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第一节下颌骨
- 格式:ppt
- 大小:5.90 MB
- 文档页数:24
第二章化妆与脸部基本形态第一节化妆与头部骨骼结构一、骨骼的生理结构头部的形体结构是非常复杂的。
除了有五官起伏、凹凸变化和头颅形状的变化之外,在五官结构和头颅结构中,人的种族、民族、性别、年龄及个体特征都有一定的反映。
因为人的生理结构基本相同,了解人的一般性结构,对分析、理解头部立体空间概念,理解头部造型的基本特征很有用处,可以在化妆中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头部骨骼是化妆造型的基本所在。
为了更看成主、更有效地化妆装饰脸部和头部,有必要对这些部位的内部结构和外部形态有一个比较详尽的了解。
(一)脑颅头部眉以上耳以后的部分称为脑颅。
1.顶骨顶骨居头部最高位。
左右一对,前缘和额骨相接,左右与颞骨相接。
2.枕骨枕骨位于顶骨后下部。
3.额骨额骨位于头顶前部,近似长方形,构成人颜面上方的大面,外表凹凸变化较多,上与顶骨相接,其中包括:(1)颞线。
使额骨正面与侧面呈现90度的明显转折,也是区分人颜面上半部正面与侧面两大面的界线。
(2)额丘。
额骨上部两个圆丘状突起,也称额结节,女性额丘较为明显国。
(3)眶上缘。
额骨的下边缘,分别为工右两个眶窝。
眶上缘的外端有明显的突起称“颧丘”,与颧骨相接。
整个眶上缘是前额的突面与眶窝的分界线。
(4)眉弓。
在眶上缘上方,眉弓与眶上缘平行,呈短的弓状隆起。
眉弓外低内高,眉毛内低外高,两者正好成X形相交。
男性眉弓较为明显。
(5)眉间。
眉弓中间成渐凹的倒三角区。
眉弓与眶上缘平行,呈短的弓状隆起。
眉间愈突起,眉间愈明显。
(6)额沟。
额结节与眉弓之间产生一条横沟,称为额沟。
4.颞骨左右一对,在顶骨之下,额骨之后。
颞骨后接枕骨(枕骨位置在头部后面上接顶骨、下连颈)。
颞骨与顶骨、蝶骨(很小,且走向内层)、额骨共同构成颞窝。
颞窝是温都浅浅的微凹下,面积较大,地位显著,十分重要。
瘦人和老人尤其明显。
男女的额骨区别较大,男性的较方,起伏明显,整块额骨向后倾斜度大;女性的额骨圆而饱满,角度平直。
(二)面颅头部眉以下耳以前的部分称为面颅。
下颌骨的典型解剖结构## Mandibular Anatomy.Mandibular Anatomy.The mandible, also known as the lower jaw or jawbone,is the largest and strongest bone of the face. It is a U-shaped bone that forms the lower boundary of the oralcavity and supports the teeth. The mandible is composed of two halves, or rami, that are joined at the symphysis menti.The mandible has a body and two rami. The body is the horizontal portion of the bone that contains the teeth. The rami are the vertical portions of the bone that articulate with the temporal bones of the skull.The mandible has a number of important anatomical landmarks. The symphysis menti is the midline depression at the anterior aspect of the mandible. The mentalprotuberance is a small, rounded projection located belowthe symphysis menti. The mental foramen is an opening on the lateral surface of the mandible that transmits the mental nerve and vessels.The mandibular canal is a canal that runs through the body of the mandible. It contains the inferior alveolar nerve and vessels. The mandibular foramen is an opening on the medial surface of the mandible that transmits the mandibular nerve and vessels.The mandible is attached to the skull by the temporomandibular joint (TMJ). The TMJ is a synovial joint that allows the mandible to move up and down and from side to side.The mandible is a complex bone tha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mastication, speech, and facial expression.中文回答。
《口腔解剖生理学》课程考试大纲一、编写目的本考试大纲的编写目的在于通过提出主要知识点,考核口腔医学专业学生对口腔解剖生理学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结合知识点进行分析和运用的能力情况。
二、考试知识点第一章、绪论1、口腔解剖生理学的定义和目的:第二章、牙体解剖生理第一节、牙的演化特点1.各类动物牙的演化特点:动物进化过程中牙的演化特点,第二节牙的分类、功能及临床牙位记录1.牙的分类:根据牙在口腔内存在时间的久暂分类;根据牙的形态特点和功能特性分类;2.牙的功能:咀嚼;发音和言语;保持面部的协调美观;3.临床牙位记录:部位记录法;第三节、牙的组成部分1.外部观察:牙冠;牙根;牙颈;2.剖面观察:牙釉质;牙骨质;牙本质;牙髓;第四节、牙体一般应用名词及表面解剖标志1.一般应用名词:线角与点角,牙体三等分;唇面,舌面,近中面与远中面,牙合面和切嵴,2.牙冠表面解剖标志:牙冠的突起部分:牙尖;切缘结节;舌面隆突;嵴及分类;牙冠的凹陷部分:发育沟及分类;点隙;窝;斜面:第五节、牙体外部形态1.恒牙外形:各切牙的外形特点:各尖牙的外形特点:各前磨牙的外形特点:近中沟;横嵴;中央尖;各磨牙的外形特点:六龄牙;第五牙尖,斜嵴;2.乳牙外形:乳切牙组的特点;乳尖牙组的特点;乳磨牙组的特点;3.乳牙及恒牙的萌出和更替:牙的发育过程:三阶段,出龈,萌出,萌出的生理特点;乳牙的萌出时间及萌出顺序:恒牙的萌出时间:替牙牙合期,恒牙牙合期,乳、恒牙更替的关系,恒牙的萌出顺序;4.牙体形态的生理意义:牙冠形态的生理意义:切端及牙合面形态的生理意义;牙冠轴面突度的生理意义;牙冠邻面突度的生理意义;牙根形态的生理意义;第六节、牙髓腔解剖1.髓腔各部名称:髓室:髓室顶,髓室壁,髓角,根管:根管系统的组成;根管的形态分型;2.髓腔的增龄变化及病理变化3.恒牙髓腔形态:切牙的髓腔形态特点:尖牙的髓腔形态特点:前磨牙的髓腔形态特点:磨牙的髓腔形态特点;C形根;4.乳牙髓腔形态:乳牙髓腔形态的特点;第三章、牙列、牙合与颌位第一节、牙列1.牙列分类:按构成牙列的牙的类别分类:乳牙列;恒牙列;混合牙列;按牙列形态特征分型:尖圆型;方圆型;椭圆型;按牙列中牙的排列情况分类:正常牙列;异常牙列;2.牙正常排列的倾斜规律:近远中向的倾斜:倾斜情况及倾斜大小的表示;唇(颊)舌向的倾斜:倾斜大小的表示;垂直向关系:牙合平面,解剖学牙合平面,3.牙列牙合面形态特征:纵牙颌曲线:下颌牙列的纵牙合曲线,Spee曲线;上颌牙列的纵牙合曲线,补偿曲线;横牙合曲线:Wilson曲线,第二节、牙尖交错牙合1.牙尖交错牙合的名称及定义:2.牙尖交错牙合的咬合接触特征::近远中向关系:牙合关键;唇(颊)舌向关系:覆牙合及分类;覆盖及分类;前牙覆牙合、覆盖关系分类;后牙覆牙合、覆盖关系分类;3.牙尖交错牙合的正常标志:4.异常牙尖交错牙合:安氏Ⅰ类错牙合;安氏Ⅱ类错牙合;安氏Ⅲ类错牙合;第三节、颌位1.牙尖交错位:定义;正常的标志;特点;意义;2.后退接触位:定义;形成机制;意义;获取方法;3.下颌姿势位:定义;特点;息止牙合间隙;垂直距离;形成机制;意义;4.三个基本颌位的关系:后退接触位与牙尖交错位的关系,长正中;下颌姿势位与牙尖交错位的关系;三个基本颌位的相互关系;5.前伸牙合颌位与侧牙合颌位:前伸牙合颌位:定义,对刃颌位及其咬合接触特点,最大前伸位,侧牙合颌位:定义,工作侧,非工作侧,尖对尖颌位,尖牙保护牙合,组牙功能牙合,第四章颌面部骨面部的境界及分部,第一节上颌骨1.外形:上颌体:前外面:眶下孔、尖牙窝的位置及意义;后面:牙槽孔、上颌结节的位置及意义;上面:眶下沟、眶下管的位置及意义;内面:翼腭沟、翼腭管的位置及意义;额突:颧突:腭突:切牙孔、腭沟的位置及意义;牙槽突:牙槽窝,牙槽嵴,牙槽间隔,牙根间隔,腭大孔的位置及意义,2.结构特点:支柱及支架结构:尖牙支柱、颧突支柱、翼突支柱的位置及意义;第二节下颌骨1.外形:下颌体:外面;内面;下缘;下颌支:喙突;髁突;内面;外面;第五节腭骨水平部;垂直部;3个突起,眶突,蝶突,锥突;第六节蝶骨1.蝶骨体:2.大翼:颞面;颞下面;眶面;3.翼突:外侧板;内侧板;第七节颞骨1.颞鳞:外面;内面;2.乳突:乳突切迹,3.岩部:三叉神经压迹,面神经管,茎乳孔,第八节舌骨第五章颞下颌关节第一节颞下颌关节的构成1.颞下颌关节窝及关节结节:颞下颌关节的位置,形态,毗邻;关节结节的位置,形态;2.髁突:髁突的形态,3.关节盘:关节盘的形态结构,分部;关节盘的附着;关节盘在牙尖交错位时的对位关系;关节盘的功能;4.关节囊和关节腔:关节囊的位置及结构,关节腔的分部,5. 颞下颌关节囊外韧带:颞下颌韧带的位置及作用;蝶下颌韧带的位置及作用;茎突下颌韧带的位置及作用;第四节颞下颌关节的毗邻及其临床意义颞下颌关节的毗邻及其临床意义,第五节颞下颌关节的运动1.两侧髁突同时转动:两侧髁突同时在关节窝内转动的情况;两侧髁突同时在关节结节下方或前下方转动的情况;2.两侧髁突同时转动和滑动:两侧髁突在大开口运动时沿冠状轴同时转动和滑动的情况;两侧髁突在下颌前后运动时同时转动和滑动的情况;3.一侧髁突转动,另一侧髁突滑动:在下颌侧方运动时,一侧髁突转动,另一侧髁突滑动的情况;在后牙咬碎大块食物过程中,一侧髁突转动,另一侧髁突滑动的情况;第六章口腔颅面颈部肌第一节表情肌1.口周围肌:口周围肌上组各肌的名称及作用;口周围肌下组各肌的名称及作用;口轮匝肌的组成及作用;颊肌的作用;第二节咀嚼肌1.咬肌:位置、形态及作用,2.颞肌:位置、形态及作用,3.翼内肌:位置、形态及作用,4.翼外肌:位置、形态及作用,第三节腭部肌1.腭舌肌:位置及作用,2.腭咽肌:位置及作用,3.腭垂肌:位置及作用,4.腭帆张肌:位置及作用,5.腭帆提肌:位置及作用,第四节咽部肌1.咽缩肌:咽上缩肌的位置及作用;咽中缩肌的位置及作用;咽下缩肌的位置及作用;2.咽提肌:茎突咽肌的位置及作用;第六节颈部肌1.颈浅肌群:颈阔肌的位置及作用;胸锁乳突肌的位置及作用;2.颈中肌群:舌骨上肌群各肌的名称、位置及作用;舌骨下肌群各肌的名称、位置;第七节口颌系统肌链及其临床意义1.水平肌链:组成及意义,2.垂直肌链:组成及意义,3.姿态肌链:组成及意义,第七章唾液腺第一节腮腺1.腮腺的形态、位置和毗邻:外面,上面,前内侧面,后内侧面;分叶及分叶标志;2.腮腺鞘:浅层、深层的结构特点及意义;3.腮腺管:位置,上下毗邻结构,意义,4.腮腺的血管分布、淋巴回流及神经支配:血管分布;腮腺淋巴结;神经支配;第二节下颌下腺1.下颌下腺的形态、位置和毗邻:浅部:外侧面,下面,内侧面各面的毗邻结构;深部:2.下颌下腺鞘:浅层,深层,3.下颌下腺管:位置,意义,4.下颌下腺的血管分布、淋巴回流及神经支配:血管分布;下颌下淋巴结;神经支配;第三节舌下腺1.舌下腺的形态、位置和毗邻:外侧面,内侧面,前端,后端,2.舌下腺管:位置,意义,3.舌下腺的血管分布、淋巴回流及神经支配:神经支配;第八章面颈部血管第一节动脉1.颈总动脉:位置;颈动脉窦,颈动脉体;2.颈外动脉:位置;甲状腺上动脉的走行、分支及意义;舌动脉走行、分段、分支及意义;面动脉走行、分支及意义;上颌动脉走行、分段、分支及意义;第二节静脉1.口腔颌面部浅静脉:面静脉走行、意义;2.口腔颌面部深静脉:翼丛的位置及其与颅内、外静脉的交通及意义;下颌后静脉;面总静脉;第九章面颈部淋巴结和淋巴管第一节环形组淋巴结1.腮腺淋巴结:浅淋巴结的位置及分群;深淋巴结;2.下颌下淋巴结:位置及分群,3.颏下淋巴结:位置及分群,第二节纵形组淋巴结1.颈外侧群:颈浅淋巴结;颈深淋巴结的分群及意义;第十章口腔颌面颈部神经第一节三叉神经1.纤维成分:2.分支:眼神经;上颌神经分段、分支及意义;下颌神经分支及意义;第二节面神经1.纤维成分:2.分支:面神经管段的分支及作用;面神经主干的位置,进入腮腺前发出的分支,在腮腺内的分支及其临床应用;3.与面神经相联系的副交感神经节:翼腭神经节的位置及作用;下颌下神经节的位置及作用;4.面瘫及面神经损伤的定位:面神经损伤的定位诊断,第三节舌咽神经1.纤维成分:2.分支:鼓室神经的作用;舌支的作用;3.与舌咽神经相联系的副交感神经节:耳神经节的位置及作用,4.舌咽神经损伤:损伤的表现及诊断;第四节迷走神经1.纤维成分:2.分支:咽支;喉上神经;喉返神经;3.迷走神经损伤:损伤的表现;第六节舌下神经1.纤维成分:2.舌下神经襻:组成及作用:3.舌下神经损伤:损伤的表现及诊断,第十一章口腔局部解剖1.口腔的境界和分部:境界,分部,2.口腔前庭及其表面解剖标志:口腔前庭沟;上下唇系带;颊系带;腮腺管乳头;磨牙后区;翼下颌皱襞;颊垫尖;3.唇:境界,表面解剖标志;层次及各层次意义;血液供应、淋巴回流及神经支配;4.颊:境界;层次及各层次的特点及意义;5.牙龈:结构及意义,6.腭:硬腭表面解剖标志及意义,硬腭的层次及结构特点;软腭的表面解剖标志及意义,软腭的层次及意义;腭的血液供应、淋巴回流及神经支配;7.舌下区:境界;表面解剖标志;内容及其排列;8.舌区:上面:分部,四种舌乳头;下面:舌系带、伞襞及两者间排列的血管、神经;肌层:舌内肌,舌外肌;舌的血液供应、淋巴回流及神经支配;第十二章面颈部局部解剖第一节面部局部解剖面部的境界,分部1.面部分区及表面解剖:面部分区;唇区;颊区;腮腺咬肌区;面侧深区;面部表面标志:唇面沟;口裂;口角;唇红;唇红缘;人中;人中嵴;颏唇沟;面部常用测量点及体表投影:颏上点;颏前点;颏下点;眶下孔;颏孔;面部比例及其他关系:面部水平比例:大三停;小三停;侧三停;面部垂直比例:五眼,2.腮腺咬肌区:境界、表面标志及体表投影:境界,各结构体表投影及意义,层次及内容:皮肤;皮下组织;腮腺咬肌筋膜的分层、结构特点及其意义;腮腺的形态、毗邻、分叶,腮腺管的位置及意义;腮腺与血管神经的关系:面神经分段,穿经腮腺的主要血管、神经,腮腺浅叶上缘、前缘、下端血管神经的排列,腮腺深叶深面的血管神经;显露面神经主干的标志:乳突前缘标志,显露面神经分支的标志:3.面侧深区:境界:层次及内容:翼丛的位置及意义;上颌动脉的位置及分支;下颌神经的位置及分支;4.面部和口腔蜂窝组织间隙及其连通:颊间隙及其连通;咬肌间隙及其连通;翼颌间隙及其连通;腮腺间隙及其连通;翼腭间隙及其连通;舌下间隙及其连通;第二节颈部局部解剖1.概述:颈部的境界和分区:颈前区的境界及分部;颈侧区的境界及分部;颈部的外形及体表标志:舌骨;甲状软骨;环状软骨;气管颈段;胸锁乳突肌;颈部主要血管、神经干和胸膜顶的体表投影:颈总动脉;颈筋膜:颈浅筋膜,颈深筋膜浅层,颈深筋膜中层,颈脏器筋膜,椎前筋膜;颈部筋膜间隙及其交通:下颌下间隙;颏下间隙;内脏周围间隙2.颏下三角:境界及内容,3.下颌下三角:境界:层次:内容及毗邻:下颌下腺;下颌下淋巴结;面静脉;面动脉;舌神经、下颌下腺管、舌下神经的排列及识别;4.颈动脉三角:境界:层次:内容及毗邻:颈总动脉的位置及意义;颈内、外动脉的鉴别;舌下神经的位置;第十五章口腔功能第一节下颌运动1.下颌运动的神经传导路径:传入路径;传出路径;2.下颌运动的制约因素:关节;牙合力;神经肌肉结构;3.下颌运动的形式及运动范围:运动形式三种;运动范围三种;第二节咀嚼功能1.咀嚼的神经控制:咀嚼的发动;周期性咀嚼运动的神经控制;2.咀嚼运动过程及其生物力学杠杆作用:切割运动及其生物力学杠杆作用;捣碎磨细及其生物力学杠杆作用;3.咀嚼周期:4.咀嚼运动的类型:三、考试标淮采用闭卷考试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