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社会矛盾分析方法
- 格式:docx
- 大小:24.09 KB
- 文档页数:3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概念。
引导学生认识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2 教学内容:矛盾的定义和分类。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区别与联系。
矛盾在自然界和社会历史中的表现。
1.3 教学方法:讲解法:讲解矛盾的定义和分类,引导学生理解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概念。
案例分析法:分析自然界和社会历史中的矛盾实例,让学生感受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1.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参与讨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实例,检验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第二章:矛盾的普遍性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引导学生认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2.2 教学内容:矛盾普遍性的定义和表现。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联系与区别。
矛盾普遍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2.3 教学方法:讲解法:讲解矛盾普遍性的定义和表现,引导学生理解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案例分析法:分析自然界和社会历史中的矛盾实例,让学生感受矛盾普遍性的存在和作用。
2.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参与讨论矛盾普遍性的实例,检验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第三章:矛盾的特殊性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引导学生认识矛盾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关系。
3.2 教学内容:矛盾特殊性的定义和表现。
矛盾特殊性与普遍性的联系与区别。
矛盾特殊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3.3 教学方法:讲解法:讲解矛盾特殊性的定义和表现,引导学生理解矛盾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关系。
案例分析法:分析自然界和社会历史中的矛盾实例,让学生感受矛盾特殊性的存在和作用。
3.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参与讨论矛盾特殊性的实例,检验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第四章:矛盾的相互作用4.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矛盾相互作用的特点。
引导学生认识矛盾相互作用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概念。
引导学生了解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的关系。
1.2 教学内容:矛盾普遍性的定义与特点。
矛盾特殊性的定义与特点。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的关系。
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定义和特点。
互动法:引导学生讨论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的关系。
1.4 教学步骤:1. 引入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概念。
2. 讲解矛盾普遍性的定义和特点。
3. 讲解矛盾特殊性的定义和特点。
4. 引导学生讨论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的关系。
第二章:矛盾普遍性的定义与特点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矛盾普遍性的定义。
让学生掌握矛盾普遍性的特点。
2.2 教学内容:矛盾普遍性的定义。
矛盾普遍性的特点。
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矛盾普遍性的定义和特点。
2.4 教学步骤:1. 回顾矛盾普遍性的概念。
2. 讲解矛盾普遍性的定义。
3. 讲解矛盾普遍性的特点。
4. 进行实例分析,加深学生对矛盾普遍性的理解。
第三章:矛盾特殊性的定义与特点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矛盾特殊性的定义。
让学生掌握矛盾特殊性的特点。
3.2 教学内容:矛盾特殊性的定义。
矛盾特殊性的特点。
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矛盾特殊性的定义和特点。
3.4 教学步骤:1. 回顾矛盾特殊性的概念。
2. 讲解矛盾特殊性的定义。
3. 讲解矛盾特殊性的特点。
4. 进行实例分析,加深学生对矛盾特殊性的理解。
第四章: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的关系4.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的关系。
4.2 教学内容: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的关系。
4.3 教学方法:互动法:引导学生讨论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的关系。
4.4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回顾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定义和特点。
2. 引导学生讨论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的关系。
3. 进行实例分析,加深学生对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关系的理解。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目录前言............................................................................................... 导论. (3)第一节社会科学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3)一、人类对社会认识的历史进程 (3)二、社会科学的特点和作用 (4)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性质和特点 (4)第二节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 (5)一、马克思主义在社会历史研究中的革命变革 (5)二、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本内容和功能定位 (5)三、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本原则 (5)第三节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 (6)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指导地位 (6)二、正确对待当代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 (6)三、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是开放的科学体系 (6)第一章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7)第一节立足实践的需要研究理论 (7)一、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7)二、实践的需要是理论研究的出发点 (7)三、社会科学研究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 (7)第二节对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总结 (8)一、科学理论是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8)二、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研究的结果 (8)三、调查研究是进行社会科学研究的基础一环 (8)第三节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 (9)一、在实践中检验理论 (9)二、在实践中发展理论 (9)三、破除迷信,解放思想 (9)第二章社会系统研究方法............................................................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社会是个复杂的大系统四、人口系统.........................................................................................五、自然环境系统..................................................................................... 第二节社会有机体与社会形态.........................................................................一、社会有机体.......................................................................................二、经济社会形态.....................................................................................三、技术社会形态..................................................................................... 第三节研究社会系统的重要原则.......................................................................一、整体性原则.......................................................................................二、结构性原则.......................................................................................三、层次性原则.......................................................................................四、开放性原则....................................................................................... 第三章社会矛盾研究方法 (14)第一节社会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分析方法 (14)一、矛盾与问题 (14)二、社会矛盾的普遍性 (14)三、社会的基本矛盾 (14)四、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充满矛盾 (14)第二节社会矛盾的特殊性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 (15)一、注重研究不同领域矛盾的特殊性 (15)二、注重研究不同过程和阶段矛盾的特殊性 (15)三、注重研究矛盾地位和作用的特殊性 (16)四、注重研究矛盾性质和矛盾斗争形式的特殊性 (16)第三节利益分析和阶级阶层分析方法 (16)一、利益矛盾与利益分析方法 (16)二、阶级矛盾与阶级分析方法 (16)三、阶层矛盾与阶层分析方法 (17)第四章社会过程研究方法 (18)第一节人类社会是一个过程 (18)一、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 (18)二、社会历史过程的连续性和非连续性 (19)三、社会历史过程的前进性和曲折性 (19)四、社会历史过程的统一性与多样性..................................................................... 第二节社会历史过程的客观规律性与主体选择性. (20)一、社会历史过程的客观规律性 (20)二、社会历史过程的主体选择性 (20)三、社会历史过程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20)第三节研究社会历史过程的若干重要方法 (20)一、历史主义的方法 (20)二、科学预见的方法 (21)三、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22)第五章社会主体研究方法 (23)第一节人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 (23)一、“现实的人”是社会历史研究的出发点 (23)二、物质生产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23)三、人的存在状态是社会发展的尺度 (25)第二节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26)一、社会是人的存在方式和发展条件 (26)二、“虚假共同体”与“真实共同体” (27)三、“自由人联合体”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共同体 (28)第三节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28)一、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 (28)二、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有重大作用 (30)三、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方法 (30)第六章社会认知与评价方法 (31)第一节真理与价值 (31)一、社会现象的两重性:事实性与价值性 (31)二、揭示客观真理是社会认知的任务 (33)三、确定合理的价值向度是社会评价的任务 (34)四、真理与价值的统一是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内在要求 (35)第二节社会认知的方法与途径 (35)一、社会认知的特点 (35)二、经验观察与事实描述 (37)三、社会认知的概括、综合 (38)第三节社会评价及其标准 (39)一、社会进步的评价 (39)二、社会生产力是社会评价的根本标准 (40)三、人民利益是社会评价的最高标准 (41)第七章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世界视野 (42)第一节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 (42)一、哲学视野中的“世界历史” (42)二、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 (43)三、“世界历史”的两重性 (45)第二节经济全球化及其内在矛盾 (46)一、全球化是世界历史发展的新阶段 (46)二、经济全球化的基本涵义和特点 (47)三、经济全球化的内在矛盾 (48)第三节世界历史理论的方法论意义 (49)一、以世界眼光观照当代社会发展 (50)二、正确理解全球化与民族化的关系 (50)三、正确理解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 (51)四、正确看待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 (52)导论人类对社会的认识水平,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而不断得到发展和提升。
第三章社会矛盾分析方法马克思主义将对立统一规律运用于社会研究,形成了社会矛盾研究方法,为认识和研究各种社会现象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探求解决社会矛盾的途径和方法,提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
一、社会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分析方法(一)社会矛盾的普遍性人类社会充满矛盾,社会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社会矛盾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内部以及各个领域之间都存在矛盾。
经济领域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与消费、投入与产出、计划与市场等的矛盾;政治领域有不同阶级阶层之间、不同利益集团之间、民族之间、国家之间,以及民主与集中、自由与纪律之间等的矛盾;社会领域有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不同群体之间的矛盾。
一切社会领域都充满了矛盾。
社会矛盾贯穿社会发展的全部过程,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的发展过程之中;每一社会形态在发展过程中自始至终都存在矛盾运动。
社会矛盾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毛泽东说:“社会的变化,主要地是由于社会内部矛盾的发展,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阶级之间的矛盾,新旧之间的矛盾,由于这些矛盾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前进,推动了新旧社会的代谢。
”因此,矛盾分析方法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二)社会的基本矛盾在社会矛盾系统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构成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它既贯穿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又贯穿于社会发展的始终,决定社会的性质和面貌,规定社会发展的方向,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总是从生产力的发展开始的。
生产力处于永恒的运动变化之中。
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生产关系不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时,就要求变革就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
社会科学研究必须紧紧抓住这个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抓住了它就抓住了理解人类社会矛盾全局、解释“历史之谜”的总开关。
(三)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充满矛盾自觉认识和自觉解决社会矛盾,是社会主义社会优越性的表现,社会主义改革正是以承认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矛盾为前提的。
联系和发展的规律及其核⼼ 考试⼤纲要求 1."了解联系、发展、⽭盾等基本概念". 2.理解联系的性质与根本内容,发展的实质、形式、道路与根本动⼒,唯物辩证法诸范畴及其辩证关系。
3.掌握⽭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及其对建设有中国特⾊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本章的中⼼任务是阐述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体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学习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要理解和掌握联系和发展的基本观点:坚持联系的客观普遍性,反对形⽽上学孤⽴的观点和⽅法;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深刻认识新陈代谢是宇宙间不可抗拒的普遍规律,反对形⽽上学的静⽌的观点。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对⽴统⼀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是联系和发展观点的展开,它们从不同的侧⾯揭⽰了事物的联系和发展: 对⽴统⼀规律揭⽰了事物联系和发展的根本内容和深刻本质,即事物运动和发展的源泉和动⼒; 质量互变规律揭⽰了事物发展的形式和过程;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了事物发展的⽅向和道路,阐明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
唯物辩证的基本范畴是对⽴统⼀规律的补充和具体化,从事物的各个侧⾯揭⽰了事物的对⽴统⼀关系。
⽭盾问题贯穿于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基本范畴各个原理之中,是理解和掌握唯物辩证法该原理的基本线索和关键。
⽽⽭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相互关系这⼀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则是关于事物⽭盾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
学习本章,要特别注意: 1.了解联系、发展、质量度、肯定和否定、⽭盾及其基本属性等基本概念; 2.理解⽭盾是事物发展的动⼒,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辩证的否定观、对⽴统⼀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等基本原理; 3.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是2002年6⽉修订考试⼤纲时增加的内容,要掌握好各对范畴的含义和相互关系及意义; 4.掌握⽭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辩证的否定观等基本原理,以及它们对建设有中国特⾊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简答题解析《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简答题导论部分◆1、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性质与特点。
社会科学方法论是关于社会科学的一般研究方法的理论。
主要研究对象是关于社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既研究社会科学一般研究方法中的各种方法的特点、操作程序、作用及其限度,又研究这些方法之间怎样发生有序联系和整体作用。
◆2、社会科学方法论特征:1)遵循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原则,具有自身特点2)仅涉及社会科学领域具有普遍意义的一般方法3)社会科学方法是逻辑与历史相统一、描述性与规范性相统一的方法论4)社会科学方法论与自然科学方法轮逐渐趋同,但强调主体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3、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基本内容与基本原则。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既是其世界观,又是其方法论。
在此基础上,社会科学方法论具体化为从实践出发的方法、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社会矛盾分析方法、社会主体研究方法、社会过程研究方法、社会认识与评价方法、世界历史的研究方法贯彻在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中的基本原则包括如下几点:1)客观性原则。
按照人类社会的本来面目来认识和理解人类历史,这是任何社会科学方法论的首要的前提。
2)主体性原则要注重从主体的维度去观察社会客体;注重把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结合起来。
注重坚持群众史观,反对英雄史观。
3)整体性原则要求我们从系统的观点来观察并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来看待人个与社会的关系,坚持集体主义的精神,注意局部和整体的关系,树立全局性的观念4)具体性原则。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这是因为,真理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因此,一切要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离开了一定的时空条件,我们就无法作出正确的判断。
5)发展性原则。
这就要求我们用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观点,而不是静止和孤立的观点去观察和分析问题。
要善于从合理性中发现不合理性,从不合理性发现合理性◆4、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具有独特的价值,为人类认识作出了重要贡献。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简答题导论部分◆1、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性质与特点。
社会科学方法论是关于社会科学的一般研究方法的理论。
主要研究对象是关于社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既研究社会科学一般研究方法中的各种方法的特点、操作程序、作用及其限度,又研究这些方法之间怎样发生有序联系和整体作用。
◆2、社会科学方法论特征:1)遵循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原则,具有自身特点2)仅涉及社会科学领域具有普遍意义的一般方法3)社会科学方法是逻辑与历史相统一、描述性与规范性相统一的方法论4)社会科学方法论与自然科学方法轮逐渐趋同,但强调主体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3、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基本内容与基本原则。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既是其世界观,又是其方法论。
在此基础上,社会科学方法论具体化为从实践出发的方法、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社会矛盾分析方法、社会主体研究方法、社会过程研究方法、社会认识与评价方法、世界历史的研究方法贯彻在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中的基本原则包括如下几点:1)客观性原则。
按照人类社会的本来面目来认识和理解人类历史,这是任何社会科学方法论的首要的前提。
2)主体性原则要注重从主体的维度去观察社会客体;注重把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结合起来。
注重坚持群众史观,反对英雄史观。
3)整体性原则要求我们从系统的观点来观察并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来看待人个与社会的关系,坚持集体主义的精神,注意局部和整体的关系,树立全局性的观念4)具体性原则。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这是因为,真理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因此,一切要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离开了一定的时空条件,我们就无法作出正确的判断。
5)发展性原则。
这就要求我们用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观点,而不是静止和孤立的观点去观察和分析问题。
要善于从合理性中发现不合理性,从不合理性发现合理性◆4、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具有独特的价值,为人类认识作出了重要贡献。
基层矛盾纠纷分析研判制度范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基层矛盾纠纷的分析研判工作,提高基层矛盾纠纷化解的能力和水平,制定本模板。
第二章分析研判基本原则第二条基层矛盾纠纷分析研判工作应遵循以下原则:1. 科学客观原则:分析研判应以客观事实为基础,避免主观偏见。
2. 综合分析原则:分析研判应从多角度、多方面综合考虑,全面把握矛盾纠纷的本质和发展趋势。
3. 实事求是原则:分析研判应坚持实事求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做主观臆断。
4. 依法依规原则:分析研判应依法依规进行,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和政策的要求。
5. 工作实用原则:分析研判应有针对性,注重解决问题,服务于基层矛盾纠纷的化解工作。
第三章分析研判方法和步骤第三条基层矛盾纠纷分析研判应采用以下方法和步骤:1. 搜集资料:收集与矛盾纠纷相关的各类资料,包括实地调研、听取当事人陈述、查阅相关文件等。
2. 归纳总结: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总结,找出矛盾纠纷的主要问题和关键点。
3. 分析判断:根据归纳总结的结果,对矛盾纠纷进行深入分析,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
4. 制定解决方案:根据分析判断的结果,制定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并提出实施措施。
5. 监督落实:对解决方案的实施情况进行跟踪监督,确保解决方案能够得到有效落实。
第四章分析研判指标体系第四条基层矛盾纠纷的分析研判指标体系应包括以下方面:1. 矛盾纠纷的主要矛盾点和交叉点;2. 矛盾纠纷的主要诉求和利益分配问题;3. 矛盾纠纷的原因和发展趋势;4. 矛盾纠纷的解决方案和实施措施;5. 矛盾纠纷的化解效果和社会稳定情况。
第五章分析研判报告编制和汇报第五条基层矛盾纠纷分析研判工作完成后,应编制相应的分析研判报告,并进行汇报。
第六条分析研判报告的内容包括:1. 研究背景和目的:对矛盾纠纷的背景和研究目的进行说明。
2. 分析方法和步骤:对使用的分析方法和步骤进行介绍。
3. 总体情况分析:对矛盾纠纷的总体情况进行说明。
4. 矛盾纠纷的主要问题和关键点:对矛盾纠纷的主要问题和关键点进行分析。
简述辩证对待人生矛盾的方法
辩证法认为,人生中的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因素。
辩证对待人生矛盾的方法如下:
第一章:认识矛盾
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
人生中的矛盾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应该正确对待矛盾,把矛盾当作促进自身发展的机会。
第二章:分析矛盾
我们可以通过分析矛盾的矛盾双方及其关系,找到问题的本质,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三章:统一矛盾
辩证法认为,任何矛盾都可以通过对立面的统一得到解决。
在解决问题时,我们应该找到双方的共同点,尽可能地达到统一。
第四章:转化矛盾
矛盾的转化是指把矛盾变成发展的动力。
在解决问题时,我们应该积极地寻找矛盾中的机遇,转化矛盾为发展的机会。
第五章:超越矛盾
辩证法认为,任何矛盾都可以通过超越得到解决。
我们应该放眼未来,超越矛盾,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
总之,辩证法认为,正确对待人生矛盾,能够促进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
我们要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矛盾,正确地把握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使矛盾成为自身发展的机会。
矛盾分析方法矛盾分析方法是一种系统性的思维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问题。
在现实生活和工作中,矛盾无处不在,矛盾的存在常常给我们带来困扰和挑战。
因此,掌握矛盾分析方法对于我们有效地应对问题至关重要。
首先,矛盾分析方法要求我们正确认识矛盾的本质。
矛盾是事物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是事物内部的对立统一。
矛盾的存在推动了事物的发展和变化,因此并非完全消极。
通过深入分析矛盾的双方,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为解决问题提供有力的支持。
其次,矛盾分析方法要求我们善于抓住矛盾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主要矛盾是矛盾中起决定作用的矛盾,解决主要矛盾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次要矛盾是在主要矛盾的基础上产生的,通常是主要矛盾的附属矛盾。
因此,我们在解决问题时,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避免陷入次要矛盾的泥沼。
再次,矛盾分析方法要求我们善于运用辩证思维。
辩证思维是矛盾分析方法的核心,它要求我们善于从事物的全面和具体的发展过程中,把握事物的矛盾运动规律。
在解决问题时,我们要善于辩证地看待问题,不偏不倚地分析问题的各个方面,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最后,矛盾分析方法要求我们善于运用综合分析的方法。
综合分析是指在分析问题时,要善于综合运用各种分析方法和手段,全面地、系统地分析问题。
在解决问题时,我们要善于综合运用各种资源和手段,找出最佳的解决方案。
总之,矛盾分析方法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思维方法,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问题。
通过正确认识矛盾的本质、抓住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善于运用辩证思维和综合分析的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问题,取得更好的效果。
希望大家能够认真学习和运用矛盾分析方法,不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概念。
让学生了解矛盾在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存在和作用。
1.2 教学内容矛盾的定义和分类。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
矛盾在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实例。
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矛盾的定义和分类,解释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
案例分析法:分析矛盾在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实例。
1.4 教学步骤1.4.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1.4.2 讲解矛盾的定义和分类。
1.4.3 解释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
1.4.4 分析矛盾在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实例。
1.4.5 总结本章内容。
第二章:矛盾的普遍性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矛盾普遍性的概念。
让学生了解矛盾普遍性的表现和作用。
矛盾普遍性的定义和表现。
矛盾普遍性的作用和意义。
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矛盾普遍性的定义和表现,解释矛盾普遍性的作用和意义。
案例分析法:分析矛盾普遍性在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实例。
2.4 教学步骤2.4.1 导入:回顾上一章的内容,引出矛盾普遍性的概念。
2.4.2 讲解矛盾普遍性的定义和表现。
2.4.3 解释矛盾普遍性的作用和意义。
2.4.4 分析矛盾普遍性在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实例。
2.4.5 总结本章内容。
第三章:矛盾的特殊性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矛盾特殊性的概念。
让学生了解矛盾特殊性的表现和作用。
3.2 教学内容矛盾特殊性的定义和表现。
矛盾特殊性的作用和意义。
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矛盾特殊性的定义和表现,解释矛盾特殊性的作用和意义。
案例分析法:分析矛盾特殊性在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实例。
3.4.1 导入:回顾前两章的内容,引出矛盾特殊性的概念。
3.4.2 讲解矛盾特殊性的定义和表现。
3.4.3 解释矛盾特殊性的作用和意义。
3.4.4 分析矛盾特殊性在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实例。
3.4.5 总结本章内容。
第四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4.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之间的关系。
矛盾分析方法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也是事物发展的源泉。
在社会生活和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矛盾问题,如何正确地分析和解决这些矛盾,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首先,我们需要正确认识矛盾的本质。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事物内部的对立统一。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内部,推动事物的发展和变化。
矛盾的存在是客观的,不可避免的,我们不能简单地否定矛盾的存在,而是要正确地认识和处理矛盾。
其次,我们需要分析矛盾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在矛盾的双方,有的是主要的,有的是次要的。
主要矛盾是决定事物发展方向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主要矛盾。
次要矛盾是在主要矛盾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在主要矛盾的基础上解决的。
正确地分析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有利于我们正确地把握事物的发展方向,正确地解决问题。
再次,我们需要寻找矛盾的矛盾点。
矛盾的双方,有的是主要的,有的是次要的。
主要矛盾是决定事物发展方向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主要矛盾。
次要矛盾是在主要矛盾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在主要矛盾的基础上解决的。
正确地寻找矛盾的矛盾点,有利于我们正确地把握事物的发展方向,正确地解决问题。
最后,我们需要正确地处理矛盾。
在处理矛盾的过程中,我们要根据矛盾的实质和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手段,正确地处理矛盾。
在处理矛盾的过程中,我们要善于运用辩证思维的方法,正确地分析和把握矛盾的规律,善于运用矛盾的方法和手段,正确地处理矛盾。
总之,正确地分析和处理矛盾,有利于我们正确地把握事物的发展方向,正确地解决问题。
希望大家能够认真思考和探讨这些问题,不断提高自己的分析和处理矛盾的能力,为实现社会和谐和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第三章社會矛盾分析方法這回是一個開放の複雜大系統,社會の諸系統之間、系統の諸要素之間呈現出複雜の矛盾關系。
馬克思主義將對立統一規律運用於社會研究,形成了社會矛盾研究方法,為認識和研究各種社會現象の本質和發展規律,探求解決社會矛盾の途徑和方法,提供了銳利の思想武器。
一、社會矛盾の普遍性與矛盾分析方法(一)社會矛盾の普遍性人類社會充滿矛盾,社會矛盾無處不在,無時不有。
社會矛盾存在於社會生活の各個領域。
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各個領域內部以及各個領域之間都存在矛盾。
經濟領域有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生產與消費、投入與產出、計劃與市場等の矛盾;政治領域有不同階級階層之間、不同利益集團之間、民族之間、國家之間,以及民主與集中、自由與紀律之間等の矛盾;文化領域有不同意識形態之間、先進思想與落後思想之間、正確認識與錯誤認識之間の矛盾;社會領域有城鄉之間、區域之間、不同群體之間の矛盾。
一切社會領域都充滿了矛盾。
社會矛盾貫穿社會發展の全部過程,矛盾存在於一切社會形態の發展過程之中;每一社會形態在發展過程中自始至終都存在矛盾運動。
社會過程和階段の不同,只是矛盾の類型、性質和具體形態の不同,並非矛盾有無の不同。
不僅階級社會存在矛盾,無階級の原始社會、未來の共產主義社會,也都存在著矛盾。
所謂無差別、無矛盾境界,知識人們の一種幻想。
沒有矛盾就沒有世界,就沒有人類社會。
社會矛盾推動社會の發展和進步。
毛澤東說:“社會の變化,主要地是由於社會內部矛盾の發展,即生產力和生產關系の矛盾,階級之間の矛盾,新舊之間の矛盾,由於這些矛盾の發展,推動了社會の前進,推動了新舊社會の代謝。
”因此,矛盾分析方法是社會科學研究の基本方法。
(二)社會の基本矛盾在社會矛盾系統中,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之間の矛盾構成人類社會の基本矛盾。
它既貫穿於社會生活の各個方面,又貫穿於社會發展の始終,決定社會の性質和面貌,規定社會發展の方向,是推動人類社會發展の基本動力。
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總是從生產力の發展開始の。
生產力處於永恒の運動變化之中。
當生產力發展到一定程度,生產關系不再適應生產力發展の需要時,就要求變革就の生產關系,建立新の生產關系。
隨著生產關系の改變,全部龐大の上層建築也必然或快或慢地發生變革。
社會基本矛盾運動,就是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之間、上層建築與經濟基礎之間由基本適合到基本不適合,經過矛盾の解決再到新の基本適合の循環往複、不斷前進上升の過程。
這是社會基本矛盾運動の一般規律。
社會科學研究必須緊緊抓住這個基本矛盾和基本規律,抓住了它就抓住了理解人類社會矛盾全局、解釋“曆史之謎”の總開關。
(三)社會主義社會仍然充滿矛盾人為社會主義社會沒有矛盾,這是不符合客觀實際の天真の想法;關於社會主義“可以找到矛盾”の說法,是辯證法不徹底の說法。
社會主義社會同樣充滿矛盾。
只是同舊社會相比,矛盾の性質和解決矛盾の方法不同罷了。
自覺認識和自覺解決社會矛盾,是社會主義社會優越性の表現,社會主義改革正是以承認社會主義社會存在矛盾為前提の。
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の本質屬性。
社會和諧是指各種社會矛盾の雙方處於助益而不是相互折損の狀態。
它不是以排斥矛盾為前提,相反,恰恰是以承認矛盾為前提,以正確解決矛盾為基礎。
把和諧與矛盾絕對對立起來,認為和諧狀態就是無矛盾狀態,這樣追求和諧,無異於緣木求魚。
我們只能在正確の處理各種社會矛盾の過程中建設和諧社會。
二、社會矛盾の特殊性與具體問題具體分析の方法社會矛盾普遍存在,但每一社會矛盾又是具體の、特殊の,研究社會矛盾必須注重研究矛盾の特殊性,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這個馬克思主義の活の靈魂。
(一)注重研究不同領域矛盾の特殊性不同領域の特殊矛盾構成某一門科學の特殊研究對象,例如哲學研究思維與存在、主體與客體、認識與實踐、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の矛盾;經濟學研究價值與使用價值、具體勞動與抽象勞動、投入與產出、生產與消費等の矛盾。
如果不重視研究社會矛盾の特殊性,就無從確定食物の特殊本質,無從發現事物發展の特殊原因,無從區分科學研究の特殊領域,也就無法進行科學研究。
(二)注重研究不同過程和階級矛盾の特殊性人類社會是一個由低級形態向高級形態發展の過程。
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是迄今為止人類社會發展中經曆の幾個大の過程,每一過程の根本矛盾都有其特殊性,它規定了該社會形態の本質。
每一社會過程又經理若幹不同發展階段,在不同階段上雖然根本矛盾沒有變化,但被根本矛盾多規定或影響の許多大大小小の矛盾,有些激化了,有些暫時或局部地解決或緩和了,有些新矛盾又發生了,因此過程就顯出階段性。
不重視過程和階段の特殊性,同樣不能正確地處理各種社會矛盾。
(三)注重研究矛盾地位和作用の特殊性在社會矛盾系統中,各種社會矛盾和每一個矛盾の兩個方面,發展是不平衡の,其地位和作用也是不相同の。
有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主要矛盾方面和非主要矛盾方面の區別。
主要矛盾在事物發展中起著主導の、決定性の作用,規定或影響其他矛盾の存在和發展;非主要矛盾在不同程度上制約和影響主要矛盾の存在和發展。
在一對矛盾中,主要矛盾方面居於支配地位,起著主導作用。
事物の性質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の矛盾の主要方面決定の;非主要矛盾方面處於被支配地位,起著這次要作用,但也會影響矛盾の主要方面和食物の發展進程。
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の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相互聯系,在一定條件下又相互轉化。
我們必須堅持兩點論與重點論相統一の矛盾研究方法,既要防止“一點倫”,也要防止不分主次の“均衡論”。
(四)注重研究矛盾性質和矛盾鬥爭形式の特殊性社會生活中複雜多樣の矛盾,按其性質和鬥爭形式不同,區分為對抗性矛盾和非對抗性矛盾。
對抗性矛盾,一般來說,是根本利益對立基礎上の矛盾。
這種矛盾發展到一定階段,必然表現為激烈の沖突,通常只能采取對抗の鬥爭形式去解決;而非對抗性矛盾,一般來說,是根本利益一致基礎上の矛盾。
往往不表現為激烈の沖突,通常是通過非對抗の鬥爭形式去解決。
在社會主義社會,存在敵我矛盾和人民內部矛盾。
這兩種矛盾性質不同,解決の方法也不同。
敵我矛盾主要是通過專政の方法去解決;而人民內部矛盾,則應視具體情況,采取說服教育の方法、民主の方法、利益調節和統籌兼顧の方法等去解決。
三、利益分析和階級階層分析方法(一)利益矛盾與利益分析方法追求物質利益,是生產力發展の內在動力和原始動因。
馬克思說:“人們為之奮鬥の一切,都同他們の利益有關”,“每一既定社會の經濟關系首先表現為利益”。
在變革社會の實踐中,社會革命和改革都是一定利益關系の重新調整和利益矛盾一定程度の解決。
恩格斯指出:“土地占有制和資產階級之間の鬥爭,正如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之間の鬥爭一樣,首先是為了經濟利益而進行の,政治權力不過是用來實現經濟利益の手段。
”因此。
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這一覆蓋社會各個領域の矛盾,在社會生活中無不表現為具體の利益矛盾。
分析研究各種利益矛盾,探求解決各種利益矛盾の途徑,成為馬克思主義研究社會矛盾の基本方法。
馬克思主義の利益分析方法要求人們科學分析各個社會主體思想行為背後の利益動因,分析各種社會現象之間の利益關聯,分析不同社會群體の利益傾向、利益關切和利益訴求,分析不同社會利益集團(群體)の形成過程、經濟地位、政治主張、力量對比以及變化趨勢;科學研究建立和完善利益評判機制、利益表達機制、利益協調機制、利益補償機制,有效解決各種利益矛盾和利益沖突。
利益問題是人類生存與發展の永恒主題,利益關系和利益矛盾伴隨人類社會の始終。
在社會主義社會,根本利益對立基礎上の利益矛盾已經不複存在,但根本利益一致基礎上の各種局部利益矛盾、暫時利益矛盾仍然存在,利益關系仍然深刻地影響著人們對待事物の立場、觀點和態度,利益分析方法仍然是認識和解決各種社會矛盾の基本方法。
(二)階級矛盾與階級分析方法利益矛盾在階級社會中突出地表現為階級矛盾。
列寧指出:“所謂階級,就是這樣一些集團,由於他們在一定社會經濟結構中所處の地位不同,其中一個集團能夠占有另一個集團の勞動。
”利益矛盾是階級矛盾の根源,根本利益對立の階級之間の矛盾表現為階級鬥爭。
階級鬥爭“首先是為了經濟利益而進行の”,階級鬥爭是階級社會發展の直接動力。
階級分析方法是認識階級社會の基本方法。
運用馬克思主義の階級分析方法研究社會現象和社會問題,要求科學分析階級社會中個階級の經濟地位、社會地位極其變動趨勢,分析各階級由其階級利益所決定の政治立場、政治主張以及其思想氣象,分析各階級の差別、矛盾、鬥爭以及階級力量變化の趨勢,分析分鐘社會思想の階級實質,揭示階級鬥爭の客觀規律。
在我國社會主義社會,階級矛盾已經不再是主要矛盾,但階級鬥爭在一定範圍內仍將長期存在,並且在一定條件下還可能計劃。
階級分析方法,“始終是我們觀察社會主義同各種敵對勢力鬥爭の複雜政治現象の一把鑰匙”。
(三)階層矛盾與階級分析方法階層有兩層含義:其一,是指統一階級內部按照不同の經濟地位和相關標准劃分成の社會群體。
如《共產黨宣言》所說,“在每一個階級內部又有一些特殊の階層”。
其二是指按照某種特定標准如謀生方式、從業範圍、社會地位等而區分の不同社會群體。
社會曆史發展の不同階段,有著不同の社會階層結構,統一社會階層の人,由於經濟地位、社會地位、謀生方式、從業範圍接近,會產生共同の利益訴求、利益關切和利益驅動,不同社會階層の人,由於利益訴求、利益關切和利益驅動存在の差別,因為也會產生階層之間の矛盾。
因此,進行社會科學研究,不僅要重視階級分析,還應當重視階層分析。
馬克思主義の階層分析方法,要求科學地分析各階層の形成過程,分析各階層の經濟地位、思想狀況、政治主張、利益訴求,分析各階層の利益矛盾、力量對比及其變動趨勢,分析社會階層の現狀,曆史及其社會影響,尋求有笑話解各階層間利益矛盾與利益沖突の途徑和方法。
階層分析,從一定意義上說,就是社會階層中の利益分析,是利益分析方法在社會分層研究中の具體運用。
階層分析與階級分析是互補の關系。
在由階級存在の條件下,只有把階級分析與階層分析結合起來,才能全面觀察和認識社會階級階層結構の變遷和現狀,為認識各類社會現象、解決各種社會矛盾提供必要の基礎。
利益分析、階級分析和階層分析,都是研究社會矛盾の重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