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略特与波德莱尔
- 格式:pdf
- 大小:1.85 MB
- 文档页数:13
波德莱尔应和论与艾略特客观对应物比较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波德莱尔与艾略特都是20世纪文学批评界的重要人物,他们对于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的贡献深远而广泛。
波德莱尔主张将文学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研究,在其著作《象征交换与死亡》中提出了“符码流派学说”,以及其思想体系中的“客观对应物”的概念;而艾略特则更注重文学的个体经验,他著名的《荒原》将现代人在现代社会中的孤独深刻表达出来。
这两位批评家的理论结构不同,但同样对当代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本研究将从波德莱尔与艾略特的主张出发,探讨其对于客观对应物概念的比较,并欲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文学批评理论的一些问题。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波德莱尔与艾略特的客观对应物概念的比较,探讨其理论内涵的异同点。
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两位批评家对客观对应物有何不同的认识?2. 波德莱尔与艾略特的客观对应物概念应如何理解?3. 波德莱尔与艾略特的客观对应物概念在当代文学批评理论中有何借鉴?三、研究内容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研究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1. 文学批评理论的主流发展趋势2. 波德莱尔和艾略特客观对应物概念的比较3. 波德莱尔和艾略特客观对应物概念的含义和内涵4. 波德莱尔和艾略特客观对应物概念借鉴和启示5. 总结与展望四、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文献资料法、比较研究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并以波德莱尔和艾略特的代表性著作,如《象征交换与死亡》和《荒原》为论证依据,对两位批评家的理论进行分析和比较。
五、研究意义本研究旨在对波德莱尔和艾略特客观对应物概念进行比较和探讨,并在此基础上反思现代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和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推动文学批评理论的深入发展。
同时,本研究对于读者和文学爱好者具有启发意义,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和文学批评理论的内涵。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复习资料一象征主义:代表人物:1.波德莱尔,代表作《恶之花》时期被任命为法国驻西班牙大使。
他不理解波德莱尔的诗人气质和复杂心情,波德莱尔也不能接受继父的专制作风和高压手段,于是欧皮克成为波德莱尔最憎恨的人。
但波德莱尔对母亲感情深厚。
这种不正常的家庭关系,不可避免地影响诗人的精神状态和创作情绪。
波德莱尔对资产阶级的传统观念和道德价值采取了挑战的态度。
他力求挣脱本阶级思想意识的枷锁,探索着在抒情诗的梦幻世界中求得精神的平衡。
在这个意义上,波德莱尔是资产阶级的浪子。
1848年巴黎工人武装起义,反对复辟王朝,波德莱尔登上街垒,参加战斗。
成生活。
他的主要诗篇都是在这种内心矛盾和苦闷的气氛中创作的。
这部诗集1857年初版问世时,只收100首诗。
1861年再版时,增为129首。
以后多次重版,陆续有所增益。
其中诗集一度被认为是淫秽的读物,被当时政府禁了其中的6首诗,并进行罚款。
此事对波德莱尔冲击颇大。
从题材上看,《恶之花》歌唱醇酒、美人,强调官能陶醉,似乎诗人愤世嫉俗,对现实生活采取厌倦和逃避的态度。
实质上作者对现实生活不满,对客观世界采取了绝望的反抗态度。
他揭露生活的阴暗面,歌唱丑恶事物,甚至不厌其烦地描写一具《腐尸》蛆虫成堆,恶臭触鼻,来表现其独特的爱情观。
(那时,我的美人,请告诉它们,/那些吻吃你的蛆子,/旧爱虽已分解,可是,我已保存/爱的形姿和爱的神髓!)他的诗是对资产阶级传统美学观点的冲击。
历来对于波德莱尔和《恶之花》有各种不同的评论。
保守的评论家认为波德莱尔是颓废诗人,《恶之花》是毒草。
资产阶级权威学者如朗松和布吕纳介等,对波德莱尔也多所贬抑。
但他们不能不承认《恶之花》的艺术特色,朗松在批评波德莱尔颓废之后,又肯定他是“强有力的艺术家”“象星星一般闪耀在高空”。
雨果说:“《恶之花》的作者创作了一个新的寒颤。
” 波德莱尔不但美丑,与一般世俗的美丑善恶概念不同。
现代主义所谓美与善,是指诗人用最适合于表现他内心隐秘和真实的感情的艺术手法,独特地完美地显示自己的精神境界。
试析艾略特《荒原》的艺术魅力——思辩的力量震撼诗坛陈 红(信阳师范学院外语系河南信阳464000)摘 要:艾略特的伟作《荒原》以其诱人的思辩力量震撼着诗坛。
作者用锐利的目光去观察和沉思整个人类与人性,把“思辩”这颗看不见的种子,经过加工、培养,使之与形象、语言、情感相碰撞,迸射出美丽的思辩之“花”,进而熔铸成一个整体的、自成一体的“世界”,表现了作者博大的思辩胸怀,展示着《荒原》思辩的永恒艺术魅力。
关键词:艾略特;《荒原》;艺术魅力;思辩中图分类号:I712.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4703(2006)022*******Abstract:T.S.E li o t’s great w o rk T he W aste L and shakes the poetry circle fo r its cap tivating th ink ing pow er.E li o t observed and pondered the w ho le hum ank ind and hum an nature w ith h is sharp eyes.H e p rocessed and cultivated the ‘th ink ing’w h ich w as an unseen seed,m ade it bump against i m age,language and feeling,burst out the beautiful th ink ing‘flow er’,and then cast them into one comp lete‘w o rld’w h ich p resented the autho r’s broad th ink ing heart and revealed the eternal artistic char m of the th ink ing of T he W aste L and.Key words:T.S.E li o t;T he W aste L and;artistic char m;th ink ing1.引言有一类诗,在情感的跳荡中交流着深邃的思想,于鲜明的形象里深蕴着精警的哲理。
西方诗歌鉴赏波德莱尔契合自然是座大神殿,在那里活的柱石不时说出模糊的话;行人穿过象征的森林,接受它们亲密的注视。
有如远方的漫长的回声混成幽暗和深沉的一片,渺茫如黑夜,浩荡如白天,芳香、色彩、声音在互相应和。
有的清爽芳香如儿童的肌肤,柔声如双簧管,翠绿如草场,--更有些呢,腐败、浓郁、雄壮像无极限的东西飘散着飞扬,如琥珀、麝香、安息香和乳香,歌唱心灵与官能的欢狂。
在波德莱尔的诗学观念中,他认为“世界是一个复杂而不可分割的整体”。
波德莱尔着重发展了两种理论和征论。
这两者是互为基础,不可单独运用的。
契合被西方认为是西方象征派的宪章,是象征派的诗学总纲,还是中国现代象征主义发生的思想之源。
梁普遍而且基本的真理一样,象征之道也可以一以贯之,曰‘契合’而已。
当我们放弃了理性与意志的权威,把物的本性,让我们的想象灌入物体,让宇宙大气透过我们心灵,因而构成一个深切的同情交流,物我之间同跳着一个节奏的时候,站在我们面前的已经不是一粒细沙,一朵野花或一片碎瓦,而是一颗自由活泼的灵魂与我遇:两个相同的命运,在那一刹那,互相点头,默契和微笑。
唐湜认为:诗正是这样的自然,这样的神殿,那些活的支柱,象征的森林正是意象,相互呼唤,相互应和响。
这深邃的神殿,也正是那个阴郁又深沉的一致,那个一致的生命,在那里,从意识的暗示的意象、音响里沉埋了的从远方来的回音,广阔如黑夜又如白日的潜意识流。
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包括着人与自然,自然之物与自然之物之间,其相互关系是互为交流,互为契合的。
中的万物万物之间,则组成一个互相象征的统一体,一座“象征的森林”。
人从“象征的森林”中穿过,森林以视着人,向人发出信息。
然而,这种信息是模糊的,不可解的,唯有敏感的诗人才能洞察这种物质世界与精神和契合,在色香味各种官能的交感和“热狂”中达到“物我一致”的境界。
烦闷(二)当沉重的低天像一个盖子般压在困于长闷的呻吟的心上,当它围抱着天涯的整个周围向我们泻下比夜更稠的黑光;当大地已变成了潮湿的土牢——在那里,那“愿望”像一只蝙蝠般,用它畏怯的翅去把墙壁敲打,又用头撞着那腐朽的天花板;当雨水铺排着它无尽的丝条当一大群沉默的丑蜘蛛来到我们的脑子底里布他们的网,向高天放出一片可怕的长嚎,正如一些无家的飘零的灵怪,开始顽强固执地呻吟而叫号。
象征主义文学视角下对艾略特《荒原》的解读摘要:象征主义诞生于十九世纪的中叶,很多知识分子对传统的统治也开始失望、怀疑、否定,使得传统的理性道德观念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在这种背景下,象征主义文学的诞生表现了这种社会心态和作家的心理特征。
托马斯·艾略特是英国20世纪影响最大的诗人,他的作品中有很多对阶级统治下的社会形态的反映。
《荒原》是艾略特中期非常著名的作品,是西方现代诗歌中一部经典著作,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本文从象征主义视角对《荒原》进行解读。
关键词:艾略特:象征主义;荒原象征主义文学是起源于19世纪中叶的法国,并于20世纪初期扩及欧美各国的一个文学流派,是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核心分支。
它的成就主要涵盖戏剧和诗歌,其影响力一直持续至今。
象征主义的文学创作一个主要的步骤就是使用对比、联想、暗示、烘托等方法进行创作,艾略特是一位杰出的象征主義文学代表者,《情歌》《荒原》等都是比较著名的作品。
本文通过对《荒原》进行解读,了解艾略特作品中的象征主义。
一、艾略特生平与创作托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1888—1965)是欧美文学史上开一代新风的大师,是20世纪西方的诗魂。
20世纪欧美文坛上影响极大的诗人,也是著名的批评家和戏剧家,获得1948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他的长诗《荒原》被认为是现代西方诗歌中的里程碑。
二、象征主义诗歌的基本特征首先,它强调世界是人的心灵的象征。
在文学用语里,象征指某种物质的东西借助联想而表示某些其他非物质的东西。
它把一个形象(类似之物)同这个形象暗示的或唤起的一种观念或概念(主观之物)联结在一起,如爬楼梯的形象被用来暗示一个人精神升华的过程。
美国劳伦斯·坡林教授认为:“象征的定义可以粗略地说成是某种东西的含义大于其本身。
”象征主义诗歌的“象征”就采用这一涵义,用“象征”这种方法,暗示作品的主题或作者的内心世界。
其次,象征主义诗歌强调“感应”和“通感”。
现代文学诗歌流派
1. 现代主义派:强调诗歌语言的自由性和创新性,注重个人体验和感受,代表人物有艾略特、波德莱尔、亚当斯密斯。
2. 像白居易、李白那样的古典主义派:这个派别追求自由和自然的表达,同时借鉴古代诗歌的韵律和格式等传统要素。
3. 后现代主义派:注重语言和符号的深度解读,强调对日常生活的反思和解构,代表人物有阿什贝格、艾岛、唐·朝塔。
4. 卫星诗派:聚集于20世纪50年代,此派别主张借助外部情境和文化隐喻来表达主题,代表人物有魏巍、陈丹青。
5. 立体派:主张将诗歌本身当做图像进行感知,通过音响语言和视觉艺术的表现手法来诠释主题,代表人物有沃尔夫和史蒂芬·斯莫利。
6. 纪实派:运用诗歌的方式来呈现事实和社会现象,代表人物有付小妍、迟子建、汪国真。
7. 处女座诗派:强调诗歌做为纯净和精神上的抽象,主张以无意识以及意象的方式来表达诗歌,代表人物有林芙、雪莉·杰克逊。
感应系统理论对艾略特诗歌《荒原》《情歌》的美学解读波德莱尔是19世纪法国著名诗人,文艺批评家。
波德莱尔一生最大的文艺贡献,就是提出了他著名的感应论。
他的理论主张集中体现他的十四行诗《感应》中。
《感应》被称为象征派的宪章①,感应论成为象征主义创造方法的理论依据。
其理论要点是:象征是一种固有的客观存在,自然界万事万物之间,外部世界与人的精神世界之间,有一种内在的感应关系。
世界原本就是一座象征的森林,各种感官之间也存在着相互沟通融会的关系,声音(听觉)可以使人感到色彩(视觉),色彩可以使人闻到气味(嗅觉);诗人能够对这种神秘深奥的感应心领神会,诗人的任务在于去发现、感知和表现这种固有的象征关系和其中的深藏的意蕴,从而发现潜藏在意象中的美感。
而波德莱尔的感应系统论主要包含以下三方面,本文将分别从这三个方面对艾略特的诗歌进行分析和解读:一、感应论的类比方式在《杰·阿尔弗雷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和《荒原》中的运用。
类比是就两种本质上不同的事物之间的几个共同的特征或相似点进行平行比较,从中找出两者的相似之处,得出针对性极强的结论。
类比在各类诗歌中被频繁使用。
在英国浪漫主义时期的作品中,诗人经常运用类比的方式来宣扬本能与情感,表达对自然的敬仰和对于再造新世界的极大憧憬和理想,而与其不同的波德莱尔感应论的类比,旨在运用象征的手段透过表象窥视表象背后的隐秘本质,是一种形而上理性的探求模式。
艾略特的《情歌》采用勃朗宁的内心独白方式,描述了一个怯懦的中年男子准备向一个女士求婚,但他却一直在犹豫不决的思想状态。
诗中的主人公普鲁弗洛克是一个既富有激情又怯懦胆小,既充满欲望又无力追求的可悲的西方男性的悲剧形象。
因此,这首诗展开了挫败感与情绪斗争的主题,旨在揭示现代西方社会人们空虚迷惘的生存状态,并凸显了其早期诗歌中的荒原主题。
这首诗歌的题目本身是带有讽刺意味的,因为事实上在这首情歌中并没有爱情。
一,序言这是一部自问世以来便笼罩在光芒中的作品,它是艾略特的成名作,被誉为“现代派诗歌的里程碑”(1),是西方文学中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杰作。
在形式上,《荒原》使用了多种现代主义表现手法,旁征博引了35个作家的56部作品和谚语民谣,使用了英,法,德,西班牙,希腊,拉丁和梵文七种语言,出现了20多个若隐若现的人物,并且使用“蒙太奇”手法将各种典故,引语,场景,独白,对话等衔接起来。
它因此被称为是一部真正的现代诗,因为它不属于任何一种重要的英语传统诗歌体裁,既不是抒情诗,也不是叙事诗,哲理诗或戏剧诗,然而读者却可以在作品中看到所有这些诗歌体裁的表现方式。
(2)更令人着迷的是因为这部迷宫一样的作品,涉及了十分庞杂的内容,具有丰富复杂的思想内涵,尽管作者一再声称“这首诗仅仅是个人对人生所发的毫无意义的怨言,不过是一首带有韵味的牢骚”(3),然而这部作品仍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被评论家认为是“展示了战后西方文明的危机和传统价值观念的崩溃,反映了整整一代人理想的破灭和精神的失落”。
与后期笼罩作品头上耀眼的冠冕相反,《荒原》诞生在一段十分灰暗的时期,从个人背景来看,艾略特创作这部作品的六七年间,正是诗人生活中最为灰暗甚至绝望的时期,他所敬爱的父亲去世,他的夫人患上严重的精神分裂症,他的创作也接近“枯竭”。
他先后在银行,中学,杂志社等四处兼职,,以求能养家糊口。
丧失亲人的痛楚,夫妻关系的紧张,使得艾略特对生活悲观失望,甚至于一度处于精神崩溃的状态,而一战后整个西方衰败的社会图景是他个人生活不幸的大背景,正如诗人自己所言,造成他的绝望情绪的是时局。
《荒原》不仅表现了诗人自身的绝望情绪,对于读者而言,也的确反映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社会和文化状态,它是“一首十分清楚的20世纪的诗歌,更具体说是一战后的诗歌,它记载了西方价值体系的倒塌”。
(4)由这段创作背景我们不难理解为何《荒原》中充斥着众多晦涩,灰暗的意象,并弥漫着浓郁的死亡意识,“死亡”作为一个关键词,在《荒原》中随处可见:“他当时是活着的现在是死了,/我们曾经是活着的现在也快要死了。
象征主义象征主义的先驱是法国诗人波德莱尔(1821—1867)。
他的著名诗集《恶之花》,一反浪漫主义直抒热情和风花雪月式诗歌传统,将社会与人生的种种丑恶现象作为艺术美的描写对象,表现了对资本主义社会生活极端失望的情绪和感受,加上该诗集在创作手法上,不是现实主义地“再现”客观世界,而是通过细腻刻画物质的形态质地,来暗示、表现人的内心世界,从而成为西方现代主义文艺之先声。
19世纪90年代,象征主义作为文学运动逐渐解体,而作为一股艺术思潮,则于20世纪20年代以更大的规模和声势再度崛起,越出法国国界,更广泛更深刻地反映着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世界的精神危机。
“象征”一词,一般是指某一观念或事物的“代表”或符号。
在文艺领域,所谓象征,就是用具体的事物来表达某种抽象的概念或思想感情,象征意象也因之含有模糊性、神秘性和抽象性。
象征主义文学作家认为,现实是不真实的、虚幻的、充满痛苦,而“另一世界”则是真的、美的。
文艺的目的,就在于通过对现实中外界事物的描写,暗示存在于另一个真实世界的美和神秘,用艰涩多义的语言刺激感觉,产生神秘的联想,形成某种不可捉摸的理想的美和抽象的意象,使“象征”成为沟通两个世界的特殊手段,以此探求内心的“最高真实”,凭直觉去把握对真理的认识和美的领悟。
例如,艾略特认为,艺术表现情绪的唯一方法是寻找一个能立即唤起某种情绪的客观对应物。
在《普罗弗洛克的情歌》中,他将黄昏的天空比作手术台上服了麻药的病人,把大雾比作一只懒猫,这些意象与天气之间的那种神秘而夸张的联系,所表现出的是人的特定的情绪。
象征主义最先开始了对传统文学艺术的全面反叛。
它反“再现”,倡“表现”,注重形式,追求“创新”,宣扬非理性主义和悲观主义的文化思潮以及“抽象化”的艺术倾向,已具备西方现代主义文艺的基本特征,奠定了西方现代主义文艺的发展方向。
沿着象征主义文艺发展的脉络,我们可以归纳出它的一些具体特征:一是描写“交感”。
“交感”或称“通感”,是波德莱尔提出的,并成为他的诗歌艺术观念的核心。
摇摆的法则——读波德莱尔《1846年的沙龙》来源:世艺网摇摆的法则——读波德莱尔《1846年的沙龙》初识波德莱尔是读《恶之花》,那种瑰丽想象和忧郁心绪交织的象征语言爆发出的内聚力至今让灵魂震颤。
一直认为波德莱尔的文字只属于从心里出来的诗,除了柏拉图的灵感理论和迷狂说能解释诗人的创作外,其他任何的文字评论皆属多余。
读罢《1846年的沙龙》后,我懂得了波德莱尔不仅是位诗人,还是位伟大的评论家。
他的美学观点改变了我对他的诗歌创作的看法:波德莱尔除了天才成分外,也有他的创作的美学法则。
波德莱尔是个悖论者,这不仅体现在他的生活中,更体现在他的思想中。
波德莱尔被人诋毁为吃人恶魔,但他却满怀悲悯之心。
他极力地描绘着污秽和丑恶,却在恶中绽放出了艺术之花。
他晚年瘫痪在床,葬礼冷清,却在诗界获得了最高的褒奖,艾略特称他为所有国度中现代诗人最伟大的原型。
也许是生活的悖论造就诗人思想的悖论缘故吧,他的艺术批评中也不时的充满着摇摆不定的思想法则。
诗人对美与道德的关系一直处于摇摆甚至混乱的看法中。
诗人好像总是在寻找机会去厘定美和善的区别,表明美和善是相互分离的,在恶中也能发掘美。
于是他投向了形式主义,让节奏和韵脚去符合人对单调、匀称、惊奇等永恒的需要。
波德莱尔说:诗是自足的,诗是永恒的,从不需要求助于外界。
可以打一个很大的赌,诗人们,如果你们想事先担负一种道德目的,你们将大大的减弱你们的诗的力量。
(对几位同代人的思考二)但他又无时不把美与道德、政治等外在因素纠葛在一起。
诗人曾以不可置疑的口吻宣称:'为艺术而艺术'派的幼稚的空想由于排斥了道德,甚至常常排斥了激情,必然是毫无结果的。
他明显违背了人类的天性。
以普遍人生的最高原则的名义,我们有权将其斥为异端。
(论彼埃尔·杜邦)这种美善关系相悖看法的背后折射的是诗人那颗矛盾的心灵。
这是个人被强大的社会力量压倒、吞噬后所产生的一种复杂感觉。
要反抗这个社会,他力量不够;要顺应这个社会,他于心不甘。
外国著名的悼亡诗摘要:一、悼亡诗概述1.悼亡诗的定义与背景2.悼亡诗的历史发展二、外国著名悼亡诗及其特点1.英国诗人艾略特的《荒原》2.美国诗人惠特曼的《草叶集》3.法国诗人波德莱尔的《恶之花》4.俄罗斯诗人普希金的《致凯恩》5.日本诗人中原中也的《春日》三、悼亡诗的价值与影响1.对后世文学的启示与影响2.对人类情感的抒发与慰藉正文:一、悼亡诗概述悼亡诗是一种描绘死亡、哀悼、思念逝者的诗歌。
它源于人类对生命和死亡的关注,以及对逝者的怀念之情。
从古至今,悼亡诗在各国文学中都有重要地位,许多著名诗人都有悼亡诗作品传世。
二、外国著名悼亡诗及其特点1.英国诗人艾略特的《荒原》《荒原》是艾略特创作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一首悼亡诗。
该诗以荒原的意象象征战后的废墟,表达了诗人对逝去生命的哀悼和对人类未来的忧虑。
诗中运用了多种语言技巧,如象征、暗示、拼贴等,为悼亡诗创作提供了新的手法。
2.美国诗人惠特曼的《草叶集》《草叶集》是惠特曼创作的一部悼亡诗集。
诗中以草叶为象征,寓意生命的脆弱和易逝。
诗人通过对草叶的描绘,抒发了对逝去生命的怀念之情。
惠特曼的悼亡诗具有强烈的个性和民主精神,为美国悼亡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法国诗人波德莱尔的《恶之花》《恶之花》是波德莱尔创作的一部具有开创性的悼亡诗集。
诗中以恶之花为象征,寓意生命的痛苦和哀伤。
波德莱尔通过对恶之花的描绘,展示了人类面对死亡时的恐惧与无奈。
诗中独特的审美观和表现手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4.俄罗斯诗人普希金的《致凯恩》《致凯恩》是普希金创作的一首表达对逝者怀念之情的悼亡诗。
诗中,诗人通过对往事的回忆和对逝者的赞美,表达了对逝去生命的无尽思念。
普希金的悼亡诗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为俄罗斯悼亡诗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5.日本诗人中原中也的《春日》《春日》是中原中也创作的一首表达对逝者怀念之情的悼亡诗。
诗中以春日为背景,寓意生命的重生和希望。
诗人通过对春日的描绘,传达了人类面对死亡时的坚定与勇敢。
艾略特T·S·艾略特(T. S. Eliot)是诗⼈、评论家、剧作家,现代西⽅开⼀代诗风的先驱。
1888年9⽉26⽇,艾略特⽣于密苏⾥州的圣路易斯城,他家境殷实,且富有⽂化氛围。
祖⽗是华盛顿⼤学的创始⼈之⼀,⽗亲是个殷实的商⼈,母亲亦出⽣于名门望族,曾从事诗歌创作。
七⼋岁时,他进了⼀所地⽅学校。
1898年秋⼜转到史密斯学院,他在这⾥学习了希腊⽂、拉丁⽂、德⽂、英⽂和远古史,并阅读了⼤量的⽂学名著,同时还主编《⽕旁》杂志,毕业时获得了拉丁⽂学奖。
1906年6⽉,他进⼊哈佛⼤学专修哲学,同时还选修了英、法、德及古希腊各国⽂学以及中世纪历史、⽐较⽂学、东⽅哲学与宗教等,他的⽼师中有著名的新⼈⽂主义者欧⽂·⽩璧德和美学家桑塔那那,艾略特受新⼈⽂主义者⽩璧德的反浪漫主义观点影响很深。
这期间,他开始了诗歌创作。
1908年,他阅读了《⽂学中的象征主义运动》⼀书和法国象征主义诗⼈拉福格的诗歌。
1910年,艾略特去法国巴黎⼤学学习哲学和⽂学,听过柏格森的哲学课,接触到波德莱尔、拉弗格和马拉美等作家的象征派诗歌。
1911年,艾略特⼜到美国哈佛⼤学学习印度哲学和梵⽂。
1911年⼗⽉,他在哈佛攻读新⿊格尔主义者布拉德雷的哲学。
1914年,他以客座研究员的⾝份去德国。
不久,他⼜前往英国⽜津⼤学撰写博⼠论⽂《经验和知识的⽬的:布拉德雷的哲学》。
1915年开始定居英国伦敦,在⽜津⼤学学习希腊哲学,并在海格特学校教拉丁⽂和法⽂。
1915年,他和埃兹拉·庞德相遇,庞德⼒促其《普鲁弗洛克的情歌》在现代诗的主要阵地《诗刊》上发表。
这⼀年他和有些神经质的英国姑娘维芬结了婚。
为了⽣计他只得到⼀家中学任教,年薪仅140英镑。
1917年,他在罗厄茨银⾏找到了⼯作,不久⼜在《利⼰主义者》杂志做编辑,1919年,他的第⼀部⽂学评论集《圣林》出版。
1921年,由于精神原因艾略待到瑞⼠疗养。
在疗养院⾥,他完成了《荒原》。
现代主义文学流派概述现代主义文学是20世纪初兴起的一种文学流派,它在文学形式、风格和主题上都与传统文学有着明显的区别。
现代主义文学流派包含了许多不同的风格和流派,如象征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等。
本文将对现代主义文学流派进行概述,介绍其特点、代表作品和影响。
一、象征主义象征主义是现代主义文学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它强调意象和象征的运用,追求超越现实的表达。
象征主义文学作品常常充满了隐喻和象征,语言意味深远,给人以深刻的感悟。
代表作家有法国诗人波德莱尔、美国诗人艾略特等。
1. 波德莱尔波德莱尔是象征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诗歌充满了神秘主义和象征主义的色彩,探讨了人类存在的意义和宇宙的奥秘。
他的代表作品《醉舞》、《恶之花》等被认为是象征主义诗歌的经典之作。
2. 艾略特艾略特是20世纪英国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诗歌风格独特,充满了象征主义的意味。
他的代表作品《荒原》被认为是现代主义诗歌的里程碑之一,探讨了现代社会的虚无和荒凉。
二、表现主义表现主义是现代主义文学中另一个重要的流派,它强调对内心世界和情感的表达,追求对现实的扭曲和夸张。
表现主义文学作品常常具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和情绪张力,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控诉。
代表作家有德国剧作家布莱希特、奥地利小说家卡夫卡等。
1. 布莱希特布莱希特是表现主义戏剧的代表人物,他的戏剧作品充满了对现实的批判和反思,探讨了人类存在的困境和无奈。
他的代表作品《断头台上的罗莎》、《加里波第》等被认为是表现主义戏剧的经典之作。
2. 卡夫卡卡夫卡是20世纪文学史上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他的作品充满了荒诞和幻想的色彩,探讨了人类在现代社会中的困境和迷茫。
他的代表作品《变形记》、《审判》等被认为是表现主义小说的代表作品。
三、超现实主义超现实主义是现代主义文学中的另一个重要流派,它强调对潜意识和梦境的探索,追求超越现实的表达。
超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常常具有超现实的想象力和幻想性,探讨了人类内心世界的奥秘和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