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古印度文明》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40.50 KB
- 文档页数:3
初中历史古代印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古代印度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2)掌握古印度的主要文明成就,如种姓制度、佛教等;(3)能够分析古印度文明对后世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了解古印度的历史文化;(2)运用比较法,分析古印度文明的特点及其与其他文明的联系与区别。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印度文明的尊重和理解,增强民族自豪感;(2)培养学生学会辩证看待历史问题,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二、教学内容1. 古印度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1)古印度的地理环境(2)古印度的历史分期(3)古印度的主要王朝2. 古印度的种姓制度(1)种姓制度的起源和发展(2)种姓制度的社会影响(3)种姓制度的演变及其影响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古印度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2)古印度的种姓制度及其社会影响。
2. 教学难点:(1)古印度文明的特点及其与其他文明的联系与区别;(2)种姓制度的起源和演变。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古印度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2.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古印度的种姓制度及其社会影响,促进学生思考;3. 比较法:分析古印度文明的特点及其与其他文明的联系与区别。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古印度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古印度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古印度的种姓制度及其社会影响,分享学习心得;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讲解古印度文明的特点及其与其他文明的联系与区别;5.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讲解、学生讨论和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古印度历史文化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内容3. 古印度的主要文明成就(1)古印度的宗教文化(2)古印度的文学与科学(3)古印度的艺术与建筑4. 古印度的佛教(1)佛教的创立与传播(2)佛教教义及其对后世的影响(3)佛教在古印度的发展与衰落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古印度的主要文明成就;(2)佛教的创立与传播;(3)佛教教义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初中历史古代印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古代印度的历史背景,包括地理环境、文明起源等。
2. 使学生掌握古印度的三个主要王朝:孔雀王朝、笈多王朝、戒日王朝。
3. 让学生了解古印度的社会制度,包括种姓制度、农村公社等。
4. 使学生明白古印度的思想文化,包括佛教、印度教等。
5. 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和时空观念,提高历史素养。
二、教学重点1. 古代印度的文明起源及发展。
2. 孔雀王朝、笈多王朝、戒日王朝的建立与兴衰。
3. 古印度的社会制度及其影响。
4. 古印度的思想文化及其传播。
三、教学难点1. 古代印度文明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 种姓制度、农村公社在古印度社会中的作用。
3. 佛教、印度教在古印度的兴起与传播。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展示古代印度的历史场景。
2. 采用比较法,分析古印度文明与其他古代文明的异同。
3. 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4. 结合地图,让学生了解古代印度的地理位置和王朝变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古代印度的历史地位,引发学生兴趣。
2. 教学内容:a. 古代印度的文明起源:印度河流域文明、吠陀文明。
b. 孔雀王朝的建立与发展:亚历山大大帝东征、巽伽王朝。
c. 笈多王朝的兴衰:笈多家族的崛起、伊斯兰教的传入。
d. 戒日王朝的建立与瓦解:戒日帝国的扩张、曷利沙王朝。
e. 古印度的社会制度:种姓制度、农村公社。
f. 古印度的思想文化:佛教、印度教的兴起与影响。
3. 课堂互动:引导学生讨论古印度文明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5.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将古印度文明与其他古代文明(如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等)进行对比,让学生了解各自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印度庙宇、佛教圣地等,增强对古印度文明的直观感受。
3. 文化传承:探讨古印度文明在现代印度的影响,如种姓制度、印度教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等。
初中历史古代印度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古代印度的地理环境、种姓制度、佛教的产生和传播,以及印度的早期文明。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古代印度的社会特点和文明成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代印度文明的认同感,提高学生对不同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教学重点:1. 古代印度的地理环境2. 种姓制度3. 佛教的产生和传播4. 印度的早期文明教学难点:1. 种姓制度的等级划分及其影响2. 佛教的教义和传播过程第一章:古代印度的地理环境1.1 学习目标:了解古代印度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及其对印度文明的影响。
1.2 教学内容:1.2.1 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的重要性1.2.2 古代印度的气候特点1.2.3 地理环境对印度文明的发展影响第二章:种姓制度2.1 学习目标:了解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及其对印度社会的影响。
2.2 教学内容:2.2.1 种姓制度的起源和发展2.2.2 种姓制度的等级划分及特点2.2.3 种姓制度对印度社会的影响第三章:佛教的产生和传播3.1 学习目标:了解佛教的起源、教义和传播过程。
3.2 教学内容:3.2.1 佛教的起源和发展3.2.2 佛教的教义和核心价值观3.2.3 佛教的传播过程和影响第四章:印度的早期文明4.1 学习目标:了解印度的早期文明成果,包括城市遗址、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
4.2 教学内容:4.2.1 摩亨佐-达罗和华氏城遗址4.2.2 印度河流域的文字和宗教信仰4.2.3 印度的艺术文化和科学技术成就第五章:古代印度的农业和手工业5.1 学习目标:了解古代印度的农业制度、农业工具和手工业发展。
5.2 教学内容:5.2.1 古代印度的农业制度和农业工具5.2.2 手工业的发展和分工5.2.3 古代印度的贸易和经济特点教学评价:2.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对古代印度文明的理解。
3. 试题测试:通过笔试或口试的形式,检验学生对古代印度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初中历史古代印度教案下面是小小编为大家准备以下的内容,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初中历史古代印度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古印度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文明历程;印度种姓制度;佛教的兴起和传播。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阅读有关印度的种姓制度和佛教教义的相关材料,培养学生辨证看问题和全面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印度的初步了解,使学生认识印度河流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印度的种姓制度和佛教的兴起。
教学难点:如何看待佛教的教义。
二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印度这一名称起源于印度河,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历史》中最早把印度河以东的广大地区称为印度,后来西方人沿用了这一名称。
在我国的《史记》中把印度称为“身毒”,《汉书》中把它称为“天竺”,《大唐西域记》中才把它成为印度。
现在印度共和国的印地语的国名为“婆罗多”,起源于古代婆罗多族。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3课:古代印度。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1.教师提问:古代印度河上游两岸土地肥沃。
造成这里土地肥沃的原因和我们前面讲过的哪个国家相似提示:非常准确,就是埃及。
2.教师讲述:大约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来自中亚的一支游牧部落侵入印度。
他们自称雅利安人,陆续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定居下来,从事农业生产。
印度河北部建立起许多小国。
到公元前三世纪,恒河下游的摩揭陀国经济发展较快,力量强大,国王阿育王统一了除南端以外的印度。
但是,这种统一是不巩固的。
不久,印度又陷入分裂的状态。
同学们还记得中国历史元朝史中,元朝统治者的民族分化政策吗元朝为了巩固它的统治,把全国各族分为四等。
而印度的雅利安人。
在征服过程中也产生了不同的等级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目标导学二:森严的种姓制度1.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古代印度有几个等级,他们的名称是什么,各等级有哪些社会阶层,各等级的职责或义务如何提示:印度的等级制度,也叫种姓制度。
初中初二历史教案
教学内容:古代印度的发展和文明成就
教学目标:
1. 了解古代印度的地理环境和特点;
2. 了解古代印度的社会制度和文化特点;
3. 掌握古代印度的经济发展和科技成就。
教学重点:
1. 古代印度的地理环境和特点;
2. 古代印度的社会制度和文化特点;
3. 古代印度的经济发展和科技成就。
教学难点:
1. 理解古代印度社会制度的复杂性;
2. 分析古代印度的文化特点。
教学方式:
1. 教师讲解与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2.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流程:
1. 开场导入(5分钟):通过图片展示和简短介绍,引导学生思考古代印度的地理环境和特点。
2. 主体教学(30分钟):教师讲解古代印度的社会制度、文化特点、经济发展和科技成就,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讨论。
3. 小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探讨古代印度文明对当今世界的影响。
4. 总结提问(5分钟):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和提问,强化学生对古代印度文明的理解和记忆。
5. 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通过阅读相关资料,进一步了解古代印度的发展和成就。
教学资源:
1. 图书和课件;
2. 多媒体设备。
评价方式:
1. 课堂讨论表现;
2. 作业完成情况。
教学反馈:
通过课堂讨论和作业完成情况,及时了解学生对古代印度文明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为下一节课的教学提供参考。
初中历史古代印度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古代印度的文明起源、发展过程以及其主要成就;掌握印度河流域文明的特点,了解古印度社会的等级制度;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古代印度文明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代印度文明的尊重和理解,提高学生对不同文明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1. 古代印度的文明起源和发展过程;2. 印度河流域文明的特点;3. 古印度社会的等级制度;4. 古代印度的主要成就。
教学难点:1. 古代印度社会的等级制度;2. 印度河流域文明的特点;3. 古代印度成就的分析。
第一章:古代印度文明起源1.1 地理位置与历史背景1.2 文明起源与发展1.3 印度河流域文明的特点第二章:古印度社会的等级制度2.1 种姓制度的形成2.2 四个等级及其特点2.3 种姓制度对古印度社会的影响第三章:古印度的主要成就3.1 农业与经济3.2 科学与数学3.3 文学与艺术第四章:古印度文明的代表人物4.1 释迦牟尼与佛教4.2 蚁垤与《摩诃婆罗多》4.3 阿基拉与《往世书》第五章:古代印度文明对后世的影响5.1 印度教与佛教的传播5.2 古代印度文化对周边国家的影响5.3 古代印度文明对世界文化的贡献教学评价:1. 学生对古代印度文明的基本知识掌握程度;2. 学生对古印度社会等级制度的理解程度;3. 学生对古代印度主要成就的认识;4. 学生对古代印度文明对后世影响的分析能力。
第六章:古印度的宗教信仰6.1 印度教的发展与信仰体系6.2 佛教的创立与传播6.3 耆那教与其它宗教信仰第七章:古印度的政治制度7.1 古代印度的王朝更迭7.2 帝国统治与政治结构7.3 古印度的政治制度特点第八章:古印度的经济与贸易8.1 农业经济的发展8.2 手工业与商业贸易8.3 古印度的经济制度第九章:古印度的科学与哲学9.1 医学与卫生保健9.2 天文学与数学成就9.3 哲学思想与学派第十章:古印度的文化遗产10.1 建筑与雕刻艺术10.2 文学与诗歌创作10.3 古代印度文化的传承与影响这十个章节涵盖了古代印度的历史、社会、文化、宗教、政治、经济、科学和哲学等各个方面,通过系统地学习这些内容,学生可以全面了解古代印度的文明成就,以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人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 1.1.3古代印度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人类的形成与社会的发展,第三课时古代印度。
本节课主要内容有:1. 印度河流域文明与古印度文明的代表—— Harappa 和 Mohenjo-Daro 遗址。
2. 古印度社会的等级制度——种姓制度,包括四个主要的种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
3. 古印度的宗教文化,主要包括印度教和佛教。
4. 古印度的政治制度,主要介绍孔雀王朝的统治和印度教的传播。
二、核心素养目标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主要涵盖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文明史观和全球史观。
具体目标如下:1. 时空观念:使学生能够理解古印度文明的发展脉络,建立对古印度历史发展的时空观念。
2. 史料实证:通过观察Harappa和Mohenjo-Daro遗址的图片,培养学生对历史史料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 历史解释:使学生能够解释种姓制度的形成及其对古印度社会的影响,以及佛教和印度教的传播对古印度文化的影响。
4. 文明史观:培养学生从文明史的角度理解古印度文明的发展,认识古印度文明对人类文明的贡献。
5. 全球史观:使学生能够从全球史的角度看待古印度文明,认识古印度文明与其他文明的关系。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重点:1. 古印度文明的代表——Harappa和Mohenjo-Daro遗址。
2. 古印度的种姓制度及其对古印度社会的影响。
3. 古印度的宗教文化,主要包括印度教和佛教。
4. 古印度的政治制度,主要介绍孔雀王朝的统治和印度教的传播。
难点:1. 种姓制度的形成及其对古印度社会的影响。
2. 佛教和印度教的传播对古印度文化的影响。
解决办法:1. 对于Harappa和Mohenjo-Daro遗址,可以通过展示遗址的图片和考古发现的物品,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古印度文明的代表。
2. 对于种姓制度,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种姓制度的形成及其对古印度社会的影响。
古代印度初中历史教案教学内容:古代印度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印度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2. 熟悉古代印度的社会结构和宗教信仰;3. 理解古代印度对世界文化和宗教的影响。
教学重点:1. 古代印度的兴起与发展;2. 婆罗门教、佛教和锡克教等宗教信仰;3. 印度文化的传播与影响。
教学难点:1. 古代印度的社会结构和种姓制度;2. 古代印度宗教的兴起和传播;3. 古代印度对世界文化的影响。
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展示古代印度的地图和图片,引起学生对古代印度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讲授1. 古代印度的兴起与发展:古代印度是世界上古老的文明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讲解古印度的兴起和发展过程,包括哈拉帕文明、吠舍文明和孔雀王朝等。
2. 婆罗门教、佛教和锡克教等宗教信仰:讲解古印度的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包括婆罗门教的种姓制度、佛教的创立和传播、锡克教的起源和发展等。
3. 印度文化的传播与影响:讲解古印度对世界文化和宗教的影响,包括数学、医学、哲学、舞蹈、音乐等方面的贡献。
三、讨论组织学生讨论古印度的社会结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播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四、练习设计练习题,检验学生对古印度历史的了解和掌握程度。
五、总结总结古印度的历史脉络和文化特点,让学生对古印度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六、作业布置作业,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思考古印度的历史和文化。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可以了解古代印度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熟悉古代印度的社会结构和宗教信仰,理解古代印度对世界文化和宗教的影响。
同时,通过讨论和练习,提高学生的历史认识和思维能力。
希望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进一步深入了解古印度的历史和文化,拓展自己的知识视野,增强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初中历史古代印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古代印度的地理环境、文明起源及发展历程。
(2)掌握古印度的重要历史人物、事件和文化遗产。
(3)分析古印度的社会制度、宗教信仰和艺术成就。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观察古代印度的地理位置和文明成就。
(2)运用比较法,分析古印度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和变化。
(3)采用案例分析法,深入了解古印度的社会生活、宗教信仰和艺术风格。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代印度文明的尊重和理解。
(2)培养学生热爱历史、探索未知的兴趣。
(3)培养学生全球意识,认识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和相互影响。
二、教学内容:1. 古代印度的地理环境:南亚次大陆、印度河、恒河等。
2. 印度河流域文明:哈拉帕文明、莫亨佐-达罗城遗址。
3. 吠陀时期:雅利安人、吠陀文献、种姓制度。
4. 孔雀王朝:阿育王、佛教的传播。
5. 古代印度的宗教:印度教、佛教、耆那教等。
6. 古代印度的艺术:印度教寺庙建筑、佛教艺术、梵文文学。
7. 古代印度的社会制度:奴隶制、封建制、农村公社。
8. 古代印度的经济:农业、手工业、贸易。
9. 古代印度的科学:数学、天文学、医学。
10. 古代印度的衰落:外来入侵、封建割据、伊斯兰文化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古代印度的地理环境、文明起源、社会制度、宗教信仰、艺术成就。
2. 教学难点:种姓制度、佛教的传播、古印度艺术的特点。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古代印度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和文化遗产。
2. 展示法:展示古印度的地图、图片、文物等资料,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古印度的社会制度、宗教信仰等问题进行讨论。
4. 案例分析法:分析古印度的典型历史事件和人物,深入了解其背后的原因和意义。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等方面的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古印度历史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初中历史古代印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古代印度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对社会发展的影响;(2)掌握古印度河流域文明的代表——哈拉帕文明和摩亨佐-达罗文明的特点;(3)了解古印度的种姓制度,及其对印度社会的影响;(4)掌握古印度的佛教和印度教,及其在印度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图观察古代印度的地理位置;(2)利用图片和资料,分析哈拉帕文明和摩亨佐-达罗文明的特点;(3)通过讨论和小组合作,深入了解古印度的种姓制度;(4)采用案例分析法,研究佛教和印度教在古印度的发展和影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念,认识到地理位置对社会发展的影响;(2)尊重不同文明,理解和包容多元文化;(3)培养学生对人类社会平等、公正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古代印度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2)哈拉帕文明和摩亨佐-达罗文明的特点;(3)古印度的种姓制度;(4)佛教和印度教在古印度的地位和影响。
2. 教学难点:(1)哈拉帕文明和摩亨佐-达罗文明的发展和衰落;(2)古印度的种姓制度的起源和影响;(3)佛教和印度教的教义及其在古印度的传播和发展。
三、教学准备1. 教材:《初中历史》第八册;2. 教具:多媒体设备、地图、图片、资料;3. 学具:笔记本、笔。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展示古代印度的地图,引导学生关注印度的地理位置;(2)提问:古代印度的气候特点对社会发展有何影响?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哈拉帕文明和摩亨佐-达罗文明的特点;(2)展示相关图片和资料,引导学生分析文明的特点;(3)提问:哈拉帕文明和摩亨佐-达罗文明为何突然衰落?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古印度的种姓制度,深入了解其起源和影响;(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分享和交流;(3)教师点评并总结种姓制度的特点和影响。
4. 案例分析:(1)介绍佛教和印度教的起源、教义和传播过程;(2)分析佛教和印度教在古印度的地位和影响;(3)提问:佛教和印度教在古印度社会中起到了什么作用?5. 总结与拓展:(1)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古代印度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种姓制度和宗教信仰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研究古代印度文明(教案)教学范例:研究古代印度文明(教案)【引言】本教案旨在向学生介绍古代印度文明,包括其历史、文化和贡献等方面。
通过本次课程,学生将学习到关于古代印度文明的基本知识,并能够理解其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印度文明的基本背景;2. 掌握古代印度社会结构和政治体制的基本特点;3. 理解古代印度文化的发展与贡献;4. 思考古代印度文明对现代世界的影响。
【教学内容与活动安排】一、背景知识介绍(15分钟)在课堂上,教师向学生简要介绍古代印度文明的成因和历史背景。
通过地理环境、气候、自然资源等方面的解释,引导学生了解古代印度文明形成的基本原因。
二、社会结构与政治体制(25分钟)1. 社会结构的了解教师向学生解释古代印度社会结构的层次化特点,包括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苏达等四个阶层。
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社会阶层在古代印度文明中所扮演的角色。
2. 政治体制的讲解通过课件和讲解,教师向学生介绍古代印度各王朝的政治体制,包括毗湿奴王朝、孔雀王朝和德里苏丹王朝等。
学生可以通过讨论或小组活动的形式,探讨这些王朝的政治特点和影响力。
三、文化发展与贡献(40分钟)1. 宗教与哲学的发展讲解古代印度宗教与哲学的发展,如佛教、印度教和吠舍等。
教师可以通过图片、视频或故事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了解这些宗教和哲学的核心思想。
2. 文学与艺术的成就引导学生了解古代印度文学和艺术的成就,如梵剧、摩揭陀婆罗多、佛陀雕像等。
学生可以进行小组或个人研究,分享有关古代印度文学和艺术的重要作品。
四、古代印度文明的影响(20分钟)讲解古代印度文明对世界的影响。
教师可以从商贸交流、科学技术和数学等方面,引导学生思考古代印度文明的贡献,并与其他古代文明进行比较。
【课堂作业】学生回家后,针对本节课学到的古代印度文明的知识,完成一篇短文或演讲稿,总结古代印度文明的特点和对世界的影响。
【延伸活动】安排学生在小组内进行项目研究,深入探讨古代印度文明的某个方面,如宗教、政治、艺术等,并进行展示。
初中历史古代印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古代印度的历史背景和发展概况;(2)掌握古印度的主要文明成就,如种姓制度、佛教等;(3)了解古印度对后世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古印度文明的特点;(2)学会运用历史资料,培养研究历史问题的能力;(3)提高批判性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印度文明的尊重和理解;(2)培养学生热爱历史、探索历史的兴趣;(3)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古印度的历史背景和发展概况(1)古印度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2)古印度的历史分期及其特点;(3)古印度的主要文明成就。
2. 第二课时:种姓制度(1)种姓制度的起源和发展;(2)种姓制度的社会地位和影响;(3)种姓制度的逐渐演变。
3. 第三课时:佛教的兴起与传播(1)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2)佛教的基本教义和教规;(3)佛教的传播和影响。
4. 第四课时:古印度的科技与文化艺术(1)古印度的数学和天文学成就;(2)古印度的文学和戏剧艺术;(3)古印度的建筑和绘画艺术。
5. 第五课时:古印度对后世的影响(1)古印度对亚洲其他国家的文化影响;(2)古印度对世界文明的贡献;(3)古印度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古印度的历史背景和发展概况;(2)古印度的主要文明成就;(3)古印度对后世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种姓制度的起源和发展;(2)佛教的兴起与传播;(3)古印度科技与文化艺术的特点。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了解古印度文明;3. 利用比较法,帮助学生把握古印度文明的特点;4.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口头表达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3. 课程论文:评估学生在课程论文中的研究能力、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
第4课古印度文明
教学目标
1.知道达罗毗荼人创造了古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帕文明”,印度河流域的古代居民是世界上最早的棉花栽培者,精心规划与建设的城市是哈拉帕文明的重要特征,“印章文字”是古印度最早的文字,古印度种姓制度将社会成员划分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四个种姓;了解古印度是指整个南亚次大陆,佛教发祥于印度,创始人为释迦牟尼,佛教的基本教义是“四谛”,主张“众生平等”。
2.通过对摩亨佐·达罗遗址复原图和照片的比较分析,提高利用图片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知道第一手材料对于历史研究来说更有价值。
通过“各抒己见”中婆罗门神话的教学,懂得包括神话传说在内的口传史料包含着一定的历史信息。
通过对古埃及、古西亚、古印度、中国四大文明的列表比较,能自主列表比较几个相似的历史事物,能抓住历史事物的主要特征进行比较分析。
3.认识佛教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欣赏佛教文化的遗迹,养成尊重宗教信仰,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
重点与难点:
重点:种姓制度与早期佛教。
难点:早期佛教的进步性与局限性。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2006年9月17日,东方网文章报道:自1955年起,印度法律允许跨种姓通婚。
但大部分印度人仍只与同种姓的人联姻,以免受到配偶“高种姓”亲属们“为维护荣誉而进行的迫害”。
上星期,在孟买附近的巴尔克尔城,法院判处因不满姐姐与“低种族”通婚而杀害4人的迪利普·蒂瓦里等3名男子死刑。
最高法院指出,这种“为维护荣誉而进行的杀害”是野蛮行为,并下令警方保护通婚的夫妇。
法院将种姓制度叫做“民族的诅咒”。
这是一种什么制度,为什么会沿续到今天?
一、哈拉帕文明
(一)观察《古代印度地图》。
指出“古印度”的地理区域范围,注意与现在印度区域范围的不同,了解古代“印度”的区域范围要比现在的印度广。
(二)古代印度早期的奴隶制城邦
时间:公元前2300——前1750年
哈拉帕文明和“摩亨佐·达罗遗址”
创造者:达罗毗荼人
1、农业:印度河流域古代居民是世界上最早的棉花栽培者。
2、手工业:制陶、纺织
3、商业贸易:与伊拉克、伊朗、阿富汗和中亚贸易往来
4、城市建设:
看图学史:
观察地图册第6—7页插图“摩亨佐·达罗的一条典型的街道”以及教科书第18页“摩亨佐·达罗遗址”照片。
思考:①从图片中能提取出哪些历史信息?②对于历史研究,哪幅图更有价值?为什么?
①如城市规划整齐,街道设有下水道,城市商业、手工业发展等;城市规模大,布局整齐,建筑雄伟等;
②就科学性而言,遗址照片属于第一手材料,比复原想象图更接近于真实。
摩亨佐·达罗的一条典型的街道是复原想象图。
5、文字:印章文字
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中关于印章的内容,完成动手动脑。
过渡:大约在公元前1500年开始,雅利安人侵入印度后与当地土著长期进行混战,随着征服战争的结束,印度社会内部出现了不同的等级。
二、种姓制度
(一)介绍种姓制度产生的社会背景
约公元前1500年左右,来自中亚的雅利安人侵入南亚次大陆。
(二)种姓制度
1、介绍四大种姓
婆罗门教神话:诸神分割了原人普鲁沙的身体,用他身体的不同部位创造出了四个不同的种姓。
他的口变为婆罗门(僧侣贵族),双臂变为刹帝利(王族官吏、双腿变为吠舍(一般公社成员),两脚则变为首陀罗(被征服的土著居民)。
(在四个种姓之外,还有“贱民”。
)
思考:婆罗门这样宣传的用意何在?
2、种姓制度实质是森严的社会等级制度
职业世袭、内婚制、不同种姓在法律、衣食住行各方面不同的待遇。
各抒己见:
最近,关于联合国是否应该讨论印度的种姓问题一事在印度朝野引起了争议。
独立之后的印度宪法也明令禁止对低种姓人的歧视.宪法还规定给“表列公民”(即低种姓的“贱民”)保留23%的公职岗位和入学名额。
但在现实生活中,种姓制度的残余依旧很深。
2000年6月在比哈尔邦一个村子里发生的种姓大屠杀,死34人,伤19人,震动了整个印度。
——《环球时报》2001年6月15
根据材料,你认为种姓制度对印度社会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
种姓制度严重妨碍了印度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过渡:古代印度进入列国时代后,经济发展,促进了阶级关系变化,社会各阶层强烈要求冲破种姓制度,从而产生了不同思想派别的斗争,佛教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三、佛教
(一)佛教的产生
知道佛教的创始人、产生时间、简要过程。
(二)早期佛教教义
四谛(真理)
苦谛——世间一切都是苦的,人生一世会遇到生、老、病、死……没有丝毫乐处。
集谛——指造成世间人生及其苦痛的原因(“集”是“原因”的意思):一条叫“业”(干事情),;一条是“惑”(烦恼)。
灭谛——“业”和“惑”产生出无数苦果,如果断绝“业”和“惑”,苦果自然随之断绝,就可以达到“寂灭为乐”的境界。
道谛——要达到这种理想的境界,就必须修道,这就是“道谛”。
佛教所说的“道”就是涅槃之道。
人生最苦,涅槃最乐,这就是佛教的基本思想。
小论坛:佛教为什么获得社会大众的支持?
佛教主张“众生平等”,提倡各个种姓都可以参加宗教生活,在教徒之间没有等级差别。
(三)佛教的传播
1、介绍印度国徽石狮柱图片,知道阿育王对于佛教传播所做的贡献。
阿育王以武力征伐基本上统一印度半岛后,下令将他的诏令和“正法”的精神刻在崖壁和石柱上,成为著名的阿育王摩崖法敕和石柱法敕,法敕的基本内容为:对人要仁爱慈悲,包括孝敬父母,善待亲戚朋友和其他人,对动物也要尊重它们的生命,因为它们也是“众生平等”的一部分;等等。
思考:阿育王刻在石柱上的“法敕”宣扬的是哪种宗教的教义?他为什么这么做?
2、佛教与中国
早在汉朝时,佛教就传入了中国,洛阳的白马寺就是我国最早的官方佛教建筑。
各抒己见
①你知道《西游记》里唐僧的原型是谁吗,他的主要事迹是什么?
唐代玄奘
②今天,佛教在我国很盛行。
你能说出一些你所知道的我国的佛教建筑、佛教
典籍、佛教名山、石窟或其他与佛教有关的现象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