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和谐的自然界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21.73 KB
- 文档页数:17
《密切联系的生物界》教学设计【课标叙写】说出常见植物和动物之间吃与被吃的链状关系;说出不同动物以植物或其他动物为食,动物维持生命需要消耗这些食物而获得能量。
懂得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能认识到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既依赖于环境,又影响环境,影响其它生物的生存。
【教材分析】《密切联系的生物界》是青岛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生物与环境”中的一课。
在本课教学中,如何在学生中建立食物链、食物网这些概念是本课教学的重点,而建立食物链、食物网概念的基础在于,生物之间的存在的食物关系即“谁被谁吃”。
明确了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对于连接食物链并形成食物网至关重要。
同时在本课教学中,让学生进一步体验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认识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特别是认识到一种动物或植物可能就是另一种动物或植物的生存所依赖的条件,进而在学生的心目中建立起初步的生态平衡的概念,形成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关联的概念。
【学情分析】课前对执教班级进行问卷调查,有20%左右的同学知道食物链是表示生物间的食物关系,都能用“谁吃谁”的方式表达食物链,而不是“谁被谁吃”的方式表达。
学生对一个生态系统内生物有一种模糊的“吃与被吃”的认识,但具体到某种生物的食物是什么不清楚,在具体的食物链中各种生物之间的联系只能分析到相邻两种生物的联系和影响,只有4%左右的学生认为食物链中一种生物受到影响,会作用到其他所有的生物。
【教学目标及目标问题化】【教学重点】知道食物链的特点,并能找出完整的食物链。
【教学难点】意识到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理解每种生物在食物网中的重要作用,知道每一种生物都有其存在的价值。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食物网的卡纸等。
学生准备:课前让学生观看《人与自然》、《动物世界》等相关节目;查阅与生态平衡相关的一些知识。
【评价设计】1.通过学生交流植物和动物之间吃与被吃的链状关系,达成第一个目标。
2.通过汇报、交流、总结小组挑战赛第一关、第二关的完成情况,达成第二个目标。
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第一单元:春天的秘密教学目标1. 了解春天的季节特征,探索春天里自然界的变化。
2. 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3.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内容1. 春天的特征2. 春天的植物生长变化3. 春天的季节性疾病预防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春天的特征,植物生长变化的原因。
- 难点:季节性疾病预防的科学方法。
教学方法- 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春天的自然现象。
- 实验法:通过实验探究植物生长的变化。
-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观察和实验的结果。
教学准备1. 教学PPT2. 实验材料:植物、土壤、水等。
3. 观察工具:放大镜、望远镜等。
教学步骤1. 引入:讲解春天的特征,引导学生关注春天的变化。
2. 观察:组织学生观察周围的植物,记录其生长变化。
3. 实验:分组进行植物生长实验,观察并记录植物的生长变化。
4. 讨论:分享观察和实验的结果,总结春天的秘密。
5. 总结:讲解季节性疾病预防的方法,强调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的基本特征,认识地球上的不同地貌。
2. 培养学生的地理知识和科学思维。
3. 培养学生热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内容1. 地球的基本特征2. 地球上的地貌类型3. 地球环境保护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地球的基本特征,地貌类型的识别。
- 难点:地球环境保护的方法和意义。
教学方法- 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地球地貌图片。
- 实验法:通过地球仪展示地球地貌。
-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观察和实验的结果。
教学准备1. 教学PPT2. 地球仪3. 地貌图片资料教学步骤1. 引入:讲解地球的基本特征,引导学生关注地球地貌。
2. 观察:组织学生观察地貌图片,认识不同的地貌类型。
3. 实验:使用地球仪展示地球地貌,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地球地貌。
4. 讨论:分享观察和实验的结果,总结地球地貌的特点。
5. 总结:讲解地球环境保护的方法和意义,强调保护地球的重要性。
教科版修订版四年级下册教材目录第一单元电1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2 点亮小灯泡3 简单电路4 电路出故障了5 导体与绝缘体6 做个小开关7 不一样的电路连接第二单元新的生命1 油菜花开了2 各种各样的花3 花、果实和种子4 把种子散播到远处5 种子的萌发6 动物的卵7 动物的繁殖活动第三单元食物1 一天的食物2 食物中的营养3 营养要均衡4 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5 面包发霉了6 减慢食物变质的速度7 食物包装上的信息第四单元岩石和矿物1各种各样的岩石2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3 岩石的组成4 观察、描述矿物(一)5 观察、描述矿物(二)6 面对几种不知名矿物7 岩石、矿物和我们第一单元电一、单元教学意义当我们轻轻闭合开关:电灯就会发出光,收音机就会播放动听的乐曲,电视机就会呈现五彩缤纷的画面……这一切对我们来说似乎早就习以为常了。
电的大规模应用,是基于人类对电的不断探究。
孩子们也对电感兴趣。
这一单元将借助导线、灯泡、电池等电器元件和许多有趣的探究活动,帮助学生建立有关电的初步概念,促进他们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探究能力的发展。
本单元的第1课“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学生将首先对身边的静电现象开展一系列的探究活动。
静电现象在学生们的身边经常会发生。
在这一课中,他们将知道静电现象是物质在外力作用下,发生电荷转移而形成的。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如果电荷能持续地向一个方向流动,就会产生电流。
这些是学生们建立电概念的基础。
接下来在“点亮小灯泡”“简单电路”“电路出故障了”三课中,学生将开展对电路的研究。
用一根电线和一个电池使小灯泡发光。
这一活动看似简单,但四年级的学生仍会津津有味地参与到活动中。
他们将在活动中认识电、电路,想象电流是怎样流动的。
而在一次次使小灯泡亮起来的实验中,他们会提出更具挑战性的任务,并尝试着用更多的连接方法使小灯泡亮起来。
电池盒和小灯座的使用将使他们连接的电路更加稳定,并便于操作。
为了“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学生将探索不同电路连接方式对小灯泡的影响。
2023四年级科学教学计划2023四年级科学教学计划1一、教材简析。
本册教材共有五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6课时。
第二单元,冷和热,8课时。
第三单元;奇妙的王国,5课时。
第四单元,吃的学问,5课时。
第五单元,排序和分类6课时。
本册内容是科学课的深入,既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二、目的要求。
1、通过本册教学,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思考,对现象或结果作出合理的解释,进行有依据的推测。
2、使学生进一步明白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3、初步学会认识事物的性质。
4、初步学会认识事物的变化规律。
5、初步学会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事物按一定标准排序和分类。
三、教学重难点。
1、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
2、培养学生排序和分类的能力。
3、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
四、学生素质分析。
学生已经学了一年的科学课,初步接触了科学探究,对大自然,对身边的自然事物、自然景象充满了强烈好奇心,喜欢问个为什么,爱提问题,这将驱使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进一步的作科学探究。
但是在现在的大环境下,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和家长对这门学科不是很重视。
四年级5个班的学生,尊敬教师,多数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对科学课有浓厚的兴趣。
存在问题是班级中有几个同学好动,讲小话,对学习不记不背,影响他人的学习,自己也学不好。
五、教学措施。
1、带领学生进行科学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
2、加强学生动手、动脑,做好探究实验。
3、培养学生按照一定的标准对事物进行排序和分类。
4、教师要认真备课,在课堂上下功夫,根据科学课要求,让学生更加喜欢科学课,学好这门课程。
5、多开展实验教学,狠抓课堂纪律。
6、让每个学生学有所获,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进步。
六、教学进度。
第一课空气的性质 2课时第二课热空气和冷空气 1课时第三课空气有什么 2课时第四课空气也是生命之源 1课时第五课冷热与温度 1课时第六课热的传递 2课时第七课加热和散热 1课时第八课吸热和散热 2课时第九课水加热、冷却后 2课时第十课声音的产生 1课时第十一课声音的传播 1课时第十二课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1课时第十三课不同的声音 1课时第十四课快乐的小乐队 1课时第十五课我们吃什么 1课时第十六课怎样搭配食物 2课时第十七课食物的消化 1课时第十八课我们的食物安全 1课时第十九课排序 3课时第二十课分类 3课时2023四年级科学教学计划2一、班级情况分析:本届四年级共有57名学生,其中成绩较好地约有18人,这部分学生头脑灵活、爱动脑筋、学习方法好能够主动进行探究;学习兴趣一般的约有15人左右,这部分学生也比较聪明,只是学习上比较懒惰,不太注意积累好的学习方法,不能积极主动的去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学习兴趣差的约有5人,这部分学生底子较差,学习态度不踏实,自卑心理严重,学习积极性不高,需要想办法改善他们存在的消极学习问题。
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含教学反思)一、第一章:走进大自然1. 教学目标了解自然界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好奇心。
2. 教学内容介绍自然界中的动植物、天气、季节变化等。
3. 教学方法采用观察、讨论、实地考察等方式进行教学。
4.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大自然的了解是否有所提高?是否激发了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二、第二章:探索物质世界1. 教学目标认识常见物质的基本性质,培养学生对物质世界的探究能力。
2. 教学内容介绍固态、液态、气态物质的基本性质。
3.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观察、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
4. 教学反思学生在实验和观察过程中是否掌握了物质基本性质的概念?是否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三、第三章:生活中的科学了解生活中常见的科学现象,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教学内容介绍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如水的沸腾、食物的消化等。
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实验、实地考察等方式进行教学。
4. 教学反思学生是否能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是否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四、第四章:简单机械1. 教学目标认识简单机械,了解其工作原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教学内容介绍杠杆、滑轮、轮轴等简单机械。
3.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操作、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
4. 教学反思学生在操作简单机械的过程中是否掌握了其工作原理?是否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五、第五章:环境保护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环保意识,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介绍环境问题的产生、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等。
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讨论、实地考察等方式进行教学。
4. 教学反思学生是否对环境保护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是否养成了学生的环保习惯?六、第六章:生物的多样性1. 教学目标了解生物多样性的概念,认识不同生物的特征,培养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意识。
2. 教学内容介绍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晋科版综合实践活动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人与自然种子的奥秘》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第四单元人与自然种子的奥秘》这一单元,以种子为主题,从种子的起源、种类、结构、生长过程等方面,引导学生了解种子的重要性和奥秘。
教材内容丰富,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物知识,对植物的生长过程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种子的奥秘,他们可能还停留在表面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种子的结构和生长过程,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种子的起源、种类、结构、生长过程等基本知识。
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种子的起源、种类、结构、生长过程。
2.教学难点:种子生长的具体过程,以及种子在自然界中的重要作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观察、实验、探究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实验材料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自然界中的种子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种子,激发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种子的起源、种类,让学生了解种子的重要性。
3.种子结构:讲解种子的结构,如种皮、胚乳、胚等,并通过实物模型展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种子的组成。
4.种子生长:讲解种子生长的过程,如吸水、发芽、生根等,并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亲身感受种子生长的奇妙。
5.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种子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6.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学生对种子奥秘的理解。
7.作业布置:让学生观察身边的植物种子,了解它们的结构和生长过程。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起源:种子起源于蕨类植物。
2.种类:被子植物、裸子植物等。
四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岩石和矿物教案第一章:认识岩石和矿物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岩石和矿物的概念。
使学生能够识别不同类型的岩石和矿物。
1.2 教学内容:岩石和矿物的定义。
岩石和矿物的特点。
常见岩石和矿物的图片展示。
1.3 教学活动:引入岩石和矿物的概念。
展示不同类型的岩石和矿物图片。
学生观察并描述岩石和矿物的特点。
第二章:岩石的形成和变化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岩石的形成过程。
使学生能够理解岩石的变化原因。
2.2 教学内容:岩石的形成过程。
岩石的变化原因。
实例讲解岩石的形成和变化。
2.3 教学活动:讲解岩石的形成过程。
分析岩石的变化原因。
通过实例讲解岩石的形成和变化。
第三章:矿物的特征和分类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矿物的特征。
使学生能够对矿物进行分类。
3.2 教学内容:矿物的特征。
矿物的分类。
常见矿物的特征和分类。
3.3 教学活动:讲解矿物的特征。
引导学生对矿物进行分类。
展示常见矿物的特征和分类。
第四章:岩石和矿物的观察和实验4.1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岩石和矿物的特性。
使学生能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探究。
4.2 教学内容:观察和实验的方法。
岩石和矿物的特性实验。
实验结果的记录和分析。
4.3 教学活动:讲解观察和实验的方法。
进行岩石和矿物的特性实验。
记录和分析实验结果。
第五章:岩石和矿物的应用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岩石和矿物的应用。
使学生能够认识到岩石和矿物的重要性。
5.2 教学内容:岩石和矿物的应用领域。
岩石和矿物的重要性。
实例讲解岩石和矿物的应用。
5.3 教学活动:讲解岩石和矿物的应用领域。
强调岩石和矿物的重要性。
通过实例讲解岩石和矿物的应用。
第六章:沉积岩的特点和形成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沉积岩的形成过程。
使学生能够识别沉积岩的特点。
6.2 教学内容:沉积岩的形成过程。
沉积岩的特点。
实例讲解沉积岩的形成和特点。
6.3 教学活动:讲解沉积岩的形成过程。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四单元岩石和矿物
3.岩石的组成
一、教材简析:
岩石是由一种或多种矿物有规律组合而成的矿物集合体。
地球上已知的矿物有近4000种,常见的有五六十种。
各种矿物都具有一定的外表特征和物理性质,可以作为鉴别矿物的依据。
本课教学内容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美丽的花岗岩”;第二部分:“常见矿物”。
二、教学背景:
我们的生产生活中广泛应用到矿物,不少学生可能也听说过矿物,对矿物有一定的了解。
但总体来说,学生对矿物是比较陌生的,可能更不知道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的。
本课在学生初步对岩石的形态进行观察、比较、分类的基础上,以花岗岩为例指导学生认识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的,并通过课文资料初步了解不同的矿物在形态、性质方面有着差异,在生产和生活中有不同的用途,人们对它们的特性的观察、描述方法也有所不同。
从而引发学生对岩石的组成——矿物的关注,为下面两节观察矿物特性的教学做准备。
三、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教学设计第1课《各种各样的岩石》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本课的教学,启发学生对岩石已有的认识以及观察、分类方面的已有经验。
让学生综合运用各种感官观察和描述各种岩石的特点,通过自选标准给岩石分类,认识岩石的基本属性,以及岩石是多种多样的。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对岩石不会太陌生,山坡上、溪沟里、小路边、海边到处都有岩石。
但对于岩石的概念,可能并不科学,他们可能会把水泥块、瓦片等也当成岩石,要引导学生岩石从什么地方得到的,是不是天然的等方面去讨论,理解岩石的概念。
对于岩石,他们也有许多问题,如雨花石是怎么形成的、卵石为什么会这么光滑等,这正是引领学生研究岩石奥秘的兴趣之源。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诱发学生对岩石的原有认识,建立岩石的初步概念;岩石是各种各样的,在颜色、花纹、软硬、轻重、颗粒大小、手感等方面有各自的特点。
2、岩石可以按照不同的特点分成不同的类别。
3、不同的分类标准其分类的结果也可能不同。
过程与方法1.学生能够以个人参与或小组参与为形式,获得在附近寻找岩石的亲身经历。
2.在课堂中能够综合运用感官对岩石进行直接的观察,让孩子经历观察岩石特点的活动过程,获得观察岩石的基本方法及技能。
并能描述自己观察的岩石。
3.能以岩石的某种特点为分类标准给岩石分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愿意与他人合作并交流。
2.从欣赏自然界中的石头美景获得美的体验,从而热爱大自然。
3.让孩子获得丰富的研究岩石的愉悦情感。
【教学重点】用一些标准给岩石分类。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岩石,能想出不同的分类方法。
【教学准备】可以在课前布置学生以个人或小组为形式,收集各种各样的岩石。
教师也应该准备大量的常见的一些岩石,同时还可以准备一些本地区常见的岩石。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谈话:同学们,今天老师和你们共同探讨一个新的话题----岩石。
(板书:岩石)同学们见过岩石吗?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提问:你们在哪里见到过岩石?学生小组内交流,小组代表发言。
四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和谐的自然界教案第四单元——和谐的自然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植物的外形特点是和它们的生活环境相联系的。
2、过程与方法:知道科学家探究涉及提出问题、解答问题,将自己的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相比较。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意识到人类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教学重点:知道植物的外形特点是和它们的生活环境相联系的。
教学难点:意识到人类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教学措施:让学生借助对蚂蚁传递信息方式的研究,进而最大限度地了解其他生物之间的信息传递。
课时安排:蚯蚓找家课时变色龙课时植物向哪里长课时信息与生物课时密切联系的生物界2课时珍稀动植物课时5、蚯蚓找家(新授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会设计对比试验研究蚯蚓喜欢的环境。
2、过程与方法:关爱生命,实验完毕吧蚯蚓放归大自然。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知道动物与环境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点:会设计对比试验研究蚯蚓喜欢的环境。
教学难点:知道动物与环境的密切关系。
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教学准备:纸盒黑布蚯蚓干土湿土教学过程:活动一:蚯蚓喜欢什么样的生活环境?、学生结合挖蚯蚓的体验展开讨论,提出自己的猜想。
2、组织学生交流。
3、老师提问:“怎么证明你的猜想是正确的呢?”4、做实验。
(1)学生汇报试验中控制的实验条件,哪些条件是相同的,哪些条件是不同的。
(2)如果蚯蚓离开潮湿、阴暗的环境,它会怎么样呢?(蚯蚓必须生活在潮湿、阴暗的环境里,否则将无法生存。
)5、蚯蚓的“六喜六怕”生活习性。
六喜:喜阴暗喜潮湿喜安静喜温喜甜、酸味喜同代同居六怕:怕光怕震动怕水浸泡怕闷气怕农药怕酸碱活动二:蚯蚓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其他动物喜欢什么养的环境呢?1、观看图片,想一想这些动物生活在哪里?大象鲸北极熊骆驼2、总结:不同的自然环境中,生活着不同的动物,动物与环境相互依存。
板书设计:不同的自然环境中,生活着不同的动物,动物与环境相互依存。
教学后记:学生懂得了动物与环境的密切关系,也从思想上认识到了关爱生命的重要性。
6、变色龙(新授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列举生物的形态适应环境的具体实例。
2、过程与方法:能用简单的工具对物体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做简单记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知道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教学重点:能用简单的工具对物体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做简单记录。
教学难点:知道科学是不断发展的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教学准备:图片教学过程:活动一:找出图中的动物。
、找动物,意识到动物与环境的关系。
2、交流我们的发现。
3、资料卡。
(1)保护色:生物的体色与周围环境越相似,就越容易隐蔽自己,有些动物,如变色龙,能改变身体的颜色,适应不同的环境。
特点:不易被发现。
作用:利于躲避敌害或捕食。
例子:北极熊雷鸟变色龙比目鱼(2)警戒色:毒箭蛙用鲜艳的颜色来警告掠食者——不要吃它。
特点:色彩鲜艳,容易被发现。
作用:对敌害起预先示警的作用。
例子:黄蜂有毒毛的蛾类银环蛇瓢虫(3)拟态:枯叶蝶借助与枯叶相似的外表保护自己免遭其他捕食者的侵袭,这是一种昆虫对另一种昆虫或植物形态的模仿。
特点:酷似他物,不易识别。
作用:利于避敌,捕食。
例子:竹节虫枯叶蝶螳螂蜂兰活动二:动物适应环境的例子还有哪些呢?、了解其他动物适应环境的事例。
青蛙冬眠乌贼释放墨汁壁虎断尾2、整理研究结果。
给处在丛林、沙漠等不同环境中的士兵设计服装。
板书设计:、保护色:特点:不易被发现。
作用:利于躲避敌害或捕食。
例子:北极熊雷鸟变色龙比目鱼2、警戒色特点:色彩鲜艳,容易被发现。
作用:对敌害起预先示警的作用。
例子:黄蜂有毒毛的蛾类银环蛇瓢虫3、拟态特点:酷似他物,不易识别。
作用:利于避敌,捕食。
例子:竹节虫枯叶蝶螳螂蜂兰教学后记:学生能用简单的工具对物体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做简单记录。
17、植物向哪里长(新授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植物适应环境的几个特征。
2、过程与方法:想知道、爱提问与植物适应环境有关的问题,能对研究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能参与植物的向性实验的中长期探究。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植物生长的向性问题,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做控制变量的植物向性实验。
教学重点:了解植物适应环境的几个特征。
教学难点:想知道、爱提问与植物适应环境有关的问题,能对研究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能参与植物的向性实验的中长期探究。
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教学准备:浸泡过的玉米种子、培养皿、不透光的纸盒、纸巾、剪刀、透明胶带、黏土或橡皮泥。
教学过程:活动一:植物向哪里生长?、初步感知植物与环境的关系。
提示学生观察植物对不同环境的适应情况,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初步感知植物向光性、向地性、向水性生长的特性,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提出问题,大胆猜想与假设。
(1)大树的根为什么总向下生长?(2)向日葵为什么总朝向太阳?3、设计实验方案。
4、实验探究。
(1)课上设计组装实验。
(2)课下进行观察。
板书设计:向光性向地性向肥性向水性教学后记:学生能提问与植物适应环境有关的问题,能对研究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能参与植物的向性实验的中长期探究。
8、生物与信息(新授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观察认识蚂蚁怎样回家、觅食、联络伙伴;研究其他生物是怎样传递信息的。
2、过程与方法:会查阅、整理从书刊及其他途径获得的科学资料,并会根据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制作资料卡。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探究结果,进行交流,参与评议,懂的交流与讨论可以引发新的想法;体会到要关爱大自然、关爱生命。
教学重点:观察认识蚂蚁怎样回家、觅食、联络伙伴;研究其他生物是怎样传递信息的。
教学难点:会查阅、整理从书刊及其他途径获得的科学资料,并会根据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制作资料卡。
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教学准备:放大镜、糖、水槽、海绵、樟脑球教学过程:活动一:蚂蚁是怎样传递信息的?、找动物,意识到动物与环境的关系。
2、交流我们的发现。
3、资料卡。
(1)保护色:生物的体色与周围环境越相似,就越容易隐蔽自己,有些动物,如变色龙,能改变身体的颜色,适应不同的环境。
特点:不易被发现。
作用:利于躲避敌害或捕食。
例子:北极熊雷鸟变色龙比目鱼(2)警戒色:毒箭蛙用鲜艳的颜色来警告掠食者——不要吃它。
特点:色彩鲜艳,容易被发现。
作用:对敌害起预先示警的作用。
例子:黄蜂有毒毛的蛾类银环蛇瓢虫(3)拟态:枯叶蝶借助与枯叶相似的外表保护自己免遭其他捕食者的侵袭,这是一种昆虫对另一种昆虫或植物形态的模仿。
特点:酷似他物,不易识别。
作用:利于避敌,捕食。
例子:竹节虫枯叶蝶螳螂蜂兰活动二:动物适应环境的例子还有哪些呢?、了解其他动物适应环境的事例。
青蛙冬眠乌贼释放墨汁壁虎断尾2、整理研究结果。
给处在丛林、沙漠等不同环境中的士兵设计服装。
板书设计:、保护色:特点:不易被发现。
作用:利于躲避敌害或捕食。
例子:北极熊雷鸟变色龙比目鱼2、警戒色特点:色彩鲜艳,容易被发现。
作用:对敌害起预先示警的作用。
例子:黄蜂有毒毛的蛾类银环蛇瓢虫3、拟态特点:酷似他物,不易识别。
作用:利于避敌,捕食。
例子:竹节虫枯叶蝶螳螂蜂兰教学后记:学生会查阅、整理从书刊及其他途径获得的科学资料,并会根据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制作资料卡。
19、密切联系的生物界(新授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懂得食物链的含义;了解生物防治的技术。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食物链,意识到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珍爱大自然里的生物,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能查阅书刊资料及其他信息源;搜集有关资料,会画一幅生物界的食物网。
教学重点:懂得食物链的含义;了解生物防治的技术。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食物链,意识到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珍爱大自然里的生物,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教学过程:活动一:生物之间有什么食物关系?、初步感知生物之间的联系。
2、交流已有的认识。
3、表达与交流。
池塘里有哪些生物?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活动二:我们来模拟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
在一个生态环境中,各种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叫做食物链。
食物链相互交错,就形成了食物网,这些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构成了密切联系的生物界。
想:当一种生物消失以后,会发生什么变化?如果不采用农药灭虫,怎样防止植物遭受虫灾?资料卡:“屎壳郎”出国978年,我国与澳大利亚签订了一项贸易协定,由我国向澳大利亚大量出口“屎壳郎”。
“屎壳郎”是草原的“清道夫”板书设计:食物链食物网教学后记:通过学习食物链,意识到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珍爱大自然里的生物,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20、珍稀动植物(新授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珍稀动植物的种类、保护珍稀动植物的意义及措施。
2、过程与方法: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了解为什么要保护珍稀动植物,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教学重点:了解我国珍稀动植物的种类、保护珍稀动植物的意义及措施。
教学难点:通过了解为什么要保护珍稀动植物,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教学过程:活动一:我国有哪些珍稀动植物?、交流对我国珍稀动植物的了解。
2、认识我国更多的珍稀动植物。
大熊猫:我国特产,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分布于我国四川西北部山区及甘肃南部等地,目前,野生大熊猫有一千多只。
金花茶:山茶属植物,是世界珍贵、稀有的观赏植物,被誉为“茶花皇后”,主要产于我国。
我国是世界上动植物种类繁多的国家之一,大熊猫、金丝猴、白鳍豚、扬子鳄、水杉、银杏等大量珍稀物种在我国都能见到。
资料卡:朱鹮藏羚羊大鲵珙桐银杉桫椤活动二:珍稀动植物为什么会濒临灭绝呢?、讨论珍稀动植物为什么会濒临灭绝呢?(1)许多动物因为栖息地被破坏而数量减少。
(2)人类的乱杀滥捕造成动植物数量急剧减少。
2、交流我们了解到的国家吧保护珍稀动植物的措施。
(1)我国建立了好多自然保护区。
(2)颁布了《野生动物保护法》。
板书设计:食物链食物网教学后记:通过了解为什么要保护珍稀动植物,意识到了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