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西永定土楼的病害调查与保护对策
- 格式:docx
- 大小:86.76 KB
- 文档页数:10
世界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研究——以福建土楼为例摘要世界文化遗产作为人类共同拥有的宝贵财富,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社会价值、审美价值和旅游价值。
文化遗产开发利用过程中产生的矛盾是制约文化遗产旅游发展的主要因素,如果不处理好文化遗产开发和保护的关系,将使文化遗产遭到毁灭性的破坏。
本文通过国内外文化遗产旅游现状的研究,论证世界文化遗产地进行旅游开发利用是必然选择。
以“福建土楼”为例,通过对福建土楼文化、艺术、社会、旅游价值的分析,总结出了其身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价值,论证了加强对其保护与开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着重分析了福建土楼旅游开发现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对实现福建土楼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关键字:世界文化遗产;福建土楼;保护;旅游开发AbstractAs the treasure fortune for human-being, the world heritages have the highest scientific and social value, aesthetic and touristic value. The contradiction in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the cultural heritage, that is main factors to restrict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f we can not deal with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the world heritages will suffer truculent destroy.This paper refer to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research status and prove the exploitation of the world heritage is the inevitable choice. Used “Fujian Tulou”as an example, account for cultural, artistic, social and touristic value. Because of these value,exploitation and protection is significant. Paper focuson problems in tourism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raises the corresponding solution. The research have instructional significance for the sustainable tourism development of “Fujian Tulou”. Keywords: World Cultural Heritage; Fujian Tulou; protection; tourism development一、世界文化遗产旅游概述文化遗产是凝聚了特定时期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物质设施以及与之相配套的社会制度形态和思想意识基础。
永定区松材线虫病现状及防控对策永定区是福建省永安市下辖的一个区,地处东经117°49′至118°16′,北纬24°26′至25°8′之间。
该区气候温和,温暖潮湿,是森林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
永定区近年来出现了松材线虫病的流行,对当地森林资源造成了严重威胁。
本文将介绍永定区松材线虫病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防控对策。
一、现状分析:永定区松材线虫病的主要病原体是松材线虫,它是一种寄生于松树的线虫。
松材线虫会进入松树的导管中繁殖,导致松树的导管堵塞,严重影响了松树的营养供应,导致松树死亡。
松材线虫病在永定区主要通过松林间接传播,当松树上发生病虫害时,松材线虫会随着松木、松针等松树部件被人类或动物带出松林,从而传播到其他健康的松树上。
目前,永定区松材线虫病的流行已经造成了松林面积的减少,森林生态系统的破坏,以及相关产业的损失。
松材线虫病对全区林业经济产生了负面影响,也威胁到了当地居民的生活。
急需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控对策来控制松材线虫病的流行。
二、防控对策:1. 加强监测和防控体系建设:建立松材线虫病的监测网络,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对松林进行实时监测。
采用遥感和无人机等技术手段对松树的状况进行监测,及早发现病虫害的发生和流行趋势,为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2. 加强生态修复和病树防治:对于出现松材线虫病的松树,要及时进行砍伐和处理,将病树及时焚烧或深埋,防止松材线虫进一步传播。
加强对松林的生态修复,采取种植抗病虫害的树种,提高整体抗病能力。
3. 加强宣传和教育:通过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和林农的防控意识,普及松材线虫病的防控知识和技术。
组织专家进行培训,提高林业从业人员的防控能力,形成全民共同参与的防控合力。
4. 加强国际合作:松材线虫病是跨国性的病虫害问题,需要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
与其他受到松材线虫病威胁的国家和地区共享防控经验和技术,加强信息交流,开展联合防控,共同应对松材线虫病带来的挑战。
永定客家土楼保护规划永定客家土楼保护规划说明书第一章概况 (2)第一节地理位置 (2)第二节客家土楼分布现状 (2)第二章客家民系与土楼发展 (6)第一节永定客家民系 (6)第二节永定客家土楼渊源 (7)第三节近年土楼保护情况概述 (8)第三章客家土楼价值评述和特色分析 (9)第一节客家土楼价值评述 (9)第二节土楼的建筑特色 (9)第三节永定客家土楼分类 (12)第四节永定客家土楼群落特色分析 (13)第五节现状问题分析 (15)第四章保护规划总则 (17)第一节保护规划依据 (17)第二节规划原则与目标 (17)第五章保护框架规划 (18)第一节保护框架的构成要素 (18)第二节保护框架的结构 (18)第六章保护等级与保护范围 (19)第一节单体建筑(文物)保护范围的划定及保护措施 (19)第二节土楼群落保护范围划定及保护措施 (20)第七章建筑高度控制规划 (22)第一节建筑高度现状 (23)第二节高度控制原则 (23)第三节高度控制规划 (23)第四节视廊控制 (23)第八章保护与更新对策 (23)第一节单体建筑质量评价 (23)第二节单体建筑风貌评价 (24)第三节保护与更新对策 (24)第四节保护更新时序 (25)第九章新建筑控制规划 (26)第一节控制规划原则 (26)第二节土楼群落的传统特色 (26)第三节建筑形式控制 (27)第十章保护更新的政策建议 (27)第一节保护资金的筹措 (27)第二节保护规划管理 (27)第三节建筑的维修管理 (28)附录一:福建土楼保护规划专家评审意见 (29)附录二:关于永定客家土楼保护规划专家评审会的纪要 (31)附表:永定县部分土楼情况汇总表 (32)第一章概况第一节地理位置福建地处我国东南沿海,背靠祖国大陆,面向台湾海峡,北部与浙江省为邻,西部与江西省接壤,南部与广东省毗连。
东临东海、南海,与台湾省遥遥相望。
全省山峦起伏,溪流纵横,山地与丘陵占全省总面积的80%以上,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
浅析永定土楼景区旅游的现状及保护与开发经济与管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2012059601(学号)包峰锋(姓名)指导教师蒋晨丽[摘要]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旅游业的飞速发展,人们也愈加认识到了土楼其独特的魅力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与价值。
本文通过对土楼的实地考察调研,辅于各类文献资料,同时进行深入的探讨和思考,提出、建议土楼新的发展方向与模式,从而为土楼的保护开发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字]永定土楼保护开发发展模式目录引言 (1)一、永定土楼景区概况与现状 (2)(一)简述永定土楼的概况 (3)(二)简述永定土楼的发展现状 (4)二、论永定土楼景区的开发前景 (5)(一)从经济价值的角度分析其开发前景 (6)(二)从文化价值的角度分析其开发前景 (7)(三)从政治价值的角度分析其开发前景 (8)三、论永定土楼景区的保护措施与实施(一)永定客家土楼的保护依据和原则 (9)(二)从物质视野倡导对永定土楼的保护措施 (10)(三)从精神视野倡导对永定土楼的保护措施 (11)(四)从制度视野倡导对永定土楼的保护措施 (12)引言土楼分布在中国东南部福建、江西、广东一带,是以生土、石材等地方材料与木结构相结合的大型民居,有方围、圆围和围龙屋等多种形态。
客家土楼分布地域广,以福建龙岩市永定县、漳州市南靖县和华安县等处较为集中,据统计,土楼总数有3 000余座,且保存状态较好.永定土楼,位于中国东南沿海的福建省龙岩市,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奇的山区民居建筑,是中国古建筑的一朵奇葩。
2008年7月,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它历史悠久、风格独特,规模宏大、结构精巧。
土楼分方形和圆形两种。
龙岩地区共有著名的圆楼360座,著名的方楼4000多座。
一、永定土楼景区概况与现状(一)简述永定土楼的概况福建地处我国东南沿海,背靠祖国大陆,面向台湾海峡,北部与浙江省为邻,西部与江西省接壤,南部与广东省毗连。
东临东海、南海,与台湾省遥遥相望。
全省山峦起伏,溪流纵横,山地与丘陵占全省总面积的80%以上,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
福建土楼(永定、南靖)5A景区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作者:蒋周莉来源:《中国管理信息化》2018年第06期[摘要]福建土楼(永定、南靖)景区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其中,南靖土楼景区更是于2008年7月7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6处世界遗产。
根据《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国家标准评定细则,本文在对旅游交通、游览环节、旅游安全、旅游卫生和旅游购物等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提升景区管理水平,解决规范化管理与周边农民自主创收之间的矛盾,提升文创产业的发展及强化相关配套,优化游客组织等相关对策。
[关键词]福建土楼;景区;文创产业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8.06.052[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8)06-0-02福建土楼(永定、南靖)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旅游资源文化内涵丰富、景观奇特,经过多年开发,景区旅游服务设施配备基本完善,旅游商业业态较丰富,景区品牌有一定的市场影响力、知名度较高。
福建土楼(永定、南靖)景区于2008年8月申遗成功,并于2011年8月30日被国家旅游局授予5A景区。
1 福建土楼(永定、南靖)景区概况福建土楼,因其大多数为福建客家人所建,故又称“客家土楼”。
土楼产生于宋元,成熟于明末、清代和民国时期,以土、木、石、竹为主要建筑材料,利用未经烧焙的土并加一定比例的沙质黏土和黏质沙土拌合而成,用夹墙板夯筑而成的两层以上的房屋。
福建土楼是一个总概念,分为南靖土楼景区和永定土楼景区。
福建土楼(永定)景区包括高北土楼群、洪坑土楼群两景区(不含初溪土楼景区)。
福建土楼(南靖)景区属于民居游,点多线长,核心景区包括田螺坑、裕昌楼核心景区、云水谣核心景区、游客服务中心核心景区。
2016年8月3日,国家旅游局在北京发布消息:福建永定-南靖土楼5A旅游景区被严重警告。
对于福建土楼旅游区,评审委员会给出的处理意见是:存在“野导”扎堆现象,游步道安全隐患突出,厕所设施滞后,环境卫生差,车辆管理混乱,占道摆摊现象严重。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资源环境与保护与利用浅议福建永定客家土楼的保护与利用学校:北京林业大学学院:园林学院班级:硕-城市规划与设计*名:**学号:*******2011年9月浅议福建永定客家土楼的保护与利用摘要/ 福建永定客家土楼源远流长,是中国远古时期产生的生土建筑技术在福建的继承与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土楼的保护面临着很多新的问题。
本文以永定县初溪土楼群的保护为例,探讨了传统生土民居建筑遗产的保护对策,并对土楼建筑和土楼村落保护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福建永定客家土楼,遗产保护,景观保护规划,合理开发利用福建土楼多数位于福建省西南部,以永定、南靖两县居多。
据统计,南靖县现存土楼15000余座,永定县现存7000 余座。
福建永定客家土楼主要集中在初溪、洪坑、高北3个片区,其建筑造型独特、规模宏大、结构奇巧,蕴含着丰富的汉民族福佬民系、客家民系的文化内涵,在丰富多彩的世界民居建筑中独树一帜。
永定客家土楼以其独特的形成与发展历程,体现了11世纪以来福建西南部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与变化,同时对中国生土建筑艺术的继承、创新和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为申报世界遗产的重点项目,永定客家土楼的保护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1 福建永定客家土楼概况1.1 历史沿革福建永定客家土楼是客家人历经沧桑,从黄河流域辗转迁徙到永定之后,由于特殊的历史、社会、自然环境并受传统观念的支配等原因,融合了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发明、创造了以生土夯筑而成的土楼,是将远古的生土建筑艺术发扬光大并推向极致的特殊产物。
它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唐末宋初客家民系在闽粤赣边区形成的时候,元代以后,永定客家土楼已相当普遍。
明中叶以后,永定客家土楼进入了成熟期,高楼鳞次栉比,建筑工艺炉火纯青,造型千姿百态,功能日趋完善。
清初以后,永定客家土楼进入了全盛时期。
目前现存土楼20000多座,不但遍布永定全县每个乡村,而且辐射到周边其他地区,包括非客家地区。
福建土楼建筑保护中文化遗产价值信息记录和问题总结—以漳州马蹄楼为例摘要:近年来由于中国快速的城市化,大部分福建土楼濒临消亡。
土楼面临威胁的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土楼的居住环境差导致人们搬离土楼;二是为了适应现代生活方式,人们对土楼进行了一系列的毁坏性重;三是人们在村庄内修建新房屋导致村庄的原有格局遭到了破坏。
本文以中国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葛藤铺村的马梯楼为例,通过对永定土楼的研究,以详细剖析土楼的当前状况、面临的问题,并尝试寻求一种适应现代人需求的内部空间改造方法。
关键词:土楼马蹄楼历史建筑保护土楼改造一、土楼背景介绍1、起源土楼是中国福建和广东省客家人的传统民居。
这些民居建筑是家族族群的居住场所,具有很强的防御功能。
土楼的格局是在客家人从中国北部迁徙到南部,并在与严峻的社会和自然环境作斗争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作为一种历史建筑,土楼遵循了中国传统的围合式建筑格局,并通过其围合的建筑格局强调了其家族权威。
2、形式土楼为人们所熟悉的类型是圆形、方形、五凤楼。
此外,各种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迁影响着土楼的围合形态,早就了土楼围合形态的多样性、复杂性,如半圆形、弧形、马蹄形、以及由直线和弧形组合形成的多种非规则形制的土楼。
[1]二、福建漳州地区土楼保护状况在福建省可以找到大量的土楼建筑,而永定、新罗、南靖和平和地区拥有数量最多的土楼建筑。
自1998年以来,永定县一直致力于申请土楼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2008年7月6日,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在加拿大魁北克举行全体会议,土楼申报工作获得最后通过[2],这对土楼的保护和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政府和村民采取了各种措施,以满足旅游需求,进一步促进土楼地区的发展。
一些土楼建筑被改建成博物馆,一些则改建成酒店。
然而,这种粗糙的保护方法可能会对历史建筑产生不利的影响。
若将土楼改建成博物馆和酒店,在旅游淡季可能会造成建筑内部空间的浪费。
在旅游旺季期间,大量游客的涌入可能会损坏土楼,并破坏当地环境。
永定客家土楼世界民居奇葩——福建十日游实践调查调查时间:2010年5月调查地点:福建永定客家土楼民俗文化村调查方法:实地参观考察调查人:陆梦(环艺3班)指导老师:***学院:民生学院学号:**********【摘要】位于中国东南沿海的福建省龙岩市,这里分布着历史悠久、风格独特的客家民居建筑群,是我国古建筑的一朵奇葩。
它历史悠久、风格独特,规模宏大、结构精巧。
土楼分方形和圆形两种。
龙岩地区共有著名的圆楼360座,著名的方楼4000多座。
【关键词】客家文化永定土楼八卦图典范居民构造特点◆引言:世界文化遗产——福建土楼,是客家先民在漫长的迁徙、艰辛的创业、流动的生活过程中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产物,是世世代代客家先民智慧的结晶。
她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区民居建筑奇葩”,不仅给中国乃至世界民居建筑增添了无穷的魅力,也对世界建筑和人类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她是客家文化的象征,是全球客家人共同的精神家园。
◆客家人创造的神奇客家是汉族中的一支重要民系,族祖是中原人,因战乱和灾害曾有五次较大规模的南迁一部分辗转到了福建,形成客家民系。
永定客家土楼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各个时期的建筑艺术、建筑风格都积淀了独具特色的模式和内涵。
在永定22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分布着2万多座土楼,其中有三层以上的大型建筑近5000座,圆楼360多座。
这些立面多姿、造型各异、高大雄伟的方圆土楼,以自然村落为单位,错落有致、和谐协调地与蓝天大地、青山绿水融为一体,组合成气势磅礴、壮丽非凡的土楼群体,形成让人“消魂夺魄”的奇特景观。
洪坑村已开辟为中国土楼文化旅游村。
除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振成楼外,还有五凤楼、福裕楼、宫殿式的奎聚楼、直径最小的如升楼等一批颇具特色的土楼。
奇特的方圆土楼,秀丽的八景风光,古朴的民俗风情,融合成一幅绚丽的画、一首动人的诗,一曲优美的歌,使人如醉如痴,心旷神怡。
面对一座座有漫长岁月的土楼发出一声声惊叹之后,人们对于“客家人如何创造神奇的土楼?”“土楼又如何孕育繁衍一代代土楼人”等问题,表现出更为为浓厚的兴趣。
关于永定客家土楼的调研通信0812 郑志勇2008830056摘要:土楼代表的远远不只是一种建筑。
永定客家土楼的文化底蕴博大精深。
它与地质地理学,生态学,景观学,风水学,建筑学,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客家学,伦理学,军事学,风水学,教育学,文学,美学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永定客家土楼产生于发展的漫长历程,充分的反映了土楼客家人对土楼尽善尽美的不断追求,实际上也是对一种文化的不断追求,对精神价值的不断追求。
永定客家土楼反映了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文化,一种客家人的历史和当地的历史发展情况,构成了一部完整的中国生土建筑艺术史和客家人的创业史。
关键字:土楼防火防盗文化奇观今年的暑期社会实践调研活动,我选择的是关于永定客家土楼的调研,我想为大家解析一下为何土楼能够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又为何能够吸引到胡锦涛总书记的参观。
七月二十五号,我乘车来到我的第一目的地土楼旅游局,由于事先已经联系过---告知了来意,我受到福建省客家土楼旅游公司的陈太坤局长的热情欢迎,首先,他向我热情的介绍了土楼文化的概况,然后他准备了一名导游准备为我带路,给我讲解,但是考虑到要锻炼我的实践能力我婉言拒绝了他的安排,向他要了一份土楼的整体地图,准备自己开展调研工作。
经过反复对地图的研究我决定追寻胡锦涛总书记的脚步,选择“土楼王子”振成楼作为我的第一站,驱车往振成楼的途中时不时能够看到总书记对土楼的重要讲话,“客家土楼是中国文化瑰宝,是大家庭、小社会和谐相处的典范,希望一定把祖先留下的这份珍贵遗产守护好、传承好、运用好。
”看着看着我不禁心潮澎湃,今天我终于能够揭开土楼神秘的面纱,真真切切的看到了土楼了。
在我还在处于兴奋的状态中未回过神来。
我们已经来到“土楼王子”的面前。
一下子,我就被它宏大的气势所吸引,振成楼号称最富丽堂皇的圆楼,坐落在湖坑镇洪坑村,建于明国元年,以富丽堂皇,中西合璧,内部空间设计精致多变而著称,该楼坐北朝南,占地约5000平方米,高4层,直径57.2米。
IDENTIFICATION AND APPRECIATIONTO CULTURAL RELICS 081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10(上)胡飞 钟志良(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4)摘 要:永定土楼作为福建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土楼建筑,见证了客家先民的生活与智慧。
永定土楼被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后,更加深受世界各地游客的青睐,但土楼建筑的本体保护却一直被忽视。
通过对永定地区部分土楼的实地考察,发现土楼的夯土墙存在裂隙、剥蚀、风化、墙皮起翘、脱落等病害,木质构件则出现开裂、变形、腐蚀糟朽、虫蛀等病害,结合夯土墙、木质文物的保护方法,并针对永定土楼的病害类型及其所处环境,提出了相对应的保护措施,为将来闽西永定土楼的科学保护提供基础资料。
关键词:永定土楼;病害调查;保护对策福建土楼是东方文明的一颗明珠,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山区大型夯土民居建筑,是中国古建筑的一朵奇葩。
它以历史悠久、风格独特、规模宏大、结构奇巧、功能齐全及内涵丰富等特点屹立于世界民居建筑艺术之林,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1]。
福建土楼见证了福建地区客家先民艰辛创业过程中的生存智慧,再现了东方血缘伦理关系和聚族而居的民族传统文化。
福建土楼源于客家,根在永定。
永定土楼位于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永定是福建拥有最多土楼的纯客家县,主要集中在初溪、洪坑、高北3个片区,发现土楼有23000多座,其中有著名的圆楼360座、方楼10000多座[2]。
每一座单体的土楼都因其独特奇异的审美客体而散发着艺术魅力,而土楼群则与周边的青山、绿水、梯田融为一体,勾勒出一幅神奇古朴、美丽动人的画卷。
土楼依山而建,合理布局,巧妙利用了山间狭小的平地和当地的生土、木材、鹅卵石等建筑材料,浑然天成,适应聚族而居的生活和防御的要求。
永定客家土楼是矗立在大地上的鲜活档案和厚重史书,它记录了闽西客家先民从宋元至民国时期的经济、文化及社会的发展与变迁,并对我国生土建筑艺术的传承与创新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3]。
发展永定客家土楼旅游的对策思考作者:吴冬梅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3年第16期摘要:通过分析永定客家土楼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强化发展共识、突出客家文化、发展乡村旅游、促进产业结合、创新机制体制和提升人才素质等六个方面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客家土楼;旅游;对策建议;永定中图分类号:F59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6-0267-04永定客家土楼是东方文明的一颗明珠,它以历史悠久、种类繁多、规模宏大、结构奇巧、功能齐全、内涵丰富著称,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被誉为“东方的古城堡”、“世界建筑艺术的奇葩”,“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区建筑模式”!永定现存土楼23 000座,占福建土楼的70%以上,遍布全县各个乡镇、村落。
博大精深的客家文化、宏伟壮观的客家土楼和优美自然的田园风光,使永定成为福建省“优秀旅游县”,成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神奇的客家土楼既是世代客家先民智慧的结晶,也是客家文化的象征,还是世界各地客家人心中共同的图腾,满足了人们深层次、多元化的旅游需求,受到众多旅游者的热心追捧。
2010年春节,胡锦涛总书记亲临永定视察后,赞誉“客家土楼是中华文化瑰宝,是大家庭、小社会和谐相处的典范”。
福建省委九届五次全会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战略性支柱产业,进一步树立“大旅游”的观念,支持重点旅游区开展旅游综合体制改革和专项改革试点。
永定县以此为契机,着眼发展大旅游,拓展大市场,拓展大产业,围绕建设“海西生态型工贸旅游强县”目标,积极融入海峡两岸大旅游经济圈,精心打造“福建土楼·客家永定”文化旅游品牌,向建设全球知名旅游目的地的目标跨越迈进。
一、永定发展客家土楼旅游的有利条件当前,永定旅游业正处在一个快速发展的大好时期,已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具备了做大做强的有利条件。
1.重视程度高。
在组织领导上,成立了高规格的旅游产业发展委员会,具体负责协调解决旅游发展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在发展定位上,提出了“要把永定打造成为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和海西生态型工贸旅游强县”的目标,旅游业发展的方向更加明确;在资金投入上,逐年增加旅游发展专项基金,政府引导力度日益加大;在工作部署上,把旅游发展确定为全县要强化的“两大支撑”之一,作为一项事关全局的战略工作进行谋划和部署;在工作推动上,着手制定出台《关于加快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全力加快推进永定旅游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关于福建土楼形成发展的历史环境调查报告About fujian tulou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environmental history report摘要:福建土楼是经特定历史地理环境的演进和发展,既保持中原汉文化古风,又长期与当地土著交融磨合而形成的一种极具客家民系风格和山居地域文化特色的民居模式。
它以其特有的景观美学价值、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和科学实用价值完美结合,成为极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同时,由于古代闽西山区复杂地理环境的隔绝机制和客家移民一直恪守着祖宗留下的遗风,使福建土楼至今得以大量保存而具有重要的人居环境学和历史地理学研究价值。
本文以福建土楼的建筑特色为出发点,分析土楼的特点及功能,进而探讨其地域人文意义。
关键词:福建土楼地理环境历史文化文化遗产客家是在特定的时空中形成的一支重要且又特殊的民系,以粤、闽、赣交界地区为中心的客家核心地域,形成于赵宋,兴起于明清,及至民国,形成了极具地域特色的客家文化。
客家土楼民居建筑是客家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它集中反映了客家文化的主要特征。
客家土楼民居主要分布于福建的西南部、江西的南部和广东的东北部地区,尤以闽西、粤东北多见;其形式有圆楼、方楼、围龙屋和五凤楼等,尤以圆楼和围龙屋最具特色。
客家土楼风格独特,结构奇巧,功能齐全,内涵丰富,是“世界民居奇葩”,在建筑学、历史学、风水学等各个方面都有很大的研究价值。
福建土楼又称为“客家土楼”,主要分布在福建西南部的崇山峻岭中,以永定、南靖两县居多。
据统计,福建永定现存各式各样大小土楼,万多座,土楼一般高,至,层,占地,,,平方米,可居住数百人,是极具代表性的中国古民居建筑群,故有“土楼王国之称”。
福建土楼以其造型独特、规模宏大、结构奇巧的建筑风格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著称于世,建筑学术界的专家们用“敦煌石窟”来赞喻福建土楼,,,,,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很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
如何保护福建土楼的价值1、福建土楼的概述福建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集居住和防御功能于一体的山区民居建筑,体现了中原儒家根深蒂固的聚族而居的传统观念,更体现了聚集力量、共御外敌的现实需要。
土楼与山水交融、与天地参合,是人类民居的杰出典范[1]。
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对福建土楼的评价。
从中我们不难发现土楼在世界文化遗产中是独特的,珍贵的,对后人的影响是深刻的。
土楼从字面上理解是由土墙建造的楼房,虽然用夯土建造或土坯砌筑的房屋遍地都是,三这些并不是人们口中所说的“土楼”民居。
福建土楼特指用夯土墙承重的、规模巨大的楼房住宅。
这里有两层含义:首先是夯土墙要作为建筑的承重结构,而不是作为围护结构;其次它应该是聚族而居的大型楼房建筑,而不是单幢小楼。
所以福建土楼就是:分布在闽西和闽南地区,以大型聚居的形式,具有防御功能,并且采用外墙是生土夯筑,内部为木质结构的多层大型居住建筑。
2、福建土楼的价值福建土楼历史悠久,种类、数量繁多,规模庞大,结构奇巧,功能齐全堪称世界之最,现存圆楼、八角楼、纱帽楼等三十多种各式土楼。
土楼与北京四合院、陕西窑洞、广西“栏杆式”、云南“一颗印”,并称汉族五大传统样式住宅。
走进土楼,就像走进一个神秘的东方古城堡,又像走进一个和美、温馨的小社会[2]。
土楼的结构外高内低,楼内有楼,环内有环,通风、采光、抗震、隔音、保温、防卫等功能均远胜于其他楼房。
对其自然风采,许多中外专家学者、文人墨客的都大力称赞。
2.1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福建土楼是一个宜山宜水宜居的建筑,为了更好的营造土楼,往往选址在自然环境优美,依山傍水的地方。
我国古代的风水在里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将土楼规划在了与周边环境相互协调相互呼应的地方,真正做到了亲山亲水。
土楼的建造采用当地的木材、生土和鹅卵石等。
当土楼的楼龄珠江增长时这些来自当地的材料就会重返大地,做到不浪费材料不污染大自然环境,真正做到资源节约,和谐统一。
无论是每一座独立土楼,还是每一个土楼群,它都体现出独特的意境美、气势美。
中国东南部闽粤赣交界处的群山之中,生活着一群合族聚居的人群,他们多生活在同一栋巨大的夯土建筑内,常常是几十户上百口,彼此间有着血缘关系。
文 图/裴学松福建土楼的防卫与减灾他们的祖先是在动荡的年代里从中原辗转南迁的汉人,为与当地人相区别,他们自称“客家人”。
刘敦桢主编的《中国古代建筑》中提到,客家住宅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大型院落式住宅,河坑土楼群客家人生活在河谷低山丘陵地带,可耕种土地少,历史上又是盗匪频繁出没之地,为了生存,他们创造性地建造出了占地少而层数多且具有突出防卫减灾性能的土楼。
如五凤楼;另一种是平面方形或圆形的土楼,如和贵楼、承启楼等。
土楼主要分布于福建境内,江西、广东部分地区亦有分布。
“福建土楼”作为一个专属名词,代表了以福建为主要分布地区的客家人居住的具有极强防卫减灾性能的方形、圆形夯土建筑。
2008年7月,46座福建土楼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然而判定土楼的标准一直没有统一。
廖冬、唐齐等人以相对简单直接的方法将土楼定义为:以未经焙烧过的含沙质的黏土为原料,再以夹墙版等工具夯筑成墙体的两层以上的土木结构民居,包括了五凤楼和平面方形、长方形或圆形的土楼。
黄汉民、陈立慕以福建方、圆土楼中卧房不论长幼辈分一律均等且沿外围呈线性布置这个最重要的布局特色为依据,将五凤楼排除在福建土楼之外。
将五凤楼排除在外的观点,并不是否认其作为客家夯土建筑的杰出地位,反而更突出了方形、圆形土楼布局方面的独特性与唯一性,也更加表现出客家建筑的丰富多彩。
事实上,方、圆形土楼的住房环周围合、防卫性能极其突出,而五凤楼除了主楼之外防卫性能并不明显。
防卫任何建筑在营建之初都有趋吉避凶的选择,并力求与周围环境实现完美融合,这是中国古代建筑几千年来一直遵循的原则,也是天人合‘客家’,以别于当地原来的居民,后”五凤楼一思想在建筑上的体现。
侧重防御性的土楼,在选址时更是考虑了各种安全因素。
土楼一般选址在低山丘陵边缘地势平坦开阔的地区,周围重峦叠嶂形成天然的屏障。
第1篇摘要:福建土楼作为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典范,不仅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坚固的防御功能著称,同时也蕴含了丰富的防火技术。
本文将从福建土楼的历史背景、防火设计理念、具体防火措施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现代民居建筑的防火设计提供借鉴。
一、引言福建土楼,又称土堡、土围楼,是福建、广东、江西三省交界地区客家、闽南等民族的一种独特民居建筑形式。
其历史悠久,距今已有千年以上。
土楼在建筑上具有防火、防震、防兽、通风采光等多种功能,尤其是防火技术独具特色。
本文旨在通过对福建土楼防火技术措施的研究,为现代民居建筑的防火设计提供借鉴。
二、福建土楼的历史背景与防火设计理念1. 历史背景福建土楼的历史背景主要与客家民族的历史迁徙、生存环境和社会经济状况有关。
在宋元明清时期,客家民族因战乱、灾害等原因,不断迁徙至福建、广东、江西等地。
为了抵御外敌侵扰和自然灾害,客家人聚族而居,形成了以土楼为代表的独特民居建筑。
2. 防火设计理念福建土楼在防火设计上遵循以下理念:(1)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气候、地形、地质等自然条件,采用适宜的建筑材料和防火技术。
(2)合理布局:在建筑布局上充分考虑防火安全,如设置防火墙、防火通道等。
(3)技术措施:运用传统的建筑技艺和现代防火技术,提高土楼的防火性能。
三、福建土楼防火技术措施1. 建筑材料(1)生土:土楼墙体采用生土,即未经加工的土壤,具有较高的防火性能。
(2)石材:部分土楼采用石材作为墙体材料,如永定土楼,石材具有较高的耐火性。
(3)木材:土楼屋顶和内部结构采用木材,木材在燃烧过程中会释放出水分,具有一定的防火作用。
2. 建筑结构(1)墙体结构:土楼墙体采用生土、石材、木材等材料,墙体厚度大,具有良好的防火性能。
(2)屋顶结构:土楼屋顶采用木结构,屋顶设有防火隔离层,防止火势蔓延。
(3)门窗结构:土楼门窗采用木质材料,门上设置防火水槽,紧急情况下可用水灭火。
3. 防火设施(1)防火墙:土楼内部设置防火墙,将建筑分为若干防火区域,有效阻止火势蔓延。
闽西永定土楼的病害调查与保护对策作者:胡飞钟志良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年第19期摘要:永定土楼作为福建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土楼建筑,见证了客家先民的生活与智慧。
永定土楼被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后,更加深受世界各地游客的青睐,但土楼建筑的本体保护却一直被忽视。
通过对永定地区部分土楼的实地考察,发现土楼的夯土墙存在裂隙、剥蚀、风化、墙皮起翘、脱落等病害,木质构件则出现开裂、变形、腐蚀糟朽、虫蛀等病害,结合夯土墙、木质文物的保护方法,并针对永定土楼的病害类型及其所处环境,提出了相对应的保护措施,为将来闽西永定土楼的科学保护提供基础资料。
关键词:永定土楼;病害调查;保护对策福建土楼是东方文明的一颗明珠,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山区大型夯土民居建筑,是中国古建筑的一朵奇葩。
它以历史悠久、风格独特、规模宏大、结构奇巧、功能齐全及内涵丰富等特点屹立于世界民居建筑艺术之林,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1]。
福建土楼见证了福建地区客家先民艰辛创业过程中的生存智慧,再现了东方血缘伦理关系和聚族而居的民族传统文化。
福建土楼源于客家,根在永定。
永定土楼位于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永定是福建拥有最多土楼的纯客家县,主要集中在初溪、洪坑、高北3个片区,发现土楼有23000多座,其中有著名的圆楼360座、方楼10000多座[2]。
每一座单体的土楼都因其独特奇异的审美客体而散发着艺术魅力,而土楼群则与周边的青山、绿水、梯田融为一体,勾勒出一幅神奇古朴、美丽动人的画卷。
土楼依山而建,合理布局,巧妙利用了山间狭小的平地和当地的生土、木材、鹅卵石等建筑材料,浑然天成,适应聚族而居的生活和防御的要求。
永定客家土楼是矗立在大地上的鲜活档案和厚重史书,它记录了闽西客家先民从宋元至民国时期的经济、文化及社会的发展与变迁,并对我国生土建筑艺术的传承与创新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3]。
近些年,国内学者大多从文化史、建筑史、生态博物馆及旅游开发等方面来研究与宣传永定土楼[4~7],提升了土楼的社会影响力,改善了当地居民的经济收入。
由于土楼年久失修,墙体倒塌事故也常有发生,但科学的病害调查、评价及分析等保护工作开展甚少,使得永定土楼的保护与管理工作存在缺环。
本文试从文物保护的角度,对永定客家土楼进行实地考察,统计土楼的病害类型与病害程度,并结合土楼所处环境提出保护对策,以期当地政府的保管部门将来能对土楼进行有效的科学保护。
1 闽西永定的环境调查永定客家土楼大部分分布在山地、丘陵等山间谷地,或呈串珠状分布于溪河两岸,一是可以接近水源,二可以就地取材。
土楼主要以生土、木料为建筑材料,用人工夯筑墙身,墙内加杉木杆、竹片作筋骨,有些甚至用糯米饭、红糖作砌基浆料[8][9],其短期坚硬度不亚于钢筋混凝土。
但土楼毕竟是生土建筑,加之年久失修,墙内的杉木杆、竹片及糯米饭、红糖灰浆都会因年久失效而降低墙体的承载力。
导致土楼的夯土墙体与木质构件发生病变的自然因素主要有两类:一是剧烈的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泥石流、滑坡等;二是酸雨、温湿度、盐碱运动、白蚁、微生物等自然因素造成的破坏,这些虽然不像自然灾害那样来势汹涌,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侵蚀土楼。
同时原居民对土楼内部、外部结构的改造及无保护的废弃,加剧了土楼的损坏,甚至倒塌。
永定县(区)地处博平岭山脉和玳瑁山山脉地带,地势东北高、西南低。
全境群山起伏,大致以永定河为界,分东、西两大部分,东部是博平岭山脉向西南延伸的中低山,西部是玳瑁山山脉的中低山。
这两条山脉分别从新罗区的小池及适中进入虎岗与培丰、龙潭后,向南、东南和西南方向延伸,沿着永定河、金丰溪、黄潭河及汀江下游两岸倾斜,分别形成三种地貌环境,有中山区和低中山区(约占40%)、丘陵(约占15%)及河谷盆地和山间盆地(约占45%)。
永定县(区)水系也较发达,降雨多集中在春、夏季,大雨、暴雨发生的几率大,削坡建房、修建道路、开山造田等人类活动都是造成边坡不稳定的因素,易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10]。
永定土楼大多依山而建,若遇持续强降水极易受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威胁。
永定县(区)位于福建省西南部龙岩市,北纬24°23″—25°06″,东经116°25″—117°05″,地处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夏长而不酷热,冬短而无严寒,雨量相对集中,年平均降水量达1606.9毫米。
暴雨是永定县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常因暴雨来势凶猛、降水强度大、时段集中,而引發洪涝、泥石流及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
从季节分布来看,首先是占全年暴雨降水量比例最高的是5月、6月的梅雨季,占全年暴雨降水量的42.1%;其次是7~9月的台风季,占全年暴雨的30.8%;再次就是3月、4月的春雨期,占19.5%,而10月至次年2月的秋冬季节最少,仅占5.6%。
1971—2010年的40年里永定县出现日雨量≥50毫米暴雨共197天,年平均出现暴雨日数为4.92天[11]。
永定土楼是客家人的传统民居,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生产方式与生活习惯也随之改变,客家土楼也日益不能满足现代原居民的生活要求,如排水设施、厕所、厨房、电器等新需求造成居民对土楼进行重新改造,改变土楼的局部结构与整体造型。
同时,年轻一代深受城市文化的影响,不太愿意接受聚族而居的居住方式,纷纷迁往城市或重建独栋新楼居住,使得土楼因无人照料而逐渐废弃,甚至倒塌。
2 闽西永定土楼的病害调查闽西永定土楼分布广、数量多。
本课题组未对永定县(区)境内所有的土楼进行实地调查,主要是以永定县(区)的初溪、高北、洪坑三个土楼群为调查对象,通过肉眼观察、文字记录及摄影等手段,发现这些土楼主要存在墙体开裂、雨蚀、自然风化作用,还有墙皮的起翘与脱落,以及木质构件的开裂变形、腐蚀糟朽、虫蛀和人为破坏。
2.1 墙体开裂、剥蚀与风化土楼主要采用传统的夯土营造技艺,是利用未经焙烧的按一定比例的砂质黏土和粘质砂土拌合而成的泥土,以夹墙板夯筑墙体(少数以土坯砖砌墙)、柱梁等构架,全部采用木料的楼屋。
由于永定地处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湿润,年降水量一般在1600毫米以上,风蚀、雨蚀、干湿交替、冻融胀缩及自身荷载等因素造成夯土墙表面出现深浅、大小不一的裂隙。
裂隙不断发展,会逐渐延伸,降低夯土墙的强度,极易造成墙体的大面积开裂,甚至坍塌。
永定土楼夯土墙一般较为坚硬,又有2~3米的屋檐保护,通常不会遭受雨水侵蚀,但永定土楼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的影响,降水集中且丰富,平均风速最大能够达到60米每秒,有时还会出现8级大风或台风,雨水借助风力会对土楼墙体进行侵蚀,短时间不会对墙体产生影响,但经历数百年的侵蚀则会让墙体开裂、剥蚀及自然风化。
经实地调查发现夯土墙存在三种形式的病害:一是夯土墙在夯筑成型后,墙体干化过程中的自然收缩而引起开裂。
这类干缩裂缝普遍存在于夯土墙表面,但这些裂隙深度较浅、宽度较窄、长度较短,一般不会直接影响土楼夯土墙的承重作用;二是墙体的自身荷载而产生的裂隙(图1),这类裂隙深度较深,一般呈竖向开裂,多发生在木梁与墙体交接处或墙体门窗开口的四角处,这些裂隙会严重影响夯土墙的承载力,裂隙严重者甚至会导致夯土墙坍塌;三是由于长期受风雨侵蚀,加之频繁的干湿交替,夯土墙的中下部(一般为墙体底部的1/3处)会出现沙土流失、凹凸不平(图2),并呈现出蜂窝状或鳞片状。
2.2 墙皮起翘与脱落土楼墙体有用石灰涂抹,既可以增强墙面的硬度,又可以防止墙灰脱落,还可以增添墙面的美观。
调查发现土楼的二楼楼道旁经常会出现墙皮的起翘与脱落,这可能与楼内居民的生活习惯有关。
土楼像是一个功能齐全的小社会,现代土楼内建有厨房、烟囱等基础设施,尤其以前使用木材作为燃料进行做饭,产生的大量浓烟就会污染墙面。
同时墙面又经常遭受高温炊烟的烘烤,加之空气湿度较大,墙面不停地经受热胀冷缩、干湿交替,长此以往,就会出现墙面墙皮的起翘(图3)与脱落(图4),不仅影响土楼的整体美观,还会降低墙体的硬度。
2.3 木质构件的开裂与变形土楼内的木结构材料是土楼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土楼文化的重要载体。
古人建造土楼一般就地选用杉木,通过工具使杉木去皮,再经过烟熏降低木材的含水率,防止杉木的变形和开裂,提高力学强度,改善使用性能,还能预防杉木腐朽变质,延长杉木的使用寿命[12]。
經调查发现土楼的夯土墙体和木构件的榫卯结合形式较为结实,但可能由于年代久远,又受雨水、光照、木腐菌、白蚁等自然因素的影响,木柱、梁及其他木质构件在负荷过大或易受潮的部位多发生开裂、变形(图5)。
土楼中木质构件受潮或者光照不均匀易引发木材开裂、变形,不仅降低了木材的强度、硬度,还改变了木材的外形。
同时,木材表面的裂缝也为霉菌和害虫提供了有利的生存场所,加速了木材的生物腐蚀,严重影响木材的使用寿命。
另外,土楼里的居民长期在杉木板上走动,对楼板、楼梯踏板造成严重磨损。
当地政府又积极开发旅游业,国内外游客纷至沓来,对土楼里的楼板、楼梯踏板及其他木质构件也不免造成损伤。
2.4 木质构件的生物病害木材是由植物细胞所构成的,细胞腔内的原生质在细胞形成之后一定时期就会消失,剩下细胞壁构成木材的主体,它的主要化学成分是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13]。
木材的有机纤维质地具有亲水性,吸收水分会膨胀,失去水分则会收缩,故而环境湿度对木质构件的影响较大,环境温湿度的忽高忽低对它们的破坏就更大。
高温高湿环境也有利于霉菌和害虫的生长和繁殖,木质构件极易遭到有害生物的侵蚀[14]。
永定土楼中木质构件上发现有木腐菌、白蚁、钻孔虫(土蜂)、老鼠、鸟类等造成的生物病害,其中以木腐菌和白蚁危害最大(图6)。
本次调查发现这类病害主要分布在与地面接触的木柱子、与屋顶接触的梁及暴露在外的其他木质构件。
木质构件的微生物腐蚀与虫蛀是一种潜在病害,有的木质构件虽外貌未见明显变化,但已出现中空,失去了原有的承载作用,如不及时采取加固措施,任其继续发展,很可能会导致木质构件的断裂,甚至出现严重的坍塌事故。
调查发现土楼中木质构件腐蚀最为严重的当属与地面接触的木柱,急需采取加固措施予以保护。
2.5 人为破坏永定土楼建造历史悠久,又是客家人的生活住宅。
伴随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农村的生活面貌也得到进一步改善,以往的生活、居住方式也逐渐被人们所抛弃。
不少原住民为了能有良好居住环境,自行对土楼进行了局部改造(图7),或直接搬迁至新建的混凝土楼房(图8)来满足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
现代生活中所需的自来水、厕所、厨房、电器及采光等方面在土楼里都受到各方面条件的限制,迫使一些原住民在土楼的原有结构上进行改建,如增建厨房、厕所、私拉电线、扩大窗户及搭建饲养棚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土楼的内部结构与整体造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