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无机化学》教学大纲
- 格式:doc
- 大小:95.50 KB
- 文档页数:9
《无机化学》教学大纲授课专业:化学类专业学时数:108学分:6一、教学目的《无机化学》是化学专业学生的第一门专业必修课,是衔接中学化学和大学化学的桥梁,担负着培养学生对化学专业的兴趣、将学生从中学到大学在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方面过渡与转变的重任。
该门课程既是学生学好大学阶段其它化学课程的基础,又是培养学生基本科学素质,提高创新能力的关键。
本课程重在培养学生对于化学的兴趣和对化学基本原理的认识,训练学生化学的思维方式。
二、教学任务本课程分上、下两学期,第一学期为基本原理部分,系统深入学习化学的基本原理,从基本的热力学定律、价键理论和分子间作用力出发,结合化学现象以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在对化学原理理解的基础上,第二学期进行元素部分的学习,重在理解和掌握物质变化的规律,学会用化学基本原理解释化学现象。
三、教学活动本课程的教学活动主要包括一下几个方面:1、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并强调师生间的互动;2、课后练习及评讲: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一般安排在习题课上进行;3、拓展训练: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文献查阅及汇报,或进行课外的实践活动。
四、教学方法传统板书与现代多媒体教学相结合,运用各类化学软件及相关视频进行课堂演示,以加深学生对于一些知识的理解,强调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邀请本院在科研前线的教师为学生做专题报告,以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入掌握。
注重与同行间的学习交流,比如邀请美国MIT优秀毕业生Ross Fu来我院与学生进行了为时一个学期的无机化学学习交流,将美国的教学理念,学习方面带到了我院,取得了积极的效果。
五、课程教学内容第1章绪论( 1 学时)教学要点:化学研究的对象与内容、化学发展简史、无机化学简介、无机化学学习基本要求。
第2章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11 学时)教学要点:量子数的取值、波函数的径向分布和角度分布、原子轨道的形状、几率和几率密度、节面、轨道的形状和对称性、电子组态、Pauli 不相容原理、磁矩、能量最低原理、影响原子轨道能级的因素、钻穿效应和能级交错、原子轨道能级图、基态和激发态、简并轨道和简并度、泡利不相容原理、洪特规则及其特例、价电子、电离能、电子亲和能、金属、非金属和半导体的性质、离子的电子组态、最低未占据原子轨道、最高占据原子轨道、离子半径、对角线规则。
教学大纲第一章化学的基本概念1.1 溶液浓度的计算1.2 液体的蒸气压1.3 理想气体定律1.4 国际单位制第二章化学热力学初步2.1 热力学第一定律: 功;热;内能。
2.2 热化学:化学反应热效应;焓变;恒容反应热;恒压反应热。
2.3 熵的初步概念:物理意义;标准熵;反应熵变。
2.3 化学反应方向:自由能变;吉布斯-赫姆霍兹方程。
第三章化学平衡原理3.1 道尔顿气体分压定律3.2 平衡常数及其应用表达式;标准平衡常数;经验平衡常数。
3.3 平衡常数与自由能变3.4 化学平衡的移动第四章弱酸弱碱电离平衡、酸碱理论、沉淀溶解平衡4.1 弱酸弱碱电离平衡:一元弱酸弱碱电离平衡;多元弱酸电离平衡;同离子效应;缓冲溶液;盐的水解。
4.2 溶液酸碱性:水的电离;pH值。
4.3 酸碱理论简介:质子理论;电子理论;软硬酸碱理论。
4.4 沉淀溶解平衡:溶度积常数;多重平衡计算。
第五章氧化还原反应5.1 氧化还原反应基本知识:离子-电子法配平。
5.2 电池电动势:原电池及其表示;电极电势;电动势与反应自由能变化关系;标准电极电表应用;Nernst方程式;复杂电极电势计算。
5.3 电解5.4 化学电源第六章原子结构6.1 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状态:氢光谱;玻尔理论;波粒二象性;测不准原理;波函数基本概念;几率;几率密度;四个量子数;波函数和几率密度函数的角度分布。
6.2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律:多电子原子的能级;电子组态构造;元素周期表。
6.3 元素基本性质的周期性第七章化学键和分子结构7.1 离子键:形成与本质;晶格能;玻恩-哈伯循环;晶格能与离子型化合物熔点沸点的关系。
7.2 共价键与分子结构:现代价键理论;杂化轨道理论;价电子对互斥理论;离域大Π键;分子轨道理论。
7.3 分子间作用力:偶极;诱导偶极;色散力;氢键。
7.4 晶体结构:晶格;晶胞;离子晶体;半径比规则;原子晶体;分子晶体。
第八章核化学简介8. 1 核结构8. 2 核反应8. 3 核能释放第九章 S 区元素9. 1 S 区元素价电子构性、氧化性及其变化规律;9.2 S 区元素的一些规律:对角线规则;R-OH规则;离子性盐类溶解度的判断标准;盐类的热稳定性。
《无机化学》教学大纲一、说明:1.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无机化学是研究除碳氢化合物及其衍生物以外的其他元素和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
它是应用化学和材料化学专业的主要专业基础课,通过无机化学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牢固的无机化学基本知识,同时为后继课程的学习准备必要的基础知识。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元素周期律、分子结构、氧化还原、配合物、化学热力学、化学平衡、化学反应速率等基本原理基础知识,理解化学变化中物质的组成、结构与性质的关系,初步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理解化学变化的特征,掌握常见元素及化合物主要性质、结构、存在、制备方法及应用。
为以后学习、科研、工作打下牢固的专业基本。
2.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本课程的对象是大学一年级的学生,从培养高等专业人才的整体要求出发,应体现无机化学在化学教学中的基础作用,教学中应遵循教学规律,注意与中学知识的衔接。
加强理论知识与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联系,体现与其它边缘学科的融合与交叉,充分反映学科发展的新成果。
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会对所学知识归纳总结能力,利用参考资料与网络途径的自学能力,及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与创新能力。
教师应广泛阅读有关参考资料,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前沿,随时补充新内容,使学生了解到本学科的重要发展动向及成果;改变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努力改善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3.课程教学改革(1)增加重要化合物在实际中的应用介绍,加强新知识应用介绍。
(2)注重与边缘科学知识的联系,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二、大纲内容(共计26课时)绪论1学时第一章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系2学时§1-1道尔顿原子论§1-2相对原子质量§1-3原子的起源和演化§1-4 氢原子结构和波尔行星模型1.氢原子光谱2.玻尔理论3.薛定谔方程与量子数,氢原子的基态,氢原子的激发态§1-5 氢原子结构的量子力学模型1.电子的波粒二象性2.德布罗意关系式3.森堡测不准原理4.氢原子的量子力学模型§1-6 基态原子电子组态1.构造原理2.基态原子电子组态§1-7 元素周期系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系,及元素周期表§1-8元素周期性1.原子半径2.电离能3.电子亲和势4.电负性难点、重点: 核外电子运动的波粒二象性,核外电子运动的状态描述,量子数,多电子的核外电子的排布,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教学方法建议: 讲述法,利用多媒体,教具,模型等辅助教学手段,尽量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微观世界尽量具体化,减小学生对抽象知识认识的难度.思考题:1.氢光谱为什么是线状光谱?2.原子轨道、几率密度和电子云等概念有何联系和区别?3.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应如何改正?(1) s电子绕核旋转,其轨道为一圆圈,而p电子是走∞字形。
《无机化学》电子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无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化学实践打下基础。
2.培养学生运用无机化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培养学生对无机化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潜能。
二、教学内容1.无机化学基本概念:原子、分子、离子、化学键、化合物等。
2.无机化学基本理论: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化学平衡等。
3.无机化合物:包括元素及其化合物、无机酸碱盐、金属与非金属元素化合物等。
4.无机化学实验:基本实验技能、实验方法、实验现象的观察与分析等。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系统讲解无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案例分析法: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无机化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
3.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4.实验法:指导学生进行无机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实验素养。
四、教学安排1.总学时:64学时。
2.理论教学:48学时。
3.实验教学:16学时。
4.课外实践:根据实际情况安排。
五、教学评价1.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报告等,占总成绩的40%。
2.期中考试:笔试,占总成绩的30%。
3.期末考试:笔试,占总成绩的30%。
六、教学资源1.教材:《无机化学》(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参考文献:《无机化学实验教程》、《无机化学学习指导》等。
3.网络资源:无机化学相关网站、在线课程、教学视频等。
七、教学进度安排1.第一周:无机化学基本概念(原子、分子、离子、化学键、化合物等)。
2.第二周: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
3.第三周: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
4.第四周:化学平衡、酸碱平衡。
5.第五周:氧化还原反应、配位化合物。
6.第六周:无机酸碱盐、金属与非金属元素化合物。
7.第七周:无机化学实验(基本实验技能、实验方法等)。
8.第八周:无机化学实验(实验现象的观察与分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