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宣翻译中变译的语言顺应论阐释
- 格式:pdf
- 大小:181.21 KB
- 文档页数:4
68599 企业研究论文顺应论视角下中国企业外宣材料的英译研究一、引言自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交往日益密切。
企业作为经济活动中最重要的主体,要走向世界市场并融入世界经济,不仅需要优质的产品和服务,还应具备过硬的宣传推销措施,以便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求得自身的生存空间。
企业外宣材料包括各种文字材料、电子宣传片、外文网站等多种媒介。
其中,企业对外的文字宣传材料,诸如企业简介、产品介绍、广告语、品名等方面的翻译都存在一些问题。
企业外宣材料的翻译是企业向国外拓展市场的前提,其翻译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受众对企业的印象和了解,关系到产品的对外销售业绩,良好的对外宣传材料有助于企业产品顺利地进入国际市场。
如果存在不合格或是错误的译文,不仅达不到对外宣传、吸引外商投材、获得海外订单的目的,还极易造成混乱和误导,直接影响企业的对外形象,甚至可能产生难以弥补的负面影响。
目前,涉及顺应论与企业外宣材料的英译研究不多,在中国知网上输入“顺应论与企业外宣材料的英译”这一主题,共有18条结果。
这些结果大多数是来自各高校的硕士学位论文,其中大多数只研究某一方面或是与其他理论相结合来讨论企业外宣材料的英译,基于顺应论研究中国企业外宣材料英译的相关论文寥寥无几。
鉴于此现状,本文基于维索尔伦的语言顺应理论,选择语言结构顺应和语境关系顺应这两个视角,并结合宁波地区五家企业外宣材料的实例探究中国企业外宣材料的英译,研究结果对于提高中国企业外宣材料的英译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
二、顺应论顺应论是比利时国际语用学学会秘书长维索尔伦(Verschueren)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酝酿,后在其新著Understanding Pragmatics(2000)中进行了全面而清晰的阐述。
他认为使用语言就是进行语言选择的过程。
维索尔伦(2000:55-56)从一个全新的角度看待语言的产生和理解。
顺应论对翻译研究的启示兼论语用翻译标准一、概述翻译研究,作为一门跨越语言、文化和学科的综合性领域,历来备受学者们的关注。
在翻译实践中,翻译者不仅要面对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语言差异,还要应对文化差异、语境差异以及读者的接受度等多重挑战。
如何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翻译标准,以指导翻译实践,成为了翻译研究的重要课题。
顺应论,作为一种新兴的语言学理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启示。
本文旨在探讨顺应论对翻译研究的启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语用翻译标准,以期对翻译实践提供有益的指导。
顺应论认为,语言使用是一种动态顺应的过程,即语言使用者根据语境、社会规约和个人心理等因素,灵活地选择和调整语言策略,以实现交际目的。
这一理论强调语言使用的灵活性和变异性,为翻译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需要充分理解源语言的语义和语境,并根据目标语言的文化和社会规约,灵活地调整语言策略,以实现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有效对等。
这种灵活性和变异性正是顺应论所强调的核心内容。
基于顺应论的理论框架,本文提出语用翻译标准。
语用翻译标准强调翻译过程中的语境适应性、社会规约适应性和读者接受度适应性。
在翻译实践中,翻译者需要充分考虑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语境差异、文化差异和社会规约差异,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以确保翻译结果能够准确地传达源语言的信息和意图,同时符合目标语言的文化和社会规约,提高读者的接受度。
这种语用翻译标准不仅有助于指导翻译实践,也有助于提高翻译质量和效果。
顺应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启示,为制定科学合理的翻译标准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通过深入探讨顺应论对翻译研究的启示,本文旨在提出一种基于语境适应性、社会规约适应性和读者接受度适应性的语用翻译标准,以期对翻译实践提供有益的指导和帮助。
1. 简述翻译研究的重要性和现状翻译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是语言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更是跨文化交流的关键桥梁。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翻译研究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它不仅有助于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沟通,还能推动语言学的深入发展。
顺应理论对英汉翻译的解释与启发语言翻译是一项相当复杂的工作,为了使译者们尽可能地完美地将某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研究者们一直寻求认识不同语言之间的关联,以及如何将这些关联应用至翻译之中。
而“顺应理论”就是其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它有助于解释英汉语言翻译的原理,并且给出了翻译时可以借鉴的一套思路。
顺应理论是由美国语言学家约翰伯兰特詹姆斯在20世纪70年代初发表提出的,它主要针对外文翻译成母语的情况。
其理论的启发是,翻译时应该尽可能遵循原文的句子结构拓扑,保证“改变语境而不改变内容”,使得同一内容在语言上得以贴切表达,以尽可能完整地传达作者本意。
顺应理论在英汉翻译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两层面,即文本结构级别和词汇级别。
在文本结构级别,译者在译出文本时应尽可能保留原文的语法构建,建议在完全没有必要的情况下不使用句型替代,以使翻译文本尽可能完整保留原文的句型结构。
另外,译者也应该尽可能保留原文中的句法特征,如句子类型,句子结构,修辞,等等,以便更好地译出文本的真实含义。
在词汇级别,译者应该尝试使用能够最贴切表达原文意思的词汇和短语,以保持原文的有效性。
同时,译者也应该留意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性,因为英汉语言在词汇的选择上有很大的差别,因此译者应该根据原文的结构特征和语境来选择合适的翻译形式。
顺应理论对英汉翻译的研究不仅深入地阐明了翻译实践之间的内在联系,而且还提供了许多实用性的翻译策略,例如“改变语境而不改变内容”和“尽可能保持原文的句子结构拓扑”等,因此可以说,顺应理论为有效提高英汉翻译质量和效率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然而,尽管顺应理论为我们提供了许多针对性的翻译策略,但仍需要译者在实践中凭借自身的语言功底和丰富的翻译经验来发挥无法代替的作用,以便使翻译结果尽可能地贴切于原文意义。
最后,顺应理论对于英汉翻译提出的有用建议和认识,给出了一种更加富有启发性的方向,以期能够更好地解释和遵循原文的表达,从而让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原文的真实含义。
考试与评价·高校英语教研版翻译论坛General Serial No.1182022No.3从顺应论视角看外交话语翻译中的显化策略———以2021年王毅就中国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答记者问为例王盼英1姚刚2(武汉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65)摘要:口译是一种跨文化的语言使用过程。
本文以Verschueren 的顺应理论为框架,以外交话语现场口译为素材,分析同声传译过程中译员显化策略的选择动机。
文章重点分析了在现场翻译过程中,为顺应多种翻译目的,译员可以采取的显化翻译策略。
这些策略对于当前的口译训练和口译教学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关键字:外交口译;显化策略;顺应论;语境动态顺应1王盼英,在读研究生;2姚刚,讲师,硕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1.引言答记者问中的同声传译是一类非常正式的口译场合。
面对国内外记者就敏感问题和相关政策提出的问题,发言人需要边说边构思确切的回应,话语具有高度正式性。
这类口译具有即时性、口语性和多任务性的特征,而此类场合的重要性和对翻译要求的精准度给口译员带来巨大挑战(李洋、张慧,2020)。
总体而言,外交部答记者问面向国内外各界人士,目的是表明中国立场、解答政策疑问,发出中国声音,维护国家形象,坚守国家利益。
为了实现翻译目的,译员不仅要有双语能力,还需要熟悉国际形势、政治术语和背景知识,要能根据语境适当地做出翻译选择,包括对词汇句法、语气语态和翻译策略等的选择。
显化策略是这一具体语境下译员需要考量的重要翻译策略之一。
本文将以2021年3月7日王毅部长的中国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答记者问为例,就译员翻译过程所呈现的显化策略进行简要探讨。
2.显化的概念显化(explicitation )指在目的语文本中明确化源语中的隐含意义。
学界对于显化的认识和研究自Vinay 和Darbelne 以来不断发展(张宁等,2017)。
其中,Seguinot (1988:108)列出三种显化的具体形式:1)目的语中表达的而源语中没有的信息;2)源语中通过预设得出的信息在目的语中明晰地表达出来;3)源语中某信息在译文中通过聚焦、强调或换词等方式被施予更大程度的重视。
《顺应论视角下的汉英外交口译研究》篇一一、引言顺应论作为一种语言交际理论,在汉英外交口译领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旨在从顺应论的视角出发,对外交口译的特点、过程及策略进行研究,探讨如何更好地进行汉英口译工作,为提升我国外交口译的水平和质量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顺应论的基本概念顺应论,又称语用顺应论,强调语言交际的动态性和灵活性。
该理论认为语言交际是一个不断选择和顺应的过程,包括语言、交际环境、心理世界、社交世界等多个方面的顺应。
在外交口译中,顺应论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对语境、文化、语言等多方面的顺应。
三、汉英外交口译的特点汉英外交口译具有政治性、即时性、准确性和文化差异性的特点。
政治性要求口译人员准确传达政策立场和外交态度;即时性要求口译人员在短时间内完成信息的快速转换;准确性则要求口译结果必须忠实于原文,不产生歧义;文化差异性则要求口译人员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理解并传达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信息。
四、顺应论视角下的汉英外交口译过程从顺应论的视角看,汉英外交口译过程是一个不断选择和顺应的过程。
首先,口译人员需要根据交际环境选择合适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其次,在语言转换过程中,要顺应原文的语境和含义,确保信息的准确传递;最后,还要顺应文化差异,理解并传达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信息。
这一过程需要口译人员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丰富的文化知识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五、汉英外交口译策略研究基于顺应论的指导,本文提出以下汉英外交口译策略:1. 增强语言功底:口译人员应提高英语水平,掌握丰富的词汇和地道的表达方式,以便更好地进行语言转换。
2. 了解文化差异:口译人员应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理解并传达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信息,避免因文化差异导致的误解。
3. 灵活运用语境:根据交际环境选择合适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使口译结果更加贴合实际。
4. 保持心理稳定:在紧张的外交场合中,口译人员应保持心理稳定,确保口译工作的顺利进行。
5. 强化记忆与预测:利用记忆技巧和预测能力,提高口译的准确性和效率。
语⾔顺应论对外宣翻译策略的指导意义
语⾔顺应论对外宣翻译策略的指导意义
【摘要】外宣翻译是以外国读者受众为中⼼,以交际翻译为主要⼿段,将源信息翻译成⽬的语的⼀种翻译实践。
jef.verschueren 的语⾔顺应论从认知、社会、⽂化综合⾓度,全⽅位考察语⾔现象及其运⽤的⾏为⽅式,⽆疑对翻译研究有指导和借鉴作⽤。
【关键词】语⾔顺应论;外宣翻译
语⾔顺应论是国际语⾔学会秘书长,⽐利时安特卫普⼤学教授jef· verschueren在1999年出版的understanding pragmatics 中提出的⼀种语⽤学理论。
jef·verschueren认为语⾔的使⽤“是⼀个连续不断的选择过程,它可以是有意识的也可以是⽆意识的,也可以是出于语⾔内部和语⾔外部的原因”。
语⾔的使⽤者之所以能够在语⾔使⽤过程中做出选择,就是因为具有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
语⾔顺应论的核⼼就是顺应的动态性(dynamics of adaptability),即在语⾔的选择过程中,语境与语⾔结构互动从⽽动态的⽣成话语意义,语⾔的选择必须积极顺应具体的语境和语⾔结构。
这⼀观点对翻译的研究有很⼤的启⽰。
verschueren的语⽤纵观论从认知、社会、⽂化综合⾓度,全⽅位考察语⾔现象及其运⽤的⾏为⽅式,⽆疑对翻译研究有指导和借鉴作⽤。
翻译的过程也是⼀个连续选择的过程。
翻译的选择性体现在翻译过程的⽅⽅⾯⾯。
如:对拟翻译过程的异语的⽂本的选择,对⽂化⽴场的选择,对⽂本意义的选择,对⽂本意义再表达的选择,对信。
语言顺应论指导下的口译顺应观——交替传译中的“变异”与“变译”宋维【摘要】语言顺应理论创始人维索尔伦所阐述的语言顺应论的三大特征中,变异性是其对口译“顺应”最具直接指导意义的核心特征.因此,“变异”在宏观上提供了一种可行的策略,在交替传译中实现源语和译语间的整体“顺应”;而“变译”作为一种最常被采用的具体方法,消解因文化、结构、句法带来的翻译障碍,实现源语和译语转换过程当中的自然过渡.对“变异”和“变译”的准确把握,有助于对交替传译活动做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的理解.【期刊名称】《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3(014)003【总页数】3页(P159-161)【关键词】语言顺应论;口译顺应;交替传译;变异性;变译【作者】宋维【作者单位】兰州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兰州 73007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59英汉两种语言分属印欧语系和汉藏语系,在构词、语法、句法这些语言基本层面的区别,使得两种语言很难实现形式上的对等。
由于口译活动本身不断地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因此译员对语言的理解、分析与再传达这一过程本身就需要译员依据处在变化当中的交际语境和文化差异等因素作出相应的语言选择,从而准确地用目标语传递源语意欲表达的信息。
作为一种动态交际过程的口译活动,交替传译对时效性和信息传达度都有很高的要求。
与此同时,交替传译作为口译分类中特征最为明显、使用最为广泛的口译形式,更要求译语在语用、语意、语言和文化层面实现动态的顺应。
[1]语言变异性特征为实现交替传译过程中的动态顺应过程提供了策略性的操作依据,而“变译”手法的运用是最终达成这一交际和信息传达目的的途径。
一、维索尔伦的语言顺应理论维索尔伦认为,语言的使用过程是不断地进行语言选择的过程,语言使用者之所以能够在语用的使用过程中做出相应的各种恰当选择是因为语言本身具有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
变异性是指语言具有可供选择的可能性;商讨性是指语言的选择并不全然是机械地、既定地进行选择,而是灵活多变地加以选择,兼顾交际过程中的各种因素;顺应性则是指在变异性和商讨性的基础上,能够让语言使用者在可做的选择范围内做出更全面的调整和变动,从而满足交际的需要。
语言顺应论视角下的中医药外宣翻译作者:孙雨葳张乐凡任欣怡来源:《海外文摘·学术版》 2020年第6期孙雨葳张乐凡任欣怡(天津大学外国语言与文学学院,天津 300350)摘要:健康观念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使中医药逐渐得到国际社会的接受和认可。
然而,因中医药语言具有人文性、民族性、文学性、历史性等多重特性,在中医英译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文化空缺、语意模糊等现象。
因此,本项目旨在从顺应论的视角,对中医药翻译进行研究,找到适合中医药语言的翻译策略,总结相应规律,使中医药在不失原本民族韵味和文化知识的基础上英译,并在世界范围内可以被广泛理解和接受。
关键词:中医药外宣翻译;语言顺应论;翻译策略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20)06-0054-030引言近年来,随着健康观念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中医药日益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与接受,为促进人类健康发展发挥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但由于“中医是中国特有的医学体系,在理论与实践等方面与现代医学迥然不同”,且中医注重整体和辨证思维,深受儒家等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在中医英译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文化空缺、语意模糊等现象。
因此,译文语言的选择要顺应目的语,即顺应目的语的语言结构、大众文化、认知心理等,才能确保跨文化交际的成功进行。
1语言顺应论概述1987年比利时语用学家耶夫·维索尔伦首次提出语言顺应论,该理论从认知、社会和文化的综合功能视角对语言的现象及其运用的行为方式进行了描述和阐释。
他认为,语言使用者之所以能在语言使用过程中作出选择,是因为语言具有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
语言的变异性是指语言具有一系列选择的可能性;商讨性指语言的选择并不是机械的按照规则进行,而是在高度灵活的原则和策略基础上完成的;顺应性则指语言使用者可以从可选择的项目中做出灵活的变通,从而满足交际的需要。
语言顺应性包含语境关系顺应、语言结构顺应、顺应的动态性和顺应意识的程度等四个方面的问题。
外宣翻译中变译的语言顺应论阐释
彭劲松
【期刊名称】《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0(046)001
【摘要】语言顺应论认为,人们使用语言的过程是一个根据交际环境和交际对象的变化而不断作出语言选择的过程.语言顺应论对翻译有如下启示:任何一种翻译策略或手段,只要能够达到预期的翻译目的,都有其可取之处.因此,在外宣翻译中,译者可以采取各种变译手段,以便顺应交际环境和交际对象的变化,取得令人满意的外宣效果.
【总页数】4页(P49-52)
【作者】彭劲松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59
【相关文献】
1.外宣变译在对外宣传片解说词翻译中的应用 [J], 王旭
2.试论变译理论在外宣翻译中的应用 [J], 陈爱松;娄文华;李雅宁
3.变译理论在食品外宣翻译应用实践中的应用 [J], 王菲儿
4.外宣变译在对外宣传片解说词翻译中的应用 [J], 王旭
5.试论变译理论在外宣翻译中的应用 [J], 陈爱松;娄文华;李雅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翻译过程中译者的顺应一、顺应论概述1987年,国际语用学会秘书长维索尔伦提出了语用综观说,在他的Pragmatics As a Theory of Linguistic Adaptation书中指出,语言顺应即指语言顺应环境,或环境顺应语言,或两者同时相互顺应。
恰当成功的交流既是顺应的过程,又是顺应的结果。
言语交流实际上就是在不断地顺应。
语言顺应理论是语用综观说的核心内容。
顺应论从认知、社会和文化的综合功能视角对综观语用现象及其运用的行为方式进行描述和阐释,认为使用语言的过程就是在不同意识程度下为适应交际需要而进行语言选择的过程。
语言的使用者之所以能够在语言的使用过程中做出种种恰当的选择,是因为人类语言具有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
其中变异性和商讨性是基础,顺应性是根本。
二、顺应论与翻译随着语用学研究的深入,研究者们认为翻译是信息的互相交流。
翻译顾名思义是把一种语言用另外一种语言等值表达出来,实质上就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跨文化交流。
因此语用学的提出对翻译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Leo Hickey在其论文集《语用学与翻译》一书中指出,语用学有助于翻译“获得译文与原文之间的语用等值(pragmatic equivalence),从而在最大限度上使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同等的理解和感受”。
因此,翻译学者们在发表自己的翻译理论时也会谈到如何做到翻译等值的问题。
何自然曾说过“语用翻译同语义翻译相对应,是一种等效翻译观”。
但由于译者的认识程度,翻译用意的侧重点等种种因素的影响,原文和译文在很多情况下是很难做到完全对等,只能是相对对等。
维索尔伦的语用综观论框架下的顺应论正是指人们在语言使用过程中,不同的意识程度下做出的语言选择的过程。
翻译作为对目的语的重新组合,根据交际语境,交际对象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对译文语言的选择做出相应的顺应,说到底翻译就是一个动态顺应的过程。
三、翻译中的文化顺应现象(1)顺应源语文化的现象。
文学作品翻译中的语言顺应性阐释文学作品具有内容美与形式美的特性。
文学作品的翻译要求译者在原作的文化背景的基础上,根据语境作出动态顺应,从而构建译文的审美意象。
本文在阐述了顺应理论及其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顺应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顺应过程,着重突出了语言顺应性所涉及的两个方面,即语境关系顺应和语言结构顺应。
标签:语言顺应论文学翻译语境语言结构文学作品具有形象性,艺术性,体现着作者独特的艺术风格,并且具有能够引人入胜的艺术意境。
“文学翻译不同于一般性翻译,其主要以传达情感和美为目的,即运用语言的艺术来表达情感,使人获得美的享受,如诗歌﹑戏剧﹑散文﹑小说等的翻译。
”[1] 于是,“文学翻译就要求译者在传译过程中不仅要致力传达源语中的语义信息,而且更要着力再现源语中的审美价值”。
[2] 因此, 文学翻译是一项极富创造性的艺术行为。
比利时语用学家Jef Verschueren 在1999年出版的Understanding Pragmatics 一书中, 提出了语言顺应理论(Theory of Linguistic Adaptation),以一种新的视角来考察语言的使用,本文在阐述了顺应理论及其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顺应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顺应过程,着重突出了语言顺应性所涉及的两个方面,即语境关系顺应和语言结构顺应。
一.关于语言顺应论Verschueren 认为,语言使用实际上是人们不断地对语言作出选择的过程。
语言选择由语言使用的三大特点作为前提组成,即语言的变异性﹑协商性和顺应性。
变异性使语言选择成为可能,并决定选择必须局限在一定的范围内;协商性排除语言的机械表达方式,使语言表达富有弹性;顺应性使人们通过协商和选择,最终达到理想的交际目的[3]。
语言顺应性是人类语言的特征,它涉及四个方面:语境关系顺应﹑语言结构顺应﹑顺应动态和顺应过程中对语言选择的意识程度[3](P69)。
Verschueren 认为,在语言使用中,语言选择必须与语境相顺应。
顺应论对翻译的解释翻译是指将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过程,这是一种文字到文字转换的过程。
顺应论认为,翻译应包括翻译者原语言信息的意图和目标,并以最小的损失将其传达给非母语者。
顺应论在翻译学研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并影响着翻译者和翻译理论的发展。
顺应论认为,翻译应该是在保留原文中的意义的同时,保持原有的译文的完整性的过程。
翻译者应当把他们在翻译过程中认可的语法和词汇做出适应,保持最大可能的理解性和完整性。
在文字到文字转换的过程中,语言系统不完全一致,这意味着翻译者必须对原文和译文之间的文字表达进行平衡,调整,以达到最大的理解性和完整性。
顺应论让翻译者更加注重文字内容的理解,而不是仅仅力求外观的美化。
它还要求翻译者能够仔细观察原文语言的特点,精确地掌握它的意义和细微的不同,并在翻译的过程中尽可能地准确地表达它们。
此外,顺应论还让翻译者考虑到跨文化的因素。
许多原文中使用的日常用语可能在翻译过程中丢失其原始含义,这就需要翻译者能够理解原文中特定文化的背景,从而确保在翻译过程中不会出现失误。
顺应论对翻译技术的发展也有积极的影响,它强调有效的翻译,而不是机械的翻译。
顺应论要求翻译者充分考虑翻译的文字,语言和文化背景,以便通过一种本质上正确的方式传达原文的意义和内容。
此外,它还主张翻译者应该使用不同类型的资源来了解语言的特点,以确保翻译的质量。
例如,翻译者可以使用研究书籍,字典和其他参考资料来更好地理解语言,以此增加翻译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总的来说,顺应论是翻译的重要理论,它的发展和影响都是十分重要的。
翻译者应该把它作为一种指导原则,在保持原文内容和意义的同时,仔细观察原文的特性,考虑语言和文化的差异,以确保文字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如果翻译者能够认真遵循顺应论的要求,那么他们会生产出更加准确完善的文本翻译,为世界各地的沟通和交流提供更大的帮助。
顺应论视角下中国企业外宣材料的英译研究引言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深,中国企业日益意识到外宣的重要性。
外宣作为企业在国际舞台上与外界进行沟通、交流的桥梁,在提升企业形象、拓展市场、吸引投资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由于文化差异和语言障碍等原因,在将中国企业的外宣材料翻译成英文时常常遇到各种困难。
本文旨在从顺应论的视角出发,研究中国企业外宣材料的英译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顺应论视角下的翻译理论顺应论,又称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强调翻译作为一种交际行为,在具体翻译过程中应根据目标文化和读者的需求,灵活调整、转换源语言的信息,以实现与目标文化和读者的最佳匹配。
在翻译中国企业外宣材料时,顺应论为我们提供了有价值的指导。
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中国和西方国家在文化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习俗礼仪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在翻译过程中常常会面临文化的冲突和障碍。
为了在翻译中更好地顺应目标文化,翻译人员应深入了解源文化和目标文化,充分考虑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并作出相应调整。
语言风格的转换中国企业外宣材料常常使用较为正式、庄重的语言风格,而在西方国家,常常更偏向于简洁、直接的表达方式。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翻译人员应根据目标文化的语言风格习惯,适当调整源文的语言风格,使其更符合目标文化的口味。
重点信息的呈现在翻译中国企业外宣材料时,要充分理解原文中的重点信息和核心价值,然后针对目标读者进行合适的转化和呈现。
有时候,为了在目标文化中更好地传达信息,可能需要对原文进行适度的删减和修改,使之更符合目标文化中的口味和习惯。
场景化翻译的运用为了使中国企业的外宣材料更富有情景感和亲和力,可以采用场景化翻译的手法。
通过使用更具体、生动的表达方式,营造出有趣的场景,可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并激发其情感共鸣,进而更好地传递企业形象和价值观。
翻译技巧的运用在翻译中国企业外宣材料时,还可以运用一些常见的翻译技巧,以增加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度。
例如,采用对比法、类比法、演绎法等,可以更好地传达原文中的信息,同时提高目标文化读者的理解和接受度。
语言顺应论视角下外宣翻译策略研究——以2015年政府工
作报告为例
黄亚
【期刊名称】《海外英语》
【年(卷),期】2015(000)017
【摘要】根据"语言使用就是不断进行语言选择的过程"的观点,维索尔伦提出了语言顺应论,并分析了语言选择中的语境顺应、结构顺应、动态顺应及顺应的意识程度。
外宣翻译是译者根据源语文本意思,选择恰当的语言表达形式,转换至目标语的跨文化交际活动。
因此,外宣翻译应努力达到源语与目标语的动态顺应。
该文以《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为例,对外宣翻译翻译策略进行研究。
【总页数】3页(P106-108)
【作者】黄亚
【作者单位】广西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9
【相关文献】
1.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政府工作报告中“建设”一词的英译探析——以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为例 [J], 刘淑珍
2.语言顺应论视角下外宣翻译策略研究--以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为例 [J], 黄亚
3.浅谈跨文化传播视角下的政治外宣翻译——以《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的日译
文本为例 [J], 韩昆彤
4.语言顺应论视角下的中医药外宣翻译 [J], 孙雨葳;张乐凡;任欣怡
5.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政府工作报告中“建设”-词的英译探析-以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为例 [J], 刘淑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顺应论视角下的汉英外交口译研究》篇一一、引言顺应论作为一种语言交际理论,在汉英外交口译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本文将从顺应论的视角出发,探讨汉英外交口译的特点、挑战及应对策略,旨在为提高口译质量、促进国际交流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顺应论的基本概念顺应论,即语言交际中的顺应性理论,认为语言使用是一个不断选择和顺应的过程。
这一理论强调交际过程中的语境、文化、交际意图和语言结构等多元因素的互动和影响。
在汉英外交口译中,顺应论为口译员提供了理解和表达外交话语的框架,有助于准确传达双方意图,促进交流与沟通。
三、汉英外交口译的特点与挑战汉英外交口译具有政治性、即时性、文化差异和语言复杂性等特点。
政治性要求口译员准确传达政治立场和态度;即时性要求口译员在极短时间内完成翻译任务;文化差异和语言复杂性则增加了翻译的难度。
这些特点与挑战要求口译员具备高度的语言功底、丰富的文化知识和灵活的应变能力。
四、顺应论在外交口译中的应用(一)顺应语境:在汉英外交口译中,口译员需要顺应不同的语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
通过了解和分析语境,口译员可以更好地把握双方意图,准确传达信息。
(二)顺应文化:文化差异是汉英外交口译中不可忽视的因素。
口译员需要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顺应双方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以避免误解和冲突。
(三)顺应语言结构:在翻译过程中,口译员需要顺应源语和目标语的语法、词汇和句式等语言结构特点,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四)顺应交际意图:口译员需要准确理解并传达说话人的交际意图,包括政治立场、态度和情感等。
这需要口译员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判断力,以及丰富的语言知识。
五、提高汉英外交口译质量的策略(一)加强语言功底:口译员应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水平,包括汉语和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拓宽知识面:口译员应具备广泛的知识储备,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知识,以应对不同领域的翻译任务。
(三)培养应变能力:口译员应通过模拟演练、实战训练等方式,提高自己的应变能力和心理素质,以应对突发情况和压力。
第46卷 第1期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V o l .46 N o .1 2010年2月Jo ur nal o f Guang xi N or mal U niver sity :Philo so phy and So cial Sciences Editio n Febr uary ,2010[收稿日期]2009-11-28[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科研项目“思维与翻译关系研究”(08C603)。
[作者简介]彭劲松(1979-),女,湖南新化人,广西师范大学讲师,主要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
外宣翻译中变译的语言顺应论阐释彭 劲 松(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摘 要]语言顺应论认为,人们使用语言的过程是一个根据交际环境和交际对象的变化而不断作出语言选择的过程。
语言顺应论对翻译有如下启示:任何一种翻译策略或手段,只要能够达到预期的翻译目的,都有其可取之处。
因此,在外宣翻译中,译者可以采取各种变译手段,以便顺应交际环境和交际对象的变化,取得令人满意的外宣效果。
[关键词]语言顺应论;外宣翻译;变译[中图分类号]H 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597(2010)01-0049-04 变译是“译者据特定条件下特定读者的特殊需求,采用增、减、编、述、缩、并、改等变通手段摄取原作有关内容的翻译活动”。
[1]在中外翻译史上,变译的存在是一种客观事实。
以中国为例,无论是盛唐时的佛经翻译,还是明末清初时的科技翻译,无论是“五四”前后的西学翻译,还是改革开放后的科学文化翻译,几乎每一次翻译高潮中都存在着大量的变译现象。
自20世纪末以来,由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人们对于信息需求的多样化,变译更是频繁见于各种翻译活动当中。
中国为了更好地融入全球化进程,向外翻译了大量宣传中国文化、社会习俗、历史事实、自然风光、政策法规、企业合作等方面的资料。
这些译文承载着有关中国的各种信息,通过图书、期刊、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以及国际会议,对外发表和传播。
在各种各样的外宣翻译中,各种变译手段被广泛采用。
例如,在一份宣传峨眉山的旅游资料翻译中,译者通过删减、合并、改写等手段将两段文采斐然、充满诗情画意的中文变译成一段客观叙述和描写的英文。
再如,为了宣传中国文化,文化部和中国驻各国使馆制作了精致的记事本《中国文化》,用来赠送外国友人,其中的翻译大量采用了变译手段。
其中最典型的一个例子是译者将五段介绍中国各民族服饰的原文简单缩译为:“T here ar e 56ethnic groups in China and each boasts its ow ncomm unity costume w ith unique characteristics.”大量的变译事实表明变译的存在有其合理之处,下文尝试从语言顺应论的角度阐明外宣翻译中变译的存在理据。
语言顺应论(T heory of Linguistic Adaptation)是国际语用学会秘书长、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教授耶夫・维索尔纶(Jef V erschueren )于1999年在其所著《语用学阐释》(Understanding Pragmatics )一书中提出来的。
[2]语言顺应论认为,人们在交际中离不开语言,语言是交际的主要工具。
人们使用语言的过程是一个不断作出语言选择(linguistic choice)的过程,这种选择要受到交际者的主观意识、语言内部因素和语言外部因素的制约。
而语言使用者之所以能在语言使用过程中作出种种恰当的选择,是因为语言具备某些属性。
其中较重要的就是语言的变异性(variability )、商讨性(neg otiability )和顺应性(adaptability )。
变异性是指语言具有一系列可供选择的可能性。
人们为了交际的需要,会为同一种意思创造多种语言表达方式,以便在不同的环境下选择使用。
商讨性是指语言选择不是机械地或按照严格的规则或固化的形式—功能关系作出的,而是在高度灵活的语用原则和语用策略的基础上完成的。
语言使用者面对丰富的可选项,自己与自己商讨,琢磨挑选合适的语言表达形式,以顺应交际意图与环境。
49顺应性是指语言使用者在可选项的可变范围作出可商讨的语言选择,以便接近交际需要的满意点。
顺应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选择的环境与所作选择之间的顺应是双向的而非单向的。
语言的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是语言的基本属性,它们三者之间互相联系、密不可分。
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变异性和商讨性是基础,顺应性是根本和目的。
前两者为语言选择分别提供了可能性和方式,顺应性则是在此基础上以恰当的方式,在可能的范围内作出符合交际需要的语言选择,从而使交际得以顺利进行。
顺应论告诉我们,语言交际要想获得成功,交际者使用语言时必须不断作出选择,使其顺应不同的交际环境和交际对象。
翻译是一种以语言为载体的跨文化交际活动。
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对翻译策略或手段不断作出选择,以适应具体的交际语境和交际对象,取得跨文化交际活动的成功。
因此,任何一种翻译策略或手段,只要不是胡译和乱译,如果能够达到预期的翻译目的,都有其可取之处,都有其发挥作用的场合。
在外宣翻译中,译者采取增、减、编、述、缩、并、改等变译手段,以便译文顺应译语的语言习惯、译语的文化语境、译语读者的理解能力,取得令人满意的外宣效果,这些都无可厚非。
(一)顺应译语的语言习惯。
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英语属于印欧语系,它们的表达习惯之间存在着许多差别。
英译外宣资料时,译文应该顺应英语表达习惯,避免产生一些不合英语表达习惯的“不地道”译文,影响读者的接受和宣传效果。
[3]请看下例:例1 解放后上海工人的政治地位是不是发生了变化?回答是肯定的。
而且这种变化是根本性变化,不是无足轻重的变化,因为工人阶级已经摆脱了受剥削地位,成为统治阶级的一员。
译文:Has the political st atus of the S hanghai w orkers undergone any change since Liberation?Yes,it has,and the change is absolut ely fundam ental,because they are no longer members of an exploited class but mem bers of a leading class.汉语和英语表达习惯之间的一大区别在于同义重复表达结构的使用。
汉语表达特别注意语言结构的对称。
为了取得语言结构的对称,汉语表达有时会重复使用意义相同的语言表达,即同义重复。
同义重复有时体现在词语层面,有时体现在句子层面。
例如,“这是通向富裕和繁荣的唯一出路”是词语层面的同义重复,而“我们要厉行节约,减少不必要的开支”和“要保持警惕,决不掉以轻心”则属于句子层面的同义重复。
而在英语中,同义重复一般情况下会被视为冗余。
因此,汉译英时,译者应该适当地删减语义重复部分,以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
上例的原文是一个典型的句子层面的同义重复表达,“是根本性变化”和“不是无足轻重的变化”是将同一个意思先正说一遍,再反说一遍。
译文并没有机械地将其译为“the chang e is a fundamental one,not an insig nificant o ne”,而是删减了“不是无足轻重的变化”这个语义重复部分,使译文顺应了英语表达习惯,更利于英语读者接受。
此外,汉语和英语具有不同的语言审美习惯:汉语以“虚”为美,英语以“实”为美。
汉语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形成了视妍丽虚华为美的审美习惯。
这种审美习惯具体到宣传资料的写作实践当中,就体现为用词夸张,重复堆砌华丽词藻,为求对仗工整而滥用毫无实际意义的四字成语等等。
与此相反,英语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形成了以简洁朴实为美的审美习惯。
英语宣传资料大多语言简洁精练,客观通俗,表达方式直截了当,就事论事,信息明确。
因此,英译汉语宣传资料时,译者切忌对原文亦步亦趋,将其全盘照直译出。
否则,译文读者不但不以其为美,反而会觉得许多表达莫名其妙,不能接受消化。
真可谓“橘生南国为橘,生北国则为枳”。
译者应根据英语的审美习惯对原文作出适当取舍,该删则删,该改则改,化“虚”为“实”,使译文符合英语的审美习惯,易于为读者理解和接受。
请看下例:例2 这里三千奇峰拔地而起,形态各异,有的似玉柱神鞭,立地顶天;有的似铜墙铁壁,巍然屹立;有的似晃板垒卵,摇摇欲坠;有的似盆景古董,玲珑剔透……神奇而又真实,迷离而又实在,不是艺术创造胜似艺术创造,令人叹为观止。
译文:3000crags rise in v ar io us shapes—pillars,columns,w alls,shaky egg stacks and potted landscapes…—conjuring up unforg ettably fantastic imag es.上例的原文典型地体现了汉语表达妍丽虚华的特点。
为求行文工整对仗、描写形象生动,文章大量运用了四字格和对偶结构。
原文短短八十余字,四字格多达十余个,读起来声韵优美,充满诗情画意。
但文章大部分语言表达只是堆砌华丽辞藻,实质性内容不多。
考虑到英语行文重“实”的特点,译者翻译时首先删减了原文中许多仅为行文需要而实际上空洞无物的语言表达,如“立地顶天”、“巍然屹立”、“摇摇欲坠”、“玲珑剔透”等等,只抽象概括出原文中的实质性内容即具体的景物加以译出。
其次,译者将原文中那文笔华丽、带有浓厚主观抒情色彩的“神奇而又真实,迷离而又实在,不是艺术创造胜似艺术创50造,令人叹为观止”改写为“conjuring up unforg ettably fantastic im ages”。
通过这些变译手段,译文比较符合英语的审美习惯,利于英语读者接受,从而能够取得好的宣传效果。
(二)顺应译语文化语境。
英汉两种语言所处的文化语境不同。
汉语文化语境中某些语言表达若机械照译成英语,非但难以忠实传达原文含义,甚至可能会引起不必要的误解。
因此,译者要对目的语文化和风俗有一定的了解,翻译时能够采取变通手段,以顺应译语文化语境,减少不必要的误解,提高接受效果。
[4]例如,在中国文化语境中,“(各位)辛苦了!”传递的是一种理解和关心,是中国人特有的一种情感交流方式。
但是,若把它照直译为“You are tired”或“You have w or ked har d”,英语读者可能领悟不了其中的含义,体会不出它传递的理解和关心。
若跳出原文语言束缚,将译文改写为“Thank y ou very much for y our g ood job”,则更加适合英语的文化语境,能取得更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