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控制专项管理在超声科中的应用效果
- 格式:pdf
- 大小:752.35 KB
- 文档页数:4
•专题笔谈•超声医学专业质量管理控制指标专家共识(2018年版) 解读及应用薛恩生DOI :10.3877/cma.j.issn.1672-6448.2019.05.002作者单位:350001 福州,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超声科 福建省超声医学质量控制中心通信作者:薛恩生,Email :xuees01@国家超声医学质量控制中心于2018年11月发表了《超声医学专业质量管理控制指标专家共识(2018年版)》[1]。
共识明确指出: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超声医学专业质量管理控制指标,是为了实现超声医学专业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的持续改进。
国家超声医学质量控制中心所制定的超声医学专业质量控制指标(简称质控指标),适用于中国各省、市、自治区设有超声医学专业的各级医疗机构,包括综合、专科、公立、民营等医院,其中专科医院包括肿瘤、儿童、妇产、妇幼、心血管等医院。
质控指标由结构指标、过程指标和结果指标构成,共有7个专项指标。
福建省超声医学质控中心自2012年始,在福建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处指导下,每年组织质控中心专家开展一次全省公立三级综合医院及部分二级综合医院超声医学专业质控专项检查。
2017年开始,质控检查覆盖三级专科医院及部分二级专科医院,包括民营医院。
2019年初,结合国家的质控专项指标,对福建省三级医院、部分二级医院进行2018年度超声医学专业进行质控评价,纳入分析的被评价医院共有80家,其中公立综合医院三级48家、二级10家,三级专科医院16家,三级民营医院4家。
现将部分评价结果分析如下。
一、结构质量分析指标其目标是评估整个医疗服务环境的特征,反映了医院超声科的工作负荷水平。
超声科适宜的工作量,合理分配工作时间,才能更好的满足医疗服务需要。
超声科医患比是结构质量的主要指标之一,其定义是超声科医师总人数占同期超声科完成超声检查总人次的比例,计算公式为:超声科医师总人数与同期超声科完成超声检查总人次之比。
超声科质量控制内容与标准超声科质量控制内容与标准背景超声科作为一种非侵入性医学影像技术,在现代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为了确保超声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质量控制就显得尤为重要。
超声科质量控制内容与标准是超声科医疗机构用来确保超声设备和操作符合规范和标准的一种管理手段。
超声设备质量控制超声设备质量控制主要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来进行。
硬件质量控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设备校准与验证超声设备需要定期进行校准和验证,以确保其性能满足国家和行业标准。
校准应包括以下方面:扫描深度、图像分辨率、灵敏度、测量准确度等。
验证应包括以下方面:图像质量、颜色显示、伪影产生情况等。
超声科医学影像技术不断更新,设备也在不断升级,因此设备的校准和验证需要定期进行,以适应科技发展的要求。
故障排除和维护超声设备在工作过程中可能出现各种故障,如图像模糊、伪影、画面跳动等。
超声科医疗机构应制定相应的故障排除方案和维护计划,及时处理设备故障,并记录维修过程和结果。
设备标志和标签超声设备应按照国家和行业标准进行标志和标签的管理。
标志和标签应清晰可见,包括设备型号、序列号、生产日期、生产厂家等信息。
超声设备的标志和标签不仅有利于管理,也方便设备的追踪和溯源。
软件质量控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软件版本管理超声设备的软件版本经过多次更新和升级,每个版本都可能对设备的性能和功能有所改善。
超声科医疗机构应制定相应的软件版本管理方案,记录每个设备使用的软件版本以及更新情况。
操作界面和参数设置超声设备的操作界面和参数设置对于医生和技术人员的工作非常重要。
超声科医疗机构应定期检查设备的操作界面和参数设置,确保其符合标准和要求,并记录相关信息。
操作者质量控制超声科质量控制不仅包括设备的质量控制,还包括操作者的质量控制。
操作者质量控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操作者培训和考核超声科医疗机构应制定操作者培训和考核的计划和方案。
操作者应接受相关培训,掌握超声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超声科质量控制管理制度一、引言超声科质量控制管理制度是为了保证超声科室的工作质量和安全性,提高患者满意度而制定的。
本制度旨在规范超声科的日常工作流程和质量控制要求,确保超声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超声科室的所有工作人员,包括超声医师、技师、护士等。
三、质量控制管理流程1. 设备维护1.1 设备定期维护检修:超声设备应定期进行维护检修,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精确性。
1.2 设备日常清洁:超声设备每天使用后应进行清洁消毒,保证设备的卫生和安全。
2. 超声检查前准备2.1 患者信息核对:在进行超声检查前,工作人员应核对患者的基本信息,确保与医嘱一致。
2.2 患者告知与同意:工作人员应向患者详细介绍超声检查的目的、过程和风险,并取得患者的书面同意。
3. 超声检查操作规范3.1 检查前准备:工作人员应按照操作规范准备好所需的超声探头、凝胶等工具。
3.2 检查操作流程:工作人员应按照标准操作流程进行超声检查,确保每个步骤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3.3 影像采集和保存:工作人员应采集清晰、准确的超声影像,并按照规定的方式保存和归档。
4. 超声检查结果解读与报告4.1 影像解读:超声医师应根据采集到的超声影像进行准确的解读,确保结果的可靠性。
4.2 报告书写:超声医师应根据解读结果撰写详细的超声报告,包括结论和建议,并及时发送给相关医生。
5. 质量控制与评估5.1 质量控制指标:制定超声科质量控制指标,包括超声影像质量、报告准确性等方面的评估指标。
5.2 质量评估周期:定期进行质量评估,对超声科的工作质量进行监控和评估。
5.3 质量改进措施: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质量改进措施,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6. 培训与教育6.1 新员工培训:对新进入超声科的工作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包括操作规范、质量控制要求等方面的培训。
6.2 定期培训:定期组织培训,更新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工作水平。
6.3 继续教育:鼓励工作人员参加相关学术会议和培训课程,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
超声科质量控制管理制度一、背景介绍超声科作为医院中重要的影像科室之一,负责进行超声检查和诊断,对患者的疾病诊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为了保证超声科的质量控制和管理,制定一套科学、规范的质量控制管理制度是非常必要的。
二、目的和范围本质量控制管理制度的目的在于确保超声科的工作质量和准确性,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和医疗服务水平。
本制度适用于超声科的所有工作人员,包括医生、技师、护士等。
三、质量控制管理制度的内容1. 质量控制指标的设定超声科应根据相关的国家标准和临床实践,制定超声检查的质量控制指标,包括图像质量、诊断准确性、操作规范等方面的要求。
2. 设备维护与管理超声科应建立健全的设备维护与管理制度,包括设备的日常维护、定期保养、故障排除等。
同时,还要确保设备的合理使用和防止损坏,定期进行设备的检测和校准。
3. 质量控制培训与考核超声科应定期组织质量控制培训,包括新员工的培训和现有员工的进修培训,提高员工的专业技能和质量意识。
同时,还要进行定期的质量控制考核,评估员工的工作表现和水平。
4. 超声检查流程规范超声科应制定超声检查的流程规范,包括患者接待、检查准备、操作步骤、图像采集和诊断报告等环节的要求。
确保每个环节都按照规范进行,避免疏漏和错误。
5. 质量监控与改进超声科应建立质量监控和改进机制,包括定期的质量评估和质量反馈。
通过对超声检查结果的回顾和分析,找出问题和不足之处,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提高工作质量。
6. 患者信息保护超声科应严格遵守患者信息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确保患者的隐私和个人信息安全。
任何员工都不得私自泄露患者信息,必要时需要签署保密协议。
7. 质量控制记录与档案管理超声科应建立质量控制记录和档案管理制度,包括超声检查记录、质量控制评估记录、培训记录等。
确保记录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便于质量控制的跟踪和溯源。
四、责任与监督1. 超声科质控小组超声科应设立质控小组,由科室主任或质控负责人担任组长,负责制定和执行质量控制管理制度,组织质量控制培训和考核,监督质量控制工作的开展。
超声科质量控制指标超声科质量控制指标是指在超声科技术应用过程中,为了保证诊断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制定的一系列评价和监控指标。
通过对超声科质量控制指标的监测和评估,可以及时发现和纠正超声影像质量不合格的问题,提高超声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保障患者的健康和安全。
一、超声科质量控制指标的分类超声科质量控制指标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 影像质量指标:包括图象分辨率、噪声水平、灰度均匀性等。
图象分辨率是指超声图象中能够分辨出的最小空间距离,噪声水平是指超声图象中随机噪声的强度和分布情况,灰度均匀性是指超声图象中灰度值的均匀性和一致性。
2. 仪器性能指标:包括超声探头的频率响应、灵敏度、动态范围、深度探测等。
超声探头的频率响应是指超声波在探头中的频率范围,灵敏度是指超声系统对回波信号的灵敏程度,动态范围是指超声系统能够显示的最大和最小灰度值的比值,深度探测是指超声系统能够探测到的最大深度。
3. 操作规范指标:包括超声操作人员的培训和技能水平、超声设备的维护和保养等。
超声操作人员应具备良好的解剖学知识和超声技术知识,能够正确操作超声设备进行检查。
超声设备应按照规定的维护和保养要求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
二、超声科质量控制指标的评价方法超声科质量控制指标的评价方法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1. 定量评价:通过测量和计算超声图象的各项指标数值,如图象分辨率、噪声水平、灰度均匀性等,来评价超声图象的质量。
可以使用专业的超声图象分析软件进行自动化计算和评价,也可以通过人工测量和计算来获得评价结果。
2. 定性评价:通过专家的经验和判断,对超声图象的质量进行主观评价。
可以根据超声图象的清晰度、对照度、细节显示等方面进行评价,给出优、良、中、差等评价结果。
3. 对照评价:将同一患者或者同一模型在不同超声设备上进行检查,比较不同设备的超声图象质量。
可以通过对照图象的清晰度、对照度、细节显示等方面进行评价,找出差异和问题所在。
三、超声科质量控制指标的监控方法超声科质量控制指标的监控方法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1. 定期检查:定期对超声设备进行检查和维护,包括超声探头的频率响应、灵敏度、动态范围等性能指标的测量和评估,以及超声图象的质量指标的检查和评估。
超声科质量控制指标引言概述超声科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的医学影像检查手段,在临床诊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为了确保超声检查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有必要建立科学的质量控制指标。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超声科质量控制指标的重要性和实施方法。
一、设备质量控制指标1.1 超声设备的定期维护保养:定期对超声设备进行维护保养是确保其正常运行的关键。
包括清洁设备表面、检查传感器和探头的连接线是否完好等。
1.2 超声设备的校准:超声设备的校准是保证其成像质量的重要步骤。
定期对设备进行校准,确保其输出的图像和数据准确可靠。
1.3 超声设备的故障排除:在使用过程中,超声设备可能会出现故障。
及时发现并排除故障,确保设备正常运行,对提高检查准确性至关重要。
二、操作质量控制指标2.1 操作人员的培训和资质:超声科操作人员应具备专业的技能和知识,定期接受相关培训和考核,保证其操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2 检查流程的标准化:建立标准的检查流程和操作规范,确保每一次检查都按照相同的标准进行,减少操作误差和提高检查的一致性。
2.3 数据记录和质量评估:对每一次检查的数据进行记录和保存,进行质量评估和分析,发现问题并及时改进,提高检查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三、影像质量控制指标3.1 影像分辨率和清晰度:超声影像的分辨率和清晰度直接影响诊断的准确性。
定期评估影像的质量,确保其清晰度和准确性符合要求。
3.2 色彩模式和灰度调节:超声影像的色彩模式和灰度调节也是影响诊断的重要因素。
对影像的色彩和灰度进行调节,确保其符合诊断需求。
3.3 图像保存和传输质量:超声影像的保存和传输也需要符合一定的质量标准。
确保影像的保存完整性和传输稳定性,避免影像数据丢失或损坏。
四、质量控制指标的评估与改进4.1 定期进行质量控制指标的评估:定期对设备、操作和影像的质量控制指标进行评估,发现问题并及时改进,确保超声检查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2 结果的统计和分析:对质量控制指标的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发现问题的症结所在,制定改进措施,提高超声科的质量水平。
超声科质量控制管理制度引言概述:超声科质量控制管理制度是医疗机构中非常重要的一项管理制度,它对于保证超声科诊断质量和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超声科质量控制管理制度的内容和要点。
一、设备管理1.1 设备选型:根据超声科的需求和临床应用,选择适合的超声设备,包括彩色多普勒超声设备、经腔超声设备等。
1.2 设备校准:定期对超声设备进行校准,确保其测量准确性和图像质量。
1.3 设备维护:建立设备维护档案,定期进行设备检修、清洁和消毒,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安全使用。
二、人员管理2.1 人员资质:超声科医师应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并获得相关资质认证。
2.2 岗位职责:明确超声科医师的职责和权限,确保其在工作中能够按照规范操作。
2.3 培训与考核:定期组织超声科医师进行培训和考核,提升其专业水平和操作技能。
三、质量评估3.1 质量指标:制定超声科的质量评估指标,包括超声图像质量、诊断准确性等。
3.2 质量监控:建立质量监控机制,对超声科的工作质量进行监测和评估。
3.3 质量改进:根据质量监控结果,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质量改进,提高超声科的工作质量。
四、文件管理4.1 制度建设:建立超声科质量控制管理制度,明确各项管理要求和流程。
4.2 文件编制:编制相关的文件和表格,包括设备使用记录、质量评估报告等。
4.3 文件归档:对相关文件进行归档管理,确保文件的完整性和可查性。
五、风险管理5.1 风险评估:对超声科的工作流程进行风险评估,识别潜在的风险点。
5.2 风险控制:采取相应措施对风险进行控制,确保超声科的工作安全性。
5.3 风险应急:建立应急预案,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进行应对和处理。
总结:超声科质量控制管理制度是保证超声科工作质量和安全性的重要保障。
通过设备管理、人员管理、质量评估、文件管理和风险管理等五个方面的措施,可以有效提升超声科的质量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可靠的超声诊断服务。
医疗机构应重视超声科质量控制管理制度的建设和执行,不断完善和提升超声科的质量控制管理水平。
儿科基础与保健—婴儿喂养方法一、母乳喂养(一)人乳的特点1.营养丰富(l)人乳营养生物效价高,易被婴儿利用。
(2)人乳含必需氨基酸比例适宜,为必需氨基酸模式。
(3)人乳所含酪蛋白的为β-酪蛋白,含磷少,凝块小。
(4)人乳所含白蛋白为乳清蛋白,促乳糖蛋白形成。
(5)人乳中酪蛋白与乳清蛋白的比例为1:4,与牛乳(4:1)有明显差别,易被消化吸收。
(6)人乳中宏量营养素产能比例适宜。
(7)人乳喂养的婴儿很少产生过敏。
(8)人乳中乙型乳糖(β-双糖)含量丰富,利于脑发育;利于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生长,产生B族维生素;促进肠蠕动。
(9)乳糖在小肠远端与钙形成螫合物,降低钠在钙吸收时的抑制作用,避免了钙在肠腔内沉淀,同时乳酸使肠腔内pH下降,有利小肠钙的吸收。
(10)人乳含不饱和脂肪酸较多,初乳中更高,有利于脑发育。
(II)人乳的脂肪酶使脂肪颗粒易于吸收。
(12)人乳中电解质浓度低、蛋白质分子小,适宜婴儿不成熟的肾发育水平。
(13)人乳矿物质易被婴儿吸收,如人乳中钙、磷比例适当(2:1),含乳糖多,钙吸收好。
(14)人乳中含低分子量的锌结合因子一配体,易吸收,锌利用率高。
(15)人乳中铁含量与牛奶相似,但人乳中铁吸收率(49%)高于牛奶(4%)。
(16)人乳中维生素D含量较低,应鼓励家长让婴儿生后尽早户外活动,促进维生素D皮肤的光照合成;或适当补充维生素D。
(17)人乳中维生素K含量较低,应鼓励乳母合理膳食多吃蔬菜、水果以外,乳母应适当补充维生素K.以提高乳汁中维生素K的含量。
①各期人乳的成分(单位:g/L)蛋白质22.5 15.6 11.5 10.7脂肪28.5 43.7 32.6 31.6糖75.9 77.4 75 74.7矿物质 3.08 2.41 2.06 2钙0.33 0.29 0.35 0.28②各部分人乳的成分(单位:g/L)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脂肪17.1 27.7 55.1蛋白质11.8 9.4 7.12.生物作用(l)缓冲力小:人乳pH为3.6(牛奶pH5.3),对酸碱的缓冲力小,不影响胃液酸度(胃酸pH0.9-1.6),利于酶发挥作用。
超声科质量控制中常见的问题与改进措施超声科作为医疗影像科室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控制是保障影像质量和诊断准确性的重要环节。
然而,在实际工作中,超声科质量控制中常常会遇到各种问题,需要及时改进和解决。
本文将就超声科质量控制中常见的问题及改进措施进行探讨,从人员管理、设备维护、影像质量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常见问题及改进措施1.人员管理问题超声科的人员管理是影响影像质量的重要因素。
人员素质和技能的不足会直接影响超声影像的质量和诊断准确性。
常见问题包括技能不足、马虎大意、工作态度不端正等。
改进措施:首先,加强人员培训和考核,提高技能水平和专业素质;其次,建立严格的质量控制制度,加强对超声医师的考核和监督,对绩效不达标的医师进行培训和督促改进;再次,加强团队合作和交流,互相学习和借鉴经验,共同提高工作水平和质量。
2.设备维护问题超声设备是影响超声影像质量的关键环节,如果设备维护不当或者老化损坏,就会直接影响超声影像质量。
常见问题包括设备老化、设备保养不及时、设备故障等。
改进措施:设立专门的设备维护部门或者专人负责超声设备维护工作,制定设备维护计划和周期,及时对设备进行保养和维修,确保设备处于最佳工作状态;加强设备的定期检测和维修,确保设备的正常使用,提高超声影像质量。
3.影像质量问题超声影像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临床诊断的准确性,因此影像质量的控制非常重要。
常见问题包括分辨率不高、噪声干扰、伪影和病变漏检等。
改进措施:首先,加强对超声影像质量的评估和管理,建立质量控制标准和评价体系,对影像质量进行定期评估和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其次,加强超声影像的专业性培训,提高医师和技师的技能水平,确保影像质量达标;再次,优化超声设备的参数设置,提高影像的清晰度和分辨率,减少噪声和伪影,提高影像质量。
4.质量管理体系建设问题超声科的质量管理体系是保障影像质量和诊断准确性的重要保障。
但是,很多医疗机构的质量管理体系建设不够完善,存在管理不规范、责任不明确等问题。
超声科质量控制指标引言概述:超声科作为一种常用的医学影像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和治疗。
为了确保超声影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质量控制指标在超声科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出发,详细阐述超声科质量控制指标的相关内容。
正文内容:1. 超声设备的性能指标1.1 分辨率:超声设备的分辨率是衡量其图像清晰度的重要指标。
分辨率越高,图像细节显示越清晰。
1.2 噪声水平:噪声是超声图像中的干扰因素,影响图像的质量。
超声设备应具备低噪声水平,以提高图像的信噪比。
1.3 灵敏度:超声设备的灵敏度是指其对不同组织的反射信号的检测能力。
高灵敏度可以提高超声图像的对比度和细节显示能力。
2. 超声探头的质量指标2.1 频率范围:超声探头的频率范围决定了其对不同深度组织的成像能力。
不同的临床应用需要选择适当的频率范围。
2.2 焦点数和焦点位置:超声探头的焦点数和焦点位置决定了图像的聚焦效果。
多焦点和可调焦点的探头可以提高图像的清晰度和对比度。
2.3 探头阵列:探头阵列是一种高级超声探头技术,可以提供更高的分辨率和图像质量。
3. 超声图像质量评估指标3.1 均匀性:超声图像的均匀性是指图像中各个区域的亮度分布是否均匀。
均匀的图像可以提供更准确的诊断信息。
3.2 对比度:超声图像的对比度是指图像中不同组织之间的亮度差异。
高对比度的图像可以更清晰地显示组织结构。
3.3 噪声水平:超声图像的噪声水平是指图像中的干扰信号强度。
低噪声水平可以提高图像的可视化效果。
4. 超声操作者的质量控制指标4.1 培训和教育:超声操作者需要接受专业培训和教育,熟悉超声设备的操作和图像解读技巧。
4.2 标准化操作流程:超声操作者应按照标准化的操作流程进行超声检查,以确保操作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4.3 持续质量监控:超声操作者应进行持续的质量监控,及时发现和纠正操作中的问题,提高超声图像的质量。
5. 超声科质量控制的重要性5.1 临床诊断的准确性:超声图像质量的提高可以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性,为医生提供更可靠的诊断依据。
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2019年5月 第16卷 第5期 Chin J Med Ultrasound(Electronic Edition), May 2019, Vol.16, No.5·348·•超声医学质量控制•质量控制专项管理在超声科中的应用效果张晓燕 王红燕 姜玉新 李建初 蔡胜 张青 刘真真 张莉 谷杨
DOI:10.3877/cma.j.issn.1672-6448.2019.05.009作者单位:100730 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超声医学科通信作者:李建初,Email:jianchu.li@163.com
【摘要】 目的 探索“质控专项管理”在超声科的应用效果。方法 应用“质控专项管理”,通过质控管理专人负责、改进患者就诊流程、业务培训提高医师技能、加强人文素养改进服务态度等措施,探索该管理实施前、后科室临床满意度、患者满意度变化。实施“质控专项管理”前后临床满意度比较及患者满意度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实施“质控专项管理”后,临床满意度得分 [(95.5±0.3)分]高于实施前[(90.1±1.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541,P<0.01);患者满意度得分[(95.8±0.3)分]高于实施前[(92.8±0.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30,P<0.01)。结论 实施“质控专项管理”提高了超声医学科临床满意度和患者满意度,是提升超声医学科医疗质量的有效方法。【关键词】 超声检查; 质量控制; 管理; 临床满意度; 患者满意度Application of quality control specialized management in ultrasound department Zhang Xiaoyan, Wang Hongyan, Jiang Yuxin, Li Jianchu, Cai Sheng, Zhang Qing, Liu Zhenzhen, Zhang Li, Gu Yang. Department of Ultrasound,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Hospital, 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 and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Beijing 100730, 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 Li Jianchu, Email: jianchu.li@163.com【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of ″quality control specialized management″ model in ultrasound department for medical quality management and effect evaluation. Methods The ″quality control specialized management″ model was applied for medical quality management in ultrasound
department. We explored the changes of clinical and patients′ satisfaction before and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model by taking the measures of quality control management by special responsible person, improving patient visit process, strengthening professional training to improve doctors′ ability, strengthening humanistic literacy, and improving service attitude. Before and after implementation, clinical satisfaction and patients′ satisfaction were evaluated. The comparison of clinical satisfaction before and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quality control specialized management″ and the comparison of patient satisfaction was conducted by χ2 test. Results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quality control specialized management″ model, the clinical satisfaction score was (95.5±0.3) points,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before the model was applied [(90.1±1.5) points; t=7.541, P<0.01); the patients′ satisfaction score was (95.8±0.3) points, which was also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before the model was applied [(92.8±0.7) points; t=5.230, P<0.01). Conclusion The ″quality control specialized management″
model can improve clinical and
patients′ satisfaction effectively, representing an effective way to guarantee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ultrasound medical services.【Key words】 Ultrasonography; Quality control; Management; Clinical satisfaction; Patient satisfaction
医疗体制改革的目的就是要为患者提供安全、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超声医学科是医院的重要平台科室,支撑着医院的生存和发展。超声医学科医疗质量管理是科室管理的核心内容。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原国家卫生计生委员会)于2016年 11月1日颁布《医疗质量管理办法》以保证医疗
质量、保障患者安全[1]。医疗质量包括临床疗效、服务、时间等。满意度调查是医疗质量考评指标项目之一[2]。我院超声医学科自2015年开始实施超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2019年5月 第16卷 第5期 Chin J Med Ultrasound(Electronic Edition), May 2019, Vol.16, No.5·349·声“质控专项管理”,本文主要评价“质控专项管理”实施前、后临床满意度和患者满意度变化。资料与方法一、一般情况与方法北京协和医院超声医学科共计16处诊区、 50台超声仪器。科室自2015年实施“质控专项管理”,由科室领导担任负责人,组长负责具体实施,组员赋予不同工作重点,协助质量管理工作。(一)建立质控专项管理小组,明确责任分工超声医学科创新管理模式,建立了医师个人、督导组长、质控组长三级医疗质量管理组织架构。第一级施行诊室医师责任制,督导组长作为质量管理的第二层,帮助诊室首诊医师解决疑难病、罕见病,负责指导新入科的住院医师、研究生及博士后的岗前指导和岗中答疑。质控组长发挥统筹和协调安排质控排班、抽检报告,保障医疗质量。三级医疗质量管理责任明确、分工协作,全面保障医疗质量安全。(二)改进措施1. 人性化的就诊流程:曾经超声医学科的预约台、报到取号处都排着长队,超声候诊区和检查室外聚集着大量患者。科室启动了超声预约的信息化建设,开设自动预约、分时段预约、自助预约、预约改约和跨区预约功能,为患者提供了及时检查,保证了预约时间的及时性,提高了就诊院区选择和时间选择的灵活性,有效分流患者,改善了院区、超声候诊区拥堵状况,减少了患者的等候时间。同时,科室实行上午、下午、晚间三班轮转制度,弹性排班,针对患者就诊高峰及时启动应急预案;急诊、内科楼、外科楼和国际部各设一床旁岗,分区负责床旁超声,保证床旁超声到位的及时性;增设夜间和周末床旁超声,缓解了床旁超声需求的压力,这些措施减少了中间环节,优化了服务流程,患者就诊更便捷、等候时间缩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2. 加强业务培训,保证医疗质量安全:为保证超声医疗质量,科室建立了分级、进阶式培养体系,实施严格的岗前培训、准入制度以及持续的毕业后继续教育。分级:按职称级别制定培养方案、分级培养、考核。进阶式:按照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安排教学活动,住院医师阶段接受入科培训,岗前理论培训,基础级别课程,查阅文献总结汇报,由高年资医师点评、总结知识要点。理论学习与临床带教相结合,安排练习岗和基于虚拟模型的练习,需掌握超声常见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疑问时请教督导医师;主治医阶段参加由教授执教的高级别课程。为进一步提高所有医师学习自主性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开设疑难病例分析。根据不同阶段考核结果及岗位胜任能力,科学安排医师不同的工作岗位,岗位难度逐渐提升,确保了患者安全及超声医疗质量。3. 强化人文素养教育,改进服务态度:科室强
化人文素养教育,制定并实施人文系列讲座;推行人性化服务,杜绝服务忌语,忌“生、冷、硬”的不良服务态度,为患者提供有质量、有温度的医疗服务。(三)结果评价结果是医疗机构结构与运行的最终质量。随着医院信息系统的不断完善、科室超声报告工作站和超声质控管理平台的研发,病例随访及质量控制实现了智能关联超声报告与病理结果,实现了超声报告文字、图像与病理结果的同步显示,能够快捷评估超声报告的内涵质量和医疗质量,及时反馈科室及相应医师。医院每月发放“临床科室对超声科的满意度及意见反馈”调查表。“临床满意度”有10项评估指 标:人员的服务态度;检查预约时间;常规/急诊超声检查项目是否满足临床诊疗需求;常规/急诊超声检查结果回报及时性;报告内容的规范性和准确性;临床危急值报告的及时性和准确性;超声科与临床沟通的满意度;超声科工作质量的整体评 价;每项均为百分制,总分为各项的平均分。医院在患者出院时发放“住院患者对超声科的满意度”调查表,有2项评估指标,包括超声预约时间的满意度和超声科人员服务态度的满意度,每项均为百分制,总分取平均分。二、统计学分析计算2018年下半年临床满意度和患者满意度并与实施“质控专项管理”前的2014下半年比较。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临床满意度评分和患者满意度评分等计量资料以x±s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