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125从国际收支角度看人民币
- 格式:doc
- 大小:53.00 KB
- 文档页数:6
2014年中国国际收支报告国家外汇管理局国际收支分析小组2015年3月31日内容摘要2014年,全球经济延续缓慢复苏态势,各国经济运行和货币政策取向出现分化,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加大。
我国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改革和结构调整稳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明显增强。
2014年,我国国际收支在振荡中趋向基本平衡。
经常项目顺差2197亿美元,较上年增长48%,与GDP之比为2.1%,仍处于国际公认的合理水平之内。
其中,货物贸易顺差增长32%,服务贸易逆差扩大54%。
同时,跨境资本流动的波动性明显增强。
第一季度延续了2013年底的净流入态势,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940亿美元。
第二季度以来,受国内外经济金融环境变化、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等因素共同影响,资本和金融项目转为逆差,二至四季度累计逆差557亿美元。
具体来看,直接投资持续较大规模净流入;证券投资、其他投资等非直接投资形式的跨境资本由净流入转为净流出,主要体现了境内主体持汇意愿增强和对外偿债加快。
2014年,我国新增储备资产1178亿美元,较上年下降73%,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1.1%,较上年回落3.4个百分点。
2015年,预计我国国际收支仍将保持“经常项目顺差、资本和金融项目双向波动”的格局。
外汇管理部门将主动适应国际收支形势的新常态,以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为目标、以防范跨境资本冲击为前提,继续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积极推动外汇市场发展,稳步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等关键改革,加快构建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下的外债和资本流动管理体系,完善外汇储备经营管理。
目录一、国际收支概况 (6)(一)国际收支运行环境 (6)(二)国际收支主要状况 (9)(三)国际收支运行评价 (17)二、国际收支主要项目分析 (20)(一)货物贸易 (20)(二)服务贸易 (24)(三)直接投资 (29)(四)证券投资 (32)(五)其他投资 (34)三、国际投资头寸状况 (39)四、外汇市场运行与人民币汇率 (45)(一)人民币汇率走势 (45)(二)外汇市场交易 (49)五、国际收支形势展望 (57)专栏1.净误差与遗漏负值≠资本外逃规模2.“海淘”带动我国跨境电子商务外汇收支快速增长3.当前服务贸易收支状况基本正常4.宏观审慎管理在银行外汇收支管理中的实践5.浅析当前外汇衍生产品套期保值成本6.新兴市场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组合调整的理论与实践图1-1 2007-2014年主要经济体季度经济增长率1-2 2012-2014年全球股票、债券、商品和货币市场指数1-3 2008-2014年我国季度GDP和月度CPI增长率1-4 2000-2014年各影响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1-5 2001-2014年经常项目主要子项目的收支状况1-6 2001-2014年资本和金融项目主要子项目的收支状况1-7 2001-2014年外汇储备增加额与外汇储备余额1-8 1990-2014年经常项目差额与GDP之比及其结构1-9 2011-2014年境内新增外汇存贷款与贷存比1-10 2004-2014年其他投资项下资产负债结构2-1 2001-2014年我国进出口总体情况与外贸依存度2-2 2000-2014年我国按贸易方式划分的进出口贸易比重2-3 2000-2014年我国按外贸主体划分的进出口贸易比重2-4 2004-2014年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收支总额比较2-5 2004-2014年服务贸易收支情况2-6 2009-2014年旅游逆差对服务贸易逆差贡献度2-7 2014年我国对主要贸易伙伴服务贸易收支情况2-8 2000-2014年基础性国际收支差额与GDP之比2-9 2000-2014年外国来华直接投资状况2-10 2000-2014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状况2-11 2014年我国非金融部门对外直接投资流出分布2-12 2000-2014年跨境证券投资净额2-13 2000-2014年其他投资各组成部分净额3-1 2004-2014年我国对外金融开放度3-2 2004-2014年末我国对外金融资产、负债及净资产状况3-3 2004-2014年末我国对外金融资产结构变化3-4 2004-2014年末我国对外负债结构变化3-5 2005-2014年我国对外金融资产负债收益率4-1 2014年境内外人民币对美元即期汇率走势4-2 全球主要发达和新兴市场货币对美元汇率变动4-3 1994年1月-2014年12月人民币有效汇率走势4-4 2014年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对美元即期交易价波动情况4-5 2012年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6个月隐含波动率4-6 2013年以来境内外人民币对美元远期市场1年期美元升贴水点数4-7 2013年以来境内人民币与美元利差(6个月期限)4-8 境内外人民币对美元即期汇率价差4-9 2002-2014年中国外汇市场交易量4-10 2012-2014年银行对客户远期结售汇交易量4-11 2014年银行对客户远期结售汇的交易期限结构4-12 中国外汇市场的参与者结构4-13 2005-2014年银行间外汇市场外币对即期交易量C1-1 1994-2014年我国误差与遗漏规模及占比情况C1-2 各国误差与遗漏规模比较C2-1 2014年支付机构跨境电子商务外汇收支C3-1 2000-2014年入境游客与内地居民出境人次C3-2 1994-2014年货物和服务贸易差额及其与GDP之比C4-1 2010-2012年未到期远期差额和收付实现制头寸比较情况C4-2 2013-2014年境内外汇贷存比与银行外汇头寸变动C5-1 境内市场人民币对美元即期和远期汇率C6-1 巴西政策组合调整C6-2 墨西哥政策组合调整C6-3 俄罗斯政策组合调整表1-1 2008-2014年中国国际收支顺差结构1-2 2014年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3-1 2014年中国国际投资头寸表4-1 2014年中国外汇市场交易概况一、国际收支概况(一)国际收支运行环境2014年,我国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复杂严峻,全球经济曲折复苏,国内经济保持在合理区间运行但下行压力有所增加,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弹性明显增强,我国国际收支在振荡中趋向基本平衡。
2004年至2014年国际收支分析报告2004至2014年我国国际收支情况单位:亿美元2004年至2014年国际收支分析报告2004年至2014年期间,全球经济迅速发展,各国经济运行和货币政策取向各不相同,国际金融市场变化较大。
我国在此期间,积极跟随全球经济发展的脚步,稳步推进改革。
以下就2004年至2014年我国国际收支的特点、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进行分析。
一、我国国际收支特点1、我国的“双顺差”由2004年以来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可以看出,我国经常项目顺差主要来自于商品出口顺差这一项,历史上其对经常项目顺差的贡献度高达90%。
但是要注意到这里的商品出口主要指的是加工贸易商品出口,一般贸易商品出口顺差只占很少的一部分。
同时资本项目也长年保持顺差,形成罕见的“双顺差”,这样就导致了我国近几年官方储备持续高速增长,而且增速呈加快趋势。
根据上图,可以看出我国的“双顺差”的主要来源是:①、货物贸易顺差是经常项目顺差持续扩大的主要来源②、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波动幅度较大。
2、储备资产逐年增加,且增长趋势趋于平缓。
3、2004—2013年的10年间净误差与遗漏项目的差额从贷方向借方转移,并于2009年由贷方变成了借方,达到-414亿美元,此后还不断变化,但一直在合理范围之内。
二、我国国际收支现状的形成改革开放以来,外商直接投资大规模流入我国,形成我国国际收支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
在优惠产业政策的引导下,外资的流入促进了我国加工贸易的迅速发展。
这在国内需求不足的情况下形成了巨大的出口压力,从而造成了我国经常项目的持续顺差。
因此,近年来我国国际收支持续大额“双顺差”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现象。
(一)全球性的经济发展不均衡现象全球低利率时代的到来以及产品内分工的兴起为我国成为“世界工厂”提供了可能。
1985年9月“广场会议”后,西方主要工业国家货币对美元的汇率开始上升,由此造成除美国以外各国净出口的下降或增长势头减弱。
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分析——以2014年上半年为例国际收支平衡表是国际收支核算的重要工具和表现形式。
它集中反映了一国对外经济交易的规模和结构。
通过对国际收支平衡表有关资料进行全面的深入的分析,可以评价一国的经济地位及其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能力,发现问题,找出症结,寻求对策,为国家的宏观经济管理与调控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
本文以2014年上半年的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为例,对国际收支平衡表展开包括总量和结构分析、差额分析的常规分析。
(一)国际收支总量及其结构分析根据2014年上半年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得出,2014年上半年中国的货物和服务出口总计为11780亿美元,进口总计10912亿美元,分别占当年经常账户收入、支出的89.86%和88.68%。
其中,货物出口为10677亿美元,货物进口为9184亿美元,分别占当年经常账户收入、支出的81.44%和74.64%;服务出口为1103亿美元,服务进口为1727亿美元,两者分别占2014年经常账户收入支出的8.41%和14.03%。
这说明货物和服务贸易占中国经常账户的绝大比重,其中又以货物贸易为主,服务贸易的规模较小。
2014年上半年中国的资本和金融账户流入资金总计为12248亿美元,流出资金总计11471亿美元。
其中,金融项目流入资金12236亿美元,流出资金11454亿美元,分别占资金和金融项目流入资金、流出资金总量的99.90%和100.6%;直接投资流入资金1838亿美元,流出资金908亿美元,两者分别占金融项目流入流出资金的15.02%和7.93%。
这说明金融项目占中国资本和金融账户的绝大比重。
(二)国际收支差额及其平衡分析对于国际收支本身,则往往是不平衡的,为了对一国的国际收支平衡状况进行分析,我们还需要在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基础上计算各种国际收支差额。
2014年上半年年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经常项目顺差805亿美元,货物贸易顺差1493亿美元,服务贸易逆差625亿美元,收益顺差55亿美元,经常转移顺差21亿美元,分别占2014上半年经常账户顺差的185.47%,77.64%,6.83%,2.61%。
人民币汇率与国际收支平衡的关联分析人民币汇率的变动对国际收支平衡具有重要影响。
汇率是指一国货币与其他国家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国际收支平衡是指一个国家外汇供求的平衡状况。
本文将从人民币汇率的变动、外汇市场和贸易平衡等方面,分析人民币汇率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的关联。
一、人民币汇率的变动对国际收支平衡的影响人民币汇率的变动对国际收支平衡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首先是直接影响,即汇率变动导致国际收支账户出现盈余或赤字。
当人民币升值时,国内商品价格上升,进口商品相对便宜,国内居民更倾向于购买进口商品,因此会导致国际收支赤字。
相反,当人民币贬值时,进口商品相对贵,国内居民会更倾向于购买国内商品,从而增加出口,减少进口,促使国际收支出现盈余。
其次是间接影响,即汇率变动对其他经济指标的影响间接影响国际收支平衡。
例如,人民币升值会减少出口竞争力,导致出口额减少,进而对国际收支产生负面影响。
而人民币贬值则可以提高出口竞争力,增加出口额,对国际收支产生积极影响。
因此,人民币汇率的变动对国际收支平衡有着显著的影响。
二、外汇市场的作用外汇市场是人民币汇率形成的重要平台。
外汇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决定了汇率的波动。
当人民币需求大于供给时,人民币升值;当人民币供给大于需求时,人民币贬值。
因此,外汇市场的供求变动直接影响着人民币汇率的变动。
外汇市场的交易主体包括国际投资者、跨国企业、金融机构等。
他们通过买卖外汇来进行投资或者支付国际贸易款项。
外汇市场的交易活动会引起外汇供求的波动,从而影响人民币汇率的变动。
例如,如果国际投资者对中国的投资兴趣增加,将导致人民币需求增加,人民币升值。
相反,如果投资者对中国的投资兴趣减少,将导致人民币需求减少,人民币贬值。
三、贸易平衡的作用贸易平衡是指一个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出口和进口之间的平衡状态。
贸易平衡对国际收支平衡和人民币汇率有着重要影响。
当一个国家的贸易顺差增加时,出口额大于进口额,将导致该国的国际收支出现盈余。
2014年我国国际收支情况分析2014年,我国主动适应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实现了国际收支平衡表下“经常项目顺差、资本和金融项目逆差”的基本平衡,在实现国际收支平衡之路上又迈出了一大步。
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13148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30%。
资本和金融项目逆差5939亿元人民币。
合并来看,2014年我国国际收支顺差7209亿元人民币。
此外,2014全年国际储备资产增加7209亿元人民币。
2014年,我国经常项目顺差与GDP之比较2013年又有所下降。
经常项目顺差占GDP的比值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出一国国际收支平衡状况。
国际上将经常项目差额控制在GDP4%以内视为国际收支平衡的重要指标。
这一比值的不断回落,表明我国国际收支水平的持续改善以及与外部经济的日渐平衡。
从资本和金融项目看,其在2014年二季度开始出现逆差,并逐步上升。
在经常项目顺差,必然形成资本和金融项目逆差的国际经验下,我国国际收支开始呈现新的格局。
这表明我国国际收支自主平衡的能力增强,也体现了藏汇于民政策的积极成效。
图1,2014年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部分)数据来源:国家外管局网站一、“双顺差”对于我国经济的影响自1992年我国实施市场经济体制以来,我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长期处于“双顺差”格局,既“经常项目”和“资本和金融项目”均是顺差。
“双顺差”是一种不合理的国际收支格局,中国的“双顺差”更是同各种制度缺陷、价格扭曲、宏观经济不平衡相联系的。
“双顺差”已经并且正在给中国带来巨大的福利损失。
作为世界的第三大资本净输出国,中国的投资收益一直是负数(2005年是例外)。
与此相对照,作为一个资本净输入国(拥有大量外债),美国的投资收益却一直是正数。
长期的“双顺差”格局对于我国经济的长远持续健康发展是不利的,其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削弱了央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货币政策调控的有效性。
央行旨在弱化基础货币大量投放的负面影响的“对冲”操作带有很大的被动性,限制了央行货币政策调控的空间和主动程度,也影响了央行的政策调控效果。
2014年人民币汇率走势分析摘要:汇率的变动是影响进出口贸易的重要要素之一,而且对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有着重要的影响,从而成为一国经济政策制定的重要考量。
本文通过人民币汇率走势的理论分析、1994年以来人民币升值的原动力及影响因素和人民币升值的影响分析来预测2014年人民币汇率的走势关键词:人民币汇率、人民币升值一.人民币汇率走势的理论分析汇率决定理论主要是购买力平价理论、国际收支理论和资产市场理论。
购买力平价理论认为,汇率主要是由两国货币在其本国所具有的购买力决定的,即两种货币购买力之比决定两国货币的交换比率。
国际收支理论认为汇率决定于外汇的够急于去求,当一国的国际收支顺差时,外汇供大于求,因为汇率下降;党国际收支逆差时,外汇的需求大于供给因为汇率上升;如果外汇收支相等,汇率则处于均衡状态不会发生变动。
资产市场理论认为各国货币的比价决定于各种外币资产的增减,各种外币资产的增减是由于投资者调整其外币资产的比例关系造成的,这种调整往往引起资金在国际间的大量流动,对汇率发生影响,二相对利率水平是资金在国际奖大量流动的原因。
二.1994年以来人民币升值的原动力及影响因素在不同货币制度下,汇率的决定基础是不同的。
在金币本位制度下,各国都规定金币的法定含金量,两种不同货币之间的比价,由他们各自的含金量对比来决定。
即以两种金属货币含金量之比得到的汇价。
在金块本位和金汇兑本位制度下,虽然黄金很少直接充当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黄金储备集中在政府手中,输出入收到极大限制。
此时的货币汇率由纸币所代表的含金量决定,称为法定平价。
而在纸币本位制度下决定货币汇率的基础按马克思的货币理论,纸币是价值的一种代表,两国纸币之间的汇率便可用两国纸币各自代表的价值量之比来确定。
购买力平价理论(G.Cassel,1922)。
其理论的基本思想是:货币的价值在于其具有的购买力,因此不同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取决于他们各自具有的购买力的对比,也就是汇率与各国的价格水平之间具有的直接联系。
“2014年上半年外汇收支数据有关情况”新闻发布会文字实录胡凯红:女士们、先生们,上午好,欢迎大家出席国务院新闻办的新闻发布会。
今天我们请来了国家外汇管理局国际收支司司长管涛先生,请他向大家介绍2014年上半年外汇收支数据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感兴趣的问题。
下面先请管司长作介绍。
2014-07-23 09:37:09 管涛:女士们、先生们,上午好。
欢迎出席今天的新闻发布会,非常高兴又同记者朋友们见面了。
今天我将代表国家外汇管理局通报2014年上半年外汇收支数据,并接受大家的提问。
2014-07-23 09:52:17 管涛:2014年上半年,全球经济总体呈现缓慢增长态势,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复苏的不平衡性依然明显,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出现分化。
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结构调整稳中有进,转型升级稳中有升。
外汇局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不断提高外汇管理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总体看,上半年我国跨境资金流动在振荡中趋向基本平衡。
从银行结售汇数据看,2014年上半年,银行累计结汇5.92万亿元人民币(折合9645亿美元),售汇4.77万亿元人民币(折合7763亿美元),结售汇顺差1.15万亿元人民币(折合1883亿美元)。
从银行代客涉外收付款数据看,2014年上半年,累计涉外收入10.03万亿元人民币(折合1.63万亿美元),对外付款9.50万亿元人民币(折合1.55万亿美元),涉外收付款顺差5289亿元人民币(折合862亿美元)。
2014-07-23 09:52:51 管涛:当前我国外汇收支状况主要呈现以下特点:第一,跨境资金总体呈现净流入态势。
上半年,剔除汇率因素影响(下同),银行结汇同比增长6%,售汇增长0.4%,结售汇顺差增长36%;银行代客涉外收入同比增长15%,对外付款增长20%,涉外收付款顺差下降31%。
第二,近期外汇供求失衡状况明显改善。
从银行结售汇数据看,一季度,银行结售汇顺差1592亿美元,同比增长57%;二季度,结售汇顺差290亿美元,同比下降21%,环比下降82%。
从国际收支角度看人民币国际化尚早
一、布雷顿森林体系中的“特里芬难题”
布雷顿森林体系是美国二战后建立的以美元为霸主地位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但是运行30年左右时间后,发现这种国际货币体系诟病颇多,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以美元和黄金为基础的金汇兑本位制。
其实质是建立一种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基本内容包括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以及实行固定汇率制度。
但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缺陷颇多,最经典为特里芬难题:
布雷顿森林制度以一国货币作为主要国际储备货币,在黄金生产停滞的情况下,国际储备的供应完全取决于美国的国际收支状况:美国的国际收支保持顺差,国际储备资产不敷国际贸易发展的需要;美国的国际收支保持逆差,国际储备资产过剩,美元发生危机,危及国际货币制度。
这种难以解决的内在矛盾,国际经济学界称之为“特里芬难题”,它决定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不稳定性。
图1 美国1960年以来经常项目国际收支情况
二、从国际收支角度看人民币国际化处于起步阶段
1、国际货币几个重要职能:
(1)支付手段,作为支付手段平衡国际贸易逆差。
(2)购买手段,直接利用货币购买商品
(3)财富转移手段。
2、中国目前人民币仅仅和部分国家签订直接清算。
但是人民币还不能成为国际货币。
成为国际货币要求:
(1)强大经济实力和强大国际化金融市场。
只有拥有强大经济实力才能保证信用货币坚挺,另外强大的金融市场能够保证人民币回流,保证人民币外汇储备对冲外汇风险和投资收益。
(2)其他国为获得人民币,必须要求我国经常项目保持逆差,目前我国不存在这样的基础。
也没用做好逆差准备。
三、资本项目未开放情况人民币货币政策影响相对封闭
1、人民币货币政策内生性强,我国货币政策降息对投资于我国的国外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影响不大。
主要原因:
(1)我国目前经济增长率依然属于比较高水平,能够维持一定资本回报率。
(2)我国外汇储备主要为经常项目顺差获得,而外汇储备大部分又以美国国债形式回流美国,外债依存度低,和东南亚金融危机不同。
东南亚金融危机原因:
1)严重依靠外资发展经济
2)经常项目逆差严重
3)美元升值情况下,本币美元相应的贬值,汇率僵化
4)房地产市场风险暴露,银行坏账上升,经济面临信用风险外资逃离,外资逃离后经济奔溃。
2、一国汇率基本是处于供求平衡状态,不存在供小于求或供大于求导致一国货币升值或贬值。
主要原因:一国货币供求在任何时点均是均衡状态,因为外汇的经常项目、狭义资本项目和外汇储备在任何时点均是为零状态。
就中国国际收支实际情况来说:经常项目顺差,资本项目保持逆差状态,因为中国外汇储备均以美国国债等形式回流到美国。
四、美元指数为何在经常项目逆差情况下依然走高
1、欧洲、日本和中国资本最终会流向美国,最终美元升值,而美国经常项目逆差拉大,美国加息进程会变得异常艰难,因为加息使得资本流入可能加快。
2、美国次贷危机后实行量化宽松政策使得经济复苏,美元信用得到增强。
次贷危机后量化宽松美国经济复苏。
美国经常项目逆差,外围资本流入美国楼市和房市,美国为了应对逆差,加大赤字来对冲对经济影响,2008年由于外围资本过度投机楼市导致其信用泡沫,美联储实行了长期的量化宽松政策,美元贬值,经常项目下赤字收缩,美国
经济复苏。
从下图2,可以明显看出美元指数在次贷危机后经历了一波下行后,后续一直在上行,其中主要原因:
一方面是因为美国经历次贷危机后量化宽松后经济实际复苏,美元币值企稳上行;另一方面欧洲债务危机导致量化宽松,导致资本挤出效应明显,资本回流美国,同时日本量化宽松政策也导致资本回流美国进一步加剧了美元指数上行。
图2 美元指数近5年走势
美国经济目前复苏明显,但是加息进程可能艰难,一方面是因为通胀没有达到2%预期,另一方面加息会导致资本回流美国。
四、随着贸易自由化、资本自由化、市场自由化进程加快各国货币政策存在一定协同和拮抗性
如下图3与4,分别显示中国1年期贷款基准利率和美联储联邦
基准利率,可以发现中国和美国基准利率走势大趋势是总体相同的,这个主要随着全球经济与金融自由化进程加剧导致的,全球大宗商品价格走势趋于一致,也导致全球性物价趋势趋近一致。
图3 中国东南亚危机后1年期存款基准利率变化趋势
图4 美国联邦基准目标利率
但是利率大趋势一致,但是也会因为各个国家面对通胀、国际收支情况、就业和经济增长情况导致货币政策有一定差别。
从两个图可以明显看出次贷危机后中美利率都是从高到低,也就是维持了一个低利率过程,为了刺激经济均进行了量化宽松政策,只不过中国中间还
进行了加息,主要是因为4万亿后中国通胀经济过热问题导致央行加息。
而美联储一直维持宽松货币环境,这个也可以看出中国经济与美国经济差别,美国经济更加国际化,美元作为储备货币其通胀可以转家到别国,同时美国金融市场发达,可以利用发达金融资本吸纳多余货币。
总结来说:
1)美国作为高度自由化和美元储备货币地位,其量化宽松超发货币可以通过金融资本吸纳,而中国目前人民币还仅仅有一定区域结算功能,无法通过外汇储备和发达金融资本吸纳多余货币。
2)中国货币政策相对来说更多重视国内经济增长和通胀问题,而美国货币政策要关注是其作为储备货币全球地位,以及国内通胀和就业问题,大的方向上可能中美利率走势一直,但是中间可能因为通胀目标问题而紧货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