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经股动脉与桡动脉采集血气分析的方法比较
- 格式:pdf
- 大小:217.58 KB
- 文档页数:3
小儿经股动脉与桡动脉采集血气分析的方法比较摘要:目的分析小儿经股动脉与桡动脉采集血气分析的方法对比情况。
方法我院2016年1月~2018年2月期间收治的68例需采集血气分析标本的危重患儿,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股动脉采血法,观察组采用桡动脉采血法,对比分析两组患儿的采血时间、疼痛反应(VAS评分)、按压时间、采血成功率、误入静脉率和血肿发生率。
结果两组患儿在采血成功率(对照组:88.24%;观察组:94.12%)和误入静脉率(对照组:14.71%;观察组:8.82%)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采血时间(2.52±0.65)、VAS评分(4.17±1.21)、按压时间(6.24±1.19)和血肿发生率(2.94%)均低于对照组[(3.17±0.59),(5.84±1.46),(9.73±2.42),(23.5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桡动脉采血法具有取血快速、创伤小、安全性高的优势,且在采血过程中疼痛感相对较轻,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小儿经股动脉;桡动脉;血气分析;误入静脉率前言血气分析是用来了解机体呼吸功能和酸碱平衡状态的一种方法,通常以动脉血液为标本进行检测,是临床上一种基本检测手段[1]。
在儿科病房中,由于幼儿年龄较小,依从性差,且免疫力较低,快速准确采集动脉血气分析标本成为儿科临床上的一个难点[2]。
本文以我院2016年1月~2018年2月期间诊治的68例需采集血气分析标本的危重患儿为研究对象,对比股动脉和桡动脉不同方法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将我院2016年1月~2018年2月期间收治的68例需采集血气分析标本的危重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4例,所有患儿采血量均为1mL。
对照组男18例,女14例;年龄为0.5~6.0岁不等,平均年龄为(3.52±1.10)岁。
股动脉与桡动脉血气采集的比较唐珊;刘燕;徐利蓉;邓朝霞【摘要】目的:采用BD血气采血器抽取动脉血,探讨和比较桡动脉与股动脉进行血气采集对病人疼痛的影响、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及患者接受度.方法:通过对14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住院患者采取自身对比法进行股动脉与桡动脉穿刺采集动脉血,观察患者的疼痛反应、穿刺成功率、患者接受度及主要血气分析结果.结果:两种方法在穿刺成功率、患者的主观感觉方面有显著性差异(P<0.01).血气分析检测值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血气采集选择股动脉较桡动脉穿刺成功率高、疼痛轻,病人易接受.【期刊名称】《现代临床医学》【年(卷),期】2010(036)001【总页数】2页(P70-71)【关键词】血气采集;桡动脉;股动脉;穿刺成功率;接受度【作者】唐珊;刘燕;徐利蓉;邓朝霞【作者单位】成都铁路中心医院,四川,成都,610081;成都铁路中心医院,四川,成都,610081;成都铁路中心医院,四川,成都,610081;成都铁路中心医院,四川,成都,610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73.5血气分析是临床常用于判断机体是否存在酸碱平衡失调、缺氧和缺氧程度的一种方法,也是诊断呼吸衰竭和酸碱平衡紊乱可靠的指标。
血气分析采血是呼吸科护士常用的护理操作技术。
危重患者要严密观察纠正缺氧并保持酸碱平衡,临床上须动态观察其数值变化。
需进行血气分析检查的患者常因面临反复多次穿刺,而产生恐惧和紧张的心理,而这些非疾病因素可引起血中PaO2、PaCO2的变化[1]。
血气分析采血常选择股动脉和桡动脉,其次是足背动脉及肱动脉。
如何选择动脉血气采集部位以减轻动脉穿刺时患者的疼痛,有效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使患者容易接受且积极配合护理与治疗,值得临床护理工作人员进行探索和总结。
本文选择临床常用的桡动脉与股动脉两种动脉血气采集部位进行比较研究,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1.1 研究对象:选择2008年9月至2009年3月在成都铁路中心医院呼吸科住院治疗超过10 d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106例。
×××学校毕业论文封面姓名学号专业年级指导教师年月日两种动脉采血方法在新生儿血气分析中的应用比较[摘要]目的比较经桡动脉与经股动脉采血方法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血肿发生率、操作所需时间和安全性。
方法将120例需动脉采血的患儿按随机原则分为经桡动脉和经股动脉组。
结果两组采血方法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在操作所需时间和并发症方面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
结论经桡动脉采血更快速、安全,可作为新生儿动脉采血的首选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动脉采血新生儿血气分析应用动脉血气分析可以监测患儿有无酸碱平衡失调、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判断急、慢性呼吸衰竭的程度,并为诊断和治疗呼吸衰竭提供可靠依据[1]。
经动脉采血是新生儿临床常用护理技术,如何做到操作快速、安全、准确,是值得护理人员探讨的问题。
儿科临床上主要的穿刺部位有桡动脉及股动脉,我院儿科从2007年10月至2008年12月在新生儿室经桡动脉采血和经股动脉采血的病例进行了对比研究,现将资料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对照组:常规股动脉采血60例,其中男27例,女33例;新生儿窒息28例,新生儿肺炎17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15例;观察组:桡动脉采血60例,其中男29例,女31例;新生儿窒息26例,新生儿肺炎18例,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16例。
两组均为2007年10月至2008年12月在清远市清新县人民医院儿科住院的新生儿,年龄均小于20天,胎龄、性别、疾病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均由在新生儿科工作2年以上、有丰富临床经验的护士进行操作。
1.2 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的股动脉穿刺方法进行采血。
在股三角内股动脉表浅,腹股沟韧带中点稍下方可触及其搏动,与其平行的股静脉在其内侧0.15cm,即为穿刺点。
患儿取仰卧位,双腿分开呈蛙状,暴露并垫高穿刺侧腹股沟区,左手固定压迫采血侧下肢防止活动,右手持一次性注射器垂直刺入,然后逐渐向上提针,并同时抽吸,见有回血时停止提针,抽取所需血量,拔针后用棉球压迫穿刺部位止血。
动脉血气分析标本的正确采集方法动脉血气分析因其结果迅速、准确对机体的呼吸功能和酸碱平衡状态的准确描述而广泛应用于临床。
特别在危重抢救时尤为重要,已成为临床必要的检测指标之一。
但要获得准确的血气分析数据除了精密的仪器,严格的指控外,标本的采集与保存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
一、目的:通过动脉血气分折可监测有无酸碱平衡失调、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判断急、慢性呼吸衰竭的程度,为诊断和治疗呼吸衰竭提供可靠依据。
二、适应证:1各种疾病、创伤、手术所导致的呼吸功能障碍者。
2.呼吸衰竭的患者,使用机械辅助呼吸治疗时。
3.抢救心肺复苏后,对患者的继续监测。
三、禁忌证:无绝对禁忌证四、操作前准备用物:2ml或5ml注射器、碘伏消毒棉签、无菌干棉签、弯盘、砂轮、橡皮塞、肝素抗凝剂。
五、病人准备1.桡动脉穿刺部位采血:患者体位不受影响,以患者舒适,采血方便为宜。
2股动脉穿刺部位采血:患者限平卧位。
六、方法1. 桡动脉、股动脉采血方法(1)用注射器抽取6250U/ml肝素钠0.2ml,转动针栓使整个注射器内均匀附着肝素,针尖向上推出多余液体和注射器内残留气泡。
(2)选动脉穿刺部位,触摸动脉搏动最明显处,用碘伏棉签消毒穿刺部位(5cm)和术者左手食指和中指。
(3)用左手食指和拇指固定动脉因人而异,右手持注射器与皮肤呈40-60度穿刺,若取股动脉穿刺采血则垂直进针穿刺成功则血自动流入针管内色鲜红采血1-2ml即可。
(4)取血后立即拔针,将针头斜面刺入橡皮塞内,以免空气进入影响结果,若注射器内有气泡1分钟,用无10-15分钟。
七、注意事项1.取动脉血液必须防止空气混入。
2.标本采集好后应立即送检或置入4度冰箱保存2小时使Pao2及PH下降,paco2升高。
3填写血气分析申请单时法、氧浓度、氧流量、机械呼吸的各种参数等。
6.严格无菌操作八、护理1.操作前向患者及家属讲解动脉取血及血气分析的目的好患者的心理护理。
2.提高穿刺的成功率3.若发现针刺部位肿胀4.操作完毕九、体会:1.左手摸动脉搏动最强处,找准穿刺点,两指分开,目的是绷紧皮肤固定血管,若穿刺桡动脉,让患者的手放在毛巾卷上并保持过伸位,掌心向上自然放松,穿刺点位于掌横位上方1-2cm的动脉搏动处。
新生儿动脉血气分析不同采血部位的方法与比较王艳【期刊名称】《河北医药》【年(卷),期】2012(034)021【总页数】2页(P3344-3345)【关键词】血气分析;股动脉;桡动脉;肱动脉【作者】王艳【作者单位】222002,江苏省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新生儿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73.72血气分析能反映新生儿的呼吸和代谢功能,其结果对医生的诊疗起着直接的导向作用,对指导氧疗,调节机械通气的各种参数以及纠正酸碱失衡有很重要的意义[1]。
因此动脉穿刺技术成为临床工作中广泛应用的护理操作技术,目前新生儿的血气标本采集途径主要是股动脉、桡动脉、肱动脉。
本文将2011年1月至2011年6月我科NICU病房159例新生儿部位动脉采血的分析报告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2011年1月至2011年6月因早产、ARDS、新生儿窒息、缺血缺氧性脑病、重症感染、腹泻进入NICU病房需要采集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的危重患儿159例,其中男92例,女67例;日龄10 min~28 d。
双盲法随机分成3组,采血量均为0.3~0.4 ml,3组新生儿的性别比、体重、日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
1.2 物品准备静脉穿刺盘内置美国BD公司生产的一次性BD动脉血气针,小棉垫(一次性口巾)、安尔碘、棉签、胶布,必要时配无菌手套。
1.3 采血方法1.3.1 桡动脉采血组:桡动脉由肱动脉分支,在肱桡肌与旋前圆肌之间,沿前臂桡侧伴桡神经浅支下行,在桡腕关节上方行于肱桡肌腱与桡侧腕屈腱之间,动脉位置表浅[2]。
置患儿于仰卧位或侧卧位,上肢外展至暖箱边,手掌心向上,消毒患儿局部皮肤和术者示指、中指,术者左手托住患儿穿刺侧手背,拇指置于其掌心,沿食指外侧缘向上做一垂直线,该垂直线与第二腕横纹的交界点即为进针点[3],体态偏瘦的患儿进针角度为10°~20°,偏胖的患儿进针角度为20°~30°。
动脉采血部位、股动脉与桡动脉采集区别、采血定位方法、按压止血、标本采集送检要求及要点总结临床采集动脉血,穿刺成功率低,动脉采血与静脉采血相比,动脉采血的采集难度比较大,血管位置深,只能靠触摸,且周围伴有神经,一旦误穿神经,后果不堪设想。
选择合适采血部位动脉采血部位有股动脉、桡动脉、足背动脉、肱动脉中,一般选择桡动脉和股动脉。
两者区别桡动脉:表浅,易于触及,容易止血,易按压,不容易损伤神经,首选桡动脉。
股动脉:管径粗,血流量大,搏动易触摸,但地方隐秘,动静脉伴行,易误穿股静脉。
适用于血容量不足,血压偏低,动脉搏动不明显的病人。
定位方法桡动脉位置:穿刺点为前臂掌侧腕关节上2cm,动脉波动明显处。
1、让患者“勾手”:将手心向前,指尖垂向地面,将患者前臂微向尺侧旋转,目的是为了最大程度暴露饶动脉,可在患者腕关节下垫纸巾盒以固定。
2、用左手食指与中指定位,定位到搏动最强点,用食指指腹感受动脉搏动的最强点,位于食指指腹的中间、偏左还是偏右,能透过皮肤看见它具体位置。
3、确定位置后将食指稍移开,垂直进针或于动脉走向呈40度角进针,待动脉血自动充盈采血器至预设位置后拔针。
股动脉位置:大腿微屈并外展、外旋时,在腹股沟韧带处搏动最明显。
1、体位:下肢伸直略外展外旋,充分暴露穿刺部位。
2、触摸寻找搏动最明显处,并固定动脉于两指之间,垂直进针,待动脉血自动充盈采血器至预设位置后拔针。
3、体重肥胖的患者,股动脉难以触及或者只能触及到一个搏动点,将食指与中指固定于搏动最强处,放开食指中指仍可触及搏动,反之放开中指,食指仍可触及搏动,就确定固定在动脉上了,垂直进针于两指之间。
按压止血拔针后立即用无菌纱布加压止血5-10分钟。
如果患者正在接受抗凝药物治疗或凝血时间较长,应在穿刺部位保持更长时间的按压,并观察穿刺部位有无出血。
标本血标本应当立即送检,以免影响结果。
要点总结1、穿刺那条动脉,进针幅度均不应过大过快,以免穿破对侧动脉壁。
新生儿两种动脉采血部位的比较张凤琴;倪小丽【摘要】目的通过新生儿经股动脉和桡动脉穿刺采血的比较,探索一种便捷、安全、实用的动脉采血方法. 方法对入院治疗的新生儿150例随机分为股动脉组和桡动脉组,各75例.并对两组采血方法中一针穿刺成功率和穿刺采血所用时间进行比较.结果两组动脉途径采血一针穿刺成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穿刺采血所需时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 结论桡动脉采血法可替代股动脉采血法,是一种便捷、安全、实用的动脉采血方法,适合临床应用.【期刊名称】《临床护理杂志》【年(卷),期】2010(009)006【总页数】2页(P75-76)【关键词】血样采集;动脉;婴儿,新生【作者】张凤琴;倪小丽【作者单位】巢湖,安徽省庐江县人民医院新生儿科,2315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6.112%R722.1新生儿疾病是威胁小儿的主要疾病之一,而新生儿窒息,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新生儿肺透膜病的发生率也屡见不鲜,且病情多危重,常需要正确判断患儿的呼吸功能、血氧代谢及血液的 PH值,故需采集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等项目的检查。
因此,新生儿动脉血样的采集是儿科护士必备的一项护理操作技术。
我科2009年5月~2010年4月对入院治疗的150例患儿经股动脉和桡动脉穿刺采血进行比较观察。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选择我科2009年5月~2010年4月入院治疗的150例患儿,其临床诊断均为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且病情危重。
随机分为股动脉组和桡动脉组。
桡动脉组75例,男性46例,女性 29例,平均日龄4.86天,平均体重约2450g。
股动脉组75例,男性34例,女性41例,平均日龄5.36天,平均体重约2520g,采血量为1m l。
两组性别、年龄、体重、病情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1.2.1 桡动脉组采血常规消毒物品,橡皮塞,2m l注射器和5号半头皮静脉针。
新生儿经股动脉与桡动脉采血方法的比较卢林阳;王国琴【摘要】目的比较新生儿经股动脉与桡动脉采血两种方法的优缺点.方法 100例入院新生儿,随机分为股动脉采血组和桡动脉采血组,每组各50例.统计各组经股动脉,桡动脉采血一针穿刺成功率和各组操作所需护理时间.结果新生儿经股动脉与桡动脉采血成功率无显著差异,P>0.05,但这两种方法采血所需护理时间有明显差异,P <0.01.结论经桡动脉采血比经股动脉采血技术简便、易掌握,所需操作时间短,节时省力,易于新生儿保暖,便于观察局部有无继续出血,桡动脉采血比股动脉采血损伤小,家长易接受,更适用于门诊新生儿采血.【期刊名称】《临床护理杂志》【年(卷),期】2006(005)004【总页数】2页(P68-69)【关键词】血样采集/方法;股动脉;桡动脉【作者】卢林阳;王国琴【作者单位】230051,安徽省立儿童医院新生儿科,合肥;230051,安徽省立儿童医院新生儿科,合肥【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6.112;R322.121对新生儿采血常选择股动脉等部位,笔者在多年临床实践中,采用桡动脉采血,发现它有很多优点。
为此对2005年10月入院的部分新生儿进行了经股动脉和桡动脉采血一针穿刺成功率和采血所需时间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
1 研究对象与方法1.1 对象我科2005年10月入院新生儿进行随机分组,股动脉采血组50例,其中男性21例、女性29例,平均体重2480g;桡动脉采血组50例,其中男性23例、女性27例,平均体重2340g。
采血量均为2ml,两组新生儿性别、体重、日龄经统计学检验均无显著差异。
1.2 方法股动脉采血组:采血用物为2.5ml一次性注射器及7号针头,取卧位,下肢伸直略外展,必要时臀下垫小枕,常规消毒皮肤。
同时消毒操作者左手食指、中指,扪及股动脉搏动最明显处,并固定,右手持采血针与皮肤呈90°或45°进针,刺入股动脉,见回血停止进针,采血至2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