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建设史(近代)
- 格式:ppt
- 大小:250.50 KB
- 文档页数:34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资料全《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资料古代史篇(1—8章)第一章1、原始的居住形式有穴居、巢居、半穴居、地面建筑等。
(P2)2、中国城市产生的时间:原始社会解体并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产生的。
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而产生的。
(P7)第二章1、名词解释:邑与都:邑并不仅是城市,而是泛指所有的居名点,都市奴隶主的驻地。
邑与市:并不是所有的邑都有市。
“市”与“井”:常常联系在一起,常称“市井”,因为市一定是在居名点中,即在邑中,而居名点中必然有井。
城与国:国与城的意义相同,城市防御性的构筑物。
城与廓(kuo):廓比城大,或城在廓内,城廓均是防御性的。
奴隶主贵族居城内,一般人民城外廓内。
城与市及城市:市指交易场所,城指防御城垣,有城的不一定全是市,市也不一定全有城墙,城与市的概念不同。
即私有制及阶级产生后,需要用城垣保护私有财产,需要专门的固定的交易场所,从而从一般的居名点(邑)中分化出来。
(P14)2、翻译“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建筑师丈量土地及建筑城市。
每边长九里,每边开三门,城内有九条直街、九条横街,每条宽度为车轨的9倍,可以并排走三辆车。
王宫的左边是祖庙,右边是社稷坛,宫殿前面是群臣朝拜的地方,后面是市场。
市场和朝拜处各方百步(边长一百步的正方形)。
3、周代建筑已广泛采用油漆,色彩也有等级规定,天子柱瓦用丹色,诸侯用黑色。
(P15)第五章三国至唐朝时期的城市1、曹魏邺城的规划(1)曹魏邺城复原想象图 P38复原图特点:(2)总结:宫城有多个宫城变成单一宫城,且位于城北正中,中轴线纵贯全城呈对称布置,方格网状的道路系统和宫城与坊里“不复相参”的规整的坊里,这都说明儒家的礼制思想,从邺城开始在城市建设中的强化和运用。
2、隋唐长安的城市规划思想 P55优点:(1)隋唐长安的规划,仍是继承了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传统,由于完全是新建,这种传统的布局方式表现得更为突出,而且有所发展。
近代城市规划建设的影响16.德占时期青岛的规划特点青岛位于山东半岛南部胶州湾东口。
1898年根据《中德租界条约》,德国租借青岛99年。
(1). 建设方针及规划意图:德占时期,按其侵略的总方针,城市建设上以军事据点和贸易港口为重点。
(2).规划分区:德占时期,在1900年的规划中,将德国区与中国区严格分开,德国区在市南沿海环境最优美的地段,中国区在北部,居住、商业、工业混杂。
市中心在德国提督公署一带。
(3).道路系统:道路系统与地形结合较好,道路网为不规整的方格网,没有明确的分工。
德国区内道路与绿化结合得较好。
道路与建筑考虑到对景的要求。
(4).居住区:德国区的居住建筑集中在提督公署以东一带,系独立花园洋房,里面多是19世纪末德国花园住宅的形式,建筑密度低,绿化多,建筑标准高,结合利用地形较好。
金乡路一带中国住宅区多与商业及手工业作坊混杂,街巷小,密度大。
(5).市政工程和公用设施:城市道路标准高。
上下水管网用环式,下水道在德国区用分流,中国用合流。
城市绿化较多,设有“林务署”,德占时期共造林19800亩,但绿化大部分集中在德国区,中国区内很少。
(6).建筑风格和车市面貌:充分反映了殖民地车市色彩,完全按照德国的建筑风格来建造。
青岛的建筑以黄墙红瓦为主,与绿树相间,加上蔚蓝的天空及碧绿的海面衬托,具有丰富的艺术感染力。
17.近代南通城市的规划建设的情况南通是近代随本国资本主义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城市。
城市有一定的规划和建设的意图,在建筑面貌上也较完整统一。
城市中的工商业是由大资本家张謇独立经营的,所以在近代工业化城市发展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在他控制下的南通,发展上也与一般资本主义城市有所不同,有点像欧洲中世纪的“城市国家”。
这是中国近代城市史上一个很特殊的例子。
南通位于盛产棉花的苏北平原的出口要道,与上海只有一江之隔,因而较早受到资本主义的影响。
1895年,张謇在城西7公里的通扬运河右岸唐闸首先开办纱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