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国音乐剧发展的思考
- 格式:pdf
- 大小:189.49 KB
- 文档页数:5
中国音乐剧未来发展的困境与出路【摘要】中国音乐剧产业面临着市场需求不足、缺乏原创优质作品、资金和人才不足、市场竞争激烈、政策支持不足等困境。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应该加大创作和推广力度,完善产业链条,加强政策扶持,培养更多专业人才。
只有通过这些努力,中国音乐剧才能在未来得到更好的发展和壮大。
【关键词】中国音乐剧,发展困境,出路,市场需求,原创作品,资金,人才,竞争,政策支持,创作推广,产业链条,政策扶持,专业人才。
1. 引言1.1 中国音乐剧产业现状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音乐剧在中国市场上也逐渐受到更多关注。
近年来,一些知名的国际音乐剧作品如《猫》、《悲惨世界》等相继在中国演出,吸引了大量观众。
但与此中国音乐剧产业还存在一些困境。
由于受众群体相对较小,中国音乐剧市场的发展空间有限。
中国音乐剧作品相对缺乏原创性和优质性,大部分剧目都是引进外国作品,缺乏本土特色和创新。
资金和人才的匮乏也是中国音乐剧产业面临的难题,制作一部高质量的音乐剧需要庞大的资金投入和专业人才支持。
市场竞争激烈,国内外知名音乐剧作品层出不穷,中国音乐剧在市场上难以脱颖而出。
政府对音乐剧产业的支持程度也较低,相关政策和扶持措施不够完善。
面对这些困境,中国音乐剧产业需要加大创作和推广力度,培育更多优秀的原创音乐剧作品,提升作品的艺术品质和观赏性。
还需完善音乐剧产业链条,建立起一套完整的产业体系,包括制作、发行、演出等各个环节。
加强政府的政策扶持也是至关重要的,政府可以通过提供资金支持、税收减免等方式来促进音乐剧产业的发展。
还需要加强对音乐剧从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培养更多专业人才参与到音乐剧创作、制作和演出中,提升整个产业的水平和竞争力。
通过多方面的努力和支持,中国音乐剧产业才能实现持续健康发展。
1.2 中国音乐剧市场空间有限中国音乐剧市场空间有限是中国音乐剧产业发展面临的一个现实困境。
由于受众需求相对较少,市场规模有限,导致音乐剧作品的生产与推广面临一定的挑战。
浅谈音乐剧在中国的发展音乐剧是融合了音乐、舞蹈和戏剧元素的艺术形式,起源于西方国家,是一种大型演出形式。
近年来,随着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和人们对艺术的需求不断增加,音乐剧在中国的发展也呈现出蓬勃的态势。
本文将浅谈音乐剧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
一、音乐剧在中国的发展现状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开放,中国的音乐剧市场逐渐兴起。
最早期的音乐剧进入中国始于1980年代,当时引进的主要是由国外制作的音乐剧作品,并在中国大陆演出。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也开始创作和制作自己的音乐剧作品。
目前,中国的音乐剧市场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态势。
大多数音乐剧演出集中在一线城市,如北京、上海等,这些城市有着较为成熟的演出市场和观众基础。
此外,一些省会城市和地方剧院也有不少音乐剧演出。
在演出内容上,国外优秀的音乐剧作品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如《狮子王》、《悲惨世界》等。
同时,国内的原创音乐剧也逐渐得到认可和推广。
二、音乐剧在中国存在的问题虽然中国的音乐剧市场在快速发展,但仍然面临一些问题。
首先,缺乏创作和制作人才。
音乐剧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在创作和制作环节需要很多专业的人才。
然而,目前中国的音乐剧创作和制作团队相对较少,且专业水平有待提高。
这一问题造成了原创音乐剧的数量和质量相对较低。
其次,观众的市场需求不一致。
因为音乐剧是一种高品质的艺术形式,观众对作品的质量和表现形式有较高的要求。
然而,中国的观众市场较为分散,不同群体的需求有所不同。
一些观众更偏好外国的经典音乐剧作品,而另一些观众则更偏好本土的创作。
最后,音乐剧产业链的不完善。
音乐剧需要多个环节的协同合作,包括创作、制作、演出、推广等。
然而,目前中国的音乐剧产业链上仍然存在一些短板,如缺乏良好的剧本创作机构、专业的音乐剧学院等。
这些问题制约了中国音乐剧产业的全面发展。
三、音乐剧的未来发展前景尽管音乐剧在中国存在一些问题,但是由于中国市场的潜力巨大以及人们对高品质艺术的追求,音乐剧的发展前景仍然非常广阔。
浅谈中国音乐剧的本土化发展中国音乐剧的本土化发展还面临着市场需求的挑战。
在中国,由于观众对音乐剧的接受程度相对较低,市场需求并不是很大。
相较于大众市场更喜欢的歌舞剧形式,音乐剧一直以来被认为是一种艺术表演形式,其观赏门槛较高,导致观众对音乐剧的认知度相对较低。
中国音乐剧需要更加贴近大众的需求,开发出更多符合中国观众口味的音乐剧作品,从而拓展音乐剧市场。
面对这些挑战,中国音乐剧的本土化发展已经在不断探索与尝试中,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在内容方面,中国音乐剧开始融入更多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如中国古典戏曲、汉唐文化等,使得音乐剧的故事情节、人物塑造、服装道具等更具中国特色。
《红楼梦》、《梁祝》等音乐剧作品就深受观众喜爱,并且成功地将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与音乐剧形式相结合。
在形式方面,中国音乐剧也在不断创新。
不少音乐剧导演开始尝试将中国传统唱腔、舞蹈等元素融入音乐剧当中,使之更具中国特色。
通过这些创新尝试,中国音乐剧的本土化发展逐渐展现出丰富多彩的风貌,为观众带来更加丰富多样的音乐剧作品。
在市场方面,中国音乐剧也在积极拓展市场需求。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审美观念和文化娱乐需求也在不断提高。
越来越多的音乐剧作品进入中国市场,受到越来越多观众的热捧。
地方音乐剧的发展也逐渐兴起,不少地方开始打造本土音乐剧品牌,推出具有地方特色的音乐剧作品,为音乐剧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
中国音乐剧本土化发展虽然面临着不少挑战,但在不断努力与尝试之中,中国音乐剧的本土化发展已经有了一定的成就。
随着中国经济与文化的全面崛起,人们对音乐剧的认知度和接受程度也在不断提高,市场需求也在不断拓展。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音乐剧的本土化发展将会取得更加显著的成就。
中国音乐剧的本土化发展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过程。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推动中国音乐剧的本土化发展。
在内容方面,我们需要更加深入地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将其融入音乐剧作品之中。
浅谈音乐剧在中国的发展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娱乐消费开始呈现多样化的趋势。
音乐剧作为一种结合了音乐、舞蹈和戏剧元素的艺术形式,在过去几十年逐渐在中国发展起来。
本文将从音乐剧在中国的起步、发展现状以及面临的挑战三个方面,浅谈音乐剧在中国的发展。
首先,不得不提到音乐剧在中国的起步。
上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引进国外的音乐剧作品,如《猫》、《音乐之声》等。
这些经典的音乐剧作品在中国引起了轰动,吸引了大量观众的关注。
这也为中国音乐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然而,由于当时中国的演艺市场还未完全开放,受到了政策等因素的限制,音乐剧的发展还比较缓慢。
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市场的开放和发展,音乐剧在中国迎来了爆发式的增长。
越来越多的国际知名音乐剧作品开始登陆中国,并且很多国内创作的音乐剧作品也开始涌现。
据统计,2018年中国音乐剧市场规模达到了30亿元人民币。
这一数字表明,音乐剧在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庞大且具有巨大市场潜力的产业。
音乐剧在中国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
政府通过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扶持音乐剧行业的发展。
例如,一些城市设立了专门的音乐剧剧院,提供演出场地和经济支持;一些地方政府为音乐剧制作和演出提供财政资助;一些高校也开设了音乐剧专业,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
这些举措为音乐剧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另外,年轻观众的涌入也为音乐剧在中国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相比于老一代观众,年轻人更加开放与接受新事物,对于音乐剧的兴趣也更高。
他们对于音乐剧的观看需求也在不断增长,这就为音乐剧的市场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然而,音乐剧在中国的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是剧本和创作水平的提升。
虽然中国有很多才华出众的创作人才,但是相对于国外成熟的音乐剧市场,中国的音乐剧创作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
这就需要音乐剧创作人员提高专业素养,学习国外优秀作品的经验,积极创新和探索。
另外,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也是音乐剧发展面临的挑战之一。
浅谈音乐剧在中国的发展【摘要】音乐剧是一种融合了音乐、舞蹈和戏剧元素的艺术形式,近年来在中国逐渐受到关注和发展。
本文从音乐剧在中国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市场现状、主要演出剧目、表演团体以及观众群体等方面进行探讨。
中国音乐剧市场不断扩大,演出剧目和表演团体也在日益增加,吸引了不同背景的观众。
随着行业的发展,也面临着挑战,如演出质量、市场竞争等问题。
尽管如此,中国音乐剧的发展前景仍然广阔,对文化产业的影响也日益凸显。
中国音乐剧行业需要不断创新,提高艺术水平,提升观众体验,以推动行业的持续发展和繁荣。
【关键词】音乐剧,发展,中国,起源,历程,市场现状,演出剧目,表演团体,观众群体,发展前景,挑战,文化产业,影响。
1. 引言1.1 音乐剧的定义音乐剧是将音乐、歌舞、剧本和舞台艺术融为一体的一种综合性艺术形式。
它是一种融合了歌唱、表演和舞蹈的戏剧形式,同时也是一种强调音乐和舞台表演的艺术形式。
音乐剧不同于戏剧和歌剧,它不仅包含了戏剧的情节和对话,还有丰富多彩的音乐元素和精彩的舞蹈表演。
音乐剧是一种具有独特魅力的艺术形式,它可以通过音乐和舞蹈来表达情感和故事,让观众在音乐的笼罩下感受到戏剧的魅力。
音乐剧通常包含了精心编排的音乐片段、舞蹈和戏剧演出,以吸引观众的目光并让他们沉浸在戏剧的世界中。
音乐剧的定义虽然简单明了,但实际上它所包含的元素和表现形式却是非常丰富多样的。
音乐剧可以是轻松欢快的喜剧,也可以是深沉感人的悲剧;它可以是现代风格的,也可以是古典风格的;它可以表现明快的舞蹈,也可以展现出深沉的情感。
无论是怎样的形式,在音乐剧中观众都可以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并且通过音乐和舞台表演体验到戏剧的魅力。
1.2 音乐剧在中国的发展现状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文化产业的兴起,音乐剧在中国的发展呈现出蓬勃的势头。
越来越多的音乐剧作品在中国上演,并受到观众的欢迎。
中国的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等,都成为了音乐剧的热门演出地点,吸引了大量的观众来观赏这一文化艺术形式。
论音乐剧在中国的发展一、音乐剧的历史渊源音乐剧虽然是近现代工业文明的产物,但其形成、发展却和歌剧有着极其密切的历史渊源关系。
众所周知,在歌剧艺术发展至高峰的19世纪,已经衍生出与欧洲古典正歌剧概念相对而言的喜歌剧、轻歌剧,并迅速成为当时日益扩大的市民阶层喜爱的艺术形式。
它们与正歌剧、大歌剧相比,从剧情到音乐都更为世俗、轻松。
但其戏剧结构和音乐写作手法也都还比较严谨。
尽管如此,研究音乐剧的专家学者仍一致认为,喜歌剧、轻歌剧与音乐剧的形成有着直接的联系;有的论著和辞典甚至认为音乐剧就是20世纪的轻歌剧。
此外,不可否认的是英国、美国当时的城市生活中存在着的其他各种形式的娱乐歌舞表演,对音乐剧的形成无疑也有着一定的影响。
而在音乐剧发展过程中,虽然不断大量吸收爵士音乐、摇滚音乐、乡村音乐、街头文化、城市民谣、现代舞等艺术形式的成分,但它对歌剧表现形式、语言、手段等的继承、运用和发展却从未停止。
二、音乐剧在中国的发展过程时至今日,音乐剧已广泛传播到世界各国,成为一种跨越国家、民族、地域、语言等界限的艺术形式。
尽管目前音乐剧在世界各国的发展存在较大差异,但现在仍仅将其视为“美国专利”、“英国特产”显然已有失偏颇。
这一点从非英美国家和地区所产生的一批优秀音乐剧,如日本音乐剧《杜兰朵》、《并列爱》,澳大利亚音乐剧《巧巧桑》,台湾、香港音乐剧《雪狼狐》、《天使之城》等作品中已得到证明。
这些作品在音乐剧艺术领域内所取得的成就和表现出来的独创性以及它们对音乐剧发展所做的历史性贡献确实不容忽视。
甚至可以说,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与各个国家民族文化艺术交汇融合而产生的新的音乐剧作品,才使得这种艺术表现形式在当代获得了五彩缤纷的强大生命力,得以如此广泛的传播,具有广阔发展的前景。
这同早期英国音乐剧传入美国,得到生气勃勃的美国文化艺术的滋养而获得迅速发展,并进而传播到全世界的历史过程反映出某种一致性的规律。
近些年来,以《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猫》等经典作品为先导,音乐剧逐步进入中国现代都市文化市场和人们的文化生活中。
中国音乐剧发展的现状与未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文化艺术也呈现出日新月异的面貌。
音乐剧作为一种集音乐、舞蹈、戏剧和舞台美术于一身的综合艺术形式,已经在中国的文化市场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然而,中国音乐剧的发展道路并非一帆风顺,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机遇。
一、中国音乐剧的现状近年来,中国的音乐剧市场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各大城市纷纷建成了专业的音乐剧剧院,各种类型的音乐剧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这些音乐剧不仅在本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也在国际上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例如,中国的原创音乐剧《金沙》、《花木兰》等都在海内外取得了极高的评价。
然而,中国音乐剧的发展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本土音乐剧的创新性不足,许多作品过于依赖模仿和复制,缺乏独特的创意和个性。
其次,音乐剧的产业链还不够完善,缺乏专业的创作团队和人才。
此外,观众的欣赏水平也需要进一步提高,对音乐剧的认识和接受程度还有待提高。
二、中国音乐剧的未来尽管面临着诸多挑战,但中国音乐剧的未来仍然充满希望。
首先,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文化艺术的需求也将不断增加。
这将为音乐剧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市场和更多的机会。
其次,中国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悠久的艺术传统,这将为音乐剧的创作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和素材。
例如,《西游记》、《红楼梦》等经典文学作品都可以被改编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剧。
此外,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深入,中国的音乐剧也将有更多的机会与世界各地的优秀作品进行交流和合作。
这将为中国音乐剧的创作和表演提供更广阔的学习和提升空间。
三、结论综上所述,中国音乐剧的发展前景广阔,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加强本土创新,完善产业链条,提高观众欣赏水平。
同时,我们也需要充分利用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悠久的艺术传统,将它们融入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剧中。
只有这样,中国的音乐剧才能在国际舞台上独树一帜,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
浅谈中国音乐剧的本土化发展中国音乐剧的本土化发展一直是国内音乐剧领域的一大热门话题。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文化产业的兴起,以及国人对于音乐、舞台艺术的需求日益增长,本土音乐剧的发展已经成为音乐剧行业的一大趋势。
在国内外音乐剧市场的影响下,中国音乐剧的本土化发展也在不断取得突破和进步。
本文将从市场需求、创作团队、题材内容等方面展开探讨,谈谈中国音乐剧的本土化发展现状及前景。
一、市场需求下的本土化发展随着中国国内舞台艺术市场的不断扩大,观众对于音乐剧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
他们更加希望能够看到具有本土特色的音乐剧作品,能够更加贴近自己的生活和文化,反映中国故事、中国历史、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市场需求的变化也促使了本土音乐剧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创作者开始重视中国文化,寻找更加贴近观众的演出题材,从而实现音乐剧的本土化。
二、创作团队的重要性要实现音乐剧的本土化发展,关键在于建立一支具有创新能力的创作团队。
一个成功的音乐剧作品离不开包括编剧、作曲家、舞美设计师、导演等多个专业领域的协作。
在中国音乐剧的本土化发展过程中,有一些创作团队在不断探索和创新,取得了不少成绩。
国内著名作曲家谭盾和导演陈建斌等在中国音乐剧领域的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
他们相继推出了《白毛女》、《红楼梦》等具有浓郁中国风情的音乐剧作品,颇受观众喜爱。
这些作品的成功,为中国音乐剧的本土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和示范。
应该指出的是,本土化的成功不仅仅在于对中国故事的选择,还需要有对国内观众审美需求的深刻理解。
创作团队需要积极倾听观众的声音,调整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以促进作品的受欢迎程度。
只有通过这种与观众的互动和沟通,才能真正确保音乐剧能够成为一个受欢迎的舞台艺术形式。
三、题材内容的多样化应该加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挖掘和创新。
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多彩元素为音乐剧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内容。
中国传统戏曲中的《红楼梦》、《牡丹亭》等都是极具音乐剧潜力的作品。
通过对这些传统题材的重新演绎,可以为中国音乐剧的本土化发展带来更多的可能。
浅谈音乐剧在中国的发展音乐剧作为一种集音乐、舞蹈、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于一体的表演艺术形式,自20世纪中叶以来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
音乐剧的演出形式以及创作风格多种多样,它不仅是一种娱乐形式,更是一种艺术表达的方式。
虽然在中国,音乐剧发展相对晚于西方发达国家,但在近年来,音乐剧在中国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并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一、音乐剧在中国的起源和发展音乐剧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欧美国家,音乐剧以其结合了音乐、舞蹈和戏剧的特点,很快在欧美各国流行起来。
20世纪中叶,音乐剧开始进入中国,早期的音乐剧作品主要是引进自西方的经典作品,如《音乐之声》、《猫》等。
这些音乐剧作品在中国的演出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和反响,为音乐剧在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文化产业迅速发展,音乐剧逐渐开始在中国本土创作和演出。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开始创作和演出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剧作品,如《黄河大合唱》、《雪国》等。
这些作品以中国的历史、风俗和文化为题材,通过音乐、舞蹈和戏剧的结合,展现了中国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中国音乐剧发展的里程碑。
二、音乐剧在中国的挑战和机遇尽管音乐剧在中国发展迅猛,但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由于音乐剧在中国的发展起步较晚,观众对于音乐剧的了解和接受度相对较低。
很多人对于音乐剧的概念和形式还不是很清晰,这对于音乐剧的推广和普及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其次,制作一部高质量的音乐剧需要集合多方面的资源和专业人才,在中国,这方面的资源和人才相对不足。
音乐剧涉及到音乐创作、编剧、舞蹈设计、舞台设计等方面,需要一支富有创作能力和专业素养的团队来完成,而这方面的团队和人才在中国还比较匮乏。
然而,音乐剧在中国也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
首先,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拥有庞大的市场需求。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文化娱乐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这为音乐剧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对于中国音乐剧发展的思考摘要:音乐剧的风靡不仅仅是一种时尚,更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它是时代的精神表现,上至老人下至几岁的孩童无不为音乐剧所痴迷。
外国形成了多元化的音乐剧,值得我们在传承、发展音乐剧的领域上学习和借鉴。
而中国正要学习它们的艺术生产机制以及它们对艺术的创新和改革的信心,站在世界的角度去看去学习,探索音乐剧在中国的道路。
关键词:外国音乐剧,发展史,中国音乐剧,借鉴和发展。
正如老师所说的那样,欧美音乐剧发展史是精心制作后给后人的一份礼物,正是她让我对欧美音乐剧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无论是她的历史,她的发展还是她独特的美,都令我深深地爱上了她。
在课上老师的带领下我欣赏了几部可以说在音乐剧发展过程中不朽的经典作品:《猫》、《音乐之声》、《西区故事》、《悲惨世界》、《歌剧魅影》、《巴黎圣母院》等等。
每部剧都以其独特的魅力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音乐剧,早期译称为歌舞剧,是一种舞台艺术形式,结合了歌唱、对白、表演、舞蹈。
通过歌曲、台词、音乐、肢体动作等的紧密结合,把故事情节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情感表现出来。
虽然音乐剧和歌剧、舞剧、话剧等舞台表演形式有相似之处,但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对歌曲、对白、肢体动作、表演等等因素给予同样的重视。
音乐剧是20世纪出现的一门新兴的综合舞台艺术,集歌、舞、剧为一体,广泛地采用了高科技的舞美技术,不断追求视觉效果和听觉效果的完美结合。
同时,西方的音乐剧在百年多的商业表演经验中总结出了一套成功的市场运作手段,并且创作出一系列老少皆宜的优秀剧目,使这一艺术形式突破年龄、阶层等客观因素的局限,广受观众的喜爱。
一些著名的音乐剧包括:《西区故事》、《西贡小姐》《悲惨世界》、《猫》、《歌剧魅影》、《奥克拉荷马》、《音乐之声》、《Q大道》等等。
音乐剧在全世界地都有上演,但演出最频密的地方是美国纽约市的百老汇和英国的伦敦西区。
因此百老汇音乐剧这个称谓可以指在百老汇地区上演的音乐剧,又往往可是泛指所有近似百老汇风格的音乐剧。
音乐剧界最重要的奖项为美国的东尼奖(候选作品为在百老汇上演的音乐剧),以及英国的奥利弗奖(候选作品为在伦敦西区上演的音乐剧)。
首先,我们先来看看其他国家音乐剧的发展史。
在1960年代中期至1970年代,前卫剧场的观念渗入主流作品;摇滚乐、社会变迁丰富创作的素材,欧陆作品进口美国,百花齐放。
20世纪60年代,甲壳虫和摇滚乐由英国冲向世界,各国音乐剧作曲家对这股不可抗拒的力量由抵制逐渐转向吸收,英国的韦伯率先在《耶稣基督万世巨星》(Jesus Christ Superstar)这部以古老的圣经故事改编的内容沉痛、主题严肃的音乐剧中采用了轻音乐及摇滚乐,使之具有了现代感,歌曲变得活泼,通俗、易于演唱。
在配器上也打破了管弦乐的严格限制,将电声乐器引入音乐剧,从而加强了它的时代感和表现力。
加之由于现代音响广播设备的更新和普及,许多音乐剧中脍炙人口的歌曲。
通过现代传播媒介手段,很快就风靡世界,成为全球流行歌曲,如《艾维塔》(Evita)中的《阿根廷,不要为我哭泣!》(Don't cryfor me,Argentina)及《猫》(Cats)中的《回忆》(Memory)在音乐会及平时街头广播中都常可听见,致使许多没有看过此剧的人也产生了一睹为快的期待。
20世纪70~80年代,“音乐剧”的创作热潮转向伦敦,英国创造了与美国风格大不相同的“音乐剧”,出现了一批英国“音乐剧”经典剧目,引起全世界的瞩目。
尤其是作曲家安德鲁•劳埃德•韦伯的《耶稣基督万世巨星》(1971年)、《艾维塔》(1976年)〈猫〉(1981年)《剧院魅影》(The Phantom of the opera,1986年)和《日落大道》(Sunset Boulevard,1993年)以及根据雨果名著《悲惨世界》创作音乐剧《悲惨世界》(1980年)、都成了世界各竞相上演的保留剧目,它们在音乐和戏剧上都有了突破和飞跃。
现今,音乐剧正以一种新的时尚潮流侵袭着我们的生活,我们身边无不充斥着音乐剧的典范,“歌剧魅影”“猫”“悲惨世界”“西贡小姐”四大名剧的出现更是让我们惊叹,让我们震惊之余无不感叹造物主的神奇,它带给我们如此精彩,如此与众不同的,如此美丽的演出,使得我们在感叹之时也为之感动着。
虽然四大名剧都是英国人的作品,但是将作品推向世界的却是百老汇,也是百老汇运用商业化的运作将那些优秀的剧目长久不息的繁衍下去,使之经久不衰,成为传世精品。
而我们正要学习他们的商业手段,发展属于中国的“音乐剧”。
等到音乐剧传入中国,已经经过了近半个世纪了,音乐剧已经从最初的幼苗长成了茁壮的大树。
音乐剧在中国的方式更多的趋于舞台剧或者话剧,通过歌舞的方式来展现剧情,这也是地域以及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蜕变,但这并没有影响,更重要的是如何制造出更加适合中国人的表演形式。
中国音乐剧开始于1982年,它也被称为改革开放的产物。
20多年以来,它走过了一个“U”型的道路路——80年代时,中国艺术家创作了《搭错车》,《芳草心》;90年代,进入低潮,主要是《夜半歌魂》等,连糟“滑铁卢之败”,损害了我国音乐剧原创路线的形象;97年以后,《四毛英雄传》开始,原创音乐剧慢慢复苏。
我们对于音乐剧这种新型的通俗歌舞剧的市场前景抱有充分信心的,在从业者队伍中,除了歌剧院团这支主力军之外,各地的军队以及地方的一些话剧团、歌舞团,专业艺术院校,乃至戏剧团体、儿童剧团、木偶剧团,以及明间组团的单位和个人也参与到音乐剧制作的行列中来。
这壮大了我国音乐剧从事者的队伍,使得我们对音乐剧的前景充满了信心。
全国有20多家大专院校相继成立了音乐剧专业,其中最早的是中央戏剧学院和北京舞蹈学院。
更值得一提的是,我国的投资渠道也日趋多样化——除了国家投资这个主要的渠道之外,也出现了企业赞助或个人赞助、国外资助、商业性投资、联合投资等多种投资方式。
总的来说,我国的音乐剧在艺术和商务操作两方面都还略显稚嫩,但经过了20年的休养生息,公演的剧目已经达到了二三百部,既锻炼了队伍,也培养了观众,培育了市场。
到如今,它的发展已经逐步上了轨道,并且日益适合中国人的口味。
20年来,音乐剧的发展主要是以原创为主,搬演为辅。
这与日本的音乐剧正好相反,他们是以搬演为在主,原创为辅。
当然,中国的音乐剧要有自己的味道,更具有中国的韵味,还是要以原创为主线。
音乐剧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它的成熟与一个国家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是同步的,有了坚实的经济基础,有了高素质高欣赏的国民,才能从一个起点上开始欣赏和恋上音乐剧。
而最该“描红”的不是音乐剧的本身,而是它的制作和概念意义,以及对人们的观念冲击,我们对音乐剧的概念必须从根本上得到重视并解决。
经过仔细分析,我国原创音乐剧的问题还很大,研究音乐剧的南京艺术学院居其宏老师归纳出以下十点:1.精神忧郁症。
内容沉重,主题沉重,风格沉重。
2.全身浮肿症。
结构堆砌,拥挤;主题堆砌,沉重;形式堆砌,杂乱;人员堆砌,拥挤。
3.左脑退化症。
艺术想像力的贫弱,创造力的减退。
4.消化不良症。
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大量进口,多嚼不烂,食洋不化。
5.主观妄想症。
一些艺术家的自以为是。
6.儿童多动症。
编的快,导的快,演的快,自然也丢的快。
7.偏食厌食症。
钱字当头,利在其中,鼠目寸光。
8.半身不遂症。
能唱不能演,能演不能跳。
9.弱听弱视症。
不注观众喜好,不听百姓新声,不研究市场规律,耳不聪目不明。
10.神经中枢紊乱症。
运作机制系统乱,指挥系统失灵,各自为政,各自为战。
中国的音乐剧根本症结在于:首先是,一度创作的不成熟,剧本立意落俗套,故事不动人,人物乏个性,情节少跌宕,冲突缺张力,展开无逻辑,从而导致音乐剧起步之初便失去了戏剧品格和剧场趣味,让音乐剧的整体魅力大打折扣。
另外,制作人也不合要求。
我国音乐剧制作人大多由专业演出团体的院团长担任,其中多数人懂艺术不懂市场;也有少数独立制作人,懂市场但不懂艺术且缺乏诚信。
对于音乐剧产业链来说,剧本创作是龙头,制作人是核心,这是中国音乐剧发展的两个最为薄弱的环节。
百老汇的音乐剧如果是大家闺秀的话,那么中国的音乐剧就是小家碧玉了。
百老汇是大,而中国的音乐剧是小。
在中国音乐剧这种舞台剧更像话剧多一点,有的是更注重商业化,有的则更注重艺术点,难以平衡。
面对中国音乐剧的尴尬局面,我们开始问自己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音乐剧。
很多作品以音乐剧为目的,但又无法称为音乐剧,所以只好改名“音乐话剧”,“歌舞剧”等等。
有人认为,音乐剧本身就是没有条框约束的,更应该自由的发挥。
在文化越来越被看重的今天,在中国正在朝着国际化的路线发展的今天,在音乐剧越来越被喜爱的今天,我们从懵懂中走来,发展了20多年,正是茁壮成长,蓄势待发的时候,在它的面前有着广阔的发展土地,有着美好的前景和希望,它正是我们国家音乐艺术的“朝阳产业”。
有百老汇做领路人,我们跟随着它的脚步,创造具有自己独特艺术魅力的舞台剧,发展我国的艺术事业,绽放出属于我们的金色光芒。
参考文献[1]电子文献——音乐剧百度百科。
[2]黄定于.音乐剧概论[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
[3]居其宏.朝阳艺术与朝阳产业——音乐剧在中国的命运[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
[4]余丹红,张礼引.美国音乐剧——音乐之旅[M].安徽:安徽文艺出版社,2002。
[5]张旭.文硕.音乐剧导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6]文硕.首席娱乐官[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