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贝克尔《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33.50 KB
- 文档页数:5
身边的经济学:贝克尔的婚姻与家庭经济学家是什么?家是我们满怀乡愁去寻找的那个所在、是我们疲惫时歇脚的港湾、是海德格尔所说的”诗意的居所”、是在精神上给我们以力量物质上给我们以满足的家园。
中国人很早就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家庭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观念以及行为方式。
人是如此依恋着家庭,以至于从古至今,人们从社会学、伦理学的角度对家庭进行了诸多的研究。
但是我们发现,家庭分析是经济学很少涉足的领地,在东西方的正统经济学中,都没有为家庭分析留下多少位置.20世纪70年代以来,加里·贝克尔发表了一系列有影响的著作,"用研究人类行为物质方面的工具和结构去分析结婚、生育、离婚、居民户的劳动分工、声望和其他非物质方面”,创立了家庭经济学。
他在1960年、1964年和1981年发表的《生育率的经济分析》《人力资本》《家庭论》三部著作,被看成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贝克尔家庭经济理论的分析是建立在完整的市场假设的基础上的。
他做了这样两个说明:首先,现代社会的婚姻几乎都是出于自愿,故偏好理论以及理性经济人假设完全适用于此。
其次,婚配过程像一般的市场模式一样,是在信息不完全的前提下由当事人进行选择与竞争的过程,所以,可以假定婚姻关系也是一种市场关系,可以假设一个自由竞争的婚姻市场的存在,这样,在一般市场模式中的成本收益分析、效用价值分析等原理就也可以用于对婚姻状况的分析。
在上述假设基础上贝克尔首先分析了婚恋行为。
贝克尔把婚姻关系和婚恋行为看作是一种市场关系和市场行为,他运用经济学的工具构造了多种行为模型,对婚姻市场上的结婚、离婚和一夫多妻、一夫一妻制进行了解释:人们为什么要结婚?抛开异性相吸、感情需要等人类学和社会学的解释不谈,单从经济学的角度考虑,人们很容易会想到一个词”规模经济".的确,男女两人同吃同住是比一个人生活经济,但几个男性或女性通过同吃同住同样可以获得规模经济,所以,贝克尔认为,规模经济不是婚姻出现的主要原因。
贝克尔人力资本理论及其现实意义Ξ李守身 黄永强(安徽大学经济学院,合肥 230001)摘要:关于贝克尔人力资本理论仍存在着诸多争议,但其采用经济方法观察人本身智力与体力变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无疑具有历史性的突破。
贝克尔从一个全新角度揭示了坚持以人为本的经济发展思想,对现代西方新经济理论研究具有深远意义。
人力资本理论是西方新经济理论的重要分支之一,自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兴起以来,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和知识经济来临,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
该理论坚持以人为本经济发展思想,强调人本身生产能力的积累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弥补了西方传统经济学研究以物为主、忽视作为生产要素之一的劳动者的个体差异对经济影响之不足。
作为人力资本理论的奠基者之一,格里・贝克尔(G ary Becker)长期致力于运用经济学方法和观点研究人类行为,开辟了以前只有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和心理学家关心的研究领域,拓展了经济学研究范围,被称为“帝国创建者的经济学家”。
在人力资本研究方面,贝克尔从家庭和个人的角度出发,做了许多开创性研究工作,奠定了人力资本理论的微观经济学基础,其代表作《人力资本》被认为是“人力资本革命”的起点,其丰硕的研究成果对西方新经济理论研究有深远影响,对于我们正确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也有现实参考价值。
一、贝克尔人力资本理论主要内容(一)对人力资本概念的论述在贝克尔《人力资本》一书出版之前,人力资本概念已存在很长时间。
1766年,亚当・斯密给人力资本下了较为完整的概念,他认为一个国家全体居民的所有后天获得的有用能力当作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在社会的固定资本中,可提供收入或利润的项目,除了物质资本外,还包括社会上一切人学得的有用才能。
……这种优越的技能,可以和职业上缩减劳动的机器工具,作同样的看法,就是社会上的固定资本”。
①德国历史学派先驱李斯特进一步发展了这一观点,他在抨击古典学派将体力劳动看做是惟一生产力的观点时,提出“物质资本”与“精神Ξ贝克尔是当代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特别是在发展人力资本理论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
经济学百年(一)1西方经济学形成于工业革命的后期,时间大概是()。
A、十九世纪初B、十九世纪末C、十八世纪初D、十八世纪末我的答案:A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西方经济学发生条件的是()。
A、资产阶级革命B、工业革命C、文艺复习D、土地革命我的答案:D3现代经济学本身是研究市场经济运行和发展的,因此发生在西方。
()我的答案:√经济学百年(二)1()是边际效应学派的主要代表。
A、路德维希·冯·密塞斯B、庞巴维克C、熊彼特D、哈耶克我的答案:B2马克思主义的来源是()。
A、马克思主义哲学B、古典政治经济学C、空想社会主义D、以上都对我的答案:D()的代表作品是《通向奴役之路》。
窗体顶端A、冯密塞斯B、熊彼特C、萨缪尔森D、哈耶克我的答案:D3哈耶克、熊彼特、庞巴维克都是奥地利经济学家。
()我的答案:√经济学百年(三)1道格拉斯?诺斯认为,西方世界兴起的原因是制度变革,其关键是()。
A、教育B、市场经济C、产权D、工业革命我的答案:C2十六世纪末的重商主义认为,财富来自于()。
A、流通B、土地C、产权D、农业我的答案:A3芝加哥经济学派代表人物罗纳德·哈里·科斯教授创立了()。
A、社会经济学B、法律经济学C、市场经济学D、国际经济学我的答案:B4中国经济体制现在的状况是()。
A、政府投资B、支持垄断C、低层次的重复建设D、以上都对我的答案:D中国是典型的重商主义国家。
对经济学百年(四)1()认为市场经济能够促进财富的极大增长。
A、恩格斯B、马克思C、亚当斯密D、刘易斯我的答案:c2下列关于德国经济学家里斯特的说法正确的是()。
A、他主张保护贸易B、他主张财富的生产力比财富本身重要C、他是德国历史学派的先驱D、以上都对我的答案:D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都是()最典型的代表。
窗体顶端A、社会经济学B、国家经济学C、政治经济学D、古典经济学我的答案:D亚当斯密被誉为“经济学界的哥白尼”。
【经济社会学】参考书目汇编01.斯梅尔瑟,《经济社会学》,华夏出版社,198902.斯梅尔瑟、帕森斯,《经济与社会》,华夏出版社,198903.加里・S•贝克尔,《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上海三联书店,199504.彼得•布劳,《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华夏出版社,198803.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社,06.道格拉斯・C •诺斯、罗伯特•托马斯,《西方世界的兴起》,华夏出版社,07.道格拉斯・C •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三联书店,199108.道格拉斯・C •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成就》,时报文化出版企业有限公司,199409.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北京,商务,199810.马克斯•韦伯,《新教论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北京,三联书丿占,198711.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江苏人民社,199312.詹姆斯・S •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13.彼得•布劳,《不平等和异质性》,中国社会科学,199114.布坎南,《自由、市场与国家》,上海三联书店,198615.布罗代尔,《15-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1-3卷),16.布罗代尔,《资本主义的动力》,牛津大学社,199717.C.格鲁特尔特,T.范•贝斯特纳尔,《社会资本在发展中的作用》,西南财18.康芒斯,《制度经济学》,商务,196219.卡尔•波兰尼,《大转折》,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920.帕森斯,《社会行动的结构》,译林出版社,200321.林德布洛姆,《政治与市场》,上海三联书店,199222.R •科斯,《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一一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23.塞缪尔・P •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北京:三联书店,198924.凡伯伦,《有闲阶级论》,商务,25.林南,《社会资本一一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上海人民社,200526.米歇尔•鲍曼,《道德的市场》,中国社会科学,200327.罗伯特・A •达尔著,《现代政治分析》,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28.露丝・本尼迪克,《文化模式》,华夏出版社,198729.黃绍伦著,张秀莉译,《移民企业家一一香港的上海工业家》,上海古籍出版30.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江苏人民社,199631.弗朗西斯•福山,《信任一一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海南出版社, 200132.何梦笔,《网络、文化与华人社会经济行为方式》,山西经济出版社, 199633・黃光国编,《中国人的权力游戏》,巨流图书公司印行,198834.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中华,199235.A •哈耶克,《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36.皮埃尔•布迪厄,《实践与反思》,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37.赫伯特•西蒙,《管理行为一一管理组织决策过程的研究》,38・G•格尔茨,《文化的解释》,译林出版社,199939-高家龙著,程麟茹译,《大公司与关系网一中国境内的西方、日本和华商大企业》,40-吉登斯,《社会的构成》,三联书店,199841.林语堂,《中国人》,学林岀版社,199442.费孝通,《乡土中国》,三联书店,199843.费孝通, 《江村经济》,江苏人民社,198644.费孝通,《美国与美国人》,三联书店,198645.林耀华,《金翼》,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46.明恩薄,《中国人的特征》,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47.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学林出版社,198748.李汉林,《中国单位社会一一议论、思考与研究》,上海人民社,200449.李培林,《中国社会结构转型一一经济体制改革物社会学分析》,50-孙立平,《断裂一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岀版社,51・孙立平,《失衡》、52・孙立平, 《博弈》53・孙立平, 《转型与断裂》54・李路路, 《转型社会中的私营企业主》,中国人民大学社,1998葩.翟学伟, 《中国社会中的日常权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36.翟学伟,《面子•人情•关系网》,河南人民社,199437・张其仔, 《社会资本论一一社会资本与经济增长》,社会科学文献岀版社,199938・张其仔, 《新经济社会学》,中国社会科学,200159.张维迎, 《企业的企业家一一契约理论》,上海三联书店和上海人民社,60.郑也夫, 《代价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61.郑也夫编,《信任:合作关系的建立与破坏》,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62・斯威德伯格,《经济学与社会学》,商务,200363・斯威德伯格,《经济社会学原理》,64•富永建一,《经济社会学》,63・汪和建,《新经济社会学》 66・朱国宏,《经济社会学》。
委托—代理关系中腐败的经济学分析张东辉(山东大学经济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摘 要:利用委托—代理关系分析政府官员(代理人)与公共权力的授予机构(委托人)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可能产生的腐败行为,为了解释腐败产生的原因,通过委托人与代理人的博弈模型集中分析了代理人的选择问题。
该模型是根据信息经济学和激励理论的基本观点构建的。
依据该模型分析得出若干结论,这些结论可以较好地解释委托—代理关系中的腐败问题。
关键词: 委托—代理;博弈;监督机制中图分类号:F 062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72X (2002)01-0006-03 委托—代理分析模型是根据信息经济学和激励理论的基本观点构建的。
在引入委托—代理模型分析腐败行为时,加入了第三者支付变量,所以,这里讨论的是委托人—代理人—潜在行贿人三者之间的关系。
从简单的委托人—代理人—潜在行贿人模型分析中,可以获得有关腐败的若干结论。
克利特加德(K litgaard ,R 1)曾提出过一个著名公式:腐败=垄断权力+任意决定权-责任心,当代理人(政府官员)对顾客(公众,其中包括潜在的行贿者)拥有垄断行为,享有任意决定权,又缺乏道德和责任约束时,腐败活动会不断增加。
当顾客可以从代理人那里获得垄断性租金时,他就乐于行贿(第三者支付问题出现)。
委托人(公共权力的授予机构,即政府)必须分析各种腐败的程度,评估腐败的代价,然后采取惩治措施,以满足使反腐败的边际成本等于减少腐败带来的边际收益这个最优条件。
图1描述了委托人—代理人—公众之间相互关系。
首先委托人选择代理人,委托人根据代理人的表现决定对代理人的奖惩(获取有关信息)。
无论委托人选择代理人,还是委托人做出对代理人的奖惩都需要掌握有关代理人的足够的信息。
其次,委托人决定代理人与公众(顾客)的关系,公众中想获取垄断租金的人决定对代理人的物质刺激。
从这个过程来看,委托人赋予代理人以权力为公众和代理人本身提供服务。
免费论文中国古代家庭“多子多福”观的经济学分析(一)中国古代家庭‚多子多福‛观的经济学分析【内容摘要】本文从微观经济的角度出发,考察了古代中国农民家庭的生育决策。
以父母所在家庭利益最大作为生育的准则,结合生理情况讨论了为什么在近两千年里,中国农民家庭人口的平均规模一直稳定地保持在5—6人的水平。
【关键词】预期子女质量家庭对于子女的平均评价净产出能力人口是中国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中国经济史研究中不得不面对的课题。
它与各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现象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许多学者从社会学和宏观经济的角度来研究过多的人口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本文则尝试从微观经济的层面来考察古代中国(由于自汉代至清末,中国家庭的生活传统和形态没有根本的变化。
因此,为了表述方便,暂将这段时期的中国称为‚古代中国‛。
这与历史学上的用法并不一致。
)农民家庭的生育决策。
一.古代中国农民家庭子女数量供求的微观经济分析在经济学上,完整地分析一种商品的需求要考虑5个方面:价格,相关产品价格,收入,预期以及偏好。
我们同样可以用此来分析家庭对于子女的需求,但应对其做一定的修改。
价格:这里的价格当然不是指买卖子女的价格,它应当理解为家庭生育子女的‚直接成本‛。
拿经济学来解释家庭生育决策的时候,所考虑的主要的机会成本就是母亲在生育期和哺乳期内放弃的工资和其他工作收入。
母亲工资越高,生育子女的‚直接成本‛也就越高。
西方社会白领女性阶层生育孩子的数量明显少于其他收入较低的妇女群体便是一个例子。
同样的逻辑可以很好地适用于古代中国农民家庭子女需求的分析中。
在古代中国,‚典型的核心家庭中,妻子则操持家务,如做饭,做针线,喂养家畜和家禽,照顾孩子,或做一些不需要太大体力的园圃劳动,制陶等工作。
‛[1 薛麦喜主编,《黄河文化丛书〃民俗卷》,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5月第1版,P318]1妇女的产出占家庭总产出的比例很低。
而且由于古代中国家庭保健的缺乏,即便是在生育和哺乳期间,妇女还是要尽可能地参与家庭劳务。
1 上海交通大学国务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课程 《公 共 管 理 理 论 研 究》专 题 主讲人:唐兴霖 一、绪言 1、 公共管理学(PA):危机、理论与解构 2、 公共管理学:历史与诠释 3、 公共管理研究:专题选择的依据 阅读文献:Jay ·M.Shafrite等编:《公共行政学经典》英文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J ·Steven Ott等主编:《公共行政导论:文献选读》英文本,北京大学出版社/颜良恭:《公共行政中的典范问题》,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Jong S.Jun:《公共行政:设计与问题解决》,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唐兴霖:《公共行政学:历史与思想》,中山大学出版社
二、专题与选读书目 专题讨论1:公共管理学如何可能 阅读文献:O·C.麦克斯怀特:《公共行政的合法性——一种话语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杰伊·D.怀特等:《公共行政研究——对理论与实践的反思》,清华大学出版社/法莫尔:《公共行政的语言——官僚制、现代性和后现代性》,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专题讨论2:公共管理学研究的途经
阅读文献:戴维·H.罗森布鲁姆等:《公共行政学:管理、政治和法律的途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Robert B.Denhardt:《公共组织理论》,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Morgan:《组织意象》,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 专题讨论3:公共管理学的范畴、体系和方法
阅读文献:怀特:《行政学导论》,上海商务印书馆(节本见彭和平 竹立家等编译《国外公共行政理论精选》,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张金鉴:《行政学典范》,台湾中国行政学会/ Robert B.Denhardt Joseph W.Grubbs:《公共行政》,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吴琼恩:《行政学的范围与方法》,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 专题讨论4:公共管理的政治学基础
阅读文献:古德诺:《政治与行政》,华夏出版社/费斯勒:《行政过程中的政治:公共行政学新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乔尔·阿伯巴奇等:《两种人:官僚与政客》,求实出版社 专题讨论5:经济人假设与公共管理
关于经济的32本经典(必备书单)⼈类97%的财富,是在过去250年——也就是0.01%的时间⾥创造的。
——著名经济学家布拉德福德·德隆经济学是⼀门增进⼈类幸福的学问。
——萧伯纳G20特别策划(四)来了,关于经济的32本经典。
1.詹姆斯·托宾《⼗年来的新经济学》198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资产组合选择的开创者美国新凯恩斯学派的重要代表⼈物之⼀曾被选为美国经济学会会长通货膨胀作为⼀种社会灾害被过分夸⼤了。
尽管物价正在年复⼀年地上升,然⽽经济也正在通货膨胀作为⼀种社会灾害被过分夸⼤了。
⽣产着越来越多的满⾜⼈民需要的商品、劳务和⼯作机会。
毕竟这⼀切才是经济的真正⽬的。
——鲁姆斯·托宾托宾所谓的“新经济本书汇集了詹姆斯·托宾在1972年在普林斯顿⼤学威尔逊学院的演讲稿。
托宾所谓的学”就是指第⼆次世界⼤战以后发展起来的美国凯恩斯主义,也就是“新古典学派的综合”。
本书反映了新经济学在政策⽬标和政策主张⽅⾯的基本内容,美国政府实⾏新经济学的来龙去脉和由此引起的统治阶级内部的⽭盾、美国经济学界的争论以及新经济学的发展趋向。
2.《实证经济学论⽂集》⽶尔顿·弗⾥德曼,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弗⾥德曼重振了⾃由经济学,在它即将被世⼈所遗忘的时候。
——前英国⾸相撒切尔夫⼈他的⼯作证明了⾃由市场是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引擎,他的著作为当今世界各国央⾏的政策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有效帮助央⾏维持经济稳定,也改善了全世界⼈民的⽣活⽔平。
——前美国总统布什半个世纪以来,他⼀直是我⽣命中的⼀个重要座标,不管是在职业还是个⼈⽣活⽅⾯。
没有他的存在,我的⽣活会是完全两样的。
——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尔顿·弗⾥德曼是⼀个巨⼈,在推动美国经济⾃1940年顺利发展⾄今的过程中所起的作⽤⽅⾯,20世纪的经济学家中还没有谁可以与他相提并论。
——弗⾥德曼的主要理论对⼿、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本书主要关注的是,在构建⽼凯恩斯所提倡的“独特的实证科学”的过程中产⽣的⼀些⽅法论问题,即:如何确定⼈们提出来的某⼀假说或理论,是否应该要暂时作为“关于是什么的系统化知识”的⼀部分⽽接受下来的问题。
经济行为与社会结构:嵌入性行为行为和制度如何被社会关系影响是社会理论的经典话题之一。
只要这种关系存在,那么由它们的“在场”所引致的状况就只有通过一种思想实验,就像霍布斯(Tomas Hobbes)的“自然状态”或是罗尔斯(John Rawls)的“原始位置”等来想象了。
在功利主义的传统中大部分观点,包括古典和新古典经济学,都假设理性的、追求个人利益的行为几乎不受社会关系影响,因此追求一种近乎于这些思想实验的理想化状态。
与此相反的则是我所谓的“嵌入性”的主张:这种讨论认为行为和制度总是受到正在运行的社会关系的压抑和控制,因此将它们看作是彼此分离的做法是一种令人痛心的误解。
本文关注经济行为的嵌入性。
长时期以来,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政治家和历史学家的主要观点就是:在前工业化社会,经济行为深深地嵌入于社会关系之中,受各种非经济因素的影响。
但随着现代化的发展,经济行为变得越来越自主。
这种观点将经济视为工业社会中一个独立的、与其他领域曰渐分离的领域,经济交换行为不再以交易的社会和亲缘义务来定义,而是以个人利益的理性计算来定义。
有时进一步的讨论甚至认为,现代情况与传统的情况是相反的:不是经济生活沉浸在社会关系之中,而是这些关系变成了市场的附庸现象。
嵌入性的地位与人类学的“实质主义”学派相关,人们通常将这个学派与卡尔波兰尼的名字联系在一起(1994;波兰尼,艾瑞森伯格和皮尔逊,1957),以及与历史学和政治学中的“道德经济”观念(汤普森1971;斯科特1976)是同一的。
它在某些方面还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有着明显的关系。
然而,对于这种伴随现代化而出现的对嵌入性观念的突破,几乎没有经济学家接受。
大部分人坚信早期社会中的嵌入性程度实质上并不比现代社会中所谓的低水平嵌入性更高。
这种基调是亚当•斯密首先设定的,他假定“在人类的本性中存在一种与他人以物易物和互换物品的倾向”,并假设既然劳动是原始社会唯一的生产要素,那么物品就必须依据劳动的成本来交换,就像在一般的经典交换理论中那样([1776],1979,第一卷,第二章)。
劳动法参考书目国内部分:1、曹燕著:《和谐劳动关系法律保障机制研究——对我国劳动法律制度功能的反思》,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2、姜颖主编:《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专题讲座--原理·制度·案例》,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3、黎建飞著:《劳动合同法热点、难点、疑点问题全解》,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4、林嘉著:《劳动合同法热点问题讲座》,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5、董保华,杨杰著:《劳动合同法的软着陆: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与应对》,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6、孙德强著:《中国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7、王全兴著:《劳动法》,法律出版社,20088、董保华著:《十大热点时间透视劳动合同法》,法律出版社,20079、姜颖:《劳动合同法培训教程》,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主编10、颜运秋、周晓明著:《劳动合同争议处理程序——协商·调解·仲裁·诉讼》,法律出版社,200711、董保华、董润青著:《最新劳动合同法案例解读[中英文对照]》,法律出版社,200712、关怀:《劳动法教程》,法律出版社,2007 主编13、姜颖著:《劳动合同法论》,法律出版社,200614、周伟著:《中国的劳动就业歧视:法律与现实》,法律出版社,200615、蒋月著:《中国农民工劳动权利保护研究》,法律出版社,200616、郑尚元著:《劳动法与社会法理论探索》,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17、郑尚元著:《劳动合同法的制度与理念》,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18、王全兴、黄昆著:《中国劳动法(全国司法院校法学教材)(第3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19、胡彩霄著:《劳动法精要》,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20、李环:《和谐社会与中国劳动关系》,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21、郭捷著:《劳动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22、黄越钦著:《劳动法新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23、徐智华主编:《劳动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24、周长征著:《社会正义的十年探索:中国与国外劳动法制改革比较研究[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论丛]》,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25、黎建飞:《劳动法案例分析[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著26、关怀林嘉:《劳动法[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著27、王益英著:《外国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28、史探径:《劳动法》,经济科学出版社,199029、任扶善:《世界劳动立法》,中国劳动出版社,199130、王益英主编:《我国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31、贾俊玲主编:《21世纪亚太地区劳动法与社会保障发展趋势》,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出版社,200132、董保华等:《社会法原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33、杨燕绥:《劳动与社会保障立法国际比较研究》,中国劳动保障出版社,200134、程延圆主编:《劳动关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35、林燕玲:《国际劳工标准》,中国工人出版社,200236、周长征:《全球化与中国劳动法制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37、董保华:《劳动关系法律调整机制》,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38、关怀主编:《劳动法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39、常凯:《劳权论》,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40、郑尚元:《劳动争议处理程序法的现代化--——中国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的反思与前瞻》,中国方正出版社,200341、姜颖:《劳动争议处理教程》,法律出版社,200342、孙德强:〈中国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43、郑桥:《劳资谈判》,中国工人出版社,200344、程延圆:《集体谈判制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45、王全兴:《劳动法》,法律出版社,200446、贾俊玲主编:《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学》,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47、常凯、张德荣著:《工会法通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48、常凯主编:《劳动关系·劳动者·劳权—-当代中国的劳动问题》,中国劳动出版社,199549、常凯、乔健主编:《WTO:劳工权益保障》,中国工人出版社,200150、陈东琪著:《新政府干预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51、陈恕祥、杨培雷著:《当代西方发达国家劳资关系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52、陈云生著:《权利相对论—-权利和义务价值模式的结构》,人民出版社,199453、崔义、崔生祥主编:《民主管理通论》,企业管理出版社,199054、董保华著:《劳动法论》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955、范战江主编:《劳动争议处理概论》,中国劳动出版社,199556、冯彦君著:《劳动法学》,吉林大学出版社,199957、高书生著:《中国就业体制改革20年》,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58、顾海良主编:《世界劳动市场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59、顾肖荣、杨鹏飞著:《劳动法比较研究》,澳门基金会,199760、关怀主编:《劳动法》(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61、郭军等著:《中国社会主义劳动经济学研究》,红旗出版社,199662、胡鞍钢等著:《扩大就业与挑战失业——中国就业政策评估(1949-2001)》,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263、黄剑青著:《劳动基准法详解》,台湾三民书局,199364、黄越钦著:《劳动法论》,台湾政治大学劳工研究所,199465、黄越钦著:《劳动法新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66、姜颖、吴亚平主编:《劳动争议处理教程》,中国工人出版社,200067、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工资研究所编《中国劳动标准体系研究》,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68、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组织编写:《2003—2004年:中国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69、李德齐著:《政府企业工会:劳动关系国际比较》,华文出版社,199870、李景森、贾俊玲主编:《劳动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71、厉以宁、吴世泰著:《西方就业理论的演变》,华夏出版社,198872、梁书文、回沪明主编:《劳动法及配套规定新释新解》,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73、林燕玲著:《国际劳工标准》,中国工人出版社, 200274、刘开明著:《身体的价格—-中国工伤索赔研究》,人民日报出版社,200375、刘元文著:《相容与相悖—中国的职工民主参与研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76、陆雄文著:《民主管理》,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77、钱伯海著:《社会劳动价值论》,中国经济出版社,199778、邱小平主编:《劳动关系》(第二版),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79、任扶善著:《世界劳动立法》,中国劳动出版社,199180、石美遐著:《市场中的劳资关系:德、美的集体谈判》,人民出版社,199381、石美遐著:《集体合同集体谈判》,法律出版社,199682、史尚宽著:《劳动法原论》,1934年上海初版,1978年台湾正大印书馆重刊版83、宋晓梧著:《产权关系与劳动关系》,企业管理出版社,199584、宋晓梧著:《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85、孙仲范、冯同庆、常凯主编:《新编工会学》,人民出版社,200186、覃有土、樊启荣编著:《社会保障法》,法律出版社,199787、王家宠著:《国际劳动公约概要》,中国劳动出版社,199188、王家宠、钱大东主编:《市场经济国家的劳动关系》,中国工人出版社,200489、王建新主编:《经济学家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劳动问题》,中国劳动出版社,199390、卫民、许继峰编著:《劳资关系与争议问题》,空中大学,199991、吴敬琏著:《转轨中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92、夏积智主编:《中国劳动法若干重要理论与政策问题研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199993、夏勇著:《人权概念起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94、夏勇主编:《走向权利的时代——中国公民权利发展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95、徐显明主编:《公民权利义务通论》,群众出版社,199196、徐小洪著:《冲突与协调——当代中国私营企业的劳资关系研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97、许建宇著:《劳动法新论》,杭州大学出版社,199698、余晖鸿主编:《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099、曾虹文主编《劳动监察概论》,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100、张其恒著:《世界劳动关系总览》,台湾政治大学劳工研究所,1998101、张天开著:《各国劳资关系制度》,文化学院,1988102、章谦凡著:《市场经济的法律规制》,中国法制出版社,1998103、郑功成、郑宇硕主编:《全球化下的劳工与社会保障》,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2 104、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部国际合作司、中国劳动科学研究院国际劳工研究所编:《世界劳动》(第一集),中国劳动出版社,1996105、周弘著:《福利的解析:来自欧美的启示》,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106、周天勇著:《劳动与经济增长》,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107、朱柔若著:《社会变迁中的劳工问题》,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8108、左祥琦著:《点击劳动关系》,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2国外部分:1、[法] 卡特琳·米尔著,郑秉文译:《社会保障经济学》,法律出版社,20012、[德]W.杜茨著,张国文译:《劳动法[德国法学教科书译丛]》,法律出版社,20033、林晓云著:《美国劳动雇佣法》,法律出版社,20074、[日]马渡纯一郎著田思路译:《劳动市场法的改革[法律与社会丛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5、田思路贾秀芬著:《契约劳动的研究》,法律出版社,20076、[美]罗伯特·A·高尔曼著,马静等译:《劳动法基本教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7、[美]约翰Boo威廉姆森、弗雷德C·帕姆佩尔著,赵陵、马胜杰等译:《养老保险比较分析》,法律出版社,20018、[英]凯瑟琳.巴纳德著:《欧盟劳动法》,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9、罗结珍译:《法国劳动法典》,国际文化出版社,199610、[英]查尔斯。
读《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 《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是199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芝加哥学派”教授加里·S·贝克尔的代表作,这本书堪称后来被人们称为“经济学帝国主义”的宣言书。这本书集中体现了贝克尔的学术思想和学术成就,认为人类一切活动都可以归源为效用最大化,而经济分析是效用最大化、偏好稳定和均衡分析的三位一体,经济分析可以对人类行为作出统一的解释。根据这个观点,他分析了歧视现象、犯罪行为、人力资本和时间分配、非理性行为、婚姻家庭以及社会相互作用等传统上由法律学、政治学、人口学、社会学及社会生物学等学科考察的广泛的人类行为,并建立模型来进行经济学的解释。
事实上,贝克尔的学说刚提出时,引起了学术界的强烈反应和极端歧视,传统学者认为这是根本无法接受的。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发现,当时看似狂想的理论已经在某些方面成了经济学的范式,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贝克尔的主张。贝克尔于1992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可以看作是对贝克尔以“经济分析”研究“非经济问题的肯定”,是对“经济学帝国主义扩张”的肯定。
贝克尔的《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是一部文集,内容是由贝克尔从他已发表的诸多论述中精心编篡而成,各个章节具有相对独立性,各章之间又彼此关联。该书共由七篇构成,第一篇导言是方法论的阐述,其他六篇则是这种方法论的进一步发挥,这六篇分别是《价格与偏见》、《政治和法律》 、《时间和家庭 》、《非理性行为》、《 婚姻、生育力和家庭 》、《社会相互作用》。
第1篇导言 贝克尔在《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第1章《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中》指出的“经济学之所以有别于其他社会科学而成为一门学科,关键所在不是它的研究对象,而是它的分析方法。的确,许多行为同时为几门学科所研究……但我认为经济分析是最有说服力的工具,这是因为,它能对各种各样的人类行为作出一种统一的解释。” 贝克尔的分析方法就是“更明确更全面地假定最大化行为,假定家庭、厂商、工会或管理当局的效用或福利函数能够最大化。假定存在着不同效率的市场以协调各方参与者。假定人们(的)偏好也没有很大的差异。”贝克尔认为追求最大化行为、市场均衡和偏好稳定的三位一体假设及其运用构成了经济分析的核心。贝克尔认为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不仅适用于解释经济行为,而且可以解释“语言的进化、出席礼拜频次、死刑、法律制度、动物绝种,以及自杀、离婚率,等等”。一言蔽之,“经济分析提供了理解全部人类行为的可贵的统一方法。”
在方法论的部分,贝克尔阐述了对于经济学展阶段的看法,认为经济学经历了研究物质资料生产和消费的第一阶段,研究货币交换关系的第二阶段,现在到了研究人类全部行为的第三阶段。这样,把所有人类在资源稀缺下的选择行为都纳入经济学的研究领域。这样,他研究了犯罪、自杀、婚姻、爱情、生育子女等等诸多以往经济学不会研究,经济学家也决不会涉足的领域。而通过他的研究方法,理论上我们可以将经济学的研究推广到所有这些人类的感性层面的领域,并建立完善一套研究分析的范式。在贝克尔看来,作为通用科学的经济学,完全有能力并胜地任解决人类所有问题。在其眼中,宗教、人群、社会、国家、基础是最复杂的文化与人的心理解释完全可以抽象化和量化为个体行为分析解决。 通过导言,我们可以看到,贝克尔最核心的思想是,坚守“经济人”的信条,用经济分析来解释人类的行为。经济人假设是长期以来经济学的核心假设,但是对于人类富有情感的一面时,却无能为力。但贝克尔却通过对人类非理性的一面进行经济学的定义,通过严谨的数学模型进行描述,最终将其纳入经济人假设框架下的经济学分析之中。我的理解是,对于人类非理性的行为,支配这种性的内在原因,是为了通过这种行为获得比理性行为更高的效用值。换句话说,非理性的行为是人类的一种支出,体现为资源的不合理分配或交易成本的增加,这种支出的目的和消费商品一样,是为了获得效用。人类的效用函数其实是很难准确描述的,但是却可以通过一种科学化的定义做出比较合理的解释。只要人们的效用满足了完备性、反身性、传递性,我们就认为是一个理性人,一个经济人。既然人类一切活动的都蕴含着效用最大化的动机,那么都可以运用经济分析加以研究和说明。
第2篇价格与偏见
对歧视现象的解释是贝克尔从传统的经济学研究领域迈向经济领域进行开创性研究的第一步。歧视是贝克尔博士论文的研究专题,在后来的专著中他发展了这个研究。贝克尔指出在市场经济中,收入差异是可以预测的,除去学历、技术、工作经验等因素造成的差异后,剩下部分就是纯粹的“歧视”造成,经过这样的提纯后,贝克尔开始提出一个“市场歧视指数”来衡量歧视的大小,而歧视实际上个体最自身偏好的一种消费行为,简单地说,歧视对方就是消费自己的偏好,需要付出一定的金钱。贝克尔分析结果发现,一个群体A对另一个群体B的歧视减少了B的收入,也减少自身的收入。在现实生活中,处在市场经济中的两个集团,比如白人与黑人,男人与女人之间一方对另外一方的歧视行为,实际上损害了双方的利益
第3篇政治和法律 在第3章《竞争与民主》中,贝克尔论述了理想条件下民主政治的运行状况,揭示出理想条件下民主政治与理想状态下的即自由市场中的自由企业制度相类似,指出政治决策取决于选民的价值取向。接着,他又揭示出现实中的民主政治的垄断因素及其他不完备性至少与市场领域一样突出,甚至更为严重。
第4章阐述的是犯罪与惩罚问题。犯罪是一个涉及诸多领域的人性现象,也是制度现象,更是一个特殊的经济现象。根据贝克尔的经济学分析法,当人们从事犯罪活动的效用(收益)超过他把时间及其它资源用于从事其它活动所能带来的效用(收益)时,他就会选择从事犯罪活动。权利分配与经济市场并非完全均等与竞争,或者在阶层式组织中存在委托—代理关系时,每个人即使恪尽职守,清廉奉公,本本份份,也得不到由此带来的全部收益;反过来,即使他犯罪,也不会承担由此造成的全部损失,即每个人在犯罪行为的私人成本与收益可能大大偏离社会成本与收益,只要其私人收益足以超过私人成本,就总会有人哪怕冒风险也愿意去做。同样的方法,我们可以分析“腐败现象”。腐败行为就是在上述逻辑下作出的一种选择。因此公共工作者严格来讲是有私心的“公仆”、代理人会带着私心的“跑腿”,代表也代表选举其的民众同时也是自己的代表,专家会带着私心成为利益“代言人”,所以只要其腐败收益足以超过腐败成本,出现腐败等攀附公共利益的个人利益现象等就不足为奇了。
第4篇时间和家庭 第4篇围绕人力资本、时间分配和家庭生产展开了讨论。一般认为,贝克尔在人力资本和人力投资方面最为显著。贝克尔为人力资本理论构造了微观经济基础,使之数学化,并把人力资本的观点发展为确定劳动收入的一般理论。对于闲暇,贝克尔认为,不应把闲暇看作一个独立的范畴,所有闲暇都含有某种消费,所有消费活动都含有某种闲暇。人们不是在工作和闲暇之间选择,而是在不同消费活动之间选择。该篇重新构造了家庭理论,家庭不再被视为从市场购买商品和劳务的单纯被动的消费者,而是健康、声望等非市场商品的积极的生产者。家庭通过综合运用市场商品与劳务、家庭成员的时间、教育及其他“环境”变量生产出非市场商品。
第5篇非理性行为 贝克尔认为,非理性行为包括处于极端情形的怠惰行为和冲动行为,或者说,非理性是对最大化的偏离。通过对冲动模型和惰性模型的分析,贝克尔得出,非理性的人或厂商因机会的变化往往被迫做出理性的反应。
第6篇婚姻、生育力和家庭 家庭分析一向是社会学的领地,传统经济学对此很少研究。而贝克尔把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应用于家庭分析,突破了传统经济学的局限,创立了家庭经济学。他“用研究人类行为物质方面的工具和结构去分析结婚、生育、离婚、居民户的劳动分工、声望和其他非物质方面”,把人力资本理论、最大化行为理论、稳定偏好理论和市场均衡理论贯彻其中,对家庭生活的很多重要问题给予了科学的解释。
贝克尔对家庭研究的出发点是假设当男女双方决定结婚、生育与离婚时,通过成本收益分析,设法使自己的“效用”最大化。当“合伙”的预期收益大于单身或继续寻找配偶所担负的成本时,个人便会选择结婚。反之,保持单身或选择离婚。
对于生育问题,贝克尔认为“对于绝大多数父母来说,子女是一种心理收入或满足的来源,按照经济学的术语,子女可以看成一种消费商品,有些时候,子女还可以提供货币收入,因而还是一种生产品,而且,由于用于子女的支出和子女带来的收入不是一成不变,而是随着子女年龄的变化而有所不同,使得子女既是一种耐用消费品有时一种生产品。” 如果生育一个孩子的成本大于收益,人们就会决定不生育;反之,则选择生育。据此,贝克尔解释了发达国家生育率的下降问题,以及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不同地区之间的不同生育率的问题。
第7篇社会相互作用 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个人行为主要是利己的,但也有利他的一面。尤其是在家庭内部,利他主义更是普遍。贝克尔指出:“即使自私的家庭成员有时对其他成员似乎也会采取利他主义行为”,“对亲戚的利他主义是人类和动物‘本性’的持久的遗传特性”,“经济学家的个人理性同社会生物学家的群体理性的结合能够形成更有说服力的分析。”从数学模型的分析中得出:在许多情况下,具有合作倾向的人,都比其他人更可能分享合作的同胞的好处;在其实践有可能被模仿时,甚至那些自觉选择其行为的自私的理性个体,也会觉得作利他主义的事合乎他们的利益。模型证明:如果某些生物种是在集团竞争中延续下来的话,舍己救人的利他主义者的遗传基因就不会消失;理智的利他主义者的利他主义小于不理智的利他主义者,他们将比不理智的利他主义者和自私的个体更适于生存。
这部书中,贝克尔运用经济分析方法解释了人类行为的许多方面,然而,经济分析所能运用的领域远不止这些,我们可以运用贝克尔的经济分析方法在人文科学领域里进行任何一个问题的研究。贝克尔的这种分析方法是阅读这本书后我们所应学习和掌握的,我们应学会并积极运用这种分析方法来研究解释生活中的各种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