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港市城市总体规划
- 格式:doc
- 大小:72.50 KB
- 文档页数:11
高铁对张家港的影响总结性论述高铁一响,黄金万两。
众所周知,在过去的十几年,高铁崛起成为中国发展的重要看点,从有到无,再到世界,高铁的发展是中国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石。
据统计,2018年末,中国高铁总里程高达2.9万公里,超过世界高铁总里程的2/3。
2016年开始,江苏开始大力发展交通,投入848亿用于公路、铁路、航空等重点工程,到2020年实现13个省辖市快速铁路市市通。
全国购房交流群在“微信”中打开加入群聊加入群聊大家都在谈论的高铁时代,之于张家港到底有何意义?根据张家港市城市总体规划,沪通铁路、苏南沿江铁路和通苏嘉铁路三线途径张家港,并在塘桥镇交汇,形成张家港枢纽站。
沪通铁路:平东站—南通西站—张家港北站—张家港站—常熟站—太仓港站—太仓站—安亭站—黄渡站苏南沿江铁路:南京南站—句容站—金坛站—武进站—江阴站—张家港站—常熟站—太仓站通苏嘉铁路:贯通南通、张家港、常熟、苏州、嘉兴五市县,北与盐通铁路、宁通铁路相接,南与沪昆铁路沪杭段、跨杭州湾铁路相通,中与沪宁铁路、沿江铁路和湖苏沪城际铁路相连。
大家都在谈论的高铁时代,之于张家港到底有何意义?沪通高铁-公铁两用桥高铁时代轰然而至,偏居一隅奋发拼搏的张家港,终于赶上了!当大家都在谈论着高铁,高铁时代的来临,究竟对张家港城市发展、人口流动和楼市价格,造成多大影响?发展:加速张家港融入上海大都市圈大家都在谈论的高铁时代,之于张家港到底有何意义?拥有速度的城市将赢得成功。
——规划大师勒·柯布希耶张家港作为“一带一路”长三角核心经济圈的城市,张家港拥有县级市中最密集的“公水铁空、江海联运”交通网络。
周边密布江海港口群与机场群,高速路网、公铁干线密度领先,这样一个的城市,却一直缺少提速城市发展的高铁。
随着高铁建设日益深入,发展的春风吹到了张家港这样的三四线城市,沪通铁路、苏南沿江铁路和通苏嘉铁路三条铁路的建成,将意味着张家港与超级城市上海、省会南京、浙江等热点城市连成一条线,有效承接上海优质资源溢出,深度涌融入上海大都市圈,以吸引更多的人才、资本流入港城,为发展更高能级的大产业、大港口、大城市提供了有力支撑。
张家港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张家港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规划文本一总则(一)、规划编制意义发展城市绿化,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和生态型城市,提升张家港生态环境与城市形象,为实施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规划依据2.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2.2《城市绿化条例》2.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2.4《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 2.5《国家园林城市评选标准》 2.6《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7《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 2.8《城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 2.9《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2.10《江苏省城市绿化管理条例》 2.11《苏州市城市绿化条例》2.12《苏州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条例》 2.13《张家港市城市总体规划》2.14国家其他相关法规、条例和行业标准(三)、规划期限近期:2002-2005年;中期:2006-2010年;远期:2011-2021年。
(四)、规划范围与规模规划范围:为远期规划城市建设用地范围,面积54.19k㎡。
现状建成区面积16.88 k㎡。
人口规模:中期市区人口为32万人,远期市区人口为45万人。
(五)、规划指导思想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精神,以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为指导,以促进城市持续发展为中心,以重点促进1工业高度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同优化、经济发展与社会文化环境的协同优化以及综合效益最大化为目标,规划总量适宜、分布合理、特点鲜明、植物多样、景观优美的城市绿地系统,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
(六)、规划原则6.1贯彻现代园林绿化的四性四结合原则 6.2适应城市总体发展需要的原则 6.3广泛借鉴、推陈出新、创建特色的原则 6.4资源整合和优化利用原则 6.5尊重自然的生态规划原则 6.6多样性原则6.7长期、动态的规划原则二规划目标与指标(一)、规划目标 1.1 总体目标规划总量达标、结构布局合理、综合功能优化的城市绿地系统,形成“水绿相依”的鲜明江南水乡绿化特色,构筑“人、城市与自然和谐”的具有丰富生态文化内涵的优美绿地景观,创建“林、园结合”的花园式绿色生态宜居城市。
张家港高铁新城5号控制性详细规划批前公示(2020)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要求,现将《张家港高铁新城5号控制性详细规划》主要内容进行报批前公示,征求公众意见。
公示时间2020年1月20日-2020年3月5日,在此日期内,公众如有意见和建议,请致电高铁新城管委会:58963938,塘桥镇人民政府:58441090。
塘桥镇人民政府2020年1月20日一、规划范围规划范围东至馨苑路、西至引江路(西环路)、北至开放大道(南苑路)、南至迎宾大道(新泾路),面积约2.25平方公里。
二、功能定位打造以会展及其相关服务功能为核心,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生态与服务一体化,集会议会展、商业服务、创新居住和文化教育等功能为主的都市新型综合片区。
形成:创新高效、复合配套的会展新客厅;绿色开放、智慧宜居的未来新社区;传承历史、畅想未来的人文彰显地;绿色便捷、活力多元的共享新空间。
三、空间结构规划形成“一核双轴、两心三区”的空间结构:“一核”是指会展综合服务核。
“两心”是指徐家湾商业文化中心和社区共享邻里中心。
“十字双轴”是指徐湾路绿色活力共享轴和三丈浦生态文化休闲轴。
“品质三区”是指国际综合会展区、创新品质生活区和时尚商住街区。
四、道路交通规划坚持交通引导发展,构建及交通与用地互动互促的综合交通系统。
本次规划道路以快速路、主干路为骨架,次干路与支路为补充。
(1)快速路在本次规划单位内为迎宾大道(新泾路)。
(2)主干路本次规划范围内为引江路(西环路)、崧泽路、馨苑路、开放大道(南苑路)、荟萃路(花园南路)、长乐路(徐湾路)。
(3)次干路本次规划范围内为未央路、韶华路(北小塘路)、书径路(润发东路)、徐湾东路、融沪路。
(4)支路结合用地功能加密支路,提升出行便捷性与可达性。
五、绿地系统规划规划绿地以三丈浦、瘦央公园为主要纽带,形成以城市公园为核心,以道路绿化、滨河绿地、街旁绿地、广场为补充的多核网状布局模式。
v01项目理解1 区位分析2 规划背景3 规划范围4 历史沿革5 历史积淀6 总体定位与目标1新海坝村位于张家港市北面的大新镇,东面紧邻锦丰镇,北靠长江。
2在《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中,新海坝村正位于沿江旅游发展带上,是以现代港口码头和长江水域及生态农业观光游览为特色,建设集观光、休闲、度假、商务等于一体的旅游带,地理位置优越。
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旅游发展规划图张家港大新镇总体规划——村镇分布大新镇 新海坝村大新镇 新海坝村长江1《一干河生态廊道建设规划》为张家港2013年重点实施打造项目,新海坝村为一干河生态廊道的重要端点。
一干河生态廊道建设共分为七个区段,东北角的滨江公园作为一干河流入长江的重要景观节点,已建成苏式园林风格的公园。
新海坝村距离该节点进半公里,从景观的延续性和风格的统一性来考虑,有必要对新海坝村进行整治。
2现新海坝村东一100亩地块以确定为四水厂规划备用地,其东北角为纪念碑用地,两块规划备用地规划范围有部分在本次村庄规划范围内。
在本次新海坝村规划中,保留原有备用地红线范围。
大新镇新海坝村N 大新镇新海坝村滨江公园纪念碑用地规划设计范围:北至长江大堤,南抵沿江公路,西至村间小路,东至大新镇镇界。
规划面积为60.6公顷。
长江清代中叶逐渐积涨并联成平凝沙、寿兴沙、盘篮沙、、常阴沙、段山沙等几个较大的沙洲。
老海坝(原名兴安镇)位于常安镇东南面。
常安镇老海坝(原名兴安镇)民国初期,筑老海坝和新海坝。
民国中后期为全盛时期,街呈一字形,南北长千余米,商户百余家,成为无锡、上海和老沙地区进行城乡物资交流的中转站,上海山北公司每天有拖驳轮船往返于老海坝镇至上海的江面上,故老海坝镇又有“小上海”之称。
1957年全部坍入江中。
原商户向南各镇迁移,部分住户东迁南丰、兆丰镇等地。
2005年老海坝村与新海坝村合并为新海坝村。
3 如今的海坝村目前的海坝村因多次坍江,商户迁移,已不再承担中转站功能。
总体城市设计研究框架的探析提要在对张家港城市现状研究基础上,提出总体城市设计的目标、研究内容及框架,从整体层面、基本层面深入地阐述杨舍城区的总体城市设计,并归纳出总体城市设计的工作特色。
关键词总体城市设计,杨舍城区,张家港现阶段, 随着我国城镇化高速发展诸多城市出现了自然生态空间被吞噬、历史文化资源遭到破坏、城市缺少特色、公共配套设施不足、城市环境污染加剧等城市问题。
然而,在我国现行的规划编制体系中,法规层面的城市规划更注重对城市的理性分析和量化控制管理,缺少在三维空间形态方面从宏观到微观逐层次系统化的控制与引导手段,即“城市设计”,缺乏在法规层面对于城市建设的控制与引导作用[1],难以实现与城市环境协调统一。
虽然在总体规划阶段已经对城市总体空间布局有所考虑,但其内容和深度远远不够[2]。
因此,亟需在建设之初进行规划工作的超前引导。
总体城市设计在这种大势下产生了,我们应该在战略上研究其与城市规划体系中诸要素的关系,更好地与城市建设管理体制契合,战术上研究其策略方法,使其在实施中更具指导意义 [3]。
总体城市设计是把整个城区作为研究对象,是相应于总体规划阶段的宏观性的、在城市总体规模上进行的城市设计,是塑造整体城市特色和环境的有效途径和必要条件,基于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原则,对全市各种资源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保护和强化城市已有的自然环境、人工环境特点和开发潜能,研究城市的整体结构、总体形象特征、空间环境形态、社会文化氛围、运作机制等方面以及各构成系统之间的关系,并对整个城市提出整体性与系统性的设计控制、操作技术、建设重点和标准,引导规划建设管理和各层次规划与城市设计过程,从而把握城市的整体格局,提炼城市意象与特色,形成城市整体风貌。
1总体城市设计的背景、目标1.1总体城市设计的背景经过多年的建设,张家港市杨舍城区已经建设成为一个具有宜人尺度、优美环境的城市。
但从城市整体层面来看,城市仍然存在一些需要改善和解决的环节,主要表现为:城市整体结构不够清晰统一、缺乏鲜明的城市亮点、精神层面的休闲空间不足等。
江苏南沿江城际铁路(后简称南沿江铁路)为设计速度350 km/h 的客运专线铁路,全线位于江苏省境内、长江下游南岸,线路起于南京市南京南站,途径句容、常州、江阴、张家港、常熟市,最终引入沪苏通铁路太仓站,线路全长279 km,是继沪宁城际铁路、京沪高速铁路后,长三角核心区域内串接南京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与上海都市圈的第三条高速铁路客运专线通道。
通苏嘉通铁路同样为设计速度350 km/h 的客运专线铁路,线路起于南通市南通西站,后自南通跨江南下,途径张家港、常熟、苏州、嘉兴,后跨杭州湾进入宁波境内并引入宁波站,线路全长332 km,是我国沿海高速铁路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南沿江铁路与通苏嘉甬铁路,与既有沪苏通铁路均引入张家港地区,并共同引入张家港站,以张家港站为枢纽节点,形成“X”型铁路布局,衔接南京、南通、苏州、上海四个方向。
1 概述1.1 张家港市城市总体规划张家港市地处长江下游南岸,江苏省东南部,为江苏省苏州市下辖的县级市,北濒长江,与南通、如皋、靖江相望;南近太湖,与无锡、苏州相邻;东连太仓,距上海98公里,南京200公里;西接江阴、常州。
张家港市总面积986.73平方千米,常住人口126.03万人。
张家港市2019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850亿元,同比增长6.0%,地区生产总值位于全国百强县(市)第三名。
2020年10月,被评为全国双拥模范城(县)。
张家港市域空间规划,拟形成“一城、双核、五片”的空间结构:“一城”指张家港作为高度城市化地区,呈现整体发展的空间结构特征,整个张家港就是一个城市。
“双核”指杨舍城区和金港城区,是市域内主要的居住和公共服务中心。
“五片”指杨舍城区、金港城区和锦丰片区、塘桥片区、乐余片区。
1.2 张家港地区铁路概况张家港地区目前建有1条沪苏通铁路,沪苏通铁路已于2020年7月1日开通运营。
沪苏通铁路为设计速度200 km/h 的国家I 级客货共线铁路,在张家港境内设张家港北站以及张家港站。
201000 张家港市锦丰镇环境规划文本2004年目录第一章总论 (4)第1条编制目的 (4)第2条编制依据 (4)第3条指导思想与规划原则 (4)第4条规划范围及规划期限 (4)第5条规划重点 (5)2 锦丰镇概况 (5)第6条自然环境概况 (5)第7条社会经济状况 (5)第8条建成区基础建设 (5)第9条工业集中区建设 (5)第10条建成区环境质量和主要环境问题 (6)第11条主要环境问题 (6)3 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7)第12条调查范围与内容 (7)第13条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 (7)第14条锦丰镇规模预测 (7)第15条锦丰镇城镇性质及功能定位 (7)4 大气环境保护规划 (9)第16条大气环境质量现状分析 (9)第17条大气环境功能区划和环境保护目标 (9)第18条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分析 (9)第19条大气环境综合整治规划 (9)5 水环境保护规划 (10)第20条给水工程规划 (10)第21条雨水工程规划 (10)第22条污水工程规划 (10)第23条主要水系水文情况及水环境功能规划 (10)第24条水系综合整治规划 (10)第25条锦丰镇污水处理系统工程 (11)第26条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分析 (11)6 建成区声环境保护规划 (12)第27条声环境质量现状 (12)第28条声环境功能区划 (12)第29条噪声控制措施 (12)7锦丰镇城镇绿地系统及景观控制规划 (14)第30条规划原则 (14)第31条规划布局 (14)8固体废物污染防治规划 (15)第33条固体废物种类、产生量及处理处置现状 (15)第34条固体废弃物产生量预测 (15)第35条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方案 (15)9 工业污染控制规划 (16)第36条重点污染源污染物排放现状 (16)第37条重点污染源污染物排放预测 (16)第38条镇域工业污染控制规划 (16)第39条农村及农业生态环境现状 (17)第40条农村及农业生态环境规划 (17)11环境保护与生态工程项目汇总及投资概算 (18)第41条锦丰镇环境保护与生态工程项目汇总及投资概算 (18)12实施规划的保障措施 (18)第一章总论第1条编制目的为进一步落实《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全面实施《国家环境保护“十五”计划》,促进小城镇环境建设,推动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国家环保总局决定在全国组织开展环境优美城镇创建活动。
解读《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昨天,省建设厅组织12位国内著名专家对《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进行了专门论证。
专家们认为《规划》体现了节约资源、集约发展和科学发展的要求,符合国家和省有关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规定。
由于《规划》对苏州的现在和未来都具有纲领性的指导作用,因此,现把《规划》作一解读,让读者对《规划》有个基本了解。
中心城区面积599.2平方公里《规划》对苏州城市作了四个层次划分。
即市域、城市规划区、中心城区和古城地区。
其中,市域面积为8488平方公里,包括市区和张家港、常熟、太仓、昆山和吴江5个县级市。
城市规划区面积为2597平方公里,包括苏州市区(沧浪、平江、金阊、吴中、相城、工业园区和高新区),以及昆山市的巴城、张浦、锦溪、周庄镇;吴江市的松陵镇、同里镇、横扇镇部分地区(仅包括原菀坪镇,下同);常熟市的辛庄镇部分地区(不包括原练塘镇,下同)。
中心城区面积为599.2平方公里,包括平江区、沧浪区、金阊区;工业园区部分地区(中新合作区、唯亭镇沪宁高速公路以南地区、胜浦镇、娄葑镇新华路以北地区);虎丘区部分地区(枫桥街道、狮山街道、横塘街道、浒关新区、浒墅关镇通浒路以南地区);吴中区部分地区(苏苑街道、龙西街道、长桥街道、郭巷街道和苏嘉杭高速公路以西、苏州绕城高速公路以北地区,越溪街道、木渎镇、(不包括原藏书镇);相城区部分地区(相城经济开发区、元和街道、黄桥街道、太平街道太阳路以南,苏嘉杭高速公路以西地区。
古城地区面积为22.63平方公里。
常熟、昆山、张家港、吴江跃升大城市根据《规划》,到2010年时,全市市域总人口为980万人,市域城镇化水平为70%,城镇人口为690万人;2020年时市域总人口为1100万人,城镇化水平为80%,城镇人口为880万人。
同时,到2020年时,全市将形成“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和小城镇四个城市规模等级。
其中特大城市1个,即苏州中心城区,城市人口规模为360万人;大城市4个,即常熟市、昆山市、张家港市和吴江市,城市人口规模都在65万人至70万人左右;中等城市1个,即太仓市,城市人口规模为40万至45万人;小城镇49个。
项目名称: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委托方(甲方):苏州市人民政府承担方(乙方):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国家事业法人代码: 40001083—0城市规划编制资质证书等级:甲级城市规划编制资质证书编号: [建]城规编第(021001)院长: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总规划师: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院规划设计成果专用章:规划设计编制完成时间: 2006年9月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联席会议工作组组长:阎立市长副组长:朱建胜副市长王少东秘书长邵建林副秘书长各成员单位:张家港、常熟、太仓、昆山、吴江市政府、吴中、相城、平江、沧浪、金阊区政府、工业园区管委会、高新区管委会·虎丘区政府、市委研究室、市档案局、市发展计划委员会、市经济贸易委员会、市计划生育委员会、市教育局、市科学技术局、市公安局、市财政局、市贸易局、市国土资源局、市建设局、市规划局、市民政局、市市政公用局、市房产管理局、市城市管理局、市交通局、市水利局、市农林局、市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市文化广播电视管理局、市卫生局、市环境保护局、市体育局、市统计局、市旅游局、市园林绿化局、市邮政局、市供电局、市电信局、市无线电管理委员会、市人民防空办公室、市城市建设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市燃气集团有限公司苏州市城市规划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王荣市委书记委员:周干峙中科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贝聿铭中科院外籍院士吴良镛中科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齐康中科院院士、东南大学教授王静霞国务院参事、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张泉江苏省建设厅副厅长、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高级规划师王健平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顾问总工,教授级高工朱自煊清华大学教授阮仪三同济大学教授杨保军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教授级高工杨涛南京市交通规划研究所董事长,教授级高工陈秉钊同济大学教授陆锡明上海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研究所所长,教授级高工吴明伟东南大学教授吴楚和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总工,教授级高工周一星北京大学教授俞孔坚北京大学教授唐子来同济大学教授崔功豪南京大学教授(注:王健平以下按姓氏笔画排序)编制单位: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规划设计所院主管总工:杨保军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主管所长:涂英时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2003.12~2005.9)尹强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2005.9~2006.8)主管主任工:闵希莹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编制人员名单:项目负责人:邓东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董珂高级城市规划师胡毅高级城市规划师(2003.12~2006.1)张莉高级城市规划师(2003.12~2005.8)项目参加人:杨一帆城市规划师朱郁郁城市规划师桂晓峰城市规划师李江云高级城市规划师肖礼军城市规划师郝天文高级工程师黄继军高级工程师洪昌富高级工程师黄俊助理城市规划师赵权助理城市规划师参编单位:苏州市规划局参编人员名单:邵建林高级规划师,局长相秉军高级规划师,总规划师张杏林高级规划师,总工室主任顾卫东高级规划师,报建处处长徐克明高级规划师,总工室副主任刘榆高级规划师,总工室副主任科员沈爱华规划师,总工室科员参编单位:苏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参编人员名单:李锋高级规划师,院长钮卫东高级规划师,副院长俞娟高级规划师,总规划师虞林洪规划师,规划所所长施进华高级规划师,市政所所长蒋伟耿高级规划师,规划所副所长徐惠珍高级规划师,主任工程师张俭生高级规划师,主任工程师梅晓红规划师孙令国规划师宋辉规划师黄征洋规划师庄建伟助理工程师袁佳助理工程师协编单位及人员:英国卡迪夫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学院John Punter 教授香港大学地理系、香港大学中国发展国际研究中心林初升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和区域发展研究所宁越敏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人口研究所段成荣教授中国科学院遥感研究所郭杉教授首都经贸大学人口所周皓副教授北京林业大学王建副教授苏州市委研究室张旗市委秘书长、主任苏州市政府研究室、苏州市发展研究院潘卫祖主任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影响评估室目录第一章总则 (1)第一节指导思想 (1)第二节规划原则 (1)第三节技术路线 (2)第四节规划依据 (2)第五节规划区划定 (4)第六节规划范围与层次 (5)第二章城市发展条件综合分析 (6)第一节资源承载力分析 (6)第二节区域发展条件分析与评价 (8)第三节核心竞争力分析 (10)第三章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与策略 (13)第一节城市发展目标 (13)第二节经济发展目标 (14)第三节社会发展目标 (14)第四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15)第一节市域综合资源本底判定 (15)第二节市域城乡协调发展战略 (17)第三节市域城镇化战略 (18)第四节市域人口与城镇化水平预测 (20)第五节市域城镇空间结构 (20)第六节市域城镇等级规模结构和职能结构 (22)第七节市域城镇建设标准 (25)第八节市域产业空间布局 (25)第九节市域旅游发展规划 (27)第十节市域综合交通规划 (29)第十一节市域水系规划 (35)第十二节市域重大基础设施规划 (37)第十三节市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40)第十四节市域历史文化资源保护规划 (43)第十五节市域城镇空间管治与协调 (46)第十六节市域与周边城镇空间管治协调建议 (47)第五章规划区城乡统筹 (49)第一节规划区构成及统筹内容 (49)第二节规划区“四区”划定及政策 (50)第三节规划区城乡空间结构、功能布局及人口分布 (53)第四节规划区城市发展方向与策略 (55)第五节规划区镇发展策略 (57)第六节规划区村庄发展策略 (59)第七节规划区交通规划 (61)第八节规划区水系规划 (63)第九节规划区基础设施规划 (65)第六章城市性质、职能和规模 (68)第一节城市性质 (68)第二节城市职能 (68)第三节城市规模 (68)第七章中心城区空间结构与用地布局 (70)第一节中心城区“四区”划定及政策 (70)第二节规划原则与策略 (70)第三节中心城区城乡划定 (71)第四节城市发展方向 (71)第五节城市空间结构与功能布局 (72)第六节建设用地平衡 (74)第七节土地使用强度管制区划 (76)第八节老城区保护与更新 (78)第九节村庄建设要求 (80)第八章城市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81)第一节公共设施用地规划 (81)第二节行政办公用地规划 (82)第三节商业金融用地规划 (82)第四节文化娱乐用地规划 (83)第五节旅游设施用地规划 (85)第六节体育设施用地规划 (85)第七节医疗卫生用地规划 (86)第八节教育科研设施用地规划 (87)第九章城市居住用地规划 (88)第一节住房与社区发展目标与原则 (88)第二节居住用地规划 (88)第十章城市工业及仓储用地规划 (93)第一节规划目标与原则 (93)第二节工业用地规划 (94)第三节仓储用地规划 (96)第十一章城市绿地景观系统规划 (97)第十二章城市道路交通规划 (100)第一节道路交通发展策略 (100)第二节道路交通规划 (101)第十三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105)第一节保护目标与原则 (105)第二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 (106)第三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 (111)第十四章城市生态和环境保护规划 (112)第一节城市生态规划 (112)第二节城市环境保护规划 (114)第十五章城市市政工程设施规划 (118)第一节给水工程规划 (118)第二节排水工程规划 (118)第三节电力工程规划 (119)第四节燃气工程规划 (119)第五节城市信息基础设施规划 (120)第六节城市环境卫生工程规划 (120)第十六章城市公共安全规划 (122)第一节防洪排涝规划 (122)第二节抗震减灾规划 (123)第三节消防规划 (123)第四节人防规划 (125)第十七章分期建设规划 (127)第一节近期建设规划 (127)第二节中期建设规划 (131)第三节远期建设规划 (132)第十八章规划实施 (134)第十九章附则 (135)附件1:苏规总[2003]7号《关于展开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的请示》 (137)附件2:建规函[2003]115号《关于同意修编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函》 (141)附件3:苏建函规[2003]302号《关于同意修编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函》 (142)附件4:关于《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2004-2020)》咨询会会议纪要 (144)附件5:《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纲要阶段》会议纪要 (150)第一章总则第1条项目提出为适应区域经济地位的提升和区域空间结构的变化、协调目前城市快速发展和不可再生资源保护间的矛盾、适应行政区划调整和规划管理的需要,苏州市人民政府提出对1996年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
张家港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年3月,我们委托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进行了《张家港市城市总体规划》新一轮修编,年底编制完成了规划纲要设计。
2004年元月通过了省建设厅组织的纲要论证,7月完成了成果设计,9月份通过省建设厅组织的成果论证。
12月1日经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
经国务院部际联合审批小组审核后。
2006年6月22日省人民政府苏政复[2006]49号文件和7月26日苏州市人民政府苏府复[2006]125号文件中获得批准。
一、城市性质。
张家港是现代化滨江港口工业城市。
二、城市定位。
长三角地区重要的制造业基地、江苏省重要的滨江工业基地、苏锡常都市圈内重要的保税物流中心。
三、市域空间规划。
规划形成“一城、双核、五片”的空间结构。
“一城”指张家港作为高度城市化地区,呈现整体发展的空间结构特征,整个张家港就是一个城市。
“双核”指杨舍城区和金港城区,是市域内主要的居住和公共服务中心。
“五片”指杨舍城区、金港城区和锦丰片区、塘桥片区、乐余片区。
规划至2020年,市域总人口169万,其中城市人口142万人(含外来人口80万),城市化水平84%,市域城镇建设用地控制在171平方公里。
综合交通规划1.轨道交通:城际轻轨沿苏虞张公路东侧北上,跨张杨公路后,沿张杨公路北侧向西,经塘桥片区、杨舍城区、金港城区与江阴规划中的轻轨相连,在杨舍城区、金港城区和塘桥片区分别设1个轻轨站。
镇南铁路由江阴出线后穿沿江高速,在凤凰南部布局货运站,向南进入常熟境内。
2.市域主干道:规划为“五横五纵”。
[五横:沿江公路、港丰公路、晨丰公路、张杨公路和西塘公路;五纵:中华路、杨新公路、杨锦公路、苏虞张公路-黎明路和妙丰公路。
]3.市域二级路网:规划为“八纵八横”,在市域主干道的基础上,按照每相邻的两条市域主干道之间规划2——3条市域二级路网的要求进行规划,从而达到平均2公里左右就有一条二级干道,以加强市区与片区之间、片区与片区之间的联系。
4.过江通道:第一过江通道:苏虞张公路向北延伸,连接黎明路,在三干河口上游建设长江大桥。
第二过江通道:中华路-沿江公路在护漕港附近过江进入如皋,南接沿江高速。
生态建设规划规划“一轴、二纵、三心、四横”的生态构架作为五个片区的生态隔离。
一轴:一干河为我市中轴线,规划为我市市域内联系长江与市区最重要的清水河道,成为我市未来的水景轴、绿色轴、生态轴;二纵:西部、东部生态隔离带;三心:双山岛、生态园、常阴沙管理区生态绿核;四横:北部沿江生态保护带、沿港丰公路生态隔离带、沿晨丰公路生态隔离带和南部外围生态保护带。
杨舍城区:全市行政、经济、文化中心,全市生活、生产服务中心,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将发展成为自然环境优美、文化艺术气息浓郁、人与自然高度和谐、最适宜人居的城市。
到2020年,规划建设用地63 平方公里,人口55万人。
张家港市锦丰片区总体规划---江苏扬子江国际冶金工业园规划简介编者按:为深化“一城四区”市域城镇体系规划,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五月市规划局聘请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张家港市锦丰片区总体规划》和《江苏扬子江国际冶金工业园规划》,七月份完成初步方案设计,前后经多次修改,九月二十八日经常委市长联席会议原则通过,现将该规划予以简要介绍。
一、目标定位:长江三角洲冶金工业制造中心之一,江苏沿江重工业发展基地,现代化滨江工业城市。
二、人口规模:规划总人口20万,其中城镇人口15万,片区城市化水平75%。
三、用地规模:规划总用地85平方公里,其中建设用地72平方公里。
四、总体布局:1、结构形态:以长江及东西向交通干线为主要发展轴,以生态廊道为分隔,形成组团状的结构形态。
2、功能布局:由一心、二片、二轴、七组团构成,形成开敞式城市空间布局。
一心---位于港丰公路南侧的城市中心,主要为锦丰片区服务,兼具为整个张家港服务,为主要行政管理、商业贸易、文化教育娱乐、体育中心,也是交通系统的焦点。
二片---以港丰公路为界线分成两片,北片为发展生产用地,南片以发展生活用地为主。
二轴---一干河绿化景观轴、兴联路生活轴。
七组团----在港丰公路北侧规划有五个生产组团,并结合现状成片居住用地安排三个集中的职工宿舍。
港丰公路南侧两个组团为生活组团。
3、用地布局:分为两部分,港丰公路以北发展冶金、汽车等工业,形成完整集中的工业园区;港丰公路南侧形成片区核心区,由行政办公、体育、商业贸易、文化娱乐医疗卫生和居住用地组成。
五、江苏扬子江冶金工业园规划1、功能定位:长江三角洲冶金工业基地之一,江苏冶金龙头企业,花园式工业园区。
2、建设时序:首先着力建设一干河以东地区,其次建设一干河以西地区。
3、园区各类用地布局:工业用地:为园区主要用地类型,按建设时序,以一干河、九龙港、油车港为界分为既紧密联系又相对独立的3个工业组团。
公共设施用地:主要沿人民路、锦花路布置,共设锦花路段、人民路一干河东西两侧共3处公共设施用地。
市政设施用地:对自来水厂、变电站、消防站、维修站等市政设施用地进行了规划。
《张家港市东南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简介南片区位于张家港市杨舍中心城区东南部,是市区重要的对外门户。
规划用地范围北至新丰河,东至东二环,南至南二环,西至华昌路(规划)。
规划总用地141公顷。
规划目标通过合理的道路系统和交通组织,结合广场及绿地景观,将对外交通、商业服务、市政设施、物资集散转运及居住等多种功能有效联系成一个整体,并在局部形成中心,引发市民出行、活动、交流、增强城市活力。
功能定位城市对外客运交通集散地及配套商业服务区;城市物流中心;城市公共交通停车、保养、维护中心;东南居住区及暨阳湖居住区的延伸。
规划布局采用分区方式,将整个规划用地分为两个区,即北部综合服务配套区和南部居住区。
其中综合服务配套区沿苏虞张联接线两侧展开,包涵长途客运站、市政设施、物流仓储、商业服务等四个功能小区;居住区沿新沙河两侧展开,西接暨阳湖片区。
道路交通规划采用三条主要道路及三条次一级道路构成路网结构。
以二环路、苏虞张联接线、华昌路三条主干道构成框架担负市区交通及部分对外交通职能;以河西南路、南北向规划一号路和东西向规划二号路三条次一级道路构成区内的主要生活性道路。
景观设计采用“三纵两心”形式。
“三纵”即新丰河及北侧生态景观带、苏虞张联接线两侧绿线、新沙河滨河生活景观带;“两心”即苏虞张公路与二环路口节点绿化广场、苏虞张联接线与华昌路口节点绿化广场。
《张家港市人民东路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简介人民东路地区位于张家港市杨舍中心城区核心区东北。
规划用地范围北至张杨公路,东至东二环,南至东横河,西至华昌路。
规划总用地130公顷。
规划目标遵循城市总体规划对人民东路地区功能定位,推动城市核心区边缘的开发,创造人民路有个性的、舒适宜人的城市空间,把城市开发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展现城市新形象。
功能定位城市文化、商务、行政办公区;城市汽车展销、贸易中心;居住功能。
规划布局规划片区分为北、中、南三个区域。
北部区域主要是汽车展销,以及相关零配件、维修服务;中部区域以文化、商务、行政办公等项目为核心,结合广场安排有一定活动吸引力的相应设施;南部主要作为居住用地开发。
三个区域相互间通过道路、河道、绿化加以渗透。
道路交通规划交通处理的重点是强调片区便捷的交通可达性。
以东二环、张杨公路、华昌路、人民东路四条主干道组织市区交通及部分对外交通;以东苑路、民丰苑路、长泾路、东横河路四条次一级道路组织区内交通流。
景观设计人民东路景观延续人民中路景观风格,强调整条道路景观的整体性和序列感。
空间主节点放在人民东路南侧,东苑路和民丰苑路之间,结合道路、水系进行统一规划。
整个人民东路天际轮廓线形成中间高,两侧低的空间格局。
张家港市市域二级路网规划简介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道路交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命脉,愈加显现出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同时新形势对交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
为把我市的道路交通规划建设成为全省乃至全国领先的高度现代化的交通体系,市规划局、交通局在市域“五横五纵、一高一快”主干道的基础上,按照均衡分布、相互衔接的原则,编制了市域次干道即二级路网规划,现予以简要介绍。
一、规划历程:二级路网规划从今年四月开展着手编制,六月初步完成成果设计,七月份经各镇主要领导论证,九月二十八日经常委市长联席会议原则通过。
二、市域二级路网规划的意义1、有利于完善市域交通体系,构筑现代化港口工业城市框架。
随着我市“一城四区”空间结构的逐步形成,在市域“五横五纵”主干道网之下,规划市域二级路网可以强化片区之间的交通联系,完善我市的市域交通体系。
2、有利于拓展经济和城镇发展的空间。
随着二级路网的规划建设,市域主次干道的密度将有较大的提高,一些地区的交通状况将有很大的改善,从而直接增加经济发展的腹地,拓展城镇发展的空间。
3、有利于提高整个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随着现代化市域交通体系的逐步形成,我市的对外对内交通将更加便捷,投资环境将更加优化,区位优势将日益显现,我市的综合竞争力将得到提高。
4、有利于减少项目建设中的不确定性,避免浪费。
通过对二级路网实行规划控制,将大大降低因道路规划的不确定而导致项目布局的不确定性,避免因道路拆迁形成浪费。
5、有利于建设绿色城市。
通过在二级路网两侧规划建设一定宽度的绿化景观带,可以在市域内形成多条绿色走廊,真正把我市建设成为一个绿色城市。
三、市域二级路网规划的原则1、注重规划控制的原则。
本次规划是长远规划,也是对市域路网进行远期规划控制,避免重复建设,不要求短期内实施完成。
2、与市域规划及市域主干道相协调的原则。
二级路网将在“五横五纵、一高一快”市域主干道的基础上,按照每相邻的两条市域主干道之间规划2——3条市域二级路网的要求进行规划,从而达到平均2公里左右就有一条二级次干道。
3、与各镇各开发区主干道相衔接的原则。
市域两级路网的规划将尽量与各镇各开发区已有的主干道相衔接,不改变各镇各开发区原有道路的结构。
同时,在符合规划要求、间距适当的前提下,二级路网规划将尽量利用现有的道路网,以减少拆迁量,减少占用新的耕地。
4、统一建设标准的原则。
为高标准规划现代化的市域二级路网,市域二级路网必须制定统一的建设标准,快车道为双向四车道或双向六车道,路面宽度为27米(控制总宽67---87米)或37米(控制总宽97米),两侧各规划20至30米的绿化景观带。
四、市域二级路网规划:根据以上原则,市域二级路网规划为“十五横十五纵”体系,道路总长度429公里(注:道路名称均为暂名)。
横路:由北向南分别为五棵松路、黄海路(锦乐路)、人民路、兴联路、兴南路、华晨路、沙洲路、新泾路、北京西路、塘妙路、南环路、西妙路、凤恬路、凤码路(杨福路)、程墩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