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第九章 动机
- 格式:pdf
- 大小:962.50 KB
- 文档页数:1
01动机的一般概念一、动机的含义及功能动机(名词解释):动机是由一种目标或对象所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动机是构成人类大部分行为的基础。
动机的功能(2005、2017简答):①激发功能②指向功能③维持和调节功能查找犯罪动机什么的,我最在行了二、需要需要: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是被有机体感受到的一定的生活和发展调节的必要性。
需要的结构:①莫瑞的需要理论(了解)主题统觉测验的理论基础——测量会讲到的内容②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2017简答)(了解,会做选择题)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三、动机和工作效率动机强度:动机是由需要和诱因共同组成的。
①动机的强度与目标的价值有关,目标对个体的意义越大,动机的力量就越强②个体对实现目标的概率的估计或期待也由重要意义。
当个人将目标看得十分重要,而且对实现目标的可能性估计得更大时,由目标激发的动机力量就越强。
耶基斯-多得森法则(2007、2015、2019简答):动机引发和维持活动,但是动机的强度与活动效率并不是完全正比关系。
每种活动都存在动机的最佳水平。
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的性质不同而不同。
02动机的认知理论一、期望理论期望理论将达到目标的期待作为行为的决定因素。
新行为主义者托尔曼在动物实验的基础上提出,行为的产生不是由于强化,而是由于个体对一个目标的期望,或是企图避开某些讨厌的东西。
托尔曼将期望定义为刺激与刺激的联系或反应和刺激的联系。
美国心理学家弗洛姆认为,个体从事某种行为的动力,取决于行为目标的价值即效价,以及他对达到该目标可能性的期望。
动机=效价*期望(0~1)二、归因理论海德:人会把行为的原因归结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
罗特:提出“控制点”概念,把人分为“内控型”和“外控型”维纳:把行为原因分为稳定和不稳定的。
三、自我决定理论提出者:美国心理学家德西和瑞安。
理论观点:1、强调自我在动机过程总的能动作用,认为自我决定是种涉及经验选择的人类机能品质,组成内在的动机。
第九章动机1.动机功能1、动机是在⽬标或对象的引导下,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内在⼼理过程或内部动⼒。
动机是⼀种内部⼼理过程,不能直接观察,但是可以通过任务选择、努⼒程度、活动的坚持性和⾔语表⽰等⾏为进⾏推断。
动机必须有⽬标,⽬标引导个体⾏为的⽅向,并且提供原动⼒。
动机要求活动,活动促使个体达到他们的⽬标。
2、动机具有激活、指向、维持和调整功能。
动机是个体能动性的⼀个主要⽅⾯,它具有发动⾏为的作⽤,能推动个体产⽣某种活动,使个体从静⽌状态转向活动状态。
同时它还能将⾏为指向⼀定的对象或⽬标。
当个体活动由于动机激发⽽产⽣后,能否坚持活动同样受到动机的调节和⽀配。
2.马斯洛的需求理论马斯洛认为⼈的需求有以下五个等级构成:1、⽣理的需要。
2、安全的需要。
3、归属和爱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
5、⾃我实现的需要。
马斯洛认为这五种需要都是⼈的最基本的需要。
这些需要都是天⽣的、与⽣俱来的,它们构成不同的等级或⽔平,并成为激励和指引个体⾏为的⼒量。
并且需要的层次越低,它的⼒量越强,潜⼒越⼤。
随着需要层次的上升,需要的⼒量相应减弱。
在⾼级需要出现之前,必须先满⾜低级需要。
3. 【耶基斯-多德森定律】是表⽰动机与⼯作效率的关系。
动机强度与⼯作效率之间的关系不是⼀种线性关系,⽽是倒U形曲线。
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1、各种活动都存在⼀个的动机⽔平。
2、动机的⽔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不同。
3、在难度较⼤的任务中,较低的动机⽔平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4.价值观价值观是个体在⽣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
⼀旦形成,就相当稳定。
根据社会⽂化⽣活⽅式把⼈的价值观区分为:经济价值观、理论价值观、审美价值观、社会价值观、政治价值观和宗教价值观。
罗克奇根据⼯具-⽬标纬度把价值观分为⼯具性价值观和终极性价值观。
价值观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兴趣、信念、理想。
5.动机的理论动机的理论主要有:本能论、驱⼒论、唤醒论、诱因论、认知论。
1、【动机的本能理论】⼀度在动机⼼理学领域占据统治地位,认为:⼈类的⾏为是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由遗传固定下来,不学⽽会的。
第一章学习动机:影响学习的情感因素第九章论述了学生原有知识的性质对新的学习的影响。
一般来说,原有知识决定新的学习能否出现。
例如,未掌握加法的学生不能学习除法,未掌握基本字、词、句的学生不能学习阅读。
本章要讨论的是影响学习的另一重要因素——学习动机。
心理学家一致认为,动机属于影响学习的情感因素。
因为情感因素中有认知成分,所以不能笼统地称为非认知因素。
与原有知识相比,动机因素对学习的影响有什么不同呢?教师如何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呢?这些是本章要讨论的问题。
在回答这些问题之前,先要对动机及其相关概念如目标、兴趣、自我图式等有一个概括的了解。
因此,本章首先概述学习动机及其相关概念,并阐明学习动机与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的关系;接着对主要动机理论做些比较研究;最后介绍两个综合的动机作用理论模型,并在此基础上介绍激励与维持学生的内源性动机和外源性动机的策略。
学完本章以后,应做到:1.用实例说明学习动机与兴趣、目标、成就需要、内驱力等概念的异同;2.根据现代心理学对学习动机概念的界定,评价本章所介绍的四种动机理论的合理性及其不足之处;3.举例说明如何激发与维持学生的内源性学习动机;4.举例说明如何激发与维持学生的外源性学习动机。
第一节学习动机及其相关概念概述一、动机与学习动机(一)动机要理解学习动机的含义,先要知道心理学中动机这一术语的含义。
在心理学中,动机是指驱动人或动物产生各种行为的原因。
动物的行为简单,其行为原因比较容易理解。
人的行为复杂,其行为背后的原因不易解释。
在心理学家研究心理现象时,直接观察到的是外界施加的刺激和机体(人与动物)作出的反应(行为)。
至于包括人在内的机体为什么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行为,在心理学回答涉及行为起因的问题时便假设一个中间变量,即动机,以解释行为的起因和动力。
在涉及动物行为动机时,常用需要和内驱力来解释。
如食物剥夺引起饥饿,这种饥饿刺激作为一种内驱力驱使动物寻找食物;动物吃到食物,饥饿消失,停止寻找食物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