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论与法院审判的关系探析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2
第1篇一、引言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舆论的力量日益强大。
舆论不仅能够影响公众情绪,甚至有时会干预法律的执行。
本文将以某虚假舆论事件为例,探讨舆论打压法律的现象,分析其成因、影响及应对策略。
二、案例背景2019年,某地发生了一起命案。
犯罪嫌疑人被警方抓获后,一名受害者的家属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大量虚假信息,声称警方涉嫌刑讯逼供。
这些信息迅速在网络上传播,引发了大量网友的关注和转发。
随后,一些知名媒体和自媒体也纷纷加入这场舆论风波,对警方进行指责。
在舆论的压力下,警方不得不对犯罪嫌疑人进行重新审讯,并最终证明其无罪。
三、舆论打压法律的现象分析1. 舆论的力量在这个案例中,舆论的力量表现得尤为明显。
一方面,受害者的家属通过发布虚假信息,将舆论焦点引向警方,给警方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另一方面,大量网友和媒体参与其中,使得舆论影响力迅速扩大。
这种舆论压力对法律的执行产生了负面影响。
2. 舆论与法律的关系舆论与法律是相辅相成的。
一方面,舆论可以监督法律的执行,促进司法公正。
另一方面,法律为舆论提供了边界,防止舆论滥用。
然而,在上述案例中,舆论超越了法律边界,对司法公正造成了干扰。
3. 舆论打压法律的成因(1)公众法律意识的薄弱:部分网友对法律知识了解不足,容易受到虚假信息的影响,盲目跟风。
(2)媒体社会责任感的缺失:一些媒体为了追求点击率和流量,不顾事实真相,盲目报道和传播虚假信息。
(3)警方执法不严:在部分案件中,警方执法过程中确实存在一些问题,为舆论提供了攻击的借口。
四、舆论打压法律的影响1. 影响司法公正:舆论干预司法,可能导致案件审判结果受到影响,损害司法权威。
2. 损害警方形象:在舆论的压力下,警方可能被迫采取一些过激措施,损害自身形象。
3. 损害社会稳定:舆论风波可能导致公众对法律失去信心,影响社会稳定。
五、应对策略1. 提高公众法律意识:加强法律教育,提高公众对法律的认识,使公众能够理性看待舆论。
现代“公共领域”中网络舆论与司法的关系——由“黄静案”反思摘要:网络作为近年来蓬勃发展的“第四媒体”,已悄然成为市民社会的自然延伸,其出现不仅改变了以往的信息传播模式,而且为公众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参与政治、自由讨论公共事务的活动空间。
作为一种强大的公共舆论力量,当具有公共性、非常规性、冲突性法律事件发生之时,网民们以其特有的方式实践着群体性的观点和思想,对案件审理过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关键词:网络舆论;司法独立;公共领域在中国,网络舆论主要由网络中的媒体言论与论坛(BBS)及新闻跟帖共同反映与形成。
“网络舆论就是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公众对某一焦点所表现出来的有一定影响力的、带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
”概括而言,网络舆论就是网络空间的舆论形态,是网络世界的集体话语。
相比传统媒体,网络社会中公众话语的特点与网络本身的特点密切相关,它具有复杂性、多元性和包容性、互动性、匿名性等显著特征。
一、网络舆论与司法关系评析:由“华人网络第一案”黄静案说开被称为“华人网络第一案”的“黄静案”对于网络舆论与司法之间关系的说明无疑具有典型意义。
在该起案件的审判进程中,网络舆论发挥了对司法程序强大的影响力。
黄的母亲把此案在网络BBS 公布,网友纷纷跟帖表示支持,而一直坚持因不构成犯罪而不立案的警方和姜家,则成了网友唾骂的对象。
在网络舆论的巨大压力下,警方2003年6月2日对姜俊武刑事拘留,湘潭市人民检察院7月8日正式对他批捕。
正如《南方都市报》在报道中转引相关人士的话说:“如果没有网络,黄静的案子肯定是另一个样子。
”在此案件中我们看到,网络舆论为代表的大众话语和司法审判之间产生了激烈的矛盾,甚至有的专家学者把这场网络大声讨称做“多数人的暴政”。
透过“黄静案”,我们可以真切地看到网络社会固然扩大了公民表达自由的范围,但同时由于网络中公共话语的特点,使得网络民意感性大于理性。
在法治社会的进程中,网络构建了一个真切公共话语平台,体现了“新启蒙运动”的特征。
浅论互联网时代舆论监督对司法公正的影响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舆论监督的力量也越来越强大。
在司法领域,舆论监督对于维护司法公正的作用不容忽视。
但是,舆论监督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政府、司法机关和公众各方面共同努力解决。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探讨互联网时代舆论监督对司法公正的影响。
一、正面影响舆论监督能够从多个角度对司法公正起到正面影响。
首先,它能够加强公众对司法活动的监督。
在过去,司法秘密性非常强,普通民众难以得知司法过程和结果。
而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公民可以通过网络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借助社交媒体等渠道实现对司法活动的全程监督。
这可以使司法机关更加注重证据的收集和审查,避免因各种原因导致的不公正和疏漏。
其次,舆论监督可以激励司法机关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在互联网时代,消息传播速度非常快,公众对于事件的要求也更高。
如果一起重大案件处理过程不够透明,公众的疑虑和质疑会很快传播开来,形成负面的舆论影响,也会极大地影响司法机关的声誉和权威。
因此,司法机关在面对舆论监督时,需要及时反馈审判进程、回应社会关切以及主动公开办案信息,以提升工作效率和质量,树立良好的形象。
最后,舆论监督还有助于促进司法改革和进步。
在公开的司法环境下,公众和媒体可以对司法制度、司法流程和判决结果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推动不合理现象的消除和司法规范的完善。
通过对常规执行的持续关注和对重大案件的依法监督,可以保障司法公正的实现。
虽然舆论监督对司法公正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是它也存在着许多负面影响。
首先,互联网舆论的传播速度非常快,而舆情的产生往往是在事实明朗之前。
如果公众基于不完全的信息进行舆情的炒作,会造成司法机关处理案件的困难和压力,甚至扭曲了案件的本质,导致司法公正无法实现。
其次,互联网时代的舆论热点往往不是一件案件的真正价值。
很多时候,人们对于某些案件的关注度不是基于法律事实和司法公正,而是基于另一些动机,如形象包装、情感宣泄、煽情吸顶等等。
第1篇一、引言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会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舆论对于案件的影响日益显著。
其中,杀母案件因其极端性质和情感冲击,常常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和舆论热议。
本文将从杀母案件的舆论影响和法律应对两个方面进行探讨,旨在分析舆论对于法律的影响,以及法律如何应对舆论压力。
二、杀母案件的舆论特征1. 情感冲击大杀母案件因其涉及家庭成员之间的极端冲突,往往具有强烈的情感冲击力。
舆论在关注案件的同时,也会对受害者及其家属表示同情和哀悼,对犯罪嫌疑人进行谴责和愤怒。
2. 社会反响强烈杀母案件因其特殊性质,常常引发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媒体、网友、专家等纷纷发表观点,对案件进行解读和分析,使得舆论热度持续升温。
3. 舆论引导性强在杀母案件中,舆论往往会形成一种强烈的舆论导向,对案件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舆论可能会对司法机关提出质疑,要求依法严惩凶手;也可能对受害者家属表示慰问,呼吁社会关爱。
三、杀母案件舆论对法律的影响1. 加速案件审理进程舆论对于杀母案件的关注,往往会导致司法机关加快案件审理进程。
为了回应舆论关切,司法机关可能会在短时间内完成案件的调查、起诉和审判工作。
2. 影响判决结果舆论对于杀母案件的影响,也可能对判决结果产生一定影响。
一方面,舆论可能会对法官产生心理压力,使其在判决时考虑舆论因素;另一方面,舆论也可能对公众产生误导,影响公众对案件的认知。
3. 强化法律宣传杀母案件舆论的发酵,有助于强化法律宣传。
媒体和公众在关注案件的同时,也会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了解,提高法律意识。
四、法律应对舆论影响的策略1. 强化法治宣传教育针对杀母案件舆论影响,司法机关应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
通过举办法律讲座、制作宣传资料等方式,让公众了解法律程序和法律规定,减少舆论对案件审理的影响。
2. 依法独立公正审理案件在审理杀母案件时,司法机关应坚持依法独立公正的原则,不受舆论影响。
在案件审理过程中,严格遵循法定程序,确保案件公正审理。
网络舆情是指在互联网上盛行的,一定时间内一定规模网民群体参与,对现实生活热点问题表达自己最直观的看法、态度以及他们内心的情感,进而逐渐推动社会事件的发展。
中国互联网虽然起步晚,但发展速度快。
网络平台已经成为民众各抒己见的主要方式,上至老年人群体,下至青少年,都是网络平台的享用者,他们都会通过网络这个便捷的平台传输其所坚持的朴素正义。
我们应该明确公众的朴素正义和司法正义并不能画等号,有些公众缺乏法律化思维,仅凭借着心中的朴素正义感对案件发表着自己的看法,为其中一方当事人鸣不平,有时会导致与司法正义大相径庭。
网络舆情的导向会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网络舆情能推动案情的发展和解决,但同样也会影响法治的公正。
公众心中的朴素正义并不代表真正的正义,所以司法机关在重视网络舆情的基础上必须理性看待网络舆情,始终坚持司法公正,才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社会认同。
一、网络舆情下的具体案件司法机关和民意自始至终持一致意见时,案件的判决过程显得顺利而公正,但并不是两者一直都站在统一战线上;当判决未“顺从”民意,网民便向司法机关发泄不满情绪,迫于舆论压力的司法机关很可能动摇。
例如昆明恶霸“孙小果案”广州“许霆盗窃ATM 机案”等。
当然也有司法机关坚持自己的判决,并未“顺从”民意的情形,上海“杨佳袭警案”、湖南“黄静案”就是典型案例。
(一)网络舆情在定性上的影响在昆山“于海明正当防卫案”中,法院最终判决于海明正当防卫,满足了民众心中的朴素正义,在定性层面,他们认为刘海龙作为黑社会一方对这起案件负有全部责任,于海明作为弱势群体,进行反击是符合常人之理的。
但从法律层面剖析这起案件,视频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刘海龙已经手足无措后逃跑,于海明仍追赶上去连砍几刀,这似乎已经超越了制止不法侵害行为的必要限度,界定为故意伤害致死想必也不为过,但法律最终判定为正当防卫,实际上是扩张了正当防卫的含义,合法没有必要,也不能向不法行为低头、妥协。
这一案件判决自然有其聪明之处,既让司法裁判接近并满足于公众心中的朴素正义,又能对社会中仍存在的类似刘海龙的人群起到警示作用,引导正确的价值取向,实现司法制度下的双赢。
谢谢主席,对方辩友以及在场的观众朋友们:大家好!随着中国传媒技术的提高和法律体系的逐渐完善,广大社会媒体和群众对司法审判的关注度也日趋增加,中国人面对公众事件少了淡漠的观望,多了意见的表达。
今天我们的辩题是“大众舆论关注司法审判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而我方认为利大于弊,首先“社会舆论”是指公众对于社会事件、现象的态度和意见,是反映主流民意的重要形式,我方认为的“司法审判”也不仅是指案件在法庭上的审判过程,而是整个法律体系,因为不论是立法过程,司法过程还是普法过程,都是一个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的完整体系。
在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下,法律的本质正是广大人民意志的体现,是维护社会和谐的有力工具。
下面,我方将从以下三个方面陈述我方观点。
第一,舆论对司法实施的过程起监督与促进作用,能有效保证司法公平,减少司法腐败。
《论法的精神》中曾有这样一句话: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可能滥用权力,没有制约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
当法官被赋予了生杀予夺的权力时,如果不加予制约,如果不使审判过程更加透明,就可能会有滥用权力的发生,舆论不仅能挖掘隐藏的法律问题,更能将法律行使的过程置于公众的目光之下。
我方希望对方辩友注意的是,这里讨论的是大众舆论对于司法审判的“关注”,而不是“干预”或“影响”,司法审判在执行过程中的最低要求就是应不受除法律以外的因素的干扰和制约,也即每一个司法过程都应保证其独立性,而大众舆论的关注,不会导致对方辩友即将会告诉我们的舆论使案件重判这样类似的情况发生,恰恰相反,舆论的关注使司法实施过程暴露在聚光灯下,公开和透明的优点更加保证了审判过程的独立性与公正性。
我们再举一个例子,孙志刚因未随身携带身份证件被误认为“三无人员”送往收容站,且被毒打致死,官方却坚持称他是正常病死。
在舆论的强烈关注下,案件被重新调查,最终,十多名涉案人员得到了应有的惩戒,并使违宪的《收容遣送办法》被整改。
试想,如果没有舆论的关注,司法公平如何保证?第二,社会舆论能推动法律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近年来,法院工作已成为网络媒体和社会舆论关注的热点和焦点,来势汹涌的网络舆论如同狂风暴雨击打着法院和法官,对法院的审判工作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在这飞速发展的网络时代,面对网络舆情提出的挑战,如何化压力为动力,坚守公平与正义,践行司法为民,成了人民法院必须正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当前人民法院面临的网络舆情危机当前人民法院面临的网络舆情主要有以下四种情形:1、个别法院和法官的违法违纪或不文明行为通过网络迅速放大。
如最高法院院原副院长黄松有受贿案,从案发到法院判决,被媒体反复炒作,给法院和法官形象造成极大损害,降低了法院公信力。
2009年湖北省相继发生的公安县法院陪审员强奸幼女事件、枣阳法院“习惯”执法事件、武汉汉阳女法官与当事人对骂事件,经网络曝光,迅速在全国引起轰动。
2010年5月12日《新京报》报道了山东潍坊市坊子区法官收黑钱被偷拍的新闻后,立即引起网上热议;次日,《武汉晨报》又以《山东法官“黑”钱,院长来汉善后》为题予以报道,一段《山东法官收黑钱院长千里来善后》的视频几乎同时在网上爆料,随即引起全国反响,包括中央电视台在内的全国范围内的各大报纸、电视、网站纷纷关注报道此事。
截止5月15日,针对坊子区法官收钱办案的报道和评论已形成强大的网络风暴。
2、个别案件审判或执行存在错误或瑕疵引发网络舆论聚焦。
浙江湖州“南浔协警临时性强奸案”,本是一起并不复杂的强奸案件。
其基本案情是:2009年6月10日晚,2名协警邱某、蔡某带着刚参加完高考的陈某、沈某出去吃饭。
席间4人喝了很多酒,陈某醉得不省人事。
蔡某驾车带大家到宾馆开房醒酒。
到房间后,邱某、蔡某趁陈某醉酒没有意识、无力反抗之机,先后强行与她发生性关系。
10月19日,湖州南浔区人民法院以强奸罪一审分别判处邱某、蔡某有期徒刑3年。
判决书中写到:“两辩护人关于两被告人主动到公安机关投案,并如实供述各自全部犯罪事实,具有法定从轻或减轻情节,以及两被告人的犯罪属临时性的即意犯罪,犯罪情节一般,主观恶性较小,危害后果较轻,归案后认罪态度好,真诚悔罪,并取得被害人的谅解,且系初犯偶犯,建议酌情从轻处罚的辩护意见,与庭审查明的事实相符,本院予以采纳。
网络舆论对司法公正的影响利大于弊一辩、二辩、三辩、四辩发言稿一辩发言稿:尊敬的评委、各位辩手,大家好!网络舆论的力量是不可小觑的,它可以迅速传播消息,引发社会关注,对司法公正产生影响。
虽然有时候网络舆论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但总体来说,它对司法公正的影响利大于弊。
首先,网络舆论可以促进司法公正的实现。
在一些重大案件中,公众的关注和声音可以对司法机关产生压力,促使其更加客观、公正地审理案件,防止出现不公正的判决。
例如,2018年的"南昌故意杀人案",在网络上引发了广泛讨论和关注,最终法院对被告人作出了严厉的判决,这也是网络舆论在促进司法公正方面的一个典型案例。
其次,网络舆论可以帮助公众更好地了解司法程序和法律知识。
通过网络舆论,公众可以了解到案件的具体细节、法律条文等信息,从而更好地了解司法程序和法律知识,增强对司法公正的认知和理解。
最后,网络舆论可以对不公正的判决进行监督和制约。
如果法院作出了不公正的判决,公众可以通过网络舆论表达自己的不满和抗议,这种舆论压力可以对司法机关产生影响,迫使其更正错误,避免产生不公正的判决。
综上所述,网络舆论对司法公正的影响利大于弊。
当然,我们也需要注意,网络舆论有时候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比如会对被告人的隐私权造成侵害,也可能会导致一些不理性的情绪和行为。
因此,在利用网络舆论促进司法公正的同时,我们也需要注意合理利用网络舆论,避免对司法公正造成负面影响。
谢谢大家!二辩发言稿:尊敬的评委、各位辩手,大家好!我作为二辩,我认为网络舆论对司法公正的影响利大于弊。
网络舆论可以让公众更好地了解案件的情况,监督司法机关的行为,从而促进司法公正的实现。
首先,网络舆论可以让公众更好地了解案件的情况。
在传统的司法程序中,公众往往只能通过媒体报道了解案件的情况,而这些报道往往有着主观性和片面性。
而通过网络舆论,公众可以通过搜索引擎、社交媒体等渠道获取更加全面和客观的信息,从而更好地了解案件的情况。
网络舆论对司法公正弊大于利总结陈词:司法独立和司法公正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如果网络舆论对于司法的影响是趋于这个态势的,那么就是利大,反之则是弊大。
而现有的网络舆论,能否让我们往这个目标更进一步呢?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对方辩友说了什么。
他们说:网络舆论,有利于程序公正.理想情况下是可以这样,而当下的网络环境无法实现这个美好愿景.因为网络话语权依然没有能力还原事件的原始过程,更多的是揣测和过度解读,夏俊峰事件,民众对城管的厌恶和夏俊峰妻子雇佣网络推手的炒作,舆论一度信假为真,所有这些舆论的共性在于,营造所谓“事件透明化”的过程中并没能让人们获得理性的思考,何有程序公正可言?他们还说:网络舆论,有利于实体公正.实体公正的具体实现是以准确认定案件事实为基础的,但我们信手拈来看一下实际,张金柱案,“不杀不足以泄恨”的舆论迫使一件普通的交通案最后过度宣判,成为立即死刑,舆论很高兴;邓玉娇案,使得虽构成过度防卫却因舆论同情弱者,最后妥协地无罪释放,舆论认为这是胜利,而事实,这些看似顺应了民意的审判,却无不在严重损害实体公正和司法独立!在辩论过程中,总感觉对方将监督的重点纠缠在行政而非司法上,不知这是否在辩题的理解上存有瑕疵?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网络舆论弊的方面。
首先,现有网络舆论的特殊结构决定了其不能代表完全意义上的民意,这种从源头上并不科学的构成,究竟能否推动整个司法环境的公正,还是一个具大的问号.其次,网络舆论大多是基于道德探讨,而非法律剖析。
在药嘉鑫、许霆等案件中就可看出端倪。
司法审判前,舆论对案件人员的背景进行人肉或造谣,在官二富二等强者前,舆论表示要严打,在弱者前,则呼吁法外开恩,这种过分偏好锄强扶弱的基调往往与理性的司法审判结果产生对抗.再其次,舆论与司法的两个系统中,舆论更关注客观真实,司法更关注法律真实;舆论讲时效,司法讲程序;舆论重在有感而发,司法重在理性分析;舆论来自对报道的理解,而司法是基于对材料和证据的把握。
独立审判和舆论监督的平衡摘要:近年来,网络舆论对司法审判的影响愈演愈烈,材料中涉及的案件的审判或多或少都受到了网络舆论对司法审判的合理监督。
但是,如果对网络舆论不加以引导,则会影响司法的独立和司法的公正。
关键词:舆论导向;独立审判;监督机制;和谐社会一、司法裁判与舆论的关系司法与舆论的关系主要体现为独立审判和舆论监督的关系,法院的司法裁判是一个专业的有示范意义的逻辑推演过程,必须有内在的规律,必须能维持自圆其说的逻辑。
它是以独立审判为根本的价值理念;舆论监督则是以公民主要通过各种形式实现的表达自由为基本的价值理念。
独立审判是现代法治国家司法活动的基本准则,言论自由是现代法治社会公民的一项权利,是宪法规定的公民言论、出版等方面的表达自由在现实活动中的体现。
独立审判和表达自由其实都是现行宪法明确规定的基本原则,两者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取舍关系,而是不和偏废的并存关系。
独立审判对于实现和维护司法公正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而舆论监督既体现了尊重、满足和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及表达自由,又能督促和支持司法机关公正司法,对于防止和惩治司法腐败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舆论的发展对于司法的挑战当今中国是个开放的国度,市场经济浪潮下,人民接受更为广阔的知识且也有更加广阔的平台发表对于社会热点问题的意见关注。
“媒体”、“微博”的力量日趋强大,每个人都渴望自己的想法意见被大家提倡和关注。
人们更多地是站在道德层面而没有深入的分析案情,因为他们并非是受过专业法律教育的法律工作者。
法官对于网络、媒体关注的热点当然需要有一定的了解并且谨慎处理,以免导入负面舆论的漩涡。
法院是典型的法律适用机关,而不是民意代表机关。
法院的首要职责是适用法律,严格地说,法官只对法律负责,只服从于法律,而不是受制于舆论导向,也不是直接顺从民意。
但现在的网络舆论由于网络的随意性,某些潜在的负面因素都可能干扰独立审判,影响法官的理性判断进而影响案件的公正审理。
法官不是法学家,不应对热点法治问题发表评论。
谢谢主席,问候在场各位开宗明义,大众舆论是公众在特定的时空里,对特定的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意见和态度以及情绪的总和,是一种社会评价。
司法审判是司法机关根据现有法律遵循司法独立和审判公开等原则对客观事实进行审判。
随着各种媒介平台的兴起,大众舆论影响生活的方方面面。
而大众舆论影响司法审判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引发我们的思考。
而判断标准在于大众舆论是否有利于司法审判的客观公正。
我方认为,大众舆论影响司法审判弊大于利。
首先,大众舆论往往会扰乱视听,破坏司法审判的客观性。
由于大众只是通过一些媒体平台或第三方言论来了解信息,鱼龙混杂的网络平台不乏夸张和虚假信息。
所以大众缺乏对案件真实情况的了解,会发布不负责任的言论和传递虚假信息,这就会扰乱视听,破坏司法审判的客观性。
例如在药家鑫案件中,张显作为受害人张妙的诉讼代理人利用新闻媒体发表许多有关药家鑫的虚假言论,许多信以为真的人起哄讨伐药家鑫,并通过网络媒体发表各自对药家鑫愤恨的言论。
这给司法审判带来了沉重的舆论压力,法官在外界的严重干扰下,也就难以做出客观的审判,最后顶着舆论压力判其为死刑立即执行。
诸如此类的“网络审判”还有很多。
对于严肃的司法审判来说,大众舆论往往会破坏司法审判的客观性。
其次,大众舆论往往站在道德情感层面作出判断,忽视法律知识,不利于司法审判的公正性。
大众总是站在道德制高点带着感情基调的大肆渲染案件事实发表许多观点,此类舆论总是带有情感性和倾向性,这种忽视法律知识的判断,不利于司法审判的公正性。
李昌奎案件中,一审判处死刑,二审其具有自首情节认罪悔罪态度好,积极赔偿受害人家属经济损失。
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
而最后在强大的舆论情感偏向下,撤销原二审死缓判决,立即执行死刑。
另外,邓玉娇案件还未开庭,舆论已是“为民除害”“正当防卫”一边倒的局势。
显而易见,大众舆论明显干扰了司法审判的公正。
综上所述,我方坚持认为大众舆论影响司法审判弊大于利。
网络舆论与刑事司法案件处理研究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舆论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公众意见和决策的重要力量。
因此,对于刑事司法案件的处理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因为在网络舆论的影响下,刑事案件的公正公平性更加重要。
因此,本文将从网络舆论与刑事司法案件处理的角度进行探讨。
一、网络舆论的影响随着网络普及程度的不断加深,网络舆论也越来越强大。
也就是说,网络舆论在一个人的社交软件中,一旦发生了某个事件,就很容易成为大家讨论的焦点。
因此,当一个人被某种事件围绕着,其承受的压力也会变得更大。
例如,这个人在社交软件中被批评、攻击或谩骂。
这时候,这个人中的一部分或许已经被人们污名化了。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人们如此在意网络舆论的影响,尤其是当涉及到刑事案件的处理时。
二、刑事司法案件的处理在网络舆论的大环境下,我们应该如何遏制其对刑事案件的处理影响?对于刑事案件的处理,应该首先公正地根据法律来进行,而不是受到网络舆论的影响。
如果司法人员不按照正义和法律去处理案件,而是采取了人民的呼声,那么这不仅是不公正的,同时也是对于司法制度的不尊重。
三、网络舆论对于刑事司法案件的处理的影响分析网络舆论对于刑事司法案件的处理的影响具有以下特征:1、网络舆论可能使一些未受到媒体和社会关注的案件引起广泛关注,并推动媒体的持续关注。
2、当涉及到一些敏感的案件时,社交媒体可以被用来刺激公众情绪并操纵对事件的看法。
此时,司法人员必须尽力维护处理案件的公正与公平,以避开这种影响。
3、网络舆论的特殊性使得人们很难做到理性地看待较为复杂的刑事案件。
4、网络舆论对于刑事案件的处理的影响具有深刻性、持久性和绝对性,因此有可能在处理敏感案件时产生特别强的影响。
四、如何处理网络舆论与刑事司法案件的关系针对以上的特点,我们应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司法媒介涉案人员公开的信息公示。
准确、及时地公布案发情况,消除网络言论对于并削弱网络舆论的震慑力。
2、加强政府宣传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在社交媒体上发声正义,引导公众对事件的看法。
谢谢主席,各位评委,观众大家好:我们先来明确定义,大众舆论是泛指由广大民众自发形成的,在一定时间与空间范围之内的,对某件事物或某种社会现象的集合意识或多数意见。
司法审判是司法机关根据现有法律对客观事实进行审判。
今天判断大众舆论关注司法审判利大还是弊大的标准就是看能否推进司法审判的良性发展,我方认为大众舆论关注司法审判弊大于利,理由如下:首先,大众舆论与司法审判的独立性存在冲突,法律规定人民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扰,对于大众舆论,无论法官接受还是拒绝,在权衡利益时,无形已经受到舆论的影响,这就影响法官判案所要保持的中立性。
司法所追求的目标是程序公正,而大众舆论有很大的社会影响,对于司法审判的案件来说,大众舆论制造压力来影响司法审判进程,从而变成“新闻审判,网络审判,严重破坏司法审判的独立性。
看药家鑫案,面对采访,一个堂堂七尺男儿也流下了悔恨的泪水。
药家鑫父母也积极凑钱来弥补药家鑫对被害人家属的伤害。
从受害人方面,在对被害人父亲张平选的采访中,能够看出被害人父亲张平选也不希望药家鑫判处死刑。
药家鑫应该受到刑罚的制裁,对于判处死刑缓期执行也是符合罪责刑相适应,也能够达到预防犯罪。
在药家鑫杀人案中,如果没有外界的干扰,法官作出理智的独立审判,结果不一定是死刑立即执行。
其次,大众舆论对司法审判的公正具有破坏。
审判活动本质是一种高度理性化的专业工作,法官要保持中立态度,而大众舆论,一方面对法官直接影响,案件尚未审判舆论已经形成相应的评价,对法官以形成心里压力,司法公正无法保证,另一方面,舆论引起相关部门及领导的关注,进而向司法人员传递压力,迎合舆论判断,造成对司法公正的损害。
如李昌奎案,一审判死刑,二审:其具有自首情节,认罪、悔罪态度好、积极赔偿受害人家属经济损失。
判处李昌奎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而最后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撤销原二审死缓判决,改判李昌奎死刑。
这看似公正实则伤害法治,破坏司法公正。
为何要改判——浅谈社会舆论对我国司法审判的影响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的传播与交流也越来越便利,越来越快捷。
尤其是网络的普及与迅猛发展,影响的不仅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上的变化,也使人们可以参与社会话题的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甚至影响到法院的审理和判决。
从社会的热点案例出发,剖析社会舆论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解决的方法,可以使社会舆论更好地为我国司法制度的完善服务。
关键词:社会舆论; 社会舆论监督;司法独立;司法公正近年来,随着网络的普及与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公众通过互联网参与到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
在司法领域,“媒体审判”、“舆论审判”已经不是什么新奇的事情。
很多案件刚刚发生或者是还在一审的审理过程中,社会舆论就积极介入,发表各自的意见。
许多群众认为法院的审理有失公正,或是法官的判决不符合社会的道德标准,或是认为对罪犯的判决太轻等等。
这些社会舆论一次次的将司法部门推上风口浪尖,在某种程度上,对司法的公正起到一定监督作用。
一、社会现状分析“广州的许霆案”、“南京的彭宇案”、“河北的李启铭案”、“西安的药家鑫案”这都可谓是近几年网上的热案,案件的“一波三折”,让我们看到了社会舆论力量的强大。
从案件的开始到结束,网民的观点意见、专家学者的建议、法学界的各种争论不断。
这不禁让人产生了疑惑:我们的法院到底应该如何判案?我们的法官到底应该依据什么判案?这也不得不让我们担心,在这众多的舆论压力下,我们的法官是否还能保持独立呢?当然,我说这些并不是说社会舆论只会妨碍我国的司法审判,社会舆论作为我国社会监督的手段之一,同样也有其积极的一面。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陈卫东教授表示,舆论的社会效果要一分为二地看,方方面面因素加起来的舆论力量,对法治的公正能起到推动作用,但也有可能产生负面作用,因为民间舆论有时候是受感情影响的。
一些国家的司法审判中会尽量排除干扰,以保证司法的公正性。
这说明司法查明的事实和社会舆论认定的事实是有区别的。
网络舆论对司法公正的积极影响大于消极影响/消极影响大于积极影响正方:网络舆论对司法公正的积极影响大于消极影响一辩稿谢谢主席,大家好!我方认为网络舆论对司法公正的积极影响大于消极影响。
开宗明义,网络舆论是指以网络为载体,网民针对特定事件结合自身情感,社会常态等因素的综合表达。
司法公正是指司法权运作过程中各种因素达到的理想状态,即指过程和结果中体现公平、平等、正当、正义的精神。
因此我方判断的标准是,网络舆论是否更能让司法权在运作过程和结果中更加公正。
从司法程序上来看,司法活动程序性较强,要经起诉、受理、取证、评议、审判等过程,按部就班进行,需较长审理期.而网络舆论具有及时性,一旦司法事件引起关注,民意第一时间出现于网络,迅速形成网络舆论。
网络舆论对案子提出的处理意见,快速流传并反映到现实中,能够促使司法程序快速进行,提高司法效率。
同时,网络舆论具有开放性、广泛性,在民众的监督下,能够使得司法活动程序公开化、透明化,防止司法腐败,提高了司法的公正性。
例如,“跨省拘捕案"王鹏因在网络上指责他的同学作弊而被公安局以诽谤罪拘捕,事件曝光后,立即引起网民愤慨,王鹏被拘无疑是强大的权利在后面操纵,在网友的声讨下,此事件立即引起上级重视,从而使王鹏很快得以释放。
因此,网络舆论的及时性、开放性、广泛性促进司法公开化、透明化、防止司法腐败,提高司法效率。
从当事人权利上来看,网络舆论有利于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害人的权利。
在司法审判中,承担法律责任的被告人、犯罪嫌疑人相比司法机关往往是社会弱智,当司法审判不公平或违反法定程序时,网络舆论就有可能成为他们的同情者和声援者。
2010年“渭南书案"谢朝平因编写书籍涉及政府官员挪用公款等敏感问题被抓,后警方迫于网络舆论压力释放了谢朝平,因此,司法个案在网络舆论的监督下,使司法机关在行驶权利时更加谨慎负责,充分保护了案件受害者的权利,也让犯罪分子得到应有的惩罚。
网络舆论对司法裁判的影响[论文摘要]网络舆论已成为重要的民意表达形式。
它对司法的影响在国内已有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典型案件。
正确认识、应对网络舆论对司法的影响,可以使网络舆论推动司法民主化、维护司法公正、更好地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关键词]网络舆论司法裁判Network effects of public opinion on the administration of justice Abstract:Internet public opin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expression of public opinion. The impact of its administration of justice in the country has been an influential group of typical cases. Correct understanding and response network impact of public opinion on the administration of justice can make the network public opinion to promote the democratization of the judiciary, safeguard judicial justice, to better protect the legitimat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the parties.Keywords:Public Opinion;Justice;Independence of the judiciaryKeywords:Public Opinion;The administration of justice一、网络舆论和司法裁判的概念分析(一)网络舆论的概念为了给网络舆论下个定义,首先要了解舆论的定义。
网络舆论与法院审判的关系探析
[摘要]网络舆论在监督在监督司法公正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可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网络舆论威胁到法院审判的独立性,文章将以近期刚刚发生的极具代表性的两个案子举例,分析网络舆论对司法审判的影响,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以便后来者能够找出平衡二者的方法。
[关键词]网络舆论;法院审判;冲突;公正
随着我国互联网络的高速发展,网络舆论成为现代社会公共伦理和社会伦理的最重要的部分,给我们的生活也带来了一些改变。
比如去年药家鑫案,现在仍悬而未决的吴英案,网络干预发运审判的事件正由过去时常发生,向着每天发生的方向转变,许多案件审判的全过程都被网络舆论围绕着,因此,有必要对其二者进行讨论一下。
一、网络舆论影响法院审判
网络舆论实际上是一种言论自由的宏观表现,在西方被认为是立法、行政、司法之外的第四种权利。
当前我国网络高速发展,给网络舆论创造了物质条件,为人民行使自己的监督权提供了方便。
网络舆论对法院审判的监督,首先,增加了我国的司法透明度,将法院审判的全过程向全社会公开,防止了司法腐败的出现;其次,有利于法官正确行使自己的审判权。
第三,可以将司法监督的主体转给了公众,尽管舆论监督有利于我国司法的正常实施,但是,从近年来的案例来看,网络舆论对法院审判的影响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我们从以下案子来看网络舆论与法院审判二者之间的关系。
(一)药家鑫案
药家鑫,西安音乐学院大三的学生。
2010年10月2深夜,驾车撞到张妙又刺了八刀致张妙死亡,此后驾车逃逸时再次撞伤行人,逃逸时被附近群众抓获。
后被公安机关释放。
2010年10月23,被告人药家鑫在其父母陪同下投案。
2011年1月11,西安市检察院以故意杀人罪对药家鑫提起了公诉。
同年4月22日在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宣判,药家鑫犯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死刑。
在案件的审理过程中,张妙的父亲在案件审理过程中,曾希望不判药家鑫死刑,却被媒体和网友恶意炒作,误导他人,导致网络“喊杀声”一片,影响了法院的司法审判。
(二)吴英案
吴英是原浙江本色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法人代表,因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被金华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法以集资诈骗罪判处被告人吴英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其个人全部财产。
吴英不服一审判决,提起上诉。
2011年4月7日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开始二审吴英案,吴英所借资金究竟系用于正常经营活动,还是个人挥霍挪作他用,将成为判决的关键。
2012年1月18日下午,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对被告人吴英集资诈骗一案进行二审判决,裁定驳回吴英的上诉,维持对被告人吴英的死刑判决。
在网络投票当中,有96%的网友表示不应判吴英死刑,更是有众多的社会名人和网友呼吁最高人民法院刀下留人。
二、网络舆论与法院审判之间的冲突
(一)网络舆论倾向影响法院案件审判
网络舆论一直是法院审判考量的一个重要对象,可有些网络舆论倾向有可能是被人为制造出来的,或者只是网民根据自身所能接触的有限信息,做出的主观
判断,本身带有很强的感情色彩。
公众在法院审判之前就已经有了先入为主的心里定势,对当事人、证人、律师产生了影响,同时,给法官造成了很大的社会压力和干扰。
没有了法官行使审判权的良好环境,法官也就不能完全根据案情和法律事实作出独立判断。
(二)网民片面追求事实真实忽视法律真实
《刑事诉讼法》第四条规定,法院审理行政类案件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这里的事实是指法律事实,既能够被有效的证明的客观真实,没有被证明的事实不能成为法院审判的依据。
可网络舆论绝不会受此限制,往往网民所认为的自然事实都是根据自己脑中信息所做出的主观判断和推论猜测。
由于网络舆论游走于法律的边缘,其所掌握的一些自然事实和证明事实若不能通过程序法成为法律事实就不能成为法院审判的依据。
(三)法院公开程序与方法不当干扰正常司法程序
由于法院在与网民沟通中经验不是很丰富,在应对网络舆论时往往会采取一些不当的应对措施,比如在案件还没有完结时,就因为网络压力而召开网络发布会,发布一些案件信息,如若发布做不到透明公正就会被一些人尤其是诉讼方揪住不放,从而掀起一波更大的舆论浪潮。
大多数网民从好的愿望出发,认为自己的观点是好的,只要能够将自然真相公之于众,大白于天下,一些程序上的问题是可以省去的,并无大碍。
殊不知只有按照正规的审判程序执行,才能对审判作出最公正的判决。
三、结束语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法院要想给自身创造一个良好的审判环境,必须加强与网民之间的沟通工作,建立完善法院的信息发布机制,网络舆论政府监管部门要及时过滤掉一些不真实的信息,防止错误信息的传播,以使网络信息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同时应提高法院法官的素质,做到公正守法,对网络舆论有清醒的认识,并能掌握一定的应对之道,才能实现网络舆论与法院审判之间的平衡。
[参考文献]
[1]李晓明.是“网络审判”还是司法审判?——对网络时代下司法尊严的思考[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