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 格式:ppt
- 大小:1.14 MB
- 文档页数:26
马原教材-第四章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教学目的和要求学习和掌握马克思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深入了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历史必然性,认识私有制商品经济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正确认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实质。
教学要点●资本原始积累及其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中的作用●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劳动价值论及其意义●剩余价值论及其意义●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表现形式与经济危机●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与意识形态的特点和本质关键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价值规律剩余价值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资本主义政治制度资本主义意识形态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不仅发现了剩余价值产生的秘密,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被社会主义社会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而且揭示了商品经济发展和社会化生产的一般规律。
所有这些,对我们认识资本主义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在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作用下,人类社会经过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又经过封建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社会。
同以往其他社会的更替一样,资本主义社会代替封建社会,也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也经历了长期的过程。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是从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中产生的。
后者的解体使前者的要素得到解放。
”①在封建社会初期,封建生产关系同以铁器工具为特征的比较低下的生产力基本上是适应的。
但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增长特别是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封建生产关系便越来越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
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的矛盾,引起了农村自然经济和城市行会组织的瓦解,导致城乡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资本主义萌芽于14世纪末15世纪初在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城市出现,其途径有两个:一是从小商品经济分化出来;二是从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而成。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一、商品经济资本主义经济是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商品是资本主义的经济细胞。
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关系,需从分析商品和商品经济开始。
1、商品经济及其产生商品是为市场交换而生产的有用产品。
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的生产活动,就是商品生产。
商品的相互让渡或以货币为媒介的买卖就是商品交换。
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称。
商品经济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才产生、发展和存在的。
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存在需要两个基本经济条件。
第一个条件是社会分工的产生和存在。
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一般条件和基础。
第二个也是决定性的条件,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在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上,首先是伴随着生产资料私有制的产生而出现的。
商品经的类型:简单商品经济(即以个体私有制为基础的小商品经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原始社会末期产生,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只处于从属的地位。
到了资本主义社会,成为占统治的、最普遍的经济形式。
2、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
使用价值是一种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物品的有用性。
具有使用价值的物品并不一定就是商品。
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形成商品的价值。
价值的实体就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们的脑力和体力的支出。
商品的价值在质上是相同的,不同商品所包含的价值,没有质的差别,只有量的差别,因而可以相互比较。
所以,价值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作为商品,必然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3、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商品是通过人的劳动所生产出来的,因而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也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所决定的。
这种劳动的二重性就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生产商品的劳动从一方面来看是具体劳动。
生产一定使用价值具有特定性质、目的和形式的劳动,就是具体劳动。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1.商品生产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的生产活动,商品交换是商品的相互让渡或以货币为媒介的买卖,以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为内容,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就是商品经济。
因此,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称。
2、资本主义经济是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商品是资本主义的经济细胞。
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关系,需从分析商品和商品经济开始。
3、商品经济是以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为内容,直接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多以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称。
4.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需要两个基本经济条件。
第一个条件是社会分工的产生和存在;第二个条件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这也是决定性的条件。
5.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存在需要两个基本经济条件:(1)社会分工的产生和存在;(2)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其中,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一般条件和基础。
6.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商品经济在社会经济中只处于从属的地位。
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经济成为占统治的、最普遍的经济形式。
7.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一种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物品的有用性。
它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由物品的物理、化学、生物等特性所决定的,它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不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8.价值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它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9.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但具有使用价值的物品并不一定就是商品,有用物品要成为商品,必须是通过市场交换满足他人需要的物品。
(为交换而生产的有用物品)10.有使用价值但没有价值的物品,也不是商品,价值是商品的最本质因素。
11.在商品生产过程中,只有活劳动才能创造出新的价值。
活劳动就是指在生产商品过程中劳动者所消耗的抽象劳动。
12.马克思的科学劳动价值论的核心就在于揭示了在商品生产过程中价值的创造是由活劳动实现的,价值的唯一源泉是活劳动,即活的抽象劳动。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学习目的与要求本章分析资本主义制度的形成及其经济和政治的本质。
学习本章,要把握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形成的历史过程。
了解商品是资本主义经济的细胞,通过对商品经济的分析,掌握劳动价值理论,从而为分析剩余价值理论打下理论基础。
要认识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资本家通过雇佣劳动制度,实现了价值的增殖。
要明确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以社会化生产,首先是以大工业为其物质技术基础,了解社会化生产的形成以及在当代科学技术革命推动下生产社会化的发展。
要了解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相适应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把握其基本内容和阶级本质。
课程内容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1.商品经济及其产生,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商品价值的构成与创造,商品的价值量,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2.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形成的条件,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矛盾的表现,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3.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要求,价值规律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的作用。
4.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形成,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第二节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1.货币转化为资本和劳动力成为商品,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资本的本质及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2.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3.资本积累的必然性及其实质,资本积累的后果,资本积累的历史作用和历史趋势。
第三节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1.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及其本质,资本主义的国家制度,资本主义的政党制度,资本主义的普选制度,资本主义的“三权分立”制度,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
2.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及其本质,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历史进步性和阶级局限性,利己主义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资产阶级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