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红外像片的解译2
- 格式:ppt
- 大小:168.50 KB
- 文档页数:12
遥感: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包括对电磁场、力场、机械波(声波、地震波)等的探测。
遥感与遥控遥测的区别:遥感不同于遥测和遥控。
遥测是指对被测物体某些运动参数和性质进行远距离测量的技术,分接触测量和非接触测量。
遥控是指远距离控制目标物运动状态和过程的技术。
遥感系统包括:被测目标的信息特征、信息的获取、信息的接收、信息的处理、信息的应用遥感的类型:按遥感平台分: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航宇遥感按探测波段分:紫外遥感、可见光遥感、红外遥感、微波遥感、多波段遥感按工作方式分:主动遥感和被动遥感、成像遥感与非成像遥感按应用领域分:外层空间遥感、大气层遥惑、陆地遥感、海洋遥感等遥感的特点:大面积的同步观测、时效性、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经济性、局限性电磁波谱:按照波长或频率、波数、能量的顺序把电磁波排列起来,这就是电磁波谱。
波段划分:长波,中波和短波,超短波,微波,红外波段电磁辐射:电场和磁场的交互变化产生电磁波,电磁波向空中发射或泄露的现象,叫电磁辐射。
辐射测量内容:辐射能量、辐射通量、辐照度、辐射出射度、辐射亮度绝对黑体:如果一个物体对于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都全部吸收,则这个物体是绝对黑体。
大气散射有三种情况:瑞利散射、米氏散射、无选择性散射大气窗口:通常把电磁波通过大气层时较少被反射、吸收或散射的,透过率较高的波段称为大气窗口。
大气窗口对应的光谱段:0.3—1.3ym,即紫外、可见光、近红外波段。
1.5-1.8pm和2.0—3.5tm,即近、中红外波段。
3.5—5.5_um,即中红外波段。
8-14pm,即远红外波段。
0.8~2.5cm,即微波波段。
地球辐射的分段特性:可见光与近红外:波长0.3-2.5辐射特性-地表反射太阳辐射为主中红外:波长2.5-6辐射特性-地表反射太阳辐射和自身的热辐射远红外:波长>6辐射特性-地表物体自身热辐为主遥感平台:遥感平台是搭载传感器的工具。
分类:航天平台、航空平台、地面平台航天比例尺(像片比例尺):即像片上两点之间的距离与地面上相应两点实际距离之比。
遥感复习资料1、遥感的概念:广义: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包括对电磁场、力场、机械波等得探测。
狭义:是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探测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2、遥感系统的组成:被测目标的信息特征、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与及记录,信息的处理和信息的应用。
3、遥感的类型按遥感平台分: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航宇遥感按遥感传感器的探测波段:紫外遥感、可见光遥感、红外遥感、微波遥感、多波段遥感按工作方式:主动遥感和被动遥感、成像遥感和非成像遥感按遥感的应用领域分:研究领域:外层空间遥感,大气层遥感,陆地遥感,海洋遥感应用领域:(资源,环境,农业,林业,渔业,地质,气象,水文,城市,工程,灾害,军事)遥感4、遥感的特点:1,、大面积的同步观测2、时效性3、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4、经济性5、局限性(信息的提取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
数据挖掘技术不完善。
)5、电磁波谱的概念:当电磁振荡进入空间,变化的磁场激发了漩涡电场,变化的电场又激发了漩涡磁场,是电磁震荡在空间传播,形成电磁波,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递减或递增排列,形成电磁波普。
6、电磁波谱的划分:(从高到低)r射线,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微波,无线电波。
7、概念:辐射能量(W):电磁辐射的能量(J)辐射通量(Φ):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面积的辐射能量辐射通量密度(E):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辐射能量辐照度(I):被辐射的物体表面单位面积上的辐射通量辐射出射度(M):辐射源物体表面单位面积上的辐射通量辐射亮度(L):假定有一辐射源呈面状,向外辐射的强度随辐射方向而不同,则L定义为辐射源在某一方向,单位投影表面,单位立体角内的辐射通量。
朗伯源:辐射的亮度L与观察角θ无关的辐射源。
8、绝对黑体(黑体):如果一个物体对于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都全部吸收,这个物体称为绝对黑体。
(单选题) 1: 陆地卫星Landsat5的TM3,其最小辐射量值Rmin为-0.0083 mV/(cm2·sr·μm),最大辐射量值Rmax为1.410 mV/(cm2·sr·μm),量化级D为256级。
其辐射分辨率RL为()A: 0.0055mV或0.39%B: 0.055mV或3.9%C: 0.0025mV或0.19%D: 0.025mV或1.9%正确答案:(单选题) 2: 高光谱遥感是指探测波段在可见光和红外波段细分成()狭窄的连续光谱段。
A: 几个甚至几十个B: 几十个甚至几百个C: 几百个甚至几千个D: 几千个甚至几万个正确答案:(单选题) 3: 遥感研究对象的地学属性不包括()A: 地物的空间分布规律B: 地物的性质C: 地物的光谱特征D: 地物的时相变化正确答案:(单选题) 4: 下列关于高光谱遥感表述错误的是()A: 高光谱遥感是高光谱分辨率遥感的简称B: 它是在电磁波谱的紫外线、近红外、中红外和热红外波段范围内,获取许多非常窄的光谱连续的影像数据的技术C: 其成像光谱仪可以收集到上百个非常窄的光谱段信息D: 它使具有特殊光谱特征的地物探测称为可能正确答案:(单选题) 5: 颜色对比是()A: 视场中对象与背景的亮度差与背景亮度之比B: 视场中相邻区域的不同颜色的相互影响C: 彩色纯洁的程度D: 色彩彼此相互区分的特性正确答案:(单选题) 6: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遥感信息的复合主要是不同传感器的遥感数据的复合,以及不同时相的遥感数据的复合B: 多源信息复合实现了遥感数据之间的优势互补C: 多源信息复合实现了遥感数据与地理数据的有机结合D: 多源信息复合时地理数据和遥感数据可处于不同波段正确答案:(单选题) 7: 遥感图像的认知过程是一个()的过程A: 由内而外B: 由外而内C: 自上而下D: 自下而上正确答案:(单选题) 8: 如果一个物体对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都全部吸收,则这个物体是()A: 灰体B: 吸收体C: 绝对黑体D: 辐射体正确答案:(单选题) 9: 任何颜色在孟赛尔系统中都可以用()三个坐标值表示。
《地理信息技术》练习题一一、选择题1.若一个连通图中不存在任何回路,则称为( C 树)。
2.一个(B 对象)就是现实世界中一个客体的模型化3.地理信息系统形成于20 世纪:(B 60 年代)4.地理信息区别与其他信息的显著标志是(C 属于社会经济信息)。
5. 在Supermap中,(C统计专题图)是一种多变量的专题图,允许一次分析多个数值型变量,可以反映现象的总量和构成。
6. 在GIS 中组织属性数据,应用较多的数据库模型是(A 关系模型)。
7. 对一幅地图而言,要保持同样的精度,栅格数据量要比矢量数据量(A 大)8. “ 3S” 技术指的是:(A GIS、RS GPS)9. (A 密度分割)是一种将单波段黑白遥感图像按亮度分层,对每层赋予不同的色彩,使之成为彩色图像增强方法。
10. ( B 基于转换器的数据融合)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数据转换过程复杂,转换次数频繁。
11. 线与多边形的叠置的核心算法是( B 线的多边形裁剪)。
12. 矢量结构的特点是:(A 定位明显、属性隐含)13. 湖泊和河流周围保护区的定界可采用:(D 缓冲区分析)14.1974 年,美国成功地研制了第一颗静止业务环境监测卫星(A.GOES )。
15. 数字地球是美国人1998 年由:(B 克林顿提出的)16. GIS 的操作对象是(B 空间数据)。
17. (D 狄克斯特拉法)是当今被公认为的最短路径搜索算法中最好的算法之一。
18. (B 属性特征)表示地理实体的名称、类型和数量等。
19. 关系的描述称为(B 关系模式),它包括关系名、属性名等。
20. GIS 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A 计算机软硬件系统、地理数据和用户)21. 利用DEM数据可以进行:(C 洪水淹没损失估算)22. 我国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自20 世纪( C 80 年代初)起步。
23. 地理信息系统形成于20世纪(B 60 年代)。
24. 地理信息区别与其他信息的显著标志是( D 属于空间信息)。
遥感技术基础第一、二章概念1.遥感:广义:遥远的感知。
狭义:不直接接触物体本身,从远处通过各种传感器探测和接收来自目标物体的信息,经过信息的传输及其处理分析,来识别物体的属性及其分布等特征的综合技术。
2.主动遥感:由探测器主动发射一定电磁波能量并接受目标的后向散射信号;被动遥感:传感器步向目标发射电磁波,仅被动接受目标物的自身发射和对自然辐射源的反射能量。
3.电磁波:由振源发出的电磁振荡在空气中传播。
4.电磁波谱:将各种电磁波在真空中的波长按其长短,依次排列制成的图表。
5.辐射通量密度: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辐射能量。
6.黑体:在任何温度下,对各种波长的电磁辐射的吸收系数等于1(100%)的物体。
7.灰体:没有显著的选择吸收,吸收率虽然小于1,但基本不随波长变化的物体。
8.维恩位移定律:黑体辐射光谱中最强辐射的波长与黑体绝对温度成反比。
9.瑞利散射:当大气中粒子的直径比波长小得多时发生的散射。
10.米氏散射:当大气中粒子的直径与辐射的波长相当时发生的散射。
11.辐射度:被辐射的物体表面单位面积的辐射通量。
12.大气窗口:电磁通过大气层时较少被反射、吸收或散射的,透过率较高的波段。
13.发射率(比辐射率):实际物体的辐射出射度M i于同一温度、统一波长绝对黑体辐射出射度的关系(比例)M=εM014、光谱反射率:物体反射的辐射能量占总入射能量的百分比;15、光谱反射波普曲线:在平面坐标上表示地物反射率随波长变化规律的曲线。
填空1、遥感技术系统包括被测目标的信息特征、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输与记录、信息的处理、信息的应用。
2、按照传感器的工作波段分类,遥感可以分为紫外遥感、可见光遥感、红外遥感、微波遥感、多波段遥感。
3、电磁波谱按频率由高到低排列主要由红、橙、黄、绿、青、蓝、紫等组成。
4、绝对黑体辐射通量密度是温度和波长的函数。
5、一般物体的总辐射通量密度与温度和波长成正比关系。
6、维恩位移定律表明黑体的最强辐射波长乘绝对温度是常数2897.8。
0引言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特别是80年代以后,航天技术、传感器技术、控制技术、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及通讯技术的发展,大大地推动了遥感技术的发展。
各种运行于太空中的遥感平台多尺度、多层次、多角度、多谱段地对地球进行着连续观测,各种先进的对地观测系统源源不断地向地面提供着丰富的数据源[1-2]。
如何从海量遥感数据中及时、准确地获取所需信息并加以利用,一直是我们急需而又难以解决的问题之一。
遥感影像解译技术是随着遥感技术的产生而诞生的,传感器获取的数据必须经过处理和解译才能成为有用的信息。
所谓遥感影像解译就是对遥感图像上的各种特征进行综合分析、比较、推理和判断,最后提取出各种地物目标信息的过程。
遥感影像解译包括目视解译、人机交互解译、基于知识的遥感影像解译、影像智能解译(即自动解译)等[3]。
遥感解译经历了从人工解译到半自动解译,正在向全智能化解译的方向发展。
1遥感图像解译的基本概念1.1遥感图像解译的定义遥感图像解译,是通过遥感图像所提供的各种目标特征信息进行分析、推理与判断,最终达到识别、量测目标或现象的目的。
遥感图像的解译过程,可以说是遥感成像的逆过程。
即从遥感对地面实况的模拟影像中提取遥感信息、反演地面原型的过程。
遥感图像解译分为:图像识别、图像量测和图像分析。
1.2遥感影像解译方法遥感影像解译方法分为:遥感影像目视解译、人机交互式解译方法、应用多种技术的遥感图像半自动解译[4]。
⑴在目视解译中,解译者的知识和经验起主要作用,难以实现对海量空间信息的定量化分析。
长期以来,目视解译是地学专家获得区域地学信息的主要手段。
陈述彭先生曾肯定了目视解译方法,认为目视解译不是遥感应用的初级阶段,或者是可有可无的,相反,它是遥感应用中无可替代的组成部分,它将与地学分析方法长期共存、相辅相成[5-6]。
⑵人机交互式解译方法,随着遥感手段不断地更新,遥感数据大量增加,这对遥感信息的处理和解译提出了挑战,如何更充分地利用这些数据是遥感界急需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