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台湾的多元化文学

  • 格式:doc
  • 大小:59.50 KB
  • 文档页数:9

下载文档原格式

  / 9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台湾的多元化文学

09国际政治

2009070431

黄玮琪

【摘要】当我们讲到台湾的时候,往往会将其和“统一”,“经贸”等政治,经济色彩很浓厚的语词连接起来,不可否认政治和经济手段在促进台湾统一的事业中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然后两岸的文化认同确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研究台湾文学的发展现状,增进两岸的文化交流,是继政治和经济手段之后对台湾统一又一行之有效的方式。

台湾文学也是文学研究上的一块奇葩,在文学研究中熠熠生辉。【关键词】台湾多元文学文化交流文化认同

台湾文学这个名词是七十年代才兴起的字眼。乍听有些标新立异,其实,它是中国文学的一支。它和中国文学的渊源如同大河与源头,树与根,身体和四肢一般,可说是一脉相承。中国人碰到同姓的,常爱说: “我们五百年前是一家。台湾文学甚至不必追溯五百年,几十年前就是一家。只因三十年来,人为囚素造成台湾在政治和地理上与大陆处于隔离状态,它乃充分发挥了地域风格,形成地区特色,这便是如今国内很感兴趣的台湾文学。

一、台湾文学简介

正因语言带来的意识型态、省籍矛盾、殖民文化等冲突,台湾文学在基础定义上就十分困难。不过参酌台湾人定义后,台湾文学就广义而言应为“出生或客居台湾所发表的所有文字作品”,而狭义上则应指“描写台湾乡土人物、再现台湾典型环境、运用台湾方言的作品、表现台湾人的生活与思想”的文学作品。①

台湾文学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文学原野上一块肥美的沃土。作为中国文学的一个分支,它与母体文学有着血肉相连的关系,有着极强的共性。

①/view/50516.htm 百度百科

但是,由于厉史和现实之遭逢与际遇之不同,由于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之差别,比起大陆文学来,合湾文学有着更为复杂的色素和更多的酸甜苦辣的厉史背景②。因此,研究合湾文学,不管是纵向鸟瞰,还是横向观察;不管是奔涌思潮的辨析,还是具体作品的评价;不管是对现代派的剖析,还是对乡土派的论评;不管是对主流的梳理,还是对逆流的批驳;不管是对本土作家的研究,还是劝海外作家的定位等,均充满着错综复杂的葛藤和极其丰富的辩证内含。各种矛盾之间既有区别也有联系;既互相依存,又互相制约,或是珠玉沾有污泥,或是污泥藏有明珠;正面的含有反面的因素,反面的也有某种合理成份等。

台湾文学历经日治时期新文学、反共文学与西化现代主义文学的发轫萃炼过程后,1970年代之后的怀乡、乡土、政治、女性文学于2000年代仍以崭新型态呈现,且占台湾文学一定重要性。除此之外,畅销的励志文学、新兴的网络文学和同志文学也在这波多元化的并存发展中,竞相在新媒介接口或写作技巧上,重整台湾的新世纪文学图像。而也就是如此,台湾文学虽在影像媒体夹击中面临着严峻挑战,依旧试图以更创新的面貌继续蓬勃再生。

1990年代之后,台湾文学呈现多元化并存状态。除了稍早期政治文学、女性文学,甚至乡土文学、怀旧文学以新型态继续活跃外,也出现了网络文学与励志文学为主的通俗文学走向。随着台湾本土化的省思与脚步正常化,以母语做为文学要素的原住民文学、口传文学、台语文学等也相继受到重视。而其中,又以台语文学最具指标性。另外,随着台湾社会对同性恋态度的开放,以LGBT为书写主体的同志文学亦占有一席之地。那么我认为可以把这些文学作品归结为小说,散文和诗歌三个方面。台湾本土作家在这三个方面所创作的作品,正是这个时期台湾多元文学最好表达方式。二、台湾多元化文学的表现方式

第一,从诗歌创作方面来看。在强调现代意识与本土关怀的同时,90年代的台湾诗坛上,出现了一批新登上诗坛的诗人,许悔之、杜十三和夏字是不能不提及的诗人。在不断创新的诗歌风潮中,他们努力拓展现代人的新的精神领域,呈现出台湾文学整体构架中的一个虽然狭小却常有新意的、较高的精神层次。他们的创作在叠合与交错中形成了台湾诗歌的复杂景观,成为90 年代台湾诗歌在外部环

②古继堂《略论台湾文学研究中的十个问题》

境变动的影响下走向多元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许悔之是60年代中期以后出生的台湾诗坛新生代的代表性诗人。其诗歌似乎表现出与60 年代台湾现代主义诗派的一脉相承的特点。现代人的孤绝、疏离等主题在许悔之笔下重又涌现。如长达170多行的组诗《剃去眉毛的人》就多角度地呈现了现代人的心灵状态。但他的诗却能在中和现代知性批判和传统感性抒情的基础上,透露出社会步向后现代的若干时代色彩。抒情感怀酬答之作几占半数的《阳光蜂房》、《在记忆的边缘》等诗中显露了殷殷的民族情感;在《哈雷来临之后—写给哥伦比亚火山大爆发里的两万五千亡魂》等诗中倾吐了深厚的人道情怀;《家谱》则洋溢着对父母的深情厚意。这些诗显露了诗人与他人的感通契合和广阔的人间关怀。然而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是某些抒情感怀诗中充满新颖创意的诗句和犹如生活小照般的构境。如“孤独的意思是/ 曾经拥有/ 怎么数也数不清的快乐” (《孤独》)、“你我相遇于风中/ 彼此用手掌/小心翼翼地将这段相逢/ 呵护成唯一的序/早在遥远的三千年前/便写人兼蔑的传说里/ /如今/ 风翻开的每一页都不可圈点/是孤本, 且永远绝版” (《茧之书》),那些似乎早已写滥了的儿女情长的主题, 却因为诗人戛戛独造的经营而超凡脱俗。也许正是在表达现代感思和抒写人文情怀两极之间的某一点上, 许悔之建立了自己作为一个重要诗人的必不可少的独特风格③。

杜十三的诗则较多地从客观现实中取材,如《煤—写给七十三年煤山矿灾死难的六十七名矿工》一诗, 以矿工家庭的家破人亡为本事,以幽明两隔而又难分难舍的父子之情为纽带,更巧妙地以煤的黑和生活中的五彩缤纷(如米的白、菜的绿、拖鞋的红、书包的黄等)的转换对比,勾勒出一幅惊心动魄的人间惨境。该诗前后两节分别拟受难矿工和他儿子的口吻,父亲称:“今后阿爸不再陪你了/ 因为阿爸要到更深更黑的地方/再为你挖出一条/ 有蓝色天空的路来”;儿子则回答: “阿爸,你不要再骗我了/ 家里面所有的色彩/ 其实,都是假的/甚至连您啊我想念的阿爸/ 不也是煤做的吗? /他们说: 煤不再值钱了/ 可是阿爸/ 我却宁愿丢掉所有的色彩/ 陪着妈妈姐姐/ 守在洞口/拼命的用眼睛去挖去挖/挖出一具/ 黑色的/阿/ 爸”。这首诗被誉为“数十年来探索矿工问题中,最为深刻感人、切中要害而技巧脱俗惊人的杰作④”。

③孟樊:《台湾后现代诗的理论与实践》, 时报文化出版公司, 2003年版,第135页

④林耀德:《旋转的惑星》,尔雅出版社,1986年版,第24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