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_美国建国初期的外交
- 格式:doc
- 大小:55.50 KB
- 文档页数:7
浅析建国初期“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面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敌对政策,采取“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对缓解建国初期的外交形势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它稳定了中国的国际地位,缓解建国初期经济困难的局面以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包围禁运,增强了人民的精神力量,对我们当下外交政策的制定产生了重要的借鉴意义与参考价值。
标签:建国初期;外交环境;“一边倒”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阵营一边,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从政策实行到中苏关系恶化,“一边倒”外交政策产生了一定的效果,打破了建国初期外交困局。
一、“一邊倒”外交政策的形成背景1.苏联的帮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就明确了要建立继苏联之后在东亚的又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壮大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而经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洗礼,新中国的经济百废待兴,急需得到其他国家对我国经济建设上的援助。
新中国建立之后,在两级格局下,“中国要想中立,那简直就是一种骗人的鬼话”[1]。
因此,中国必须依靠社会主义国家的力量,为国内经济建设创造稳定的国内外条件。
其次,苏联作为社会主义阵营的头号大国,在冷战初期处于劣势,也需要争取新中国作为它在远东地区同美国抗衡的伙伴,客观上为中国外交环境的制定提供了有利条件。
2.美国的敌对与封锁。
美国在解放战争初期便制定了扶蒋反共的政策,并且直到国民党败退台湾新中国成立,美国依然对新中国采取遏制的态度,。
例如美国在朝鲜战争中就对中国东北边境经行了轰炸,趁中国解放台湾时直接出动第七舰队对台湾海峡进行封锁,都是粗暴干涉新中国内政和直接威胁新中国国家安全的表现。
这些举动无疑加速了新中国导向苏联的速度。
其次,新中国其实也曾尝试与美国缓和关系进行合作,然而由于冷战特殊形势,社会意识形态对立尖锐,引起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封锁,对新中国实施军事包围和禁运,外交孤立等手段。
“美国政府不给我党留下选择余地”[2],这在一定程度上将中国推向苏联。
第二章美国建国初期的外交:孤立与扩张(1776——1815)一.美国外交政策的渊源二.孤立主义外交原则的确立三.《杰伊条约》四.汉——杰之争与美国的外交传统一.美国外交政策的渊源美国外交的总根源是在殖民地的土壤上萌生并发展的商业资本。
由于商业资本的发展而带来的商业精神、扩张意识和孤立思想,直接制约并影响了美国外交政策的制定和外交活动的开展。
根植于商业资本的商业精神、扩张意识和孤立思想,组成一整套思想体系,成为美国外交政策的核心1. 殖民地的商业资本和商业精神2. 殖民地的扩张意识 3 .孤立思想的形成二.孤立主义外交原则的确立1.《1776年条约计划》2.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的外交3.中立准则的确立4.对孤立主义的认识第一.政治和外交上的孤立不等于在经济上同外界不发生联系,它不是一种隐遁政策。
第二.在政治上与外交方面也不是绝对地同外界隔绝。
第三.孤立主义主要是美国针对欧洲的外交方针,而对于美洲以及亚洲则是积极进行干涉和扩张。
第四.美国早期孤立主义不只是消极的战略防御政策,也是一种积极的战略进攻。
它的目标不只是限制自己的行动,也是为了根据自己的利益,“自由”地实行扩张,不受大国的牵制。
第五.美国孤立主义具有多方面的内容,与一系列口号相联系,如“不结盟”、“中立”、“不卷入”、“不干涉”、“不纠缠”、“反对在美洲殖民”、“海上自由”等,并且这些口号具有极大的实用主义性质,在不同地点,不同时期,不同事件中可以随意舍取。
三.《杰伊条约》四.汉密尔顿——杰弗逊之争与美国的外交传统1.争论的具体内容2.二人如何看待美国对外关系中的基本问题?3.二人的争论对后来的美国外交产生了哪些影响?如何理解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一.美国外交政策的渊源1. 殖民地的商业资本和商业精神美国外交的某些思想和原则,可以从漫长的殖民地时期找到渊源。
具体地说,美国外交的总根源是在殖民地的土壤上萌生并发展的商业资本。
由于商业资本的发展而带来的商业精神、扩张意识和孤立思想,直接制约并影响了美国外交政策的制定和外交活动的开展。
美国的外交传统——关于孤立主义的研究综述孤立主义源于美国独立战争前后的早期外交,在20世纪曾一度盛行于美国。
孤立主义作为一项政策主张,是以尽量避免对外国承担政治和军事义务的同盟关系的方式来维护和扩展美国的利益。
主要侧重政治、军事、外交,而在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并不限制与外界的交往联系。
孤立主义在思想渊源上有着明显的理想主义色彩,但在具体的政策上,他理应更倾向于从现实主义角度出发,确保国家利益。
它是美国统治集团在某种条件下推行扩张政策的一种手段。
孤立主义一直存在于美国的外交当中,并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美国建国以来的外交活动。
孤立主义是美国的一项外交传统,同时也是新时期美国单边主义外交政策的基础。
其作为贯穿美国外交政策的始终,对美国的对外政策产生重大影响的一项外交政策,是研究美国外交政策不可回避且必须加以深究的重要部分。
一、资料的整理与相关论文的发表、著作的出版杨生茂先生《美国外交政策史》把美国外交政策分为三大时期:大陆扩张时期(1775年---1897年),海外扩张时期(1898年---1945年)和全球称霸时期(1946年---至今)。
其中大陆扩张时期的主要外交手段就是孤立主义。
比米斯的《美国外交史》是以一个美国人的观点来论述美国的外交,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孤立主义。
以上两本著作并不只是完全讲孤立主义,但其内容的方方面面都涉及了孤立主义。
当然,关于此类的著作还有很多,不一一赘述。
关于孤立主义的论文则有:王玮《美国早期外交中的孤立主义》,王缉思《新孤立主义的幽灵》,陈立军、国红梅《美国孤立主义外交政策新论》等,众多文章都为美国孤立主义的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研究的具体内容(一)孤立主义的含义或内容英国的保罗·约翰逊认为,美国一直是一个国际主义的国家。
但美国是孤立主义国家还是国际主义国家,还得有那一时期美国主导的外交政策决定,这就同样要求我们明白孤立主义到底是什么或者说孤立主义到底有哪些内容。
二战后美国外交政策的演变外交政策制定的基本原则:根据本国的国家实力(综合国力)和国家利益制定。
制定的出发点是本国的实力,最终的归宿或根本目的是维护国家自身利益。
二战后美国凭借着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制定了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
这是美国在二战后制定的总的外交政策。
在其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的过程中,苏联是其最大的障碍。
为此美国针对苏联在欧洲采取了反苏反共的“冷战”政策,推行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和建立北约。
在亚洲采取“热战”,以联合国名义参加朝鲜战争和发动越南战争。
朝鲜战争,使中美关系彻底破裂,美国采取遏制中国的政策,“冷战”从欧洲扩大到亚洲。
70年代,由于美国经历越南战争,耗费了美国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导致美国的霸权地位相对衰落,而苏联此时在军事实力上大体上赶上了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
西欧一体化和日本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领域呈现出了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美国霸权地位受到挑战。
所以美国不得不对其外交政策有所调整。
对于西欧,承认西欧的伙伴地位,重视欧洲地位;对于日本,日美成为伙伴关系;对于中国,寻求改善中美关系。
80年代,由于美国由于国家实力有所恢复,在美苏争霸中开始对苏联采取攻势,推行“星球大战”计划,展开军备竞赛,以此拖垮苏联的经济。
苏联解体以后,两极格局和冷战局面结束。
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试图建立一个其主导的单极世界,积极推行单边主义。
二战后美国对中国的外交政策,也是服务于美国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
抗日战争胜利后,美国实行“扶蒋反共”政策;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建国初期美国对华的外交政策是在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威胁的外交孤立政策;60年代,美国采用敌视威胁政策;70年代,美国寻求改善中美关系,中美关系开始由对抗走向缓和;以后,中美关系时好时坏,好是主流,中美关系互利互惠,但是由于台湾问题,美国向台湾出售武器导致中美关系的紧张不和。
综上所述,二战后,美国始终都没有放弃它的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第4章建国初期的内政与外交一、首届联邦政府的建立和华盛顿执政建国初期在美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宪法仅仅是从理论上规划了一个美好的蓝图,如何将这一理想化为现实,其意义同样十分深远。
第一代政治领袖通过他们的实践,完成了这一艰巨工作。
1、首次总统选举在第一次总统选举中,华盛顿获得选举团全票。
1789年4月30日,华盛顿在临时首都——纽约市宣誓就职。
在国人心目中,华盛顿具有很高的威望。
他颇具献身精神,具有强烈的责任感,不追求个人权力,冷静而有远见卓识。
执政期间致力于:促进国家的统一;确保中央政府有效地运行;增进人们对新的联邦政府的尊重。
2、新政府的最初举措(1)制定《司法条例》宪法关于“司法权”的规定非常简单。
为弥补这一不足,1789年国会通过《司法条例》,经华盛顿签署生效。
条例建立了联邦地区法院和巡回法院,规定联邦最高法院由6名法官组成。
华盛顿任命约翰·杰伊为第一任首席大法官。
(2)通过“权利法案”。
1789年,国会以绝对多数一致通过“权利法案”,即宪法头十条修正案。
(3)组成首届内阁华盛顿在任命新政府主要官职的时候,特别注重平衡各方面的力量。
任命著名的民主派人士杰斐逊为国务卿,年轻有为但思想保守的汉密尔顿为财政部长,邦联时期的军官亨利·诺克斯为陆军部长,弗吉尼亚同乡埃德蒙·伦道夫为总检察长。
这4人组成第一届内阁。
其中对华盛顿影响最大的是汉密尔顿。
3、汉密尔顿的理财方案新组建的联邦政府面临着一个最为紧迫的问题,即建立金融秩序。
在有关树立公共信用和发展制造业的报告中,汉密尔顿敦促国会制定了一系列法案:1、偿还债务根据宪法第6条第1节的规定,新政府承担起责任,偿还革命战争时期和邦联时期中央政府举借的一切债务。
为此,汉密尔顿建议:(1)全额偿还国内债务,包括:政府债券和美国人持有的认购证书。
汉密尔顿建议,所有旧债券和认购证书换成新政府发行的债券。
(2)全额偿还外债——贷款,即战争时期的盟友法国、西班牙和荷兰提供的援助。
美国外交政策演变历史大纲(Outline of the Change and Evolution in the US Foreign Policy)主要参考书:A Concise History of U.S. Foreign Policy, Second Edition, by Joyce P. Kaufman,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MD, USA, 2010以近现代世界历史的发展为背景,美国历史为主线,观察美国外交政策在其中演变的主要过程,了解美国从独立到工业化强国,从工业化强国到超级大国的不同阶段,影响和指导其外交政策演变的理论以及在各种理论指导下的实践。
作业:任选一个讨论题作一篇学期论文。
至少两千字,不超过四千字。
中英文皆可。
开卷考试。
试题在期中公布第一讲概论(一)历久弥新的历史框架:Alexander Hamilton和Thomas Jefferson之争(二)美国外交政策的形成相对稳定的国家利益原则和日益变动的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在变动的格局下,不断评价评估先期和当下的外交政策,并以大多数人认可的国家利益为指南,综合权衡各种国内外重大事件的影响,不断根据变动的形势和对重要事件的认知和处置后果再加权和排序而形成的一套指导性意见一般研究路径:抽象的理论取向模型和实际外交政策的对比各种不同理论取向模型:“不参与”模型:Isolationism;Unilateralism “参与”模型:Internationalism; Engagement(三)几个重要概念1)什么是外交政策2)从不同角度定义国家利益:现实主义,理想主义,自由主义,安全/威胁3)影响美国外交政策的两个重要取向:i)Isolationism;Unilateralism;ii)Internationalism; Engagement4)谁是外交决策者?总统,国会,舆论/传媒(四)美国对外政策的影响面外国;国内选民(五)本课的构成1)Unilateralism 年代: 1776-19192)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美国3)冷战年代——从二战结束到里根上任:Active Engagement4)走出冷战和冷战的遗产:i) Ronald Reagan (1981-1989)ii) George Bush (1989-1993) iii) Bill Clinton (1993-2001)5)从George W Bush到Barack Obama6)全球化时代的美国外交政策前瞻第二讲 Unilateralism 年代:1776-1919(一)经验和法律的根据独立战争前;独立战争中;Article of Confederation (1777/1781);制宪会议(1787)(二)宪法和外交政策建立真正的中央政府;制衡:总统和国会;“总统是国家利益的最高卫士”(三)国父们的世界和外交政策George Washington,John Adams,Thomas Jefferson;Federalist Papers;Unilateralism 的形成(四)1800年代西进;美国对世界的责任;自由主义理;Manifest Destiny,扩张和Unilateralism理论的矛盾1815:拿破仑战争结束,西班牙殖民地分裂,美国得到好处;“Monroe Doctrine”;James Polk(1844总统)和西部扩张;对墨西哥战争(1846-1848):“五个第一”;1853年,Matthew Perry 率舰队进入日本,迫使日本通商:海军成为外交政策的工具;美国内战:走向现代化;1898年美西战争:对 Unilateralism理论的突破;1899美国对”Scramble for Concessions in China”的反应:John Jay的“Open Door”(五)1900年代面对Venezuela危机(1902),罗斯福总统对“Monroe Doctrine”的演绎(The Roosevelt Corollary to the Monroe Doctrine):西半球是美国利益;William H Taft总统的继续;第一次世界大战和Wilson总统的“理想主义”:从中立走向战争;美国参战过程;“十四点”;凡尔赛和约;共和党反对加入国联;苏联的出现;对俄国的干涉;意识形态的矛盾;不参加国联:总统的权利和国会的挑战;国家利益变迁的驱动力;1900年,美国成为世界上主要工业国家之一;贸易,商业,经济关系越来越成为驱动外交政策的力量;一战后的美国成为世界一流大国;Harding政府回到常态,限制移民,限制和共产主义组织有关的人的自由;美国妇女嫁给外国人可能失去公民权;1930年代,法西斯主义在欧洲上升,美国回到Isolationism,再次将国家利益定为内向性作业:讨论美国-西班牙战争对美国外交政策的影响第三讲一战后和二战中的美国(1920-1941)(一)回到Isolationism和内向型的美国:有实力但韬光养晦Warren Harding, Calvin Coolidge, Herbert Hoover贯彻同样的重内避外的政策;1920s的重点在国内经济:1920-1929年间,人均收入提高25%;外国移民问题;1924年的Immigration Act和国内种族关系紧张;共和党当政对大企业的支持和对外交政策的影响:高关税保护美国利益;减低富人税收(二)1920-1930的外交政策和国力崛起不匹配的外交态势;Harding政府重在裁军,特别是裁减海军,指向是日本;1928年的“Kellogg-Briand Pact”:Wilson的理想主义外交;1930年的伦敦海军会议(三)战争升级:1930-1941法西斯主义在德,意,日崛起:1931年日本进攻中国;美国根据“Kellogg-Briand Pact”谴责日本;1932年,日本轰炸上海,美国没有介入;日,意退出League of Nations;世界经济危机;1933年罗斯福总统当选;美国人民的恐惧心理;罗斯福的首要目标是缓解国内经济形势;“新政”后罗斯福才顾及国际问题,但重点不是防止战争,而在贸易;罗斯福就职演说对未来外交和战争的潜台词;上任前期仍然奉行Isolationism,“好邻居”,从古巴和墨西哥退回(四)中立法案1935,意大利/Ethiopia战争;1937,日本/中国战争;1938,英,法,德慕尼黑协定;1939,德国进攻波兰;英法对德宣战;罗斯福仍然写信给希特勒,呼吁和平;1935中立法案到1939 国会通过有修正案的中立法,允许美国以“现金自运”方式售军火给交战双方;从中立到非交战状态;罗斯福第次连任总统和备战;罗斯福1941年国情咨文提出“四大自由”为参战作准备1941的租借法提供军事支持给和美国利益相关的国家;1941年的“Atlantic Charter”,美国更加接近战争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8日对日本宣战;德意对美国宣战,一周之内,美国处于欧洲和太平洋两个战场(五)二战遗产新的武器技术和人道主义;使用核武器的两层意义:打击日本,向苏联传送美国高科技领先的信号;冷战的种子埋下(六)联合国的建立和美国对外立场的变化建立联合国的想法先于二战结束;League of Nations 的教训;从Atlantic Charter到联合国;1942年一月一日,美,英,苏,中签署联合国宣言;美国变得越来越积极参予战后国际事物的安排;联合国的架构:安理会,联合国大会,国际法院;秘书长;1944年华盛顿Dumbarton Oaks 会议再修改架构,增加经济社会委员会和军事参谋部;1945年4月25日,46个国家代表在美国加州旧金山成立联合国(七)Isolationism和Unilateralism时代的终结作业:讨论国际组织中的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第四讲冷战年代:从二战结束到里根上任(一)冷战早期和冷战政策美苏:二战后的两个大国和两极化国际局势;冷战:意识形态,政治,军事,经济;George Kennan 和Long Telegram;“X”文件和遏制(Containment);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1947年国家安全法:2002年国土安全部创立之前最重要的国家安全措施:DoD,CIA,NSC(二)冷战升级:从柏林墙到韩战北约的产生;中华人民国和国建立;以色列问题;伊朗:支持推翻Mohammed Mossadiq,支持亲美的Shah Mohammed Reza Pahlevi;秘密文件NSC 68:强化了“两级化”世界的认知;韩战;美国国内的冷战:John McCarthy讲话“Loyalty Risk”;多米诺骨牌理论(三)艾森豪威尔的外交决策斯大林去世后苏联的不确定性;赫鲁晓夫和秘密报告反斯大林;“共存”外交,裁军和干涉匈牙利;艾森豪威尔的外交基于NSC 68;杜勒斯的角色;美国外交政策转向依靠大规模杀伤武器;1957苏联卫星发射成功强烈刺激美国军事工业;1956苏伊士运河危机:破坏中东平衡;影响美英法关系;U-2事件(四)肯尼迪的外交决策苏联对肯尼迪的看法:年青,有能力,无经验; 肯尼迪时代的决策奠定了后几十年对苏外交柏林危机:柏林墙成为冷战象征;古巴导弹危机:最危险的两军对峙;古巴导弹危机后果:苏联势力受到打击;正面较量和后门外交;赫鲁晓夫下台原因之一;1992年两国当事人复盘往事:误情报,误算,误判越南战争:1954年和17度线;法国退出,美国进入;从艾森豪威尔到肯尼迪;肯尼迪不能让越南落入共产主义势力范围;没有国会授权的外派军队(五)约翰逊的外交决策约翰逊的职业生涯:长期在国会供职,就任时决定改革美国社会,提出“伟大社会”口号;知道美国的外交坏名声影响内政,危及内政实施,看到外交对内政的巨大影响;国内民权运动;妇女运动;黑人士兵与人口不成比例,反映内政问题约翰逊认在战争升级和国内稳定之间寻找平衡;东京湾事件提供了机会:约翰逊要求国会授权东京湾决议:1)授予总统全权;2)行动时限由总统决定;3)决策重心明确变更;国会事实上给予总统首发军事行动权战争战争升级:到1964年,45万美军到了越南;Westmoreland司令要求在1967年军队达到54万约翰逊的“伟大社会”计划;1964年民权法案;人民反战运动;1965年医疗保险法案;住房法案;投票权利法案;经济机会法案,向贫困宣战;成立新的住房和城市发展部,全国艺术人文基金;在1965到1968年间,共通过了五百多法案战争消耗导致经济恶化,联邦赤字上升,税率上升,人民不满增加1968年初,越南北方发动春季攻势,北方取得舆论上的胜利;美国舆论界的作用,对美军实力的怀疑日益剧增;约翰逊的民调跌入最低谷1968年3月,约翰逊宣布单方面停止对越南北方空袭,并北越呼吁谈判停止战争;宣布不在参选连任约翰逊的教训:内政成功的总统可以被外交拖垮(六)尼克松的外交决策1969年尼克松上台:在两个对立的共产主义国家苏联和中国之间寻找机会缓和,同时在另一个即将落入共产主义的国家越南加剧战争在基辛格指导下,对苏联实行“缓和”(détente);对中国打开外交大门;越南战争升级:减少地面部队,加强空军轰炸;国会与总统之争:国会的宣战权1969年的国会决议:没有参院同意,总统不得增派军队和军费;尼克松宣布1970年开始撤军;同时派部队进入柬埔寨;1970年五月四日KentState University国民卫队射杀4名抗议学生;全国罢课风潮,1971年一月十二日,国会决定废止东京湾决议基辛格的秘密外交:结束战争;1973年一月二十七日停火协定;1975年,越南在共产党旗帜下统一战争权利法案:公共法93-148;1971年国会废止东京湾决议,重新夺回外交权;1973国会与总统的进一步矛盾和公共法93-148(War Power Resolution )的通过:总统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向外国动用武力必须首先和国会商量;总统否决,国会再否决:双方理由苏联问题:缓和与控武;MAD:“Mutually Assured Destruction”;美苏开始讨论限制扩散核武器:1969年开始1972 SALT1:Strategic Arms Limitation Treaty中国关系正常化;1971年基辛格密使Rapprochement:和解的基础是双方的现实主义态度;1972尼克松访华和上海Communique:一个中国的政策直到今天;对尼克松的评价(七)卡特时代(1977-1981)1976年击败福特成为美国总统;外交的成功和失败成功:1979年主持埃及和以色列领导人在Camp David谈判,第一次促成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签署和平协定,以色列退出Sinai;巴拿马运河在1999年归还巴拿马;成功和苏联谈判SALT II,但是没有提交国会讨论,因为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失败:伊朗革命和美国人质危机卡特失败于里根:解救人质失败,四年的经济萧条,高油价,高通胀对卡特的评价二战到里根当选前的美国外交政策演化趋势:冷战初期的理想主义和强权政治;介入越战导致政策的转变,对抗另外一个超级大国的武器不能对付游击战的越南;国内人民的支持作业:尼克松的对华政策第五讲走出冷战和冷战的遗产(一)里根时代(1981-1988)里根革命:锁定改善国内经济为第一目标。
浅谈20世纪初美国的意识形态与外交政策二十世纪初美国的外交政策,大体上分为两类:一是对远东太平洋等弱小地区采取的扩张主义政策;二是对欧洲列强和日本的外交政策,主要是表现为由采取孤立政策到扩张政策再到孤立主义政策的演变。
一、20世纪初对远东与太平洋地区的扩张主义政策20世纪初,美国利用“门户开放”的基本策略,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对中国进行大规模的经济扩张。
自1900年至1914年,美国通过各种渠道,对中国输人大量的剩余资本。
到1914年,美国对华总投资已接近六千万。
美国就这样利用各种手段主要为经济手段,同其他国家争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牟取经济利益。
同时,美国又使用均衡外交来达到其扩张的目的。
日俄战争爆发后,美国支持日本,不仅在舆论上对日本抱以同情,而且在经济上加以直接的资助。
1905年日俄战争开始,日本陆海军以弱胜强。
虽然罗斯福对沙俄在远东的野心感到不安,对日本军队的战斗力极为欣赏,但是他也不愿意让日本在远东独大。
罗斯福召集两国代表在新罕不什尔州普兹茅斯港进行和谈,他对调停人的角色非常着迷,连哄带吓,最终使两国签署了《朴茨茅斯条约》。
罗斯福也因此获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并且获得1906年度的诺贝尔和平奖。
但是,战争期间,美国共借予日本美元达四亿五千万之巨,并且认购了日本债券的大部分。
1905年,陆军部长塔夫脱与日本首相挂太郎缔结密约。
规定对美日吞并的菲律宾与朝鲜予以相互承认。
这是美国对远东和太平洋地区强盗式的侵吞。
1917年,美日签订蓝辛--石井协定,承诺:“美国政府承认日本在中国,特别在中国之与日本属地接壤的部分有特殊利益。
”美国以对日本在中国的“特殊利益”的承认,换取了日本对美国的“门户开放”的认可。
二、对欧洲列强和日本外交政策的演变(一)孤立主义政策的历史背景孤立主义作为美国的对外政策,由来已久。
建国初期,在国内,各州之间内争不已,难以形成统一的国家意志;在国外,又同英、法诸国矛盾重重,在国际舞台上一时难有作为。
1.建国初期,美国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美国建国初期,应当指的是1783年到1812年这样一段时间。
美国刚刚从殖民地变为一个独立的国家,它的对外政策目标是摆脱欧洲列强(主要是英国)的控制,实现并巩固独立,孤立主义因此而产生。
美国对欧洲采取孤立的政策,又掩护了它在北美大陆的扩张活动,所以说孤立和扩张这种依存关系,便是美国建国初期的基本原则了美国的扩张思想师承英国。
最初,约翰·洛克根据其“自然权利”学说断言英国国内的繁荣和社会的安定需要积极的帝国扩张,后来这一理论被本杰明·富兰克林为代表的殖民地思想家所接受。
对于殖民地来说,扩张主要为商业扩张和地域扩张,两者存在着互相联系、互为补充的关系,同为资本积累的手段。
尤其在七年战争结束之后,英国加强了对殖民地发展的限制,包括对殖民地扩张权利的限制,比如1774年的魁北克问题。
事实上,孤立思想也是源于英国。
首先,新旧两个大陆上的空间遥远是孤立思想的重要原因,尔后,英国的政治压迫和经济掠夺使得殖民地的孤立思想更加强烈。
在七年战争之后,殖民地人对英国殖民当局愈加失望,孤立情绪膨胀发展。
在最初,尽管英国承认了美国的独立,但是事实上还是不甘心失去偌大一片殖民地的,所以英国利用其经济和政治优势,对美国实行了孤立。
当时,美国的对外贸易有75%以上是同英国进行的,其中一半以上是由英国船只担任运输。
美国进口有90%来自英国。
美国对英国的经济依赖使得初建国的美利坚举步维艰。
而且当时英国迫于国内皮毛商人的压力,并没有按照1783年的合约撤出英军,而英军占有的美国和加拿大边界上位于美国一侧的七个军事据点,在战略上控制了整个北部边疆,也控制了大湖区和俄亥俄流域,垄断了同印第安人的皮毛贸易,堵塞了美国向西发展的通道。
与西班牙的关系也因边界划定的纠纷问题而倍显锋锐。
在邦联时期,美国甚至同法国的关系也趋向恶化。
事实告诉美国,在软弱无力的邦联政府统治下是无法摆脱外交困境的。
宪法的制定和1789年联邦政府的成立,加强了美国的外交实力,使美国有可能利用国际上的有力形势,进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活动。
纵论美国外交——从建国至二战“美国”——不可不说它是一个传奇的代名词,从被统治,到建国独立,仅用了短短二百年的时间摇身一变跃居到今天的世界霸主地位,外交是其强有力的支点。
而自美国建国至二战,美国的外交理论、实践,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美国现行外交的背景,而且美国的有些外交经验、教训也值得我们借鉴。
为了进一步准确、理性地把握美国的外交,通过本文我将带领大家回顾美国建国至二战的外交政策,从而清晰的看到美国随着其实力由弱变强,美国经历了孤立主义、门罗主义、门户开放和世界主义(即现在所说的多边主义)的演变后,是如何从一个“孤立主义”者到“西半球霸主”,进而成为“世界霸主”的。
一、孤立主义——孤独者孤立主义,是美国自建国以来的长时间占统治地位的外交思想。
孤立主义外交思想,显然是当时美国国力在外交政策上的理性反映。
建国初期美国国力弱小,无力与英法等欧洲列强抗衡,因此它提倡对外的贸易往来,但既不愿意让欧洲各国涉足北美,也无意卷入欧洲的政治旋涡。
第一任总统华盛顿在他著名的1796年告别演说中,提出了后来被称为“孤立主义”的原则。
华盛顿认为:在国际交往中,各国没有共同的利益;历史和经验都证明共和国的最大威胁之一是国外干预。
而过分偏爱或者憎恨某一国家等的做法,通常会导致国家间的不断的争执乃至血腥的竞争。
所以“在对外政策方面,我们主要的处事守则是:扩大我们与外国的贸易往来,尽量少同他们发生政治关系。
……我们真正的政策,是避免同任何外国永远结盟转”。
美国不卷入欧洲事务,意味着国土安全,以及美国共和制度的安全。
从而不卷入欧洲君主制度和贵族制度中,把美国建设为“一个自由、伟大的国家”。
华盛顿的外交政策实际上反映了一种把美国的利益放在首位的“国家主义”。
这一政策显然是华盛顿对建国初期对国家实力的最为理性的选择,自建国到1898年的美西战争,美国外交的基调是孤立主义:避免海外事务的纠葛,美国首要目标是加强国家建设,当时大部分美国人的注意力都在国内。
2012-01教学实践【教材分析】外交是国家政治活动的延续,同时也是其综合国力的体现,是高中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
现代中国的对外历程大体有三个时期:(1)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打破了帝国主义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是新中国外交的奠基时期。
(2)20世纪70年代,在世界局势发生重大变化的背景下,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
(3)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交,是新中国外交政策的进一步完善时期。
本课主要讲授第一个时期的外交,叙述了四个问题:新中国诞生,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先后派代表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对外交历史感兴趣,尤其对周恩来外交风采格外敬佩,这是大多数高中生的普遍情结。
对学习兴致高的同学,可以引导他们进行研究性学习。
还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课堂上放映一些历史图片和历史视频,让概念化的事和人变得生动形象,以增强学生的体验和感受,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这一节内容作了这样的要求: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再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立以下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识记: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
2.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新中国外交的背景和方针,回顾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和中国国内建设任务,培养学生把历史内容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评价的能力,并提高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探究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方针与旧中国屈辱外交的根本区别;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求同存异”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1.学生通过粗读、精读,快速浏览、圈点划批、图表比较等学习方式,提高历史阅读能力和知识的总结归纳能力。
2.学生通过阅读材料(文字、图片、影视等)的方式,提高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并借助形象思维以感知历史。
第二章美国建国初期的外交:孤立与扩张(1776——1815)一.美国外交政策的渊源二.孤立主义外交原则的确立三.《杰伊条约》四.汉——杰之争与美国的外交传统一.美国外交政策的渊源美国外交的总根源是在殖民地的土壤上萌生并发展的商业资本。
由于商业资本的发展而带来的商业精神、扩张意识和孤立思想,直接制约并影响了美国外交政策的制定和外交活动的开展。
根植于商业资本的商业精神、扩张意识和孤立思想,组成一整套思想体系,成为美国外交政策的核心1. 殖民地的商业资本和商业精神2. 殖民地的扩张意识3 .孤立思想的形成二.孤立主义外交原则的确立1.《1776年条约计划》2.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的外交3.中立准则的确立4.对孤立主义的认识第一.政治和外交上的孤立不等于在经济上同外界不发生联系,它不是一种隐遁政策。
第二.在政治上与外交方面也不是绝对地同外界隔绝。
第三.孤立主义主要是美国针对欧洲的外交方针,而对于美洲以及亚洲则是积极进行干涉和扩张。
第四.美国早期孤立主义不只是消极的战略防御政策,也是一种积极的战略进攻。
它的目标不只是限制自己的行动,也是为了根据自己的利益,“自由”地实行扩张,不受大国的牵制。
第五.美国孤立主义具有多方面的内容,与一系列口号相联系,如“不结盟”、“中立”、“不卷入”、“不干涉”、“不纠缠”、“反对在美洲殖民”、“海上自由”等,并且这些口号具有极大的实用主义性质,在不同地点,不同时期,不同事件中可以随意舍取。
三.《杰伊条约》四.汉密尔顿——杰弗逊之争与美国的外交传统1.争论的具体内容2.二人如何看待美国对外关系中的基本问题?3.二人的争论对后来的美国外交产生了哪些影响?如何理解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一.美国外交政策的渊源1. 殖民地的商业资本和商业精神美国外交的某些思想和原则,可以从漫长的殖民地时期找到渊源。
具体地说,美国外交的总根源是在殖民地的土壤上萌生并发展的商业资本。
由于商业资本的发展而带来的商业精神、扩张意识和孤立思想,直接制约并影响了美国外交政策的制定和外交活动的开展。
北美殖民地的商业资本的发展是欧洲尤其是英国的重商主义政策的结果。
重商主义是一种经济思想,也是一种政策体系,它的内容是运用强大的国家力量,以商业为杠杆,发展顺差贸易,实行关税和垄断专营制度,同时建立和掠夺殖民地来增长国家财富,完成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
由于封建因素薄弱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美利坚民族比世界其他民族更富有商业精神。
赢利赚钱被视为实现自身价值和道德理想的最高尺度,从商业精神延伸出来的个人主义、冒险精神和开拓欲望等等,已逐渐成为美利坚民族的性格特征。
而这种商业精神的支柱就是所谓的“清教主义”。
清教主义称颂工作勤奋与生活节俭,认为经商致富可以成为上帝的选民。
它反映了殖民地中等阶层,尤其是商业资产阶级聚敛财富的要求,表达了他们的经济观念,对商业精神的形成和普及起到了独特的作用。
商业资本及根植其上的商业精神直接影响和决定了美国的早期外交,使之以维护商业资本的独立发展为最终目标,以争取海上自由、发展中立贸易为主要内容,体现了商业和外交的这种关系。
2. 殖民地的扩张意识美利坚人的扩张思想师承英国。
英国思想家约翰·洛克(John Locke)根据其“自然权利”学说,断言国内的繁荣和社会的安定需要积极的帝国扩张。
这一理论被本杰明·富兰克林为代表的殖民地思想家所接受。
1751年,他曾预言殖民地人口每20年会翻一番,在下一个世纪内将挤满大西洋沿岸地区,这就“需要不断获取新的土地来开辟生存空间”。
富兰克林的思想影响了殖民地整整一代政治思想家。
七年战争(1756---1763)之前,殖民地人的扩张活动也是从属于英帝国的整个扩张体系的。
就殖民地而言,这一体系有两方面内容,即商业扩张和地域扩张。
他们向东发展大西洋和加勒比海的商业,向西和向南夺占新的土地。
殖民地的商业扩张主要是追随英国争夺海上优势,以促进运输业和贸易的发展,殖民地也卷入英国的历次商业战争,从英国的胜利中分享杯羹。
殖民地的地域扩张主要是服从于英国扩张的需要,从北美大陆排斥法国势力。
商业扩张和地域扩张存在着互相联系、互为补充的关系,共同成为资本积累的手段。
北美殖民地的扩张意识是同清教主义的“宿命论”相联系的。
宿命论是英国殖民者从欧洲带到新大陆的。
他们认为血统高贵的盎格鲁——撒克逊人具有传播基督文明、征服落后民族和落后文明的使命,这种使命是上帝赋予的。
他们自信,这种使命感同洪荒莽原中披荆斩棘的拓荒精神和刻苦节俭的清教主义结合起来,将使英殖民帝国的扩张所向披靡。
这种宿命观被美国早期政治思想家们所接受,并为扩张行径披上了神圣的外衣。
3.孤立思想的形成新、旧两大陆空间上的遥远是孤立思想产生的重要原因。
而英国的政治压迫和经济掠夺使殖民地的孤立思想更加强烈。
到18世界中期,英属北美殖民地经济价值的提高丝毫没有改善其政治地位以及外交上从属于英国的状况,殖民地仍然是英国同其他欧洲列强进行交易的外交筹码。
于是殖民地出现了“联合自救”的思想,反映出一种孤立情绪。
七年战争后,殖民地对英国殖者由失望转变为愤慨,孤立情绪发展为摆脱英国的独立要求。
孤立与扩张有着共同的经济背景,它们同属商业资本体系,并为之服务。
孤立不是闭关锁国,不等于与外界中断商业联系,也不意味着停止向大陆内部开拓奋进。
孤立与扩张实际上是不可分割的。
对欧洲的孤立,是用来保障自己在美洲扩张的行动自由。
孤立本身就包含有防御和扩张两重含义,这在以后的美国外交史上将重复出现。
根植于商业资本的商业精神、扩张意识和孤立思想,组成一整套思想体系,成为美国外交政策的核心。
二.孤立主义外交原则的确立The foreign policy of a state or nation necessarily pre-supposes its existence as a political body. Historians of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have, therefore , generally begun their story with the appointment of a Committee of Secret Correspondence by the second continental congress and the sending of Silas Deane abroad as the agent of the colonies on the eve of American independence. (Major problems in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p45)美国革命爆发前25年,没有哪个显要人物梦想过独立,很少有人想到任何政治意义上的美利坚特性。
直到第一次大陆会议召开之时,没有人要求与帝国一刀两断。
它所寻求的仍不过是帝国的内部改革而不是帝国的分崩离析。
即使在第二次大陆会议批准杰弗逊起草的《关于拿起武器的原因和必要性的公告》,代表们表达了“与其作为奴隶生,毋宁死为自由人”的决心时,他们仍未怀有同母国决裂建立帝国的野心。
直到1775.11.29战争打响7个月后,大陆会议才设立秘密通讯委员会(Committee of Secret Correspondence)。
但言辞谨慎。
还在强调帝国内部的解决方式。
说明知道此时国家意识是“微弱不强”的。
在13个殖民地的相互交往中,政治民族主义在逐渐形成,产生了“美国人”自我意识。
七年战争结束后,英国政府加紧对殖民地的控制,他们的自由权利受到了威胁。
在此基础上,民族主义形成了。
仍与地方主义纠缠不清。
(剑桥)1.《1776年条约计划》1776年条约范本。
旨在确立起一种对外关系模式。
(1)背景:当时摆在殖民地面前的一个重大问题是要不要以及如何发展海外贸易。
同英国的冲突使殖民地的孤立情绪不断增长。
切断同英帝国的联系,进而疏远欧洲,是当时殖民地人的普遍愿望。
但是,殖民地不可能保持绝对的孤立。
这一方面是因为独立事业需要外援,而更重要的是,美利坚的真正利益并非仅仅是避开欧洲,而在于扩大对外贸易,促进商业资本的发展。
美利坚需要的是在强调“孤立”的同时,积极开展对外贸易。
为此,大陆会议于1776年4月6日决定开放殖民地港口两年。
不久又成立了一个委员会,委托亚当斯为殖民地同外国(主要是法国)谈判缔约草拟一个“条约范本”,也称为《1776年条约计划》。
(2)内容:《1776年条约计划》的指导思想就是亚当斯坚持的孤立主义加商业主义。
美国力求在政治上承担最小的义务,商业上获取最大的利益。
计划的要点包括:第一,不建立任何政治联系,不屈从于法国的一切统治,不接受它派出的任何总督或官员。
第二,不建立任何军事联系……第三,只建立商业联系……《计划》最重要的内容是确立了海上自由和中立权利的原则。
《计划》还要求法国承认美国对前英国在北美领土的“唯一的、绝对的、不可分割的和永久的所有权”。
(3)意义及影响:《1776年条约计划》体现了商业扩张和政治孤立的思想,反映了美国资产阶级发展商业资本的要求。
《计划》提出了海上中立权的基本原则,是美国外交政策史上的重要文件之一。
体现出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矛盾结合。
贸易互惠、宽大对待战时中立国贸易。
长期目标是建立一个能够减少国际冲突的贸易体系。
2.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的外交(法国)1778.2.6美法签约。
美国外交政策的内在矛盾再次暴露。
商业条约大致遵循1776年范本的精神,体现了美国对自由主义、孤立主义以及和平的诉求。
同盟条约则使美国卷入了国际政治。
不单独媾和。
把美国的命运同法国在欧洲、加勒比和印度的野心捆在一起。
条约体现了早期美国外交的主题——既渴求孤立,同时又接受政治现实。
法国对美国的军事援助虽然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包括财政资助,物资(美军使用的大约9/10的弹药),为海盗提供庇护港口,虚张声势集结军队洋装要进攻英国本土等。
但在总体上,就欧洲参战国而言,北美的战争几乎是微不足道的。
对所有欧洲大国来说,由法国决定援助北美反叛者而打响的战争,变成了一场重新安排旧大陆秩序以及事实上是世界秩序的争夺。
3.中立准则的确立(美国外交机构变迁——秘密通讯委员会1775、1781外交部、国务院1787)1.邦联时期的外交1781年3月,由大陆会议草拟的《邦联条约》正式生效,规定由邦联国会下设的外交部主持外交事务。
外交部由一位部长和四名工作人员组成。
外交部受国会严格控制。
外交体制存在缺陷。
国家得不到外国的尊重。
各州权力巨大。
邦联仍坚持原有的外交目标:扩充领土和发展贸易。
并且重申了《1776年条约计划》中立与海上自由的原则。
1784年,邦联国会成立由富兰克林、杰斐逊和亚当斯组成的委员会,负责同外国缔结贸易和友好条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