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主动遗忘研究新进展:“想不想”范式
- 格式:pdf
- 大小:430.09 KB
- 文档页数:8
主动遗忘社会反馈记忆的行为研究
宫开元
【期刊名称】《心理学进展》
【年(卷),期】2024(14)4
【摘要】本研究通过Think/No-think范式以探讨我们能否对社会性信息——社
会反馈记忆施加抑制,产生遗忘。
同时,因为社会反馈会诱发社会情感学习,所以收集了照片的好感度变化,以探究记忆抑制能否对社会情感学习产生影响。
研究中首先
使用社会判断范式为创建一个真实的社会反馈环境,而后使用Think/No-think范
式对积极和消极反馈记忆施加抑制,要求被试回忆或遗忘反馈记忆。
最后,结果表明
积极社会反馈遗忘组回忆率显著低于基线组,表明积极社会反馈能够被抑制和遗忘。
而这一结果未能在消极社会反馈中发现,说明消极社会反馈记忆更难被控制。
社会
情感学习的结果同样表明积极社会情感能够伴随记忆指令进行变化,但尚未能区分
抑制与自然衰退对积极社会情感变化的贡献。
而消极社会情感同样不受指令的影响。
本研究的结果拓展了记忆抑制的影响范围,同时表明还需寻找更为有效的方式对消
极社会信息进行记忆控制。
【总页数】8页(P527-534)
【作者】宫开元
【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心理学部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遗忘与记忆:“被遗忘”的翻译家张友松研究——基于社会与文化记忆理论
2.背外侧前额叶对主动遗忘负性社会反馈的作用:针对抑郁症的TMS研究
3.情绪调节促进负性社会反馈的遗忘:来自行为和脑电的证据
4.记忆主动遗忘研究新进展:“想/不想”范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单位代码 10635学 号112015306000533硕士学位论文主动遗忘疼痛及疼痛相关事件:基于Think/No-think 范式的研究论文作者:王小玲指导教师:胡理 教授学科专业:应用心理学研究方向:认知神经科学提交论文日期:2018年4月15日论文答辩日期:2018年5月16日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中 国 重 庆2018年5月独创性声明学位论文题目:主动遗忘疼痛及疼痛相关事件:基于Think/No-think范式的研究本人提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论文中引用他人已经发表或出版过的研究成果,文中已加了特别标注。
对本研究及学位论文撰写曾做出贡献的老师、朋友、同仁在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衷心感谢。
学位论文作者:签字日期: 2018年 5月 25 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西南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西南大学研究生院(筹)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本论文:不保密,□保密期限至年月止)。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导师签名:签字日期: 2018年 5 月 25 日签字日期: 2018 年 5 月 25 日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I)1文献综述 (1)1.1 疼痛的概述 (1)1.2 疼痛和记忆的关系 (2)1.2.1 疼痛和记忆共同的神经基础 (3)1.3 主动遗忘记忆的方法——Think/No-Think范式 (4)1.3.1 TNT范式的操作流程 (5)1.4 主动遗忘疼痛的个体差异 (7)2问题提出和研究构想 (9)2.1 问题提出 (9)2.2 研究构想与实验设计 (9)3 研究一:探讨在疼痛记忆条件下,主动遗忘疼痛相关事件和疼痛事件的效应11 3.1 实验方法 (11)3.1.1 被试 (11)3.1.2 疼痛刺激 (11)3.1.3 实验材料 (11)3.1.4 实验流程 (12)3.2 实验统计分析方法 (15)3.3 实验结果 (15)3.3.1 词语正确率 (15)3.3.2 疼痛正确率 (16)3.3.3 图片不愉悦度 (17)3.4 讨论 (18)3.4.1 实验结果的总结 (18)3.4.2 方法学上的讨论 (19)4 研究二:分离疼痛和疼痛记忆对记忆抑制提取的影响 (21)4.1 研究方法 (21)4.1.1 被试 (21)4.1.2 疼痛刺激 (21)4.1.3 实验材料 (21)4.1.4 实验流程 (21)4.2 统计分析 (25)4.3 结果 (26)4.3.1 词语正确率 (26)4.3.2 疼痛正确率 (28)4.3.3 图片不愉悦度 (29)4.4 讨论 (30)5总讨论和结论 (34)参考文献 (37)致谢 (43)科研成果 (45)主动遗忘疼痛及疼痛相关事件:基于Think/No-think范式的研究应用心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王小玲指导教师胡理教授摘要个体在遭遇重大创伤性事件(如车祸、地震等)后,时常会体验到创伤事件带来的强烈疼痛感,这种疼痛可能会导致人体各系统功能失调,免疫力下降,还会对患者的精神、心理造成产生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严重影响个体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
内隐记忆的研究范式10级心理学---张飞飞---201041330157内隐记忆相对外显记忆相对加工深度较深且对外显记忆有影响,内隐记忆保持时间较长所以消退较慢,内隐记忆的记忆量相对不受记忆数量的影响。
对于要想研究内隐记忆,其研究范式存在任务分离法和加工分离法。
任务分离法是由心理学家Tulving于1983年提出来的。
任务分离法通过改变测验指导语,生成两种记忆任务,直接测验和间接测验。
通过考察两种记忆测验成绩间的关系来确定是否出现分离。
其中直接测验主要通过测量外显记忆,要求被试有意识的加工提取先前经验来完成当前任务。
间接经验要求被试事先接触其测验信息但是在测验阶段要求被试无意识提取。
加工分离法并不能完全消除意识加工和无意识加工之间的相互污染的问题。
意识加工会影响到间接测验,无意识加工会影响到直接测验。
为了在无意识的情况下来进行间接测量和在在意识的情况下进行直接测量,我们可以设立两个彼此对立的测验,使意识加工和无意识加工的作用的方向相反,进而达到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分离的目的。
两种内隐记忆的研究范式都可以研究内隐记忆。
相对任务分离法可以用直接测验和间接测验的差别进行对照分析。
直接测验主要包括自由回忆和再认测验。
间接测验主要包括补笔测验、联想测验、辨认测验、拼写测验等。
这种方式相对容易理解和施测,便于设计测验,更好的分析过程和结果。
同时由于要求被试在间接测量的情况下不能无意识的回忆,还要有熟悉度的提取的作用的混合影响。
通常的情况下还要对被试进行时间压力,分散注意力等方面上干扰项。
加工分离范式就是为了解决任务分离范式的意识加工和无意识加工所带来的污染交杂。
正如Jacoby所认为的一样,无论直接测验还是间接测验都要包含外显加工和内隐加工的过程,所以加工分离范式就是要使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建立在加工分离的基础在上,而不是要通过任务的分离来达到。
加工分离范式包含两个程序设计,第一个要求被试学过一个项目,然后进行两个不同测验,即为包含测验和排除测验。
意识研究的实验范式意识研究的实验范式是探索人类思维和意识的重要工具。
本文将以人类视角,通过富有情感的叙述,向读者介绍一些常见的意识研究实验范式。
一、传统实验范式:字母流失实验在这个实验中,参与者被要求观看一系列快速闪烁的字母。
然后,他们需要报告他们看到的字母。
这个实验旨在研究我们如何从大量信息中选择和识别特定的刺激。
我曾参与过这个实验,当字母闪烁时,我感到头晕目眩,难以集中注意力。
有时我只能记住一两个字母,而忘记其他的。
这个实验揭示了注意力和工作记忆在我们意识中的重要作用。
二、认知偏差实验:选择失误在这个实验中,参与者被要求在两个或多个选项中做出选择。
然而,有时实验者会故意设置一些陷阱,以测试我们的选择偏差。
例如,他们可能在选项中添加一些吸引人的元素,导致我们做出不理智的选择。
我曾经参与过这个实验,发现自己在某些情况下容易受到情绪和外部因素的影响,而做出错误的选择。
这个实验揭示了我们决策过程中的认知偏差和情感因素。
三、时间知觉实验:时间感知这个实验旨在研究我们对时间的感知。
参与者被要求估计一段时间的长度,例如一分钟。
然后,实验者会与参与者分享真实的时间长度。
通过比较参与者的估计和实际时间,研究者可以了解我们对时间的感知是否准确。
我曾经参与过这个实验,发现自己对时间的感知往往是不准确的。
有时一分钟感觉像是很短的时间,而有时又感觉像是很长的时间。
这个实验揭示了我们对时间的感知是如何受到注意力和情绪的影响的。
通过以上实验范式,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人类意识的运作机制。
这些实验揭示了我们的注意力、认知偏差和时间知觉是如何影响我们的意识和思维的。
希望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意识的奥秘,为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思维和意识提供更多的线索。
201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参考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
丘脑是感觉神经重要的中转站,除嗅觉以外,所有输入信息都通过丘脑传向大脑皮层。
下丘脑,调节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皮下中枢。
海马,与记忆有关。
桥脑,对睡眠具有调节和控制的作用。
本题为常识性知识,需要考生对各种生理器官的功能精确记忆。
2.【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大脑皮层及其机能。
初级视觉区位于枕叶内,接受眼睛输入的神经冲动,产生视觉;初级听觉区位于颗叶内,产生听觉;躯体感觉区位于顶叶内,产生不同形式的感觉;言语运动区位于额叶内,功能是发出运动指令,支配和调节身体各部分的运动。
本题为常识题,需考生熟记大脑皮层各区的位置及其功能。
考生在记忆时,可边记,边在自己的大脑上指出相对应的脑区帮助记忆。
3.【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听觉理论。
位置理论包括行波理论和共鸣理论。
共鸣理论认为基底膜的横纤维长短不同,靠近耳蜗底部的纤维较短,靠近蜗顶的纤维较长。
像竖琴的琴弦一样,能对不同的声音产生共鸣。
当声音频率高时,短纤维发生共鸣;而当声音频率低时,长纤维发生共鸣。
行波理论认为声波传到人耳,将引起整个基底膜的振动。
振动从耳蜗底部开始,逐渐向蜗顶推进,振动的幅度也逐渐增高。
振动运行到基底膜的某一部位,振幅达到最大值,然后停止前进而消失。
随着外来声音频率的不同,基底膜所在部位也不同。
声音频率低,最大振幅接近蜗顶;频率高,最大振幅接近蜗底,从而实现了对不同频率的分析。
从两种位置理论来看,耳蜗对高频声波反应的敏感区域都位千底部。
本题为基础知识点、细节知识点,需考生对听觉的各个理论熟记,并对听觉的各个理论可解释的声音范困熟练掌握。
4.[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感觉现象。
由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称作联觉。
感觉适应:由于持续的刺激作用于同一感受器而导致其感受性变化的现象。
如,明适应、暗适应。
内隐记忆研究综述摘要:近年来,内隐记忆逐渐成为心理学研究的热点。
本文概述了内隐记忆研究中两种主要的实验研究范式:任务分离范式和加工分离范式。
同时,归纳与评价了四种主要的内隐记忆模型:阈限说、激活扩散理论、多重记忆系统理论和迁移恰当加工理论最后提出了四点内隐记忆研究对于教学的启发。
关键词:内隐记忆任务分离加工分离内隐记忆1985年Graf和Schater利用记忆测验,以能否有意识回忆为标准,正式提出“内隐记忆”一词。
而1924年心理学家William McDougall 在“Outline of psychology”中最早使用“内隐的”(implicit)和“外显的”(explicit)这对术语来描述不同记忆形式。
只是在当时并未引起记忆研究者们的足够重视,也未进行深入广泛的研究[1]。
1968年,英国神经心理学研究人员Warrington和Weiskrantz在对遗忘症患者启动效应的研究中就发现了“内隐记忆”的现象:他们用Korsakoff综合症和额叶切除后的患者作为健忘症被试,以无脑损伤病人作为对照组,发现健忘组被试不能有意识地提取已学过的单词,但仍然保存着关于这些单词的记忆痕迹,这些单词的痕迹可用补笔等测验间接测出。
这就激发了人们对正常被试无意识的,无察觉的记忆现象的研究兴趣,并找到了理解人类记忆本质的全新途径。
内隐记忆(implicit memory)是指人们不能回忆其本身但能在行为中证明其事后效应的经验(Roediger,1993)。
其操作定义是,在不需要对特定的过去经验进行有意识的或外显的回忆测验中表现出来的对先前获得的信息的无意识提取(Graf, Schacter,1985)[2]。
启发1.内隐记忆的研究范式1.1任务分离范式任务分离范式是由心理学家Tulving(1983年)提出来。
他是指在内隐记忆研究中,通过改变测验指导语,造成两种记忆任务(间接测验与直接测验),再通过考察两种记忆测验成绩间的关系来确定是否出现加工过程的分离。
Stroop效应研究的新进展理论、范式及影响因素一、本文概述1、简述Stroop效应的定义与背景Stroop效应,又被称为斯特鲁普效应或色词干扰效应,是一种心理现象,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John Ridley Stroop在1935年发现。
该效应主要描述的是当文字的含义与其颜色不一致时,人们需要更长的时间来识别文字的颜色,相较于文字含义与颜色一致的情况。
这种延迟现象主要是由于大脑在处理信息时,文字的含义往往首先被自动读取,从而干扰了对颜色的判断。
背景方面,Stroop效应的研究起源于对认知过程中信息处理的探索。
在心理学领域,它常被用作研究选择性注意、自动化加工和认知控制等认知过程的重要工具。
由于Stroop效应在实际生活中广泛存在,例如在交通信号灯、广告设计和阅读理解等领域,因此其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
随着神经科学和认知心理学的快速发展,Stroop效应的研究已经深入到神经机制层面,为我们理解人类认知过程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然而,尽管已有大量研究,但关于Stroop效应的某些方面,如影响因素和个体差异等,仍需进一步探讨。
因此,对Stroop效应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人类认知过程,也有助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2、概述Stroop效应研究的重要性Stroop效应,又被称为斯特鲁普效应或颜色-词干扰效应,是一种经典的心理学现象,表现为当词的印刷颜色与其意义所指的颜色不人们通常需要更长的时间来命名字的颜色,而不是直接读出字的意义。
自1935年John Ridley Stroop首次发现这一现象以来,它一直是认知心理学、神经心理学和语言学等领域研究的热点。
随着研究的深入,Stroop效应不仅为我们揭示了人类信息处理的复杂机制,还在实际应用中展现出广泛的用途,如评估认知障碍、研究语言与认知的交互等。
在理论层面,Stroop效应研究对于理解人类认知过程具有重要价值。
它提供了关于注意、记忆、语言处理等多个认知功能之间相互作用的重要信息。
2023年3月 吕梁教育学院学报Mar.2023 第40卷 第1期(总第123期) JournalofLvliangEducationInstituteVol.40 No.1(Sum.No.123)【教育研究】收稿日期:2022-12-20作者简介:唐 璐(1989-),女,四川成都人,硕士研究生,初级职称,研究方向: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情绪性信息对个体主动遗忘的影响研究唐 璐(四川商务职业学院党委学生工作部,四川成都611100)摘 要:情绪性信息能增强记忆效果,如果需要遗忘的信息具有情绪性特征,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呢?是否可以采取措施对情绪性信息做到主动遗忘?本研究通过项目法定向遗忘范式对主动遗忘进行考察,实验一:考察情绪性信息的效价和唤醒度对个体主动遗忘的影响;实验二:考察在分散注意条件下,被试能否主动遗忘负性情绪性信息。
研究所得结论如下:(1)定向遗忘效应受到情绪效价、唤醒度的影响,但唤醒度不占主导地位;(2)分散注意可以有效的使消极情绪性信息定向遗忘效应显著;(3)消极情绪性信息会自动加工。
关键词:情绪性信息;定向遗忘;情绪效价;唤醒度;注意状态中图分类号:B8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086(2023)01-0017-03 一、引言记忆与遗忘的组合构成记忆系统,一直以来我们强调记忆,而忽略了遗忘也是有利的。
记忆消退理论和干扰理论都认为遗忘是消极的,自动发生的。
但遗忘真的只是消极被动的吗?动机性遗忘效应,指个体对自身不想要的记忆进行自上而下的主动控制,达到形成和保持某种情绪状态和认知的目的[1]。
当个体想要遗忘的信息具有情绪性时,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呢?Payne的研究表明,定向遗忘效应在图片是中性时达到显著,但对情绪性图片,效应不显著[2]。
ChelseaK.Quinlan等发现,情绪性图片易识别,定向遗忘效应小于文字信息[3]。
Hauswald等发现,定向遗忘效应在中性图片时出现,在消极情绪图片时定向遗忘效应不显著[4]。
心理学研究的新进展目录1. 内容描述 (3)1.1 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性 (4)1.2 心理学研究的现状 (5)1.3 研究的新进展的定义 (6)2. 认知心理学的新进展 (7)2.1 记忆的研究 (9)2.2 注意力的研究 (10)2.3 决策制定与认知偏差 (12)2.4 语言处理的研究 (13)3. 情感与行为心理学的新进展 (15)3.1 情绪调节与影响 (16)3.2 社会行为与人际关系 (18)3.3 人格发展的新视角 (19)3.4 心理健康与疾病 (20)4. 发展心理学的新进展 (22)4.1 儿童早期发展的关键时期 (23)4.2 青少年心理发展的新视角 (25)4.3 成年期的心理变化 (26)4.4 老年心理学的研究进展 (27)5. 神经心理学与脑科学研究的新进展 (29)5.1 神经科学与心理健康 (30)5.2 大脑功能的神经机制 (31)5.3 脑部疾病与认知功能的关系 (33)5.4 脑成像技术的新应用 (34)6. 心理治疗与干预的新方法 (35)6.1 认知行为治疗的发展 (36)6.2 正念疗法与心理健康的联系 (38)6.3 心理社会干预的策略 (39)6.4 虚拟现实在心理治疗中的应用 (41)7. 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新进展 (41)7.1 实验设计的创新 (43)7.2 数据分析的新工具 (45)7.3 跨文化研究的难点与方法 (46)7.4 影响因素的量化分析 (48)8. 心理学在社会问题中的应用 (49)8.1 教育心理学的新应用 (50)8.2 工作心理学与幸福感 (52)8.3 犯罪心理学与社会控制 (53)8.4 心理学在公共政策制定中的角色 (54)9. 心理学研究的未来趋势 (55)9.1 人工智能与心理学的结合 (57)9.2 心理学的跨学科融合 (58)9.3 伦理与法律对心理学研究的影响 (59)9.4 心理学研究的需求与社会发展趋势 (61)1. 内容描述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学科,一直以来都在不断地发展和进步。
提取诱发遗忘的一般范式1. 遗忘的基本概念在我们的生活中,遗忘就像一位不请自来的客人,时不时地出现在我们脑海里,搞得我们一头雾水。
想想看,昨晚明明记得的那个手机号码,今天早上怎么就记不起来了呢?这真是让人捧心口苦笑的事儿!其实,遗忘是我们大脑的自然反应,就像大海里的潮水,有涨有落,不可能一直平静。
我们平时接收到的信息那么多,脑子里如果全都储存的话,真的是“心累”得很。
因此,适当的遗忘也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机制,能让我们腾出空间来记住更重要的事。
1.1 遗忘的种类说到遗忘,其实有不少种类,比如瞬时遗忘、短期遗忘和长期遗忘。
瞬时遗忘就是你刚听到的事儿,转身就忘的那种。
想想看,走在街上碰到个熟人,聊得热火朝天,结果一转身就忘了人家的名字,这种情况真是常有的嘛!而短期遗忘就像是打开了一扇窗,透气了,但过一会儿又把窗关上,记忆就又被封闭了。
长期遗忘则是时间久了,那些年少轻狂的记忆就慢慢被埋没在岁月的沙滩里,真是“流年似水”,让人感慨不已。
1.2 遗忘的原因那么,为什么我们会遗忘呢?其实原因多着呢!比如,信息过载就是一个大问题。
想象一下,你每天看手机、刷视频,眼花缭乱的信息如潮水般涌来,大脑就像一个装不下的箱子,怎么可能把所有的东西都记住呢?再加上注意力不集中,或者说当时心情不好的时候,记忆就像失去了方向感的船,漂浮在大海上,不知道该往哪儿去。
2. 提取诱发遗忘的范式好啦,接下来咱们聊聊提取诱发遗忘的范式。
这听起来有点儿高深,但其实就是一套让你遗忘的“秘籍”。
简单来说,就是通过提取一些信息来影响你对其他信息的记忆。
2.1 提取与记忆想象一下,你在考试前复习,复习得热火朝天,但到了考场上,脑子里突然空空如也,真是让人无奈。
提取诱发遗忘就像是你在复习过程中不小心把一些“杂念”也提取出来了,导致你对某些知识点的记忆变得模糊。
这样一来,原本应该记住的东西反而被抹去了,简直是“欲哭无泪”。
2.2 生活中的例子在生活中,提取诱发遗忘也无处不在。
提取诱发遗忘实验记忆实验主要的心理学实验-勤思考研心理学考研提取诱发遗忘实验提取诱发遗忘是指在回忆部分记忆材料的时候往往会导致其他相关记忆材料的回忆量降低。
Anderson 和 Bjork 指出在信息提取过程中,记忆项目间会相互干扰,这种相互干扰激发一个抑制过程,从而压抑了其它竞争项目,最终导致这些项目被遗忘。
他们认为不要求被试主动忘记某些记忆信息,仅对相关项目的提取就会造成对其竞争项目的抑制,导致对这些竞争项目的暂时遗忘,这种遗忘不需要外显的指示遗忘的线索,是记忆行为本身固有的性质。
提取诱发遗忘研究的一般实验范式称为提取练习范式,包括三个成分:线索表征——由线索开始进行记忆搜索;一个或更多的目标表征——记忆搜索到此结束;联结纽带——通过这种联结纽带,目标表征和线索表征相联系。
提取练习范式分为三阶段:学习阶段、提取练习阶段、最后测验阶段。
在学习阶段,被试学习几种类别样例词对,以“类别名称-样例”的形式呈现,如“Fruit-apple”等;在提取练习阶段,进行提取练习作业:从全部类别中选择出一半类别,再从这些类别所组成的“类别名称-样例”词对中选择出一半进行线索提取,形式仍是呈现词对,如“Fruit-ap___”,要求被试根据这些线索回忆出完整的样例单词。
通过实验安排,所有学习材料被分为三大类:一类是进行过提取练习的词对(如“Fruit-apple”等,记为Rp+);另一类是与Rp+属于相同类别但样例未进行提取练习的词对(如“Fruit-pear”等,记为Rp-);第三类是类别和样例都没有进行提取练习的词对(记为Nrp),又称为基线类别;在最后的测验阶段,向被试呈现每个类别名称,要求被试回忆出在实验过程中见过的所有样例项目。
在提取练习阶段,属于同一类别的样例单词彼此竞争,要准确提取出所需要的记忆项目,被试必须克服竞争样例的干扰,由此形成了对这些竞争样例的暂时抑制,这种抑制使得在最后测验阶段,对Rp-样例的回忆率显著低于Nrp样例,即表现出提取诱发遗忘。
Advances in Psychology 心理学进展, 2018, 8(2), 147-154Published Online February 2018 in Hans. /journal/aphttps:///10.12677/ap.2018.82018The Research Progress on MotivatedMemory Inhibition: Think/No-Think TaskMojun Jiang, Xiaosi MaSchool of Psychology,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Received: Jan. 24th, 2018; accepted: Feb. 15th, 2018; published: Feb. 22nd, 2018AbstractPeople would rather choose to forget unpleasant memories in daily life. Therefore, the motivated inhibition mechanism is important for human beings. Studies showed that people can inhibit memory retrieval promptly to achieve forgetting. As the Think/no-think task has been put for-ward since 2001, the experimental materials used in task have been expanded, including faces, scenes, disastrous memories and autobiographical memories, furthermore, to explore the moti-vated inhibition mechanism adopted neuroimaging technologies, such as ERPs and fMRI, and combined it with anticipatory effect paradigm, sleep and so on. Through event-related potentials technology, results indicate the specific component of N2 family, and different subcomponets may represent different functions. Also, the fMRI results show the top-down modulatory influence from 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 via function connective analysis, while the concentration of hippo-campal GABA is vital for the success of memory inhibition.KeywordsMemory Inhibition, Experimental Materials, ERPs, fMRI记忆主动遗忘研究新进展:“想/不想”范式姜沫君,马小斯西南大学心理学部,重庆收稿日期:2018年1月24日;录用日期:2018年2月15日;发布日期:2018年2月22日摘要对于生活中不愉快的记忆,人们宁愿选择遗忘,由此个体大脑的主动抑制功能尤为重要。
研究表明,人姜沫君,马小斯们可以主动压抑对记忆的提取从而产生遗忘。
自2001年“想/不想”范式提出以来,实验材料已经从词语配对拓宽到人脸、场景、灾难性记忆、自传体记忆等上,并与期待效应范式、睡眠等相结合,分别通过ERPs和fMRI技术探讨记忆主动遗忘的脑机制。
其中,ERPs技术下发现的N2家族可能存在多个子成分且表征不同功能;fMRI技术下通过功能连接发现了背外侧前额叶对海马这一自上而下的调节作用,而海马上氨基丁酸的浓度更是决定抑制效果的重要条件。
关键词主动遗忘,实验材料,ERPs,fMRICopyright © 2018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licenses/by/4.0/1. 引言过去一世纪中,记忆研究往往聚焦在可以使我们产生遗忘的被动因素上。
研究者们认为随着时间流逝,记忆痕迹的消失、记忆中相同经历的干扰和其中一些物理性信息的改变,使得我们遗忘记忆,难以回忆过去(Baddeley, Eysenck, & Anderson, 2009)。
但在生活中,当一种会引起负性记忆或者负性情感的提示物出现时,我们总是努力地把它们从意识中驱逐出去,这一做法是为了保护我们的情绪状态、身心健康。
从这点上说,个体可以通过自我控制主动进行记忆抑制。
无论是定向遗忘任务、白熊任务还是提取诱发遗忘范式,都着力证实了记忆的主动性遗忘过程。
基于运动抑制的Go/no-go任务,Anderson和Green (2001)提出了“想/不想”范式(Think/no-think, TNT),从抑制提取的角度研究记忆的主动抑制效应。
本文将从实验范式角度、事件相关电位技术(ERPs)和功能核磁影响技术(fMRI)三方面探讨近年来该范式下记忆主动遗忘研究的进展。
2. 实验范式的新进展2.1. 经典实验范式TNT操作主要由三个阶段组成。
第一阶段为学习反馈阶段,被试学习线索项目和目标项目的配对联结(以词语配对为例:“天空–口红”),并达到一定的学习程度,以期当仅给线索项目(“天空”)时,尽可能回忆起目标项目(“口红”)。
第二阶段为TNT阶段,此时仅给出不同线索项目并伴随不同颜色的外框:绿色,要求被试努力回忆线索对应的目标项目,称为“想”条件;红色,要求被试既不能说出也不能回想对应的目标项目,努力将对应目标项目排除在意识之外,即“不想”条件;还有部分线索项目在此部分不呈现,作为基线条件。
第三阶段为回忆测试阶段,分为两种测试,其一为“同等”测试,此时呈现学习阶段出现过的所有线索项目,要求被试根据线索回忆对应的目标项目;另一个是“独立”测试,给出目标项目所属的上位类别,要求被试回答出属于该类别且在开始阶段已经学习过的项目(以词语配对为例:“化妆品–口红”)。
通过比较三种条件下回忆率的差异来说明记忆是否可以被主动遗忘。
实验结果显示,“不想”条件下的项目回忆率显著小于“基线”条件,出现负性控制效应,代表了成功的记忆抑制(Anderson & Green, 2001; Anderson et al., 2004)。
2.2. 实验材料的发展TNT范式最初采用的材料是相互之间联系较弱的词语配对,随后发展为词语–人脸配对(Detre, Na-姜沫君,马小斯tarajan, Gershman, & Norman, 2013),人脸–场景配对(Gagnepain, Hulbert, & Anderson, 2017)等等,此时实验过程中不再有“独立”测试,“同等”测试也大都采用再认法,要求被试在几个选项中选择出正确目标词语或图片。
由于我们不想要的记忆往往是不愉快记忆,实验研究中配对材料的性质也从中性向情绪性尤其是负性转变,但假设不尽相同。
一方面,被试可能会更主动地去抑制对负性项目的提取,所以与中性材料相比,负性材料可以产生更大的负性控制效应(Depue, Banich, & Curran, 2006);另一方面,负性项目可能更具有“入侵性”,不断闯入被试的意识中从而难以抑制(Nørby, Lange, & Larsen, 2010)。
也有研究发现了中性、负性、正性项目间无明显差别的遗忘效应(Murray, Muscatell, & Kensinger, 2011)。
据此分析,负性材料除了在效价和唤醒度上要和中性材料匹配外,在其各项目间相似性、频率、长度、具体性等上都应尽量达到一致,使得实验材料更具科学性(Anderson & Huddleston, 2012)。
为了提高实验的生态效度,Küpper,Benoit,Dalgleish和Anderson (2014)采用物品-场景配对,其中场景往往是灾难性图片:地震、海啸、战争等,线索项目是同场景中某一物体有联系的东西,但不是固有联系(如:普通花篮–以战争为背景被炸飞的花篮),所以二者如果不同时呈现则很难联想在一起。
在实验测试阶段,被试对场景进行具体性描述,并由独立评定人进行打分以此评判三种条件下的遗忘效应。
除此之外,有研究者将目光聚焦于自传体记忆,即与个体复杂生活事件有关的记忆,与自我体验紧密相联(Noreen & Macleod, 2013; Noreen, O’Connor, & Macleod, 2016)。
在研究中,要求被试根据给出的词语去联想相关特殊经历并记录,在随后的TNT阶段则根据相应的命令指示去提取或者抑制提取对应的记忆。
结果显示即时产生的灾难性记忆和自传体记忆都可以被主动抑制。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对记忆主动遗忘的研究也从视觉记忆向听觉记忆探索。
Cano和Knight (2016)将视觉词语采用录音播放方式呈现,引导个体形成听觉下的联结记忆,并通过记录被试在回答目标词的反应时增加抑制指标。
行为结果显示,从正确率上看,“想”、“不想”和“基线”条件间没有明显差异,但是反应时差距明显,表现为“想”条件下的反应时显著低于“不想”和“基线”条件。
可见尽管被试主动调用抑制控制机制压抑听觉记忆的提取,但无明显效果,表明听觉记忆更难被主动抑制。
2.3. 与其他领域的结合2.3.1. 期待效应在TNT阶段,“想/不想”的命令提示往往和线索项目同时呈现,使得我们很难将针对特定项目的记忆相关抑制从基于指导语的任务反应中区分开。
近年来,有研究采取“置前呈现提示”的方式研究该问题(Cano & Knight, 2016; Hanslmayr, Leipold, & Bäuml, 2010; Hanslmayr, Leipold, Pastötter, & Bäuml,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