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康德的先验感性论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4
2020.11真情 教育探索217康德的先验幻相理论及意义探微庄丽梅山东师范大学摘要:心灵对接受到的感性表象所作出的不恰当甚至错误的判断被称为“幻相”,也有人将其称为“幻相”或“假象”。
追溯其起源,最早是由弗兰西斯·培根所提出,他是“四假象”说的提出者,指出妨碍人们正确认识的四种假象。
他将“幻相”提升到哲学高度,康德借鉴了培根“四假象”说中的种族假象,进行了批判与创新,在其基础上提出“先验假象”的概念,康德认为幻相的产生原因是人类理性对知性进行超经验的使用而产生的,即由于理性对自己本分的僭越而造成的,这里将对康德的“先验幻相”概念的产生原因和意义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康德;先验幻相;假象一、先验幻相“先验幻相”在康德的哲学系统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探讨“先验幻相”前,弄清先验幻相是什么显得极为重要。
在我国,幻相一词多指虚幻的形象或者现象抑或有假象一意。
而“幻相”一词在国外则有完全不同的含义:弗兰西斯·培根将“幻相”提升到哲学的高度,认为人们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由于人类自身的缺陷,人类理智被这些幻相所遮蔽,会造成对事物认识不同程度的偏差[1]。
康德批判继承了弗兰西斯·培根的假象学说,提出“先验幻相”的学说,康德认为先验幻相的产生原因简单来说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超经验的使用知性的范畴;二是由于理性的本性使然。
其一,康德把人的认识能力划分为感性,知性,理性。
并认为知性范畴的应用范围仅限于经验的对象,但是作为认知主体的人类的理智却没能将知识的运用限制在经验的范畴,并且知性呈不断的扩展趋势,甚至企图通达物自体,幻相意味着可能性,就是由于知性使用范畴的越界形成了先验幻相,人类理性将知性做了超验使用,而产生了幻相,知性涉足了本不属于自己的领域,这种“越界”行为便是形成先验幻相的重要原因之一,这是不可避免的。
其二,康德聚焦理性,因为理性本身具有僭越的本性,认为这是造成先验幻相产生另一个重要原因。
康德的哲学理论伊曼努尔.康德(1724--1804)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
他的主要哲学著作有《宇宙发展史概论》、《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和《道德形而上学基础》。
康德哲学的发展经历了两个时期:前批判时期和批判时期。
康德在1770年以后的批判时期,建立了他的"批判哲学"体系。
强调事物的二元对立和先验形式在认识中的重要作用,是康德哲学的两大特征。
康德的哲学世界观是二元论,康德的认识论是先验论。
一、康德的二元论世界观在康德看来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二元对立的关系之中,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不可知的"自在之物"和可知的"现象",知识认识领域的"纯粹理性"和伦理道德领域的"实践理性",先验的"形式"和经验的"质料"都具有二元对立的特征。
什么是自在之物?康德认为:自在之物是在认识主体的感觉之外独立存在的事物,是"表象"发生的外部原因,是"现象"的内容、基础和来源,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先验形式规定、不受各种先验概念范畴限制的、理性不能认识和把握的事物。
康德在《未来形而上学导论》中说:作为我们的感官对象而存在于我们之外的物是已有的,只是这物是什么样子我们一点也不知道,我们只知道它作用于我们的感官时在我们心中所产生的表象。
因此无论如何,我承认在我们之外有物体存在。
他还说:自在之物是现象后面和经验之外的存在,它的性质或本质没有给感官直接表现出来,因此,我们"只能按照物所表现给我们的那样,而不能按照物本身那样来认识它"。
康德认为:知性所获得的科学知识是特殊的、有条件的、相对的知识,理性则要求在相对的、有条件的知识基础上,认识把握整体的、绝对的、无条件的最高统一体,认识灵魂、世界和上帝。
康德认识论主要观点康德的认识论在哲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其观点主要涵盖以下方面:1.认识的极限康德认为,人类的认识只能局限于现象界,无法认识物自体。
因为我们只能通过感官获得表象,无法获得物自体的本质。
这一观点限制了人类认识的界限,也强调了认识的相对性。
2.时间的先验康德认为时间是先验的,是人类认识的基础。
他将时间视为一种形式,这种形式是人类思维和感知的必要条件。
时间是人类理性的基本范畴,所有的人类知识都必须以时间为基础。
3.空间的先验康德认为空间也是先验的,是我们认识的基础。
他将空间视为一种直观形式,这种形式是所有外在感知的基础。
空间是人类理性的另一个基本范畴,所有的人类知识都必须以空间为基础。
4.范畴的先验康德认为范畴是先验的,是我们认识的基础。
范畴是我们思考、理解世界所必须遵循的规则。
他将范畴视为人类思维的必要工具,通过范畴我们可以整理和归类感性知识,使之具有条理性和系统性。
范畴是在时间与空间这两种直观形式基础上产生的,是对于感性知识的更高层次的组织和划分。
5.判断的逻辑康德认为判断有逻辑上的不同类型,每种类型都有其必然性。
他将判断视为人类理性的重要活动,通过判断我们能够获得知识和发展理论。
康德认为,判断的逻辑基础是先验范畴,不同类型的判断对应着不同的先验范畴。
6.现象与物自体的区分康德区分了现象与物自体,认为我们只能认识现象,无法认识物自体。
我们的认识只是对于物自体的表象,而非物自体本身。
这一观点是他哲学思考的重要基础,他主张我们只能认识现象界,对于物自体的认识超出了我们的能力。
7.认识的客观性康德认为人类的认识具有客观性,因为我们的认识遵循先验范畴和时间的先验,这些先验条件保证了认识的客观性。
在康德看来,人类的认识虽然无法触及物自体,但我们的认识具有普遍必然性,是基于先验范畴和时间、空间的先验形式所构成的先验知识。
这些先验条件是所有人类知识的基础,保证了人类认识的客观性和普遍必然性。
总之,康德的认识论观点为哲学史上的认识论问题提供了独特的思考方式和解决方法。
论康德的批判哲学思想政法学院 10级1班王淼 30号【摘要】在西方哲学史上,康德的重要地位是无与伦比的。
其“批判哲学”是德国古典哲学的起点。
康德的哲学思想经过了一个长期的探索过程,作为人类哲学思想的"蓄水池",他不仅以其批判哲学实现了对传统哲学的根本变革,而且以其新哲学理念影响着现当代西方哲学的总体发展。
康德的批判哲学开德国古典哲学之先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渊源, 其贡献在于倡导并实践批判的精神。
理解把握康德的批判哲学,不仅是理论上的贡献,对现实也有着深远意义。
本文首先对康德进行介绍,梳理康德批判哲学的主要思想来源,阐述康德批判哲学思想体系的主要内容,对康德批判哲学的现代意义进行了探讨。
由康德所奠定的那种高瞻远瞩的理性批判精神, 是永远值得人们珍惜和深思的。
【关键词】康德;批判哲学;思想来源;体系内容;启蒙意义Theory of Kant's Critical PhilosophyInstitute of politics and law 10 class 1 of grade Wang Miao 30【Abstract】 In the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 Kant important position is unmatched. Its "critical philosophy" is the starting point of the German classical philosophy. Kant's philosophy has been a long-term process of exploration, as a "reservoir" of human philosophy, he not only fundamental change in the traditional philosophy of its critical philosophy, the influence of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Western philosophy and its new philosophy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Kant's critical philosophy to open the first of its kind of German classical philosophy, the historical origins of Marxist philosophy, its contribution is to advocate and practice critical spirit. Understanding grasp of Kant's critical philosophy, not only theoretical contribution, the reality has far-reaching significance. Firstly, Kant introduced, carding a major source of ideas of Kant's critical philosophy, expounded the main content of Kant's critical philosophy system, the modern sense of the critical philosophy of Kant. Laid by Kant kind of visionary spirit of rational criticism, is always worth people cherish and thought-provoking.【Key words】Kant; critical philosophy; thinking sources; system content; Significance of Enlightenment一.康德简介伊曼纽尔·康德(Immanuel Kant)1724年出生于柯尼斯堡。
康德的批判哲学:康德哲学的主要观点康德的哲学思想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前批判时期和批判时期。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康德的批判哲学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康德的批判哲学康德的哲学思想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前批判时期和批判时期。
以1770年为界,在此之前,康德研究的兴趣和重点主要在自然科学。
在这期间,他提出了与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宇宙不变论相对立的宇宙发展论,从而形成了他自己带有唯物论和辩证法倾向的新自然观。
这体现在他的两个假设中。
第一个是“潮汐假设”,他认为由月亮引力引起的定时涨落的潮汐现象所带来的海水与地表的摩擦会导致地球的自转速度变慢,这个假说为后来的自然科学所证实。
其哲学意义在于它表明包括地球在内的一切天体都有其自身的变化,发展和灭亡的过程。
第二个是“星云假说”,又称“康德――拉普拉斯星云假说”。
他认为宇宙间到处充满着物质和精神,物质和精神成反比,物质的力量是引力,精神的力量是理性。
由于地球处在太阳系中间的位置,故人类拥有一定程度的理性,但没有完全纯粹的理性。
这种关于理性的思辨虽然在现在看来是不很科学的,但他的星云假说第一次沉重地打击了宇宙不变论的形而上学自然观。
康德从发展的观点出发,把宇宙看成是一个在时间上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
康德的星云假说不仅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而且奠定了新的辩证自然观的基础。
对此,恩格斯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这年的8月,康德发表了他的教授论文《论感性世界和理智世界的形式和原则》.。
这是康德哲学思想分界的标志。
康德在前批判时期的哲学思想经历了从唯理论到批判唯理论的转变。
他接受的是莱布尼茨――沃尔夫哲学体系的教育。
接受了唯理论把天赋理性置于经验之先的基本立场。
在不断的思考和探索过程中,他在接受牛顿物理学的同时也认识到经验的重要性。
并由此而接受了经验论对传统形而上学和唯理论的批判,但他最终并没有选择经验主义,而是在唯理论和经验论之间另辟蹊径,开辟了先验哲学的新路径。
康德在前批判时期的哲学著作表现出逐步脱离唯理论,接近经验论,最后综合两者的发展趋势,这一趋势直接导致他的那篇教授就职论文《论感性世界和理智世界的形式和原则》。
1、先验论所谓先验论,是指把人的认识形式、认识能力看作是先于感觉经验的东西,是人先天就有的或头脑中固有的东西的认识理论。
柏拉图的“回忆说”、“笛卡儿的“天赋观念”说,都属于先验论。
康德认为,人的感性认识形式和知性认识形式(因果范畴、必然性范畴等)都是人先天固有的整理感性材料的能力。
的确,认识形式对于现在的个体人来说具有一定程度的先于个人经验的特征,这一点唯心主义看到了,但对于人类来说,认识形式不是先验的,它是人类在亿万斯年的长期反复实践中内化、积淀而成的。
就是说对于人类来说认识形式不是先验的,是建立在物质的实践活动基础之上的。
先验论的错误在于把认识形式不分个体和人类全部先验化了。
先验论的功绩在于发现了人的认识的能动性方面,即认为人的认识形式对感性材料具有加工整理使之形成知识的作用。
这一点被马克思主义所强调和继承。
2、反映论所谓反映论,是指把人的认识看成是人的头脑对外部客观世界的反映的认识理论。
一般唯物主义者认为认识的内容来源于客观物质世界,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还认为认识形式也是建立在长期的历史实践基础上的。
所有的唯物主义在认识论上都坚持反映论,也就是说,反映论是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共同原则。
反映论可以分为两种,即消极反映论和能动反映论。
消极反映论只强调反映的模写性,能动的反映论除强调反映的模写性之外,还强调反映的创造性。
3、地心说与日心说公元二世纪,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90—168年)创立了地心宇宙体系,提出地球静止在宇宙中心,日、月、星辰沿圆形轨道围绕地球作昼夜旋转。
在以后的一千多年里,托勒密的地心说被世人奉为经典,后来更被教会所利用,成为上帝创造世界的理论支柱。
在15、16世纪,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航海事业的发展,推进了对天象的观测,人们对宇宙的认识开始发生革命性的改变。
1543年,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1477—1543)出版了他的不朽著作《天体运行论》,提出了太阳中心说,认为: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太阳是宇宙的中心,行星都绕太阳运转;地球是围绕太阳运转的一颗普通行星,本身在自转着;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地球带着月球绕日运行;行星在太阳系中的排列次序是土、木、火、地、金、水,它们的绕日周期分别是30年、12年、2年、1年、9月、88天。
・外国哲学・康德哲学的先验逻辑及其意义强 以 华先验逻辑作为康德认识理论的核心内容,其意义不仅超越了逻辑学,而且超越了认识论,成为康德清算旧形而上学、实现形而上学革命的关键环节,也是康德哲学通过形而上学的意义转换贯通古代哲学与现代哲学的关键环节。
探讨康德哲学的先验逻辑,对于理解西方哲学的演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先验逻辑的基本内容先验逻辑属于康德以感性认识为基础的(广义的)理性认识学说,包括知性认识和(狭义的)理性认识两个阶段。
康德认为,先验逻辑与形式逻辑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就其联系而言,它们都能提供真理的消极条件(必要条件),因为形式逻辑像先验逻辑一样属于纯粹理性的学科,探讨纯粹理性的先天规律和原理,考察概念等思维形式的连接方式,确保思维自身的不相矛盾。
就其区别而言,形式逻辑仅仅考察纯粹的思维形式而不关注概念的来源,特别是不关注思维形式与经验对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因而它也不能增加新的知识,只能为真理提供消极条件,而不能提供积极条件(充分条件)。
先验逻辑则不同,它探讨概念的来源,特别是关注思维形式(通过感性直观)与经验对象之间的(间接)关系,因而能够提供新的知识,并为真理提供积极条件。
简言之,先验逻辑把逻辑学与认识论统一起来,从而关注被形式逻辑忽视了的知识形式与知识内容之间的关系,而真理正是知识与对象的统一,所以,只有先验逻辑才是“真理的逻辑”(局限于知性阶段)。
先验逻辑如何在探讨概念来源的基础上关注知识形式与知识内容之间的关系呢?康德将它看成是认识主体通过判断将纯粹理性的先天认识形式(范畴)能动地运用于感性认识所提供的经验材料、从而构成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科学知识的认识过程。
因此,他把自己的先验逻辑的任务规定为:探讨先天的认识形式(范畴)的来源,范畴运用于经验对象从而构成知识的范围,以及这些知识的客观有效性问题。
并且在他看来,由于先验逻辑与形式逻辑具有某种联系,所以先验逻辑应该以形式逻辑作为自己的出发点,以形式逻辑的划分为基础来完成自己的任务。
论康德哲学中的直观概念2019-05-11【摘要】本⽂通过对《纯粹理性批判》的⽂本分析,对康德的直观概念进⾏了梳理,阐明感性形式与先验形式之间存在的割裂,以及物⾃体设定的多余,指出了康德所构建的主体性哲学和奠基于主体直观之上的意义世界。
【关键词】康德哲学;直观;感性;物⾃体近代西⽅哲学,随着笛卡尔“我思故我在”说法的提出,直观在哲学中逐渐成了被关注的焦点。
斯宾诺莎认为直观的知识⾼于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是纯粹从事物的本质来考察事物,或者纯粹从对于它的最近因的认识⽽得来的知识,斯宾诺莎的直观说法与其泛神论思想是⼀致的,有点类似于后来康德所说的“理智直观”。
吸收前⼈的直观观念,并利⽤直观推进认识论研究的是康德,康德关于直观的思考也为后来的哲学家所重视,开启了现代哲学的各式各样的直观学说。
因此,康德的直观观念值得去仔细梳理。
在康德哲学中,直观是连接主体和客体的最初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它包含了对象的杂多表像,同时也包含了主体的先验形式。
通过对直观⼀步步的设定和分析,康德建构了他的主体性哲学,同时也构造出⼀个奠基于主体直观之上的意义世界。
⼀、直观在纯粹理性批判中的地位康德说:“我们的⼀切知识都以经验开始”,但是,经验是不确定的,不能证明类似于诸如数学、物理学之所以成为“真正的和客观的科学”的原因。
由此可知,康德分辨了经验知识与纯粹知识。
但是,康德并不是完全把⼆者截然分开来讨论知识的可能性,⽽是选择了连接⼆者的事物来进⾏他的整个纯粹理性的分析。
什么是连接经验与先天知识的东西?在康德看来,就是直观。
因为,直观即是客体对主体的刺激,⼜是主体接受客体的反应,康德说:“⼀切思维,⽆论它是直截了当(直接地),还是转弯抹⾓地(间接地),都必须借助于某些标志最终与直观、从⽽在我们这⾥与感性发⽣关系,因为对象不能被以别的⽅式给予我们。
”[1]因此,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中对知识的思考,可以说开始于对直观(intuition/Anschauung)的界定。
论康德对莱布尼茨的批判——基于《纯粹理性批判》的一种解读可以确定的是,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的“反思”中批判了莱布尼茨哲学。
并且,康德对莱布尼茨的所有批判都集中于一点,即莱布尼茨将显象智性化了(Leibniz intellectualized the appearances)。
什么叫将显象智性化了?莱布尼茨真的将显象智性化了吗?为什么将显象智性化就导致了莱布尼茨哲学的错误?这些问题都有待澄清。
无论如何,澄清这些问题都必然涉及莱布尼茨与康德之间的关系。
无疑,莱布尼茨在康德哲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不论是前批判时期,还是批判时期莱布尼茨都是康德著作中的“常客”。
但要澄清莱布尼茨与康德之间的关系却不太容易。
康德不像现在写论文一样会注明文献出处,这导致研究者很难区分康德笔下的莱布尼茨是不是真正的莱布尼茨。
而且在康德生活的时代莱布尼茨的著作出版很少,莱布尼茨的思想都是在与别人通信中表达的(信件数量巨大)[1]。
这就进一步加剧了澄清两位哲学家之间关系的困难。
显然,这一步是必须的。
如果研究者不能澄清两位哲学家之间的关系,那也无法正确评判康德对莱布尼茨的批判。
不过,这里并不准备全面澄清莱布尼茨与康德之间的关系。
这里的研究限制在《纯粹理性批判》这个范围内。
我们的问题是:莱布尼茨将显象智性化了吗?如果真如康德所言,即莱布尼茨将显象智性化了,那么仅凭这一点就可以推出莱布尼茨哲学的错误吗?假定我们通过哲学史的研究弄清楚了莱布尼茨与康德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将康德对莱布尼茨的批评对应到莱布尼茨的文本中,在这个基础上我们的确能够评判康德对莱布尼茨的批评。
国外的许多学者都做了这个工作,如McRae (1976)、 Parkinson (1982)、Jauernig(2011)[2]。
通过这样的文献梳理工作我们的确能够处理一些细枝末节的问题,如康德对莱布尼茨的某些指责是不公正的,但这样做不能切中问题本身。
真正的问题在于:康德为什么要批判莱布尼茨?在康德看来,人类的知识有两大起源,即感性和知性,它们在认识中执行不同的认知任务,这就决定了二者不可还原。
第 1 页 共 4 页
论康德的先验感性论
【摘要】本文立足于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中的先验感性论,通俗浅显地解读了
先验感性论的主要内容。文章基本按照原著的顺序先对感性直观的纯形式进行了
简要说明,然后阐释了时间、空间这两个先天直观,并且得出部分结论,最后将
先验感性论同唯识学做一粗浅比较。
【关键词】时间 空间 先天直观
在我们的认识中,总有这样一些只能够让我们感知到但是却不能准确地表述
出来的东西,我们在经验层面上对其保持着绝对的足够的认知,但是一旦让我们
说出个所以然来,我们所能唯一想到并且讲出的竟然只有“它就是那样”或者“它
就是它”,紧接着,我们会无理取闹一般地反问发问我们的人:“你怎么会问这个
问题?这个问题有什么值得问的么?”倘若我们有一点“哲学”的概念,我们可
能会将之或是无奈地或是深沉地诉诸于哲学问题。当然,这些原本就是哲学范畴
的东西,对这样的处理我们并不能说它的不是。可真正的哲学家,比如康德,就
是一个专门同这些概念打交道的人。而且,是一个能够用大量的语言表述我们无
法表达出来的东西的颇有逻辑头脑和语文功底的大家。
一感性直观的纯粹形式
我们通过我们的感官从外界事物中获得认识,更有价值的表述是,我们只有
通过感官才能从外界事物中获得认识。我们从那里最初获得了感觉,进而才有了
知觉、记忆、思维等等。可以说,感性(我们获得表象的能力)是我们同外部世
界得以联系的唯一的途径。在我们感受到的这些东西中,有一些是明显同我们的
感官对应的,比如颜色、味道、声音„„但是还有一些东西,并不像是这样清清
楚楚地展示在我们的心中,就是那些“使现象的杂多能在某种关系中得到整理的
东西”,康德称之为形式,它们很明显不是直接能够被外物反应出来的,“那只有
在其中感觉才能得到整理、才能被置于某种形式中的东西本身不可能又是感觉,
所以,其形式必须是全部在内心中先天的为这些现象准备好的。”这些形式是这
样的一些表象,它们不属于任何感觉,但是同我们的感觉又有着极其重要的联系,
康德把它们叫做纯粹的,也就是感性直观的纯粹形式。这些东西虽然并不是感觉,
但是却可以作为一切感觉的先天原则,因而有着重要的地位。接下来,康德指出
了两种感性直观的纯形式:时间和空间。
二时间和空间的形而上学及先验的阐明
时间和空间在我们的经验中就像我开始说到的那样,我们绝对知道又非常不
了解„„我们大概熟悉他们的应用,熟悉它们推演出的一些结论或者其它的什
么,但是一旦让我们有个哲学那样追本溯源式的阐释,我们就无能为力了。它们
是怎样进入我们的思维中的呢?它们从何处被发现被纳入我们的心灵?我们无
法把它们同任何其它的认识相提并论,它们过于特殊:不知从何处来,无所不包,
只可以获得有关它们之下的概念„„也正是基于这些特点,康德才得以证明这些
就是他所说的感性直观的纯形式。或者说,正式基于这些,康德才得以提出先验
感性论。
第 2 页 共 4 页
一切可以经验到的东西,都必须放到时间和空间的“背景”中去。也就是说,
时间和空间是一切的基础性的前提,因而他们本身就不可能也是通过经验出来
的,因为假如它们也是经验出的,它们又怎么以自己为背景?所以它们是非经验
性的。并且,它们是必然存在的,因为在我们的经验世界中,根本无法形成这样
的表象:空间不存在,或者时间不存在。但是包含于它们内部的诸多表象我们却
可以表述成“无”,因而它们是必然的先天表象。为了进一步表现时间和空间的
“特殊”,康德还从概念的衍生上做了证明。空间就是空间,它是唯一的,任何
对空间的划分,都是基于那个唯一的空间而来;同样,时间也只是时间,同空间
一样就是一个整体。我们可以把空间、时间拆分来研究,得出任何概念,获得所
有推论,可是,我们的一切作为都是从那个先天直观而来。说得通俗一点,就是
我们所表述的“它就是它”。尽管我们是在无奈地躲避,可这是真实的,我们是
真的无法有再多的表述。因此我们看到康德说“空间(时间)绝不是关于一般事
物的关系的推论的概念,或如人们所说,普遍的概念,而是一个纯直观”。另外,
空间和时间具有无限性,但是,“没有任何概念本身能够被设想为仿佛把无限数
量的表象都包含于其中的。然而,空间就是这样被设想的(因为空间的所有无限
的部分都是同时存在的),所以,空间的原始表象是先天直观,而不是概念”。
三关于一般感性知识的基本性状
在此,康德有一段论述:“我们的一切直观无非是关于现象的表象;我们所
直观的事物不是自在之物本身,我们既不是为了自在之物而直观这些事物,它们
的关系也不是自在地本身具有如同它们向我们显现出来的那种性状,并且,如果
我们把我们的主体,哪怕只要把一般感官的主要性状取消掉了的话,客体在时间
和空间里的一切性状、一切关系,乃至于空间和时间本身都会消失,并且它们作
为现象不能自在地实存,而只能在我们里面实存”。
我想可以对这段话做一些这样的理解:那些原本被我们认识到的东西,是在
感性的背景之下的。我们不可以认识到真正的客观的原本我们以为认识到本来面
目的东西,因为,一旦我们试图去认识它们,必须以时间和空间为基础,而我们
却无法剥离这两种先天直观。但是,客观的那些东西本身是无所谓时间和空间的
概念的。但是我们却只能够强加于外物。所以说,即使,我们的感官可以对那些
经验到的质料进行最清晰最完善的认识并且反应到我们心中,我们也只能说是在
感性层面上获得了一种认识,而先天直观的时间空间横亘在我们与客体之间,我
们不借助于它们,又是不可能。所以,看到的终将是看到的,而不是本来面貌。
当然,至少说在先验感性论这一部分中我还没有明白先验感性存在的价值,
可是,康德在前面的表述中绝对不是为了说明我们不能够认识完全的对象这一观
点,因为他说:如果我把我本想归于现象的东西弄成了只是幻相,那将是我自己
的罪过。
四先验感性论与唯识学
康德的先验感性论同唯识学在某些方面有相同之处。唯识学认为,人的五根
(眼、耳、鼻、舌、身)依阿赖耶识的内缘力而得以认识外境,得到五识。五识
并非外境(人的认识对象),而是似外境。似外境是思维主体对外境的主观映象。
因而唯识学认为,人们认识的对象仅仅是代表自身意识的标记。这样,同康德所
第 3 页 共 4 页
说的“我们不可以认识到真正的客观的原本我们以为认识到本来面目的东西”就
达成了一致。其中,阿赖耶识类似于先天直观的东西,五根即为人的感官,五识
即为人的认识。当然,在此做一比较,并非是想强调两者的相同,相反,而是想
说明两者的差异。我认为,唯识学中这些有关人的认识的解释,更多的是为了断
除人的执着,从而有利于佛法的传播。因为既然一切由识而生,也就没有了欲求。
而康德的先验论,更多的是以逻辑的方式解释人的认识问题。
最后,从文字的角度来总括先验感性论:它是先验的,它并不是在我们经验
中产生的像那些普遍的概念一样的东西,它具有无与伦比的先天存在性。它是同
感性相连的,我们的任何感性都要以这些先天直观为“背景”,因而在认识的过
程中不得不使之笼罩在感性之中,否则,一切将不存在,包括哪怕是时间、空间
这样的先天直观。
第 4 页 共 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