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马原第四章_资本主义的本质及其规律
- 格式:pptx
- 大小:9.32 MB
- 文档页数:74
一、资本主义本质及规律1.社会分工是指社会劳动划分和独立化为不同部门和行业。
2.资本原始积累,就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资本主义得以发展旳历史过程。
3.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以资本主义私有制和雇佣劳动为基础旳一种剥削制度。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旳形成是以劳动力成为商品为前提条件旳。
4.资本主义所有制本质:资本主义所有制是雇佣劳动赖以存在旳基础,是资本雇佣劳动之间剥削与被剥削关系旳体现。
5.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旳绝对规律。
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1.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旳矛盾。
(已经社会化旳、由劳动者共同使用旳生产资料,本应由劳动者共有,却被少数资本家私人占有;已经在社会范畴内实行严密分工、协作而社会化了旳生产过程,本应由社会按照社会需要进行管理、调节和控制,却分别由各自追求最大限度利润和私人利益旳少数资本家进行管理;共同劳动生产旳社会化产品,本应由劳动者共同占有,由于满足社会需要,却被少数资本家私人占有、支配。
)三、资本主义经济危机1.基本、本质特性:生产过剩2.主线因素:资本主义旳基本矛盾——(1)生产无限扩大旳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旳需求相对缩小旳矛盾;(2)个别公司内部生产旳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旳无政府状态之间旳矛盾。
(马克思:“一切现实旳危机旳最后因素始终是:群众贫困和群众旳消费受到限制,而与此相对立,资本主义生产却竭力发展生产力,仿佛只有社会旳绝对旳消费能力才是生产力发展旳界线。
”)3.具有周期性,一般涉及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四个阶段,危机是必经阶段,这是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旳阶段性决定旳。
由于资本主义国家作为上层建筑旳重要构成部分是根据资本主义经济基础旳规定建立起来旳,这就决定了资本主义国家在运用多种政治手段和政治权利进行统治时,必然要以保护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不受破坏和伤害为重要任务。
四、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到垄断1.资本主义旳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
政治经济学部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一、基本内容1、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2、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及其意义3、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及其意义4、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5、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与意识形态的特点和本质二、基本要求1、识记:资本原始积累、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商品、使用价值、价值、价格、交换价值、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货币、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劳动力和劳动、所有制、所有权、资本、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率、资本积累、资本的有机构成、利润、资本循环、资本周转、社会总产品、社会总价值。
2、理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及其对社会的影响作用;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及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特点;资本主义所有制及其本质;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和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式;资本积累的实质、一般规律和必然结果;产业资本循环的不同阶段及资本的不同职能;社会生产的两大部类及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及其表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根本原因以及与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联系;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及其本质。
3、应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及在当代的发展;价值规律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作用;剩余价值理论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意义;从资本主义积累过程来认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趋势;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及其本质的实证分析。
第五章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一、基本内容1、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及特点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特点和实质3、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及其影响4、二战后资本主义变化的新特点5、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资本主义的矛盾和冲突6、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及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二、基本要求1、识记:生产集中、垄断、垄断组织、金融资本、垄断利润、垄断价格、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法人资本所有制。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本质及其规律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马克思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深入了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历史必然性,认识私有制商品经济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正确认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实质。
教学重点:1.资本原始积累及其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中的作用;2.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3.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4.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表现形式与经济危机;5.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特点及本质。
教学难点:1.如何深化认识现阶段劳动价值论的新特点;2.怎样正确看待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剩余价值论剥削的新变化;3.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历史作用及其本质。
教学方法:(1)理论讲述。
(2)多媒体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与板书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广泛运用视频影像、图像,主要是运用与马克思、恩格斯生平相关的视频资料,帮助学生了解马克思、恩格斯思想产生与发展的历程。
(3)案例分析:案例与理论讲授结合,提高理论教学内容的生动性、丰富性。
(4)启发式教学方法:采用课堂提问、讨论、演讲等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思考马克思主义;(5)师生互动:通过教师理论讲授与学生的互动相结合,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在互动中教师讲出深度、新意。
(6)实践教学:《资本论》读书报告。
授课时间:8课时。
教学内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建立在发达商品经济基础上、以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的雇佣劳动制度。
因此,本章主要分析: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特征;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本质。
第一节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一、商品经济的形成和发展(一)商品经济的产生的条件从商品经济的产生过程可以看出,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存在,需要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社会分工,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课堂提问:什么是社会分工?所谓社会分工,是指人们为满足自身需要而从事的各种劳动,如生产农产品的劳动、生产工业品的劳动、生产建筑材料的劳动等,经过分工,逐步独立化为不同的行业和部门,如农业部门、工业部门、建筑部门等等。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教学目的和要求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准确认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深刻理解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正确把握社会化大生产和商品经济运动的一般规律。
教学要点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劳动价值论及其意义资本原始积累剩余价值论及其意义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与意识形态的特点和本质关键词商品经济价值规律劳动价值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剩余价值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资本主义政治制度资本主义意识形态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不仅揭示了商品经济发展和社会化生产的一般规律,更要的是发现了剩余价值产生的秘密,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为社会主义社会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这对我们深刻认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节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一、商品经济的形成和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的过程,与商品经济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商品经济的发展经历了简单商品经济与发达商品经济两个阶段,简单商品经济以生产资料私有制和个体劳动为基础,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以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雇佣劳动为基础,是商品经济的高级或发达形态。
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社会财富表现为一种惊人的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它的元素形式。
因此,剖析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简单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及其运动规律,就自然成为揭示资本主义本质的出发点。
(一)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商品经济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作为自然经济的对立物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自然经济即自给自足经济,指生产是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个人或经济单位的需要,而不是为了交换的经济形式。
在自然经济下,社会由许多分散的、单一的经济单位(如家长制的农民家庭、原始村社、封建领地等)所组成,每个经济单位从事各种经济工作,从采掘各种原料开始,直到最后把这些原料制造成消费品。
自然经济生产力水平低下,排斥社会分工,生产规模狭小。
可见,自然经济是同社会生产力水平低和社会分工不发达相适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