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导学案)黄尹
- 格式:doc
- 大小:21.64 KB
- 文档页数:2
《归园田居》(其一)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生活经历,全面理解陶渊明其人。
2、反复吟咏,运用鉴赏诗歌的方法,把握意象,体会意境,感悟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情感。
3、充分发挥想象力,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田园风光,用心灵之笔描绘出心中的“世外桃源”。
4、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领悟作者返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
【学习重难点】1、把握意象,感受意境,体会情感。
2、反复诵读,感受五言诗的魅力,了解其对后世的影响。
3、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的精神。
4、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学时安排】1学时【学案内容】一、知人论世1、认知作者陶渊明,又名--------,字--------,---------(朝代)田园诗人,浔阳柴桑人。
后人称之为“-------”。
又自称作“------------”。
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
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
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
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
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最后,从彭泽县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 41岁,以后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陶渊明开创了-----------诗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诗派。
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指出重点:陶渊明的这次辞官回家是最后一次,从此再也没有出仕。
公元405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
归园田居(其一)导学案一.学习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品味诗歌的语言特点,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把握作者的情感,理清文章思路结构。
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本文的学习,进一步提高鉴赏诗歌的水平和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感受诗人的隐士情怀,体会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1.学会用诗眼来解读诗歌内容,提高鉴赏能力。
2.欣赏作者如何以质朴的语言表达真挚的情感,塑造高洁的品格。
三.图片导入李子柒等田园博主视频的爆火,受到国内外网友的追捧。
享受与世无争,在快节奏的日子里慢生活。
陶渊明亦是如此,在官场上沉浮数载后,回到了他向往已久的田园,开启了他的隐士生活。
四.知人论世(一)作者简介:陶渊明(约365—427),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诗人、文学家。
因宅边有五棵柳树,故自称“五柳先生”,私谥“靖节”。
其创作包括诗与文两部分,以诗歌成就最高。
他是第一个大量写作田园诗的诗人,被后世称为“田园诗人之祖”“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二)历史背景:陶少年时大有“大济苍生”之壮志。
但是门阀制度却对他不利。
陶曾祖是高官,到了陶渊明时,家世没落,自然得不到社会的重视。
陶到29岁时才出仕,不久又归隐。
后又时隐时仕。
在41岁时,为彭泽县令,在官八十余日,逢郡里督邮来县,属吏告诉他应束带接见,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
”即日,他便解职而归,从此,他结束了仕隐不定的生活,坚决走向归田的道路。
五.文本诵读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六.合作探究1.本诗标题有哪些信息?题眼是哪个字?2.从何而归?尘网、樊笼比喻什么?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3.为何而归?(1)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还要出仕?(2)如何理解“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3)归园田的目的是什么?如何理解“守拙”,言外之意是什么?(不归园田就无法守拙?)七.小结作业(1)小结:a)从何而归: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b)为何而归:性本爱丘山c)守拙归园田d)情感:对污浊官场的极大厌恶,对田园隐居生活的向往,追求精神自由(2)作业:a)预习剩下内容,进一步感知陶渊明在诗中表达的情感b)课下尝试背诵整首诗【知识拓展】“五进五出”⑴第一次:初入世,温饱不足。
《归园田居》导学案学习目标:1、朗读成诵,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2、理解文章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3、感受诗人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
学习案一、作者资料陶渊明:一名,字。
最杰出的诗人、文学家“田园诗人”隐逸诗人靖节先生五柳先生陶渊明出身于贵族世家,受儒、道思想影响很深。
他生于东晋后期和晋宋交替之际,家势已渐渐衰落。
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
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作过太守。
年轻时曾怀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又因家境贫寒,二十九岁时走上仕途,历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下级官职,每次时间都很短。
几度出仕,使他逐渐认清了当时官场的污浊与黑暗,四十一岁还家归隐,过起了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
此后二十三年,虽忧愤常积于心,生活困窘多难,但再无出仕之念,最后在贫病交迫中去世,卒年六十三岁。
二、诵读感知,读出情感三、探究分析1、看诗题2、回归原因3、看意象4、品情感5、析手法小结:重点把握: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指描绘人物和花卉时用墨线勾勒物象,不着颜色,称为“单线平涂”法。
它源于古代的“白画”。
在文学创作上,作为一种表现方法,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也叫工笔描绘法,这原是绘画的一种用笔方法,这种方法讲求工整、细致、纤毫毕露。
借用到写作中,是指对描写的事物进行逼真地、细致如微地精雕细刻。
四、拓展延伸普罗旺斯位于法国南部,从诞生之日起,就谨慎地保守着她的秘密,直到英国人彼得·梅尔的到来,普罗旺斯许久以来独特生活风格的面纱才渐渐揭开。
彼得.梅尔英籍知名作家,曾任国际大广告公司的高级主管。
但他厌倦了城市生活的压力,带着妻子和爱犬来到普罗旺斯,过着几乎隐逸的生活。
并开始创作生涯。
在彼得.梅尔的笔下“普罗旺斯”已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地域名称,更代表了一种简单无忧、轻松慵懒的生活方式。
《普罗旺斯的一年》四月薄雾如纱,在湛蓝天空下笼罩着山谷的早晨。
年级:高一科目:语文班级:学生姓名:制作人:不知名编号:2023-04《归园田居》(其一)导学案【学习目标】(1)通过学习,了解作者生平、本文写作背景和田园诗的相关文学常识。
(2)识记诗中字音、字义等基础知识。
运用课下注释翻译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3)赏析诗中所表现的田园风光和乡居生活,鉴赏其中的写景手法。
【学习重难点】(1)鉴赏其中的写景手法。
(2)运用课下注释翻译诗歌,理解诗歌内容第一课时【预学案】一、知识链接1. 了解作者陶渊明(约365—427),又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诗人、文学家。
因宅边有五棵柳树,故自称“五柳先生”,私谥“靖节”。
他出身于没落的仕宦家庭,家境贫寒。
青少年时,有“大济苍生”的抱负,曾做过几年小官。
中年时,出任彭泽县令,据说到任第81天碰到郡督邮来检查公务,县吏说:“应束带见之。
”陶渊明说:“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
”说完就挂冠而去,与官场决裂,直到贫病交迫去世。
其创作包括诗与文两部分,以诗歌成就最高。
他是第一个大量写作田园诗的诗人,被后世称为“田园诗人之祖”“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有《陶渊明集》。
陶诗今存125首,多为五言诗。
陶诗的风格:质朴、平实、清新、自然。
主要作品有诗歌《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诗》等,另外还有散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
2.写作背景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
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
公元405年(东晋安帝义熙元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挂印回家。
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
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愉悦的心情。
3.常识积累田园诗派田园诗派是我国古代诗歌流派中重要的一支,陶渊明是其重要代表人物。
他的田园诗大部分取材于田园生活,有的接近口语,有的近似歌谣,有的直抒胸臆,抒发热爱躬耕生活之情;语言平淡自然,朴实而又不缺乏色彩,给人一种清新、静谧、悠闲、淳美的感受。
《归园田居(其一)》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通过文白对译建构鉴赏诗歌的语言基础2.在翻译的基础上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思路二、重点、难点1.重点:文白对译活动2.难点: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思路三、情境导入曹操和陶渊明,一个是结束一方战乱,为新朝代建立奠定基业的政治家;一个是厌弃官场生活,向往田园风光的隐逸之士。
他们二人在自己的诗作中表达的思想情感便有了他们自己鲜明的烙印。
今天,让我们走进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细心体味蕴含在其中的情感,学习作品的表达技巧。
四、走近作者陶渊明(约365—427),东晋著名诗人,少有“猛志逸四海,骞翮(qiān hé)思远翥(zhù)”(《杂诗·其五》)的大志。
28岁时,他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出任江州祭酒。
当时门阀制度森严,他因出身庶族(寒门)而受人轻视,不久因“不堪吏职”辞官而归。
辞官回家不久,州里又来召他做主簿,不肯就职,在家中闲居六七年。
35岁时,他到荆州,投入桓玄门下做属吏。
第二年冬天,因母丧辞官回家。
39岁时,他离家投入刘裕幕下任镇军参军。
但是不久,诸多黑暗现象使他感到失望,便又一次辞官隐居。
40岁时到江州刺史刘敬宣门下任建威参军。
同年,刘敬宣辞官,他也随之去职。
当年八月,在叔父的劝说下出任彭泽令。
任职81天,传来了妹妹死于武昌的噩耗,又正逢督邮来县巡视,县吏告诉他“应束带见之”,41岁的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愤然辞官归田。
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本诗就是其中一首。
五、任务活动一文白对译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 ,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六、任务活动二 立足基础,明确思路1.鉴赏诗歌,从思考“写了什么”开始。
——意象、意境与形象思考:诗人在描写田园生活情景时选用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本诗塑造了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2.鉴赏诗歌,从思考“怎么写”深入。
《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了解作者陶渊明的生平宁主要作品。
2. 理解《归园田居(其一)》的主题和文学特点。
3.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4. 探讨诗歌的意义和价值。
二、导学重点1. 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宁主要作品。
2. 理解《归园田居(其一)》的主题和文学特点。
3.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三、导学难点1. 探讨诗歌的意义和价值。
四、导学内容1. 陶渊明简介陶渊明(365年-427年),字元亮,号素冠,东晋末至南朝宋初闻名的文学家。
他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闻名的田园诗人,代表作品有《桃花源记》、《归去来辞》等。
陶渊明的诗歌以描绘山水田园、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社会的无奈为主题,被誉为“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
2. 《归园田居(其一)》概述《归园田居(其一)》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描写了诗人对归隐田园生活的倾慕和追求。
诗中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诗人的心情,表达了对世俗生活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倾慕。
3. 诗歌分析(1)意象分析:诗中描绘了山水田园的美景,如“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倾慕。
(2)修辞手法分析:诗中运用了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3)主题分析:诗歌主题明确,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生活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倾慕,体现了诗人追求心灵自由和精神净化的欲望。
五、导学讨论1. 你如何理解诗中的“归园田居”?2. 你认为诗人为什么倾慕田园生活?3. 你觉得诗中的自然景色和诗人的心情有何联系?4. 你认为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对表达主题起到了什么作用?六、导学延伸1. 请阅读《归园田居(其一)》全文,尝试用自己的话语解读诗歌的意义和价值。
2. 请选择一幅山水田园的图片,结合诗中的意象和情感,写一篇诗歌或文章。
3. 请就诗歌中的主题和文学特点,与同砚进行讨论和交流。
七、导学总结通过本次导学,我们了解了陶渊明的生平宁主要作品,理解了《归园田居(其一)》的主题和文学特点,分析了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导学案一、学习目标 (1)二、预习检测 (1)三、全诗译文 (2)四、中心思想 (3)五、读文感知 (3)六、预习检测题答案 (4)一、学习目标《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是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歌以清新自然的笔触,描绘了田园生活的宁静与美好,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与自由的向往之情。
学习这首诗,我们设定以下目标:首先,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与内涵,体会陶渊明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与向往;其次,欣赏诗歌中优美的语言与生动的描绘,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最后,通过这首诗的学习,反思现代社会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思考如何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学习《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不仅是一次对古典文学的欣赏之旅,更是一次对人生哲学的深刻思考。
二、预习检测一、填空题“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这两句诗描绘了诗人怎样的生活场景?二、选择题1. 下列哪一句诗最能体现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A.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B.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C.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D.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2.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中的“愿”指的是什么?A. 丰收的愿望B. 归隐田园的愿望C. 生活的安逸D. 官职的升迁三、简答题1. 请简要分析“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这两句诗所表达的情感。
2. 诗人在《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中表达了怎样的生活理想?三、全诗译文《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译文如下:我在南山下种植豆子,那儿的野草茂盛,豆苗却稀稀疏疏的。
清晨我早起下地铲除杂草,夜幕降临披着月光才回家。
小路弯弯曲曲,草木丛生,夜幕降临时露水沾湿了我的衣服。
衣服被露水打湿并不可惜,只要不违背我归耕田园的心意就好。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归隐田园后的劳作生活,通过描绘自然景物的美,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官场的厌恶,也流露出诗人的一种自然朴实的情致。
四、中心思想《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的中心思想是: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喜爱,同时也透露出其对官场、世俗的厌倦和反感。
归园田居·其一导学案(总6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归园田居·其一》导学案《归园田居·其一》导学案《归园田居·其一》初读起来,只觉得自然平淡,其实构思安排,颇有精妙。
教学时该如何导入呢?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初中的时候,学习过一篇优美的古代散文《桃花源记》,那么,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呢(陶渊明)在这篇文章中,他为人们虚构了一个景色优美、风俗淳朴、鸡犬之声相闻、黄发垂髫怡然自乐、和谐安宁的“世外桃源”,描绘了这样一个理想的社会,理想的生活场景。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他所写的《归园田居》这首诗,去诗人所生活的田园去看一看,去感受他所追求的那种和谐安宁、闲适自在的田园生活。
(板书题目)二、了解作者在研读这首诗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了解一下作者陶渊明的生平。
有哪位同学能说说你对他的了解。
明确:陶渊明,又叫陶潜,东晋末年伟大诗人。
曾几次做官,又几次辞官,最后一任官职是彭泽县令,但他只做了81天就辞官,直到63岁去世再未出仕做官,彻底归隐田园。
他有这样一句名言:“不为五斗米折腰”。
他这种不愿在污浊官场混迹,想要保持高洁、独善其身的文人情怀对后世文人影响很深,譬如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与此一脉相承。
也正是因为他生前的这种气节,后人称他为“靖节先生”(板书)。
同时,还有人叫他“五柳先生”,这是因为他写了《五柳先生传》一文。
三、学习朗诵了解了诗人的生平情况,现在就来看看大家的预习情况怎样。
《诗经》中的典型句式一般是四言,朗读节奏是什么(“二二”节拍)而这首诗是几言句式(五言)所以,它的朗读节奏是“二三”节拍。
好,今天早上我们已经听过名家的朗读了。
现在请一位同学试着模仿,来诵读这首诗。
请注意:要读准字音,把握诗歌节奏、停顿,读出情感。
有谁能自告奋勇地读一读呢(生读)同学们,刚才他读的怎么样是不是读出了情感呢(生答)(学生点评完后教师总结)所以今后大家朗诵诗歌时一定要注意节奏的停顿变化,读出诗歌中所蕴涵的情感,真正做到声情并茂。
《归园田居》(其一)导学案
班级_______ 小组_______ 姓名_______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朗读、背诵诗歌,读准字音,读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品味诗歌的语言。
思维发展与提升:围绕“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合作讨论、探究质疑,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审美鉴赏与创造:掌握诗中白描、情景交融等艺术手法,领悟诗人笔下的田园生活之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领会诗人的田园情怀,理解诗人追求自由的精神品格。
【教学重点】
1、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
2、学习并掌握诗中动静结合、白描、情景交融等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
通过诗中形象及描写(白描手法)的分析来把握情景交融的意境。
【重点难点预测】
学习并掌握诗中白描、情景交融等艺术手法。
【学习过程】
第一环节:课堂导入
第二环节:吟咏诗韵
1、学生美读
(1)自由读
(2)默读:看文中注释
(3)学生朗读,学生评价
(4)男女合作读
(5)齐读
2、教师评价
第三环节:采访陶渊明,结合诗歌赏析
1、假设你是陶渊明,采访你一个问题:你幸福吗?为什么?(结合诗歌文本作答)
2、陶渊明现在过得很幸福,那他之前不幸福吗?从哪里看出来的?
第四环节:以讨论、分享、情景还原等方式,讨论解决“从何而归?为何而归?
归向何处?归去如何?”四个问题,结合诗歌内容、写作背景进行鉴赏。
1、诗人通过什么样的方式由不幸福转到幸福?
2、思考: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去何处?归去如何?
3、作者介绍:
陶渊明,又名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朝代)田园诗人,浔阳柴桑人。
又自称作“___________”,死后世人称他为“_________”。
4、陶渊明是否一开始就想要隐居?
第五环节:分析意境,把握情感
1、官场如此黑暗,对比之下,田园生活如此美好,田园生活到底美好在哪里呢?
2、用一个词语来概括田园风貌。
3、现实生活中,陶渊明的归隐生活是否真的如此美好?
第六环节:自由讨论陶渊明的人生选择,归隐还是做官?
1、归隐or做官的行为,你会在这两者之间如何选择?你如何作好你的生涯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