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川龙之介-鼻子 赏析
- 格式:docx
- 大小:17.52 KB
- 文档页数:4
浅谈我眼中的芥川龙之介之《鼻子》故事揭示的是人类社会中的旁观者的利己主义的病态现象以及对遭遇不幸的人造成的伤害以及心理影响。
这一病态现象普遍存在于社会中,作者特意选取了佛寺这一清静之地作为大的环境,人物都是心思单纯,存有善念的和尚,更加反衬出了旁观者的利己主义的不良影响。
故事的主人公是禅智内供,“内供”是古时服务于宫中内道场的高僧,有很高的地位,却一直被自己的外貌深深苦恼。
他有一个异常长的鼻子耷拉在脸上,每次描写这个异常的鼻子时,作者都会用「ぶらりと」形象地勾勒出那种怪异和滑稽之感。
然而内供伪装自己毫不在意,其实心里一直非常介意,这一点与其说虚伪,不如说,终究是人就难免得人性弱点,却又被高僧这一身份地位所牵制。
但是内供完全沦陷在周围人的眼光中,所有的心理变化都是因为不想被其他人嘲笑。
文章重点刻画内供的心理感受。
内供为鼻子所苦的原因主要有两点,其一:吃饭时的不便利。
对于他以及帮他举着板的弟子来说,都非常不便,但是由于内供是有身份的人,又是和大家一起进食,所以要费这一番周折,而不是用更简便的方法,比如自己用一只手把鼻子举起来。
但是,这种吃饭的场景在周围的人看来非常之滑稽,只是内供自己还没有意识到。
第二个原因,也是主要原因,是因为鼻子伤到了自尊心。
为了恢复自尊心,内供采取了消极和积极两种策略。
但是消极的策略详细描写,积极的则一笔带过。
说明内供的心理就是比较消极的。
在观察自己和他人的时候两次用到「根気」、强调他是多么渴望能从心理上找到一些安慰,而且刻画出内供有着深深的自卑感。
他观察其他人的时候不管对方的身份地位,查典籍的时候不仅看佛教的内典,连外典也看遍了,只希望找到一点点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不能改变鼻子的长短,有个人跟自己一样也是好的,这是一种自我怀疑和孤独感的体现。
从情节来看,内供两次觉得别人不会再嘲笑他了,第一次,是鼻子变短了以后。
开始镜中的内供看着境外的内供满意地笑了,暗示内供高兴是因为他以为取悦大家成功。
芥川龙之介的鼻子赏析芥川龙之介的《鼻子》是一部富有想象力和幽默感的短篇小说。
这个故事以一个男人的鼻子脱离了他的脸,变成了一个有意识的独立个体,展现了作者对于人性的深刻思考和对社会现象的讽刺。
通过对这个故事的赏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芥川龙之介的文学风格和思想内涵。
首先,我们可以从故事的情节和结构来分析《鼻子》。
故事以主人公的鼻子脱离了他的脸开始,随后描述了鼻子的冒险和独立生活,最终以鼻子重新回到主人公的脸上结束。
整个故事的结构紧凑,情节跌宕起伏,充满了戏剧性和趣味性。
作者通过对鼻子的描述和描绘,展现了他对于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现实生活的批判。
同时,故事中的对话和描写也充满了幽默感和讽刺意味,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产生共鸣和思考。
其次,我们可以从故事的主题和意义来分析《鼻子》。
这个故事通过对鼻子的脱离和独立生活,探讨了人与自我的关系、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以及现实与幻想的关系。
作者通过对鼻子的塑造和描绘,展现了他对于人的内心世界和生活状态的关注和思考。
同时,故事中对于社会现象和人性弱点的讽刺也使这个故事充满了深刻的思想内涵。
通过对这些主题的探讨,作者向读者传达了对于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和警示。
最后,我们可以从作品的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来分析《鼻子》。
这个故事以其独特的想象力和幽默感吸引了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喜爱。
作者通过对鼻子的塑造和描绘,展现了他对于文学艺术的独特见解和表现手法。
同时,故事中的对话和描写也充满了文学的魅力和趣味,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产生共鸣和感悟。
通过对这个故事的赏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芥川龙之介的文学风格和思想内涵,从而更好地欣赏和理解他的文学作品。
总之,《鼻子》是芥川龙之介的一部富有想象力和幽默感的短篇小说,通过对这个故事的赏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芥川龙之介的文学风格和思想内涵。
这个故事以其独特的想象力和幽默感吸引了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喜爱,展现了作者对于人性的深刻思考和对社会现象的讽刺。
《鼻子》芥川龙之介2007-04-01 22:24谈起禅智内供①的鼻子,池尾地方无人不晓。
它足有五六寸长,从上唇上边一直垂到颚下。
形状是上下一般粗细,酷似香肠那样一条细长的玩艺儿从脸中央茸拉下来。
①内供是内供奉的简称,也叫内供奉僧,侍奉主佛的僧侣。
内供已年过半百,打原先当沙弥子的时候起,直到升作内道场供奉的现在为止,他心坎上始终为这鼻子的事苦恼着。
当然,表面上他也装出一副毫不介意的样子。
不仅是因为他觉得作为一个应该专心往生净土的和尚,不宜惦念鼻子,更重要的还是他不愿意让人家知道他把鼻子的事放在心上。
平素言谈之中,他最怕提“鼻子”这个词儿。
内供腻烦鼻子的原因有二:一个是因为鼻子长确实不便当。
首先,连饭都不能自己吃。
不然,鼻尖就杵到碗里的饭上去了。
内供就吩咐一个徒弟坐在对面,吃饭的时候,让他用一寸宽两尺长的木条替自己掀着鼻子。
可是像这么吃法,不论是掀鼻子的徒弟,还是被掀的内供,都颇不容易。
一回,有个中童子①来替换这位徒弟,中童子打了个喷嚏,手一颤,那鼻子就扎到粥里去了。
这件事当时连京都都传遍了。
然而这决不是内供为鼻子而苦闷的主要原因。
说实在的,内供是由于鼻子使他伤害了自尊心才苦恼的。
①中童子是寺院里供使唤的十二三岁的童子。
池尾的老百姓替禅智内供着想,说幸亏他没有留在尘世间,因为照他们看来凭他那个鼻子,没有一个女人肯嫁给他。
有人甚至议论道,他正是由于有那么个鼻子才出家的。
内供却并不认为自己当了和尚鼻子所带来的烦恼就减少了几分。
内供的自尊心是那么容易受到伤害,他是不会为娶得上娶不上妻子这样一个具体事实所左右的。
于是,内供试图从积极的和消极的两方面来恢复自尊心。
他最初想到的办法是让这鼻子比实际上显得短一些。
他就找没人在场的时候,从不同的角度照镜子,专心致志地揣摩。
他时而觉得光改变脸的位置心里还不够踏实,于是就一会儿手托腮帮子,一会儿用手指扶着下巴额,一个劲儿地照镜子。
可是怎么摆弄鼻子也从不曾显得短到使他心满意足。
芥川龙之介鼻子读后感《鼻子》是日本文学家芥川龙之介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是他最著名和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读完这篇小说之后,我感触良多。
《鼻子》以一个人的鼻子脱离了他的脸,并且变成了一个小孩子,小孩子无时无刻不追求完美的鼻子。
故事发生在明治时代的日本,小说中的主人公,姓柯叶,是一个高官,处于权力的顶峰。
而在他的权力下方,则是担任库备的仆人,他叫铁鼻。
铁鼻一开始被姓柯叶看中,并给予了相当的重用,但是一旦姓柯叶发现了铁鼻的鼻子不合乎常理,他迅速失宠,并成为了姓柯叶眼中的怪物,无法容忍他继续存在。
芥川龙之介以一种夸张的手法,将铁鼻的鼻子的美丑变成了一个人生的全部,人们的审美观念和社会地位完全在于他们的外貌。
这种以“鼻子”作为主题的奇幻故事引起了人们对于自身外貌的反省。
小说写得十分细腻,对于铁鼻的形容如此生动,让人仿佛就能看到“它”在那里动来动去。
在《鼻子》中,芥川龙之介以一种讽刺的语调展现了人们对外貌的过度追求。
无论是姓柯叶还是其他人,都对铁鼻的鼻子感到十分反感,甚至认为铁鼻的存在就是对整个社会的威胁。
这种对外貌的过分重视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虚伪,并引起了对人性的深深思考。
人们常常说“人不可貌相”,但却常常在心中给予别人一个标签,轻易地判断一个人的品格和能力,而完全忽视了内在的美丽。
芥川龙之介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外表并不是衡量一个人的尺度,判断一个人好坏应该看其内在的道德品质和人格。
正如铁鼻是一个有为有守的仆人,他尽职尽责、为人正直,但外表的不完美让他失去了一切,并成为了众人嘲笑和排斥的对象。
芥川龙之介反思了人性中的偏见和狭隘,告诉我们真正重要的是内在的美德和品质。
此外,《鼻子》也让我想起了社会中的歧视与排斥行为。
铁鼻的经历就像是一次身份的失落,在那个没有鼻子就无法生存的社会中,铁鼻成为了一个被驱逐的“怪物”。
这让我想起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比如对于同性恋、少数民族、身体残疾者等群体的歧视。
我们常常以外在的少许差异就对他们进行评价和评判,忽视了他们的独特性和自己的偏见。
解读芥川作品《鼻》中的人~厶”姚岚(燕山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摘要:通过对日本近代著名短篇小说家芥川龙之介的成名作‘鼻>中人物心理的剖析,解读人性的自私、脆弱、甚至残忍。
从而进一步体会作者内心的痛苦、悲观与孤独。
关键字:人性;利己主义;病态心理;不信任感芥川龙之介(1892—1927)是日本近代杰出的短篇小说家.他在其短短的35岁生涯中创作了140余篇小说.大都是短篇。
芥川早期作品中的<鼻》就曾受到其老师日本文学大师夏目漱石的高度赞扬,而山本有三甚至说:“<鼻》精彩得足可选进国家选定的教科书中去。
”<鼻》(1916)取材于<今昔物语》和<宇治拾遗物语>。
主要讲述的是内供奉僧因为长着一个硕大的鼻子而苦恼.想尽办法使其变小。
但都徒劳,旁观者表示出些许的同情甚至出谋划策。
可是当内供奉僧鼻子变正常后,反遭人嗤笑愚弄.致使他又盼望恢复原状。
只为不再被人笑话。
芥川龙之介前期的作品都是这样主要以历史题材为主.借用鲁迅先生的话“他多用旧材料。
有时近于故事的翻译。
但他的复述故事并不专事好奇,还有他的更深的根据:他想从含在这些材料里的古人的生活当中.寻出与自己的心情能够贴切的触着的或物。
因此那些古代的故事经他改作之后。
都注进新的生命去,便与现代人生出于系来了。
”f11可能也正是由于芥川善于借古喻今.善于把握亘古不变又瞬息万变的人。
心”的缘故,他的作品虽惜字如金。
但却能触及人心灵深处。
1.内供奉僧的心理历程及表现。
一心渴仰着将来的净土的”内供奉僧生活上受到长鼻子的困扰,但更。
不愿意有人知道他介意于鼻子的事”,比起外在的不便。
鼻子对他内心的困扰更大。
正如文中所说:“内供之所以为苦者.其实却在乎因这鼻子而伤了自尊心这一点。
”内供实为普通凡人。
却勉强作出一副超凡脱俗无所顾念的高僧模样。
一方面为了维护自己的高僧身份。
另一方面为了保护自己脆弱的心灵。
内供为了“要将这自尊心的毁损恢复过来”.想尽各种办法,甚至希望别人或书中人物有跟自己一样的鼻子。
浅析芥川龙之介的《鼻子》——从“和”文化角度考察芥川龙之介作为日本文学史上的巨匠,他的作品充满了深刻的思索和对人性矛盾的描摹。
《鼻子》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描述了一个人因为自己的鼻子与别人不同而引起的种种困扰,以及最终成功将鼻子拔下的故事。
本文旨在从“和”文化角度考察这个作品,探讨其中蕴含的深刻思想。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和”文化的基本概念。
日本文化中的“和”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指和谐、统一、凝聚,具有凝聚力的东西,二是指与人际之间的互动关系,即“和关系”。
这种文化在日本人的生活中处处可见,无论是家庭、公司、学校还是政治体制,都非常注重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方式。
回到《鼻子》这个作品,我们可以从主人公高峰先生的行为中看到“和”文化的影响。
高峰先生因为自己的鼻子异常大,引发了周围人的嘲笑和不满,他也因此感到自卑和孤独。
然而,在他试图寻找一种改变自己的方法时,他并没有选择跟别人不同的道路,而是遵从了“和”文化的原则,尽可能地让自己与周围人保持一致,例如购买同款的鼻子模具、穿着与别人相同的衣服等等。
这种行为体现了日本文化中“和”关系的重要性,即通过与周围人相似的行为来达到和谐、融合的目的。
此外,我们还可以从主人公最终将鼻子拔掉的行为中看到“和”文化的影响。
虽然这个行为看起来很极端,但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仍然体现了日本文化中的和谐思想。
在日本传统社会中,个人主义和自我表达并不被视为优秀的品质,相反,群体利益和考虑周围人的感受更受重视。
因此,在高峰先生觉得自己的鼻子会给周围人带来烦恼时,他选择将鼻子割掉,以达到一个和谐的状态。
除此之外,这个作品中还有其他引人深思的问题,例如个体与群体的关系,身体与身份的关系等等,这些都可以从更深层次的“和”文化角度去探讨。
总之,芥川龙之介的《鼻子》是一个充满了深刻思考的作品,通过对“和”文化的考察,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其中隐藏的思想。
芥川龙之介《鼻子》赏析芥川龙之介《鼻子》赏析芥川龙之介(1892年3月1日-1927年7月24日),号“澄江堂主人”,俳号“我鬼”,日本小说家。
本姓新原,幼年即过继于其舅父,改姓芥川。
芥川龙之介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写了超过150 篇小说。
他的极短篇小说篇幅很短,取材新颖,情节新奇甚至诡异。
作品关注社会丑恶现象,但很少直接评论,而仅以冷峻的文字和简洁有力的语言来陈述,让读者深深感觉到其丑恶性,这使得他的小说即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又成为当时社会的缩影,其代表作品如《罗生门》和《竹林中》、《蜘蛛之丝》等已然成为经典之作,甚至翻译为汉语,选入台湾的高中国文课文。
《鼻子》是他的初期创作的小说,也是他的成名作,发表于1916 年《新思潮》创刊号上。
其冷峻的言语,细腻的心理刻画,深刻的人性批判为人惊叹。
小说发表后立即得到了日本文学大家夏目漱石的认可,他认为“那样的作品再写上二、三十篇当会成为文坛上无与伦比的作家”。
而这的确得到了验证,芥川后来成为了新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家,在日本文坛史上有着无法取代的地位。
《鼻子》讲述的是一个名为禅智内供的和尚为异乎常人的鼻子所苦的故事。
内供的鼻子长五六寸,从上唇挂到了下巴。
这种奇特的鼻子不仅给他的生活带来了不便,也带来了他人异样的目光及嘲笑,因而极大地伤害了他的自尊心。
内供表面装作毫不在意,私底下却尝试众多方法意图让鼻子变短。
然而不论是揣摩鼻子看上去比实际短的方法,或是在现实及佛典中寻找有同样鼻子的人,还是运用各种奇特药方进行医治,内供的现状都没有得到实质的改变。
后来,一个因事上京的弟子得到了一个秘方。
内供的鼻子经热水烫,脚踏,抽油脂等步骤终于变短,内供感到十分愉悦。
然而人们对于从不幸中解脱的内供抱有明显的敌意,他们比原先更刻薄地嘲笑他。
因而,内供又陷入了烦恼中。
一天夜里,因鼻子充满了水气,内供的鼻子又恢复了原样。
于是内供又恢复了神清气爽的心情:“这下,一定再没有人笑了。
”《鼻子》通过内供的心理变化来展开,一开始就直述了鼻子的奇特外形,表明了内供的苦恼。
78芥川龙之介《鼻子》——论内供的悲剧性吕 曼 重庆大学摘要:《鼻子》于1916年发表于《新思潮》是芥川龙之介的初期作品,小说的内容主要取材于日本古代故事集《今昔物语》,围绕着一个半百和尚内供的鼻子而展开一系列悲喜剧。
本小论试图从心理角度分析造成内供悲剧性的原因。
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无法正确审视自我、二是对他人行为的敏感、三是个人无法反抗大众的软弱。
关键词:鼻子;分析一、《鼻子》内容介绍小说主人公内供长着又丑又长的鼻子,不仅给他带来生活上的不便,还招来了周围异样的眼光和嘲笑,因此十分苦恼,于是他开始尝试各种方法来缩短鼻子。
一天,他在弟子找来的偏方帮助下,终于缩短了自己的鼻子。
在他以为这下没人因鼻子再嘲笑自己的时候,现实却是大家对于摆脱痛苦的内供报以更大的嘲讽。
内供十分后悔,竟开始怀念起以前的长鼻子。
一天早上,内供用手一摸发现自己长鼻子回来了,再次如同当时缩短鼻子时一样开心的以为“这下,总该没人嘲笑我了吧”。
小说直接刻画人物内心矛盾复杂的心理的同时也明显指责了旁观者的利己主义。
二、《鼻子》内容分析(一) 无法正确审视自我在开头部分表述是“提起禅智内供的鼻子,池尾无人不晓”。
在这里并未表述说“提起禅智内供这个人”而是“禅智内供的鼻子”是无人不晓的。
也就是说提到内供就等于内供的鼻子。
在这里不仅是旁观者,甚至连内供自己都默认了这一点,如文中提到:“内供不厌其烦地端详这些人的脸。
因为哪怕一个也好,他总想找个鼻子跟自己一般长的人,聊以自慰。
所以他既看不见深蓝色绸衣,也看不见白单衫。
至于橙黄色帽子和暗褐色僧袍,正因为平素看惯了,更不会映入他的眼帘。
内供不看人,单看鼻子。
”可以看出内供与人交往的基准是建立在鼻子之上的。
在这里无论是内供还是旁观者都在以“鼻”取人,内供与他人之间的距离就在于一个“鼻子”,因为一个缺陷而阻挡了直面彼此内心的机会。
而为了缩短这种距离,内供使用了各种方法使鼻子看起来短一些,并寻找和自己一样的鼻子,然而内供在表面却装作毫不在乎鼻子的样子。
芥川龙之介鼻子读后感芥川龙之介的短篇小说《鼻子》是一部充满荒诞与幽默的作品。
通过对主人公高鼻子官员和他鼻子脱离的故事,芥川龙之介展现了对社会等级观念和自我认知的深刻思考。
在阅读完这部小说后,我对作品中的一些主题和意义产生了一些感悟和思考。
首先,作品中对社会等级观念的讽刺和批判是非常明显的。
高鼻子官员因为自己的高大鼻子而自视甚高,对他人傲慢无礼。
而当他的鼻子脱离了他的脸,却变成了一个有思想有情感的人形鼻子,最终还成为了一个高官,这种颠覆了社会等级观念的情节让人不禁会心一笑。
作品中对社会等级观念的批判,让人深思自己对社会地位和身份的看法,以及这些看法对他人的影响。
其次,作品中对自我认知和自我价值的思考也是非常深刻的。
高鼻子官员因为自己的长鼻子而自视甚高,但当鼻子脱离了他的脸,他却陷入了自我怀疑和自卑之中。
这种对自我认知的颠覆和对自我价值的怀疑,让人不禁思考自己对自己的认知和价值的看法。
作品中通过高鼻子官员的遭遇,提醒人们要审视自己的自我认知和自我价值,不要因为外在的因素而过分自负或自卑,要有正确的认识和评价自己。
另外,作品中对人性的揭示也是非常深刻的。
高鼻子官员因为自己的鼻子而自视甚高,对他人傲慢无礼,但当鼻子脱离了他的脸,他却陷入了自我怀疑和自卑之中。
这种对高鼻子官员的人性的揭示,让人不禁思考人性的复杂和多变。
作品中通过高鼻子官员的遭遇,提醒人们要审视自己的人性,不要因为外在的因素而过分自负或自卑,要有正确的认识和评价自己。
总之,芥川龙之介的《鼻子》是一部充满荒诞与幽默的作品,通过对主人公高鼻子官员和他鼻子脱离的故事,深刻思考了社会等级观念、自我认知和人性等主题。
作品中对这些主题的揭示和思考,让人不禁对自己和社会产生了一些深刻的感悟和思考。
希望通过对这部作品的阅读,能够让人们更加深入地思考自己和社会,以及对待他人和自己的态度。
芥川龙之介鼻子读后感芥川龙之介的短篇小说《鼻子》是一部充满荒诞和幽默的作品。
故事以一个普通的官员鼻子突然脱离他的脸并拥有了自己的意识和身体为开端,而后发展成了一系列离奇的事件。
这个故事让我深刻地思考了人性、社会和自我认知。
故事一开始,主人公高阶官员高津发现自己的鼻子竟然在一个清晨离开了自己的脸,成了一个有意识的个体。
这一情节就让人忍俊不禁,不禁让人想象鼻子离开后会有什么样的生活。
接下来,高津在街上碰到了自己的鼻子,而鼻子竟然已经成了一个高级官员,还有自己的家庭和社交圈子。
这种离奇的情节让人忍俊不禁,同时也让人深思,人的身体和意识竟然可以分离,这是怎样的一种荒诞和幻想。
在故事中,鼻子和高津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也十分引人注目。
鼻子为了保护自己的地位和尊严,甚至不择手段地对付高津,这种互相对立的关系让人不禁想起了人与自我之间的矛盾。
在这个社会中,人们常常为了自己的利益和地位而不择手段,甚至背叛自己的原则和良心。
这种冲突和矛盾也让我深深地反思了人性和社会的黑暗面。
在故事的结尾,高津终于找到了自己的鼻子,并将其重新接回了自己的脸上。
而这一切似乎只是一个梦境,高津发现自己的鼻子从来没有离开过自己的脸。
这种荒诞和离奇的结局让人不禁感叹人的意识和现实之间的错位和幻觉。
人们常常为了自己的欲望和幻想而忽略了现实,这种错位和幻觉也让我深深地反思了自我认知和人生的意义。
总的来说,芥川龙之介的《鼻子》是一部充满了荒诞和幽默的作品。
故事中的情节和人物让人忍俊不禁,同时也让人深思人性、社会和自我认知。
通过这个故事,我深刻地反思了人的身体和意识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的欲望和幻想对现实的影响。
这部作品让我收获颇丰,也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了人性和社会。
芥川龙之介鼻子读后感这篇小说一上来就把焦点放在了禅智内供那长长的鼻子上。
你能想象一个人的鼻子长得像根香肠似的,从脸中间耷拉下来吗?这鼻子可把内供折磨得够呛。
他因为这个鼻子啊,在生活里各种不自在。
比如说,他吃饭的时候,那鼻子就像个捣乱的小鬼,老是碍事儿,得让小和尚帮忙托着才能顺利吃上一口。
这画面感,就像你本来开开心心准备大快朵颐,结果有个大物件在你面前晃悠,挡着你的嘴,多闹心啊。
内供呢,老是因为这鼻子觉得自己低人一等。
他特别在意别人的眼光,老是觉得周围的人都在暗地里嘲笑他。
这让我想起生活里那些特别敏感的人,别人一个小眼神,就觉得是在针对自己。
其实啊,很多时候可能人家根本没那意思,都是自己心里在作祟。
内供也是,他老是觉得自己的鼻子是个天大的耻辱,就拼命想办法把鼻子变短。
当他终于通过一些法子让鼻子短了之后,你以为他就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了吗?才不是呢!那些之前同情他的人,现在看他鼻子短了,态度居然变得很奇怪。
之前同情他的人现在好像有点失望,甚至有点嫉妒。
这就很讽刺了,人啊,有时候就是这么奇怪。
内供呢,还老是担心鼻子再变长,整天提心吊胆的。
芥川龙之介就这么通过内供的鼻子,把人性的复杂和矛盾给扒拉出来了。
他让我看到,人在面对别人的不幸时,那种同情可能不是纯粹的,里面还夹杂着一种优越感。
而当别人的不幸消失了,自己心里又会不平衡。
还有像内供这样的人,太在乎别人的看法,自己的喜怒哀乐都被别人的眼光牵着走。
这就告诉我们啊,活在这个世界上,要是老是看别人的脸色,老是纠结于自己那些外在的东西,不管是像内供的长鼻子这样的生理特征,还是别的什么,那可就太累了。
我们得活出自己的样子,别让别人的看法像个紧箍咒一样套在自己头上。
这篇小说就像一面镜子,让我照见了人性中的这些小九九,虽然有点扎心,但还挺有意思的。
鼻芥川龙之介引言《鼻》是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的一部短篇小说,被誉为日本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对《鼻》进行全面详细、完整且深入的分析,探讨其主题、情节、人物以及语言运用等方面。
主题《鼻》主要探讨了人性中的虚荣心和自卑感,以及社会对外貌标准的过度关注。
通过描写主人公野口独一郎因为自己的大鼻子而感到自卑,并因此陷入一系列荒谬而离奇的事件中,芥川龙之介展现了人类对外貌的病态追求和对他人评价的荒谬性。
情节故事发生在明治时代末期的东京。
野口独一郎是一个外科医生,但他最大的困扰是自己那只异常庞大无比的鼻子。
他试图隐藏自己的缺陷,但却被误认为是一个由于割掉自己鼻子而变得更丑陋的怪物。
野口独一郎的鼻子渐渐变得自立了。
它离开了主人,开始穿梭在东京的大街小巷,引起了众人的瞩目和讨论。
最终,鼻子回到了野口独一郎的身体上,但却不再是原来的鼻子,而是一个更加完美和漂亮的鼻子。
人物野口独一郎野口独一郎是本故事的主人公,他是一个外科医生。
他因为自己庞大的鼻子而感到自卑,并试图隐藏自己的缺陷。
但他的鼻子却脱离了他的控制,引发了一系列荒谬事件。
鼻子故事中的鼻子被赋予了独立意识和行动能力。
它对野口独一郎产生了厌恶,并离开了他。
它穿梭在东京城中,引起众人围观和议论。
最终,它回到了野口独一郎身上,变成了一个更加完美和漂亮的鼻子。
语言运用芥川龙之介在《鼻》中运用了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和叙述技巧,使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夸张芥川龙之介通过夸张的手法描绘了野口独一郎的大鼻子。
他将鼻子描述成“庞大得令人难以想象”,并赋予了它独立意识和行动能力。
讽刺作者通过讽刺的方式揭示了社会对外貌标准的过度关注和评价他人的荒谬性。
众人对野口独一郎的鼻子产生了过度关注和议论,甚至认为他割掉了自己的鼻子。
反讽芥川龙之介运用反讽手法表达了对社会虚荣心的批判。
野口独一郎原本因为自己的大鼻子而感到自卑,但当他拥有一个完美漂亮的鼻子时,却再也不满足于现状。
结论《鼻》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和丰富想象力的作品,通过揭示人类虚荣心和社会对外貌标准的过度关注,引发读者对自身审美观念和价值观念的反思。
鼻芥川龙之介译文
鼻,芥川龙之介
鼻,是日本文学大师芥川龙之介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
故事以主人公高鼻子官僚桂木义三郎的鼻子突然脱离他的脸而展开。
这个突如其来的事件引发了桂木义三郎内心深处的恐惧、痛苦和迷茫。
故事一开始,桂木义三郎醒来后发现自己的鼻子不见了。
他感到非常绝望和困惑,立刻去寻找它。
然而,在他的寻找过程中,他遭遇到了一系列令人难以置信的境遇。
他发现自己的鼻子竟然获得了意识和自主性,它成了一个完整的人格存在,比他自己还要高贵和出众。
鼻子甚至成功升职为一名高级官员,引起了社会上的广泛关注和赞誉。
相比之下,桂木义三郎变得越来越渺小和无足轻重。
故事通过讽刺的手法,揭示了社会中人们对外貌的过分重视和尊卑观念的荒谬。
桂木义三郎的鼻子离开他后,他的社会地位和自尊心瞬间荡然无存。
他发现自己只是一个普通人,被社会忽视和遗弃。
芥川龙之介通过这个荒诞的故事,探讨了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们在外貌和地位面前的虚荣与自卑。
故事中的桂木义三郎在鼻子离开后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怀疑和自卑之中。
他开始追溯自己的一生,思考自己的存在意义和价值。
他的经历让读者思考一个人到
底是什么,是由外貌和地位来定义的,还是由内在的品质和价值所决定的。
《鼻》是一部典型的芥川龙之介作品,它以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洞察力揭示了人性中的弱点和矛盾。
通过鼻子的离奇故事,芥川龙之介探讨了自我认同、社会压力和心灵困境等主题,引发了读者对于身份认同和社会角色的思考。
这部作品在日本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被认为是芥川龙之介的代表作之一。
光明的背面
——评《鼻子》《鼻子》,取材于《今昔物语》及《宇治拾遗物语》中一个相似的故事,以现代社会的视角加以改写而成。
它是日本小说家芥川龙之介的成名作,其冷峻的言语,细腻的心理刻画,深刻的人性批判为人惊叹。
小说发表后立即得到了日本文学大家夏目漱石的认可,他认为“那样的作品再写上二、三十篇当会成为文坛上无与伦比的作家”。
而这的确得到了验证,芥川后来成为了新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家,在日本文坛史上有着无法取代的地位。
《鼻子》讲述的是一个名为禅智内供的和尚为异乎常人的鼻子所苦的故事。
内供的鼻子长五六寸,从上唇挂到了下巴。
这种奇特的鼻子不仅给他的生活带来了不便,也带来了他人异样的目光及嘲笑,因而极大地伤害了他的自尊心。
内供表面装作毫不在意,私底下却尝试众多方法意图让鼻子变短。
然而不论是揣摩鼻子看上去比实际短的方法,或是在现实及佛典中寻找有同样鼻子的人,还是运用各种奇特药方进行医治,内供的现状都没有得到实质的改变。
后来,一个因事上京的弟子得到了一个秘方。
内供的鼻子经热水烫,脚踏,抽油脂等步骤终于变短,内供感到十分愉悦。
然而人们对于从不幸中解脱的内供抱有明显的敌意,他们比原先更刻薄地嘲笑他。
因而,内供又陷入了烦恼中。
一天夜里,因鼻子充满了水气,内供的鼻子又恢复了原样。
于是内供又恢复了神清气爽的心情:“这下,一定再没有人笑了。
”
《鼻子》通过内供的心理变化来展开,一开始就直述了鼻子的奇特外形,表明了内供的苦恼。
内供是个地位高贵的僧人,他曾花费几年时间抄写《法华经》。
他要会见来访池尾的侍者,教导前来承教的下法师,并希望成为“一心渴仰着将来的净土的和尚”。
然而这样一个本应不为世俗所动的高僧却也在为自己的外表而苦恼。
这种对立具有强烈的讽刺,它暗示着即便是具有宗教意识的佛门弟子,也具有最为普遍的人性弱点。
在恢复损毁的自尊心方面,内供采用了消极与积极的方法。
对着镜子揣摩使鼻子看上去比实际短的方法以及在现实,佛典中找寻拥有同样鼻子的人都非常贴近现实。
前者是希望通过揣摩给自己心理暗示,让内心得到平静。
后者则是在社会群体中寻求与自己有同样遭遇的人,减弱强烈的孤独自卑感。
在某种程度上,这些寻求心理安慰的方式类似于阿Q的精神胜利法。
当然内供也采取了积极地治疗方法,但一切都没有奏效。
芥川在安排这段材料时,对消极的方法进行了详细地描绘,而对积极的方法则一笔带过。
这种详略的安排十分有效地表现了内供自尊的脆弱,也使得文章更为紧凑。
对鼻子的治疗是文章的一个转折点,内供有了更强烈的情绪起伏,文章也暴露出了更多人性的丑陋面。
在得知弟子有治疗鼻子秘方之时,内供装作毫不在意,却暗示弟子劝说他试用此方法。
内供的好面子,虚荣在此展露无疑。
在治疗时,内供既带有紧张的期盼,又带有不快的疑心,这种敏感多疑的性格在之后也有所表现。
当鼻子如愿变短时,内供的欣喜则是显而易见的。
然而鼻子变短的内供却得到了更刻骨的嘲讽。
从沙弥到内道场侍奉,五十多岁的内供一直为长鼻子所苦。
然而他半辈子的期盼达成后却并没有获得理想中的友好对待与尊重。
这种愿望的破灭揭示了主人公悲剧命运的实质:他选择了世俗的文化标准来界定自我,只有符合了社会群体的共同需求才能聊以自慰。
因而,他失去了真我。
鲁迅曾评价芥川:“他的作品所用的主题,最多的是希望已达之后的不安,或者正不安时的心情。
”内供所经历的正是希望达成后的不安,因而他脾气变得暴虐。
责骂他人,痛打恶作剧的童子都是这种情绪的表现。
在内供鼻子变长后,内供的自语“既这样,一定再没有人笑了”则成为了文章悲剧性的结尾。
导致内供的一系列的心理变化的原因,是旁人的态度。
当内供的鼻子落到了粥里,这故事立刻就传遍了京都;池尾的百姓们将内供的鼻子与出家联系起来,认为他是因这鼻子才当了和尚;当内供的鼻子变短后,侍者,中童子,下法师们或大笑,或暗笑,其嘲讽之意比之前更明显。
池尾的百姓,中童子,侍者,下法师象征着当时的世俗民众。
他们有着旁观者的利己主义,习惯从别人的不幸中获取心理安慰,而对于从不幸中解脱出来的人则有着强烈的敌意。
这正是芥川龙之介所竭力批判的人性的丑陋面。
《鼻子》创作之时正值日本进入垄断资本主义社会的时期。
日
本正在进行帝国主义扩张,军事力量十分强大。
但这一时期不同阶级之间的对立也愈加尖锐,资本家甚至百姓的利己主义成为严峻的社会问题。
资本主义的虚伪,个人私欲主义的弥漫使得日本社会呈现病态景象。
事实上,即便是在文明高度发展的当代,这种利己主义依然存在。
人性的黑暗并没有得到彻底的感化,根除。
这或许也是《鼻子》在当今仍然有它的教育意义的原因吧。
芥川龙之介对于人性的刻画是非常成功的,这在他所写的《罗生门》、《竹林中》、《地狱变》等小说中可见一斑。
他早期的作品取材于历史小说,加以改写以突显现实性的主题。
评论家柄谷认为芥川龙之介的观察基点是无中心的,片段的和诸多关系的视点。
然而这在某种程度上不仅没有影响到小说的整体性,反而使小说的主题趋向多重化,并且它们最终又不约而同地指向了对人性黑暗面的揭露。
光明的背面即是黑暗。
正因为对黑暗的揭露,我们才能明白人性光明之伟大。
揭露人性丑陋,让人们对人性的弱点有正确的认识并加以根除,这或许才是芥川龙之介撰写《鼻子》这类针砭时弊的小说的良苦用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