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体石油产品静电安全规程
- 格式:doc
- 大小:41.50 KB
- 文档页数:9
防静电安全管理规定1 目的加强防静电设施维护管理,防止静电引起火灾、爆炸事故,避免或减少因此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进一步规范液体原料、产品在生产、运输、贮存、使用过程中静电危害的管理。
2 范围适用于公司防静电设施和作业活动的管理,并适用于防静电接地设施使用、安装、检测等全过程。
3 职责3.1 动力车间负责是防静电设施管理归口部门;负责防静电设施的维修、改造、检测等过程的管理工作;参与由于静电引起的相关事故的调查、分析和处理工作。
3.2 安环部组织相关的静电培训和培训工作,负责日常静电跨接和静电接地的督察,负责防静电接地设施的年检工作。
组织由于静电引起的相关事故的调查、分析和处理工作。
3.3各车间、部门负责所属范围内的防静电设施的使用、日常维护保养及防腐工作,保证防静电设施完好;负责日常生产过程中防静电的过程管理。
4 内容4.1 设计与安装4.1.1防静电设计与安装应严格遵照《化工企业静电接地设计技术规定》和《防止静电事故通用导则》、《液体石油产品静电安全规程》等相关规范要求执行。
4.1.2 生产、贮存和装卸易燃液体的设备、管道、贮罐、槽车等应有导除静电的接地装置。
4.1.3 所有防静电接地线必须坚固可靠,接地线的截面积应不小于10mm2,单独的防静电接地电阻不应大于100Ω,与其它目的的接地极共用时应满足其他接地及的技术要求。
4.1.4在设备、管道上作机械固定用的金属螺栓,可兼作被固定物体的静电跨接用。
如需要另做静电跨接线时,可用截面不小于2.5mm2的多股铜芯绝缘电线。
4.1.5大型移动设备的接地支线,应选用截面不小于10mm2的铜芯软绞线或铜芯橡套软电缆。
4.1.6 一般移动设备的接地支线,应选用截面不小于4mm2的多股铜芯聚氯乙烯绝缘电线。
4.1.7固定设备的接地支线,应选用截面不小于φ6mm的圆钢或截面不小于12×4mm的扁钢等刚性导体,也可选用截面不小于4mm2的多股铜芯聚氯乙烯绝缘电线。
液体石油产品静电安全规程(GB 13348-92)发布时间:1992-1-12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液体石油产品在生产、运输、贮存、使用过程中防止静电危害的基本方法和措施。
本标准适用于液体石油产品。
2引用标准GB 4385防静电胶底鞋、导电胶底鞋安全技术要求GB 6539轻质石油产品电导率测定法GB 6950轻质油品安全静止电导率GB 12014防静电工作服GB 12158防止静电事故通用导则3静电引燃起因液体石油产品在流动、过滤、混合、喷雾、喷射、冲洗、加注、晃动等情况下,由于静电荷的产生速度高于静电荷的泄漏速度,从而积聚静电荷。
当积聚的静电荷,其放电的能量大于可燃混合物的最小引燃能,并且在放电间隙中油品蒸气和空气混合物处于爆炸极限范围时,将引起静电危害。
4预防静电危害的基本方法4.1静电接地4.1.1油品生产和贮运设施、管道及加油辅助工具等应采取静电接地。
当它们与防雷、电气保护接地系统可以共用时,不再采用单独静电接地措施。
4.1.2静电导体与大地间的总泄漏电阻值在通常情况下均不大于1MΩ。
专设的静电接地体的接地电阻值一般不应大于100Ω,在山区等土壤电阻率较高的地区,其接地电阻值也不应大于1000Ω。
4.2改善工艺操作条件4.2.1在生产工艺的操作上,应控制油品处于安全流速范围内。
减少油品的飞溅,同时防止油品中夹入水分和气体(参见GB 12158)。
4.2.2尽量采用金属管道或部件,当采用非导体材料时,应采取相应措施。
4.2.3液体石油产品通过精细过滤器会产生大量静电荷,从过滤器出口到贮器应留有30s的缓和时间。
4.3采用静电消除器4.3.1为减少液体石油产品的静电,应采用液体静电消除器。
4.3.2静电消除器应装设在尽量靠近管道出口处。
4.4采用抗静电添加剂4.4.1在液体石油产品中可加入微量的油溶性的抗静电添加剂,使其电导率达到50pS/m以上。
轻质油品安全静止电导率及其测定法见GB 6950和GB 6539。
易燃、可燃液体防静电安全规定第一条集团公司范围内易燃、可燃液体的装卸、输送、调合、采样、检尺、测温及设备清洗过程中防止产生静电以及易燃、可燃液体储罐、铁路罐(槽)车、汽车罐(槽)车、鹤管、管线等防静电安全管理,应符合《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GB50160)、《防止静电事故通用导则》(GB12158)、《液体石油产品静电安全规程》(GB13348)、《化工企业静电安全检查规程》(HG/T23003)等国家、行业有关规范标准。
本规定不包括雷电及杂散电流的防护,固体,气体、粉尘的防静电。
轮胎及橡胶制品企业的防静电应符合《橡胶工业静电安全规程》(GB4655)等安全规定。
第二条设备管理部门负责本企业易燃、可燃液体防静电装置的定期检查、校验工作,建立相应的台帐。
安全管理部门对本企业易燃、可燃液体防静电装置安全管理情况进行监督。
各装置(车间)、储运部门负责对本辖区的防静电装置进行安全管理。
第三条接地是防静电中最基本的措施,主要是将设备或管道等金属导体与大地进行电气上的连接,使金属导体上的静电泄入大地,与大地接近同电位。
第四条液态石油化工品种按其闪点分易燃液体和可燃液体两种。
闪点等于或小于45℃的属于易燃液体,闪点大于45℃的属于可燃液体。
根据《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GB 50160),对液化烃、可燃液体的火灾危险性分类列于表1中。
表1 液化烃、可燃液体的火灾危险性分析别第六条 液体流速的规定:1、甲、乙易燃、可燃液体进入储罐和槽车时,初流速度不应大于1m/s 。
当入口管浸没200mm 后可逐步提高流速,但最高不应超过6m/s 。
2、甲、乙类易燃、可燃液体含游离水、有机杂质以及两种以上物相混送时的初流速度应限制在1m/s 以内;应尽量减少和排除槽底或管道中的积水,防止搅动罐底积水或污物而产生附加的静电。
3、甲、乙类易燃、可燃液体经过添加抗静电剂,或有专门静电消除器与静电报警仪同时具备的,流速可为6m/s 。
2024年中石化易燃、可燃液体防静电安全规定中石化易燃、可燃液体防静电安全规定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对中石化易燃、可燃液体防静电安全的管理,保护人身和财产安全,维护生态环境,根据相关国家法律法规,结合中石化的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本规定适用于中石化生产和使用易燃、可燃液体的单位和人员。
第二条中石化易燃、可燃液体包括但不限于汽油、柴油、轻油、煤油等易燃石油产品,以及液化气体、甲醇、乙醇等可燃液体。
第三条中石化易燃、可燃液体的使用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易燃、可燃液体防静电管理制度,并负责该制度的宣传、培训和执行。
第二章预防措施第四条中石化易燃、可燃液体的使用单位应当建立可燃区域划分制度,并制定划分标准。
对于易燃、可燃液体的存储、输送、使用等相关区域应当明确划分为可燃区域,以便管理和监控。
第五条中石化易燃、可燃液体的使用单位应当建立易燃、可燃液体防静电设施,包括但不限于接地装置、静电消除设备等。
这些设施应当按照相关标准和规范进行设计、安装和维护。
第六条中石化易燃、可燃液体的使用单位应当制定易燃、可燃液体的安全操作规程,明确人员的工作流程和操作要求。
操作人员应当经过相关培训并持有相应的操作证书。
第七条中石化易燃、可燃液体的使用单位应当建立易燃、可燃液体事故应急预案,明确各类事故的处理流程和责任人。
相关人员应当熟悉并掌握应急预案,并定期组织演练。
第三章监管措施第八条中石化易燃、可燃液体的使用单位应当建立易燃、可燃液体防静电安全巡查制度,定期对易燃、可燃液体的存储、输送、使用等区域进行安全巡查,并记录巡查情况。
第九条中石化易燃、可燃液体的使用单位应当建立安全检修制度,定期对易燃、可燃液体的防静电设施进行检修和维护,并记录检修情况。
第十条中石化易燃、可燃液体的使用单位应当建立事故隐患排查制度,定期对易燃、可燃液体的存储、输送、使用等区域进行隐患排查,并采取相应的整改措施。
第四章处罚措施第十一条违反本规定的行为,根据相关国家法律法规进行惩处。
中石化易燃、可燃液体防静电安全规定第一条易燃、可燃液体防静电系指在易燃、可燃液体的装卸、输送、调和、采样、检尺、测温及设备清洗过程中防止产生静电和易燃、可燃液体储罐、铁路罐(槽)车、汽车罐(槽)车、鹤管、管线、人体等已有静电的消除。
不包括雷电、杂散电流的防护和固体、气体、粉尘的防静电。
第二条应消除以下静电引燃的条件1、有静电电荷的产生;2、有足以产生引燃性放电的静电电荷的积聚;3、有合适的火花间隙,使积聚的电荷以引燃的火花形式放电;4、在火花间隙中有可燃性液体的蒸汽—空气混合物。
第三条根据GB50160《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对液化烃、可燃液体的火灾危险性分类列于表1中。
甲、乙类易燃、可燃液体进入储罐和槽车时,电阻率等于或小于108Ω·m者不受本规定约束。
第四条甲、乙类易燃、可燃液体进入储罐和槽车时,初流速不应大于1m/s。
当入口管浸没200mm后可逐步提高流速,但最高不应超过6m/s。
1、甲、乙类易燃、可燃液体含游离水、有机杂质以及两种以上油品混送时的初流速亦不应超过1m/s;2、甲、乙类易燃、可燃液体经过填加抗静电剂,或有专门静电消除器与静电报警仪同时具备的,流速可为6m/s;3、当液体输送管线上装有过滤器时,对甲、乙类易燃、可燃液体的输送,自过滤器至装料之间应有30s的缓和时间。
如满足不了缓和时间,可配置缓和器或采取其他防静电措施(见表2);第五条储(罐)、槽(车)装入易燃、可燃液体时,应做到:1、严禁从储罐上部注入甲、乙类易燃、可燃液体;2、罐内液体竟进行充分脱水后,方可进料;3、禁止对装过汽油等高挥发性产品的油罐切换注入低挥发性油品;4、在储罐变更注入油品时,应进行惰性气体置换,置换后测定空气中的油气浓度,使之符合安全规定范围;5、对于难以进行惰性气体置换的桶、槽等容器,应严格控制流速和静电接地。
第六条油品调和1、严禁用压缩空气进行易燃、可燃油品的调和;2、丙类油品的调和,其中有一个单体组分属于甲、乙类油品时,也不准用压缩空气进行调和;3、丙A类油品用压缩空气进行调和时,应控制风压不大于0.343MPa,油品调和温度应低于该油品闪点20℃。
标准名称:液体石油产品静电安全规程GB 13348-92标准编号:GB 13348-92标准正文:Safety rules of static electricity with relation to liquidpetroleum products国家技术监督局1992-01-12批准, 1992-10-01实施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液体石油产品在生产、运输、贮存、使用过程中防止静电危害的基本方法和措施。
本标准适用于液体石油产品。
2引用标准GB 4385防静电胶底鞋、导电胶底鞋安全技术要求GB 6539轻质石油产品电导率测定法GB 6950轻质油品安全静止电导率GB 12014防静电工作服GB 12158防止静电事故通用导则3静电引燃起因液体石油产品在流动、过滤、混合、喷雾、喷射、冲洗、加注、晃动等情况下,由于静电荷的产生速度高于静电荷的泄漏速度,从而积聚静电荷。
当积聚的静电荷,其放电的能量大于可燃混合物的最小引燃能,并且在放电间隙中油品蒸气和空气混合物处于爆炸极限范围时,将引起静电危害。
4预防静电危害的基本方法4.1静电接地4.1.1油品生产和贮运设施、管道及加油辅助工具等应采取静电接地。
当它们与防雷、电气保护接地系统可以共用时,不再采用单独静电接地措施。
4.1.2静电导体与大地间的总泄漏电阻值在通常情况下均不大于1MΩ。
专设的静电接地体的接地电阻值一般不应大于100Ω,在山区等土壤电阻率较高的地区,其接地电阻值也不应大于1000Ω。
4.2改善工艺操作条件4.2.1在生产工艺的操作上,应控制油品处于安全流速范围内。
减少油品的飞溅,同时防止油品中夹入水分和气体(参见GB 12158)。
4.2.2尽量采用金属管道或部件,当采用非导体材料时,应采取相应措施。
4.2.3液体石油产品通过精细过滤器会产生大量静电荷,从过滤器出口到贮器应留有30s的缓和时间。
4.3采用静电消除器4.3.1为减少液体石油产品的静电,应采用液体静电消除器。
XX有限公司易燃、可燃液体及可燃粉尘防静电安全管理规定一、总则1.1 目的为了规范易燃、可燃液体和可燃粉尘的防静电管理,防止发生由于静电产生的火灾爆炸事故,特制定本规定。
1.2适用范围本规定适用于公司易燃、可燃液体和可燃粉尘的生产、储存、运输等过程的安全管理。
1.3 编制依据1.3.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44号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1.3.2 GB 12158—2006 防止静电事故通用导则1.3.3 GB 13384-92 液体石油产品静电安全规程1.3.4 GB 15577-1995 粉尘防爆安全规程1.3.5 GB 50160—2008 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1.3.6 SH 3097—2000 石油化工静电接地设计规范电全管理规定1.4 术语和定义1.4.1易燃、可燃液体:是指易燃、可燃的液体、液体混合物或含有固体物质的液体。
其中闭杯试验闪点等于或低于61°C称为易燃液体。
1.4.2 易燃、可燃液体防静电:是指在易燃、可燃液体的装卸、输送、调合、采样、检尺、测温及设备清洗过程中防止产生静电和易燃、可燃液体储罐、铁路罐(槽)车、汽车罐(槽)车、鹤管、管线、人体等已有静电的消除。
1.4.3可燃粉尘:是指一定条件下能与气态氧化剂或空气发生剧烈氧化反应的粉尘。
1.4.4 可燃粉尘防静电:是指在可燃粉尘的储存、运输、制备等过程中防止静电引燃发生火灾、爆炸。
1.5工作职责1.5.1 HSSE部1.5.1.1负责易燃、可燃液体和可燃粉尘的防静电措施的监督检查。
1.5.1.2 负责协调防雷防静电检测工作的落实。
1.5.2生产运行部负责生产过程中静电防护和消除措施的监督检查。
1.5.3 机动工程部负责设备设施防静电措施的监督检查。
1.5.4机电仪中心(维修部)1.5.4.1 负责防静电设施的日常维护和维修。
1.5.4.2 负责检维修作业过程防静电措施的落实。
1.5.4.3 负责防雷防静电检测报告的存档。
防静电安全规定第一条为了加强企业防静电的安全管理,防止静电引发火灾、爆炸等事故的(GB12158)、《防止静电事故通用导则》发生,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液体石油产品静电安全规程》(GB13348)等相关法律法规及标准,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企业防静电安全管理。
第三条企业机动(设备)、电气部门为防静电设施的主管部门,负责识别可能产生静电的场所、设备、设施;负责防静电设施的维护和保养,防静电设施隐患排查。
第四条生产作业区可能产生静电危害的物体,应采取符合相关标准、规程的工业防静电接地措施。
(一)使用、贮存、输送、装卸、运输易燃液体(如烃类、溶剂)、易燃液态气体、产生可燃性粉料等易燃易爆物品的生产装置、装卸场所以及可能产生静电积聚的生产设施等都应有防静电接地措施;(二)设备、储罐、机组、管道等的防静电接地线,应单独与接地体或接地干线相连,不得互联接地;(三)防静电接地体的安装,应在设备、机组、贮罐等底角边缘上钻孔攻丝,焊接端子(或螺栓)采用符合相关要求的螺栓连接,并应有防松装置,并应均匀涂上工业凡士林油;接地线与金属管道缠绕连接时,应蜡焊,当采用焊接端子连接时,不得降低和损伤管道强度;(四)非金属的管道(非导体的)设备等,其外壁上缠绕的金属丝带、网等,应紧贴其表面均匀的缠绕,并应可靠地接地;(五)输送易燃液体的管道采用橡胶或塑料管时必须采用导电橡胶、导电塑料软管或有金属编织层的导电胶管,并必须可靠接地;(六)易燃易爆生产设备及贮罐上的排空口应设有阻火器,进料管从设备上部进入时,应将其进料管延伸到接近设备底部以免产生静电;(七)收集和过滤粉料的设备,应采用导静电的容器及滤料并予以接地;(八)对输送可燃气体的管道或容器等,应防止不正常的泄漏,并宜装设气体泄漏自动检测报警器;(九)高压可燃气体的对空排放,应选择适宜的流向和处所。
对于压力高、容量大的气体如液氢排放时,宜在排放口装设专用的感应式消电器,同时要避开可能发生雷暴等危害安全的恶劣天气;(十)当不能以改善工艺条件等方法来减少灌装液体物料的静电积聚时,应采用液体静电消除器;静电消除器应装设在尽量靠近管道出口处。
液体石油产品静电安全规程液体石油产品静电安全规程作者:佚名文章来源:不详点击数:101 更新时间:2007-9-3 12:12:28 【字体:小大】湖北安全生产信息网(安全生产资料大全) 寻找资料>>液体石油产品静电安全规程Safety rules of static electricity with relation to liquid petroleum products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液体石油产品在生产、运输、贮存、使用过程中防止静电危害的基本方法和措施。
本标准适用于液体石油产品。
2引用标准GB 4385防静电胶底鞋、导电胶底鞋安全技术要求GB 6539轻质石油产品电导率测定法GB 6950轻质油品安全静止电导率GB 12014防静电工作服GB 12158防止静电事故通用导则3静电引燃起因液体石油产品在流动、过滤、混合、喷雾、喷射、冲洗、加注、晃动等情况下,由于静电荷的产生速度高于静电荷的泄漏速度,从而积聚静电荷。
当积聚的静电荷,其放电的能量大于可燃混合物的最小引燃能,并且在放电间隙中油品蒸气和空气混合物处于爆炸极限范围时,将引起静电危害。
4预防静电危害的基本方法4.1静电接地4.1.1油品生产和贮运设施、管道及加油辅助工具等应采取静电接地。
当它们与防雷、电气保护接地系统可以共用时,不再采用单独静电接地措施。
4.1.2静电导体与大地间的总泄漏电阻值在通常情况下均不大于1MΩ。
专设的静电接地体的接地电阻值一般不应大于100Ω,在山区等土壤电阻率较高的地区,其接地电阻值也不应大于1000Ω。
4.2改善工艺操作条件4.2.1在生产工艺的操作上,应控制油品处于安全流速范围内。
减少油品的飞溅,同时防止油品中夹入水分和气体(参见GB12158)。
4.2.2尽量采用金属管道或部件,当采用非导体材料时,应采取相应措施。
4.2.3液体石油产品通过精细过滤器会产生大量静电荷,从过滤器出口到贮器应留有30s的缓和时间。
( 安全技术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管道中液体流速过大会产生静电(新编版)Technical safety means that the pursuit of technology should also include ensuring that peoplemake mistakes管道中液体流速过大会产生静电(新编版)1、API2003-1991防止静电、闪电和杂散电流引燃的措施2.5公路槽车C、初流速应限制在1m/s以下;E、灌装速度应控制在7m/s和下式所得值二者较小值之下:v=0.5/d;F、装载后测量或采样前,应至少保持1min时间;G、对于孔径小于100μm(细于100目)的过滤器或筛网,其下游至少保持30s的静电释放时间。
2.7铁路槽车2.7.4对产生静电荷的控制油品电导率小于50PS/m时,v<0.8/d,其余同样遵守2.5之规定3海运作业3.2对静电荷产生的控制初装速度限制在1m/s以下,直至舱室内的输入口浸没在油内0.3~2m,方可加快装载速度。
4储罐4.2产生静电荷的控制b)在装油管浸没在油中0.6m或两倍管径之前,速度限制在1m/s 以下;d)避免大量空气或其它夹带气体随液体泵入储罐。
2、NFPA77-1993关于处理防静电措施的建议4-3储罐4-3.2防护措施(b)灌装管尽量接近罐底,把液体的湍流减小到最低限度。
原则上应使灌入的液流呈水平,以减轻对罐底水或沉积物的冲击;(c)在实际可能情况下,应该使从管口流入储罐的液体的线流速保持在1m/s,同时管口应没入液面之下;(d)应该尽量把罐底的水排掉,因为当液流或罐底存在不能混合的液体(如水)时,静电密度或单位体积中带的静电量将会增加;(e)用泵向有蒸汽的储罐泵送液体时,应减少夹带的空气和其它气体,因为穿过可燃性液体的气泡会在罐内产生静电,并在液体表面释放出自由电荷。
石油产品的输送、灌装、测量作业中静电的预防措施
在石油产品的输送、灌装、测量作业中,容易产生静电,应采取以下预防措施。
1、控制流速
油品在输送、装卸等过程中,由于盲目增大流速,而发生静电火灾和爆炸事故。
因此,必须按规程要求控制流速来减少静电的产生。
液体流速,如果没有特殊要求,一般以4-5m/s为限。
为了确保安全,应安装超速报警器或自动控制流速装置,可避免随意增大流速而发生事故。
2、可靠接地装置
凡是用来输送、灌装、测量各种可燃易燃液体的调和,如管道、油罐、金属检尺等均须良好接地。
为了安全,应设置单独可靠的接地装置,以确保静电的导除。
接地电阻不应大于1000Ω。
3、延长静置时间
在灌装油品时,由于液流与罐壁和液流与液流间发生摩擦起电,如果这时进行检尺或测温,当金属采样器、检尺设备和测温器等接触带电油面时,很容易发生放电。
所以需要静置一段时间后,才能够进行检尺或测温。
为防止静电事故,宜安装自动测量仪或控制测量速度等,以减少静电事故的发生。
4、不能采用顶部注油
在注油时,以同样的流速(2.5m/s)给200吨油罐装柴油时,采用顶部装油,油面电位高达7kV,而从罐底注油仅几百伏。
因此,在灌装油品
时,应从底部注油,减少静电。
5、添加抗静电剂
在石油产品中添加少量的抗静电剂,如油酸盐、油酸、铬盐、合成脂肪酸盐等,就会产生良好的消除静电效果。
例如在装灌汽油时,静电位可高达3kV以上,当加入少量的油酸盐抗静电剂后,静电位便可迅速下降到600V以下。
因此,石油抗静电添加剂,在石油产品的防静电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液体石油产品静电安全规程(GB 13348-92)发布时间:1992-1-12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液体石油产品在生产、运输、贮存、使用过程中防止静电危害的基本方法和措施。
本标准适用于液体石油产品。
2引用标准GB 4385防静电胶底鞋、导电胶底鞋安全技术要求GB 6539轻质石油产品电导率测定法GB 6950轻质油品安全静止电导率GB 12014防静电工作服GB 12158防止静电事故通用导则3静电引燃起因液体石油产品在流动、过滤、混合、喷雾、喷射、冲洗、加注、晃动等情况下,由于静电荷的产生速度高于静电荷的泄漏速度,从而积聚静电荷。
当积聚的静电荷,其放电的能量大于可燃混合物的最小引燃能,并且在放电间隙中油品蒸气和空气混合物处于爆炸极限范围时,将引起静电危害。
4预防静电危害的基本方法4.1静电接地4.1.1油品生产和贮运设施、管道及加油辅助工具等应采取静电接地。
当它们与防雷、电气保护接地系统可以共用时,不再采用单独静电接地措施。
4.1.2静电导体与大地间的总泄漏电阻值在通常情况下均不大于1MΩ。
专设的静电接地体的接地电阻值一般不应大于100Ω,在山区等土壤电阻率较高的地区,其接地电阻值也不应大于1000Ω。
4.2改善工艺操作条件4.2.1在生产工艺的操作上,应控制油品处于安全流速范围内。
减少油品的飞溅,同时防止油品中夹入水分和气体(参见GB 12158)。
4.2.2尽量采用金属管道或部件,当采用非导体材料时,应采取相应措施。
4.2.3液体石油产品通过精细过滤器会产生大量静电荷,从过滤器出口到贮器应留有30s的缓和时间。
4.3采用静电消除器4.3.1为减少液体石油产品的静电,应采用液体静电消除器。
4.3.2静电消除器应装设在尽量靠近管道出口处。
4.4采用抗静电添加剂4.4.1在液体石油产品中可加入微量的油溶性的抗静电添加剂,使其电导率达到50pS/m以上。
轻质油品安全静止电导率及其测定法见GB 6950和GB 6539。
4.5采用缓和器4.5.1带电油器在缓和器内停留的时间一般可按缓和时间的3倍来设计。
缓和时间应按式(1)计算:t=εrεo/σ ........(1) 式中:t——缓和时间,s;εr——油品相对介电常数;εo——真空介电常数,pF/m;σ——油品电导率,pS/m。
4.5.2对于电导率大于50pS/m的油品,可以不受缓和时间的限制。
4.6改善带电体周围环境的条件4.6.1在油品蒸气和空气的混合物接近爆炸浓度极限范围的场合下,必须加强作业场所通风措施,必要时可配置惰性气体系统。
4.7防止人体带电4.7.1当气体爆炸危险场所的等级属0区及1区时,作业人员应穿防静电工作服,防静电工作鞋、袜,且应配置导电地面(参见GB 12014和GB 4385)。
4.7.2禁止在爆炸危险场所穿脱衣服、帽子或类似物。
5预防静电危害的技术措施5.1油罐5.1.1罐、塔等固定设备原则上要求在多个部位上进行接地。
其接地点应设两处以上,接地点应沿设备外围均匀布置,其间距不应大于30m。
5.1.2贮罐内壁应使用防静电防腐涂料,涂料体电阻率应低于100MΩ·m(面电阻率应低于1GΩ)。
5.1.3轻质油品的进出口管必须接近贮罐底部。
5.1.4对于电导率低于50pS/m的液体石油产品,在注入口未浸没前,初始流速不应大于1m/s,当注入口浸没200mm后,可逐步提高流速,但最大流速不应超过7m/s。
如采用其他有效防静电措施,可不受上述限制。
5.1.5罐内禁止存在任何未接地的浮动物。
5.2汽车罐车5.2.1在装卸油前,必须先检查罐车内部,不应有未接地的浮动物。
5.2.2装油鹤管、管道、罐车必须跨接和接地。
5.2.3采用顶部装油时,装油鹤管应深入到槽罐的底部200mm。
装油速度宜满足式(2)关系:V2 D≤0.5 ........(2) 式中:V——油品流速,m/s;D——鹤管管径,m。
5.2.4装油方式应尽量采用底部装油。
5.2.5禁止使用无挡板汽车罐车运输轻质油品。
5.2.6装油完毕,宜静置不少于2min后,再进行采样、测温、检尺、拆除接地线等。
5.2.7汽车罐车未经清洗不宜换装油品。
5.3铁路罐车5.3.1在装卸油前,必须先检查罐车内部,不应有未接地的浮动物。
5.3.2装油鹤管、管道、槽罐必须跨接和接地。
5.3.3顶部装卸油时,装卸油鹤管应深入到槽罐的底部。
装油速度宜满足式(3)关系:V2 D≤0.8 .......(3) 式中:V——油品流速,m/s;D——鹤管管径,m。
5.3.4装油完毕,宜静置不少于2min后,再进行采样,测温、检尺、拆除接地线等。
5.3.5铁路罐车未经清洗不宜换装油品。
5.4油轮和舶船5.4.1作业前,应先将船体与陆地上接地端进行接地。
使用软管输送轻质油品前,应做电气连续性检查。
遵循先接搭接线后接软管,作业后先拆输油软管后拆搭接线。
5.4.2禁止采用外部软管从舱口直接灌装轻质油品。
不准使用空气或惰性气体将管中剩油驱入油舱内。
5.4.3装油初速度不大于1m/s,当入口管浸没后,可提高流速,但100mm管径不大于9m/s;150mm管径不大于7m/s。
5.4.4装油时不准将导体放入油舱内。
装油完毕应静置10min后再使用导电性器具进行采样、测温、检尺等作业。
若油舱容积大于5000m3时,应静置30min后作业。
5.4.5清洗油舱作业,要遵循有关部门规定的防静电危害措施。
5.4.6当油舱装有闪点小于60℃的油品时,油舱系统宜配备惰性气体装置。
5.5飞机5.5.1向飞机加油前,应将机体和加油设备同时接地。
5.5.2压力加油时,机体和加油接头应直接连接。
翼上加油时,机体与加油枪必须保持良好接触。
5.5.3飞机加油宜采用导电性软管。
5.5.4当油品电导率大于50pS/m时,其加油速度可达至7m/s。
5.6油桶5.6.1当采用金属管嘴或金属漏斗向金属油桶装油时,必须让它们保持良好的接触或连接,并可靠接地。
5.6.2禁止使用绝缘性容器加注汽油、煤油等。
5.6.3向抗静电塑料容器加注油品时,容器上的任何金属部件都必须与装油管线跨接。
若使用金属漏斗加注,金属漏斗也必须接地。
5.7管路5.7.1管路系统的所有金属件,包括护套的金属包覆层必须接地。
管路两端和每隔200-300m处,应有一处接地。
当平行管路相距10cm以内时,每隔20m应加连接。
当管路与其他管路交叉间距小于10cm 时,应相连接地。
5.7.2对金属管路中间的非导体管路段,除需做屏蔽保护外,两端的金属管应分别与接地干线相接。
非导体管路段上的金属件应跨接、接地。
5.7.3用管路输送油品,应尽量避免混入空气、水、灰尘等物质。
5.8搅拌、混合和调合5.8.1搅拌、混合、调合设备的所有金属零部件均应连接在一起并接地。
如果设备有绝缘内衬,可用内部接地措施促使电荷泄漏。
5.8.2严禁用压缩空气进行汽油、煤油、轻柴油的调合。
重柴油等用压缩空气调合时,必须控制风压不大于343kPa,并使油品调合温度至少低于该油品闪点20℃。
5.8.3如果采用喷射混合,只要液柱不喷出液面,并且设备的金属部件都接地,是没有静电引燃危险的。
5.9吹扫和清洗5.9.1采用蒸汽进行吹扫和清洗时,受蒸汽喷击的管线、导电物体都必须与油罐或设备进行接地连接。
5.9.2严禁使用压缩空气对汽油、煤油、苯、轻柴油等产品的管线进行清扫。
5.9.3严禁使用汽油、苯类等易燃溶剂对设备、器具吹扫和清洗。
5.9.4使用液体喷洗容器时,压力不得大于980kPa。
5.10取样、计量和测温5.10.1取样或测温设备的金属部件必须与罐连接。
5.10.2不准使用绝缘和非绝缘材质的检尺、测温、采样工具进行作业。
5.10.3油罐采样、计量和测温前静置时间可按5.4.4之要求进行。
5.10.4进行油品采样、计量和测温时,不得猛拉快提,上提速度不得大于0.5m/s,下落速度不得大于1m/s。
6预防静电危害的管理措施6.1各单位安全技术部门应会同有关职能部门制定防静电危害具体实施方案,并加以监督检查。
负责管理工作的人员必须掌握静电安全技术知识,当发现静电可能酿成事故时,有权采取有效措施,并上报主管领导。
6.2所有防静电设备、测试仪表及防护用品,要定期检查、维修,并建立设备档案。
6.3油品静电检测主要项目有:6.3.1贮器的泄漏电阻、人体的泄漏电阻、管线的接地电阻。
6.3.2油品静止电导率。
6.3.3油品油面静电位。
6.3.4可燃蒸气与空气混合物浓度。
6.3.5油品温度、气温及大气相对温度。
6.4轻质石油产品电导率测定仪应一年校正一次。
校正方法见附录B。
附录 A 石油产品火灾危险性分类说明(补充性) A1石油产品火灾危险性按闪点高低可分为三类。
A2本标准中轻质油品含义是指火灾危险性属于甲、乙类的石油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