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产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办法知识课件
- 格式:pptx
- 大小:12.95 MB
- 文档页数:52
应急管理部门安全生产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办法为加强应急管理部门安全生产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工作,提高安全生产的监管和惩处效果,特制定本工作办法。
一、衔接机制的建立1.建立协作机制:应急管理部门与司法部门应建立定期沟通和信息共享机制,确保及时掌握相关案件的信息和进展情况。
2.划定责任界限:刑事司法主要负责对重大和特别重大安全生产责任事故进行定性和追究刑事责任的工作,应急管理部门负责在事故发生后及时进行调查和行政处罚。
两个部门应明确各自的职责和工作范围。
3.加强信息共享:应急管理部门与司法部门应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及时向司法部门提供有关安全生产工作的情况、调查取证材料和调查报告等。
二、案件调查取证的衔接1.共同组成调查组:应急管理部门和司法部门应共同组成调查组,对发生的重大和特别重大安全生产责任事故进行调查和取证工作。
调查组应由双方负责人联合组成,明确职责和工作范围。
2.调查取证:调查组应及时到达现场,进行现场勘查和证据收集工作。
应急管理部门负责调查和收集与行政处罚相关的证据,司法部门负责调查和收集与刑事责任相关的证据。
3.信息共享:应急管理部门应及时向司法部门提供案件调查和审批的有关材料,确保司法部门能够及时了解案件的进展情况。
三、行政处罚与刑事追究的衔接1.协同配合:应急管理部门和司法部门应在案件处理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协作关系,共同制定刑事追究和行政处罚的策略和方案。
2.共同处罚:通过沟通和协商,确保刑事责任追究和行政处罚的结果相互衔接。
刑事司法和行政处罚的结果应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一致,以避免造成矛盾和不平衡。
3.信息互通:应急管理部门和司法部门应建立信息互通机制,将行政处罚决定和刑事追究决定等互相通报,以便于双方及时进行衔接工作。
四、审判环节的衔接1.审判活动的参与:应急管理部门可以派遣工作人员参与重大和特别重大安全生产责任事故的的审判活动,提供相关的证据和科学技术支持。
2.司法审判结果的反馈:司法部门应及时向应急管理部门反馈刑事追究的结果,以便于应急管理部门进行行政处罚的工作。
应急管理部门安全生产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办法一、背景为了更好地保障安全生产,加强应急管理部门与刑事司法的衔接工作,提高安全生产行政执法效果和刑事司法的打击力度,制定本工作办法。
二、衔接原则1. 遵守法律原则:应急管理部门和刑事司法部门在开展衔接工作时,必须严格遵守法律法规,依法行政、依法办案。
2. 协同合作原则:应急管理部门和刑事司法部门要加强沟通与协作,密切协调行动,形成工作合力。
3. 高效便捷原则:应急管理部门和刑事司法部门应通过信息共享、跨部门协同等方式,提高办案效率,便利衔接工作。
三、衔接工作内容1. 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应急管理部门和刑事司法部门要加强信息共享,互通线索,建立起联动机制,及时分享有关安全生产违法犯罪的案件信息。
2. 加强案件移交工作:应急管理部门和刑事司法部门在发现安全生产违法犯罪案件时,要及时移交对方部门,并提供相关证据材料和线索,确保衔接工作的顺利进行。
3. 形成工作协调机制:应急管理部门和刑事司法部门要建立定期联席会议制度,就衔接工作进行沟通协商,解决工作中的难题和矛盾,推动衔接工作的进展。
4. 加强执法培训与交流:应急管理部门和刑事司法部门要加强执法培训和交流,提高工作人员的执法技能和业务水平,提升衔接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五、责任分工1. 应急管理部门的责任:(1)负责对安全生产违法行为的监督和行政处罚工作;(2)及时发现和移交安全生产违法犯罪线索;(3)加强与刑事司法部门的沟通与协作,提供相关证据材料和线索。
2. 刑事司法部门的责任:(1)负责安全生产违法犯罪案件的侦查和起诉工作;(2)接收应急管理部门移交的案件线索,并及时采取行动;(3)加强与应急管理部门的沟通与协作,形成工作合力。
六、衔接工作效果评估应急管理部门和刑事司法部门要定期对衔接工作效果进行评估和总结,发现问题及时改进,确保衔接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七、附则本办法自颁布之日起执行,如有需要调整的,经两部门协商一致后进行修订。
安全生产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机制,依法惩治安全生产违法犯罪行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和《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规定》、《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危害生产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等法律、行政法规、司法解释及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应急管理部门、公安机关、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办理的涉嫌安全生产犯罪案件。
应急管理部门查处违法行为时发现的涉嫌其他犯罪案件,参照本办法办理。
本办法所称应急管理部门,包括煤矿安全监察机构、消防机构。
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规定的公职人员在行使公权力过程中发生的依法由监察机关负责调查的涉嫌安全生产犯罪案件,不适用本办法,应当依法及时移送监察机关处理。
第三条涉嫌安全生产犯罪案件主要包括下列案件:(一)重大责任事故案件;(二)强令违章冒险作业案件;(三)重大劳动安全事故案件;(四)危险物品肇事案件;(五)消防责任事故、失火案件;(六)不报、谎报安全事故案件;(七)非法采矿,非法制造、买卖、储存爆炸物,非法经营,伪造、变造、买卖国家机关公文、证件、印章等涉嫌安全生产的其他犯罪案件。
第四条人民检察院对应急管理部门移送涉嫌安全生产犯罪案件和公安机关有关立案活动,依法实施法律监督。
第五条各级应急管理部门、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应当加强协作,统一法律适用,不断完善案件移送、案情通报、信息共享等工作机制。
第六条应急管理部门在行政执法过程中发现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涉嫌安全生产犯罪的问题线索,或者应急管理部门、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在查处有关违法犯罪行为过程中发现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涉嫌贪污贿赂、失职渎职等职务违法或者职务犯罪的问题线索,应当依法及时移送监察机关处理。
安全生产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办法一、背景介绍。
安全生产是企业生产经营的基础,关系到员工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也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
为了加强安全生产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工作,提高安全生产执法效果,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特制定本工作办法。
二、安全生产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原则。
1. 依法合作,安全生产行政执法机关和刑事司法机关应当依法合作,加强信息共享,形成合力,共同打击违法犯罪行为。
2. 精准执法,安全生产行政执法机关应当加强执法力度,对于严重违法犯罪行为要及时移交刑事司法机关处理,确保违法犯罪行为得到有效打击。
3. 保护合法权益,在开展安全生产执法工作时,应当充分尊重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依法保护其诉讼权利,确保执法过程公正、公平。
三、安全生产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具体办法。
1. 加强信息共享,安全生产行政执法机关应当与刑事司法机关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及时将发现的涉嫌违法犯罪线索移交给刑事司法机关,确保违法犯罪行为及时得到处理。
2. 严格执法标准,安全生产行政执法机关在开展执法工作时,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确保执法行为合法、规范,对于涉嫌犯罪行为要及时移交给刑事司法机关处理。
3. 加强协作机制,安全生产行政执法机关和刑事司法机关应当建立定期沟通协调机制,加强合作,共同研究解决安全生产工作中的疑难问题,形成工作合力。
4. 完善案件移交程序,对于涉嫌犯罪的安全生产违法行为,安全生产行政执法机关应当及时将案件移交给刑事司法机关,确保违法犯罪行为得到及时有效打击。
四、工作效果评估。
1. 建立评估机制,建立安全生产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的效果评估机制,定期对协作情况进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加以整改。
2. 定期通报工作进展,安全生产行政执法机关和刑事司法机关应当定期通报合作进展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
五、工作保障。
1. 加强人员培训,对安全生产行政执法机关和刑事司法机关的工作人员进行相关法律法规和执法标准的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法律素养和执法水平。
应急管理部门安全生产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二条应急管理部门和公安机关、检察机关、法院、司法行政机关等有关机关应建立健全信息互通机制,加强沟通合作,形成协同作战,确保安全生产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顺畅、高效。
第三条安全生产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应坚持依法、公正、效果、便民的原则,倡导法律意识,促进法治观念在全社会的落实。
第四条安全生产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包括案件线索收集、调查取证、行政处罚与刑事追究的关联、协助执法,以及行政复议、行政诉讼与刑事审判的衔接等方面的工作。
第二章行政执法案件线索收集第五条应急管理部门在执法过程中发现的犯罪线索,应及时报告公安机关,并按照公安机关的指导处理。
第六条公安机关、应急管理部门在案件办理过程中,应建立线索共享机制,对于可能涉及安全生产的行政执法案件与刑事犯罪案件,及时交换线索信息,确保案件的侦查、审判工作顺利进行。
第七条应急管理部门和公安机关、检察机关、法院应建立安全生产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案件线索评估机制,对线索进行评估,确定是否立案侦查或行政处罚。
第三章调查取证和协助执法第八条公安机关在犯罪案件侦查中,应及时、全面地依法调查取证,确保证据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有效性。
第九条公安机关、应急管理部门在案件侦查过程中,应互相协作,共同开展调查取证工作。
公安机关在取证过程中,应及时通知应急管理部门,确保行政处罚与刑事追究的衔接。
第十条公安机关和应急管理部门根据案情需要,可以通报被告人或当事人的有关情况,协助执法机关开展工作,确保公正、公正、公开、公正的原则。
第四章行政处罚与刑事追究的关联第十一条安全生产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关联,是建立在行政处罚与刑事追究的相对独立性基础之上的,应急管理部门和公安机关、检察机关、法院应当各自依法进行执法和审判,并形成互补和互动。
第十二条安全生产行政执法决定作出后,应急管理部门应当将案件材料及时移送公安机关,由公安机关根据证据和事实,依法决定是否立案侦查。
安全生产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办法一、背景介绍安全生产事故是一种常见的事故类型,其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产生严重影响。
在制定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中,对于安全生产事故处罚实行了行政、刑事和民事赔偿等相结合的惩治体系,其中行政手段是保障安全生产的基本手段。
对于安全生产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问题,应加强有关部门的合作与协调,推进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的深入开展。
二、衔接工作原则1. 主体责任原则:企业主体应负主要责任,企业领导应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做好安全生产工作。
2. 法律适用原则:法律适用应依据行为特点和后果的严重性。
3. 统筹协调原则:加强有关部门的合作与协调,推动衔接工作的全面开展。
4. 事先警示原则:通过对安全生产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的宣传和警示,提高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知晓率。
三、衔接工作内容(一) 协作原则1. 行政执法部门应配合刑事司法机关开展工作,如配合出警、提供证据、调查取证等。
2. 司法机关应配合企业安全生产行政执法部门开展相关工作,如提供违法证据、证人证言等。
(二) 联合办案原则1. 利用好部门间的职能优势,相互协作和支持,在案件侦办和执法处罚等方面形成合力,避免各自独立开展工作。
2. 采取差别性、分类处理,使办案工作从量变向质变转变。
(三) 衔接机制建设1. 建立相关汇报机制,推进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的开展。
2. 制定网络化协作机制,实现信息共享,快速破案,加强合作。
3. 完善工作流程、加强工作纪律,防止职务失范等问题。
四、例外情况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中,可能遇到以下情况:1. 行政部门未及时作出处罚决定,导致刑事诉讼案件逾期无法立案的,应当及时向有关部门请示处理。
2. 企业主体责任属于个人的,应将个人管理人员及企业法人等相关人员作为行政和刑事责任的承担对象。
3. 对于涉及数据泄露、网络攻击、侵犯他人权益的案件,行政执法部门应协同刑事司法机关共同处理。
山东省安全生产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实施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健全安全生产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机制,依法惩治安全生产违法犯罪行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规定》和《安全生产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办法》《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危害生产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山东省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办法》等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本省各级应急管理部门和其他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行政执法机关(以下简称安全生产行政执法机关)、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办理的涉嫌安全生产犯罪及其他关联犯罪案件。
第三条安全生产行政执法机关、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在各自职权范围内做好安全生产领域涉嫌犯罪案件的调查、移送、侦查、批捕、起诉、立案监督和审判等工作。
第四条安全生产行政执法机关在依法查处违法行为过程中,发现有关生产经营单位和有关人员的违法事实涉及的金额、情节、造成的事故及其他后果等,根据刑法和有关司法解释、刑事案件追诉标准等规定,涉嫌构成犯罪的,应当依照本办法向公安机关移送涉嫌安全生产犯罪案件,不得以行政处罚代替刑事移送。
在生产安全事故调查过程中,有管辖权的公安机关应当及时依法对有关生产经营单位和有关人员涉嫌安全生产犯罪案件立案侦查。
第五条涉嫌安全生产犯罪及其他关联犯罪案件主要包括下列类型:(一)涉嫌重大责任事故罪;(二)涉嫌强令违章冒险作业罪;(三)涉嫌重大劳动安全事故罪;(四)涉嫌大型群众性活动重大安全事故罪;(五)涉嫌危险物品肇事罪;(六)涉嫌工程重大安全事故罪;(七)涉嫌教育设施重大安全事故罪;(八)涉嫌消防责任事故罪;(九)涉嫌不报、谎报安全事故罪;(十)涉嫌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产品罪;(十一)涉嫌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罪;(十二)涉嫌非法制造、买卖、运输、邮寄、储存枪支、弹药、爆炸物罪;(十三)涉嫌非法制造、买卖、运输、存储危险物质罪;(十四)涉嫌非法经营罪;(十五)涉嫌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罪;(十六)涉嫌出具证明文件重大失实罪;(十七)涉嫌伪造、变造、买卖国家机关的公文、证件、印章罪;(十八)涉嫌妨碍公务罪;(十九)涉嫌失火罪;(二十)涉嫌安全生产的其他犯罪。
安全生产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办法知识课件安全生产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相结合的工作方法1 、按时参加培训。
Two 、只有在征得说话者同意的情况下,不要私下交谈。
三、关闭电话或静音。
如果你在中间出去,你必须在出去之前向主人请假并获得许可。
五、演讲者有权决定参与者是否可以继续参加本培训。
六、违反上述规则的男人做俯卧撑,而女人站起来蹲下。
请将您的手机换成振动的,以避免在教室里与您的手机通话。
请不要随意在教室内外吸烟。
欢迎来到上课时间:提问并积极回答问题。
随时指出教学内容中的任何不当之处。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和发展的意见》,要求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相结合的工作机制,依法惩处生产违法行为。
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应急管理部门、公安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最近联合发布了《安全生产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办法》(以下简称《办法》)。
本办法包括总则、日常执法中的案件移送和法律监督、事故调查中的案件移送和法律监督、证据收集和使用、合作机制、补充规定,六章、33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本《办法》适用于应急管理部门(含煤矿安全监察机构、消防机构)、公安机关、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生产经营单位及相关人员涉嫌生产安全犯罪。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监督法》的规定,公职人员在行使公共权力时涉嫌生产安全犯罪的案件,应当依法移送监察机关。
本办法不适用。
《办法》明确了涉嫌安全生产犯罪的主要类别如下:重大事故、强令违章和冒险作业、重大劳动安全事故、危险品事故、火灾事故、火灾事故、未报火灾事故、谎报安全事故、非法采矿和非法制造、买卖、非法经营和伪造储存爆炸物、涂改、买卖国家机关公文、证件、印章等涉嫌安全生产犯罪。
上述涉嫌生产安全犯罪的立案和起诉标准,按照《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危害生产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公安部刑事案件起诉标准的规定》执行。
安全生产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办法一、前言。
安全生产是关乎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事项,保障安全生产是国家的重要政治任务。
为了加强对安全生产的监管和管理,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确保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必须加强安全生产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工作。
本工作办法旨在规范安全生产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工作,提高安全生产执法的效率和公正性,有效打击安全生产领域的违法犯罪行为。
二、衔接工作原则。
1. 依法合作,安全生产行政执法机关和刑事司法机关应依法加强合作,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打击安全生产领域的违法犯罪行为。
2. 分工协作,安全生产行政执法机关和刑事司法机关在衔接工作中应明确分工,互相协作,确保执法和司法工作有序进行。
3. 公正公平,在衔接工作中,应坚持公正公平原则,严格依法办事,对违法犯罪行为依法予以打击,对无罪的当事人给予充分的权利保障。
三、衔接工作内容。
1. 信息共享,安全生产行政执法机关和刑事司法机关应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及时共享相关案件的证据、资料等信息,为后续执法和司法工作提供依据。
2. 案件移送,安全生产行政执法机关在发现涉嫌犯罪的安全生产违法行为时,应及时移送给刑事司法机关,由刑事司法机关依法立案侦查,对犯罪嫌疑人进行追究刑事责任。
3. 协同执法,安全生产行政执法机关和刑事司法机关可以进行协同执法行动,共同开展对安全生产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提高执法效率。
4. 证据保全,安全生产行政执法机关和刑事司法机关应加强对案件证据的保全工作,确保证据的完整性和真实性,为后续的执法和司法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四、衔接工作机制。
1. 建立工作协调机制,相关部门应建立安全生产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工作协调机制,明确工作职责和工作流程,确保衔接工作的顺利进行。
2. 完善工作制度,相关部门应完善安全生产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的工作制度和规范,明确各项工作的具体操作步骤和要求。
3. 提高工作效率,相关部门应加强对执法人员和司法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法律素养和业务水平,提高衔接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安全生产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一、什么叫行刑衔接?行刑衔接,又叫两法衔接,就是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的简称,是指检察机关会同行政执法机关、公安机关、行政监察机关实行的旨在防止以罚代刑、有罪不究、降格处理现象发生,及时将行政执法中查办的涉嫌犯罪的案件移送司法机关处理的工作机制。
二、什么叫安全生产行刑衔接?安全生产行刑衔接,是指应急管理部门在事故调查过程中和日常行政执法中发现相关人员的行为涉嫌刑事犯罪的,将线索移交到公安司法机关立案追究刑事责任的行为。
按照《安全生产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办法》第三条,涉嫌安全生产犯罪案件主要包括下列案件:(一)重大责任事故案件;(二)强令违章冒险作业案件;(三)重大劳动安全事故案件;(四)危险物品肇事案件;(五)消防责任事故、失火案件;(六)不报、谎报安全事故案件;(七)非法采矿,非法制造、买卖、储存爆炸物,非法经营,伪造、变造、买卖国家机关公文、证件、印章等涉嫌安全生产的其他犯罪案件。
三、为什么要安全生产行刑衔接?安全生产行刑衔接意味着什么?当前安全生产形势依然很严峻,安全生产基础仍然薄弱,企业主体责任不落实,部分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一线员工安全意识淡薄,对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缺乏敬畏的情况依旧很突出。
我国刑法分则对安全生产犯罪行为的定罪标准是结果犯,也就是事后处理。
结果犯是指由危害行为和危害结果共同构成犯罪的客观方面的犯罪,即不仅要有犯罪行为,而且必须发生法定的危害结果。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安全生产事故发生后相关人员有三种法律责任,即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
追究刑事责任,主要是依法判处拘役、管制、有期徒刑等刑事处罚。
实践中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追究尚可,但是执法部门对刑事责任追究力度不够,难以对相关责任人员起到震慑作用。
在具体的责任追究的过程中往往也出现国企不怕罚款、民企不怕处分的怪现状。
只有安全生产行刑衔接,才能形成三责同追的局面,这样追责更加全面,才能加大企业和相关责任人员的违法成本,增强法治敬畏,树立法治公信力,增强各方的敬畏心,震慑安全生产违法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