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奥雷音响演绎音乐剧《玩我·PLAYME》

奥雷音响演绎音乐剧《玩我·PLAYME》

奥雷音响演绎音乐剧《玩我·PLAYME》

中国话剧发展简史

一、中国话剧的起源 话剧是泊来的西方戏剧品种,较之源远流长的中国戏曲艺术,它则是后起之秀,伴随着中国社会走向现代的历史进程,被中国人引进的西方艺术形式,这种艺术形式被中国人不断地吸纳和改造,从而实现了创造性的转化。中国话剧有别于中国传统戏曲,它不以歌舞演故事,而是以对话、形体动作和舞台布景创造真实的舞台视觉。但在艺术精神上,同中国的传统戏曲乃至中国的文学艺术建立了内在而深厚的联系。它已经把一种外来的艺术形式转化具有现代性和民族特色的中国戏剧样式,成为中华民族文学艺术的组成部分。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西方戏剧是涌入中国之时,中国传统的戏曲也经历着变革思潮的冲击,掀起一股戏曲改良的热潮,遂有了“时事新戏”,已溶入了话剧的形式。1899年,上海圣约翰书院的中国学生编演了一出名为《官场丑史》的新戏,演出方式同传统经曲迥然不同,其中一些情节是从传统戏曲中化用过来,为后来以文人演剧活动奠定了基础。所以,人们把学生演时事新剧作为中国早期话剧的先驱。 二、中国话剧的萌芽改良的中国戏曲,虽对西方戏剧有所借鉴,但还不是真正的话剧。学生演剧,虽有些接近话剧,也只能看作是中国话剧的准备,一般戏剧史学家把1907年春柳社在东京上演的《茶花女》和《黑奴吁天录》作为中国话剧史开端的标志。李叔同、欧阳予倩诸人创办的春柳社于1907年春,在东京演出了法国小仲马的名剧《茶花女》的第三幕,获得了在东京的中外人士的称赞。他们的演出“全部用的是口语对话,没有朗诵,没有加唱,还设有独白、旁白”。这种演出形态,可以说已是话剧。不久,又演出了根据斯托夫人的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改编的话剧《黑奴吁天录》。此剧在内容上很有现实性,采用分幕方法,以及对话的动作演绎故事的特点,有接近生活真实的舞台形象,确立了中国前所未有的新剧形态,即后来才定名的话剧艺术形态。 三、文明戏的脚印文明戏是当时中西文化的激烈碰撞中的产物,是中国话剧的一种“不中不西,亦中亦西,不新不旧,亦新亦旧,杂糅混合的过渡形态”。尚缺乏自己的东西和找到自己的文化定位。尽管它曾兴盛一时,但还没有扎下根来。如当时随着辛亥革命的失败,文明戏也逐渐衰落,但将戏剧作为生存手段,出现一批迎合小市民的庸俗趣味的家庭剧。在文明戏误入岐途时,一支学校演剧队伍却异军突起。它就是新式的南开学校,校长张伯苓受过西方教育,他把学生演剧纳入学校教育之中,于1914年南开新剧团成立。采用西方写实主义的方法,反映了社会现实问题。南开新剧团的演出为当时的剧坛带来一股清新的空气。文明戏虽然衰落了,但也为“五四”新剧的诞生准备了条件。1928年,戏剧家洪深提议,将主要以对话和动作来表情达意的戏剧样式,正式定名为“话剧”。 四、“五四”运动与话剧的形成1919年,中国发生了一场震惊中外的“五四”爱国运动,也是一场旨在解放思想的新文化运动。新剧,即话剧,也在这场伟大的文化运动中形成。在狂飙突起的反封建文化的浪潮中,文明戏早已难以担当宣扬新文化的使命。而旧剧,也就是中国传统的戏曲,在“五四”新文化的倡导者看来,是应该推倒的旧文化的堡垒。因而有了新剧旧剧之争。有人主张保存旧剧。他从西方话剧与歌剧分流的特点出发,认为中国传统戏曲与新剧应并行不悖。也有人从中西戏剧的比较中,认为中国传统戏曲“重写意”,有别于西

近现代中国歌剧的发展概况

近现代中国歌剧的发展概况 我国的歌剧可以说萌芽于二十世纪二十至三十年代的儿童舞剧《麻雀与小孩》,《小小画家》(黎锦晖作曲),配乐剧《扬子江暴风雨》(聂耳作曲)它们都将歌曲与对白并重。四十年代初的《上海之歌》( 张昊作曲),《大地之歌》(钱仁康作曲),《秋子》(黄源洛作曲)等作品,在如何吸收西洋歌剧特色以探索中国歌剧创作的道路方面,起了先行作用。直到1942年以后,由延安秧歌剧发展而成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歌剧《白毛女》(马可,瞿维等作曲)的诞生,标志着我国歌剧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对后来的歌剧创作有深刻的影响。为了与中国固有传统戏曲相区别,此种歌剧被称为新歌剧。到解放战争期间,又产生了不少新的歌剧创作,如《刘胡兰》(罗宗贤等作曲),赤叶河(梁寒光等作曲),《王秀鸾》(艾实惕等作曲)等。a{gB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歌剧得到了新的发展,许多作品在继承《白毛女》的传统时,又吸收了地方戏曲的特点和西洋歌剧的一些有益经验,陆续涌现出《小二黑结婚》(马可作曲),《红霞》(张锐作曲),《洪湖赤卫队》(张敬安,欧阳谦叔作曲),《江姐》(羊鸣等作曲),《草原之歌》(罗宗贤作曲),《阿依古丽》(石夫,乌斯满江作曲),《伤逝》(施光南作曲)等优秀作品。 中国歌剧的发展,自三十年代开始进入探索期,有多种体裁,多种题材的形式出现。 体裁方面,有歌舞剧、小调剧、音乐剧、秧歌剧、正歌剧等;题材方面多在民族英雄事迹、民间故事、抗战生活与精神等方面;形式上或就传统戏曲形式改造、将话剧与歌曲结合、或据民间曲调填词改编,总有作品近百部之多。 中国新歌剧的最初尝试 一九二七年阎述诗(1905-1963) 创作用民乐伴奏的舞台歌剧「高山流水」,阎述诗多才多艺,自已写剧本,自已谱曲,自导自演,还亲自参加灯光布景的设计制作,「高山流水」情景交融,再现了春秋时代的音乐盛况和善乐者辈出的高文明社会。 阎述诗继而又创作并演出「梦里桃花」及「疯人泪」、「孤岛钟声」、「忆江边」等歌剧。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后,大批爱国志士离开东北进入关内,阎述诗不惧艰险,在编演揭露日寇侵略罪行的歌剧「风雨之夜」后,离开东北入关。

从音乐剧唱段演唱中得到的启示

从音乐剧唱段演唱中得到的启示 [摘要]音乐剧唱段是音乐剧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光有着串联整部音乐剧作品的作用,更是推动剧中戏剧情节发展的有力武器。要想将一部音乐剧很好的展现出来,演唱好剧中的唱段是非常关键的。进行对音乐剧片段《狱中探戈》的排演,是我院领导和老师在教学方面大胆的尝试。通过老师的教导以及笔者参与音乐剧排演的经验和感触,在此将从演唱中得到的启示总结出来,望能为各位读者提供一个简单的音乐剧唱段的学习流程展示。 [关键词]音乐剧演唱研究“芝加哥” 2005年5月,由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排演的音乐剧《芝加哥》片段《狱中探戈》在江苏省教育厅主办的首届大学生艺术展演的舞台上正式演出。该剧目是百老汇音乐剧的经典代表作之一,载歌载舞的艺术表演场面是它的独特之处,所以在排演中要求学生既要能唱还有要会跳。经过长时间的的培训与排练,终于,音乐剧片段《狱中探戈》在这次展演活动的所有节目中脱颖而出,获得了戏剧小品比赛一等奖的好成绩。 笔者有幸也参与了《狱中探戈》片段的排演并在剧中饰演了主要角色。经过长时间的学习与揣摩,笔者发现,音乐剧唱段是音乐剧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把整部音乐剧完整的串联起来,具有很强的戏剧功能和很重的表现功能。剧中的每一个人物都用演唱来讲述自己的故事,推动戏剧情节的发展,所以,要想将一部音乐剧很好的展现出来,演唱好剧中的唱段作品是非常关键的。作曲家创作出好的音乐剧唱段之

后,都希望演员们能发挥好的演唱水平更好的体现出音乐剧唱段的特点,而音乐剧的演唱则恰恰是音乐剧唱段在音乐剧中功能地位的重要体现手段。不管舞蹈多么如梦如幻,剧情多么引人入胜,没有了歌唱的诠释,就没有了心灵的呼喊与震撼,给观众留下的只有空洞浅薄和毫无说服力。 音乐剧片段《狱中探戈》的排演,是我院领导和老师在教学方面大胆的尝试。通过老师的教导以及笔者参与音乐剧排演的经验和感触,总结出练习音乐剧唱段时应该注意的一些方面,为各位读者提供一个简单的音乐剧唱段的学习流程展示。 一、曲目的选择 想要演唱音乐剧,只有系统的声音训练和正确的演唱技巧是不足够的,能正确的将自己的声音进行定位,找到适合自己声线的音乐剧作品才是最重要的。在西方音乐剧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中,音乐剧的各个表现形式出现了不同类型的风格,由此音乐剧唱段必然也是风格多样的。选择出理想的唱段作品后,依照唱段的乐谱和影音资料进行视唱与分析,能够把握好唱段的演唱风格,才能在音乐剧表演时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声音的训练 音乐剧在中国受到大众的喜爱,已逐渐成为人类现实生活中的一部分,越来越多的音乐剧爱好者想要通过自己的演唱来更直接的反映出对音乐剧的热情。要唱好音乐剧,系统、严格的声音训练是一个必要的环节。熟练地掌握发声原理和呼吸方法,打好自己的声乐演唱基础是

对于中国音乐剧发展的思考

对于中国音乐剧发展的思考 摘要:音乐剧的风靡不仅仅是一种时尚,更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它是时代的精神表现,上至老人下至几岁的孩童无不为音乐剧所痴迷。外国形成了多元化的音乐剧,值得我们在传承、发展音乐剧的领域上学习和借鉴。而中国正要学习它们的艺术生产机制以及它们对艺术的创新和改革的信心,站在世界的角度去看去学习,探索音乐剧在中国的道路。 关键词:外国音乐剧,发展史,中国音乐剧,借鉴和发展。 正如老师所说的那样,欧美音乐剧发展史是精心制作后给后人的一份礼物,正是她让我对欧美音乐剧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无论是她的历史,她的发展还是她独特的美,都令我深深地爱上了她。 在课上老师的带领下我欣赏了几部可以说在音乐剧发展过程中不朽的经典作品:《猫》、《音乐之声》、《西区故事》、《悲惨世界》、《歌剧魅影》、《巴黎圣母院》等等。每部剧都以其独特的魅力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音乐剧,早期译称为歌舞剧,是一种舞台艺术形式,结合了歌唱、对白、表演、舞蹈。通过歌曲、台词、音乐、肢体动作等的紧密结合,把故事情节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情感表现出来。虽然音乐剧和歌剧、舞剧、话剧等舞台表演形式有相似之处,但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对歌曲、对白、肢体动作、表演等等因素给予同样的重视。 音乐剧是20世纪出现的一门新兴的综合舞台艺术,集歌、舞、剧为一体,广泛地采用了高科技的舞美技术,不断追求视觉效果和听觉效果的完美结合。同时,西方的音乐剧在百年多的商业表演经验中总结出了一套成功的市场运作手段,并且创作出一系列老少皆宜的优秀剧目,使这一艺术形式突破年龄、阶层等客观因素的局限,广受观众的喜爱。一些著名的音乐剧包括:《西区故事》、《西贡小姐》《悲惨世界》、《猫》、《歌剧魅影》、《奥克拉荷马》、《音乐之声》、《Q大道》等等。 音乐剧在全世界地都有上演,但演出最频密的地方是美国纽约市的百老汇和英国的伦敦西区。因此百老汇音乐剧这个称谓可以指在百老汇地区上演的音乐剧,又往往可是泛指所有近似百老汇风格的音乐剧。音乐剧界最重要的奖项为美

浅议音乐剧演唱方法的类型和风格

浅议音乐剧演唱方法的类型和风格 音乐剧(Musical)是20世纪初产生于西方的一种融合了 戏剧、音乐、舞蹈的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表演艺术形式。对于音乐剧的概念和定义,有的音乐学家认为:“音乐剧的构成 成分太过复杂,呈现出的艺术面貌极其多样,很难用一种定义来全面准确地加以概括。”而另一方面,一个多世纪以来 各国的专家学者也曾尝试对其进行力求准确的表述。美国音乐剧研究专家斯坦雷?格林曾在《音乐剧的世界》,一书中 写到:“音乐剧从根本上说是漂亮的服装、快乐的舞蹈和轻松、富有情趣的音乐与台词组成的戏剧。”《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对音乐剧的解释为:“音乐剧是戏剧表演的作品,具 有激发情感而又给人娱乐的特点,简单而又与众不同的情节,并伴有音乐、舞蹈和对白。”而我国的戏剧家黄定宇先生认为:“音乐剧,应该是以戏剧(尤其是剧本Book)为基本,以音乐为灵魂,以舞蹈为重要表现手段,通过音乐、舞蹈、戏剧三大元素的整合来讲故事、刻画人物、传达概念的表演艺术娱乐产品。”如果我们将各种对音乐剧所下的定义进行分析 和对比,最终可以提炼出三个最具有共性的词语:戏剧、音乐、舞蹈,可以说这三种原本属于不同领域的艺术形式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便创造出了一种崭新的艺术形式――音乐剧。

在西方音乐剧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中,从早期二、三十年代的《演艺船》、《引吭高歌》、《波吉与贝丝》,到五十年 代的《西区故事》、《窈窕淑女》,六十年代的《屋顶上的提 琴手》、《你好,多丽》、《啊,加尔各答》,七十年代的《耶 稣基督超级明星》、《油脂》、《艾维塔》,一直到九十年代的《猫》、《歌剧院的幽灵》、《西贡小姐》、《悲惨世界》、《美女和野兽》,音乐剧一直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伴随着音乐 剧的发展,音乐剧的演唱方法也同样走过了漫长的发展道路,音乐剧演唱的方法从最初的单一的、以类似轻歌剧的美声唱法为主到爵士、流行、摇滚等各种唱法并存,并且在这种基础上形成了一种以美声唱法为基础,融合了各种唱法特点的音乐剧主流唱法,我在这里称之为“音乐剧唱法”。西方音 乐剧的大量经典曲目以及目前正在纽约百老汇及伦敦西区 这两个世界音乐剧中心上演的音乐剧基本都是采用这种唱 法在演唱。“音乐剧唱法”的演唱具有以下一些特点:(为了 使概念的说明更清晰和便于理解,我们以美声唱法和流行唱法作为参照物。) 在演唱技巧上音乐剧唱法重视呼吸技巧的运用,大多采用与美声唱法相同或相似的深呼吸支持――也叫做“胸腹式联合呼吸法”,尤其是在高音区这种呼吸方法的采用具有很 强的爆发力,从而可以比流行唱法采用的“胸式呼吸”具有更多的艺术表现力,往往具有震撼人心的强烈艺术感染力。

中国歌剧的发展现状和未来

?18 ? 摘要:中国歌剧从无到有,已经有了百年的历史。新时期下,在文化多元化和市场化的形势下,要对中国歌剧进行现状的分析审视,总结出经验和教训,同时结合着自身的优势所在,在新的的时下,取得更好的发展,让中国的歌剧能够在世界乐坛上占有重要的低位。 关键词:中国歌剧;发展现状;发展优势;发展策略 艺术之所以有国界和民族之分,就是因为各个国家和民族,其艺术创作,是有着各自艺术特色的。这种个性的特色,共同构成了世界艺术花园的多姿多彩。作为歌剧来说,一方面,歌剧是一门外来的艺术;另一方面,又跟中国戏剧艺术有着很多相似之处,这两个方面决定了歌剧在中国的发展,注定是一条不平凡的道路。一百年中,我们欣慰地看到这门艺术形式从无到有,从生根到发芽,从开花到结果。音乐工作者们创作出了大量的中国原创优秀歌剧;音乐表演者们用他们各自扎实的演唱和表演功力,塑造出了一个个令人难忘的歌剧人物形象,而音乐教育者们则默默奉献着,培养出了大量的中国歌剧表演人才,可以说,中国歌剧,已经形成了从创作到表演,到人才培养的较为完善的体系。但是毕竟,我们今天所处的这个时代,有别于之前任何一个时代,较之以往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些歌剧研究者最先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如何顺应时代的发展,如何在新时期下让中国歌剧再迎来一次辉煌,成为了一个热议的话题。大部分专家和学者,都能对此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即充分正视中国歌剧发展的现状,分析出新时期新环境下发展的优势之所在,然后扬长避短,鼓足干劲,创作出更多的优秀作品,让中国的歌剧,不但能够满足本民族人们群众的欣赏需要,还能够在世界舞台上获得广泛的影响。 一、中国歌剧的发展现状 1.创作理念方面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歌剧创作虽然在创作数量上有了较大规模的增长,但是众多作品中,能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作品并不多,更不用说在世界的舞台上看到中国歌剧的身影了。究其原因,创作者的创作观念,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或者说,没有将创作的重点放在“中国”二字上。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院长金曼曾经表示,要想出精品,出能够叫响世界乐坛的作品,就要创作出“中国歌剧”,具体说来,就是要有中国的题材、中国的创作手法、中国的文化精神、中国的情感表达和中国的音乐灵魂。在各种文化交融日渐繁荣的今天,一些创作者似乎在创作中迷失了方向。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当时的创作环境相对封闭,却创作出了很多经典的作品,而今有了一个开放的新环境,很多创作者却在多种选择中迷失了自我,不知道该作何选择,致使创作出来作品民族性尽失。对于此,无论是普通的歌剧欣赏者还是歌剧工作者,都是难以接受的。 2.大众审美取向方面 从中国歌剧的发展历史中可以看出,凡是获得巨大成功的作品,都是紧跟时代发展步伐,深入现实生活,和人们群众审美水平相一致的作品。拿一些经典的歌剧来说,歌剧的故事本身都在人民群众的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影响,他们也愿意看到用歌剧来展现这个故事,将会是怎样的艺术效果。从审美心理的角度来说,他们愿意主动地在歌剧版本中寻找到一种新的审美认同。这也是当时这些经典歌剧大受欢迎的原因之一。但是今天的歌剧创作在大众化的审美倾向方面,却有了很大的缺失。一方面,创作者们在创作中,过于追求歌剧的外在效应,力求推陈出新,本意是好的,但是却不自觉地拉远了与观众的距离;另一方面,则是对一些专业创作手法的运用不当,一个突出的特点就在于,歌剧在冲突最激烈、最关键的时候,音乐的创作却很单薄,致使歌剧整体的观赏性大大下降,也就与大众的审美情趣发生了偏差。 3.市场营销方面 歌剧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观众,没有了观众,歌剧也就成为了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特别是在文化市场化的今天,要想让歌剧的发展,走上一个良性发展的道路,市场的培养和营销是一个关键的环节。从歌剧创作者的角度来说,随着人们价值观的逐渐改变,很多创作者创作目的有了很大变化,创作不是为了歌剧本身能够满足人们群众的文化审美需要,而是掺杂了太多了名利因素。这种心态下创作出来的作品,只能是离生活和观众越来越远。而没有好的作品,或者创作出来的作品观众们都不知道,或者不喜欢看,就不能够获得经济效益;没有经济效益,各种创作和排演之处就捉襟见肘,也就谈不上市场宣传和推广,使得中国歌剧陷入了一个十分尴尬的境地。 二、中国歌剧未来发展的优势分析 从中国歌剧发展的现状发展来看,尽管形式不容乐观,也存在着很多需要改进的问题,但是从整体上来看,中国歌剧的发展方向、发展态度还是好的,而且作为中国歌剧的发展来说,还有着自己多不具有的很多优势之所在,这给中国歌剧的发展,带来了很多有利的条件,也更坚定了我们的发展信心。 1.创作理念的优势 通过对于一些经典作品的分析,可以看出,对于各种创作理念的融合是我们创作的优势之一,前文中所提到的创作理念方面的问题,不是说我们不具备这种优势,而是没有将这种优势用一种合适的方式表现出来。一方面,歌剧本身是一门外来的艺术,百年的发展中,我们的前辈们给我们留下了相当丰富的创作融合性的经验;另一方面,当今中国对外文化的交流,正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开放阶段,给创作者提供了开放的环境和平台,让创作者能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 中国歌剧的发展现状和未来 唐慧霞 戏剧

浅谈流行音乐演唱风格特点

浅谈流行音乐演唱风格特点 流行音乐风格常用的主要有:R&B风格、摇滚风格、民谣风格、 爵士乐风格、嘻哈风格、电子乐风格、乡村乐风格、流行舞曲风格、音乐剧风格。 由于流行音乐追求的风格性,而演唱风格在很大程度上却决定音乐风格的走向。 R&B-节奏布鲁斯 Rhythmandblues简称:R&B或RnB,台湾、港澳、马新作节奏蓝调,又称节奏怨曲。是一种首先非裔美国人艺术家所演奏,并融合了 爵士乐、福音音乐和布鲁斯音乐的音乐形式。这个音乐术语由是美 国告示牌(Billboard)于1940年代末所提出。广义上,R&B可视为“黑人的流行音乐”,它源於黑人的Blues音乐,是现今西行流行 乐和摇滚乐的基础,Billboard杂志曾介定R&B为,所有黑人音乐 除了Jazz和Blues之外,都可列作R&B,可见R&B的范围是多么的 广泛。近年黑人音乐圈大为盛行的HipHop和Rap都源於R&B,并且 同时保存着不少R&B成分。 代表人物:中国的rnb歌手:方大同,陶喆,曹格等,外国R&B代表人物黑人歌手StevieWonder,美国超级流行天后Beyonce,世界 流行天王MichaelJackson,英国R&B乐坛最完美、杰出的歌手craigdavid,美国流行小天后蕾哈娜(Rihanna)等,由于太多不再列举。 Rap舞曲 起源于60年代,BPM约在100-110拍,中文翻译成:“说唱、 饶舌”。Rap是流行于当时于黑人青年当中的音乐种类,它是一种 很奇怪的音乐类型:它以人声的吟唱来代替音乐中旋律的部分,加

上鼓的清晰浓郁节奏;朗朗上口的通俗歌词,Rap一下子成为了年轻人的最爱。 Rap有一段时期只是黑人歌手的专长,但不久一些白人乐团也加入了Rap的行列当中。 Rap舞曲从60年代流行至今,令许多舞曲作品均整合进了一些Rap的元素。Rap的出现是非常了不起的。 代表人作品:王力宏《在梅边》,MCHammer(MC汉默),埃米纳姆(Eminem)等。 嘻哈HIP-HOP 嘻哈音乐,起源于80年代,Hip-Hop是一种由多种元素构成的街头文化的总称,它包括音乐、舞蹈、说唱、DJ技术、服饰、涂鸦等。BPM在90-110拍。Hip-Hop前身是Rap和一点点的R&B,再加上各种磨片的音效声,属于80年代开始年轻人爱玩的音乐。Hip-Hop舞从字面上来看Hip是臀部,Hop是单脚跳,Hip-Hop则是轻扭摆臀。Hip-Hop有Rap的饶舌和较R&B复杂的节奏以及电唱机的音效,另外在墙上涂鸦也是Hip-Hop文化的延伸。 代表人物:2pac,NotoriousB.I.G,柯蒂斯·杰克逊(50Cent),吹牛老爹(P.Diddy),美国HIP-HOP天王JAY-Z等。 乡村音乐CountryMusic 这个名字是20世纪20年代在美国出现的,它的源流很广。那时歌曲的内容,除了表现劳动生活之外,厌恶孤寂的流浪生活,向往温暖、安宁的家园,歌唱甜蜜的爱情以及失恋的痛苦等都有。在唱法上,起先多用民间本嗓演唱,形式多为独唱或小合唱,用吉他、班卓琴、口琴、小提琴伴奏。乡村音乐的曲调,一般都很流畅、动听,曲式结构也比较简单。多为歌谣体、二部曲式或三部曲式。 代表人物:卡朋特《昨日重现》、芭芭拉史翠珊《往日情怀》、约翰.丹佛《乡村路,带我回家》、肯尼.罗杰斯《疯狂》(Crazy)、仙妮亚.唐恩《我所有的爱人》(AnyManOfMineone)等。

中国音乐剧产业的现状分析

课程论文 标题:中国音乐剧产业的现状分析专业:文化产业管理 班级:B1201 成员:雷xx 曹xx 胡xx 刘xx

音乐剧,早期译称为歌舞剧,是一种舞台艺术形式,结合了歌唱、对白、表演及舞蹈。通过歌曲、台词、音乐、肢体动作等的紧密结合,把故事情节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情感表现出来。 一、中国音乐剧的发展前景 随着中国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文化娱乐的需求也出现了多元变化,音乐剧这种新的艺术样式很快以其视听兼备、雅俗共赏的特质吸引了一批固定的并且正在不断扩大的受众人群。《妈妈咪呀!》中文版总票房达1.3亿元,而原创音乐剧《三个橘子》、《钢的琴》、《大红灯笼》以及《碟》等都凭借完整的剧情故事,完美的制作团队得到了观众的一致好评,这足以证明中国音乐剧的巨大市场潜力。 另一方面,就是因为中国音乐剧市场是一块可以预见的“大蛋糕”,越来越多的人投资制作音乐剧,但中国音乐剧的起步太晚,又企图腾飞得快些,难免有些误区,若仔细观察就不难发现,目前音乐剧在国内的发展并非想象中那般顺利,还存在诸多问题。 二、中国音乐剧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中国音乐剧的发展分为3个阶段,“首先是原版引进,然后是改编中文版,最后是做原创音乐剧”,3个阶段的核心落脚点在于如何本土化,因为音乐剧是西方舶来品。例如,中文版《猫》的场景是垃圾山,所以不同版本的《猫》中,垃圾山会根据不同地方的特点做“本地化处理”,这次中文版《猫》在北京演出时,垃圾山里就出现了“鸟笼”等京味元素;《我,堂吉诃德》走的是另一种路径,这部经典音乐剧在得到授权后,由曾为美国百老汇戏剧导演的约瑟夫·格雷夫斯带领一群中国演员排演完成,剧中不论是台词还是唱段,所有演员都用英文完成,在演出形式、舞美、道具甚至是音乐上,导演都有相对较大的改编权限,他可以根据剧场、观众、时间等各种客观环境的不同,而对剧目呈现做出针对性的调整或修改。虽然这几部改编的音乐剧反响不错,票房收入较高,但有专家指出,国内大部分音乐剧还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境,它们首轮演出依靠一系列大张旗鼓的宣传,尚有不错的反响。到了第二轮,情况便会明显弱于前一轮,到了第三轮情况显然不容乐观。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有很多。 1.缺乏资金投入。“除了百老汇音乐剧,国产音乐剧是做文化市场的人

原创音乐剧中国蝴蝶艺术魅力浅析

96 ■ 魏冉 原创音乐剧《中国蝴蝶》艺术魅力浅析 原创音乐剧《中国蝴蝶》的艺术总监是声乐教育家武秀之,她在近30年的教学、科研和艺术实践中,在培养歌剧、音乐剧演员的过程中从唱法三结合发展为歌、表、舞三结合,现已经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教学模式和体系,在唱法上训练“假声位置真声唱法”,使学生能够演唱三种不同风格的声乐作品(唱法三结合),进而进行歌、表、舞三结合的综合训练,掌握综合舞台表演能力,符合音乐剧演员载歌载舞、全能型的要求。原创音乐剧《中国蝴蝶》就是为武秀之的教学思想量身定做的探索性试验剧目之一。该剧创编于1997年,编剧居其宏根据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改编而成,历经数十次修改加工,力求故事情节的民族性、娱乐性,人物形象饱满丰富,作曲家周雪石为达到音乐的现代感,一首曲目要写上十几遍,让剧组成员听、评、改,力求每首音乐的旋律优美,又不失时代感,历经近10年的磨练,该剧终于在2008年10月参加了由中国文联、教育部和上海市政府主办的中国首届校园戏剧节,并获得了优秀剧目奖。2009年、2010年、2011年该剧被纳入河南省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演出计划,在河南省高校巡演,受到大学生的普遍欢迎,其艺术魅力和发展前景很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探索,笔者伴随着《中国蝴蝶》一路走来,在此想谈谈自己的几点感受。 一、剧本是该剧的根本 音乐剧《中国蝴蝶》分为“春之舞”“夏之梦”“秋之歌”“冬之殇”四幕。故事发生在晋代的河南省驻马店市汝南县,美丽聪颖的祝英台渴求知识、追求自由,她女扮男装前往红罗山书院求学, 途中与梁山伯邂逅,二人性情相投,遂结为“兄弟”。憨厚老实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同窗3年,不知英台是女扮男装,在临别之时,英台只好假借“九妹”之身,以心相许。当梁山伯依约到祝府求亲之时,惊知九妹即是英台,可是祝英台已被父母另许马家。无论倔强的祝英台如何反对,也改变不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绝望中的梁山伯回到家中,含恨而死。在马家迎亲之际,祝英台毅然前往梁山伯墓地祭拜,痛哭欲绝的祝英台冲破迎亲队伍的阻拦,纵身投入梁山伯之墓。最终二人化为一对斑斓的蝴蝶翩翩起舞。 《中国蝴蝶》的剧本追求浪漫写意的特点,歌词通俗易懂,雅俗共赏,剧作家精妙地把该剧定为“春之舞”“夏之梦”“秋之歌”“冬之殇”四幕。“春之舞”充满了诗情画意,以及对未来的希望。“夏之梦”描写了在红罗山书院学习的情景,彰显了梁山伯的才华和真诚,使祝英台对梁山伯的爱悄然升起。“秋之歌”,秋天本身就是收获的季节,既是学业收获的季节也是爱情收获的季节,使祝英台对梁山伯的爱慕之情进一步升华。“冬之殇”,冬天是冷酷的,黑暗的封建礼教更是冷酷无情,这一幕把梁、祝美好的爱情推向了死亡。全剧在尾声部分出现了五彩斑斓的蝴蝶飞舞的画面。梁、祝化为两只美丽的蝴蝶,始终不离不弃,坚定地向世人宣告了永恒不变的爱情主题。该剧是一部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音乐剧。 另外该剧的成功之处是增加了两位书童的戏份,梁山伯的书童“四九”、祝英台的书童“银心”,由于其身份、地位的不同,与梁、祝二人在剧中形成强烈的反差。编剧把两位书童描写得惟妙惟肖,人物性格鲜活可爱,每场演出二人的对白和演唱都会博得观众的满场 笑声。加之二人的舞蹈成分较重,更加增添了音乐剧的娱乐性,例如祝英台看到翩翩起舞的蝴蝶会说“双飞蝶,蝶双飞,沐朝霞,披春晖”,而书童四九看到双飞的蝴蝶就说“它们打起来了,看看谁是强中强”。因此通过语言的描写、音乐的刻画使音乐剧的通俗性得以体现,所以剧本成了该剧的灵魂,也为音乐的创作提供了最大的空间。 二、音乐创作方面 在《中国蝴蝶》的音乐创作方面,作曲家周雪石充分发挥了他的创作才能,因为该剧是按照武秀之教学思想量身定做的实验剧目,运用武秀之教学思想培养师生具有演唱三种不同风格的声乐作品的能力,即演唱“三结合”的能力,同时又具有舞蹈和表演的能力,具有演音乐剧的综合能力,加之演唱时音域宽广,所以该剧的作曲家可以根据剧情大显身手,不必拘泥于演员的能力,“梁山伯之死”一幕咏叹调《飞翔》最高音达到high升C,梁山伯的扮演者每次唱到这一段时,声音游刃有余给观众以巨大的满足感。祝英台的咏叹调《与君共舞》哭坟一曲,曲调凄美委婉、动听感人,最高音到达high C,唱腔难度相当大。该剧梁、祝的爱情主题音乐是以二重唱的形式,反复出现穿插于故事情节当中,尾声部分以大合唱的形式,再次烘托出梁祝的爱情主题“双飞蝶,蝶双飞,沐朝霞,披春晖……”。 另外,音乐剧《中国蝴蝶》中两位书童的音乐也给观众留下很深的印象,曲作家周雪石根据人物的性格特征创作的二人的音乐通俗易唱,备受观众喜爱。例如二重唱《苦藤苦瓜》,四九的独唱曲《两个秘密》,加之二人边跳边唱,载歌载舞,曲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多元化的文化观念在中国日渐兴起,音乐剧作为一种综合性较强的舞台艺术,它的时代性、娱乐性、通俗性 深深吸引着全国众多的文艺团体和艺术院校,因此培养全能型的歌剧、音乐剧人才也成为音乐院校改革发展的重要课题,原创音乐剧《中国蝴蝶》于2008年作为专业类作品,参加了中国首届校园文化艺术节,获得了优秀剧目奖,并连续三年作为河南省高雅艺术进校园指定剧目,文章就其剧本、音乐、演唱、编舞等方面谈谈它的艺术魅力。 《中国蝴蝶》 艺术魅力 内容摘要:关键词:

中国现代歌剧发展之文献综述

中国现代歌剧发展之文献综述 【摘要】中国歌剧相对于中国传统的其它音乐艺术形式来说是年轻的,但它洋溢着无限的生机与活力。在它的成长过程中,荆棘与坎坷使它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并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本文以中国现代歌剧发展的阶段为线索,介绍了中国现代歌剧的发展。作为音乐的重要体裁之一,中国现代歌剧正面临着种种挑战。因此,本文分析了中国现代歌剧发展面临的问题并就新时期、新形势下如何发展中国现代歌剧作了进一步的分析与思考。 【关键词】中国现代歌剧发展;现状;对策 歌剧是综合音乐、诗歌、舞蹈等艺术,以歌唱为主的一种戏剧形式。早在古希腊的戏剧中,就有合唱队的伴唱,有些朗诵甚至也以歌唱的形式出现,但那只是歌剧艺术的雏形,真正称得上“音乐的戏剧”是16世纪末、17世纪初随着文艺复兴时期音乐文化的发展而应运而生的。对于我国来说,歌剧是一种既古老又年轻的艺术。说古老,是因为早在宋元时期出现的戏剧形式就是中国歌剧艺术的雏形;说其年轻,是因为中国歌剧艺术起步较晚,1945年诞生的歌剧《白毛女》,标志着我国歌剧艺术形式的真正形成。 一、我国现代歌剧的发展状况 在我国歌剧史上有许多好歌剧,曾出现两次歌剧高潮:20世纪20—40年代是中国歌剧的创生和摸索期。40年代初,在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的讲话》鼓舞下,广大文艺工作者掀起了热火朝天的“秧歌运动”,秧歌剧从此脱颖而出,代表作品《兄妹开荒》、《夫妻识字》。40年代中期到50年代中期,中国歌剧创作的美学原则和基本风格特征成形,这就是以贺敬之、马可等老一代艺术家创作的新歌剧《白毛女》为主流派风格的中国民族歌剧的确立。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指引下,我国创作了一些戏剧结构上较接近话剧:第一类是由歌唱与说白交替的段落组成,音乐结构上是西洋歌剧手法与戏曲手法综合运用的剧

中国歌剧的发展历程

中国歌剧的发展历程 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安全工程0902班 彭嘉--5076 在所有“舶来”的音乐体裁样式中,“opera”大约最令国人感到陌生隔阂。别的暂且不提,仅从“opera”被翻译成“歌剧”一事便可看出其中存在的误解。“opera”一词不仅原本并没有“歌剧”的意思(源出意大利语opus――“作品”的复数形式),而且就其真正的内涵而言,也绝不仅仅意味着“歌唱的(或带歌的)戏剧”。或许,opera的本来含义更接近“音乐戏剧”,但这又会与瓦格纳的“Musikdrama”(通译为乐剧)相混淆。无论如何,opera在中文语境中既已约定俗成被称为“歌剧”,我们对此当不必过份认真。毕竟,“名”与“实”,称呼与本质,并不是一码事。但是,中文里找不到opera的确切对等词这一事实提醒我们,“歌剧”是一门“异种”艺术样式,如想求得对它的理解和认识,可能需要我们双倍的努力和耐心。 歌剧的这种“异种禀性”从某种意义上决定了我国歌剧事业的举步维艰。曾几何时,我国音乐界中对歌剧“民族化”的争论何其热烈,但最终却无法达成有说服力的结论;歌剧的发展与我国传统戏曲的关系似乎永远是一个“剪不断,理还乱”的难题;也曾听到过一种论调,认为中国歌剧的关键是“宣叙调”问题的突破;还有许多人想当然地一概而论,西方歌剧重“乐”轻“戏”,戏剧价值很值得怀疑。而当上述(此外还有很多)问题还没有来得及在理论上得到真正澄清时,我们的耳旁又斜杀出一个“程咬金”的声音: “音乐剧”正跃跃欲试登场亮相。“音乐剧”的商业效应和艺术魔力,冲击着我们原本并不成熟、并不稳固的音乐戏剧观念,因而歌剧究竟是什么,在当前似乎越发变得扑朔迷离起来。 另一方面,歌剧在所有重要的西方音乐体裁中,又是一个身份最为暧昧的“杂交”品种,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人们真正有效地触及歌剧的本质。我们现在所熟悉的音乐分析方法,大多是针对以器乐作品为中心而发展起来的工具模式,因而在面对歌剧音乐时,不是“文不对题”,就是“捉襟见肘”。“纯音乐”的耳朵所习惯寻找的,是音乐中的“有机统一”或“深层结构”,面对歌剧中伴随剧情

音乐剧在中国的现状及发展

音乐剧在中国的现状及发展 一、了解音乐剧 音乐剧(Musical),别称歌舞剧,一种近似轻歌剧(operetta)的戏剧体裁,但通常指美国的从纽约百老汇发展起来的音乐表演。对于音乐剧的概念和定义,有的音乐学家认为:“音乐剧的构成成分太过复杂,呈现出的艺术面貌极其多样,很难用一种定义来全面准确地加以概括。”而另一方面,一个多世纪以来各国的专家学者也曾尝试对其进行力求准确的表述。美国音乐剧研究专家斯坦雷·格林曾在《音乐剧的世界》,一书中写道:“音乐剧从根本上说是漂亮的服装、快乐的舞蹈和轻松、富有情趣的音乐与台词组成的戏剧。”《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对音乐剧的解释为:“音乐剧是戏剧表演的作品,具有激发情感而又给人娱乐的特点,简单而又与众不同的情节,并伴有音乐、舞蹈和对白。”而我国的戏剧家黄定宇先生认为:“音乐剧,应该是以戏剧(尤其是剧本Book)为基本,以音乐为灵魂,以舞蹈为重要表现手段,通过音乐、舞蹈、戏剧三大元素的整合来讲故事、刻画人物、传达概念的表演艺术娱乐产品。”如果我们将各种对音乐剧所下的定义进行分析和对比,最终可以提炼出三个最具有共性的词语:戏剧、音乐、舞蹈,可以说这三种原本属于不同领域的艺术形式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便创造出了一种崭新的艺术形式——音乐剧。 从发展源流而言,音乐剧从欧洲古典歌剧中吸取了大量的艺术养分。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的轻歌剧(operetta)、喜剧(Comedy)和黑人剧(MinstrelShows)。从历史渊源来看,英国伦敦西区和美国纽约百老汇被认为音乐剧的发源地。由于历史和文化的背景不同,英、美两国的音乐剧在演出形式上略有差异。英国的音乐剧以轻歌剧、话剧为主要形式,内容多与莎士比亚、莫里哀、易卜生的戏剧背景相关,而舞蹈大多近于芭蕾:美国的音乐剧更多受到了黑人爵士音乐的影响,舞蹈则综合了爵士舞和踢踏舞的技巧,幽默和喜剧性色彩比较浓烈。戏剧本身就是一种综合艺术,与话剧相比,音乐剧更是充分发挥了戏剧的综合性特点。在表现手段上,音乐剧可大致分为音乐戏剧、舞蹈音乐剧和歌剧式音乐剧三种。在西方音乐剧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中,从早期二、三十年代的《演艺船》、《引吭高歌》、《波吉与贝丝》,到五十年代的《西区故事》、《窈窕淑女》,六十年代的《屋顶上的提琴手》、《你好,多丽》、《啊,加尔各答》,七十年代的《耶稣基督超级明星》、《油脂》、《艾维塔》,一直到九十年代的《猫》、《歌剧魅影》、《西贡小姐》、《悲惨世界》、《美女和野兽》,音乐剧一直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短短一百多年时间里,它在西方获得迅速发展并广泛传播至世界各地,形成二十世纪音乐领域一个令人瞩目的艺术现象。 二、音乐剧在中国的现状 自音乐剧被引入中国以来,它一直受到国内音乐界的关注。1989年,中国出现了第一部音乐剧《山野的游戏》,而前一年在北京演出的《搭错车》虽然没有打出“音乐剧”的旗号,但已经有了音乐剧的雏形。随后,音乐剧开始被中国音乐界接纳,许多戏剧界和音乐界的专家也开始关注和操作音乐剧,先后出现了《秧歌浪漫曲》、《白蛇与青蛇》、《四毛英雄传》、《未来组合》、《月光摇篮曲》、《夜半歌魂》、《快乐的推销员》和《香格里拉》等。 中国音乐剧事业方兴未艾,音乐剧艺术教育也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北京舞蹈学院等艺术院校开始开设音乐剧专业。为了提高音乐剧创作、实践中多学科综合的总体意识,逐渐创建中国音乐剧教育与实践的科学体系,中国音乐剧研究会专门成立了教学专业委员会。音乐剧的人才培养也被艺术教育界重视,中央戏剧学院、北京舞蹈学院等都开办了音乐剧培训班,中央戏剧学院的学员还演出了《想变成

音乐剧声乐演唱特征探究_以_歌剧魅影_为例_欧海鸥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 THE NEW VOICE OF YUE —FU (The Academic Periodical of Shenyang Conservatory of Music ) [1]作者简介:欧海鸥(1976~)女,广东星海音乐学院声乐系讲师。[2]居其宏《音乐剧我为你疯狂》[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 音乐剧声乐演唱特征探究 ——以《歌剧魅影》为例 欧海鸥[1]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文化娱乐需求的多元变化,音乐剧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表现形式很快以其视听兼备、雅俗共赏的特质契合了现代都市人的文化选择和审美取向。作为一种新型的艺术门类,它是一种能够和影视艺术正面抗衡的戏剧舞台艺术,有着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吸引力。在20世纪后期,伴随着以韦伯为代表的现代派音乐剧的出现,彻底颠覆了人们对音乐剧的传统观念和看法。以《歌剧魅影》为代表的现代派音乐剧将各种艺术形式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以其独特的声乐魅力在音乐剧的历史舞台上占有着重要地位,被誉为音乐剧皇冠上的明珠。 一、关于音乐剧 音乐剧(Musical )是随时代发展应运而生的一种戏剧形式,它融各门类艺术的多种表现形式与体裁为一体,是一门新兴的综合舞台艺术。它集歌、舞、剧为一体,广泛采用了高科技的舞美技术,不断追求视、听觉效果的完美结合。音乐剧以其通俗性、娱乐性、多元性、高度的艺术综合性等特征,得到了大众更多的关注和认同,给予当代观众全方位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愉悦,名副其实地成为全世界观众的文化大餐。 1.音乐剧的界定 作为一种高度综合的舞台艺术,音乐剧几乎囊括了包括戏剧、文学、音乐、舞蹈、建筑、电影在内的绝大多数艺术形式。通过对各不同艺术门类的高度整合,给观众提供了综合的、别具匠心的剧场效应。音乐剧所具备的这一特质使得它自身的界定成为了一件不太容易的事情。目前学术界在对音乐剧定义的阐释上,没有一个公开的说法。在众说纷纭的概念界定中,笔者认为较权威的是黄定宇先生在其《音乐剧概论》一书 中对它的界定。他说:“音乐剧是以戏剧为基本,以音乐为灵魂,以舞蹈为重要表现手段,通过音乐、舞蹈、戏剧三大元素的 整合来讲故事、刻画人物、传达概念的表演艺术娱乐产品”。 [2] 音乐剧的创作来源于戏剧,它运用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表现形式来推动剧情发展、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心理、展示情感表达和矛盾冲突。通俗来讲,音乐剧就是用一定的艺术手段将来自戏剧剧本的剧情音乐化。也即是,我们把用语言艺术方式表达的戏剧称之为话剧;用音乐艺术方式表达的戏剧,称之为音乐剧。 2.音乐剧的特征 音乐剧是19世纪末起源于英国的一种歌剧体裁,熔戏剧、音乐、舞蹈、舞台美术等诸多艺术于一炉的,由对白和歌唱相结合的一种戏剧形式。“若从艺术构成的角度来看,音乐剧正是在整体上综合了话剧、歌剧、舞剧这三种综合性舞台戏剧样式的表现优势而成为更高层次的综合艺术的。” 众所周知,每一种音乐体裁都有着自己的组成要素,音乐剧的三大要素为:戏剧、音乐、舞蹈,音乐剧各个要素和特征之间是相互影响和渗透的,音乐剧具备这三大要素所包含的一切特征,即音乐剧的戏剧特征、音乐特征、舞蹈特征。它将一系列的艺术元素有机整合,综合地塑造人物、展开剧情、表达情感。综合运用歌、舞、剧三种艺术元素是音乐剧的特点之一。故,居其宏先生在其《音乐剧我为你疯狂》一书中将音乐剧称为“高度综合的综合性舞台戏剧艺术”。 (1)音乐剧的戏剧特征 戏剧是音乐剧发展的本体,它的发展来自于戏剧剧本,它具有戏剧的基础性。其艺术创作往往来源于现代大众喜爱并 [内容提要]音乐剧作为当今风靡世界的一门综合性艺术,有着多元的演唱风格。本文以现 代派音乐剧大师安德鲁?洛依德?韦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歌剧魅影》中的唱段分析为切入点,基于声乐演唱的视角,运用例证分析的研究方法,通过剧中唱段的分析和研究,总结出音乐剧声乐演唱特征的同时,并探讨了音乐剧声乐演唱特征的一些方法和途径,进而有利于更好地把握和演绎音乐剧。 [关键词]歌剧魅影/音乐剧/声乐/演唱特征 中图分类号:J60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736(2011)01-0198-3

中国民族歌剧的现状分析

中国民族歌剧的现状分析 众所周知,歌剧是“由音乐、戏剧、舞蹈和美学相结合而以歌唱为主的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形式”。而中国歌剧由于其在音乐上鲜明的民族风格、民族语言的特异性和演唱方式上的个性特征,形成了别具风格的艺术门类。二十世纪初,西洋歌剧理念传入中国后,国内音乐家便开始不断探寻符合中国人审美习惯兼具民族个性的歌剧改良与民族化创作道路。他们在戏剧题材上致力于本土化,反映中国文化及社会现实在音乐语言的使用上则从中国传统戏曲与民间歌曲中汲取养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到现在已经逐渐形成民族音乐色彩浓郁,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精神,以民族特色区别于西洋歌剧的“中国歌剧”。 经过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如今的中国民族歌剧与以前相比有了明显的起色,但是民族性绝不是因为你用了民族的故事,中国民间风格的音乐,民族服饰的应用,在舞台华丽的灯光的照耀下,就能成为一部真正具有民族风格的中国歌剧的,这些充其量也只是其表,而在这表面的浮华之下其实对戏剧的力量是一种削弱。民族性的歌剧绝对不只是用民族文化的元素堆砌起来的一场戏,一部优秀的民族歌剧必然是包含着一个民族的思想感情、价值观念,包含着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人生观,甚至是他们的丑陋、愚昧和种种不幸。因为对于艺术而言言,所谓的民族性仅仅只是一个侧面而已,并不涵盖艺术的全部。何况民族性并不能代表是艺术性,只有在作品中蕴含深厚的民族特性、民族感情,并具备相当的艺术水准的作品才能成为真正的艺术作品,才有意义和价值,才有可能被全世界所关注。 现今我国民族歌剧的发展现状主要有下面几点: 首先,中国歌剧的剧本创作有待大力改进。所谓剧本就是一剧之本,它是导演和演员二次创作的出发点,在戏剧领域里,它是一切戏剧活动的根本出发点。不仅仅是对歌剧而言,对话剧、电视剧、电影来说,一部好的剧本是决定其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中国歌剧多数取材于历史故事、小说、电影、视剧等,其中,又以革命爱国故事为主,而故事叙述的主要方式以及人物形象塑造多数与中传统戏曲别无二致,这难免就造成了以下几点缺点。第一,过于严肃和单一的故事内容严重欠缺人性化,难以被现代年轻人和海外观众所接受,这必然会失去很大的一块市场。第二,歌剧中的故事线索单一,缺少丰富的线索交织,内容单薄。第三,人物形象塑造欠缺多面性和真实性,定位脸谱化、程式化,这不仅仅影响着整个剧的美感,在更深的意义上也无法做的真正的感人。这三个歌剧的剧本创作上的缺点犹如一个屏障将中国歌剧隔绝于中国多数观众的欣赏范畴之外,对于中国歌剧自身发展来说,无疑是非常不利的。 其次,中国歌剧在音乐创作上也有很多的问题。关于中国歌剧的音乐创作问题,这在歌剧这种艺术形式传入中国之始就一直没有停止过争论。因为歌剧要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