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手术期肠内营养对围术期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临床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18.50 KB
- 文档页数:4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时肝脏与肠道的相互作用嵇振岭;赵一兵;彭淑牖【期刊名称】《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年(卷),期】2002(021)002【摘要】目的:了解肝缺血再灌注时肝脏损伤和肠道损伤的相互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24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分流组(组1)、不分流组(组2)和假手术组(组3).组1、2在全麻下行肝门阻断45 min、再灌注2 h制备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组1在肝缺血再灌注前行门腔分流;组3仅作剖腹术,不作肝缺血再灌注.术前、后均抽取门静脉血并于术后切取部分肝脏及回肠以检测血清酶学、细胞因子、粘附分子水平及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术前各组动物血中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肿瘤坏死因-α(TNF-α)及白细胞介素-1(IL-1)水平均无显著性差异.在分流组和不分流组,肝脏缺血再灌注前后上述4项指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明显高于术前.缺血再灌注后两组间上述指标亦有显著性差异(P<0.05),分流组明显低于不分流组.细胞内粘附分子1(ICAM-1)在肝脏中的表达分流组明显低于不分流组(P<0.05), 假手术组各项指标术前、后无显著性差异.肝脏及肠粘膜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分流组基本正常,不分流组存在细胞结构的改变.结论:肝缺血再灌注时,门静脉阻断所致的肠道损伤可加重肝脏的损害,可能通过ICAM-1的上调而介导.【总页数】3页(P150-152)【作者】嵇振岭;赵一兵;彭淑牖【作者单位】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普外科,江苏,南京,210009;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普外科,江苏,南京,210009;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普外科,浙江,杭州,31000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32;R322.45;R322.47;R392.11;R619.9【相关文献】1.参附注射液在防治肝脏手术时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应用 [J], 郑波;杨训;周晓辉;张刚;安宁;邓晓军2.肠道淤血再灌注在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 [J], 张传灼;李文美;李勇;苏展3.L-arginine在高原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时肠道细菌易位中的作用研究 [J], 童宗焰;李素芝;王茂旭;刘厚东;郑建伟;周萍4.肝缺血再灌注时肠道损伤对肝脏损伤的影响 [J], 赵一兵;嵇振岭5.谷氨酰胺在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对肠道黏膜保护作用 [J], 许永庆;戴朝六;崔凯;贾昌俊;徐锋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围术期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生机制及保护措施的研究进展杨超;曾名望;张文福;钟瑞蓬;蓝青海;王钰菲;陈靖;朱芸燕;张传武;梁伟东
【期刊名称】《局解手术学杂志》
【年(卷),期】2024(33)4
【摘要】肝缺血再灌注损伤(HIRI)是肝外科手术中常见的间接损伤,可造成进行性肝内血栓形成/肝淤血、肝细胞凋亡、坏死等,是导致患者术后肝功能障碍和肝衰竭的重要因素,严重影响患者围术期的转归和预后。
多年来,HIRI的发生发展机制及防治策略研究一直受到广大学者的关注。
围术期麻醉药物处理、缺血预处理及低温充氧灌注技术等措施对减轻HIRI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结合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就围术期HIRI相关的发生机制及其相关保护措施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总页数】6页(P359-364)
【作者】杨超;曾名望;张文福;钟瑞蓬;蓝青海;王钰菲;陈靖;朱芸燕;张传武;梁伟东【作者单位】赣南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赣州市人民医院麻醉科;赣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手术中心;赣州市麻醉学重点实验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05
【相关文献】
1.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时肾功不全发生机制探讨
2.肝内胆道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生机制及防护的研究进展
3.肝内胆道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
4.肝缺血
再灌注损伤机制及相应保护措施的研究进展5.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生机制及抗缺血再灌注损伤麻醉药物应用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缺血预处理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卢昕;刘志苏
【期刊名称】《医学新知杂志》
【年(卷),期】2001(011)004
【摘要】@@ 随着肝脏外科的发展,人们采用多种手术方式进行许多在过去曾被认为无法切除的肝脏肿瘤的治疗.在临床上肝移植术也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多种肝脏疾病.但无论是肝脏损伤、肝脏手术还是肝移值,都会不同程度地引起缺血-再灌注(ischemia reperfusion,IR)损伤,甚至引起肝脏功能的衰竭而影响疗效.如何提高肝脏的自我保护能力,调动其内源性的保护机制,目前已成为肝脏外科发展的方向和热点.我国是肝脏肿瘤的高发国之一,探明这一保护机制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价值.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所进行的缺血预处理对肝脏缺血- 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及机制的研究作一综述.
【总页数】3页(P209-211)
【作者】卢昕;刘志苏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普外科,武汉,430071;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普外科,武汉,43007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5
【相关文献】
1.缺血预处理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延迟保护作用及机制 [J], 史卫海;李文美
2.缺血预处理对肝硬化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 [J], 朱兴;戴朝六;淮明生
3.缺血预处理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J], 金建光;孙君军;解刚强;刘伟峰
4.缺血预处理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对缺氧诱导因子1α蛋白表达的影响 [J], 张彬;梁静;王坤;孙培胜;朱绍辉
5.四君子汤联合缺血预处理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 [J], 华晨;傅永清;傅天啸;周剑;兰菲;任大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肝切除围术期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分析【摘要】目的:讨论实施肝切除术患者采用围术期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护理效果。
方法:选取82例行肝切除术的患者进行研究,平均分为常规组和护理组,常规组对患者实施常规的术后肠内营养支持,护理组实施围手术期的肠内营养支持。
结果:在护理效果、患者术后肠道恢复时间、住院时间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面,护理组患者的数据明显优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围手术期肠内营养干预,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有助于患者早日康复。
【关键词】肝切除;围术期;肠内营养;护理效果肝癌是临床中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所有恶性肿瘤中排第二位,死亡率较高,可能与肝硬化、肝炎病毒、环境污染等有关,患者在病在发病初期临床症状不明显,得不到患者的重视,导致错失最佳的治疗时期,到中期时,患者会出现肝区疼痛、恶心、腹胀、乏力、消瘦等症状,后期会出现黄疸、低血糖综合征、咯血等,而肝切除术是临床中常见的外科手术,是治疗肝癌的首选方式,但是患者在围手术期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如代谢紊乱、糖利用障碍等,导致患者术后营养情况较差,严重影响患者的恢复,因此,如何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是保障其治疗效果的关键[1],所以,为了研究围手术期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效果,特选取2015年6月至2016年2月,82例实施肝切除术的患者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6月至2016年2月,82例实施肝切除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方式将以上患者分为常规组和护理组,其中常规组的患者为41例,男性患者为21例,女性患者20例,年龄60至82岁,平均年龄为(74.2±2.1)岁,平均病程(1.3±0.6)年,护理组患者为41例,男性患者为22例,女性患者19例,年龄61至84岁,平均年龄为(75.4±1.9)岁,平均病程(1.1±0.5)年,对比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肠内营养对肝胆外科大手术患者术后恢复中的作用研究摘要】目的:探讨肠内营养对肝胆外科大手术后患者恢复的影响。
方法:选取我院肝胆外科行大手术的患者86例,将其随机分成治疗组(n=40)和对照组(n=46),治疗组给予肠内营养,对照组给予肠外营养,营养支持1周后,记录两组患者的预后营养指数,进行比较。
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预后营养指数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1周后,两组患者预后营养指数比较有差异,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肠内营养治疗能有效促进肝胆外科大手术后患者的恢复,减少腹胀、腹泻等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肠内营养肠外营养肝胆外科恢复研究【中图分类号】R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04-0167-01肝脏作为人体的代谢中心,是体内以代谢为主的器官,同时具有去氧化、储存肝糖、分泌蛋白质[1]等功能,胆道则是其通道。
肝胆外科患者术后常出现营养障碍。
肠内营养是指[2]由胃肠道途径提供人体所需的营养素的营养支持方式,它符合人体生理过程,适合于肝胆大手术后的患者。
肠外营养是指[3]通过静脉途径提供人体所需的营养素,容易出现肠粘膜屏障功能障碍等并发症。
我院选取2011年1月-2012年6月肝胆外科符合条件的大手术后患者86例,分别给予肠内营养及肠外营养,对比、分析其术后恢复情况,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肝胆外科2011年1月-2012年2月行大手术的患者86例,将其随机分成治疗组(n=40)和对照组(n=46)。
大手术包括:肝癌者27例,胆总管切开取石术者22例,肝血管瘤者11例,肝硬化、门脉高压者13例,胰腺切除术者13例。
年龄41-74岁,平均(52.41±10.42)岁,男性46例,女性40例。
所有患者均有肝胆病变和胃肠活动受限等症状,并经过副高级别及以上医师和影像学诊断确诊。
围手术期肠内营养对围术期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临床研究
作者:潘一衡朱婷婷练慧萍黄燕丹
来源:《中外医疗》2012年第26期
[摘要]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肠内营养对围术期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
方法选择76例肝脏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术中行肝门阻断。
试验组所有病人于手术前3 d 开始给予肠内营养,术后8 h开始给予肠内营养,观察术前(T0),术后12 h(T1)及24 h (T2)及72 h (T3)时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变化,手术标本切除后取标本行髓过氧化物酶(MPO)水平的检测。
结果术前两组之间ALT、AST及TNF-α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缺血后12 h及24 h,两组ALT、AST及TNF-α水平较术前明显增高(P
[关键词] 肠内营养;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肝功能
[中图分类号] R65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2)09(b)-0069-02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hepatic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HIRI)通常在需要部分或全部阻断肝脏血流的手术中出现。
讫今为止,针对损伤机制改善肝脏手术患者临床预后最有希望的措施仍是药物预适应和缺血预适应。
主要的研究方向是药物预适应。
近年来发现肠内营养在缺血再灌注损伤方面有较好的发展前景,许多基础研究也表明:肠内营养对心、肝、胰腺等脏器缺血再灌损伤均有保护作用[1-3],但应用于HIRI的临床研究较少,该研究观察76例2010年1月—2011年8月在该院行肝脏手术的病人围手术期肠内营养后对炎性细胞因子、血液生化、氧自由基等的影响,以进一步探讨肠内营养是否对围术期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及可能的作用机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院行肝脏手术的病人共85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试验组43例,对照组42例,两组间性别构成,年龄,体重,肿瘤部位,大小,术前肝功能及其它特征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围手术期肠内营养试验组所有病人于手术前3 d给予肠内营养(维沃80.4g,Bid,Nestle Nutrition)口服,至手术前1 d晚。
1.2.2 肝血流阻断及手术方式根据手术需要,分别行肝门阻断或半肝阻断,每阻断20 min,放松5 min。
根据病情,分别切除肝段、肝叶、半肝。
所有手术切除标本术后经病理确诊。
试验组与对照组之间肝血流阻断方式,阻断时间,术式,手术时间,术后病理诊断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2.3 测量指标肝功能:ALT、AST,分别于术前(T0),术后12 h(T1)及24 h(T2)及72 h(T3)时,取静脉血测定。
炎性细胞因子测定:分别于术前(T0),术后12 h(T1)及24 h(T2)及72 h(T3)时取病人血清,测定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
肝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水平测定:手术标本切除后取其中病变周围正常肝脏组织标本,制成10%匀浆,以5 000 r/min离心15 min,取上清液500 uL。
测定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进行操作,计算MDA含量。
用MPO试剂盒测定5%匀浆MPO活性。
1.3 知情同意
向入组病人及家属告知本研究情况,自愿入组。
1.4 统计方法
研究数据采用SPSS l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和两个时间点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肝功能
术前两组之间ALT、AST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后12 h及24 h,两组ALT、AST、水平较术前明显增高(P
2.2 炎症介质
术前两组之间TNF-α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缺血后12 h及24 h,两组TNF-α水平均明显较术前增高(P
2.3 MPO、SOD水平
试验组肝组织MPO水平(2.61±0.51)U/g明显低于对照组(1.67±0.22)U/g(P
3 讨论
HIRI的机制尚未明确,已知的机制包括粒细胞的聚集和活化,随之而出现的活性氧离子的形成,炎性因子的分泌等[4],导致肝脏细胞变性,坏死或凋亡,最终将引起肝脏功能的损害,甚至肝功能衰竭。
由于在这个过程中并未发现外源性的抗原存在,所以目前认为,这一过程是由内源性炎症/免疫介质所引起的[5]。
为了预防或减轻HIRI所导致的肝脏损害,近年来对多种药物及物质进行了研究,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6-7]。
近年来发现围手术期肠内营养在缺血再灌注损伤方面有较好的发展前景,许多基础研究也表明:肠内营养对心、肝、胰腺等脏器缺血再灌损伤均有保护作用[1-3],但应用于HIRI的临床研究较少,故此,我们将肠内营养用于防治HIRI所导致的肝脏损害的研究。
研究发现,HIRI后24 h肝功能的各项指标达到最高值,而48 h时,肝功能已经开始下降,而在这两个时间点,用围手术期肠内营养的试验组,肝功能的各项指标均低于对照组,提示肠内营养能减轻HIRI的程度,或减轻HIRI所引起的肝脏损害。
到HIRI后1周时,两组的肝功能均已降至正常范围。
本试验显示缺血后24 h及48 h,两组TNF-α水平较术前均明显增高,而且对照组水平明显高于试验组,说明抑制细胞因子的产生有肠内营养的参与。
MPO是中性粒细胞浸润的主要指标之一[10],在试验中,试验组肝脏组织的MPO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表明围手术期肠内营养能减轻HIRI引起的急性炎症反应,从而使肝脏的损害减轻。
肠内营养对围术期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为下调TNFα、IL-1β等炎症介质水平;稳定细胞膜而发挥肝细胞保护作用、调控炎性反应、抗脂质过氧化,从而减少自由基的形成。
[参考文献]
[1] Cascales-Sanchez P, Tomas-Gomez A, Fernandez-Cornejo V,et al.Enzymatic and morphological evaluation of the hepatic cytoprotective effect of somatostatin and octreotide during extended experimental liver preservation[J].Transplant Proc.2007,39(7):2115-2117.
[2] Wang TL,Huang YH,Chang H,et al.Somatostatin analogue mimics acute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 in a rat model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J].J Cardiovasc Pharmacol,2005,45(4):327-332.
[3] Woeste G, Wullstein C, Meyer S, et al. Octreotide attenuates impaired microcirculation in post ischemic pancreatitis when administered before induction of ischemia. Transplantation. 2008,86(7):961-967.
[4] Teoh NC, Farrell GC. Hepatic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 Pathogenic mechanisms and basis for hepatoprotection[J].J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03(18):891.
[5] Okaya T, Lentsch AB. Cytokine cascades and the hepat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to ischemia and reperfusion. J Invest Surg 2003(16):141.
[6] Cascales-Sanchez P, Tomas-Gomez A, Fernandez-Cornejo V,et al.Enzymatic and morphological evaluation of the hepatic cytoprotective effect of somatostatin and octreotide during extended experimental liver preservation[J].Transplant Proc,2007,39(7):2115-2117.
[7] Li JQ, Qi HZ, He ZJ,et al. Protective effect of octreotide on liver warm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J].Zhong Nan Da Xue Xue Bao Yi Xue Ban,2006,31(5):792-7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