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头战象
- 格式:doc
- 大小:74.00 KB
- 文档页数:11
23最后一头战象西双版纳曾经有过威风凛(I汨)凛的象兵。
所谓象兵,就是骑着大象作战的士兵。
士兵骑象杀敌,战象用长鼻劈敌,用象蹄踩敌,一大群战象,排水倒海般地扑向敌人,势不可当。
1943年,象兵在西双版纳打洛江畔和日寇打了一仗。
战斗结束后,鬼子扔下了七十多具尸体,我方八十多头战象全部中弹倒地。
人们在打洛江边挖了一个巨坑,隆重埋葬阵亡的战象。
在搬运战象的尸体时,人们发现一头浑身是血的公象还在喘息,就把它运回寨子,治好伤养了起来。
村民们从不叫它搬运东西,它整天优哉(ze游哉地在寨子里闲逛,到东家要串香蕉,到西家喝筒泉水。
它叫嘎(gd)^(suo)负责饲养它的是波农丁。
二十多年过去,嘎羧五十多岁了。
它显得很衰老,整天卧在树阴下打瞌(ke)睡。
有一天,嘎羧躺在地上拒绝进食,要揪住它的鼻子摇晃好一阵,它才会艰难地睁开眼睛,朝你看一眼。
波农丁对我说:“太阳要落山了,火塘要熄灭了,嘎羧要走黄泉路啦。
”第二天早晨,嘎羧突然十分亢(kcng)奋,两只眼睛烧得通红,见到波农丁,欧(o u)欧(老百晓注:正确应为口+欧)地轻吼着,象蹄急促地踏着地面,鼻尖指向堆放杂物的阁楼,像是想得到阁楼上的什么东西。
阁楼上有半箩谷种和两串玉米。
我以为它精神好转想吃东西了,就把两串玉米扔下去。
嘎羧用鼻尖钩住,像丢垃(Id)圾(I)似的甩出象房,继续焦躁不安地仰头吼叫。
破蔑(mia)席里面有一件类似马鞍的东西,我漫不经心地一脚把它踢下楼去。
没想到,嘎羧见了,一下子安静下来,用鼻子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尘,鼻尖久久地在上面摩挲(suo )着,眼睛里泪光闪闪,像是见到久别重逢的老朋友。
“哦,原来它是要自己的象鞍啊。
”波农丁恍然大悟,“这就是它当年披挂的鞍子,给它治伤时,我把象鞍从它身上解下来扔到小阁楼上了。
唉,整整二十六年了,它还记得那么牢。
”象鞍上留着弹洞,似乎还有斑斑血迹,混合着一股皮革、硝烟、战尘和血液的奇特气味;象鞍的中央有一个莲花状的座垫,四周镶着一圈银铃,还缀着杏黄色的流苏。
23 最后一头战象西双版纳曾经有过威风凛(lǐn)凛的象兵。
所谓象兵,就是骑着大象作战的士兵。
士兵骑象杀敌,战象用长鼻劈敌,用象蹄踩敌,一大群战象,排水倒海般地扑向敌人,势不可当。
1943年,象兵在西双版纳打洛江畔和日寇打了一仗。
战斗结束后,鬼子扔下了七十多具尸体,我方八十多头战象全部中弹倒地。
人们在打洛江边挖了一个巨坑,隆重埋葬阵亡的战象。
在搬运战象的尸体时,人们发现一头浑身是血的公象还在喘息,就把它运回寨子,治好伤养了起来。
村民们从不叫它搬运东西,它整天优哉(zāi)游哉地在寨子里闲逛,到东家要串香蕉,到西家喝筒泉水。
它叫嘎(gǎ)羧(suō),负责饲养它的是波农丁。
二十多年过去,嘎羧五十多岁了。
它显得很衰老,整天卧在树阴下打瞌(kē)睡。
有一天,嘎羧躺在地上拒绝进食,要揪住它的鼻子摇晃好一阵,它才会艰难地睁开眼睛,朝你看一眼。
波农丁对我说:“太阳要落山了,火塘要熄灭了,嘎羧要走黄泉路啦。
”第二天早晨,嘎羧突然十分亢(kàng)奋,两只眼睛烧得通红,见到波农丁,欧(ōu)欧(老百晓注:正确应为口+欧)地轻吼着,象蹄急促地踏着地面,鼻尖指向堆放杂物的阁楼,像是想得到阁楼上的什么东西。
阁楼上有半箩谷种和两串玉米。
我以为它精神好转想吃东西了,就把两串玉米扔下去。
嘎羧用鼻尖钩住,像丢垃(lā)圾(jī)似的甩出象房,继续焦躁不安地仰头吼叫。
破篾(miè)席里面有一件类似马鞍的东西,我漫不经心地一脚把它踢下楼去。
没想到,嘎羧见了,一下子安静下来,用鼻子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尘,鼻尖久久地在上面摩挲(suō)着,眼睛里泪光闪闪,像是见到久别重逢的老朋友。
“哦,原来它是要自己的象鞍啊。
”波农丁恍然大悟,“这就是它当年披挂的鞍子,给它治伤时,我把象鞍从它身上解下来扔到小阁楼上了。
唉,整整二十六年了,它还记得那么牢。
”象鞍上留着弹洞,似乎还有斑斑血迹,混合着一股皮革、硝烟、战尘和血液的奇特气味;象鞍的中央有一个莲花状的座垫,四周镶着一圈银铃,还缀着杏黄色的流苏。
最后一头战象主要内容在草原上,一头雄壮的战象站立在阳光下,它的身躯高大而威严,仿佛是整个草原的主宰。
这头战象名叫阿哈,是草原上最后一头战象。
它的身上刻满了战斗的痕迹,每一道伤痕都见证着它曾经的英勇和顽强。
阿哈的故事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当时草原上还有许多战象,它们是草原上的守护者和战士。
但随着人类的扩张和战争的蹂躏,战象们逐渐减少,最终只剩下了阿哈这头孤独的战象。
阿哈的身上有着许多传奇的故事。
它曾经在一次与猎豹的激烈战斗中,用自己强大的身躯和锋利的象牙,成功击退了猎豹的进攻,保护了草原上的其他动物。
它还曾在一次干旱的季节里,带领其他动物找到了一处隐蔽的水源,让它们度过了生命中最艰难的时刻。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阿哈的身体开始变得衰老,它的步伐不再那么稳健,象牙也变得钝钝的。
但即便如此,它仍然守护着草原,守护着这片它深爱的土地。
它知道自己是最后一头战象,它的责任更加重大,它必须坚守到最后一刻。
在一次突如其来的洪水中,草原上的动物们陷入了危机之中。
阿哈挺身而出,用自己的身躯为其他动物们筑起了一道坚固的防线,让它们得以幸免于难。
虽然它自己也受伤了,但却毫不后悔。
它知道,这就是自己存在的意义,守护着草原上的生命。
最后一头战象,它的名字将永远铭刻在草原上。
它的身影将永远存在于草原的每一寸土地上,它的传奇故事将被世世代代传颂下去。
它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责任和勇气,它用自己的行动守护着草原上的一切生灵。
当夕阳西下,阿哈静静地闭上了眼睛,它知道自己的使命已经完成了。
在最后一刻,它感到了满足和安宁。
它将永远成为草原上的传奇,永远活在每一个草原动物的心中。
最后一头战象,它的故事将永远被人们传颂。
它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永恒的草原之歌。
愿它在天堂里继续守护着草原,直到永远。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最后一头战象》课文原文及赏析《最后一头战象》原文:日落西山,苍茫的暮色中,嘎羧站在江滩的卵石上,久久凝望着清波荡漾的江面。
然后,它踩着哗哗流淌的江水,走到一块龟形礁石上亲了又亲,许久,又昂起头来,向着天边那轮火红的朝阳,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
这时,它身体膨胀起来,四蹄抓地,鼻孔放大,眼睛睁得滚圆,浑身的毛都竖了起来。
它仿佛在呼唤什么,又仿佛在期待什么。
突然,它甩开鼻子上的水珠,大步迈向江里。
“嘎羧要走了。
”养象人波农丁对我说,“它要去祖宗留下的象冢。
”赏析:《最后一头战象》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作者通过生动细腻的描绘,展现了一头战象在生命最后时刻的壮丽景象。
文章开头,作者以夕阳、江水和礁石为背景,营造出一种庄重而悲壮的气氛。
嘎羧对江面的凝望,对礁石的亲吻,以及对朝阳的吼叫,都充满了深深的情感和寓意。
这不仅是嘎羧对过去战斗岁月的回忆,也是对未来的期待和告别。
接着,作者通过对嘎羧身体细节的描绘,如身体膨胀、四蹄抓地、鼻孔放大、眼睛睁圆、毛发竖立等,形象地展现出嘎羧即将离世前的强烈情感和决心。
它的呼唤和期待,可能是对逝去战友的怀念,也可能是对自由和尊严的渴望。
最后,嘎羧走向江里,决定去祖宗留下的象冢,这一行为充满了深深的文化和历史内涵。
它不仅象征着嘎羧对祖先和传统的尊重,也表达了它对自己生命价值的理解和追求。
总的来说,《最后一头战象》以其深情的叙述和深刻的思考,向我们展示了生命的尊严和价值,让我们对自然和生命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敬畏。
同时,它也提醒我们要尊重和保护每一个生命,让它们在生命的舞台上能够自由、尊严地生活和离去。
最后一头战象读后感
《最后一头战象》是中国作家沈石溪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讲述了一头曾经参加过战斗的大象,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回到了曾经的战场,寻找自己的战友,最后在战场上死去的故事。
读完这篇文章,我有以下几点感想:
1. 生命的尊严:这头战象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没有选择平静地死去,而是选择了回到曾经的战场,寻找自己的战友,最后在战场上死去。
它的故事让我明白,每一个生命都有其尊严,我们都应该尊重生命。
2. 忠诚和记忆:这头战象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没有忘记自己的战友,也没有忘记曾经的战场。
它的故事让我明白,忠诚和记忆是生命的宝贵财富。
3. 生命的价值:这头战象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选择了回到战场,寻找战友,最后在战场上死去。
它的故事让我明白,生命的价值不仅仅在于生存,更在于为了他人、为了种族的荣誉而做出的牺牲。
4.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这头战象的故事让我明白,我们应该尊重自然,尊重每一个生命,与自然界的其他生命和谐共处。
《最后一头战象》是一篇非常感人且富有教育意义的小说,它让我体会到了生命的尊严、忠诚和记忆、生命的价值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也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收获了很多启示。
沈石溪《最后一头战象》课文原文阅读(共五篇)第一篇:沈石溪《最后一头战象》课文原文阅读最后一头战象西双版纳曾经有过威风凛(lǐn)凛的象兵。
所谓象兵,就是骑着大象作战的士兵。
士兵骑象杀敌,战象用长鼻劈敌,用象蹄踩敌,一大群战象,排水倒海般地扑向敌人,势不可当。
1943年,象兵在西双版纳打洛江畔和日寇打了一仗。
战斗结束后,鬼子扔下了七十多具尸体,我方八十多头战象全部中弹倒地。
人们在打洛江边挖了一个巨坑,隆重埋葬阵亡的战象。
在搬运战象的尸体时,人们发现一头浑身是血的公象还在喘息,就把它运回寨子,治好伤养了起来。
村民们从不叫它搬运东西,它整天优哉(zāi)游哉地在寨子里闲逛,到东家要串香蕉,到西家喝筒泉水。
它叫嘎(gǎ)羧(suō),负责饲养它的是波农丁。
二十多年过去,嘎羧五十多岁了。
它显得很衰老,整天卧在树阴下打瞌(kē)睡。
有一天,嘎羧躺在地上拒绝进食,要揪住它的鼻子摇晃好一阵,它才会艰难地睁开眼睛,朝你看一眼。
波农丁对我说:“太阳要落山了,火塘要熄灭了,嘎羧要走黄泉路啦。
”第二天早晨,嘎羧突然十分亢(kàng)奋,两只眼睛烧得通红,见到波农丁,欧(ōu)欧(老百晓注:正确应为口+欧)地轻吼着,象蹄急促地踏着地面,鼻尖指向堆放杂物的阁楼,像是想得到阁楼上的什么东西。
阁楼上有半箩谷种和两串玉米。
我以为它精神好转想吃东西了,就把两串玉米扔下去。
嘎羧用鼻尖钩住,像丢垃(lā)圾(jī)似的甩出象房,继续焦躁不安地仰头吼叫。
破篾(miâ)席里面有一件类似马鞍的东西,我漫不经心地一脚把它踢下楼去。
没想到,嘎羧见了,一下子安静下来,用鼻子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尘,鼻尖久久地在上面摩挲(suō)着,眼睛里泪光闪闪,像是见到久别重逢的老朋友。
“哦,原来它是要自己的象鞍啊。
”波农丁恍然大悟,“这就是它当年披挂的鞍子,给它治伤时,我把象鞍从它身上解下来扔到小阁楼上了。
唉,整整二十六年了,它还记得那么牢。
《最后一头战象》课文原文《最后一头战象》课文原文西双版纳曾经有过威风凛(lǐn)凛的象兵。
所谓象兵,就是骑着大象作战的士兵。
士兵骑象杀敌,战象用长鼻劈敌,用象蹄踩敌,一大群战象,排山倒海般地扑向敌人,势不可当。
1943年,象兵在西双版纳打洛江畔和日寇打了一仗。
战斗结束后,鬼子扔下了七十多具尸体,我方八十多头战象全部中弹倒地。
人们在打洛江边挖了一个巨坑,隆重埋葬阵亡的战象。
在搬运战象的尸体时,人们发现一头浑身是血的公象还在喘息,就把它运回寨子,治好伤养了起来。
村民们从不叫它搬运东西,它整天优哉(zāi)游哉地在寨子里闲逛,到东家要串香蕉,到西家喝筒泉水。
它叫嘎(gǎ)羧(suō),负责饲养它的是波农丁。
二十多年过去,嘎羧五十多岁了。
它显得很衰老,整天卧在树阴下打瞌(kē)睡。
有一天,嘎羧躺在地上拒绝进食,要揪住它的鼻子摇晃好一阵,它才会艰难地睁开眼睛,朝你看一眼。
波农丁对我说:“太阳要落山了,火塘要熄灭了,嘎羧要走黄泉路啦。
”第二天早晨,嘎羧突然十分亢(kàng)奋,两只眼睛烧得通红,见到波农丁,[口欧](ōu)[口欧]地轻吼着,象蹄急促地踏着地面,鼻尖指向堆放杂物的阁楼,像是想得到阁楼上的什么东西。
阁楼上有半箩谷种和两串玉米。
我以为它精神好转想吃东西了,就把两串玉米扔下去。
嘎羧用鼻尖钩住,像丢垃(lā)圾(jī)似的甩出象房,继续焦躁不安地仰头吼叫。
破篾(miè)席里面有一件类似马鞍的东西,我漫不经心地一脚把它踢下楼去。
没想到,嘎羧见了,一下子安静下来,用鼻子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尘,鼻尖久久地在上面摩挲(suō)着,眼睛里泪光闪闪,像是见到久别重逢的老朋友。
“哦,原来它是要自己的象鞍啊。
”波农丁恍然大悟,“这就是它当年披挂的鞍子,给它治伤时,我把象鞍从它身上解下来扔到小阁楼上了。
唉,整整二十六年了,它还记得那么牢。
”象鞍上留着弹洞,似乎还有斑斑血迹,混合着一股皮革、硝烟、战尘和血液的奇特气味;象鞍的中央有一个莲花状的座垫,四周镶着一圈银铃,还缀着杏黄色的流苏。
23最后一头战象西双版纳曾经有过威风凛(I汨)凛的象兵。
所谓象兵,就是骑着大象作战的士兵。
士兵骑象杀敌,战象用长鼻劈敌,用象蹄踩敌,一大群战象,排水倒海般地扑向敌人,势不可当。
1943年,象兵在西双版纳打洛江畔和日寇打了一仗。
战斗结束后,鬼子扔下了七十多具尸体,我方八十多头战象全部中弹倒地。
人们在打洛江边挖了一个巨坑,隆重埋葬阵亡的战象。
在搬运战象的尸体时,人们发现一头浑身是血的公象还在喘息,就把它运回寨子,治好伤养了起来。
村民们从不叫它搬运东西,它整天优哉(ze游哉地在寨子里闲逛,到东家要串香蕉,到西家喝筒泉水。
它叫嘎(gd)^(suo)负责饲养它的是波农丁。
二十多年过去,嘎羧五十多岁了。
它显得很衰老,整天卧在树阴下打瞌(ke)睡。
有一天,嘎羧躺在地上拒绝进食,要揪住它的鼻子摇晃好一阵,它才会艰难地睁开眼睛,朝你看一眼。
波农丁对我说:“太阳要落山了,火塘要熄灭了,嘎羧要走黄泉路啦。
”第二天早晨,嘎羧突然十分亢(kcng)奋,两只眼睛烧得通红,见到波农丁,欧(o u)欧(老百晓注:正确应为口+欧)地轻吼着,象蹄急促地踏着地面,鼻尖指向堆放杂物的阁楼,像是想得到阁楼上的什么东西。
阁楼上有半箩谷种和两串玉米。
我以为它精神好转想吃东西了,就把两串玉米扔下去。
嘎羧用鼻尖钩住,像丢垃(Id)圾(I)似的甩出象房,继续焦躁不安地仰头吼叫。
破蔑(mia)席里面有一件类似马鞍的东西,我漫不经心地一脚把它踢下楼去。
没想到,嘎羧见了,一下子安静下来,用鼻子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尘,鼻尖久久地在上面摩挲(suo )着,眼睛里泪光闪闪,像是见到久别重逢的老朋友。
“哦,原来它是要自己的象鞍啊。
”波农丁恍然大悟,“这就是它当年披挂的鞍子,给它治伤时,我把象鞍从它身上解下来扔到小阁楼上了。
唉,整整二十六年了,它还记得那么牢。
”象鞍上留着弹洞,似乎还有斑斑血迹,混合着一股皮革、硝烟、战尘和血液的奇特气味;象鞍的中央有一个莲花状的座垫,四周镶着一圈银铃,还缀着杏黄色的流苏。
最后一头战象西双版纳的召片领曾经拥有一队威风凛凛的象兵。
所谓象兵,就是骑着大象作战的军队。
象兵比起骑兵来,不仅同样可以起到机动快速的作用,战象还可用长鼻劈敌,用象蹄踩敌,直接参与战斗,势不可挡。
1943年,日寇侵占缅甸,铁蹄跨进了和缅甸一江之隔的西双版纳边陲重镇打洛。
象兵在打洛江畔和日寇打了一仗。
战斗异常激烈,我方80多头战象全部中弹倒地,血把江水都染红了。
战斗结束后,召片领在打洛江边挖了一个长宽各20多米的大坑,把阵亡的战象隆重埋葬了,还在坑上立了一块碑:百象冢。
曼广弄寨的民工在搬运战象的尸体时,意外地发现有一头公象还在喘息,它的脖颈被刀砍伤,一颗机枪子弹从前腿穿过去,浑身上下都是血,但它还活着。
他们用8匹马拉的大车,把它运回寨子。
这是唯一幸存的战象,名叫嗄羧。
好心肠的村民们治好了它的伤,把它养了起来。
我1969年3月到曼广弄寨插队落户时,嗄羧还健在。
它已经50多岁了,本来就很稀疏的象毛几乎都掉光了,皮肤皱得就像脱水的丝瓜。
它是战象,它是功臣。
村民们对它十分尊敬和照顾,从不叫它搬运东西。
它整天优哉游哉地在寨子里闲逛,到东家要串香蕉,到西家喝筒泉水。
我和负责饲养嗄羧的老头波农丁混得很熟,因此和嗄羧也成了朋友。
我插队的第三年,嗄羧愈发衰老了。
波农丁年轻时给土司当了多年象奴,对象的生活习性摸得很透,他对我说:“太阳要落山了,火塘要熄灭了,嗄羧要走黄泉路啦。
”几天后,嗄羧拒绝进食,躺在地上,要揪住它的鼻子摇晃好一阵,它才会艰难地睁开眼睛,朝你看一眼。
我觉得它差不多已处于半昏迷的状态了。
可一天早晨,我路过打谷场旁的象房,惊讶地发现,嗄羧的身体虽然仍衰弱不堪,但精神却处在亢奋状态中,见到波农丁,鼻子一弓一弓,鼻尖指向象房堆放杂物的小阁楼,象蹄急促地踢踏着地面,好像是迫不及待想得到小阁楼上的什么东西。
开始波农丁不想理它,它发起脾气来,鼻子抽打房柱,还用庞大的身体去撞木板墙。
象房被折腾得摇摇欲坠。
波农丁拗不过它,只好让我帮忙,爬上小阁楼,往下传杂物,看它到底要什么。
最后一头战象一、指导目标1.帮助学生总结读书方法,并促其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2. 帮助学生理清本书的主要内容,及作者所要传达的思想。
3. 重点解读《最后一头战象》,感受战象忠诚、勇敢、善良的崇高品质。
二、指导重点引导学生走进嘎羧,通过品读嘎羧的动作、神情等走进嘎羧的内心世界,感受嘎羧的崇高精神。
三、指导难点小结品嘎羧的方法,走进其他的动物。
四、课前准备1.学生熟读本书,能了解本书的主要内容,初步感悟各种动物的精神品质。
2.课件五、教学过程(一)回忆读书方法1.读了几年的书了,书陪伴我们一同成长,会读书的人,能从书中获得许多,有丰富的知识,更有人生的感悟。
我相信我们班的同学都会读书。
说说拿到一本书,我们是如何去读的。
2.生交流3.师总结读书有三重境界出示:第一重:翻书:看封面、作者简介、序言、目录等,了解基本信息。
第二重:看书:被故事情节吸引,快速看完,知道了主要内容。
第三重:品书:扣关键处,反复品读,深入思考,读出感受。
4.第一、二重境界,可以说是范读,第三重境界就是精读。
你们觉自己读书达到了哪一重境界?(二)考查学生读书情况1.考考你(1)本书分为_________个部分,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中你最喜欢的是_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
(2)大象夫妇拦住我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黑旋风”是__________的名字,六十几头家猪跟随_________到山上成了野猪,但又被___________赶回了寨子,它这样做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4)象群本来与村民们相处很融洽,但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象群愤怒了,围攻寨子,最后村长将_____________交了出来,才平息了象群的愤怒。
(5)棕熊原先恨透了“我”,因为______________,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它却将__________交给我抚养,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书贵在读出自己最深切的感受,如果说从《给大象拔刺》中我们读出了大象夫妇对孩子的爱,读出了亲情之浓,爱子心切,那么你从其他的故事中,读出了什么?也试着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概括。
(象冢——爱情的忠贞愤怒的象群——团结象警——博爱死亡游戏——机智勇敢野猪囚犯——自我牺牲野猪王——有情有义棕熊的故事——伟大的母爱黑熊舞蹈家——尊严)(三)走进最后一头战象,读中得法。
1.读书贵在善疑,问题越多,说明你的思考越深入。
当老师打开这本书时,第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用《最后一头战象》做整本书的题目?你想过了吗?2.生简单交流之后汇报自己的思考结果。
3.这是怎样的一头象,让作者如此敬佩?这是老师思考的第二个问题,也是这个问题引领我真正走进了嘎羧的精神世界。
4.这个故事也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还记得故事的大概情节吗?英雄垂暮——重披象鞍——凭吊战场——庄严离去这四件事,每一件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特别是其中的一些细节,读着读着,我们会有热泪盈眶的感觉,透过那些文字,我们深深感受到了嘎羧内心的情感,莫名被打动。
同学们再次走进这个故事,从每个事例中找到让你感动的细节,反复品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5.交流:(1)填空()的嘎羧再从文中找到细节描写,交流时,要能说出你的理由。
(重情重义、善良、英勇、忠实)(2)从哪些语句感悟到嘎羧“重情重义”“善良”?生找、读相应句子:①“第二天清晨,嘎羧突然十分亢奋,两只眼睛烧得通红,见到波农丁,呕呕地轻吼着,象蹄急促地踏着地面,鼻尖指向堆放杂物的阁楼”(从“呕呕地吼”“急促地踏”感受到战象看到象鞍时的急切心情)②“没想到嘎羧见了,一下子安静下来,用鼻子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尘,鼻尖久久地在上面摩挲着,眼睛里泪光闪闪,像是见到久别重逢的老朋友”(从“呼呼吹去”“久久地”“摩挲”“泪光闪闪”,可以深刻地感受到嘎羧见到象鞍时内心涌动的对辉煌过去的深深留恋与回味!)③“它什么也没吃,只喝了一点水,绕着村子走了三圈”(从这里感受到战象也已经对村寨和村寨的人们产生了依依不舍之情,它也没有忘记村寨的人们对它的救助,对它的无微不至的关怀)④“它站在江边的卵石上,久久凝望着清波荡漾的江面”“它踩着哗哗流淌的江水──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久久凝望”看出它一定又看到了二十六年前惊天地、泣鬼神的一幕:威武雄壮的战象们驮着抗日健儿,冒着枪林弹雨,排山倒海般地冲向侵略者;日寇鬼哭狼嚎,丢盔弃甲;英勇的战象和抗日将士也纷纷中弹跌倒在江里“亲了又亲”的礁石,也许是嘎羧曾经奋力杀敌的一处战场,也许是曾洒满战友鲜血的一处伤心之地;“震耳欲聋的吼叫”,也许是嘎羧在深情呼唤战友们的灵魂,也许在诉说它对战友的深深怀念,也许在告诉战友,它也将来陪伴它们……这样的悲壮,这样的深情,这仅仅是一头战象吗?这是一位让人满怀敬仰的英雄,这是一位让人饮泪歌颂的英雄!从这些都感受到战象对战斗过的地方的留恋,同时也是对救它的人们的感谢,也是对死去的战象的深深的怀念)(3)汇报能感受到嘎羧“英勇”的语句①“象鞍上留着弹孔,似乎还有斑斑血迹──平添了一股英武豪迈的气概二十六个春秋过去,象鞍已经破旧了,仍显出凝重华贵;嘎羧披挂上象鞍,平添了一股英武豪迈的气概”(从这里可以体会到当时战斗的惨烈,战象对战斗记忆犹新,披挂上象鞍有一种无比自豪的感情通过对象鞍和嘎羧的简练描绘,深情地赞颂了嘎羧的英雄形象与气概)为什么战象见到战斗过的象鞍那么激动?为什么战象披挂上象鞍又显得那么英武豪迈?(可联系前面的威风凛凛,逐渐衰老和现在进行对比理解,教师的诱导,使学生切身体会到战象对战斗对战友的无比怀念之情)②“嘎羧要走的消息长了翅膀似的传遍全寨,男女老少都来给嘎羧送行许多人泣不成声村长在嘎羧脖子上系了一条洁白的纱巾,四条象腿上绑了四块黑布”(从“泣不成声”“系纱巾”“绑黑布”可以感受到村寨的人们对战象已经有了难以割舍的情感,人们不能忘记战象在战斗中立下的赫赫战功,人们对战象的将要死去表达了极度的悲伤顺势再巩固侧面描写)(4)从哪些地方又感受到这头战象的“忠诚”?生汇报“战象走向百象冢,和并肩战斗的战友躺在了一起”部分以下内容重点体会:①“嘎羧来到石碑前,选了一块平坦的草地,我们躲在远处,看着它的身体一寸一寸往下沉”从这里你体会到什么?②“嘎羧卧在坑底,侧着脸,鼻子盘在腿弯,一只眼睛睁得老大,凝望着天空”嘎羧凝望着天空会想些什么?(5)课文里还有令你感动、令你深思的语段吗?请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吧!5.总结读法:抓事例,品细节,悟情感。
这样读文章,就是“熟读精思”,将文章读厚。
通过这种方法,嘎羧在我们心中的形象变得更丰满,更立体。
我们也就能真正走进嘎羧的内心深处,感受它的崇高。
用这样的方法,我们能走进这本书中的许多动物,被他们深深感动。
6.出示细节描写,快速品读。
(1)大公象虎视眈眈地盯着我,长臂高高翘起,悬在我的头顶:白晃晃的象牙从背后瞄准我的心窝,随时准备把我吊起来捅个透心凉。
(2)火光中,一根半扬起鼻子,一步一步走上前来,粉红色的大嘴里发出一声比一声响亮的吼叫,两只象眼里小溪似的淌着两股泪水,显得异常悲愤。
它不断地摇晃着那对长短不齐的象牙,向我们示威。
(3)借闪电渗透进来的光亮,我看见,黑旋风身上湿漉漉的,也不知是汗水还是雨水,满脸尘土,蓬头垢面,猪嘴里塞满了黄泥巴,身上也敷了厚厚一层土屑,活像一只泥猪。
(4)母熊穿过树林,钻进一条荒草沟。
平地上,它双爪捂腹,直立行走,遇到坎坎坷坷,不得不用前肢撑地时,一松开爪掌,肠子就会涌出来,又走到平地上后,它就坐下来,用爪掌将肠子重新塞回肚子里。
一路上,它都滴着血。
也许是失血过多,它走得很慢,一条两公里的荒草沟足足走了一个小时。
交流从这四段文字中,你读到了什么?7.出示学生的读后感,欣赏的同时,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文章内涵,学会多角度思考。
8.出示: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静下心来,再读读这本书,读一遍,会有一遍的收获。
读后写写自己的感受,会加深我们对所读内容理解,让我们想得更深,更远。
品读孩子的读后感,感受不同的思想。
(四)走进作者,拓展延伸1.出示:读书贵有疑,为学患无疑,疑则进。
——陆九渊2.老师又有疑问了,为什么沈石溪所写的动物故事就像是他亲身经历的,他一个文人怎么会写出这么生动的动物小说?是闭门造车的吗?3.生介绍沈石溪。
4.原来如此,看来好的小说素材源自生活,因为来自生活,才更容易打动我们的心。
我们的作文素材也应该来自生活,就像我们的周记,记录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也记载着我们成长的足迹。
5.你还读过沈石溪的哪些小说,不妨给大家推荐一下。
6.选择你喜欢的沈石溪的动物小说,用心读,读完后写一写你的感受。
【板书】最后一头战象英雄垂暮——重披象鞍——凭吊战场——庄严归去重情重义忠实英勇……抓事例品细节悟情感【教学反思】终于上完了这节课,感慨颇多。
如何进行课外阅读的指导,其实早在两年前就深入思考过。
那时为了上好《草房子》的阅读指导课,曾阅读了很多的资料,有过很多的设想,也因为一节课,让我对这本书有了更深入的解读。
这次再次上这样的课,感受更深了。
首先要感谢前面几位老师给我的启发。
如果第一次上这样的课是孤军奋战,那么今天就是团队奋战。
没有现成的模式,需要我们摸着石头过河,在一次次的思考中建模,在一次次的碰撞中完善。
邓老师的课,学生充分交流,个性张扬,思维特别活跃,是一堂很好的阅读展示课。
但静下心来思考,发现老师的指导作用弱了点,读书方法的引领欠了点。
庄晨霞、李露和史校长的课,丰富多彩,从内容感悟到方法指导,步步深入,形式多样。
课堂上,老师的智慧,学生的精彩,都给听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但沉下心来,我们发现老师们关注的点很多,想展示的内容也很多,导致有些环节出现了蜻蜓点水的现象。
两个备课组,上完课后进行了交流,总结得失,提出了更好的设想。
于是本节课,在设计上力求简洁,任务精,目标明,砍去了很多枝枝末末,保留下最重要的方法指导:抓事例,品细节,悟情感。
其实这个方法,在我们平常的阅读教学中经常运用,学生都已掌握,只不过移到课外时,学生缺少了那份静气,不能真正静下心来深入文本。
课前布置学生自读批注,课上又给了学生整理深思的时间。
交流时紧扣住“()的嘎羧”,让学生真正深入文章的细节去品味感悟,就有了自己独特的感受。
在方法的迁移中,我们发现学生基本能读出文字背后的深意,但因时间关系,他们的思考就没有前面的深入。
说明,读书真的需要静心,需要时间,只有真正读进去,才会有感同身受的真切。
其实我的课也未上完,后面还有走进作者的环节,想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明白,优秀的作品选材应来自生活,就如同我们的周记,因为来自身边点点滴滴的小事,才更真实自然,如同记录下了自己的成长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