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说课
- 格式:ppt
- 大小:4.04 MB
- 文档页数:21
语文说课稿(6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该页是可爱的小编给大伙儿找到的语文说课稿(较新6篇),欢迎参考阅读,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语文》说课稿篇一一、媒体创设,激发兴趣语文教学中的情境营造不仅在于营造氛围,还在于语文学习需要熏陶感染。
刘老师课堂上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视频,再现了剑龙勇敢搏斗的场面和霸王龙的凶残,创设真实的情景,让生仿佛身临其境。
通过视频的播放,声音的渲染,让学生在感官上有了深层的理解,有助于了解恐龙的外形特点及其生活习性。
二、以读促情,读中感悟语文新课标注重读中理解,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刘老师让学生在朗读感悟中了解恐龙。
如“望而生畏”“庞然大物”通过联系生活和图文结合,让学生进行体会,并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表现出来,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这节课读的形式较多,但读的分量和深度不够,如能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深入课文语境来读,可能更能让学生读出对恐龙的了解和喜爱。
三、学法指导,自主探究学习语文贵在“学”,教师应该“授之以渔”,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欲望,培养自学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刘老师的课堂上,较好的体现了教师由“扶”到“放”的学习方式的转变,注重学法指导,充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
在指导教学完雷龙后,教师总结学习方法:1.找出特点;2.说明方法;3.读读句子。
通过指导,出示表格,让学生自学其余几种恐龙,并且渗透说明方法的指导,较好的突破了课文的重点,让学生有法可依,有法可循,为学生指明了方向,乐于并且易于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四、统领全文,整体把握语文教学要体现其工具性,对于课文整体性的把握,也是训练学生概括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
刘老师在上课开始,就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二到四段,找出写了哪些恐龙,并且出示表格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归类(恐龙和恐龙的亲戚,植食和肉食),通过此文转自斐。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红楼梦》的作者、背景及主要人物形象。
(2)掌握《红楼梦》的主要情节和艺术特色。
(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学会从不同角度鉴赏文学作品。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小组讨论、课堂演讲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比较阅读法,分析《红楼梦》与其他古典小说的异同。
(3)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艺术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2)引导学生关注人性、关注社会,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红楼梦》的主要人物形象及性格特点。
(2)《红楼梦》的艺术特色及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红楼梦》中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情节。
(2)分析《红楼梦》中的象征意义和哲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简要介绍《红楼梦》的作者、背景及主要人物。
(2)提问:为什么《红楼梦》被誉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2. 讲授新课(1)讲解《红楼梦》的主要人物形象及性格特点,如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
(2)分析《红楼梦》的艺术特色,如诗词、曲子、小说等艺术形式的融合。
(3)探讨《红楼梦》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如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等文学流派的产生。
3. 小组讨论(1)分组讨论:如何理解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2)分组讨论:《红楼梦》中的诗词、曲子如何体现作者的艺术成就?4. 课堂演讲(1)邀请学生上台,分享自己对《红楼梦》的理解和感悟。
(2)教师点评,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5. 总结与作业(1)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收获。
(2)布置作业:阅读《红楼梦》中的一段,撰写读书笔记,分析人物形象和情节。
四、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
2. 通过小组讨论、课堂演讲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引导学生关注人性、关注社会。
《大学语文》课程说课设计-说一门课【精选文档】选择字体:[大中小] 关闭打印《大学语文》课程说课设计-说一门课基础部郭孔生一、说《大学语文》课程的性质、任务和重要地位大学语文的开设,是从传承古典文学、传统文化的精粹,弥补中学语文社会实践能力教学的不足而来。
而且是全校大一新生的公共基础课,它是集工具性、基础性、审美性、人文性、创新性和人生哲理性于一体的课程,是中国传统文化为主体的文化与文学的主要载体之一,凝聚着深厚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
本学科作为培养健全的大学生的合力因素之一,旨在通过教学,提高大学生的语文水平(阅读、写作、赏析),提升其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审美能力、鉴赏能力和创新能力,拓展其观察世界的视野、挖掘其认识世界的深度。
因此,大学语文学科具有相当的时代性。
大学语文教学内容中“文化文明常识”的要求,也是为了满足中国社会转型背景下强化大学人文教育这一要求而提出的一个新概念。
其主要内容是:用现代社会的共通文明精粹来观照大学语文。
具体表现在教学某一个经典篇目的过程中,除了文字、文学、传统文化以外,也把现代文明作为考量的价值标准。
当然更为重要的是,要明白民族国家、个人权利、文化批判、价值分析和理性态度等现代文明的核心概念。
语文是人们用来交流思想的工具,是人们处理好日常生活和人际关系的需要,更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需要,尤其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因此,高职教育必须坚持其基础性。
多年来一直呼唤人文教育的杨叔子说,人文教育具有基础性地位,科学教育只有与人文教育相通相融,才能使受教育者的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浑然一体,培养出“全人”,即全面发展和主动发展的人。
当前,高职院校的学生很少接触人文科学方面的知识,很少受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不少大学生对人类的文化遗产知之甚少,对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文化缺乏应有的了解,特别是缺乏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文化艺术和情操品格的熏陶,致使学生的整体文化修养下降。
大学生说课稿《大学语文之古代诗歌鉴赏》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大学语文中的古代诗歌鉴赏。
一、说教材首先,我们所使用的教材是《大学语文》教材版本,在本教材中,古代诗歌部分占据了重要的篇幅。
这部分内容涵盖了从先秦到明清的诸多经典诗作,所选诗歌题材丰富,风格多样,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审美意义。
通过对这些古代诗歌的学习,能够让学生领略到中国古代文学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文字运用能力。
二、说学情作为大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和文学鉴赏能力,但在古代诗歌鉴赏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比如,对诗歌的背景知识了解不够深入,对诗歌的意象、意境和情感把握不够准确,在诗歌的赏析和评价方面缺乏系统的方法和思路。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学生的这些问题,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引导学生逐步提高古代诗歌鉴赏的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了解古代诗歌的发展脉络和主要流派。
掌握古代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如知人论世、意象分析、意境营造、情感表达等。
能够准确理解和赏析古代诗歌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课堂讲授、讨论、诵读、赏析等多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鉴赏方法,对古代诗歌进行独立的分析和评价,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
四、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古代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重点诗人和诗作的赏析,如李白、杜甫、王维、苏轼等的代表作品。
2、教学难点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和把握。
如何引导学生将个人的情感体验与诗歌的情感表达相结合,实现对诗歌的深入理解和感悟。
五、说教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系统的讲解,让学生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知识和鉴赏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打下基础。
大学语文课文说课稿模板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要为大家说课的题目是《大学语文》。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将从教材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和教学反思七个方面进行详细的阐述。
一、教材内容《大学语文》作为高等教育阶段的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本课程选用的教材是经过精心挑选的,涵盖了古今中外的经典文学作品,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多种体裁。
通过这些作品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领略到文学的魅力,还能够深入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变迁。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掌握文学作品的基本鉴赏方法,提高文学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准确、生动、富有创意的语言表达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讨论、演讲、写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对经典文学作品的深入解读,使学生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超越文字表面,深入挖掘作品的深层意义,以及如何将文学作品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对文学作品的背景、作者、创作动机等进行系统介绍。
2. 讨论法:组织学生围绕文学作品的主题、人物、情节等进行小组讨论。
3. 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进行深入分析,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4. 互动教学法:通过提问、答疑、角色扮演等互动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相关影视作品片段或引用名人名言,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2. 讲授新知:详细介绍文学作品的背景知识,作者生平,以及作品的艺术特点。
3. 文本解读:引导学生逐段阅读文本,分析作品的结构、语言风格和表现手法。
4.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理解和感悟。
大学语文说课稿5篇第一篇:大学语文说课稿《大学语文》说课稿尊敬的各位领导、同行们:大家好!今天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说说我所讲授的这门《大学语文》课。
一、说教材我教的这门课程是根据国家高职高专教育发展的要求,从目前高职高专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精选国内外的文学名篇,为学生提供阅读欣赏并进行素质教育,锻炼学生的读、说、写能力,增强高职高专的综合人文素养,提高我校学生的实际语文能力。
与其他同类大学语文教材相比,本教材除文学作品选编外,另外增加了“口才训练”、“应用文写作”两个部分,这种模块的整合,既满足高等教育的要求,又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
二、说教学目标大学语文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综合性最强的课程,许多篇目集文、史、哲及艺术于一身。
因此,大学语文理所当然地成为大学生文化素质培养的基础课程和重点课程。
针对职业类院校的特点,我们改变以往大学语文作为辅助性工具的地位,而将我们的知识体系与专业课融合在一起,全面培养学生的素质,从而使我们学校的学生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工作岗位,都能成为第一流的人才。
(一)知识目标:从语言知识的传播来看,须建立文学史的知识体系。
利用《大学语文》教材对中小学已学文学知识加以一番梳理,对中小学学过的作家作品从文学史的角度重新加以认识,使学生对中国文学发展的全貌有个系统、粗略的了解,从而建构文学史的知识体系。
(二)注重各种能力的培养(能力目标)首先就鉴赏教学而言, “大学语文”绝不是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继续。
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来讲,必须注重鉴赏批评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学习理论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运用。
让学生将课堂中学到的语文知识自动自觉的应用到社会实践中,应用到生活中。
其次从写作能力的提高来看,高职大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未必是欣赏类文章的创作,而是指针对专业、工作、生活需要的各种写作实践,如应用写作。
大学生的写作能力,应体现在具有文体感的文章的写作上。
所谓文体感,就是要有自觉的文体意识,写“什么像什么”。
《大学语文》说课稿一、说教材大学语文教师结合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编写了校本教材《新编大学语文读本》。
主要基于语文的审美性和工具性。
审美性除了完成自身人文关怀外,同时反哺课程工具性。
语文文字应用能力正是大学生职业生涯中所要依托提升工作效益的素质之一。
口语交际与文字表达能力强的人才深受职场欢迎。
本教材的设计完全基于这样的一种思想。
本教材在结构上,设计为口语交际、书面表达、经典欣赏三个篇章。
其中口语交际篇包括介绍、倾听交谈、复述、演讲、朗诵五项内容;书面表达篇分为应用文基础、校园文书、职场文书三个单元;经典欣赏篇分为现代文、古代文、诗歌、戏剧四个单元。
在内容选择上,应用部分着力选取加强学生写作能力与语言能力的素材,为大学生步入社会、职业发展提供必要的基础;文选部分,注重注入时代气息,增加文学与文化最近、最新的内容,使大学语文更贴近学生实际,更贴近现代生活,反映鲜活多变的当代风貌。
在体例的设计上,应用部分设置了能力目标、实训任务单、工具包、拓展练习、自我测试等环节,文选部分设置了阅读提示、注释、思考与练习等环节,供学生选用。
二、说教法根据语文学习的特点采取要“先学后教”的方法,同时针对不同的专业及不同教学内容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
(一)文选课:采用捆绑教学法,重拓展文选课重点讲解几篇经典篇章,其他篇章由学生自学完成,讲解一篇文章时,结合相关联的篇章进行渗透,从而使所学篇章体会得更加深刻。
(二)口语交际课:采用情境教学法,重实用如讲解倾听交谈内容时,设置求职面试的情境及学生日常生活情境,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生活中应用语言的能力。
(三)应用写作课:采用案例教学法,重实战如讲解申请书、求职信文种时,我们分别列举了正确与错误的文章案例。
并进行了相应文种的写作练习。
同时以上这些教学内容,均以任务驱动为前提,以网络学习为辅助,利用网络教学,形式新颖,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现在大学语文课已经开展了网络学习的模块。
如主题讨论:可以开展学生座谈会,使学生更加讲真话、实话;考评测试等。
大学语文课文说课稿模板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要说的是大学语文的一篇课文。
在开始之前,我想先简要介绍一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
首先,我们的教学目标是: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和结构。
2. 分析文中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4.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他们进行深入思考。
接下来,我们的教学重点是:1. 文章的中心思想及其在全文中的体现。
2. 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色。
3. 文章中所蕴含的文化背景和思想价值。
本节课的教学流程如下:一、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或展示相关图片、视频等方式,激发学生对课文主题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二、新课讲授1. 课文朗读:由教师或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让学生感受文章的韵律美。
2. 内容解析: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文章的主旨和结构。
3. 语言分析:深入探讨文中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4. 文化背景:介绍文章背后的文化背景和作者的生平,帮助学生全面理解课文。
三、课堂互动1.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重点问题,如文章的主题、写作手法等。
2. 分享交流:每组选出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给予点评和补充。
四、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要点,强调课文的中心思想和写作特色,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深入思考。
五、布置作业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相关的阅读或写作作业,如写一篇读后感,或对文中某一观点进行论述。
六、结束语感谢大家的积极参与,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不仅掌握课文的知识点,更能培养自己的文学素养和批判性思维。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说课稿,希望能够得到大家的宝贵意见和建议。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