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微专题:热力环流

微专题:热力环流

热力环流是高中地理较难理解的部分之一,也是高考题易考内容之一。今天我们就主要来说说生活当中利用热力环流的实例和常见的热力环流试题。

嗯,想了想,还是必须要先回顾一下热力环流的基础知识:

〖概念〗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成为热力环流。

〖成因〗影响其形成的主要因素:太阳辐射——根本原因(地表冷热不均)

〖特点〗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简单的形式。

〖形成过程〗地区间冷热不均→空气垂直运动(上升或下沉)→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大气的水平运动→热力环流

〖图示〗1、地区间的冷热不均,引起空气的上升或下沉的垂直运动。

(图中实线为等压面,虚线为等高面,等压面向上突起的地方是高压,向下弯曲的地方是低压)

2、空气的上升或下沉,导致了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如图1)

3、气压差异又形成大气的水平运动(如图2)。

基础知识训练:

读“北半球热力环流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1)B地气温比A、C两地____,气压比A、C两地_____。D、E、F中,属高压区的是___。

(2)用“→”画出高、低空大气水平运动方向,以正确表示热力环流。(3)图中M、N两地实际风向分别为___和____。

(4)热力环流是指由于____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___形式。

(5)从以上可看出,空气水平运动产生的根本原因是____,直接原因是____。

读下图判断,正确的说法有

A.图中4点气压:①<②<③<④

B.甲地多晴朗天气

C.甲地温度高于乙地

D.气流由甲地流向乙地

两道题很简单,答案就不再说了。

进阶训练:

读某地高空等压线分布图(箭头方向为空气运动方向),回答1一2题。

1.若该地位于南半球,则图中①②③④各点对应的近地面可能出现阴雨天气的

A.①B.② C.③ D.④

2.若该地位于滨海地区,且①位于陆地上空,②位于海洋上空,则该地所处半球、时间及海陆风分别为

A.北半球、夜晚、陆风

B.北半球、白天、海风

C.南半球、夜晚、海风

D.南半球、白天、陆风

从图中可以看出,风向与等压线平行,空气的水平运动受地转偏向力和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且二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根据该地位于南半球即可判断出①为高压中心,②为低压中心,故四点对应的近地面可能出现阴雨天气的是①。若该地位于北半球,根据高空气流的运动方向可以判断出①为低压中心,②为高压中心,则近地面陆地上的气压比海洋上的气压高,处于夜晚,盛行陆风;若该地位于南半球,则近地面陆地上的气压比海洋上的气压低,为白天,盛行海风。

答案:1.A 2.A

下图为近地面与3000m高空垂直气压差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若a、b、c位于同一纬度,则下列情形可能出现的是

①a、c代表冬季的海洋

②a、c代表夏季的海洋

③b代表白天的陆地

④b代表晚上的陆地

A.①③B.②③

C.①④D.②④

2.若a、b、c位于同一条经线,且a、b、c三地之间形成的环流属于三圈环流的一部分。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a、c之间的距离接近6660km

B.近地面大气可能由b向a、c流动

C.a、b和b、c之间一定盛行信风

D.a、c所代表的气压带移动方向一定相反

1:图示为近地面与3000m高空垂直气压差示意图,fd处于气压差峰值,气压差大,也就是a地与c 地垂直气压差大,b地垂直气压差小;由此可判断同一水平面上,a与c地近地面较b地气压高,高空气压较低,气压差值大,b地近地面气压较低,高空气压较高,气压差值小;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近地面夏季(白天)陆地气温较高气压较低,海洋气温较低气压较高,冬季(夜晚)陆地气温较低气压较高,海洋气温较高气压较低;高空气压与近地面的相反,由此可判断a、c近地面气压较高代表夏季的海洋或冬季的陆地,②正确;b近地面气压较低,代表的是白天的陆地,③正确,所以选择B项2:a、c两地近地面与高空气压差大,说明a、c近地面是高压,b是低压;所以a与c大可能为副热带高气压带上(即约为南北纬30度),b位于赤道低气压带上,ac两地相差60°,经线上每相差1°就相差111km,所以ac之间的距离接近6660km,A项正确;大气是由高压指向低压,所以近地面大气可能是由a、c向b流动,B项错误;只考虑气压带与风带的影响时,a、b和b、c之间盛行信风,但除了受气压带与风带的影响,还受海陆分布,近地面状况等影响,如也可能盛行季风,所以C项错误;气压带和风带是随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就是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方向,所以a、c所代表的气压带移动方向是相同的,D项错误

答案:1.B 2.A

高考精练:

下图中阴影部分表示林地,空白部分表示均质裸地。若此时反映的是北半球中纬度某地区的冬季情况,据此分析回答21—23题。

21.图中甲、丙两处的风向分别是

A.西北风和东南风

B.西风和东风

C.东南风和西北风

D.西南风和东北风

22.目前,有部分城市在城郊建设人工生态林,此举的意义在于

①减少风沙对城市的侵袭

②避免郊区工厂的污染物带入城市

③避免城市的污染物带到郊区

④避免城市出现“热岛效应”

A.③④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③④

23.下图中能正确表示上图中乙处等压面图的是

题简单,不啰嗦。答案:1.A 2.B 3.C

生活实例:

课本上给了我们三个热力环流的实例:城市风、山谷风、海陆风。课本上有的,我们就不多说了,课本上没有的,我们也不用说了。不是,我们还是说说吧。

前面视频当中举了一个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冬天,我们站在屋门口,打开门,最先感觉到凉的是身体的哪部分?腿。这就是热力环流,室内外温差不同造成的,门框上侧热空气往外走,门框下侧冷空气从外进,所以腿首先感觉到凉快。同样的道理,温室大棚也存在这种情况,冷空气常常贴着地面从大棚的门口进入,所以门口的蔬菜长势一般看着不好,但由于风的进入提供了更多的二氧化碳有利于光合作用,所以质量,也就是口感较好。家里安装暖气,常用地暖,而装冷气的空调,又常挂在墙壁的高处,也是热力环流的原因。圣诞老人都是从烟囱爬进屋子的,烟囱也是利用的热力环流,把火当中的热空气往上吸,下面火门(有人知道什么是火门儿吗)的冷空气就进入火炉中,把冷空气引入火炉干什么?侧重点不是冷,而是新进入的空气含氧量高,促进火的燃烧。这些例子都是小例子,举两个高大上的。

伊朗风塔——世界上最古老的空调

始建于五世纪的亚兹德,是地处伊朗中部腹地的一座历史古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城落之一。由于地处偏远的荒漠

中,与外界相隔,亚兹德在历史上曾免于多次战乱,始终保持着其独特的地貌和人文风格。

亚兹德最有特色的建筑是“风塔”,漫步亚兹德,家家户户的屋顶上都冒出大大小小的风塔,犹如一个个“泥音箱”,构成了亚兹德最独特的古城建筑奇观。因此,亚兹德又被称为“风塔之城”。

全伊朗最高的,33米的风塔

风塔,也就是建筑物顶部用来通风降温的设计,波斯语称作“宝基尔”。亚兹德全城的房屋大部由土坯泥砖筑成,外附泥浆,上有风塔。

风塔分成两部分,超过屋顶的那部分四面镂空,无论风向来自何方,风力多么微弱,都会被引进风塔之中,并透过室内外温差产生的压力将气流循环到室内。风塔的室内部分是悬空的,下面建有一个水池,热风经过塔身降温(塔身越长,降温效果越好),吹到屋内水池上再次降温之后飘散到各个房间,让主人享受着酷暑中的阵阵清爽。在清真寺、澡堂等公共场所,往往有多座风塔共同构成“中央空调系统”。风塔越高大,其收集的气流越多,风量越大,自然冷却效果就越好。不用空调,不用高科技,绿色环保的制冷换气系统竟如此简单,古人之奇思妙想令现代人不得不佩服。

风塔顶端的进风口

伊朗最高的风塔坐落在亚兹德最大的多拉塔别花园中,其高度达到33米,呈八角形,下面是一个两层高的大厅,四周镶嵌着彩色玻璃的花窗,并建有水池、喷泉等,与外面的水渠相连,这里曾是波斯贵族们享乐的地方。

风塔前的水槽,帮助清新空气

因为是一座古城,亚兹德的大多数道路都是曲折而狭窄的,但不管走在城里的哪一条路,你都可以看到很多风塔。其实,随着空调的普及,加上伊朗的能源并不贵,这样的风塔在今天已经不再必要,但在亚兹德,它们却还发挥着传统的作用——自然又凉爽。

风管顶部结构性的几何花纹,既有花的柔美又有建筑线条的干练

伊朗古城亚兹德古老的“风塔”是建筑物中用来通风降温的建构。风塔高过屋顶的部分四面镂空,悬空连接到室内大厅(左图),塔下中央建有一个水池(下图)。外部的空气经过这一系统降温后飘散到各个房间,让主人享受着酷暑中的阵阵清爽。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3.“风塔”顶部的气流运动方向是

A.辐散下沉 B.辐合下沉

C.辐散上升 D.辐合上升

4.与“风塔”原理相同的是

A.温室大棚气温较高

B.锋面暖气团的上升运动

C.地中海沿岸夏季炎热干燥

D.秘鲁沿岸的上升流

答案:3.A 4.C

沙特希巴姆古城

同样位于炎热干燥的西亚地区,希巴姆古城(沙特)却采用了另一种截然不同的降温方式。房屋的窗户很小,并且分成了两排,上排窗户贴近房顶,下排窗户靠近地面。

每一层都是上下两排窗,上面的小些,下面的大些。

材料一:希巴姆古城(1982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位于阿拉伯半岛南部的也门共和国,建在哈德拉毛河(部分为季节河)河谷旁边的低山丘陵之上。古城内密布着500余座5—10层不等的“摩天大楼”,这些大楼完全由泥土和木头建造而成。古城所在地区总体上属于热带沙漠气候,年降水量却在1000毫米左右,季节分配不均且多暴雨。

材料二:

(1)据图,分析古城所在地区降水较多的原因。(4分)

(2)从自然地理角度简述希巴姆古城选址的依据。(3分)

(3)根据材料一、二,希巴姆古城楼房墙厚、窗小、分排(下排窗贴近地面,上排窗靠近层顶),分析其原因。(6分)

答案:

(1)距海近(1分);西南季风盛行时携带海洋水汽,可沿河谷深入(1分);受山地影响多地形雨(1分);赤道低压带北移到来时降水增加(1分)。

(2)地处丘陵,利于雨季防洪(1分);海拔较高,气候相对凉爽(1分);远离沙漠腹地(1分)。(3)墙厚:隔热降温(2分)窗小:抵御风沙(2分)分排:有利于凉爽的空气从下窗进来(1分),室内的热气从上窗排出(1分)(仅答“利于通风”得1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