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石河子市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探讨
- 格式:doc
- 大小:100.50 KB
- 文档页数:7
石河子发展前景石河子是我国新疆自治区的一座小城市,是全国性特大型水利工程的重要节点之一,一个著名的农田灌溉系统和枢纽工程——坝中大渠的终点。
石河子市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部,黄河下游沿岸,是西北地区重要的农业区,因这里水草丰美、河堤沿岸出产石头而得名。
石河子市农产品种类丰富,农户以种植玉米、小麦、苹果、西瓜等为主。
此外,石河子市还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煤炭、盐碱地等。
石河子市农产品种类丰富,农户以种植玉米、小麦、苹果、西瓜等为主。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不断推进和蜂巢式城镇化建设的实施,石河子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首先,石河子市位于黄河流域经济带上,交通便利,有火车站、机场和高速公路等交通设施。
其次,石河子市在水资源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坝中大渠水资源充足,可以满足城市和农业用水的需求。
再次,石河子市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尤其是煤炭资源,可以为工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石河子市的农业发展潜力巨大。
坚持以农业为基础,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利用优质水资源、土地资源和气候资源,发展灌溉农业、温室农业、设施农业等特色农业产业,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此外,石河子市还可以通过发展农村旅游,将石河子市的美丽乡村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和消费,推动农村旅游和乡村振兴的双重发展。
石河子市的工业发展也有良好的前景。
利用煤炭资源,可以发展煤炭化工、石油化工、冶金等多个工业领域。
此外,石河子市还可以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将丰富的农产品加工为绿色、有机的食品和食品添加剂,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同时,石河子市还可以发展新能源产业,尤其是太阳能和风能产业,在保护环境的同时推动经济发展。
除此之外,石河子市还可以通过发展教育、医疗、文化等行业,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石河子市拥有多所高校,可以培养更多的人才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提供支撑。
此外,石河子市还可以通过发展文化产业,利用丰富的民俗文化和自然景观,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吸引更多的投资和消费,促进城市的发展和繁荣。
基于Landsat8 OLI数据提取石河子市建筑用地的一个新方法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建设用地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如何高效利用土地资源,是当今社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石河子市作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一个重要城市,近年来的建设用地需求也在不断增长。
在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方面,基于遥感技术对建设用地进行提取已成为一种被广泛应用的方法。
本文将基于Landsat8 OLI数据,提出一种新的方法来提取石河子市的建筑用地,为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Landsat8 OLI数据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于2013年发射的卫星数据,其空间分辨率为30米,光谱范围从紫外线到近红外范围,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针对石河子市建筑用地提取的问题,本文将基于Landsat8 OLI数据,结合光谱信息和空间信息,提出一种新的方法来进行建筑用地的提取。
我们需要获取Landsat8 OLI数据,并对数据进行预处理。
Landsat8 OLI数据通常以遥感影像的形式提供,包括多个波段的光谱信息。
我们需要对影像进行大气校正和辐射定标处理,以消除大气、云、阴影等因素对图像的影响,同时将影像的反射率转换为地表辐射率。
这样处理后的影像更加符合实际地物的光谱特征,有利于后续的建筑用地提取。
我们还需要对影像进行几何校正,消除由于卫星轨道、姿态等因素造成的几何失真,确保影像的空间信息准确可靠。
接着,我们对预处理后的Landsat8 OLI影像进行特征提取。
在建筑用地提取中,光谱信息和空间信息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我们可以利用影像的光谱信息,包括不同波段的反射率和光谱特征,来识别建筑用地的光谱特征。
我们还可以利用影像的空间信息,包括纹理特征、形状特征等,来识别建筑用地的空间分布特征。
通过对影像的特征提取,我们可以得到不同波段下建筑用地的光谱特征和空间特征,为建筑用地的提取奠定基础。
然后,我们将利用特征提取的结果,结合分类算法进行建筑用地提取。
工业园区生态适宜性评价实例研究——以新疆石河子北工业园区为例黄丽华王亚男摘要本文以石河子北工业园区为研究对象,在工业园区内部用地布局合理性评价中采用生态适宜度法进行评价,在详尽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选择自然、社会、环境三方面评价因子,建立开发区生态适宜度评价指标体系,并借助GIS技术将数值计算和图形叠置有机结合,将工业园区规划用地分为适宜、较适宜和不适宜三类,据此提出调整建议,为工业园区用地布局的合理规划提供决策依据。
关键词:工业园区生态适宜度用地布局一、前言近年来随区域开发活动迅速发展,工业园区作为规范区域开发活动,促进产业聚集的重要载体,在全国各地迅速发展。
而各地区的资源禀赋、环境承载力、生态环境特点具有较大差异,若在工业园区规划建设中照搬相同的规划建设模式和强度,忽略自然环境的承受能力以及土地的生态适宜性,过度开发,将导致开发地区生态环境的退化,带来较大的生态环境风险。
因此,通过对工业园区规划用地的生态适宜性评价,可以进一步明确工业园区开发的环境制约因素,优化园区规划的用地布局,避免生态环境风险的发生,对实现区域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生态适宜性评价的概念及方法(一)生态适宜性评价的概念生态适宜度评价是从城市生态学角度出发,根据各类用地的生态要求,评价各种土地利用的生态适宜性,分析各种不同使用功能的土地排序位置是否合理,是否遵循生态优化原则,从而明确区域开发的环境制约因素,寻求最佳土地利用方式的一种评价方法。
(二)生态适宜性评价的方法目前生态适宜性分析评价常用方法有地图叠置法、因子加权评分法和生态因子组合法等。
1.地图叠置法:是一种形象直观,可以将社会、环境等不同量纲因素进行综合系统分析的一种土地使用生态适宜性的分析方法。
缺点是当分析因子增加后,用不同深浅颜色表示适宜等级并进行重叠的方法相当繁琐,并且很难辨别综合图上不同深浅颜色之间的细微差别。
2.因子加权评分法:因子加权评分法的基本原理与地图重叠法的原理相似。
基址分析1 区位分析石河子市地处天山北麓中段,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东经86°00',北纬44°11'。
行政区域面积460平方千米,规划面积150平方千米,建成区面积30平方千米,平均海拔高度450.8米。
如下图1 ,所示黄色区域为本次规划设计的区域。
该设计区域位于石河子市东城区,东边东二路,西边秋实路,北边绿苑路,南边北三路,横跨两个街区。
它的总长703,宽608米,占地面积约39.6公顷。
如下图22 交通近些年来,随着石河子市区综合实力的提升,特别是石河子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后,发展速度很快,优势凸现,城市东西两面的用地已基本用尽,如今城市的发展方向已开始依托综合建成区向北、向南扩展,实施生活区南移和产业北移的方针,因此2000—2010年城市建设用地扩展方向也主要是向北、向南进行扩展延伸,最终石河子市形成了“北拓南扩”的城镇格局和“北重南轻”的产业布局。
该设计区域位于石河子市北边,刚好顺承城市发展格局,以下是一些公交站牌在设计区域外围的分布。
3 植被石河子市地处天山北麓,准噶尔通古特沙漠南缘,平均年降水量少于300 mm,而年蒸发量大于1 500 m/n;气温年平均小于10℃,最高至42.2℃,最低可至一42.8℃;年平均风速1.3lm/s,且春夏季大于秋冬季,是典型的内陆干旱地区,自然条件恶劣,适生绿化树种有限。
以下是石河子适生树种。
灌木:水蜡、紫叶小檗、白榆、紫穗槐、緑瑞木、珍珠梅、小叶丁香、红花丁香、红王子锦带、珍珠梅、紫叶矮樱、榆叶梅、紫叶稠李藤本:五叶地锦乔木:枫杨、樟子松、黄菠萝、苹果、夏栎、山荆子、山楂、火炬树、美国黑核桃、桃叶卫矛、文冠果、金叶莸、金叶风箱果、花曲柳、花叶复叶槭、茶条槭、接骨木、大果榆、暴马丁香、核桃楸、刺槐、裂叶榆、杏树、梓树、秋子梨、柳树、元宝枫、圆冠榆、云杉花卉:鸢尾、地被菊、翠菊、洋姜、百日草、紫茉莉、大丽花、蜀葵、牡丹、萱草、四季玫瑰、月季4 水文地质石河子市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八师部所在地。
新疆土壤盐碱化现状及其综合治理对策一、引言新疆位于我国西部,地域辽阔,资源丰富,是我国的重要粮食生产基地之一。
近年来,新疆土壤盐碱化问题日益严重,成为了制约当地农业生产的一大难题。
盐碱化不仅对土壤和水资源造成了严重伤害,也严重影响了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进行全面的盐碱地治理对于新疆的农业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分析新疆土壤盐碱化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综合治理对策。
二、新疆土壤盐碱化的现状1. 盐碱化的原因新疆土壤盐碱化的主要原因包括土地过度开垦、水资源的滥用以及不当的农业生产方式。
由于受到不良的人类活动影响,土壤中盐分和碱性物质逐渐累积,导致土壤质量下降。
2. 盐碱化的程度根据新疆农业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新疆盐碱土地面积已达到数十万公顷,其中大部分位于伊犁、巴音郭楞、昌吉和塔城等地。
盐碱土地的分布广泛,严重威胁了当地的农业生产。
3. 盐碱化对农业的影响盐碱土地的大面积存在,严重限制了当地农业的发展。
由于土壤盐碱化,农作物的生长受到了严重的制约,导致农业产量大幅下降,农民的收入也受到严重挑战。
1. 改变农业生产方式针对新疆盐碱土地的特点,应该采取适合当地条件的农业生产方式。
在盐碱土地上实行“盐土农业”,选择耐盐性强的作物种植,同时合理轮作,避免单一种植模式的过度开垦,减少对土壤的压力。
2. 科学合理利用水资源水资源是新疆盐碱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在农业生产中要科学合理地利用水资源,减少对土壤盐碱化的影响。
采用滴灌、微喷等节水灌溉技术,合理安排灌溉水源,避免水分过多地进入土壤导致盐碱化。
3. 绿化和固碱造林针对盐碱土地,可以采取绿化和固碱造林的方式,选择对盐碱土壤具有短期、快速改良作用的树种,比如柳树、杨树等。
这些树种对盐碱土壤有较强的耐盐性,能够吸收土壤中的盐分和碱性物质,有助于改善土壤质地。
4. 使用改良土壤的方法可以通过施用有机肥、石灰等改良土壤的方法,降低土壤的盐碱度。
通过改良土壤,提高土壤的保肥保墒能力,促进农作物的正常生长。
新疆耕地资源态势与对策建议来源:资源网作者:吕晓刘新平发布时间:2007.07.18一、新疆耕地概况耕地资源是土地资源中的精华,一定的耕地保有量是人类生存所必需的基本条件。
由于人口增长、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以及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耕地保有量持续下降,使人口与粮食、人口与耕地资源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
因此,加强区域乃至全国的耕地资源态势分析,并针对不同区域因地制宜地提出不同对策建议,对科学管理耕地资源,实现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有重要得现实意义。
新疆土地总面积166.49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六分之一,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省区。
同时新疆水、土、光、热、矿产资源丰富,有巨大的开发潜力,是我国重要的资源接替区。
但是,新疆的土地利用受到严重的水资源限制以及风沙作用、土壤瘠薄、土壤盐碱化等因素的制约,全区中低产田比例较高,弃耕现象严重,生态环境趋于恶化。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自治区不仅加大了产业结构调整,同时也加大了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耕地资源保有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因此,有针对性的进行新疆耕地资源态势分析,对合理利用耕地资源,为全国耕地的动态平衡与调控,实现耕地资源的持续利用,以及协调好耕地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有着重要意义。
二、新疆耕地资源态势(一)新疆耕地资源数量变化由于缺少全面的耕地详查数据,1949-1995年期间新疆耕地的实际变化情况尚未有一个比较权威的结论。
有学者运用统计部门数据研究,得出结论:新疆的耕地总量经历了迅速上升→波动→下降→回升的变化历程;人均耕地于1949~1960年为迅速上升期,年均增长4.6%,然后呈下降趋势,年均递减2%。
尽管统计部门数据值偏小,但鉴于其系统性与连续性也能基本反映期间的态势演变。
下面,笔者根据1996-2005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的数据详细分析近年来新疆耕地资源演变。
1.变化过程如图1所示,1996-2005年间,新疆耕地数量呈波动变化态势,总量稍有增加。
对石河子市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探讨来源:资源网作者:吕晓发布时间:2008.05.20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
土地的合理利用是加强土地宏观管理和实施土地用途管制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加强资源环境保护、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发挥着龙头作用。
师市人民在开发垦区和建设石河子新城的进程中,继承和发扬了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勤劳朴实的美德,表现了勇往直前,开拓奋进的精神,创建了准噶尔荒原上这片美丽的绿洲和闪烁着“戈壁明珠”光彩的石河子新城。
1石河子市概况石河子市位于新疆北部、天山北麓中段,准噶尔盆地南缘,东临玛纳斯县,南靠天山,西接克拉玛依市、奎屯市,北毗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石河子市位于农八师南部,地处乌伊公路和玛河相交处的西南方向,东距乌鲁木齐市150公里,西距伊宁市549公里。
石河子市属典型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气温变化大,夏季酷热,冬季寒冷,干旱少雨,年平均气温7.4C,相对平均湿度64%,年平均降水量213.35毫米,年蒸发量1537.5毫米,主导风向为东南风。
石河子市行政区划面积全部分布在玛纳斯河冲、洪击平原上,玛纳斯河在城区东部自南向北流过,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南北坡降12‰,东西坡降9‰,海拔高程450米~520米,南部为山前倾斜平原,呈山麓斜坡堆积地。
市域范围从南向北以形成天然林、次生林、荒漠灌木林、草地、和人工防护林等生态环境。
物种丰富多样,分布范围广。
地下水资源储量4.82亿立方米,可开采量2.72亿立方米。
区内地表土层由粘性土、沙土组成,局部含软淤泥质夹层、粉沙土等,西三路以西黄土层具二级非自重湿陷性,其它场地表层为黄土,局部呈弱湿陷性,黄土层以下系戈壁砾石层,厚200米~2000米左右。
市区地下水含水层在乌伊公路以南,为砾石层,乌伊公路以北为黄土状亚粘土层。
地下水埋深一般为15米~80米不等,最浅处在北泉镇一带,埋深小于3米,局部以泉水的形式溢出地表,地下水补给主要来源于玛纳斯河水的渗透补给。
石河子市,行政区国土面积460平方公里,市区辖老街、红山、向阳、新城、东城5个街道办事处;郊区有北泉镇、石河子乡、农八师一五二团场和石河子大学农学院试验场以及新疆农垦科学院等单位,市区建成区面积达27.8平方公里。
2土地利用现状分析2.1土地利用现状根据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显示,2005年石河子市土地总面积45994.33公顷,人均土地面积0.15公顷。
石河子市土地总面积中,农用地34914.1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6.06%;耕地面积22320.11公顷,占农用地总面积的63.97%;园地面积781.08公顷,占农用地总面积的2.26%;林地面积2033.32公顷,占农用地总面积的5.81%;牧草地面积6133.98公顷,占农用地总面积的17.55%;其它农用地3645.61公顷。
建设用地5518.5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1.85%;其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5022.37公顷,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90.90%;交通用地457.45公顷,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8.39%;水利设施用地38.69公顷,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0.71%;未利用土地面积5561.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2.09%。
(如表1所示)表1 2005年各类土地利用面积表单位:公顷数据来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国土资源厅综合统计资料册 2005年更新数据2.2石河子市土地利用的布局分析2.2.1农用地农用地主要分布在石河子乡、石总场,占了石河子市农用地总面积的81.26%,耕地分布的地区差异大,表现出极大的不平衡性,以石河子乡、石总场最为集中,南部山区相对较少。
耕地集中连片,土壤肥沃,是全市粮食、蔬菜、鱼等农副产品的集中产区。
林地主要分布在石总场、石河子乡、市区周围,多呈零散状,与耕地交错分布,大片林地较少。
大部分园地分布在石总场和152团,园地主要以果园为主。
2.2.2建设用地按城市规划统计口径,中心城区建设用地面积2994公顷,占全市城镇用地总量的99.22%,人均建设用地119.0平方米。
外围6个集镇居民点建设用地面积2263.1公顷,北泉镇人均用地145.5平方米。
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1832.0公顷,占全市建设用地面积的33.61%,且分布较为分散,人均312.8平方米,高于上轮规划152平方米的控制水平,用地整理潜力巨大。
独立工矿用地面积593.8公顷,占全市建设用地的10.89%,在各区均有分布。
其中市区、石河子乡独立工矿用地面积较大,分别占全市独立工矿用地的57.93%和17.11%。
交通用地面积457.5公顷,其中铁路用地118.6公顷,占25.92%,公路用地272.2公顷,占59.50%,市域道路网密度相对较大。
交通用地在市区分布较广,面积325.9公顷,占全市比重的71.23%。
全市水利设施用地38.6公顷,在地域分布上石总场、玛管处和石河子乡水利设施用地分别占全市的80.57% 、18.65%和0.78%。
2.2.3未利用地石河子市的未利用地主要分布于石总场和石河子乡,其中石总场由于荒草地广阔,未利用地所占比重高达38.93%。
从可开发利用的荒草地资源的分布来看,石总场和石河子乡荒草地数量最大,石总场荒草地1770.8公顷,占市域荒草地的44.38%;石河子乡荒草地1140.8公顷,占28.59%。
3石河子市土地利用特点和存在的问题3.1石河子市土地资源及其利用特点3.1.1土地资源类型复杂多样,但人均占有土地资源量少石河子市土地资源类型复杂多样,适宜性广,但人均占有土地资源量少,人均占有耕地更少,分别为0.182公顷(2.72亩)、0.091(1.36亩),远低于自治区9.86公顷(147.9亩)和0.236公顷(3.54亩)的平均水平。
3.1.2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地域性明显耕地、园地、林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坑塘、鱼池主要建于145团,居民点工矿用地大部分集中在石河子市区及市郊,牧草地主要位于南部丘陵地区。
3.1.3土地利用以农用地为主,但农业用地与建设用地矛盾突出全市农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70.75%;建设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16.61%,其中城乡建设及工矿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9.66%,远高于自治区和兵团的平均水平。
并且,自1980年以来,城市建设占地增加14.83平方公里,平均约占0.93平方公里。
农村居民点人均地319平方米,高于国家标准一倍多。
因各类建设用地所占土地多数为耕地,耕地呈现逐年递增趋势,影响了建设城郊型农业生产体系。
3.1.4土地利用程度总体较好土地利用程度及土地集约化经营程度较高,土地利用效果总体较好,平均每公顷已利用土地国内生产总值为20963元。
全市土地利用率87.36%,土地垦殖率50.08%,远高于自治区和兵团的平均水平。
3.2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3.2.1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不尽合理大农业用地(农、园、林、牧、水面)占土地总面积的70.75%,但其内部结构不尽合理,存在着重农轻牧现象。
农业用地又以传统农业用地(小麦、棉花、甜菜)为主,牧草地中以天然劣质草场为主,人工草地发展缓慢,城郊型农业发展优势未体现出来,地域分工和专业化尚未形成,且农林牧用地矛盾较为突出,缺乏宏观控制和统一规划布局,林地多集中在中部,而真正承担保护和改善农区和市区生态环境的南部、北部、水库和鱼池四周、东部林地比重偏低。
3.2.2水土不平衡问题在一定范围内仍然存在全市虽然水资源丰富,但受河流水文变化规律的制约,存在季节不平衡现象,石河子市内部分地区仍然存在春季缺水的现象,由于上游无水库调节,地下水开采成本太高,致使缺水现象严重。
3.2.3土地退化明显,白色污染较为严重土地退化明显:石河子市土地大部分不够平整,南部土地坡降较大,坡面侵蚀强度较大,沟蚀深达50-60厘米,山麓土地风蚀严重,水土流失明显;耕地化肥施用量逐年增加,绿肥种植面积和有机肥施用量逐年减少,致使土壤理化性能变差,肥力下降。
白色污染较为严重:石河子市农用地膜覆盖面积占耕地面积的31.02%,地膜回收率仅70%-80%,相当数量碎膜残留在耕地中,影响农业生产。
3.2.4土地质量不高,存在土地资源浪费或土地资源流失现象石河子市部分团场地处干旱和盐碱化较重的地区,因为地下水位较高,造成大面积耕地次生盐碱化或者土壤板结而弃耕,再一个原因是职工在灌溉农田时,采用大水漫灌,而不是小水细灌,造成大量渠水积聚在地头,历时经久形成盐碱而弃耕。
有些单位地处沙包环围之中,风沙侵蚀严重,但保护自然植被和种树种草工作力度不够,农区内防护林带残缺不齐,加上本来水资源缺乏,不得不弃耕。
存在重灌轻排、排水设施不配套、不成网、灌水技术落后,地下水位抬升,土壤盐渍化现象严重。
部分土地开发与弃耕监控不严,边远地域有随意弃耕现象;砖厂与农村居民点建设缺乏规划控制,复垦也缺少统一规划。
3.2.5 城市废水处理程度低,环境污染较为严重工业和生活废水尚无合理的排放出路,将废水直接灌溉或排进水库,严重影响了农产品的质量和水库的水质,另外还污染了的大气环境,对市区造成一定影响。
工矿用地布局不当,“三废”污染严重:在50年代工矿用地布局时,由于忽视环境保护,将工业区规划在石河子市西部,致使工业废气、烟尘、噪声污染城市环境,工业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水特别是化工厂、造纸厂、毛纺厂、棉纺厂等工业废水经稀释后直接灌溉或排入蘑菇湖和大泉沟水库,石总场三分之二龙泉水被污染,水质严重超标,致使土地遭受严重污染,蘑菇湖水库鱼类生物大量死亡,污水周围臭气强度达4-5级,影响范围0.4-1.0公里不等,农产品质量下降,影响人身健康。
4土地利用问题存在的原因分析4.1自然因素引起的土地利用问题石河子市属温带典型大陆性干旱气候,年平均气温6.4℃,绝对最高温达40℃,最低温达-39.6℃,年积温为3260℃,年平均降水205.9mm,蒸发量为1660mm。
市区内有玛纳斯河从东部流过,多年平均径流量12.6亿立方米,汛期来水量占径流量的65%。
市北郊有10余条泉水沟,泉水年径流量2.6亿立方米。
石河子市部分地表水为11031万立方米。
区内地下水补给量为3.47亿立方米,可开采量2.08亿立方米,已开采了1.21亿立方米。
由于自然气候的影响,石河子市主要出现诸多自然灾害对土地利用造成严重危害。
主要灾害有:洪水,干热风,冻害,霜冻,大风,虫害,盐渍化等。
水库附近地下水位的抬升,导致土地盐渍化现象严重。
整个石河子地区没有较为完善的水资源管理和调配系统,导致土地盐渍化程度加剧。
在早期时候,石河子乡耕地被洪水冲毁,沿玛纳斯河西岸遭洪水冲蚀现象时有发生,在近几年几千亩农田遭受到冰雹袭击,全市农田10%以上面积受到蚜虫危害,致使农用地质量下降。
4.2城市建设用地大量占用耕地引起经济发展不协调石河子市近几年来城市建成区不断扩大,占用耕地较多,城市发展不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