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历程》教学文案
- 格式:ppt
- 大小:4.19 MB
- 文档页数:50
《美的历程》:何为美引言——何为美初谈及“美”,首先浮现于眼前的便是视觉上的享受。
眼睛感受到的美往往是最直接的,是不用心中细细品味的美。
它就那样直接的呈现在视网膜上,是用视觉上的舒适提醒着我们美的到来。
眼睛看到的是不美的吗?是美的,但是这种美是一种直接的美,一种形式上的美,这种美的感受往往是最易获得的,只要你肯去看,残垣断壁有何不美,欣喜时即使是处于漫漫长夜不见半点星子,也能一个人感悟到独自摸索的妙处,这夜幕,像是流沙瀑布平铺,像是黑芝麻汤圆露了馅的带着质感的蜿蜒。
形式上的美极易获得,个体的生命感悟不同,对于眼前美的舒适度也不同。
但是形式上的美,只是美的一部分。
它是人可以口头描绘出来的,无论你有没有发现它的美,它就在那儿,它的属性是不变的,不能说是我们的存在我们的发现我们的研究去改变了它,而是它给予我们去思考去赞叹的条件。
它就在那儿,这种美是客观存在的。
美是什么?它不是由我们定义,而是磨合时光而来。
形式美是美,是让我们有感而发的眼见之美,而那些眼光之外的,那些历尽万物仍灼灼发光的,那些先入心再由口出的,也是美。
它不只是眼观之舒适,还讲求心灵之契合。
而那些,穿过漫长洪流仍未被磨洗消逝的,那些蕴含着时代变迁的跳跃着的精神火花,我们都可以从中感受到心灵上的激荡,这是一以贯之的。
美从何处寻?我们于目光所及之处寻找美,从自然之中感受美,从自己心中发掘美。
客观的美我们暂且不提,它们是就在那儿的,我们的意志对它们来说有什么影响呢?那些主观上的美更让人回味,它是由心而发的,是因为你与别人不同的感情与经验形成的,因为有“情”,才诞生了主观上的美。
而主观上的美也不是脱离了实际空谈内心,诉情不能脱离“看”与“听”,主观之美虽然独立,但也需支撑架构,先入眼再随心。
殷商至战国——鬼神之说的起与落殷墟里出土的甲骨卜辞,实际上是鬼神之说兴起的象征。
国遇大事,统治阶级总会向上天占卜寻求指引,甲骨卜辞被发掘就证明了这一点,而这些甲骨上的裂纹的解释,是经由人之口说出,虽说是上天的旨意,但是解释权还是牢牢地握在统治阶级手中,他们借天之口去粉饰自己的决策,而殷商时,人们对于自然的认识还比较模糊,他们从自然中获得生存的资源,他们对自然有着天生的感激;他们同时又惧怕,他们心存畏惧于自然的神秘。
翻开这本书的初始,我是有一种畏惧,我怕李泽厚先生所写得这本书我没有办法看的明白。
读下去才发现不苦涩,且回味无穷。
远古时期粗犷豪放的纹饰已逐渐演化成优美细腻的绘画、书法,狰狞神秘的青铜雕塑也逐渐演变成优雅亲近的雕像,明清的世俗文学最终取代传统的经书成为主流……为什么这些形式风格会不断变?为什么我们对千年前的线条纹理仍然心动不已?作者犹如一位饱含情感的亲临者,以优美的语言为笔,以历史的遗证为据,向我们娓娓道来巍巍中华的悠久美学发展历程。
内容总结:《美的历程》全书分为十个章节,从远古到明清;从纹饰到绘画,从陶器到雕塑,从原始歌舞到诗歌、文学;从社会变迁到艺术变幻,从各个方面阐述了华夏美学的发展。
每一章评述一个重要时期的艺术风神或某一艺术门类的发展。
它并不是一部一般意义上的艺术史著作,重点不在于具体艺术作品的细部赏析,而是以人类学本体论的美学观把审美、艺术与整个历史进程有机地联系起来,点面结合,揭示出各种社会因素对于审美和艺术的作用和影响,对中国古典文艺的发展做出了概括的分析与说明。
第一章讲述了远古图腾时代那些糅合着后世歌、舞、剧、画、神话的原始巫术礼仪活动和陶器有意味的文饰、造型形式,第二章讲述充满狞厉美的青铜时代,以及艺术由巫术宗教中解放出来了的青铜时代,与此同时,线条优美的汉字也开启了书法的艺术地位。
第三章从儒道互补、诗的赋比兴原则和建筑艺术三方面论述了先秦理性精神,其中最重要的儒道互补是中国两千多年思想史的一条基本线索。
第四章“楚汉浪漫主义”,论述了那种充满神秘图腾神话的楚文化,呈现出“气势与古拙”基本美学风貌。
第五章论述了中国正式进入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期----魏晋时期,人们从两汉经学中解脱出来,冲破了旧的传统和价值体系,世界观和人生观也有了巨变,对人自身的生命、意义和命运重新进行了思索和追求。
第六章分三小节论述了“佛陀世容”,佛教艺术从南北朝的“悲惨世界”到隋唐大统一时期的“虚幻颂歌”,再到趋近消亡的走向世俗。
《美的历程》作文提纲英文回答:1. Introduction.Begin with a captivating hook that introduces the concept of beauty.State the purpose of your essay: to explore the historical journey of human perceptions of beauty.2. Ancient Civilizations.Discuss the early notions of beauty in ancient Egypt, Greece, and Rome.Describe the cultural and religious influences on aesthetic preferences.3. The Middle Ages.Analyze the shift in beauty ideals during the medieval period.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Christianity and Gothic architecture on artistic expression.4. The Renaissance.Highlight the rebirth of classical beauty ideals during the Renaissance.Discuss the contributions of artists such as Leonardo da Vinci and Michelangelo.5. The Baroque and Rococo Periods.Describe the opulent and elaborate aesthetic of the Baroque and Rococo periods.Analyze the role of theatricality and ornamentation in art and architecture.6. The Enlightenment and Romanticism.Explain the Enlightenment's emphasis on reason and rationality.Discuss the emergence of Romanticism and its focus on emotion and nature.7. The 19th Century.Explore the diverse artistic movements of the 19th century, including Realism, Impressionism, and Symbolism.Analyze the changing perceptions of beauty in an industrialized society.8. The 20th and 21st Centuries.Discuss the radical shifts in beauty ideals in the 20th and 21st centuries.Explore the rise of modernism, postmodernism, and contemporary art.9. The Evolution of Beauty Standards.Analyze the societal and cultural factors that have shaped beauty standards over time.Discuss the influence of race, gender, and social class on aesthetic preferences.10. Conclusion.Summarize the key findings of your essay.Reflect on the transformative and enduring nature of human perceptions of beauty.中文回答:1. 引言。
图示青铜器不同功能的器
型
酒器、食器
学生欣赏扩展对于青铜器的了解
文化理解视频展示华夏五千年不同
历史时期不同材质价值的
文物,以及在历史发展中
痛失的中华文物
学生观看并思考加深对中华文化的民族荣
誉感,培养文化理解能力
小结对血脉、根基的求索与追
问,是生活在这片土地的
我们的终极思考,作为学
生的我们了解并传播华夏
艺术文化是我们为祖国发
展做出的一份努力。
课后大家可以走进博物馆
去一睹历史的芳容与价
值。
学生聆听并思考延伸课堂,实现课上课下的
连接,使学习与生活密切联
系
板书设计。
美的历程——探索石潭之美教学设计(一)导入:我们经常听到这么几句话“我想静静”“我想出去走一走”。
不管是开心时还是烦恼时,我们都想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
美丽的大自然带给我们身心的愉悦与奇妙的体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往往会使我们放松心情。
(出示PPT)这是我去青州黄花溪时游玩拍摄的,当时我怀着宝宝5个月,来到这秀美的黄花溪,心情很是高兴!回来后,一直想把这里的游览经历记录下来,于是兴致勃勃地写下题目《黄花溪记》!可是到底怎么写,我纠结很久,没有头绪,于是便“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了。
幸运的是今天我们遇到了柳宗元,遇到了《小石潭记》,希望通过学习这篇游记散文,学习他的写作方法,请大家帮我完成——《黄花溪记》。
一起来看这堂课的学习目标:(二)学习目标游览顺序、写景方法、情感。
———明确探究学习的重点了吗?(三)声临其境·小石潭请大家选择其中的一段进行朗读,要求:读准字音,吐字清晰,声音洪亮;读出节奏,停顿正确;读出语气,读出感情。
刚才大家读得非常投入,我也想和大家一起读。
谁和我读第一段老师读+学生读齐读学生读+学生读请学生根据“要求标准”点评我们的朗读。
生评!大家的朗读再次把我们带入到小石潭清幽的环境之中,那么作者描写了小石潭的那景物呢?运用哪些方法呢?请大家继续研读《小石潭记》完成活动三“探索石潭之美”的三个任务。
(三)自主合作探究1.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势→记录同游人2. 文中句子——景物描写的方法——景物——特点第一段:闻水声,如鸣佩环——比喻——泉水的清脆悦耳全石以为底,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动静结合视觉、听觉——闻水声,青树翠蔓第二段:“皆若空游无所依”——侧面描写——写出小石潭水清澈见底、清洌可鉴的特点。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动静结合——鱼儿活泼可爱似与游者相乐——拟人——趣味性第三段:斗折蛇行——比喻——蜿蜒曲折犬牙参互——比喻——岸势复杂多变第四段: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寓情于景——悲凉之情后黑板1,第2段,3.4段——三块黑板,中间写游览顺序。
以《美的历程》为题作文的写作指导英文回答:"Journey of Beauty" is a fascinating topic to explore.It encompasses the evolution of beauty standards, theimpact of cultural and societal influences on ourperception of beauty, and the personal experiences that shape our own understanding of beauty. In this essay, Iwill delve into these aspects and share my insights on the subject.The concept of beauty has evolved significantly over time. In ancient civilizations, physical attributes such as symmetrical features and youthful appearances were highly regarded. However, as societies progressed, beautystandards became more diverse and inclusive. For instance, during the Renaissance period, fuller figures were considered beautiful, reflecting a shift in societal ideals. Similarly, in modern times, we embrace a broader definition of beauty, recognizing that it comes in all shapes, sizes,and colors.As individuals, our perception of beauty is heavily influenced by cultural and societal factors. Growing up in a society that idolizes a certain type of beauty can shape our own preferences and ideals. For example, in Western cultures, the media often portrays thinness as the epitome of beauty, leading many individuals to strive for unrealistic body standards. On the other hand, in some African cultures, curvaceous figures are celebrated, and this can influence the perception of beauty among individuals from those communities.Moreover, personal experiences play a significant role in shaping our understanding of beauty. For instance, someone who has faced discrimination based on their physical appearance may develop a deeper appreciation for inner beauty and the importance of embracing diversity. Similarly, positive experiences, such as receiving compliments or feeling confident in one's appearance, can enhance one's perception of beauty and self-worth.In conclusion, the journey of beauty is a multifaceted and ever-evolving process. It is influenced by historical, cultural, and societal factors, as well as personal experiences. Understanding the complexities of beauty allows us to appreciate and celebrate diversity, promoting a more inclusive and accepting society.中文回答:《美的历程》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话题。
青春盛唐李泽厚著名诗人兼学者闻一多曾经相当敏锐地论说了诗歌由六朝宫体到初唐的过渡。
指出“宫体诗在卢、骆手里是由宫廷走向市井,五律到王杨的时代是从台阁移至江山与荒漠”。
诗歌随着时代的变迁,由宫廷走向生活,六朝宫女的靡靡之音变而为青春少年的清新歌唱。
代表这种清新歌唱成为初唐最高典型的,正是闻一多强调的刘希夷和张若虚:“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刘希夷《代悲白头翁》)“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多么漂亮、流畅、优美、轻快呵!特别是后者,闻一多再三赞不绝口:“一个更深沉更寥廓更宁静的境界!在神奇的永恒面前,作者只有错愕,没有憧憬,没有悲伤。
”“他得到的仿佛是一个更神秘的更渊默的微笑,他更迷惘了,然而也满足了。
”“这里一番神秘而又亲切的,如梦境的晤谈,有的是强烈的宇宙意识。
”“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其实,这是有憧憬和悲伤的。
但它是一种少年时代的憧憬和悲伤,一种“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的憧憬和悲伤。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是初唐的顶峰,经由以王勃为典型代表的“初唐四杰”就要向更高的盛唐峰巅攀登了。
它更实在,更成熟,开始走向社会生活和现实世间。
“四杰”之后,迎来了现实生活的五彩缤纷,展现了盛唐之音的鲜花怒放。
它首先是由陈子昂著名的四句诗喊出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写这首诗的时候是满腹牢骚、一腔孤愤的,但它所表达的却是开创者的高蹈胸怀,一种积极进取、得风气先的伟大孤独感。
它豪壮而并不悲痛。
同样,像孟浩然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春晓》)尽管伤春惜花,但所展现的,仍然是一幅愉快美丽的春晨图画,它清新活泼而并不低沉哀惋。
这就是盛唐之音。
个人、民族、阶级、国家在欣欣向荣的上升阶段的社会氛围中,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壮丽动荡的一面为边塞诗派占有,优美宁静的一面则由所谓田园诗派写出。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教学文案美的历程?读书笔记中国的旧石器时代到晚清,《美的历程》分析了不同时代的美学特征,不但让人对各个时代的艺术作了一次美的巡礼,而且让人看清楚在不同时代的美学风貌中,贯穿着中国美学的一个基本的美学特征:强调内在生命意兴的表达,而不在忠实的模拟、可信的表达;强调情理结合,以智慧得到现实人生的和谐和满足,而不是非理性的迷狂或超世间的信念;情感性的优美和壮美,而不是宿命的恐怖和悲剧性的崇高。
这种美学特征使中国文学拥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
这一美学特征的哲学基础应追溯到先秦孔学的“实践理性”。
不象西方哲学那样作抽象的玄想,而将理性引入生活、伦理、政治。
竖立怀疑论或无神论的世界观和对生活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这种哲学观可以说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尤其在封建时代)精神基础。
这种哲学观使中国文学重情感甚于形象;洋溢着积极进取的精神,尤其在社会为文人提供了大量的一展宏图的机会的时代,如魏晋的慷慨激昂的马上之作,如铺陈张扬的汉赋,如青春热烈的盛唐之音;在思想上多表现生活的智慧、现实人生的感悟;在内容上,逐渐顷向世俗生活,从诗歌到词到戏曲到小说,从文体上也可以看出这种哲学精神的指导作用。
我想,明清小说虽说是反儒的近代民主思想的产物,但仍具有“实践理性”的底蕴,比如,小说多对世俗生活的直接描绘,让人们从普通的白描的世俗生活重获得感悟,而少抽象的精神、哲学的分析和探求。
虽然明清小说的白描、世俗、重情节等特点,是因为明清小说脱胎于说唱艺术,但后来的文人小说则可说是在“实践理性”的影响下的有意识的作文。
对中国美学特征的形成还有另一必不可少的哲学思想的支撑,即与与儒家精神相互补充而协调的庄子的道家思想。
看似颓废避世的道家精神,其实并非对生命的否定,而是另一种形式的热爱,这其实是与儒家精神一致的。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与“悲歌慷慨,愤世嫉俗”一起构成了中国知识分子的艺术意念。
道家思想对中国艺术的创作规律起到了深远的影响,它强调的无为精神,使中国艺术着重内在的、精神的、实质的美,这正是上述中国美学所特有的创作规律。
美的历程作者:李泽厚《美的历程》全书共分十章,每一章评述一个重要时期的艺术风神或某一艺术门类的发展。
它并不是一部一般意义上的艺术史著作,重点不在于具体艺术作品的细部赏析,而是以人类学本体论的美学观把审美、艺术与整个历史进程有机地联系起来,点面结合,揭示出各种社会因素对于审美和艺术的作用和影响,对中国古典文艺的发展作出了概括的分析与说明。
作者认为,艺术趣味和审美理想的转变;并非艺术本身所能决定,决定它们的归根到底仍然是现实生活,故而考察一个时代的文艺,必先考察那个时代的社会经济、政治情况。
本书的每一章都大致遵循着这一思想构架而展开。
这里以第六章《佛陀世容》为例说明。
本章论述佛教石窟艺术。
作者把它分为(甲)魏、(乙)唐前期和(丙)唐后期、五代及宋三个时期和类型。
从这三个时期的发展和演变中,可以明显看出艺术是如何决定于社会状况的。
从东汉灭亡到唐帝国建立,这中间的四百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动乱的时期。
朝代屡换,战乱频仍,阶级和民族的压迫剥削残酷而野蛮,常有暴虐杀戮,苦难无边。
现实世界毫无公平和合理可言,于是佛教走进了人们的心灵,人们在宗教中得到安慰,得以逃避现实世界。
于是,相应的体现在石窟艺术上,如割肉喂鸽、舍身饲虎等悲惨的佛经故事成为壁画的主要题材,这无疑是悲惨现实的艺术写照;另外石窟佛身雕塑的造型特征却是宁静、高超、飘逸的,正是这与人世间的强烈反差,使得人们把绝望中的希望、美好的理想都寄托在它身上。
此时的北魏雕塑,形成了中国雕塑艺术的理想美的高峰。
这是第一时期。
第二时期是唐前期,此时社会和平稳定,于是对佛国的想望和宗教的要求便有变化,在石窟中,则佛像有了更多人情味和亲切感,而壁画中先前那些残酷悲惨的场景图画也消失了,代之以各种幻想出来的“极乐世界!’的佛国景象。
这一时期的石窟艺术,被作者称为“幸福存梦想,以引人入胜的虚幻颂歌”。
第三时期起于中唐,当时经济上较为发达,政治上科举制度确立,世俗地主势力大增,而中上层广泛追求奢侈享受。
《美的历程》李泽厚【著】张晓晓2015.9.8目录一. 本书简介二. 主要内容三. 阅读感悟四. 佳言赏析一、本书简介《美的历程》是部大书(应该说是几部大书),是一部中国美学和美术史,一部中国文学史,一部中国哲学史,一部中国文化史。
——冯友兰这样的著作能有多少呢?凤毛麟角吧,以十几万字的篇幅来完成这样一个“美的历程”,高屋建瓴,势如破竹,且能做到“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该细密处细密,该留连处留连,丝丝入扣,顺理成章,在看似漫不经心的巡礼中触摸到文明古国的心灵历史,诚非大手笔而不能为。
《美的历程》一书真是写得英姿勃发、才气逼人。
单是标题,便气度不凡:龙飞凤舞、青铜饕餮、魏晋风度、盛唐之音,更不用说每过几页就有一段华彩乐章了。
实际上,《美的历程》是可以当作艺术品来看待的。
它充分地表现着李泽厚的艺术魁力。
——易中天作者:李泽厚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类别:文艺理论出版年: 1981年(第一版)页数: 217李泽厚,湖南长沙人,生于1930年6月,195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巴黎国际哲学院院士、美国科罗拉多学院荣誉人文学博士。
李泽厚年少成名,当他还是个二十几岁的青年的时候,就参加了当时全国性的美学问题论战,以其重实践,尚“人化”的“客观性与社会性相统一”的美学观,脱颖而出,卓成一家,奠定了其在中国美学界的重要地位。
进入新时期之后,他不断拓展和深化学术探索,在美学、哲学和思想史研究诸方面,迭出新作,对于美学、哲学、文学和文化诸领域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直接或间接地引发了新时期的美学、文学理论的更新与突破,其人其作已成为当代中国思想文化界引人瞩目的现象之一。
1981年成书的《美的历程》即是其新时期的重要著作。
其主要著作有《批判哲学的批判——康德述评》、《我的哲学提纲》、《中国〈古代、近代、现代〉思想史论》、《美的历程》、《华夏美学》、《美学四讲》、《走我自己的路》、《世纪新梦》、《论语今读》、《己卯五说》等。
美的历程作者:李泽厚《美的历程》全书共分十章,每一章评述一个重要时期的艺术风神或某一艺术门类的发展。
它并不是一部一般意义上的艺术史著作,重点不在于具体艺术作品的细部赏析,而是以人类学本体论的美学观把审美、艺术与整个历史进程有机地联系起来,点面结合,揭示出各种社会因素对于审美和艺术的作用和影响,对中国古典文艺的发展作出了概括的分析与说明。
作者认为,艺术趣味和审美理想的转变;并非艺术本身所能决定,决定它们的归根到底仍然是现实生活,故而考察一个时代的文艺,必先考察那个时代的社会经济、政治情况。
本书的每一章都大致遵循着这一思想构架而展开。
这里以第六章《佛陀世容》为例说明。
本章论述佛教石窟艺术。
作者把它分为(甲)魏、(乙)唐前期和(丙)唐后期、五代及宋三个时期和类型。
从这三个时期的发展和演变中,可以明显看出艺术是如何决定于社会状况的。
从东汉灭亡到唐帝国建立,这中间的四百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动乱的时期。
朝代屡换,战乱频仍,阶级和民族的压迫剥削残酷而野蛮,常有暴虐杀戮,苦难无边。
现实世界毫无公平和合理可言,于是佛教走进了人们的心灵,人们在宗教中得到安慰,得以逃避现实世界。
于是,相应的体现在石窟艺术上,如割肉喂鸽、舍身饲虎等悲惨的佛经故事成为壁画的主要题材,这无疑是悲惨现实的艺术写照;另外石窟佛身雕塑的造型特征却是宁静、高超、飘逸的,正是这与人世间的强烈反差,使得人们把绝望中的希望、美好的理想都寄托在它身上。
此时的北魏雕塑,形成了中国雕塑艺术的理想美的高峰。
这是第一时期。
第二时期是唐前期,此时社会和平稳定,于是对佛国的想望和宗教的要求便有变化,在石窟中,则佛像有了更多人情味和亲切感,而壁画中先前那些残酷悲惨的场景图画也消失了,代之以各种幻想出来的“极乐世界!’的佛国景象。
这一时期的石窟艺术,被作者称为“幸福存梦想,以引人入胜的虚幻颂歌”。
第三时期起于中唐,当时经济上较为发达,政治上科举制度确立,世俗地主势力大增,而中上层广泛追求奢侈享受。