、《邹氏传》和《夹氏传》等五种解释《春秋》的“传”。
《左传》是一部为传《春秋》而作的史书,《史记·十二诸侯年表》、杜预《春秋左氏传序》均明确地指出了这一点,东汉桓谭《新论》甚至进一步认为:“《左氏》经之与传,犹衣之表里,相持而成,经而无传,使圣人闭门思之十年不能知也。
”今人徐中舒、杨伯峻等学者都肯定《左传》为传《春秋》而作。
杨氏在《左传》一文中归结《左传》传《春秋》的方式共有四种:1、说明《春秋》书法2、用事实补充《春秋》3、订正《春秋》的错误4、增加无经的传文。
《左氏传》详于记事,少有议论,称为“记载之传”、“史传”,主要是记叙说明《春秋》中人物事件的史实或未曾提及的有关内容。
其引用经文比《春秋》多出两年,到鲁哀公十六年孔子去世为止;记事则到鲁哀公二十七年,超出《春秋》十三年。
《左氏传》用古文(六国文字)写成,因此属于古文经学。
《春秋穀梁传》也是《春秋》三传之一,是一部解释《春秋》经义的著作,又称为《穀梁春秋》,简称《穀梁传》。
由于《春秋》在儒家经典中的重要地位,解释《春秋》经义的《穀梁传》也成为经典,列为儒家《十三经》之一。
《公羊传》在董仲舒演绎下成就了公羊学的理论体系的基础,但他将阴阳五行说、天人感应混迹其中,助长了西汉晚期阴阳灾异之说的大肆泛滥,这成为董仲舒公羊学的明显弱点,遗人话柄。
此后古文学派渐盛,逐步占据上风。
《公羊传》和《穀梁传》则长于解义,少有记叙,称为“训诂之传”、“经传”,主要是用问答的方式,层层解释,阐发经义,其涉及年份与《春秋》完全一致。
自壁中古文经出现,今文经、古文经之间争论就开始了。
最初还只是在文字及其训读上的异文歧义上,后来发展成学派之争。
东汉,今古文学派之间的斗争渐次激烈起来,“《春秋》之文简易,先儒各守一传,不肯相通,互相弹射,其弊滋甚”,(《四库全书总目·陆淳·春秋集传纂例》。
)“说经家之有门户,自《春秋》三传始”。
如此,《春秋》三传成了今古文经学矛盾斗争的焦点。
《论语》在十三经中,其篇幅较短,仅次于《孝经》。
全书共二十篇,五百零七章,字数据电脑统计共一万五千九百十九字。
此书的文化地位和历史功绩,前代学者作过极高的评价。
《论语》一书在中华民族形成过程中,对构成民族文化共同心态,曾经起过积极作用,对促进诸多少数民族的不断汉化也是具有积极贡献的。
史圣司马迁在其名著《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论述孔子答弟子及他人询问时,曾列举《论语》的两种原名云:学者多称七十子之徒,誉者或过其实,毁者或损其真,钧之未睹其容貌,则《论言弟子籍》,出孔氏古文,近是。
余以弟子名姓文字,悉取《论语弟子问》,并次为篇,疑者阙焉。
上引文中所云“《论言弟子籍》、《论语弟子问》”,单称《论言》或《论语》,均指同一书而言,至于其后面分别加“弟子籍”、“弟子问”,是就记录、编纂和应答说的。
《史记》同篇述《古论》又云:“出孔氏古文”。
今按《汉书·艺文志》所载:“《论语》古二十一篇,出孔氏壁中。
”《史》、《汉》所载彼此相合。
《孟子》“十三经”之一。
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
为孟子、孟子弟子、再传弟子的记录。
最早见于赵岐《孟子题辞》:“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
《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十一篇,现存七篇十四卷。
总字数三万五千余字,286章。
相传另有《孟子外书》四篇,已佚(今本《孟子外书》系明姚士粦伪作)。
书中记载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
《孝经》中国古代汉族政治伦理著作。
儒家十三经之一。
传说是孔子作,但南宋时已有人怀疑是出于后人附会。
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指出,该书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成书于秦汉之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