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2018马原第四章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
- 格式:ppt
- 大小:48.75 MB
- 文档页数:70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1.商品生产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的生产活动,商品交换是商品的相互让渡或以货币为媒介的买卖,以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为内容,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就是商品经济。
因此,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称。
2、资本主义经济是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商品是资本主义的经济细胞。
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关系,需从分析商品和商品经济开始。
3、商品经济是以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为内容,直接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多以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称。
4.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需要两个基本经济条件。
第一个条件是社会分工的产生和存在;第二个条件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这也是决定性的条件。
5.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存在需要两个基本经济条件:(1)社会分工的产生和存在;(2)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其中,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一般条件和基础。
6.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商品经济在社会经济中只处于从属的地位。
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经济成为占统治的、最普遍的经济形式。
7.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一种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物品的有用性。
它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由物品的物理、化学、生物等特性所决定的,它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不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8.价值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它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9.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但具有使用价值的物品并不一定就是商品,有用物品要成为商品,必须是通过市场交换满足他人需要的物品。
(为交换而生产的有用物品)10.有使用价值但没有价值的物品,也不是商品,价值是商品的最本质因素。
11.在商品生产过程中,只有活劳动才能创造出新的价值。
活劳动就是指在生产商品过程中劳动者所消耗的抽象劳动。
12.马克思的科学劳动价值论的核心就在于揭示了在商品生产过程中价值的创造是由活劳动实现的,价值的唯一源泉是活劳动,即活的抽象劳动。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4.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考点难点归纳】考点一: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1.商品经济的形成和发展★(1)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①商品经济的定义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它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作为自然经济的对立物而产生的产物。
②商品经济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a.社会分工的出现。
b.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③商品经济的发展阶段a.商品经济出现于原始社会末期,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有所发展,但不占主导地位。
b.在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经济成为普遍的经济形式。
(2)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①商品的含义商品是用来交换、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②商品的二因素a.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有用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一切劳动产品所共有的属性。
使用价值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b.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脑力和体力的耗费。
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
商品的价值在质的规定性上是相同的,因而可以相互比较。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商品的价值在本质上体现了生产者之间一定的社会关系。
c.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第一,其对立性表现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
要获得商品的价值,就必须放弃商品的使用价值;要得到商品的使用价值,就不能得到商品的价值。
第二,其统一性表现在: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③劳动的二重性a.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
具体劳动创造了商品的使用价值。
b.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脑力和体力的耗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