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09-2017年浙江高考论语题及答案

2009-2017年浙江高考论语题及答案

2009-2017年浙江高考论语题及答案
2009-2017年浙江高考论语题及答案

《论语》历年高考题练习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桀溺)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

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24.桀溺和孔子的言论表达了他们对现实截然不同的观点态度。

⑴你认为楚狂接舆会赞同谁的观点?颜回会赞成谁的观点?(1分)

⑵你赞成谁的观点?为什么?(3分)

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曰:“子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24.⑴有不少成语源于《论语》,例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请再写一出自上语段的成语。(1分)

(2)根据孔子与子贡的对话,概况出一条教学原则,并加以评析。(3分)

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24.⑴请从上述文字中提炼出一个成语。(1分)

⑵从孔子对子路两次评价的共同特点中概括出孔子的教育特色,并加以评析。(3分)

24.《论语》对后人的思想有深刻的影响。请引用《论语》中与下面文字意思相仿的一句话,然后分析它们所表达的思想。(4分)

“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欧阳修《朋党论》)

阅读甲、乙两则文字,完成23—24题。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23.⑴有若建议哀公采取的具体措施是什么?(1分)

⑵结合哀公与有若的对话背景,简要分析有若的观点中所包含的儒家德政思想。(3

分)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最能代表儒家思想。《论语》是他思想的精华,自然也就传达了儒家思想的核心——仁。不管他要说什么东西,其最终目的就是教人们一定要仁慈,别人打了你的左脸,一定要把自己的右脸伸过去,只有这样才显得仁慈。

24.上面这段文字对儒家“仁”的思想理解是否正确,请简要说明理由。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23—24题。(5分)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

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①也,而用②其不得为非也。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什数③;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韩非子》)【注】①为吾善:自我完善。②用:使。③不什数:不能用十来计算,即不到十个。23.从上面两段文字中,概括出孔子和韩非子的为政观。(1分)

孔子:韩非子:

24.对这两种为政观进行简要评析。(4分)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23—24题。(5分)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

子墨子言曰,“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墨子》)

23.孔子和墨子的共同主张是什么?(1分)

24.简析孔子与墨子上述主张的差异。(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24题。(5分)

《论语·乡党》:“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这段文字,据唐人陆德明《经典释文》的句读可以标点为: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23.分别指出上面两种不同标点的引文中孔子对人、马的态度。(2分)

24.对照孔子的仁爱观,谈谈你对后一种句读的看法。(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24题。(5分)

⑴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论语·卫灵公》)

⑵子曰:“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

23.谈谈你对“群而不党”的理解。(1分)

24.孔子的“矜而不争”与“当仁”而“不让”,这两种说法是否矛盾?试作分析。(4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3-24题。(5分)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季氏》)

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论语·公冶长》)

【注】①微生高:春秋时鲁国人。②醯(ī):醋。

23.第一则材料主要体现了孔子的_________________观。(1分)

24.孔子为什么说微生高不直?对孔子这种评价,你怎么看?(4分)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知十,赐也闻一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论语·公冶长》)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论语·述而》)

21、孔子的弟子各有所长,《论语》先进篇以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区分,其中颜渊属于_________________,子贡属于_________________。(2分)

22、一说“吾与女,弗如也”中的“与”为连词,可断为“吾与女弗如也”。根据这样断句,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孔子的教育技巧。(4分)

23.⑴楚狂接舆会赞成桀溺的观点,颜回会赞成孔子的观点。

⑵赞成孔子的观点。①孔子的言论反映了儒家改革社会的良好愿望和积极入世的思

想。儒家不倡导消极避世,正因为社会动乱、天下无道,才更需要有志之士为改革社会现状而努力,这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②假如乱世之中,人人明哲保身,那么乱就得不到抑制,其乱更甚,知其不可而为之实则体现了一种承担、奉献和牺牲的精神。③人生中总会遇到各种看似“不可为”的难题,倘若都以退避的的姿态对待,问题永远存在,“为之”才有希望。

赞成桀溺的观点。①乱世之中,不能靠一己之力来改变社会,这是必须正视的现实,这一点上不能自欺欺人。②洁身自好、修身养性、保存实力,以待治世,这在乱世中不失为一种以退为进的方法。③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精神虽然可嘉,但事实上是时间和精力的无谓浪费。

23.⑴举一反三

⑵教学原则:学生主体原则(答“自主学习原则”亦可),注重身教原则(答“无言

之教”或“教是为了不教”亦可)。(1分)

评析:略。对教学原则作简要分析给1分;对教学原则的价值进行恰当评判给1分。

24.⑴升(登)堂入室

⑵①共同特点:每则文字中孔子对子路的评价有抑有扬。

②教育特色:针对性。(答“一分为二”“实事求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亦可)

③评析:略。每点一分。

《论语》告诉我们,君子追求义,小人追逐利。这种思想反映在欧阳修的《朋党论》中,即君子交友与小人交友的本质区别在于对义与利有不同的价值取向。

23.⑴实行减轻赋税的政策。

⑵年成不好时应减轻赋税,使百姓能够生存,这样才对君主有利。有若的观点体现了

儒家在对待君、民关系上,主张重视民生、体恤百姓以巩固统治的思想。

24.不正确。儒家认为,仁者爱人,但主张“以直报怨”,而不是以德报怨。

23.为政以德(或“以德、礼治国”)以法治国

24.孔子认为“法治”虽有一定的作用,但也有缺陷,所以要“德治”;韩非子认为能够

自我完善的人很少,要管理众人,必须以法治国。两者观点各有侧重,各有偏颇,应相互补充。

23.孔子和墨子都主张以爱待人。(答出共同点,给1分)

24.孔子的相爱把孝悌视为根本,主张在此(“尊尊”“亲亲”)基础上推己及人;而墨子的兼爱是讲求互利的普遍之爱。(答出1点,给2分)

23.⑴贵人贱马⑵人、马并重(或“先人后马”)

24.这种句读体现了后儒对孔子的推崇,但“人马并重”并非孔子的本意。因为孔子的“仁”

并非兼爱,他主张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

23.合群团结但不结党营私。(意思相近即可)

24.不矛盾。“矜而不争”是指君子庄重自持而不争强好胜,不因私利与他人争逐;“当仁”

而“不让”是指面临仁义之事就应当积极主动地去做而不推让。“不争”还是“不让”,关键取决于面对的事情是否符合“仁义”。(答出不矛盾给1分,答出含义给2分,答出区别给1分。)

23.答案:择友

24答案:

第一问:醋是小物,有就说有,无就说无,微生高应据实相告。而他却向邻居求讨,以

应求者,用意委曲,并非正直之人,因此孔子认为微生高不直。

第二问:孔子的评价是正确的,为人处世要实事求是,要正直。其目的在教诲弟子养成

君子品格,于细微事不可不谨。

小学论语试题

小学论语试题 六年级寒假诵读测试卷,《论语》篇, 一、.填空 1、《论语》是由( )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2、<<论语>>是记录 _________言行的书,共_____篇。3、孔子是______时期______人。 4、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________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________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________乎,” 5、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________________,不亦乐乎,” 6、子曰:“学而不思则罔,________________。” 7、子曰:“知之者不如________之者,好之者不如________之者。8、子曰:“三人行,___________________。择其善者而从之,岂不善者而改之。”9、子曰:敏而好学,___________________。 10、写出下列加点字的拼音。 论语( )吾日三省吾身( )诲女知之乎( ) ((( 不亦说乎( )殆( )人不知而不愠( ) (((((11、《论语》里有很多句子演变为今天的成语或熟语,请根据下列句子的意思写出相应的成语或熟语。 A、不以向学问比自己差的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羞耻。( ) B、工作很投入,常忘记吃饭。形容十分勤奋。( ) C、教人时不嫌困乏。形容教导特别耐烦。( ) 二、判断题 1、《论语》是孔子亲自编写而成的。( ) 2、孔子,名丘,字仲尼,是春秋时期鲁国人。( ) 3、“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句话是正确的。( )

4、《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5、孔子是我国古代宏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开创者和最严重的代表人物。( ) 6、“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也是孔子说的。( ) 7、《论语》中的“论”读lùn。( ) 8、《论语》中的君子是指孔子。( ) 9、“吾日三省吾身”意思是每天要检查督促自己三次。( ) 10、子由、子贡都是孔子的学生。( )三、选择题1、耳听为虚告诉我们不要只听他说什么,还要( ) A、看他做什么B看他长什么样2、选出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A、选择其中良善的跟随他,其中部良善的让他改正。 B、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发现他们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改正。 C、看到他们的优点学习,看到他们的缺点就让他们改正。 D、选择他们的优点学习,对他们的缺点加以改正。3、下面与“后生可畏的意思相近的有”(多选)( ) A.青出于蓝而胜于蓝B、长江后浪推前浪 C、后来者居上 D、生龙活虎 4、请问下面那些是举一反三的近义词( ) A、问牛知马 B、闻一知十 C、博古通今 D、入木三分 5、《论语》一书中孔子和弟子反复探讨的主题是( ) A、撙节B、勤奋C、仁爱D、智慧 6、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正确的一是( ) A、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B、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C、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D、.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学而篇》(我的学习资料)

论语 学而篇 【本篇引语】 《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学而》一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其中重点是?吾日三省吾身?;?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之用,和为贵?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 【原文】 1?1 子曰(1):“学(2)而时习(3)之,不亦说(4)乎?有朋(5)自远方来,不亦乐(6)乎?人不知(7),而不愠(8),不亦君子(9)乎?” 【注释】 (1)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音yuè,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5)有朋:一本作?友朋?。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6)乐: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音yùn,恼怒,怨恨。 (9)君子:《论语》书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此处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译文】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评析】 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本章这三句话是人们非常熟悉的。历来的解释都是:学了以后,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也高兴吗等等。三句话,一句一个意思,前后句子也没有什么连贯性。但也有人认为这样解释不符合原义,指出这里的“学”不是指学习,而是指学说或主张;“时”不能解为时常,而是时代或社会的意

《论语》试题六及答案

《论语》试题六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错误的一项( C ) A.“日知其所亡"是知新 B.“月无忘其所能”是温故 C.“日之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结合起来正好是孔子的“可以为师矣” D. 是孔子的“学如不及,忧恐失之。”的写照。 2、“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中的“弃”是什么意思?( C ) A.弃养 B.舍去 C.抛弃 D.遗弃 3、下列不是出自《论语》的成语是哪一个? ( B ) A、朽木粪土 B、杯水车薪 C、祸起萧墙 D、一匡天下 4、“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对这句话的理解错误的是( C ) A.道听途说,违背了“敬、诚、慎”等儒家原则,是被有道德的人唾弃的。 B.听到小道消息就四处传播,这是背弃道德的行为。 C.不去区分是非的好好先生,是败坏道德的小人。 D.在道上听到不可靠的传闻,途中又向别人传说,这是背离道德准则的行为。 5、孔子曰:“君子有九思”。其中“事思敬”的意思是:( B)。 A.做事的时候要懂得尊敬他人。

B.做事要想想是否谨慎。 C.做事发脾气时要想想是否会不好的结果。 D.做事时要对人怀有敬意。 6、子贡问孔子:“有可以用来终生奉行的话吗?”孔子回答的话是( C) A.君子求诸己 B.君子矜而不争 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D. 君子不以言举人 7、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意思是:( B)。 A.行善事,可以锋利其兵器。 B.工匠要想做好他们的工作,就一定要弄好他们的工具。 C.有善心的人,必然会找到有利的兵器。 D.做事从善心出发,必然成为自己的利器 8、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五者,指“恭、宽、( B)、敏、惠。” A.诚 B.信 C.善 D.真 9、《论语》中每篇的题目基本上是按什么来命名的? ( B) A、每篇的主题 B、每篇的开头两个或三个字 C、每篇第一章的主题 D、每篇中出现最多的词语 10、《论语》是“论”字,做何解?( D ) A说 B议论 C通“伦”,人伦道德 D编纂 11、孔子由“仁”进而提出统治者要“仁政”,这种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主要是( B )

论语卷一 学而第一

论语卷一学而第一 1.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1.3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1.4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5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1.6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1.7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1.8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1.9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 1.10 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1.11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1.12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1.13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1.14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1.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1.16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十二则测试题及答案解析

《论语》十二章测试题 一、文学常识 1、《论语》是经典著作之一,共有篇,由编写,主要记录,以和为主。它与《》《》《》合称“四书”,“五经”是指《》《》《》《》《》。 2、孔子,名字,时期,我国伟大的、、,学派创始人,被后世尊称,他的思想核心是。 二、实词解释: 1、人不知而不愠()() 2、不亦说乎() 3、有朋自远方来() 4、不亦君子乎() 5、吾日三省吾身()() 6、为人谋而不忠乎()()() 7、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8、传不习乎() 9、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10、三十而立() 11、四十而不惑() 12、五十而知天命() 13、六十而耳顺() 14、不逾矩()()

15、温故而知新()() 16、学而不思则罔() 17、思而不学则殆() 18、贤哉() 19、一箪食() 20、人不堪其忧() 21、回也不改其乐() 2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23、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4、饭疏食饮水()() 25、曲肱而枕之() 26不义富且贵() 2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8、择其善者而从之()()() 29、子在川上曰() 30、逝者如斯夫()() 31、不舍昼夜() 32、三军可夺帅也()() 33、匹夫不可夺志也()() 34、博学而笃志()() 35、切问而近思()() 36、仁在其中() 三、原文填空:

1、文中论述新旧知识关系的句子是:。 2、文中论述学与思辩证关系的句子:。 3、唐太宗有句名言“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其意思与本文哪句相近:。 4、朋友从外地来看你,你可以用孔子的哪句话来表达你的心情:。 5、孔子认为如何做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做人应保持君子风度的基本条件):。 6、文中告诉人们,即使一个普通人也要有坚定的志向:。 7、曾子每天从哪些方面反省自己:。 8、我们常说兴趣是好的老师,文中体现这一含义的句子是:。 9、孔子感慨时光流逝之快,一去不复返的句子是:。 10、孔子阐述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的句子是:。 11、与“学而时习之”相近的句子是:与“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四、重点问题: 1、出自本文的成语有哪些? 2、课文在论述学习态度时强调了什么?论述学习方法时又强调了什么?分别举例。 3、“回也不改其乐”中“不改其乐”应该如何理解?

论语学而篇》原文及翻译

《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学而》一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3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4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5 子曰:“道千乘之国(2),敬事而言,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6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7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

论语题库带答案.doc

《论语》:学而、述而、子路、为政、里仁 一、上下句背诵 一、《学而》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二、《为政》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三、《里仁》 1.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2.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3.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4.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四、《述而》 1.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2.子曰:“德之不修,学而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3.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4.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6.子曰:“若圣与仁德,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而已矣。” 五、《子路》 1.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 2.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徙。” 3.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4.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二.解释加线字词的意思 1.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时:以时按时。 2.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愠:恼怒 3. 吾日三省吾身省:检查 4. 为人谋而不忠乎?谋:策划,考虑 5. 敏于事而慎于言敏于事:在办事情上敏捷 6. 就有道而正焉就:走向,接近 7. 学而不思则罔罔:罔然无所得 8. 思而不学则殆殆:疑惑

论语学而篇原文和翻译优选稿

论语学而篇原文和翻译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自然会导致老百姓日趋忠厚老实了。” 子禽问子贡说:“老师到了一个国家,总是预闻这个国家的政事。(这种资格)是他自己求得呢,还是人家国君主动给他的呢”子贡说:“老师温良恭俭让,所以才得到这样的资格,(这种资格也可以说是求得的),但他求的方法,或许与别人的求法不同吧” 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因为他无权独立行动),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论语》试题一及答案

《论语》试题一 一、选择题 1、下列不属于孔子所做的贡献是:() A、创立私学 B、统一文字 C、创立儒学 D、删订六经 2、孔子71岁时,得意门生___病卒,孔子哀叹道:“天丧予!”() A、子贡 B、子路 C、冉有 D、颜回 3、______是中国数量最多、时代最久的私家档案,对于研究中国明清史,特别是明清经济史具有重要价值。 A、孟府档案 B、孔府家谱 C、颜府档案 D、老子家谱 4、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 A、戚戚 B、凄凄 C、泣泣 D、齐齐 5、韩非在批评某家学说时说:"举先王,言仁义者盈廷,而政不免于乱。"他批评的是( ) A、法家学说 B、道家学说 C、儒家学说 D、墨家学说 6、从2006年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首次以中国人名字命名的国际奖项“孔子教育奖”。孔子的下列名言中,对我们的学习有直接指导意义的是() ①因材施教②温故而知新③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7、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是纪念()。 A、文天祥 B、孔子 C、老子 D、屈原 8、属于孔子编订的古籍有() ①《诗经》②《尚书》③《春秋》④《论语》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9、下列各项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阐述的是学与思的关系 B、“人不知而不愠”强调的是学习知识在于提高自己。 C、“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显示了孔子为学的谦虚风度。 D、“温故而知新”强调了独立思考的必要性。 10、孔子的思想在日本也有很大影响,江户时代,德川家康对儒学很重视,他说:欲为天下之主者,不可不通《四书》之理,即不能全通,亦当熟玩____之书。 A、《大学》 B、《论语》 C、《孟子》 D、《中庸》 11、下列属于儒家倡导的思想道德标准是():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兼爱非攻,节用尚俭 C、万物虚无,祸福相倚 D、以法为教,今必胜昔 12、明末李贽说:“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其思想核心是(): A、反对迷信崇拜 B、主张学以致用 C、维护封建礼教 D、抨击腐朽统治

论语学而篇教案

《论语》学而第一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1.1——1.4 教学要求: 1、了解孔子的生平和哲学观; 2、把握《论语》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手法。 学习要点: 1、孔子的思想主张; 2、《论语》的思想内涵; 3、学习孔子的语言、行文、修辞手法等方面的艺术特色。 课时:1 教学过程: 一、孔子介绍 二、经典诵读 1.出示原文内容: 1.1子曰(1):“学(2)而时习(3)之(4),不(5)亦说(6)乎?有朋(7)自远方来,不亦乐(8)乎(9)?人不知(10),而不愠(11),不亦君子(12)乎?” 1.2有子(1)曰:“其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者(3),鲜(4)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5)。君子务本(6),本立而道生(7)。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8)?” 1.3子曰:巧言令色(1),鲜(2)矣仁。” 1.4曾子(1)曰:“吾日三省(2)吾身:为人谋而不忠(3)乎?与朋友交而不信(4)乎?传不习乎?” 2.教读词句。 3.听读音像材料。 4.三最法诵读原文。 三、经典故事 四、经典哲理 1.教师简述孔子本章思想内涵。 2.初知大意。 1.1 【译文】 孔子说:“认真地学并按时练习,这不是令人高兴的事情吗?有朋友从很远的地方来(共同切磋学问),不也是很快乐的事情吗?如果自已的才能不被别人所了解,我也不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行的君子吗?” 【评析】 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总之,本章提出以学习为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这些思想主张在《论语》书中多处可见,有助于对第一章内容的深入了解。 1.2 【译文】 有子说:“一个人如果能践行孝顺父母、顺从兄长的美德,而喜好触犯上级的,这种人很少。不愿触犯上级,却喜好造反的,这样的人从来没有。领导者治国就是要抓根本,根本树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产生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的美德,就是仁的根本啊!” 【评析】 有若认为,人们如果能够在家中对父母尽孝,对兄长顺服,那么他在外就可以对国家尽忠,忠是以孝弟为前提,孝弟以忠为目的。儒家认为,在家中实行了孝弟,统治者内部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的事情;再把孝弟推广到劳动民众中去,民众也会绝对服从,而不会起来造反,这样就可以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安定。 孝悌是仁的根本,对于理解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哲学、伦理思想非常重要。春秋时代,周天子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余庶子则分封为诸侯,诸侯以下也是如此。整个社会从天子、诸侯到大夫这样一种政治结构,基础是封建的宗法血缘关系,而孝、悌说正反映了当时宗法制社会的道德要求。 孝悌与社会的安定有直接关系。自春秋战国以后的历代封建统治者和文人,都继承了孔子的孝悌说,主张“以孝治天下”,汉代即是一个显例。他们把道德教化作为实行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把老百姓禁锢在纲常名教、伦理道德的桎梏之中,对民众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产生了极大影响,也对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刻影响。 1.3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孔子和儒家学说的核心是仁,仁的表现之一就是孝与悌。这是从正面阐述什么是仁的问题。这一章,孔子讲仁的反面,即为花言巧语,工于辞令。儒家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小心,说到做到,先做后说,反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只说不做,停留在口头上。表明,孔子和儒家注重人的实际行动,特别强调人应当言行一致,力戒空谈浮言,心口不一。这种踏实态度和质朴精神长期影响着中国人,成为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中的精华内容。 1.4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检查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出主意,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是不是及时的温习了呢?” 5、【评析】 儒家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以求塑造成理想人格。而本章所讲的自省,

最新《论语》知识竞赛试题附答案

《论语》知识竞赛试题附答案 一、抢答题: 1、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什么?(“仁者爱人”或“仁”) 2、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被誉为什么?(圣人) 3、孔子的弟子约有多少人?( B ) A、二千; B、三千; C、四千; D、五千。 4、“君子惠而不费”下面四句是什么?(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5、孔子认为生活的最高原则是什么?(仁) 6、“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试问是哪五者?(恭、宽、信、敏、惠 ) 7、“匹夫不可夺志也”上面一句是什么?(三军可夺帅也) 8、对于富贵,孔子的态度是什么?(取之以义) 9、孔子提倡哪两种教学方法?(学思结合、温故知新) 10、孔子十五岁开始立志于学,到了三十岁左右,通晓“六艺”,试问哪“六艺”?(《书》《诗》《易》《春秋》《礼》《乐》) 11、说出孔子所推崇的“善”的道德品质至少三个。(仁、义、礼、智、信、勇) 12、孔子弟子中贤达者多少?(七十二) 13、“君子成人之美”后一句是?(不成人之恶) 14、孔子的政治主张是什么?(仁政) 15、孔子的消极思想是什么?(忠君尊王) 16、孔子被封为什么王?(B) A、文惠王; B、文宣王。 17、孔子名什么?孔子字什么?(丘,仲尼) 18、孔鲤是孔子的第几个儿子?(A) A、第一个; B、第二个; C、第三个; D、第四个。 19、孔子首创了什么教育?(B)

A、贵族教育; B平民教育; C、素质教育。 20、“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中的“愤”和“悱”各是什么意思?(愤:想弄明白而弄不明白。悱:想说而说不出来) 21、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是下列哪一位?(C) A、子路; B、曾皙; C、颜回; D、公西华。 22、哪一年是孔子诞辰2565周年?(D) A、2000年; B、2004年; C、2008年; D、2014年。 23、孔子的生日是哪一天?(9月28日) 24、儒家讲人生过程有八个过程,也称“八条目”,请至少讲出三条。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5、“六十而耳顺”“耳顺”是什么意思?(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非。) 26、子贡在孔子的坟前盖了一间小屋,为孔子守坟多少年?(14年) 27、孔子的母亲的名字是什么?(颜征在) 28、现存《论语》共多少篇?(B) A、19; B、20; C、25; D、28。 29、孔子在何处设教?(A) A、杏坛; B、桃坛; C、梨坛; D、田园。 30、孔子把什么视为道德的最高原则?(仁、义) 31、孔子整理、编订了哪些古代典籍?(《诗》《书》《礼》《易》《乐》《春秋》) 32、孔子的思想什么时候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汉朝以后) 33、孔子归鲁后,鲁人尊以什么?(国老) 34、下列三项中,哪项与孔子无关?( A ) A、孔杯; B、孔林; C、孔道。 (注:孔杯:兄弟的代称。孔林:孔子及其后裔的墓地。孔道:孔子的学说。) 35、孔子所删修的《春秋》是依据哪国史料整理而成的?(A) A、鲁朝; B、宋; C、秦; D、齐。

论语(学而篇第一——公冶长篇第五)

论语(学而篇第一——公冶长篇第五) 注:常见的名句要知道 学而篇第一 1、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1、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1、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 5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1.6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1.7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1.8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已者。过则勿惮改。” 1.9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1.10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1.11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1.12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1.13 有子曰:“信近於义,言可复也。恭近於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1.14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1.15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1.16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为政篇第二 2.1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2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2.3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2.4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五年级《论语》阅读测试题

大丰区幸福路小学 五年级寒假假期课外阅读检测题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得分__________ 2018.3 一、填空题。(每空3分,计30分) 1.孔子名__________, 字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时期的鲁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______________家,______________ 家,是________家学派创始人。 2.《论语》记录了_________ 及其门徒的______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合称“四书”。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知也。 4.任重而道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亦重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亦远乎? 二、理解填空。(每空3分,计30分) 1.《论语》中,认为能保持君子风格的一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论语》中,谈“学”与“思”辨证关系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 语》中孔子的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全国中学生夏令营大连会场开营仪式上,主持人说:“孔子说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远道而来的朋友,我

论语(繁简体、英文对照),学而第一

論語 论语 CONFUCIAN ANALECTS. 學而第一 学而第一 BOOK I. HSIO R. 【第一章】【一节】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二节】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三节】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第一章】【一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二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三节】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CHAPTER I. 1. The Master said, 'Is it not pleasant to learn with a constant perseverance and application? 2. 'Is it not delightful to have friends coming from distant quarters?' 3. 'Is he not a man of complete virtue, who feels no discomposure though men may take no note of him?' 【第二章】【一节】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二节】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第二章】【一节】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二节】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CHAP. II. 1. The philosopher Yu said, 'They are few who, being filial and fraternal, are fond of offending against their superiors. There have been none, who, not liking to offend against their superiors, have been fond of stirring up confusion. 2. 'The superior man bends his attention to what is radical. That being established, all practical courses naturally grow up. Filial piety and fraternal submission!-- are they not the root of all benevolent actions?' 【第三章】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第三章】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CHAP. III. The Master said, 'Fine words and an insinuating appearance are seldom associated with

《论语》练习题

《论语》知识点 一、文学常识 1、《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是儒家经典著 作之一。《论语》是早期语录体散文,语言基本上是口语,明白易懂。文字简括,一般只叙说自己的观点,而不加以充分的论证。《论语》与 《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是儒家学派的经书。 2、关于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后人尊为“至圣”“圣人”。其思想核心是“仁”,反对残暴统治,同情人民疾苦。孔子首开私人办学、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是我国历史上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 二、字词积累: 1、通假字: (1)不亦说(yu è)乎。(“说” 同“悦”,愉快。) (2)诲女(r ǔ)知之乎。(“女”同“汝”,你。) (3)是知(zh ì)也。(“知”同“智”,聪明。) 2、词类活用: (1)学而时习之。时:时间名词用作状语,按一定的时间。 (2)温故而知新。故:形容词用作名词,学过的知识。 新:形容词用作名词,新的体会,新的发现。 (3)见贤思齐焉。贤:形容词用作名词,贤人,有道德、有才能的人。 3、古今异义:

1)可以为师矣 可以: 古义, 可以凭借。 今义, 表示允许 4、一词多义: (1)而: ①学而时习之 /其不善者 而改之/ 温故而知新。 而: 表承接。 ②人不知 而不愠/ 学而不思则罔,思 而不学则殆。 而:表转折, 却。 (2)知: ①人不 知而不愠。 知:了解。 ②温故 而知新。 知:领悟。 ③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 知:明 白。 ④是知(zh ì) 也。 知:同“智”,聪明。 5、涉及的成语: 1)不亦乐乎( 2)温故知新(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4)见贤思齐( 5)三人行,必有我师 6)择善而从 人 : (7)任重道远( 8)死而后已 ( 9)岁寒松柏:( 10)己所不欲,勿施于 (11) 学而不厌: (12) 诲人不倦: (13) 不耻下问: 三、区分内容: 1 学习方法: 或能够。 (2)是知也。 断的动词。 (3)死而后 已。 (4)三人行。 是:古义, 这, 这个,这样。今义 , 表示肯定判 已:古义, 停止。 三:古义 , 表示多 今义, 已经。 今义, 三,表示

论语学而第一拼音版

论语 学而第一 1.子 z ǐ曰 yu ē:学 xu é而 ér 时 sh í习 x í之 zh ī,不 b ù亦 y ì悦 yu è乎 h ū。有 y ǒu 朋 p éng 自 z ì远 yu ǎn 方 f āng 来 l ái ,不 b ú亦 y ì乐 l è乎 h ū。人 r én 不 b ù 知 zh ī而 ér 不 b ú愠 y ùn ,不 b ú亦 y ì君 j ūn 子 z ǐ乎 h ū 。 2.有 y ǒu 子 z ǐ曰 yu ē:其 q í为 w éi 人 r én 也 y ě孝 xi ào 悌 t ì,而 ér 好 h ào 犯 f àn 上 sh àng 者 zh ě,鲜 xi ǎn 矣 y ǐ; 不 ( b ù ) 好 h ào 犯 f àn 上 sh àng ,而 ér 好 h ào 作 zu ò乱 lu àn 者 zh ě,未 w èi 之 zh ī有 y ǒu 也 y ě 。 君 ( j ūn ) 子 z ǐ务 w ù本 b ěn ,本 b ěn 立 l ì而 ér 道 d ào 生 sh ēng ; 孝 ( xi ào ) 悌 t ì也 y ě者 zh ě,其 q í为 w éi 仁 r én 之 zh ī本 b ěn 欤 y ú 。 3. 子 z ǐ曰 yu ē:巧 qi ǎo 言 y án 令 l ìng 色 s è,鲜 xi ǎn 矣 y ǐ仁 r én 。 4. 曾 z ēng 子 z ǐ曰 yu ē:吾 w ú日 r ì三 s ān 省 x ǐng 吾 w ú身 sh ēn :为 w èi 人 r én 谋 m óu 而 ér 不 b ú忠 zh ōng 乎 h ū,与 y ǔ朋 p éng 友 y ǒu 交 ji āo 而 ér 不 b ú信 x ìn 乎 h ū,传 chu án 不 b ù习 x í乎 h ū 。

读《论语·学而篇》有感_心得感悟五篇范文

读《论语·学而篇》有感_心得感悟 五篇范文 当我们看了某一本书的时候,总会有自己的感想,那么来写一篇读后感吧!下面就由为大家整理的论语学而篇读后感,欢迎查看~ 论语学而篇的读后感篇一: 《《论语》》学而篇,从为学、为人、为事出发,讲到就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根本要求。 为学方面,总的要求是要学而时习之,言简而意赅。学习的目的是要到达,能够做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这样的话,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当然,学习有时候是痛苦的,要是能够做到,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而已。回想当初考大学,考研,能够说牺牲的东西太多了,明白此刻有时候都在反思,当初是对还是错,当然,对错其实在当初就根本没

有标准,所谓的对与错,其实都是用历史的眼观来衡量的。因此,如果君子不重,学则不固。 论语学而篇的读后感篇二: 《学而》是《论语》的第一篇,共包括16章,涵盖诸多方面的资料,从学习到道德修养,从孝悌到忠信,从君子到君主其实讲的全部是做人的道理。虽为学而,但并不仅仅局限于学习知识,更多的是强调个人品德的修养。在孔子看来,知识在于其次,最重要的在于做人。“人不知而不愠”,别人不理解我,但我并不怨恨、恼怒。因为别人的不了解而愤愤不平,争吵不休,实际是缺乏气度与自信的表现。别人不理解我而出言讽刺,我不与之争,也不怨恨之,只是淡然一笑,你有你的理解,我有我的坚持,如此而已。要做到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正需要这样的超然与坚持。人不知而不愠,不仅仅是一种大度,更是一种对自身所坚持之道的自信与坚守。 “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貌,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儒家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留意,说到做到,先做后说,反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只说不做,停留在口头上。孔子的儒家思想重视人的实际行动,尤其强调人就应言行一致。但是,当今社会,状况却往往不是这样,巧言令色、长袖善舞的人,越来越多,人们似乎早已习惯了这样一种浮夸的表现方式,渐渐将

《论语》练习题及答案

论语十二则》试题 一、填空 1、《论语》是 ____________ 家经典之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记录。孔子,名 _________ ,字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末期思想家、政治家、 ______________ 家,是 ________ 家的创始人。《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并称。 2、第十一届全运会即将在儒家文化的发祥地——山东举办,热情好客的山东人民用《论语》中的“ ,”这句话来欢迎全国各地的运动健儿。 3、《弟子规》中有句经文:“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则警。”《论语十则》中也有与之意思相近两句: “ ,。” 4、讲述学思要结合,要辩证地对待学思之间的关系的句子是 5 、子曰:“ ,不亦说乎?,不亦乐乎?,不亦君子乎?” 《学而》 6、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学而》 7、子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 ,可以为师矣。”《为政》 8、子曰:“,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9、子曰:“ 贤哉,回也!,, 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10、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雍也》 11 、子曰:“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述而》 12、子曰:“三人行,。, ”《述而》[来源: 学,科,网Z,X,X,K] 13、子在川上曰:“,不舍昼夜。”《子罕》 14、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子罕》 15、子夏曰:“,,仁在 其中矣。”《子张》 二、感知与品味1.孔子在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上有哪些主张?结合本文分析。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中“君子”的含义是什么?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试理解现实生活中的“君子”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