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哲学10
- 格式:ppt
- 大小:388.00 KB
- 文档页数:28
康德的主要哲学思想康德哲学的主要观点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康德的一生对知识的探索可以以1770年为标志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阶段,前期主要研究自然科学,后期则主要研究哲学。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康德的主要哲学思想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康德的主要哲学思想康德的一生对知识的探索可以以1770年为标志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阶段,前期主要研究自然科学,后期则主要研究哲学。
前期的主要成果有1755年发表的《自然通史和天体论》,其中提出了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
在后期从1781年开始的9年里,康德出版了一系列涉及领域广阔、有独创性的伟大著作,给当时的哲学思想带来了一场革命,它们包括《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
”三大批判”的出版标志着康德哲学体系的完成。
哲学方面伊曼努尔·康德提出了三大批判,即《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
《纯粹理性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能知道什么?康德的回答是:我们只能知道自然科学让我们认识到的东西,哲学除了能帮助我们澄清使知识成为可能的必要条件,就没有什么更多的用处了,自从柏拉图以来的康德把这个问题彻底给颠倒了。
在此之前,人们让认识向外部事物看齐,而康德说,如果我们颠倒一下,让事物向我们的认识看齐,该会如何?康德把这一思维方法与哥白尼的”日心说”相比较:哥白尼以前,人们认为一切星球围着我们地球转,哥白尼却说,我们地球是在围着其它星球转。
《实践理性批判》是康德的前一部著作《纯粹理性批判》的归宿和目的。
所谓”实践理性”,是指实践主体的意志,对于实践理性的”批判”,就是要考察那规定道德行为的”意志”的本质以及它们遵循的原则。
全书包括”纯粹实践理性的原理论”和”纯粹实践理性的方法论”两大部分。
该书的重要理论意义在于,它把人的主体性问题突出出来,强调了人格的尊严与崇高,表现了强烈的人本主义精神。
《判断力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可以抱有什么希望?康德给出的答案是:如果要真正能做到有道德,我就必须假设有上帝的存在,假设生命结束后并不是一切都结束了。
哲学家康德名言大全,康德关于自由的名言、道德律名言1、Freedom is not letting you do whatever you wanna but teaching you not to do the things you don't wanna do. 自由不是让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自由是教你不想做什么,就可以不做什么。
——伊曼努尔·康德2、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标准;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
——康德3、发怒,是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
——康德4、大海之所以伟大,除了它美丽、壮阔、坦荡外,还有一种自我净化的功能。
——康德5、三样东西有助于缓解生命的辛劳:希望,睡眠和微笑。
——康德6、要评判美,就要有一个有修养的心灵。
——康德7、痛苦就是被迫离开原地——康德8、天才是自创法则的人。
——康德9、世界上唯有两样东西能让我们的内心受到深深的震撼,一是我们头顶浩瀚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法则。
——康德《实践理性批判》10、良心是一种根据道德准则来判断自己的本能,它不只是一种能力;它是一种本能。
——康德11、诚实比一切智谋更好,而且它是智谋的基本条件。
——康德12、越是处心积虑地想得到生活上的舒适和幸福,那么这个人就越是得不到真正的满足。
——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13、一个人的缺点来自他的时代,他的美德和伟大却属于自己。
——康德14、我们越是忙越能强烈地感到我们是活着,越能意识到我们生命的存在。
——康德15、我们所有的知识都开始于感性,然后进入到知性,最后以理性告终。
没有比理性更高的东西了。
——康德16、如果竭尽自己最大努力仍然还是一无所得,所剩下的只是善良意志,它诚如沉睡的宝石一样,自身就发射着耀目的光芒,自身之内就具有价值。
——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17、"Only two things in this world so that our souls are deeply shocked First, 这个世界惟有两样东西让我们的心灵感到深深的震撼, our brilliant stars overhead, First,"ourheartslofty morallaws."一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内心崇高的道德法则. ——康德《实践理性批判》" 18、对自然美抱有直接兴趣……永远是心地善良的标志。
德国哲学家康德经典名言30句1.自由不是让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自由是教你不想做什么,就可以不做什么。
2.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标准;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
3.发怒,是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
4.三样东西有助于缓解生命的辛劳:希望,睡眠和微笑。
5.大海之所以伟大,除了它美丽、壮阔、坦荡外,还有一种自我净化的功能。
6.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
7.一个人说出来的话必须是真的,但是他没有必要把他知道的都说出来。
8.越是处心积虑地想得到生活上的舒适和幸福,那么这个人就越是得不到真正的满足。
9.一个行为的道德性不取决于它的结果,而仅仅取决于该行为背后的意图。
10.一个人没有信心,第二天都不想起床。
11.我们所有的知识都开始于感性,然后进入到知性,最后以理性告终。
没有比理性更高的东西了。
12.我们越是忙越能强烈地感到我们是活着,越能意识到我们生命的存在。
13.所谓自由,不是随心所欲,而是自我主宰。
14.如果竭尽自己最大努力仍然还是一无所得,所剩下的只是善良意志,它诚如沉睡的宝石一样,自身就发射着耀目的光芒,自身之内就具有价值。
15.良心是一种根据道德准则来判断自己的本能,它不只是一种能力;它是一种本能。
16.诚实比一切智谋更好,而且它是智谋的基本条件。
17.没有目标而生活,恰如没有罗盘而航行。
18.要评判美,就要有一个有修养的心灵。
19.只要你尽职尽责,人们都会由衷地对你尊敬。
20.思想无内容则空,直观无概念则盲。
21.对孩子的要求,如果没有充分的理由加以拒绝,就应该给予满足;如果有不答应这种要求的理由,那就不允许他耍赖。
一旦拒绝,就不要改变。
22.经验虽然告诉我们某物是如此这般的状况,但并不告诉我们它不能是另外的状况。
23.美,是没有目的的快乐。
24.教育之目的就在于使人成为人。
25.当爱情需要我的时候我没有资格,当我需要爱情的时候,他却离我而去26.假如我们像动物一样,听从欲望、逃避痛苦,我们并不是真的自由,因为我们成了欲望和冲动的奴隶。
康德的主要哲学思想康德哲学的主要观点康德的一生对知识的探索可以以1770年为标志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阶段,前期主要研究自然科学,后期则主要研究哲学。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康德的主要哲学思想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康德的主要哲学思想康德的一生对知识的探索可以以1770年为标志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阶段,前期主要研究自然科学,后期则主要研究哲学。
前期的主要成果有1755年发表的《自然通史和天体论》,其中提出了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
在后期从1781年开始的9年里,康德出版了一系列涉及领域广阔、有独创性的伟大著作,给当时的哲学思想带来了一场革命,它们包括《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
”三大批判”的出版标志着康德哲学体系的完成。
哲学方面伊曼努尔·康德提出了三大批判,即《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
《纯粹理性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能知道什么?康德的回答是:我们只能知道自然科学让我们认识到的东西,哲学除了能帮助我们澄清使知识成为可能的必要条件,就没有什么更多的用处了,自从柏拉图以来的康德把这个问题彻底给颠倒了。
在此之前,人们让认识向外部事物看齐,而康德说,如果我们颠倒一下,让事物向我们的认识看齐,该会如何?康德把这一思维方法与哥白尼的”日心说”相比较:哥白尼以前,人们认为一切星球围着我们地球转,哥白尼却说,我们地球是在围着其它星球转。
《实践理性批判》是康德的前一部著作《纯粹理性批判》的归宿和目的。
所谓”实践理性”,是指实践主体的意志,对于实践理性的”批判”,就是要考察那规定道德行为的”意志”的本质以及它们遵循的原则。
全书包括”纯粹实践理性的原理论”和”纯粹实践理性的方法论”两大部分。
该书的重要理论意义在于,它把人的主体性问题突出出来,强调了人格的尊严与崇高,表现了强烈的人本主义精神。
《判断力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可以抱有什么希望?康德给出的答案是:如果要真正能做到有道德,我就必须假设有上帝的存在,假设生命结束后并不是一切都结束了。
德国哲学家康德30句名言1.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
2.自由不是让你做任何想做的事,而是做你应当做的事。
3.人是目的,而非手段。
4.理性是为自身立法的能力。
5.道德法则就是:永远按照你希望它成为普遍法则的准则去行动。
6.理性是唯一能判断何为善何为恶的。
7.道德的最高原则是:行动,只按照你同时也希望它成为普遍法则的准则去行动。
8.理性是道德行为的唯一裁判。
9.人应当被当作目的本身,而不仅仅是达到目的的手段。
10.理性是道德行为的唯一源泉。
11.理性是自由的唯一基础。
12.道德行为的真正价值在于它出于对法则的尊重。
13.我们不能通过经验来认识道德法则。
14.理性是道德行为的唯一指导。
15.道德法则的尊严在于其普遍性和必然性。
16.道德的最高原则是:行动时,将人当作目的,而不仅仅是手段。
17.理性是唯一能够判断何为善何为恶的。
18.理性是道德行为的唯一裁判。
19.理性是唯一能够理解道德法则的。
20.道德的尊严在于它超越了个人利益。
21.理性是道德行为的唯一基础。
22.道德行为的真正价值在于它出于对道德法则的尊重。
23.理性是唯一能够理解道德法则的本质。
24.道德行为的尊严在于它超越了个人利益。
25.道德的最高原则是:行动时,将人当作目的本身,而不仅仅是达到目的的手段。
26.理性是唯一能够判断何为善何为恶的。
27.理性是唯一能够理解道德法则的普遍性和必然性。
28.道德行为的真正价值在于它出于对道德法则的尊重和遵循。
29.理性是唯一能够理解道德行为的真正价值。
30.道德的最高原则是:行动时,将人当作目的本身,而不仅仅是达到目的的工具。
康德的哲学理论伊曼努尔.康德(1724--1804)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
他的主要哲学著作有《宇宙发展史概论》、《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和《道德形而上学基础》。
康德哲学的发展经历了两个时期:前批判时期和批判时期。
康德在1770年以后的批判时期,建立了他的"批判哲学"体系。
强调事物的二元对立和先验形式在认识中的重要作用,是康德哲学的两大特征。
康德的哲学世界观是二元论,康德的认识论是先验论。
一、康德的二元论世界观在康德看来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二元对立的关系之中,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不可知的"自在之物"和可知的"现象",知识认识领域的"纯粹理性"和伦理道德领域的"实践理性",先验的"形式"和经验的"质料"都具有二元对立的特征。
什么是自在之物?康德认为:自在之物是在认识主体的感觉之外独立存在的事物,是"表象"发生的外部原因,是"现象"的内容、基础和来源,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先验形式规定、不受各种先验概念范畴限制的、理性不能认识和把握的事物。
康德在《未来形而上学导论》中说:作为我们的感官对象而存在于我们之外的物是已有的,只是这物是什么样子我们一点也不知道,我们只知道它作用于我们的感官时在我们心中所产生的表象。
因此无论如何,我承认在我们之外有物体存在。
他还说:自在之物是现象后面和经验之外的存在,它的性质或本质没有给感官直接表现出来,因此,我们"只能按照物所表现给我们的那样,而不能按照物本身那样来认识它"。
康德认为:知性所获得的科学知识是特殊的、有条件的、相对的知识,理性则要求在相对的、有条件的知识基础上,认识把握整体的、绝对的、无条件的最高统一体,认识灵魂、世界和上帝。
康德的主要哲学观点
康德(Immanuel Kant)是18世纪德国哲学家,他对伦理学、认识论和形而上学等领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以下是康德的主要哲学观点:
1.两个世界的区分:康德提出了"两个世界"的区分,即"现象世界"和"物自体世界"。
现象世界是我们感知和经验的世界,受到我们主观认识的限制;而物自体世界是超越我们经验能力的事物本质所在。
2.纯粹理性批判: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试图解决哲学的根本问题,探讨我们对于认识和理性的界限。
他认为,人类认识的能力受到先天的概念和形式的限制,我们只能通过这些概念和形式来理解世界。
3.义务论伦理学:康德提出了基于义务的伦理学,强调道德行为应该基于理性原则而非感性的欲望。
他的道德理论以"行为的普遍化原则"为核心,即我们应该根据我们的行为是否能够成为普遍法则来判断其道德性。
4.经验与概念的关系:康德认为,我们的经验是通过感觉材料与我们内在的概念和判断相结合而构建的。
他强调了理性的作用,并主张我们的认识不仅依赖于感性经验,还需要理性的活动。
5.美学与审美判断:康德对审美领域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审美判断力"的概念。
他认为,审美判断是主观的,但又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它是基于一种对客体的无目的欣赏和纯粹感性的经验。
这些是康德哲学中的一些重要观点,他的思想对于后世哲学和其他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1/ 1。
康德哲学简述康德哲学简述引言西方哲学向来是以理性作为基础的,只是理性的表达方式在不同阶段有所不同。
从西方哲学史的阶段来看,从公元前6世纪到罗马帝国灭亡,这一时期被称为古代哲学,或称作古希腊哲学;从公元2世纪教父哲学登上历史舞台到欧洲文艺复兴之后,这一时期被称作中古哲学,或称作基督教哲学、经院哲学;从17世纪开始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这一时期被称作是近代哲学。
古代哲学的理性是一种关于宇宙的思辨,这一时期的哲学普遍探讨的是世界本原的问题;中古哲学的理性则是转变为信仰的助手、论证上帝存在的根据,这一时期基督教发展壮大,理性成了连接哲学与宗教的工具;近代哲学的理性由于受到当时科技水平迅猛发展这一社会背景的影响成为了一种科学精神,这一时期的哲学探究的是思维与存在的认识论的问题。
西方哲学发轫于古希腊,为以后的哲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只是这一时期的哲学毕竟由于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水平的落后而显得朴素;中世纪的哲学则是成了“神学的婢女”,可以说在整个黑暗的中世纪,哲学是被紧紧的钳在基督教的笼子中而畸形发展的;从20世纪到现在,哲学步入了现代阶段,虽然哲学的发展呈现了百家争鸣的状态但并没有树立起任何一座高峰,其中一个原因是现代哲学家的研究大多基于以往哲学家的理论,在体系上并无多少新的创建。
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便是,与它相临的近代哲学因为锋芒太盛而显得现代哲学略有些平淡。
近代哲学是整个西方哲学史的高潮,不仅前无古人能超越而且至今也后无来者可以打破这种局面。
近代哲学冲破宗教的束缚,一方面全面地批判了传统形而上学的观点,另一方面又解决了很多古代、中古哲学留下的问题。
最为重要的,近代哲学为我们构造了一个新的哲学体系,一种新的研究角度,是之后的哲学家无出其右沿用至今。
按照哲学形态的不同特征,近代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经验论与唯理论时期、法国哲学时期、德国古典哲学时期以及黑格尔后哲学,其中德国古典哲学最具代表性、最能体现近代哲学的特征。
康德的十二范畴康德(Immanuel Kant)是德国哲学家,被誉为“德国觉醒时代”的象征。
他对哲学、伦理学、形而上学和认识论等领域都有深刻的贡献。
其中,他的“十二范畴”是其哲学思想的核心之一。
所谓“十二范畴”,是指康德认为万物可以被归纳为以下十二个不同的概念或范畴:1. 单一性:这个范畴描述了所考虑的事物的简单性和空间上的单一性。
2. 统一性:这个范畴描述了一组事物所共有的共性。
3. 总和性:这个范畴描述事物之间相互连接和关联的方式。
4. 反映性:这个范畴描述了感觉模式的反映和协调。
5. 统一性:这个范畴定义了公共性的共性。
6. 互动性:这个范畴描述了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作用关系。
7. 固有性:这个范畴定义了实体所带来的特性和属性。
8. 存在性:这个范畴描述了实体的存在和存在方式。
9. 因果性:这个范畴定义了事物所需满足的因果关系。
10. 必然性:这个范畴描述了一切事物的必然性和规律性。
11. 可能性:这个范畴描述了一切事物的可能性和潜在性。
12. 实体:这个范畴描述了实体所在的空间和时间。
康德的十二范畴意味着,人类普遍性的认知和理解必须遵循这些概念,以正确地理解和解释所有的事物和现象。
人理解自然界和人类世界离不开这些概念。
康德的哲学思想也深刻影响了19世纪之后的哲学思想和现代科学的发展。
通过康德的思考,我们发现,认知是必须以一些范畴和概念作为支持的,这些概念是对事物和现象的描述和解释。
因此,范畴和概念的研究是现代哲学中尤为重要的一个方向。
同时,康德的十二范畴也使我们了解到,对于一个智者,不单是哲学的思考和技巧,还有观测、经验和知识等多个层面的领悟。
第四部分近代晚期和19世纪的哲学第十二章康德一、伊曼努尔·康德德国近代著名的哲学家,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先验论唯心论者。
康德哲学以1770年为界分为前期批判时期和批判时期,在前期批判时期主要在宇宙的形成上提出“星云学说”。
在批判时期,康德研究了人的认识能力及其范围与限度,将世界划分为“现象界”和自在之物世界,人的认识分为“感性”、“知性”、“理性”三个环节,提出先天综合判断概念,认为时空是感性的先天形式;因果性等十二个范畴是知性固有的先天形式,理性要求对本体即自在之物有所认识,但这超出了人的认识限度,必然陷入难以自解的矛盾,产生二律背反,人的认识只能达到“现象”。
在自在之物世界中,上帝、灵魂等为超自然的东西,属信仰范围,它们的存在是为了适应道德的需要。
由于两个世界存在明显的鸿沟,康德试图通过审美判断与自然界的目的论判断达到沟通,并在最后以有文化有道德的人为其体系的终点。
在政治上,同情法国大革命,主张自由平等,为平民谋权利。
在教育上,认为应重视儿童天性,养成儿童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
康德哲学也被称为先验哲学或批判哲学,对后世影响巨大。
康德的主要著作:《宇宙发展史概论》(1775年)《论感性世界和知性世界的形式和原则》(论文、1770年)《纯粹理性批判》(1781年)《实践理性批判》(1788年)《判断力批判》(1790年)《未来形而上学导论》(1783年)《道德形而上学基础》(1785年)《完全在理性范围内的宗教》(1793年)《道德形而上学》(1797年)1、康德的哥白尼革命及其意义(1)主要原因:近代经验论和唯理论的长期争论暴露了各自的矛盾和片面性,特别是休谟的怀疑论不仅揭示了经验论的内在矛盾,而且也威胁到唯理论的理性主义,这意味着我们不仅不能证明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而且作为科学知识的基础的理性本身也遭到了怀疑和破坏。
后来的哲学必须在经验论和唯理论之间另辟蹊径,寻找知识普遍必然性的基础,继续推进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康德哲学主要观点摘要:I.康德哲学概述- 康德哲学的历史背景- 康德哲学的核心理念II.康德哲学的主要观点- 先验认识论- 道德哲学- 审美哲学- 宗教哲学III.康德哲学的影响和意义- 康德哲学在哲学史上的地位- 康德哲学对后世的影响和启示正文:I.康德哲学概述康德哲学是18 世纪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所创立的哲学体系。
康德哲学是在启蒙运动和自然科学发展的背景下产生的,它继承了启蒙运动的精神,强调理性、自由和平等。
康德哲学的核心理念是通过对理性进行批判,来确立哲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从而建立一种科学的哲学体系。
II.康德哲学的主要观点A.先验认识论康德认为,人类的知识不仅仅来源于经验,还有先验的成分。
先验认识论是康德哲学的核心观点之一,它主张人类在认识事物之前,已经具备了一些先验的知识结构和认知能力,如时间和空间概念、因果关系等。
这些先验知识是人类认知事物的基本前提,对于我们的认识和理解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B.道德哲学康德的道德哲学以道德法则为基础,提出了著名的“道德律令”概念。
他认为,道德律令是人类内在的道德原则,它不受个人欲望和目的的影响,具有普遍性和绝对性。
康德主张,人们应该根据道德律令来行事,以实现自身的道德责任。
C.审美哲学康德的审美哲学是他哲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他认为,审美判断是一种非功利性的判断,它不受任何实际目的和欲望的驱使,而是基于人类对美的内在感受和欣赏。
康德提出了著名的“审美无功利性”原则,并试图通过审美哲学来探讨艺术、美学和人类审美经验的意义。
D.宗教哲学尽管康德被认为是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但他对宗教哲学也给予了充分的关注。
康德认为,宗教是人类对超自然力量的信仰,它具有道德价值。
他主张,宗教应该关注道德和伦理问题,而不仅仅是神秘和超自然现象。
康德提出了“道德神学”的概念,试图将宗教哲学与道德哲学相结合。
III.康德哲学的影响和意义康德哲学在哲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历史上100位思想家系列之:康德的哲学思想,以及他的道德观大家好,这里是小播读书,今天要带大家了解的是奥地利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伊曼努尔·康德。
01康德说:这个世界上唯有两样东西能让我们的心灵感到深深的震撼:一是我们头上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内心崇高的道德法则。
关于道德的讨论,在东西方哲学界,很多思想家都有过精彩的论述。
苏格拉底说,道德即知识,或者说美德即知识,他认为一个有道德知识,能明辨是非的人,才能称得上有道德的人。
而我们东方的儒家思想也特别强调道德的重要性,孔子在《论语》中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意思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志存高远,但是我们每个人的行为都要以道德为准则。
可见道德观在东西方思想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
那如何评估一个人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规范呢?关于道德评估,康德有两条原则。
第一是“普遍性”原则;第二是“目的性”原则。
如何理解康德的这两个道德原则,我们可以举一个例子,就是著名的“电车难题”。
说的是在一辆高速行驶的电车前方的铁轨上有五个人,而你和一个胖子正站在电车前方的天桥上,如果你将这个胖子推下天桥,可以阻挡电车并挽救那五个人的性命,但这个胖子会因此而丧生。
如果是你,你会如何选择?如果按照康德的道德原则,那么他是不会推胖子下去的,不会去因为牺牲一个无辜的人而挽救其他五个人。
因为,按照道德的普遍性原则,如果一种行为在道德上是错的,那么对任何人都是错的;如果一种行为在道德上是对的,那么对任何人都是对的。
所以,如果你是那个胖子,你当然不愿意被推下去,那么这么做就是不道德的。
其次,按照目的性原则,康德认为,任何人都不应该仅仅被视为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
所有,你一旦把胖子推下去,就意味着你把胖子作为挽救其他五个人的一种手段,这样做也是不道德的。
所以,康德认为,一个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规范并不取决于行为的后果,而是采取该行为的动机。
康德认为真正的道德行为是纯粹基于义务而做的行为,而为了实现某一个个人功利的目的而做的事情,并不能认为是道德的行为。
中国(zhōnɡɡuó)哲学——康德关于(guānyú)现象与本体的区分本文的主题是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关于现象与本体的区分,意在讨论这一区分对于形而上学的贡献(gòngxiàn)。
所谓“贡献(gòngxiàn)”并非一定是建设性的,也可以(kěyǐ)是批判性的。
康德对形而上学的批判澄清了许多问题,当然是对形而上学的贡献,更何况康德对于形而上学也有建设性的贡献。
在《纯粹理性批判》中,现象与本体这一对概念与一系列概念密切相关。
我们首先通过显象与物自体、现象与本体这两对概念的对比,说明它们之间存在着“物自体(物)――显象(感性直观)――现象(感性直观+知性范畴)――本体(思想)”相互关联的关系,然后在此基础上讨论本体与先验对象和物自体之间的异同,以期说明康德为了形而上学的缘故实施了两个“转换”:第一个转换是从物自体到本体,第二个转换是从本体到自由。
最后,我们将围绕本体概念讨论康德对形而上学的贡献。
鉴于本体概念的复杂性以及与形而上学的关系,我们在讨论过程中对本体概念的关注将比对现象概念的关注更多一些。
康普·斯密出于其对形而上学的立场,对康德关于现象与本体的区分不太重视,他称之为“半批判的”。
[2]不过在我看来,这一区分在康德哲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这一区分是康德批判形而上学的重要依据之一,澄清了一些形而上学的问题;其次,本体概念是康德从理论理性到实践理性过渡的“中介”。
在某种意义上说,康德一方面以本体概念限制形而上学,另一方面则试图通过本体概念为形而上学谋求一条生路,而无论如何这一区分都可看作是形而上学史上的重要转折,其中涉及到了许多形而上学的重要理论问题。
一康德对于(duìyú)现象与本体的区分集中在《纯粹理性批判》“所有一般对象区分为现象(xiànxiàng)和本体的根据”这一部分,相关的内容在第一版和第二版(包括《未来形而上学导论》的32、33和34节)中有比较大的改动。
康德的哲学和简介康德,全名是伊曼努尔.康德,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对后世影响最深刻的就是他的墓志铭:‘头顶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定律’,如果想要了解西方近代思想,就必须了解德国古典哲学,想要了解德国古典哲学,而康德就是绕不开的一座大山。
据我所知,德国是一个崇尚思辨和逻辑的国家,这种思想孕育着一批时代的伟人,康德出生在德国哥尼斯堡的一个小镇,他与同时期周游列国的学者不同,他的一生几乎没有离开过家乡,也终身未娶,孤独终老。
这在人们看来,是难以理解和产生共鸣的。
康德,这位伟大的古典理性主义哲学家,德国古典哲学的‘开山鼻祖’,他把德国人的思辨与逻辑发挥到了极致,他的著作极其的晦涩难懂,这就是为什么他的著作,《纯粹的理性批判》出版之后无人问津的原因,他会把一个简单的陈述句用极其晦涩难懂方式表达出来。
虽然,这种表达方式十分客观公允,没有歧义,但对于读者而言,确实是一个不太愉快的阅读体验。
例如,我国有希望变成一个超级大国:这个国家,指的是我们所称之为我国的那个存在者,就其本性而言,具有这样的倾向,亦即人们可以如似这般的指望,其本身在未来产生如似这般的变化,亦即变为我们所称为的那个存在者。
试想,用这样晦涩难懂的句子难懂得句子来阐述哲学,对于读者确实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康德还是金牛座中的战斗机,有很大的强迫症,一般的人睡觉,是把被子盖在自己的身上,而康德呢,他要先坐在床边,然后双腿放在床上,把自己裹得像一个蛹一样,才能安心的睡着,可见他极度的缺乏安全感,据记载,康德的长相极其的萎缩,身高不足一米6 。
同时期的哲学家还有黑格尔,费尔巴哈等。
康德的一生执着于思考与论证,说;两件事物充斥着我们的内心,且永远历久弥新,让人们不断的进行悬思,越来越增加我们对此的敬畏。
就是头顶的星空与内心的道德定律。
康德还说,自由即自律,人是目的而非工具,当我们热爱去做某件事情的时候,我们就是自由的,反之就是不自由的。
康德论证了人类崇高的道德定律,更论证了自由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